大学生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改革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培训让我从新体验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含义。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好教师,如何教书和育人。在中学教育中,我认为教书育人主要就是要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教学生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这是我本次培训的第一收获。
其次我想就课程改革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1、课程改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课题。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我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进行。所以客观准确地分析我校目前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进行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实际情况分析得越透彻、越全面,越有利于课程改革地进行。我个人认为目前我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过多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教授科目过多、课程内容较难,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设置不合理,文化基础课占用课时过多,教学过程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调性较差。在学生方面,大多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混毕业、混日子、混就业的居多,而且入学文化基础差、思想政治素质差、厌学情绪高等等。总而言之,只有客观的公正的认清我校实际情况,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2、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力是校长和教师。其中校长是关键,课程改革的过程无疑是按照决策进行的,校长是决策者,教师是决策的执行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必须在校长的绝对支持和领导下才能进行。无数个改革的历史证明只有自上而下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课程改革还需要依靠学校所有人员的力量,人人参与.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地进行。
3、我们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如何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这个主导思想应是我们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教学计划的编制就应放在突出的位置。
教学计划的编制首先应该调查和研究学生就业的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根据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加工整理后,结合专家的意见及本校培养的特色,制定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再根据实习实训内容考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而又根据专业知识设置相关的文化基础课程,最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关特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要抛弃闭门造车式的计划制定模式,一方面要切实考察岗位需求,“走出去,引进来”。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思想,既要教技能又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才更要德,所以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应该同时加强德的培养,重视养成教育,要把德育课变成“德”的“生产车间”、“维修车间”、“维护车间”,要教学生如何爱国、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懂礼貌、如何重礼义,如何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要只讲马列、邓理的基本理论,要讲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实用型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考虑讲应用文写作,课程性质调整为选修课或考查课,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英语需要长期不断学习的特点可以考虑每学期都开设英语课,而课时设置为每学期2个,也可以适当调整数学和物理课,根据专业需要由专业科提出教授内容来讲授。教学计划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有很大收获,看到了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更会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紧迫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附属小学全体教师的基本素质还是很好,发掘的潜力更大,只要大家努力,一定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心得体会
近年来,无论是高等学校或是普通中等学校,先后陆续地进行名目繁多的教育评估,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提起检查、评估,教育界的人士并不陌生,它们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伴随检查与评估而滋生的不正之风,给教育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各种检查和评估活动中,义务教育达标检查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它不仅涉及面最广,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起源于欧洲,最早德国于1619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大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年限不同的义务教育。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实行巧年的义务教育,甚至连我国的香港和澳门也都实行了巧年的义务教育。因此,义务教育是国际规范的法规和政策,它具有特定的内涵,不能随便使用。义务教育是由英语的co edueation一词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强制性的、强迫的或被强迫的教育。强迫谁呢?义务教育主体双方都要受到强迫,即政府和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按照义务教育法,政府必须为受教育者支付全额的学费,而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必须保证完成义务教育,任何一方违约,都将承担法律责任。真正的义务教育法,政府与受教育者或监护人是对等的,而我国早先的义务教育法是不对等的,政府拥有权力,而不履行义务。当然,政府方面也许会说国情特殊,但就不该使用国际规范的“义务教育”这个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3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达标检查和评估,是认认真真地走过场,虽然教育部向全世界宣布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可是国际上并不认可,他们批评说,中国的义务教育法“形同虚设”,“是把国家本应投资的学费转嫁到民间”。由于对这种不实事求是的评估没有总结教训,错误未能得到纠正,所以各种假评估的做法越演越烈。最典型的莫过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不仅广泛受到关注,也普遍受到批评。
前车之鉴是一句告诫人们要总结和吸取教训的成语,它是说前面的车翻倒了,而后面的车不能再重蹈覆车之辙。如果说我国过去的教育评估搞砸了,那么今后的评估应当吸取前面的教训。可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这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又开展了内容涵盖很广的督导评估。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8月,又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展了各式各类的督导评估。这些评估都与明确的功利目标挂钩,如示范学校、合格学校、“普九”达标学校、普通高中星级评估、卫生达标创星工程、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依法治校合格学校,等等。案例中披露,一个基层学校在9至11月的3个月中,要接受12个内容各异的检查与评估,平均每个月要完成4项评估。试想一下:面临如此之多的检查和评估,学校领导哪还有精力抓工作,教师何以能安心备课教学,学生怎能静心学习?对此,学校反映说,这种检查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不是促进而是帮倒忙!
过去检查和评估的一般程序是,教育领导部门提前发出检查的通知,规定检查和评估的内容,而下属学校都要成立专门迎检小组,制定和部署迎检的计划,甚至还要写出规范的迎检欢迎词。由于各种评估太多太滥,所以各个学校都有了应付检查的办法,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人形容说这种评估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也就是说上面各领导部门都要向学校下达检查和评估的任务,使得学校不堪重负。这种穷于应付的检查和评估,必定导致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
教学检查和评估,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如果正确地使用,是具有一定的督促作用。我们质疑我国过去所进行的教学评估,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教学检查与评估,而是不赞成运动式的、行政化的、劳民伤财的和不真实的各种检查与评估。经验表明:运动式的检查,必定是一阵风,正如群众说的,运动来了一阵风,运动过后无影踪。同时,检查过多,多则必滥。如果评估过于功利化,也必然导致弄虚作假。这些都是前车之鉴,不可不牢牢汲取,以防重蹈覆车之辙。
改革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
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
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进步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进步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长大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改革问题初二作文
近年来,由于国家发放的政策,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减少,但不知为什么,学生抵抗老师的现象却越来越多。
就拿初中生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说话,睡觉,玩弄手机的现象我已见怪不怪,可令人气愤的是,多数同学在老师提醒后,只有少部分人停止,且下次仍会如此,剩下那部分则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中,总会把老师气得火冒三丈。
遇上性格刚强一点的老师还勉强镇得住学生,要是稍微弱点的老师就没办法,只好亮出王牌“叫家长”,可每次打电话,家长总是显出一副很不耐烦的态度,说:“教育学生是你们老师的责任,我可管不了他(她)。”说完便挂上电话。
虽然,也有少数家长很在意,接到电话后便匆匆赶过来,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这反映我国教育的严峻性,许多孩子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只知把孩子往学校推,他(她)们倒成了“旁观者”,学校是有职责教育孩子,但事实无法避免的是,一个老师要管一个班几十个的学生,更别说有些老师还一连管了好几个班,他(她)们不是圣人,也会有分神的时候,但该做的教育,该打的电话,老师可没少做。
家长赚钱为供孩子读书的事而忙不过来这事不假,但正如鲁迅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会有的。”难道时间真的就紧迫得连抽出半个小时来辅导孩子的时间也没有?即使如此,10分钟,5分钟的时间抽出来也是有其作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的两双手,却一不可,家长们,请别再当“旁观者”了。
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
当前,教育整体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它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就世界范围而论,各国都在寻求一条能够发展经济,促使社会进步的教育改革之路。在国内,这也是时代和历史提出的要求。进行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合乎逻辑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管理实践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整体改革的真正内在动力。下面我就教育改革提几点想法,和同仁们共勉。
一、在转变观念上下工夫
教育整体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变革,关键是端正教改思想。整体优化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育人环境,使学校办有特色、教师教有特点、学生学有特长,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办学效益,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整体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开展起来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思想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转变观念是整体改革的先导,一定要在转变教育思想上下工夫,注重用新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论观点武装教师。首先,坚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其次,注重研究国外教育整体改革的信息和动向,“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教育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用教改新经验刷新老师耳目。要明确整体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深化学校教改的一个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在优化课堂结构上讲效益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课堂的时间。良好的教学必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低消耗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成果。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落实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
1.主体参与
就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开动脑筋来主动地学习。
2.分层优化
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等学生有所提高,优秀学生学得更好,都能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活动中都有所获,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及时反馈
教师应从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课堂练习、互相议论等方面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还应该从观察学生的听课表情、姿态、动作、秩序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控,通过调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
4.激励评价
这个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中能起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这十六字原则的核心是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的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对教学走出困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在教学改革上做文章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且有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形式,如知识竞赛、对话表演、趣味游戏、社会调查、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使学生从周围世界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的,以此为动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一个学生学习上的成败,常常取决于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好坏,而一个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是诸多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的训练上,力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让学生找到成长的光源
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按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中学生政治思想品质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办事。
(2)在工作中既要强调关心爱护理解学生,又要做到关心爱护适度,理解入微,既要强调自我教育、个性发展,又要抓住根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当然,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地方,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把握改革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教研,就能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演讲稿谈教育改革
大家好,今天我主要讲的就是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即应试教育、教育不公、教育去行政化和教育家办学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首先就是应试教育问题。大家都知道,在当前这样一个应试教育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减负正在变成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一个固化的学习模式,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逐步走低,知识面变狭窄、融会贯通能力下降,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在饮鸩止渴。而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却迟迟没有多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教育改革这么艰难呢?其实这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它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就是唯学历的就业用人制度。如果什么时候评价系统不再把学历等同于能力、公务员招考不再有学历限制、工资不再和学历简单挂钩、不上大学的人也能体面的就业和生活,那么应试教育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些年大家在谈素质教育,殊不知问题不在学校,也不完全是教育部门的考核体系,而在于严峻的就业现实。只有考上北大清华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体面生活,于是大家才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才会择校、补课。显然,破解应试教育首先要在改革就业制度上下功夫:增加就业机会,改进用人制度,转变就业观念,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让不考大学或不考名牌大学而只要努力工作的人也能很体面的生活、也能一样有所为,从根本上缓解因生存就业危机而形成的一次性巨大升学压力,使减少考试和降低考试难度成为可能,不断进行教育内部的技术改革,这样才能对应试教育釜底抽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一个呢,我要讲的是教育不公的问题。教育不公目前主要是
资源配置的不公:一是经费投入,二是师资配备。按理说现代社会人皆平等,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力。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体系,政府在提供公共的教育资源中,城乡就已存在了巨大的差距。有人曾这样形象的形容中国的学校,说“中国城市的学校像欧洲,而农村的学校就像非洲”。的确也是,中国当前大城市的学校那建设的可以说就是富丽堂皇;而你看中国一些农村地区,比如就说咱们长清这边的崮云湖水泥厂小学吧,相信在坐的同学很多都有去那支过教吧,你们看那里的学校是怎样的呢,那里一共才有几个老师、教学资源又是怎样的呢?相信不用我多说吧,去过的同学都会很清楚。很明显的嘛,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直接就影响了农村和社会底层孩子受教育的质量,影响他们的人生命运,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而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反过来又继续加剧教育的不公,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些年普遍出现城里得教师严重超编,农村学校无人教书,重点学校优秀教师过度集中,非重点中学师资不配套等等一些现象就严重加剧了教育不公的问题。而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要靠政府。政府必须要大力推进公共财政投资改革,剔除那些不该公共财政投入的部分,把教育投入的蛋糕做大,然后再在分配中向农村以及一些基础较差的地区、学校进行倾斜,加大资源补差力度,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育投入的均衡化、合理化,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那么第三一点呢,就是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应该说,教育去行政化是会给教育松绑,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也会削弱在中国当前“官本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教育的地位。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严重的国家,在一个连和尚都有级别的官本位社会里,教育本来就地位低微,如果再没有行政级别,使大学说话的分量甚至连机会都没有,大学还能有多大作为?当前教育的很多方面,包括现在大学从学科选定、专业建设、到经费分配,很多方面都是受制于行政管理的。因为还没有阳关管理,所以大学要反复的找行政上去谈、去磨,甚至采取一些公关的行为。在教育资源分配中,虽然学校的行政级别不一定就是决定因素,但是行政级别加上公关肯定就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的一点就是,教育去行政化的核心应该是消除过多的行政干预,改变教育管理不顾教育规律、完全行政化的状况,而不是简单的取消行政管理或者说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如果政治体制不变,“官本位”不破除,那么单边独进的进行教育的去行政化只会弱化教育的地位,因为不懂教育的领导照样可以随心所欲的指挥学校,校长不可能因为没有了级别就能够理直气壮的拒绝,相反则会更加的窝囊无力。有人说,学校有行政级别,在官本位严重的中国至少在遇到对比他级别低的乱干预时还可以抵挡一下,如果整个大环境不变,学校首先取消行政级别,那么再遇到乱干预,就等于连抵挡一下的东西都没有了,而这只会使本来就很艰难的教育变得更加的艰难。所以教育去行政化的当务之急不是取消学校级别的问题,而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民选校长,即解决校长对谁负责的问题;二是要清晰划分权利,先明晰,而后放权;三就是要阳光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和杜绝对行政权力的不当依赖。
最后一点呢,我想讲的是教育家办学的问题。应该说,教育家办学问题的提出,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是针对当下严重背离规律,把教育等同于企业、官场等弊端的一项根本性修正。教育改革虽然喊了很多年,但是当下中国依旧是按照干部级别,来调配校长与教育行政人员,常常将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经历的干部设置为校长或教育管理干部。这些人因为不懂或不屑于研究教育规律,基本上都是用行政管理或经营企业的方法管理教育,这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按教育规律办事。而提倡教育家办学,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教育家的专业特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现代管理规律来办好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科学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实现将教育家办学呢?很显然,教育家办学这里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要有一个让教育家走上办学岗位的体制,即选人体制。所谓的选人体制,简言之,就是由谁来确认教育家并把他推上负责办教育的岗位,这里我们毫无疑问,应该由那些对教育有相当了解,对教育有切身感受,有出资收益需求的教育专家、学生、家长或学校董事会去遴选,才能选出真正的教育家。第二,要有一个保证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事,不发生本体异化的内外环境,即办事机制。直言之,就是怎样保证教育家按教学规律办学不受干扰。它的核心是清晰划分教育权力,赋予教育家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和反干扰的权力。
应该看到,中国当前的教育问题是很严峻也很复杂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复杂就不去考虑它、不去解决它。相反,我们更应该正视这一严峻的现状,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每个人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让我们的教育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大学生高等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
对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家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几个观点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一是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百度百科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三是网络上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
虽然对了基础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都包括了几点共同的东西,一是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基础;二是为了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三是在我国一般是包括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人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的改变,使原来的基础教育体系存在了一些的不足,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条件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的条件体系一般包括教育财政、师资、和教育设备等。
1、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经济保证,而当前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并不均匀,城市的投入比较多,而农村相对较少,偏远的农村就更少,而且现在的学前教育也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对它的投入也很少。
2、师资
师资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虽然国家在努力的保证基础教育的师资,在城市基本实现了师资配备的饱和状态,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却还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问题,而且城市的师资相比农村而言更加的雄厚,这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严重,带来了基础教育的不公平。
3、教育设备
教育设备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的实施,但是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农村的学校里的教育设备都很少,有的还处于没有的状态,即使有些学校有,但是由于他们的老师没有受过培训,很多教育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
(二)基础教育本身存在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例如在教育内容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一些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手段方面,我们过去传统的只注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体罚式的管教方法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立足了。在教育评价方面,只是看分数的高低去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支撑体系与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支撑体系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法律法规等。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又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新的法律法规。
在教育服务方面,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观点是基础教育是为了考大学而实行教育,只是一种应试的和选拔的教育,但是当今人们给基础教育定了很多的目标和任务。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
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处理好教育杜会发展之问的关系,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适时的调整和改革。
(一)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健全基础教育的保证机制
政府在加大对整体教育投资的基础上,还需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实行以国家、社会包揽义务教育阶段所需的全部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精神。地方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地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长。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确保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为了保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实施“教师定期流动制”,尤其是发达与偏僻地区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师资流动,对改善偏僻地区薄弱教育现状,保持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均衡,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实行区域内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骨干教师统筹调配,采取“三定政策”,定人员、定时间、定年限,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行公立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同时实行薪酬优惠策略,让流动教师安心服务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乡镇教师的无序流动,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职称比例,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再次,健全农村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教育基地,落实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学历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力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对教学设备进行合理的配备
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在教学设备的配备方面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配备,使偏远的农村学校也能享受到城市里学生享受到的教学设备配置待遇,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让他们有能力去购买自己需要的教学设备,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的发展不同,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也会有一些不同,应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配备自己学校的教学设备。并且还应该分阶段性的对偏远农村学校的老师们进行教学设备使用方面的知识的培训,使这些学校的教学设备能真正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而不是一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四)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基础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化,基础教育中原本一些好的东西现在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改掉基础教育中本身不适合的部分。
对于基础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确立为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如何为了国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升学。
对于基础教育的内容我们应该进行课程的改革,实行符合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加入活动实践课程,锻炼人们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还应该加入一些国际的知识,因为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地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村,国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方面,我们应该把教授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教学生方面,不能才能独裁体罚制,而应该是民主说教制。
在基础教育的评价方面,我们应该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而不是知识看重分数的应试评价。
(五)健全基础教育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保证一个事物正常运行的机制,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适当的改变法律法规,是实行的法律法规符合现在的社会需要。还应该有预见未来的眼光,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事先规定在法律法规中,这样以后出现了问题就有法可依。
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我们必须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进行改革时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也需要发样本土优良的,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做到符合社会和本国国情的发展。
浅谈教育的改革
最近,很多网友朋友看了我的《浅论—中国人为什么与诺贝尔奖“隔”缘》一文后,都认为观点很明确,很深刻。但都提出虽对“高考”制度的弊端认识很清楚,却没有有效的改革措施,说了那么多也等于是一纸空文。后来,我让大家看了我的《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一文后,各位网友也都认为改革方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改革后学生自选1-3个学科是怎么选,是随心所欲还是明文规定?如何能在保证学生深入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又不会让其知识面单一等等。我将上一文中的一些未说清的细节以及汇总各网友提出的疑问,在本文中进行进一步的阐明。
第一,关于改革后的学科制。我主张的是“解放学生,抓其特长,实践运用”。每个学生不再是和现在这样多门课程同步学,而是择其喜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在其特长学科中的潜力。但科目不是乱择其一,而是相关科目同时抓,但学习中也分一主一副。具体分法为:物理—化学(主在前,副在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语文—英语、数学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要在两学科中分主辅。原因很简单,以上分法中,都是联系较紧的两学科。而单纯脱开其中一科后,另一科学起可能就举步维艰。比如,学习生物的脱开地理后,到了实践探究中可能又是一纸书生,只会些理论知识。想想看,假若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要到某山某林去考察,连基本的地形、地貌都不会观察。到底哪里适合扎营,哪里适合观察都搞不清楚,还怎么考察?但目前的教育中,地理和生物两科是分开了的,一科属文,一科属理。这会不会也是现在经常有大学生在野外徒步时,找不到应有的路线,常常迷失在了山里。让民警们花费大力气才解救出来。其实,类是这种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应试教育太过重于理论,而缺乏实际运用所导致的结果。而如此改革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天赋,特长尽情地施展出来,不会再受自身缺陷影响,而影响在高考中的成绩,导致名落孙山,埋没在了人海之中。“抓其特长,实践探究”是改革的核心理念。
第二,是关于辅修学科问题。新课改后,教育部已经开始实行不分文理科的制度。目的是所谓的提高每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前存在的问题是理科学生不懂政史地,文科学生更不懂理化生。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学的东西是多了,但每天的时间仍然只有24个小时,学生学习的深度是不是都变浅了呢?人的综合素质是不是变得更低了呢?用一句四川话形容就是“样样懂,门门瘟”。所以,不分文理制后可能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学习压力更大。我主张的是“扩其兴趣,自由发展”,在考试中专门腾出5%—10%的分数用于测试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面。还是举个例子说明,假若我是一名学“物理—化学”的学生。考试中的5%—10%的那部分分数就不考物理、化学两科内容。专门考侧学生在其它学科上的知识。例如:时文政治、英语翻译甚至一些生活常识等。但题目不要太难,或者就以选择、填空题方式予以考核,而且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不出现什么同类题型等问题。这样迫使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并且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带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第三,关于改革后分数分配方式与课外兴趣爱好培养:先说分数,分数分配具体为主修科目占70%(其中30%理论,40%实践评定);②社会实践10%;③课外阅读10%;④兴趣爱好10%。这样,可以综合各方面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而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同时,课本理论知识的减少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其它爱好的发展。最后一个问题,课外兴趣爱好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过紧,没有时间培养而放弃,有的人或许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被迫放弃等等。但以上改革后的分数分配方式,就能让每个学生有了充分发挥个人爱好的时间、空间。因为有分数的涉入,我敢保证,每个中学绝对会花大力气去进行有效培养。而一旦学校方面开始重视,学生在该特长上的能力无疑会大幅度提高,中国势必会诞生出更多、更杰出的人才。比如,喜欢足球的孩子就能有球可踢,有时间去踢,20年后的中国足球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或许,我的改革理念与方式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对真正的应试教育改革没有多大价值。但希望,这种创新思想能在整个教育界里弥漫开来。希望能通过推动应试教育的改革,让学生能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在广阔的蓝天下自由奔跑,快乐的青春舞步能在梦想的舞台上自由炫动,美丽的青春岁月留下动人的旋律,生命之花得到炫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