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20乡镇扶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支持新疆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国开办发〔20xx〕49号)、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推进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新党办发〔20xx〕12号)精神和《自治州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经对贫困户各方面情况进行摸排核查,详细分类贫困户致贫原因,深入分析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原则,切实瞄准扶贫对象,采取精准扶贫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实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档立卡工作为基础,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按照“一类一政策、一户一办法”的要求,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县、乡领导带头结对帮扶,示范带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综合使用各种扶持措施,真扶贫、扶真贫,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逐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托里镇贫困户411户,79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292户,488人,无劳动能力219户,302人。

  坚持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按照“县级统筹、乡镇场负责、村队与‘访惠聚’工作组联手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自身发展条件的不同情况,在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综合施策进行扶持,切实保障基本生活;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种植业扶贫、养殖业扶贫、劳务创收扶贫、教育转化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连续扶持三年,努力促进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㈠ 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综合施策进行扶持

  托里镇无劳动能力219户,302人。其中,因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1户,1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189户,272人;因精神不正常无劳动能力29户,60人。托里镇20xx年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综合施策扶持人数为219户302人。

  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是家庭成员因残疾、体弱、年老或精神失常等丧失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较差,镇政府、村队要协助统一发包其拥有的耕地,通过统一发包提高承包费增加收入。同时,整合民政、教育、人社、卫生、残联等部门政策,综合施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1. 生活扶持。对未纳入农村低保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由镇民政办认真评定,严格把关,利用农村低保适度扩面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将他们纳入农村低保,保障其基本生活;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由残联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给予相应的项目扶持。

  2. 养老扶持。抓住今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参加养老保险。对无子女供养的孤寡老人,由民政部门安排送至养老院,其原有土地由村队负责统一发包,承包费交养老院,确保老有所依。

  3. 医疗扶持。对没有纳入农村低保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其在发生重大疾病、自身支付医疗费困难时,民政部门要优先安排给予大病医疗救助,切实减轻他们医疗负担,确保病有所医。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对一些患重病或慢性病的贫困户,要给予适当的医疗费补助。精神不正常贫困户的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优先安排。

  4. 教育扶持。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在校大学生,县、乡视其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并积极协助申请助学贷款,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助学金、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确保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子女100%享受。

  ㈡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分类扶持

  有劳动能力的292户,488人。其中,缺资金111户,210人;缺技术86户,128人;缺土地60户,93人;因灾致贫40户,70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不愿劳动)贫困户11户,18人。

  托里镇20xx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减贫任务为97户162人。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生重病致贫、缺少致富技能等原因暂时贫困,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给予资金、技术、教育引导等方面的扶持,能够自我发展、脱贫致富。对这类贫困户,要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和自身发展条件,因地因户因人制宜,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1. 种植业扶贫。对有耕地、愿意种地的贫困户,要通过协调解决生产资金、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⑴ 政策扶持。

  ——水利、发改、农业开发、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节水灌溉、小农水、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要优先在贫困户比例较大的村队实施,保证一定比例的贫困户受益。

  ——农业部门要确保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优先落实到贫困户。

  ——农机部门要启动贫困户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对贫困户购买小型实用农机具的优先安排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村队要拿出部分机动地定向低价发包给贫困户,承包费秋收后结算,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贫困户的收入。

  —— 镇党委、镇政府、“访惠聚”工作组、村队要根据贫困户的耕地面积、种植意愿测算种子、薄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需求量,与农资经销商洽谈平价或低价订购。

  ——镇党委、镇政府、“访惠聚”工作组、村队要积极协助贫困户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协调灌溉用水和参加农业保险,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助。

  ⑵ 资金扶持。镇党委、镇政府、“访惠聚”工作组、村队要根据贫困户种植面积及资金需求规模,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履行金融支农职责,为贫困户争取贷款指标和国家规定的最低利率。

  ⑶ 技术服务。镇政府根据村队的实际情况提出技术服务需求计划,由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制定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定点联系服务村队方案,乡镇场制定技术人员帮扶到户方案,组织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访惠聚”工作组负责协调农业技术人员或种植能手“一对一”为贫困户指导、传授种植技术,做到随时需求随时服务,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2. 养殖业扶贫。对有养殖经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要协助他们解决畜禽购置、棚圈建设和技术服务等问题,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

  ⑴ 牲畜购置。各村要对贫困户的养殖意向进行摸底,采取大户带动、参加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开展畜禽养殖。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履行金融支农职责,为贫困户争取贷款指标和国家规定的最低利率。

  ⑵ 棚圈等设施建设。各村根据贫困户畜禽养殖品种、数量及棚圈设施等情况,提出具体建设方案,由扶贫办协调畜牧兽医、民宗部门通过争取相关项目予以解决。

  ⑶ 技术服务。畜牧兽医部门的技术人员要确定定点联系服务村队。“访惠聚”工作组负责协调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或养殖能手“一对一”为贫困户指导、传授养殖技术,做到随时需求随时服务,协助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3. 劳务创收扶贫。对缺少生产发展资料且有意愿外出打工、家中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主要采取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季节性劳务创收、引导长期转移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脱贫。

  ⑴ 开展技能培训。争取就业培训经费,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根据市场就业导向、用工需求和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等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访惠聚”工作组、各村负责组织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贫困户培训任务162人。

  ⑵ 联系就业岗位。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每季度收集一次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并组织用工企业到镇场劳动保障事务所开展招聘对接活动,“访惠聚”工作组、村队负责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应聘组织工作。招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xx〕11号)、《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央驻疆企业吸纳新疆当地劳动者就业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0xx〕194号)文件精神,监督企业落实使用本地劳动力不少于50%的规定,鼓励其优先使用贫困家庭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协助贫困户转移就业。基层单位公益性岗位在招聘人员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贫困户家庭大中专毕业生。

  ⑶ 鼓励进城镇创业。充分利用小额担保创业贷款政策,引导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进城镇创业。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贫困户,经审核后,在稳定就业期间,优先安排其享受公租房政策。“访惠聚”工作组要协助愿意到城镇创业(开商店、餐馆等)的贫困户家庭申请创业贷款,帮助其通过创业脱贫致富。

  ⑷ 组织劳务输出。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联系、协调贫困户从事季节性劳务创收,通过输出劳务增加贫困户收入。

  4. 教育转化扶贫。对因懒惰、不勤劳而致贫的贫困户, “访惠聚”工作组和各村要采取“教育引导、典型带动、监督转化”等措施,帮助其提高自身发展动力,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脱贫。

  5. 其他扶持措施。充分发挥首创精神,注重尊重群众意愿,注重从本地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居住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较差的贫困户,积极整合项目资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脱贫创造条件;对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富裕户带贫困户、大户带小户的互助式扶贫方式,带动脱贫。

  ㈢ 改善贫困户相关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对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的调查摸底,重点扶持解决贫困户住房、饮水、用电、子女上幼儿园、无村卫生室就近看病等困难。

  ⒈ 解决住房困难。

  认真贯彻落实《精河县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精政办〔20xx〕41号),实施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程。乡镇场要认真调查核实贫困户的住房情况,对确有住房困难的贫困户,由住建部门安排列入20xx年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计划,确保其“住有所居”。我镇今年将完成去年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性楼房(60套)的基础上,再计划完成15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性住房。

  2. 解决饮水困难。

  对自来水没有入户或管线损坏吃不上自来水的贫困户,由水利部门牵头,利用安全饮水项目资金,年内帮助贫困户接入自来水,确保贫困户饮用到安全的自来水。

  3. 解决用电困难。

  对贫困户存在的用电困难,镇、村两级协调解决,年内帮助贫困户进行更新改造,确保贫困户稳定、安全用电。

  4. 解决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困难。

  现在还有部分贫困户由于居住偏远,存在收看电视困难的现象,广电部门要在年内通过“西新工程”、“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解决贫困户无法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问题。

  5. 解决上学困难。

  对学前儿童存在上幼儿园等困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步解决学前儿童、小学生入园、上学难的问题。

  6. 解决就近看病困难。

  对无村卫生室或卫生室不达标的村队,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予以解决,同时,要加强村队卫生室的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逐步解决贫困群众就近看病难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

  ㈠ 强化“一把手”扶贫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精准扶贫措施,为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示范和表率。享受扶持措施的贫困户,由“县、乡、村”逐级审核、公示,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每年1月底前,各帮扶单位要将当年本单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名单报住村所在乡镇场和县扶贫办备案;每年2月底前乡镇场要将本年度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计划扶持脱贫的贫困户名单报县扶贫办备案,作为年底贫困户脱贫考核的依据。

  ㈡ 充分发挥“访惠聚”工作组的作用。将扶贫开发列为“访惠聚”工作组的重要工作职责。“访惠聚”工作组要与村队在2月底前共同制定村队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脱贫人员名单,帮助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并按照精准扶贫方案中明确的工作职责,联系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场落实脱贫方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场要按照工作职责,积极帮助“访惠聚”工作组实施脱贫方案,县绩效办负责对部门单位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本单位“访惠聚”工作组履行职责,认真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㈢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以各村对本村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综合施策扶持情况、贫困户贫困户年度脱贫任务、贫困户培训任务为考核依据,制定托里镇精准扶贫考核办法。

  ㈣ 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建设,要明确1名主管领导、1名专职人员和具体工作机构承担扶贫开发工作,保证正常开展工作和落实各项任务。

  ㈤ 强化扶贫宣传动员。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宣传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宣传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动员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众。要多渠道动员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倡导、呼吁企业家、老干部采取捐款、帮助贫困户创业等多种方式扶贫助贫,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全社会树立参与扶贫开发光荣的意识,弘扬先富帮后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社会风气,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努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扶贫攻坚实施方案范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我县在2016年实现整县脱贫,2020年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抓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政策机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强力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和“1+20配套支持计划”,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6年实现整县脱贫,逐步巩固提升和提质增效,到2020年同步够格达到小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2016年,脱贫决胜,实现整县脱贫。通过扶持产业就业及生态补偿1465人、易地搬迁283户902人(三年累计搬迁790户2500人)、教育支持715人、医疗救助1427人、兜底保障973人(各类贫困人口有交叉),完成1334户3153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整县脱贫目标。

  2017年至2018年,巩固提升,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脱贫后,继续享受扶持政策,使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稳步脱贫并逐步达到富裕。

  2019年至2020年,提质增效,同步够格达到小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条件,推进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全部农村贫困人口食有所保、衣有所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一号工程,精确谋划、全力推进。要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国家扶持、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坚持定责问责、上下联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镇(办)党委、政府承担主抓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严格落实联镇县级领导、联镇包村部门、镇(办)的领导责任,全面夯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支书、村主任、结对包扶干部的工作责任,定目标、定责任、定措施,实行最严最实的脱贫攻坚跟踪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

  3.坚持资源整合、同心同向。统筹县内、县外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定向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引领市场、社会、企业协同发力,形成同心同向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4.坚持精准施策、定向发力。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综合采取发展产业、旅游扶贫、就业创业、劳务输出、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滴灌、对症治疗,确保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二、定向发力,全面落实“五个一批”

  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使扶得起的677户2180人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旅游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及社保政策扶助实现脱贫,扶不起的657户973人贫困人口通过政府兜底实现脱贫。

  (一)强化产业培育。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区的25个村,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建设为契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对其他的19个村,通过专项扶贫实现脱贫。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致富项目。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有产业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给每户安排产业发展直补资金5000元,每户落实扶贫贴息贷款3-5万元。鼓励和引导旅游扶贫项目区的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对其发展的农家乐、农家宾馆、小型采摘园、改厨改厕、庭院绿化美化等旅游产业项目,每户给予不超过2万元的奖补资金。各行业部门安排的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食用菌补贴、生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林下经济补贴等产业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贫困户安排。扶贫到户直补资金原则上直接拨付到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参股、入股资金,进一步明晰利益分成方式,或者由有关责任人具体监管,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禁止“撒胡椒面”式的现金直接发放到户。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发展产业的,向其法人代表提供不超过2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鼓励支持贫困户以土地、山林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使贫困人口“土地出租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建立脱贫攻坚奖励基金,对在拉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成效显著的,以及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和注册商标的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二)推进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保障基本的原则,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为重点,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土坯房改造,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突破口,遵循靠城镇、靠园区、靠中心村安置原则,紧密结合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和农业产业化等工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分步实施易地移民搬迁790户2500人(2016年搬迁283户902人)。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规划安置点公共配套和产业发展。继续落实特困户、危困户搬迁“交钥匙工程”。对于易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帮助申请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长期贷款,贷款期限最长20年,由财政全额贴息。

  (三)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加大贫困村新一轮退耕还林力度,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

  (四)加强教育培训。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615户贫困家庭子女能公平接受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教育资助。建立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落实学前一年贫困家庭在园幼儿每年给予750元生活补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在校生免除学杂费,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补助,中高职贫困家庭在校生每生再给予一次性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贫困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未升入普通高中(大学)的,资助其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优先安排助学贷款,工会、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多方争取资金开展贫困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实现助学贷款、入学资助全覆盖。仍有困难的,建立资助专项基金给予补助,保证所有贫困户大学新生按时入学。二是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中省市增加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按照“菜单式”培训模式,对有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实施“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创业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致富一片”的目标。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见习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

  (五)严格落实社会保障兜底。一是社保政策扶贫。从2016年开始实行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两线合一”,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当年超过低保标准但收入尚不稳定的农村家庭,延续12个月低保政策;对五保户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供养,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贫困残疾人落实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开展贫困残疾人托养服务、住院救助,残疾人家庭可再适度延长救助时限;对高龄贫困老人,按标准发放生活保健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出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贫困户,再进行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政府兜底脱贫。对扶不起的657户973人特殊贫困人口,摸清其享受相关社保政策情况,测算其收入与省级脱贫标准差额,实行政府长期兜底脱贫。凡纳入政府兜底脱贫的贫困户,不再享受产业发展、教育资助等扶持资金。

  三、破除瓶颈,夯实贫困村发展基础

  坚持以《佛坪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为引领,以省级旅游扶贫试点县为抓手,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电力、文化体育、通讯、互联网等建设,全方位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首批启动的7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实施项目65个,完成投资7466万元,完成量化到户项目投资529万元。

  (一)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整合交通、代赈、财政、扶贫等专项资金,捆绑用于贫困村公路改造升级和延伸完善,实现贫困村硬化道路全覆盖,逐步解决通组公路硬化问题,大幅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通往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道路达到通村水泥路新标准以上;村内群众集中居住区域户间道路畅通,硬化率达到100%;主要道路和群众集中居住区域建有路灯照明系统;建有1处以上专门的停车场,规模适宜,能够满足接待需求;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形成出入通畅的乡村交通网络。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到2020年,全县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辆以上,出租汽车达到10辆以上,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0条以上,公交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公交站台、候车亭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二)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向贫困村优先安排水利工程、人饮工程、农田水利等项目,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要向贫困村倾斜。加强农村气象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吃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三)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支持发展水电和利用风能发电,加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解决我县农村部分地区高电价问题,切实降低贫困人口电费支出。

  (四)加大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力度。巩固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和开放水平,增加文化投入,多措并举解决贫困群众看电视难问题。加快镇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使其达到国家标准。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每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都要新建1处旅游接待点,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导游;新建1处农村文化广场,设置健身娱乐器材,经常性举办乡村文体娱乐活动;建有标准化卫生室和小超市或商店;新建1处以上水冲式旅游厕所;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民俗博物馆、垂钓园。

  (五)加大“互联网+”扶贫推进力度。加大贫困村网络与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支持电商发展,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资费补助、小额信贷支持。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四、夯实责任,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一)实施“1+20”配套计划。由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发改局、经贸局、教体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交运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卫计局、文旅文广局、扶贫办、陕南移民办、金融办等19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在2016年2月底前,制定出台全县脱贫攻坚行业部门配套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见附件),作为对行业部门扶贫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依据。各配套方案要重点从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检查验收等方面逐一进行量化、细化,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做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聚合行业部门力量,着力破解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小额信贷、易地搬迁、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

  (二)扎实开展联户帮扶。认真落实一村派驻一个工作队、一村制定一套帮扶方案、一村确定一批扶持项目、一户制定一个帮扶措施、一户至少确定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名帮扶人员的“六个一”帮扶机制,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帮扶重点、协调服务、监督考核五个方面精准发力。实行干部联户包干脱贫,逐户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包扶的贫困户稳定脱贫。县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分别给每个驻村工作队安排7000元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工作队租房、购置办公和生活器具、日常办公等,工作队开支不足部分由帮扶单位自行解决。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一企一村”、“一企多村”等结对方式,通过合作开发、基地建设、促进就业、公益捐助、扶贫济困等途径,帮助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步伐。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鼓励和引导广大社会成员以及在外创业成功的同乡等,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扶贫。全力做好1个中央定点扶贫单位、7个省级“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单位、6个“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定点扶贫单位和11个市直机关部门定点扶贫单位的服务与配合,借助上级包扶单位、企业的力量,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五、加强引导,营造脱贫攻坚氛围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国省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村委会等醒目位置设置精准脱贫政策宣传标牌。县广播电视台、县政府网站要开辟专栏,广泛宣传、系列报道精准脱贫工作进展、先进事迹。以每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为契机,建立健全“扶贫日”宣传动员、部门协作、捐资助贫等长效机制,大力倡导扶贫救助公益理念,营造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观念,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坚定贫困群众依靠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着力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参与式扶贫,抓好“一事一议”、村民自建、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政策落实,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乡规民约、村监委会作用,强化群众监督和群众评价,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健全孤儿、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按照低保标准的比例增发补助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六、强化保障,确保实现整县脱贫

  (一)强化组织保障。实行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佛坪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改为佛坪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成立佛坪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其他县委常委和副县长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分别兼任办公室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内设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内业资料、督查考核4个工作组,从相关成员单位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将全县7个镇(办)划分为7个独立攻坚作战区,由各副总指挥任扶贫包联镇(办)总督导,并对所分管的行业部门扶贫任务落实情况实行责任督导。进一步调整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联镇(办)包村名单,切实整合力量,确保帮扶力量与扶贫任务相匹配。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和“第一书记”,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县扶贫办要切实加强业务指导,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办)有薄、县有档和数据库”的要求,严格规范各级内业资料和表卡册管理。成立脱贫统计监测中心,专门负责建档立卡系统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脱贫动态监测、行业社会扶贫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各镇(办)均要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站,镇(办)党委书记任站长,具体抓好脱贫任务落实。

  (二)强化资金保障。用足用活中省市片区开发、革命老区与扶贫攻坚支持政策,争取上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县财政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不低于20%,压缩的“三公”经费主要用于脱贫攻坚上。对中省市下达的各项专款,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财政支持的微小型建设项目,涉及贫困村的,允许按“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基金担保贷款储备金的作用,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向有产业发展意愿和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和免抵押、财政资金全额贴息的小额贷款。

  (三)强化金融保障。县内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向承担扶贫任务的市场主体提供产业发展的贷款,由财政资金按规定给予贴息。用足扶贫再贷款规模和利率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逐步实现金融机构镇级全覆盖和金融业务行政村全覆盖。支持培育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增加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和价格保险,将其纳入保费补贴。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农产品存货质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推广以设施大棚所有权、大中型农机具、农产品订单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涉农和扶贫各项贷款增速要高于全县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平均水平。

  (四)强化用地保障。实施“双退”方案,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和林业规划,将宜林地中的宜耕地从林业规划中退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项目。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计划、申报时,重点对贫困村倾斜。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提升土地流转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五)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加大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落实科技人才帮扶措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建功立业,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加大对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致富带头人培训。

  (六)强化考核问责。制定脱贫攻坚跟踪督查机制,紧盯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采取随机抽查、专项检查、联合督查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对脱贫攻坚进行跟踪督查,从严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建立精准脱贫工作考核机制,县与镇(办)、镇(办)与村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脱贫攻坚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各镇(办)和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精准扶贫工作“一票否决”,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对扶贫工作成绩优异、帮扶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在岗不作为、工作推不动的领导干部,对帮扶成效不明显、工作落实不力的镇(办)、部门单位,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镇(办)和部门单位,依据《佛坪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实施办法》、《佛坪县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科级领导办法》,对其领导班子及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严肃问责。

乡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目标,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川委厅〔2014〕9号)和中共广元市委办公室、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六大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广委办〔2014〕64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精神,紧紧围绕县委“两城两县四基地”建设和“五化”战略决策部署,把握“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攻坚、精准扶贫,聚焦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北部贫困地区、移民库区作为主战场,把实现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作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乡镇为主体,以村(社区)为单元,将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相结合,大力实施基础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全面推进道路畅通、公共服务(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宽带互联网、金融网点、农村客运到村等“五到贫困村”建设,实现安全饮水、电力保障、危房改造、产业扶持、技术培训、政策性保障(农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等“六进贫困户”目标,推动贫困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围绕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总体要求,以乡镇党委、政府为主体,县级部门通力合作,每年完成40个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2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任务,确保9.55万扶贫对象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基本医疗、教育和住房等“两不愁、三保障”,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能难等突出问题。到2019年,实现100%的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100%的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提前“脱贫摘帽”,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二、重点工作

  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为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10项重点工作,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积极推进村(社区)通水泥路(油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启动重点乡镇间联网路建设,推进示范新村、新农村综合体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延伸通达通畅深度,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村内道路硬化和村主干道改造升级,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有效解决运输难、行路难问题。到2015年,实现全部乡镇通油路,90%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通至村委会),85%的村通客运班车。到2017年,实现95%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90%的村通客运班车。到2019年,实现具备条件的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和通客运班车,城乡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机局、县以工代赈办按职责分工参与)

  (二)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一批骨干水利项目,加快现有库、堰、塘的整治标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逐步推广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构建以区域集中供水工程控制为骨干、以分散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网络,提高集中供水受益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到2015年,建成基本农田50万亩,70%的困难家庭人均建成0.5—1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全面解决《广元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内我县剩余的0.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7年,建成基本农田80万亩,85%的困难家庭人均建成0.5—1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集中供水受益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到2019年,农业生产用水保障体系基本建成,90%的困难家庭人均建成0.5—1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县水务局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卫生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以工代赈办、县农发办按职责分工参与)

  (三)农村能源改善工作。科学制订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实施计划,积极争取农网改造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打破城网、农网的传统划分,着力解决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

  进一步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项目,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户中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逐步普及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积极支持农村管道燃气工程,使具备条件的村(农村社区)尽可能使用管网天然气。到2015年,沼气保有量力争达到14.1万口,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30%,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到2017年,沼气保有量力争达到14.5万口,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35%,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到2019年,沼气池保有量力争达到14.9万口,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40%,服务同优、网架同强、同网同价、管理同质的城乡电网体系基本建立。(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天然气工业园区管委会、苍溪供电公司、苍溪港华燃气公司按职责分工参与)

  (四)危旧房改造工作。整体推进纳入秦巴片区规划的生态小康示范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引导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内的D级和C级危房户积极实施危房改造。按照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自愿搬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把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村人口有计划、有步骤地易地扶贫搬迁到本地集镇、新村聚居点、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方。统筹安排市、县财政扶贫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搬迁户宅基地、生产用地和林地。到2015年,完成规划内80%的农村困难家庭D级危房改造,50%的C级危房改造,60%的困难家庭实现改水、改土、改厨、改圈、改厕等“五改”,6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点、公共排污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17年,完成规划内90%的农村困难家庭D级危房改造,70%的C级危房改造,75%的困难家庭实现“五改”,8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点、公共排污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D级和C级危房改造,90%以上的困难家庭实现“五改”,100%的村完成垃圾收集点、公共排污设施和商业服务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因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等需要搬迁的贫困农户基本实现自愿避灾搬迁,并实现全部妥善安置。(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畜牧食品局、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旅游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以工代赈办、县残联和金融部门按职责分工参与)

  (五)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和特色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创业式扶贫,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围绕“1+3”特色产业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优质猕猴桃百亿产业,做大做强苍溪梨、生猪、肉(毛)兔、优质核桃等增收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独有的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发展壮大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加大对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推动农家乐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到2015年,力争每户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增收项目,培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并有专业合作组织或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0.84万元以上。到2017年,实现每户贫困户有增收项目2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到2019年,“跨村联乡、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农民依托特色产业增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县农工委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畜牧食品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旅游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供销联社和金融部门按职责分工参与)

  (六)公共服务保障工作

  1.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全部都能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学前教育3年提升计划。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在校生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到201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在校普职比例基本达到国家规定。到2019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力争达到100%,普职比例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构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增加贫困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牵头,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按职责分工参与)

  2.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儿童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卫生计生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乡村卫生计生队伍服务水平。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普查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15年,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每个村有村卫生室1所以上,并有卫生计生技术人员1名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7年,县、乡镇、村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到201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低生育水平,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县卫生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参与)

  3.推动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深入推进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文化传播工程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组织开展群众文体体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到2015年,构建“农村5公里文化圈”,乡镇固定公益电影放映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40%以上,本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0%。到2017年,“农村5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乡镇固定公益电影放映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55%以上,本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85%。到2019年,乡镇固定公益电影放映点覆盖率达到100%,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全覆盖。(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县体育局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团县委、县精神文明办按职责分工参与)

  4.加快贫困村信息化建设。推进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宽带互联网,整合开放各类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每个村至少确定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村组基本实现通宽带互联网。到2015年,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宽带接入问题,培育一批信息员。到2017年,村全部通宽带、有1名以上信息员。到2019年,村内各组实现通宽带、并有1名以上信息员。(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牵头,县农工委、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统计局按职责分工参与)

  (七)发展能力提升工作。整合全县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乡土人才培训,提高农村群众实用技术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扎实开展劳务扶贫培训,加强对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转移就业创业能力,引导、鼓励多渠道就业创业,通过转移农村人口致富农民、富裕农村。到2015年,70%的农户、60%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农村群众就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户均有1人以上非农转移就业,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到2017年,85%的农户、75%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农村群众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户均有1人以上非农转移就业,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到2019年,100%的农户户均至少1人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9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家庭户均有1人非农转移就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努力实现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贫困地区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均免费接受1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整体就业素质得到提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牵头,县水务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畜牧食品局、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县民宗局、县残联按职责分工参与)

  (八)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保险事业,巩固和提高农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1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基本完善。到2019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允许有缴费能力的城乡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统一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性保险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减少困难群众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惠民帮扶中心、县残联按职责分工参与)

  (九)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使生态经济成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贫困群众收入中生态经济占30%以上。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9%,贫困群众收入中生态经济占35%以上。到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贫困群众收入中生态经济占50%以上。(县环境保护局、县林业和园林局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畜牧食品局、县旅游局、县以工代赈办按职责分工参与)

  (十)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争每年全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新增贷款占全市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和贫困村(社区)延伸服务网点,统筹增设固定网点、定时服务简易网点和多种物理机具,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动农村支付结算“迅通工程”建设,改革农村支付环境。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农村青年、妇女和贫困党员创业工作。创新涉农贷款抵质押手段,探索发展土地流转收益权、农户房屋、林权等抵质押贷款,创新和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融资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认真落实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助政策、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推动金融扶贫与贫困村互助资金创新、扶贫小额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鼓励保险机构在村建立服务网点,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机保险、森林保险等业务。到2015年,60%的贫困户都能使用到户扶贫贴息贷款,70%的贫困村设立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到2017年,75%的贫困户都能使用到户扶贫贴息贷款,85%的贫困村设立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到2019年,100%的贫困户都能使用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00%的贫困村设立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县金融办、人行苍溪支行牵头,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按职责分工参与)

  三、健全机制

  建立“县负总责、部门联挂、乡镇抓落实”的扶贫攻坚管理体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充满活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一)创新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从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继续对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进行单项考核奖励,提高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在目标绩效管理中的权重,并在农业农村工作、民生工程单项考核中增加考核减贫增收和脱贫解困目标任务。把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乡镇的重要考核指标,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情况纳入乡镇和驻村帮扶县级部门的双向考核。乡镇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竞争性分配项目资金的主要依据。对各牵头负责和参与单位,重点加强对责任落实、资金投入等的考核。对任务完成差和履职不到位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员严格问责。(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目标管理督查室、县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室、县直机关工委、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统计局按职责分工参与)

  (二)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严格依照识别标准,采取“十步两公示一公告”的工作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严格贫困户管理,做到户建卡、村建册、乡镇建档、县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规定程序办理退出和纳入手续,使稳定脱贫的贫困人口及时退出,低于扶贫标准的农户及时纳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有出有进、进出有序。坚持分类指导,逐村逐户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增收目标、帮扶项目、具体措施等,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精准滴灌”,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与识别结果相衔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户,涉农资金普惠到村到户,真正把资金用在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牵头,县农工委、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民宗局、县统计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按职责分工参与)

  (三)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结合“双联”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分乡镇成立扶贫攻坚督导工作组。统筹安排省、市、县帮扶力量,向每个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省、市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全县副科级以上和纳入财政一级预算的县级部门、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国有企事业均联系帮扶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实施“万名干部帮万户、万名党员扶万户”工程。无县级及以上帮扶单位的贫困村的贫困户由乡镇整合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当地有帮扶能力的村组干部、党员联系帮扶。落实帮扶责任,制定2014—2019年帮扶规划,原则上不脱贫不脱钩,提前脱贫提前脱钩。机关事业单位每年节省的“三公”经费主要用于定点帮扶,助推我县贫困户全面脱贫解困。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职能职责,确保驻村工作队成为“精确滴灌”的“管道”。加大对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和考核力度,关心和爱护驻村干部,按政策落实相关补贴待遇。(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牵头,县委统战部、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县国资局、团县委,各乡镇按职责分工参与)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积极适应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新形势,把扶贫项目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实行以奖代补、绩效考核等办法分配资金。推行扶贫项目竞争立项,让能够用好管好资金的地方优先得到扶持。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细化明确项目资金补助的环节和标准,属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的项目资金特惠到贫困村,产业扶贫、危房改造、技能培训、金融扶持等资金特惠到贫困户。从2014年起,县本级财政每年整合安排1200万元以上投入扶贫攻坚,主要用于补助贫困农户实施增收项目,同时根据县财政收入增加幅度,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强化项目村的实施主体责任、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调动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和质量监督的积极性,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县级相关部门负责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继续坚持和完善县、乡镇、村资金项目三级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县财政局牵头,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审计局、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按职责分工参与)

  (五)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巩固提升定点扶贫、对口帮扶长效合作等社会扶贫成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探索多种社会扶贫方式,搭建公开媒体信息平台,畅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帮扶贫困户的渠道,积极开展“光彩事业行”“远山结亲、以购代帮”“志愿助残行动”“圆梦助学”“安康家园”“博爱梨乡”等社会帮扶活动,实施“千名成功企业家帮扶千户特困家庭”“千名爱心人士资助千名贫困学生”工程。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其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及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给予相关支持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成立扶贫开发协会,组建扶贫志愿者队伍,开展“扶贫济困日”“贫困乡村行”“寻找最美扶贫宣传大使”等活动,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奉献爱心搭建组织动员平台,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热情和潜力。按相关规定做好表彰奖励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个人工作,对扶贫成效明显、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县农工委、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县直机关工委、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国资局、县工商局、县经合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联、县民宗局、县残联、县外事办按职责分工参与)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负责统筹制定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亲自研究解决扶贫攻坚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要切实履行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职责,落实人员保障,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各乡镇扶贫攻坚督导工作组组长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扶贫规划、项目、资金、工作“四到位”。本方案所确定的牵头部门要制定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推进重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于每年8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建强乡镇和村两委领导班子,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管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和扶贫志愿者等到贫困村工作。加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确保所有村组干部和党员均能接受1次以上能力提升培训,带富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三)加大攻坚力度。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国省扶持、地方扶持、社会扶持”三位一体帮扶机制。主动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坚持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双统筹”原则,集中安排、打捆使用。县财政整合安排落实贫困户(含移民贫困户)每户3000元以上的增收项目启动资金。加强对扶贫攻坚各类项目资金的统筹规划、规范使用、严格管理、有效监督,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雪中送炭、引领示范作用,防止锦上添花、重复投入。

  (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积极宣传贫困地方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脱贫攻坚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走访困难户方面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脱贫攻坚

  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了一批批“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奔赴扶贫第一线”基层工作者。面对这场脱贫战役,人人都是战士,我们要勠力同心,吹响战争号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稳不稳,关键看基层基础牢不牢。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面对部分党支部的组合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要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抓好脱贫攻坚。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把重点放在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的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上。要健全完善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注重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上建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把贫困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是基础。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让精兵强将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集结冲锋,使各级党员干部人才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建功立业,是组织部门的使命担当。要紧扣“选干部、配班子”核心职责,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磨砺干部的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的主考场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主阵地,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选优派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努力锻造一支素质过硬、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可靠的中坚力量。

  抓住党建为引领,要提升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

  习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下面我将围绕五个振兴,并结合镇的工作举措来阐述。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只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把群众重新凝聚起来,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振兴方面,我镇积极推进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发展了猕猴桃、柠檬、脐橙、白芷、小龙虾、青蛙、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双流村利用集体经济资金,修建了660立方米的冻库1座,购置了两台农机,提供农资统购、农产品统销,技术培训,大型农机社会化租赁等服务,目前盈利已突破2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重要支撑。习总书记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故乡感情深厚,愿意反哺乡村,这些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较为稳定的人才力量,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人才,从经济收入、情感获得等方面建立健全引才机制,让外来人才有获得感和归属感,并通过传帮带模式,达到引进一人,教会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要在晋升政策上适当向乡村基层干部倾斜,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基层热情和扎根基层的信心。

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因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为重要。这是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有了新思路,但是办法还是老办法。比如记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西部某贫困村,此前实施“一苗一子”产业到户,镇里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核桃苗、蔬菜种子。但村民对这种所谓的到户扶贫并不买账,“一苗一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某县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资金强力补贴养兔子,但由于行情变化、产业规模萎缩,不少养殖户不但没富起来,还赔得血本无归。

  诸如此类的“扶贫”,既浪费了宝贵的扶贫经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原因上分析,有的是大搞形式主义,看似扶贫资源均摊、落实到了人头,其实还是“假把式”;有的是拍脑袋决策、不懂得市场规律,最后做成“花架子”。究其根源,是没能从实际出发,没能真正尊重群众意愿。

  扶贫工作事关亿万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容不得形式主义和作风漂浮。各地应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查找不足,需要改正的立即改正,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真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尺。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从实际出发,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解决方案,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大力推动扶贫工作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还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困难问题,这就是当前需要瞄准的靶心、必须攻克的堡垒。接下来,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着力抓重点,谋实干。

有关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夯实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进一步压实责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我们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强化成果运用,注重整改实效,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大从严管理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准则,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要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问责,坚持以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谋划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树导向、言规矩、压责任,防止基层问责泛化、简单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做到全面整改、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全力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压在全省党员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凝心聚力、提振精神,着实深入推进整改工作,马不停蹄地把整改落实工作不断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成效,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坚决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从根本上是因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此外,还是因为“三农”发展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城乡关系、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加之,如前所述,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竞争弱势特征,容易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因此,需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好市场失灵问题。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应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杨洁篪,2017)。相对于全球,国内发展、城乡之间更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面对国内工农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的状况,用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三农”工作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借此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导致社会断裂,增进社会稳定和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脱贫攻坚提出时间

一份完整的餐饮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