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万能模板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根据个人的体会,我从内容、品质、力量、语言、心态、风格、语境、思维和感染力等九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业务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综上所述,我提出的就是写作评论的一个整体思考框架,从这个框架来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或现象,能够为评论提供一个丰满的、多角度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写作者理解评论文体的本质特点,把握从主题、语言到分析框架等一系列的要素,为提高评论写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新闻评论万能模板

政治时事评论的写法

  时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是"时代"的"时"。时评的"论",是“新闻评论”的“论”。因此,时评可以解析为时事评论、时事新闻评论、有时间期限的新闻评论。下面简单谈谈时评的写法。

  1、时评的两个标准:独家(新),独到(特)。

  也就是:时评作为新闻的一种体裁,自然也要讲时效性,要跟新闻一样要新要快,还有评论要有独特的见解。

  (1)、"独家",必须在真实无误的前提下来讲究时效性,而且有的评论就不需要“应声而成”,但是如果太迟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2)"独到",即: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3)时评的关键是"识见"。时评是智者、是慧眼。没有过人的识见,起承转合再圆通、资料概念再新鲜,也只是工匠,算不得手笔。而识见的关键还是要思想、思维不能格式化。时评最不该有"道德制高点"。时评一占着"批判(取"批评、判断"之意)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就出现"假大空"。

  2、时评要使新闻“增值”。

  时评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但是它最宝贵的价值并不是重复新闻,而在于使新闻“增值”。时评作者需要透过现象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因此观点与见解是评论给予新闻由头以附加值的主要部分。

  3、时评的观点要直白、明确,论证上逻辑清晰。

  讲道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4、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没必要绕圈子。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

  即多用演绎法,少用归纳法,这是由新闻时评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时代生活所需要的。

  5、时评应注重文字的通俗与形象生动。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时评要靠好的表达手段。如《果子狸的诘问》就比《非典XXXX》效果要好得多。

2020年中考“时事评论”类作文导写示例

  时事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适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小女孩替母亲扫大街被誉为“最美的环卫工人”。据此可以谈对待“苦难与不幸”的内容。可以谈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谈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小女孩“孝”“有责任感”的赞扬,另一方面可以是对社会“缺乏责任与爱心“的批判。

  【最新素材】

  ①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②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

  ③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

  ④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

  ⑤ “如果我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政府有6万多名文官,主要分成4个等级,其中有200多个管理职文官属第一等级,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对于新加坡的未来,他们负有最高的责任。新加坡财政部公共服务署副秘书长陈文发相信,新加坡政府是全世界最诚实的政府。新加坡人民也相信,他们有一个最干净的政府,绝对没有桌下交易。

  【名人言论】

  ①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②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尼采

  ③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顾贞观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俄·普希金

  ⑤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歌德

  ⑥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别林斯基

  ⑦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⑧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⑨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马克思

  ⑩救救孩子——鲁迅

  【作文】

  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美化苦难,这种观点把一切需要解决和改良的问题都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这是一种毫无血性的评论。它把一个人无法选择的行为,把别人的痛苦变成饭后谈论的资本。鲁迅先生曾称这种文化培养出的道德为“瞒和骗”。所以,我们认为这种“苦难美学”不值得追捧。

  然而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令我们不理解。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因当环卫工人的妈妈生病,只能替母亲清扫大街,结果却被评为“最美的环卫工人”,丝毫没有联系到社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一个乡村女教师三十年如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结果背媒体高度赞扬,却丝毫没有提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感动中国的苗家赤脚医生李春燕为方圆百里的乡亲看病,被高度赞扬,却丁点不提乡村医疗问题。我认为这种对待苦难的观点是一种畸形文化的滋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化手段,是对苦难的一种扭曲的理解。千年古训已被当今社会浪潮冲刷得变了形状,退了颜色。而滴在我们身上的血和泪却成了我们美好苦难的牺牲品。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苦难,对待苦难。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苦难呢?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就像那句话说得那样: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那么观看受苦的人也没有评论的权利。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平常苦难的绝望,他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虚伪,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有甚者,对贫穷大学生捐了几个钱,就要被人在电视机上痛哭流涕感恩戴德,来扬名自己。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对待受苦人的人格的蹂躏与糟蹋。正是这种对待苦难的行为造成了更多的苦难。所以说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种最本质的要求。

  正像罗曼·罗兰说的:“只要有一双诚实的眼睛一同为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对待苦难,我们只需要一双诚实的眼睛,一种最基本的美德。然而,为什么这种美德已慢慢地在人群中消隐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作者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针对材料所给的材料,猛烈的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这种“美化苦难”的现象。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者行如流水,水到渠成。

  谁病了

  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十二岁的女儿只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本没有什么。但是随后呢,铺天盖地舆论网评蜂蛹而至,并且称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我不禁有些惊诧了,问:这个世界谁病了

  孩子病了。

  看着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着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累,结果生病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母亲承担一分责任,为家庭分担一丝忧愁。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也都会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件连小女孩也未经过思考的事,被大人们搞得纷纷扬扬。还被评为什么“最美的环卫工人”。小女孩的一丝孝心引起如此大风大浪,那么对于其他的孩子定然会有许多不会这样做的。如此一个“最美”,道出了社会上一种“孝心”的缺失。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别的伙伴幸福,他们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漂亮的衣服穿,又有豪华的房子住,于是他们便埋怨自己的父母了。哪里还想道为父母分忧呢?事情虽小,但这些小事却让我认识道孩子病了!

  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

  为什么孩子会生病,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答出来的。但是我认为,大人病了,之后孩子才会生病。想想吧,如果成都小女孩的母亲不把病情告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顾自己的死活而给自己的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这位小女孩一出生就处在家人“溺爱”的包围之中。小女孩能做出为母亲扫大街的举动吗?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当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绝对,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如今大人们病了。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们吧!”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改变这病态的习惯,救救生病的人们呢

  【简评】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一句“谁病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作者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溺爱”的病态现象。“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两段平行的结构构筑了文章的主体,观点鲜明。结尾更是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呼吁解决这种病态的问题。

  苦难背后的残酷

  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主动替母亲承担了本来是她的那份环卫的工作,结果被誉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看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就知道又是一次把人往架子上抬的活动开始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这里还是有《劳动法》的,这个应该直接称为使用童工了吧?孩子有这种行为固然应该表扬,但如果当地的环卫部门不出来解释一下自己怎么能让一个孩子承担这份工作,《劳动法》上所有的条文就全是废话了。

  几乎所有的美丽后面都有一种痛苦,有些是自找、有些是社会强加。自找就不说了,社会强加的东西值得念叨一下。远的来说,小脚这种东西就是强加的,结果被接受成那个时代的美的标准;近代不用说,一定就是高跟鞋了,这种所谓的美丽都是社会强力阶层按照自己的审美口味强加于人的。12岁的小姑娘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清洁工,应该是哪一种强加于人的标准呢

  从新闻中还能得知的是,这家人是外来的环卫工人。那么,什么情况下一个母亲能够同意或者默认自己才十二岁的孩子去帮自己承担那份工作?我看只有一个原因:如果没人去扫那片大街,这个母亲就会失去这份工作。社会保障这时候去了那里?当一个母亲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没人想到过,为什么社会保障就不能泽及这样的母女

  好了,一个孩子承担了成年人的工作,而原因是这个本来有着正当工作的人,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而只能用这么一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打造成了这个“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呸,谁有权力把一个根本还不到工作年龄的孩子当作工人呢

  更可怕的是,这个所谓的“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而这种情况只能让我们这里产生那种缠小脚一样的病态审美能力,但就是产生不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与救济制度。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被从道德上美化了,让人忽略了痛苦与这些美丽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在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身上我又看见了这么一次表演。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姑娘确实是最美的,但这种在苦难头上加上光环的做法,却只能说是毫无心肝。

  “最美环卫工人”背后荒谬的苦难哲学和道德“杀手”

  之前,网上的各大网站论坛就曾一度叫嚣“成都最美环卫工人”,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两“派“之争,一直未曾间断。一面是感动于“小女孩不畏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帮妈妈打扫卫生”,称其为“最美”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另一边这个称号看作是继“最美女教师”、“最美女记者”之后又一个“为了便于传播,借词造势”的“艳俗”符号。

  口诛笔伐,一顿混战之后,似乎很难找到定论。

  但是人们大都表达着这样一种愤慨: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姨妈)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怎么看也应该是个底层百姓的不幸故事,结果小女孩却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你看看,这一下子现实苦难就变成了浪漫抒情……

  因为,若是从几个角度对事情的前前后后进行理性分析的话,都不难发现,女孩的光环背后确实存在着不那么令人信服的东西。而网上反响比较强烈的一种意见则是,让一个未成年女孩扫大街,先要问问有没有违反《劳动法》?这是不是可以被看作是为“童工”,假如说拿新颁布的《劳动法》都不足以说服习惯“扣光环”的人,那么只能说明一点,劳动法的执行力是存在纰漏之处的。所以当我们去看到12岁女孩拖着长长扫把替母扫街的照片时,或许想到更多的是寒酸,至于能不能被扣上“最美丽”都不重要了,甚至显得苍白。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热衷于用“最美的环卫工人”对小女孩做全部的诠释呢?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中国人一向有一个习惯: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以前就总能听到很多人用习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聊以自慰,所以就到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若有心思的人几乎都不难发现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只要能略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大概都会记得亚圣语录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它被称作是一个人逆流而上,获得成功的起点。

  而那绝不单单是文人诗性之后的感慨,而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来说,这种荒谬的哲学都能行的通。一则报道里就曾这样报道: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可是无论寒冬酷暑,在大连打工的环卫工人房华,总会带着女儿一起去扫街。房华说:“每当寒暑假我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出来扫街,从她5岁开始,现在已经整整5年了。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深知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让孩子吃点儿苦没什么不好的

  其二,就是“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这个事实可是是很多人容易忽略掉的,有评论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论睁了眼看》)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享受苦难真的这么有效吗?“乾坤大转移”的手法是不是真的就给接受光环的人带去了方便和实惠呢

  狄马其实回答的很好:“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

2015年中考“时事评论”类作文导写示例

  谁病了

  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生病,十二岁的女儿只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本没有什么。但是随后呢,铺天盖地舆论网评蜂蛹而至,并且称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我不禁有些惊诧了,问:这个世界谁病了

  孩子病了。

  看着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着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累,结果生病了。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母亲承担一分责任,为家庭分担一丝忧愁。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也都会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件连小女孩也未经过思考的事,被大人们搞得纷纷扬扬。还被评为什么“最美的环卫工人”。小女孩的一丝孝心引起如此大风大浪,那么对于其他的孩子定然会有许多不会这样做的。如此一个“最美”,道出了社会上一种“孝心”的缺失。如今的一些孩子,别说让他们帮父母去扫大街,恐怕在家中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会满腹牢骚吧!孩子们经常会想着某天自己的生日时,猛玩一阵,开个大大地生日派对。可谁又想过父母的生日呢?谁又想过为父母的生日好好地祝贺一番呢?不至一次地看到报纸报道孩子不堪父母没有能耐,赌气离家出走……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别的伙伴幸福,他们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漂亮的衣服穿,又有豪华的房子住,于是他们便埋怨自己的父母了。哪里还想道为父母分忧呢?事情虽小,但这些小事却让我认识道孩子病了!

  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

  为什么孩子会生病,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答出来的。但是我认为,大人病了,之后孩子才会生病。想想吧,如果成都小女孩的母亲不把病情告诉自己的孩子,甚至不顾自己的死活而给自己的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这位小女孩一出生就处在家人“溺爱”的包围之中。小女孩能做出为母亲扫大街的举动吗?如今的大人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打了”。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软、硬、差”的体质吗?没有如此的“溺爱”,会有今天孩子攀比吃穿的行为吗?当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有点绝对,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如今大人们病了。

  鲁迅先生曾说:“救救孩子们吧!”是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尽力改变这病态的习惯,救救生病的人们呢

  【简评】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一句“谁病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作者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溺爱”的病态现象。“孩子病了”“孩子病了,大人也病了”两段平行的结构构筑了文章的主体,观点鲜明。结尾更是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呼吁解决这种病态的问题。

  苦难背后的残酷

  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主动替母亲承担了本来是她的那份环卫的工作,结果被誉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

  看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就知道又是一次把人往架子上抬的活动开始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这里还是有《劳动法》的,这个应该直接称为使用童工了吧?孩子有这种行为固然应该表扬,但如果当地的环卫部门不出来解释一下自己怎么能让一个孩子承担这份工作,《劳动法》上所有的条文就全是废话了。

  几乎所有的美丽后面都有一种痛苦,有些是自找、有些是社会强加。自找就不说了,社会强加的东西值得念叨一下。远的来说,小脚这种东西就是强加的,结果被接受成那个时代的美的标准;近代不用说,一定就是高跟鞋了,这种所谓的美丽都是社会强力阶层按照自己的审美口味强加于人的。12岁的小姑娘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清洁工,应该是哪一种强加于人的标准呢

  从新闻中还能得知的是,这家人是外来的环卫工人。那么,什么情况下一个母亲能够同意或者默认自己才十二岁的孩子去帮自己承担那份工作?我看只有一个原因:如果没人去扫那片大街,这个母亲就会失去这份工作。社会保障这时候去了那里?当一个母亲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没人想到过,为什么社会保障就不能泽及这样的母女

  好了,一个孩子承担了成年人的工作,而原因是这个本来有着正当工作的人,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而只能用这么一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工作。所有这些打造成了这个“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人”。呸,谁有权力把一个根本还不到工作年龄的孩子当作工人呢

  更可怕的是,这个所谓的“最美”后面遮蔽着一个现实:就是我们这里经常用道德杀人。比如说说出“最美”这个词的人,其实是用一种孝道的道德高度,消解了本来应该由社会或者有关部门承担的责任。这算是乾坤大挪移的一种另类形式,把事情的正面意义提炼出来,用来转移问题的视角,从而达到以表彰代替责任的目的。

  而这种情况只能让我们这里产生那种缠小脚一样的病态审美能力,但就是产生不了一个完整的保障与救济制度。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被从道德上美化了,让人忽略了痛苦与这些美丽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让人没想到的是,居然在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身上我又看见了这么一次表演。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姑娘确实是最美的,但这种在苦难头上加上光环的做法,却只能说是毫无心肝。

  “最美环卫工人”背后荒谬的苦难哲学和道德“杀手”

  之前,网上的各大网站论坛就曾一度叫嚣“成都最美环卫工人”,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两“派“之争,一直未曾间断。一面是感动于“小女孩不畏冬天雪花纷飞,夏天烈日当空,帮妈妈打扫卫生”,称其为“最美”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另一边这个称号看作是继“最美女教师”、“最美女记者”之后又一个“为了便于传播,借词造势”的“艳俗”符号。

  口诛笔伐,一顿混战之后,似乎很难找到定论。

  但是人们大都表达着这样一种愤慨:成都一个小姑娘才十二岁,因为身为环卫工人的母亲(姨妈)生病,只能替母亲去扫大街,这怎么看也应该是个底层百姓的不幸故事,结果小女孩却被誉为“成都最美环卫工人”!你看看,这一下子现实苦难就变成了浪漫抒情……

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是什么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

  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1、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2、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时事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政治时事评论怎么写

  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并称三大新闻体裁。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的评论,重在评论,但是评论对象、评论由头是新闻事件,因此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性文体有所不同。新闻评论包括时评、短评、述评、编后,等等。社论或可列入其中。

  新闻评论怎么写?新闻评论的写法没有定式,也没有固定的新闻评论格式,有的是一些注意事项,姑且作新闻评论的写法略谈一二。

  1、新闻评论的写法如同中学作文中的议论文的写法,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而且一个都不能少。

  新闻评论的论点就是你要表达的观点,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特定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的论证就是你要佐证你的观点而引用的旁证和佐证观点的过程。

  2、新闻评论必须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达到“三性俱全”的新闻评论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政策性指的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新闻评论的高度和深度;针对性指的是新闻评论最好做到一事一议,不要过于散发;准确性指的是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必须“三论皆准”。

  3、新闻评论的写法中最关键的是立意立论。

  新闻评论的“论点”也就是“观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命意,起码论点要新鲜。

  4、新闻评论的写法重在说理难在论辩。

  新闻评论是说理的文章,必须侧重于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新闻评论的大忌。新闻评论又评又论,必然有论辩对象,因此心中要有“假想敌”,文中要对“假想敌”开足火力展开战斗。

  5、新闻评论风格和新闻评论语言。

  新闻评论风格多种多样,不求一致,更无需一统。鲁迅的杂文风格当然犀利,但也有时代局限性。或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是最好的新闻评论风格。新闻评论语言最必须注意的是分寸和准确。

新闻评论李舒

  第1章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体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性: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直接的针对性。

  政论性: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明确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监督功能。

  第2章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新闻评论的发展:新闻评论的语体化、发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载体的多样化、评论对象的多样化、作者来源的多样化、立场观点的多样化)

  第3章新闻评论的要素与结构

  1、论点

  总论点、分论点

  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

  2、论据

  理论性论据、事实性论据

  论据的选择:证明观点的材料、选取有一定的知晓度并易于被受众理解的材料

  对于理论性论据,真理性、理解准确、尊重原意,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对事实性论据,要求真实无误,不能对事实进行想象或生编乱造。

  3、论证

  证实和证伪,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具体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反证法、假设法、归谬法

  4、结构

  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在联系

  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从读者的需求出发,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

  常见结构类型:并列结构、对照结构、层进结构、总分结构

  第4章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常见的评论名目:社论、本台评论;专论;评论员文章;代论和来论;编辑部文章;时评、短评与专栏评论;述评;编者按

  立论性评论

  正面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评论类型。一为论,二为辩。

  写作要点:1、坚持因事倡导、因时倡导

  2、突出说理重点

  3、适当运用驳论

  驳论性评论

  以违背当代社会发展主流、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和观念为批驳对象,通过批评、反驳、揭露、辨别是非,澄清认识,进而确立起自己的主张的评论文章。

  写作要点:1、选准靶子、瞄准靶心

  2、触及实质,注意分寸

  3、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4、选好途径,讲究方法

  5、破中有立,立为归依

  释论性评论

  以重大事件、思想理论或方针政策为论述对象,以阐释、说明为主要论说手段,以帮助人们解惑释疑、正确认识和对待有关事务为论说目标的评论类型。

  写作要点:1、注重时效性的时间侧面

  2、恰当表现释论对象与客观实际、历史背景的联系

  3、鲜明的表达观点

  4、充分发挥事实和知识的认识作用

  第5章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评论价值的判断:重要性筛选、必要性筛选(受众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筛选。

  选题的两个侧面:评论对象的范围大于论述范围,评论对象的范围小于论述范围、评论对象的范围与论述范围大致相当。

  选题的来源

  上面的精神: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中心工作、宣传任务、

  下面的情况:社会生活、新闻报道、舆论动向。

  选题的原则:求真、务新、上下一致

  立论的形成:中心思想和基调

  解决认识深度、确定分析角度、控制立论高度、

  选题与立论的关系:选题趋同、立论互异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特殊性

  1、长于小、短于大

  2、长于广、短与专

  3、长于动态分析,短于全面阐述

  立论的特殊性: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第6章广播评论

  广播评论个性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广播媒介、广播听众、新闻评论体裁

  个性发展途径:适应听众的广泛性、正视内容的选择性、探索形式的特殊性

  广播口播评论的特点:短小精悍、深入浅出、易播适听

  广播口播评论的制作要点:

  省意式表达、为听众理解抽象内容创造条件、类交流式说理(谈话双方平等地位、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准确性、鲜明性、深入浅出,做好论述语言的声音转化工作)

  广播谈话评论:专访式评论、座谈式评论

  制作要点:明晰角色关系、理清谈话线索、拓展谈话空间

  广播音响评论

  类别:实况音响、访谈音响、模拟音响

  音响的作用:由头、事实论据、说理论据、增强感染力

  制作要点: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音响使用要扬长避短、处理好论述语言与音响的关系

  第7章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的内涵:是新闻评论、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涵盖多种表现形式。

  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对电视评论的影响为:双符号的运用、双通道的运用,双线传播的运用。

  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画面、屏幕文字、同期声、解说词。

  电视口播评论制作要点:1、观点鲜明、题中见意

  2、说理精要,不做铺陈

  3、语言晓畅,为播而写

  4、多种符号,协调合成

  电视谈话评论特点:时效性强、观点多元呈现、交互式表达

  电视谈话评论的制作要点:

  1、处理好时效性与评论准确性的矛盾

  2、处理好说理有序性与发言无序性的矛盾

  3、处理好观点多元与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矛盾

  4、处理好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矛盾

  电视图像评论的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制作要点:1、各种符号相互配合,按照视听结合的要求撰写解说词、恰当选择、运用画面、

  2、发挥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3、坚持双线互补的结构原则

  第8章网络评论

  网络评论的传播特征:传播渠道的开放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反馈的即时性

  网络评论评论的特点:题材广泛、行文不拘一格、超文本表达

  网络评论写作的特殊性:对事实的准确性要给予格外关照、在寻求理趣上下点功夫、重视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论坛信息流动过程的主要功能:提供信息和新闻线索,提供评论的选题;汇聚社会舆情;交换意见、影响社会舆论。

  网络评论与社会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网络评论与社会舆论互动的新变化

  1、反映舆论相对多元

  2、影响舆论的过程缩短

  3、引导舆论难度加大

  网络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原则

  树立现代评论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讲究实际效果

  网络评论引导舆论的路径

  1、转化浅舆论

  2、整合显舆论

  3、运用合力形成主流舆论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时事评论”概述及范文评析

  “时评”要讲究“四性”: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即及时发表意见,“趁热打铁”,不当马后炮。“针对性”即要有鲜明的观点立场,要联系当前实际,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切中要害,有的放矢。“说理性”即要有根有据,以理服人。“思想性”即要体现评论者的思想深度,体现指导性的意义。

  “时评”主要是“就事论事”,但有的时评说理深入,做到“就事论理”“依事生理”,因此有人把时评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向材料以外作过多的挖掘和延伸。“就事论理”指对所评之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普遍规律或阐明一个更具普遍性道理。

  “时评”类命题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评”类命题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行文。

  ㈡时评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同异

  “就事论事”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有很多不同,不能完全套用“十步法”。“就事论理”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近似,可以借用“十步法”。

  1、“就事论理”的时评可按“引提联议结”五步立意行文。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一样,时评必须在序论中“引用材料”,并针对材料(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文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在论证过程中,“就事论理”的时评可以“联”和“议”:可以挖掘“材料”以外的内容,可以有所外延,比如引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或引用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但总体上不能离开“时事”,挖掘、外延是为了更好地评论时事。无论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时评在分析、评论之后都会作出结论,或重申自己的观点。很多时评在结论时与传统立论文一样“提出主张”,以起到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

  2、很多时候,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就事论事”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它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

  3、因为命题所给的材料(时事)就是评论的对象,文章的论点就是对时事的看法,所以时评提炼论点的难度不大,而且不容易偏离题意。传统“给材料作文”往往更重视立意的高度,要利用材料提炼出一个高新的论点,因而容易“拔发离地”,致使偏离题意。而且,时评在行文中需要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所以不容易在论证中跑离,而传统“给材料作文”多数是“丢开材料”论证,所以容易出现不能证明论点的情况。

  4、传统“给材料作文”利用“材料题”中的“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就事论事”的时评却受到很大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常常会“无话可说”。

  ㈢“就事论理”的范文评析

  范文: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

  (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作文材料:鉴于日本等进口的动画片充斥国内市场,打压了国产动画片的生存空间,国家广电局下达文件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并制订系列措拖大力扶持国产的动漫产业。但几年过去,电视屏幕上让观众喜欢的国产动画片并不多,因此引发各种议论。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几年前,广电局曾一纸令下,对国外动画叫停:“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我还心生喜悦,这下国产动画的春天总算要来了。可过了几个春天,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总还只是“喜羊羊”或者“猪猪侠”,真让人哀叹:国产动画怎么就不能成个人样呢?(象传统议论文一样引用材料)

  照理说,国家近几年花在国产动画的力气,不可谓不大,宣传调子不可谓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谓不足……许多动画公司也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可是,怎么还落得这种状况?我看,根源在 “扶持”二字上。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念“扶持”,就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扶持者可非平庸之辈,那是诸葛孔明呐,可是,最终怎样?所以,扶持有无效果,并不取决于扶持者,而要看被扶持者是哪样人物。再说,只要禁了那舶来品,本土货自然可以畅销,这种想法本身就未免太天真。自己的实力不够,就索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敢与世界竞争,叫停的不仅是国外动画,也把创作者的脑筋也叫停了。所以,放开手脚,以开放姿态来应对外国动画的挑战,在竞争中积极提升国产动画的水平,这远比强迫人们看只有动物在平移的作品要有效得多。(“联”和“议”:以孔明扶阿斗的事实作为论据,但分析议论都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之内)。

  而且,不能一边扶持一边扼杀。中国动漫人才实际上并不缺乏。许多被叫停的外国优秀动画,幕后的加工者都有中国人,比如《狮子王》;国内也有许多画技与叙事能力一流的画手,比如夏达。可为什么中国动漫还是发展缓慢呢?“政策的扼杀”就是又一大原因。明明是“扶持”,怎么又成了“扼杀”呢?我们“扶持”的只有那所谓的“适合小朋友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大多优秀作品却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品味而被各种理由终结。不知怎地,人们心中就有“动画是只有小朋友看的”这种错误观念。于是我们的电视上就只有会说话的羊狼猪猫来来回回的平移,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与社会脱节的童话故事。那些适宜青年、中年乃至老人看的优秀作品只能因“儿童不宜”而被拒之门外。(“联”和“议”:以《狮子王》的加工者、夏达为论据,但分析议论继续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内。)

  扶持的“功利性”也使“扶持”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急功近利者,都是有近视的毛病。毕竟还是与文化和艺术沾边的事,只知赚钱,而赚钱的方式就少了艺术和美感,其结果只能是像纸币一样直接。众所周知,日本人靠动漫赚了不少钱,可大部分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还是漫画本身。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甚至还提出过动漫外交,也许他也有要赚钱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萝莉控怪叔叔想向世人推广他最爱的《蔷薇少女》罢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热爱。漫画本身是包含着爱与梦想这个内涵的,国家若能基于这个出发点来推广国产动漫,会比只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不成人样的作品要好。(“联”和“议”:以日本动漫、麻生太郎为论据,继续就国产动画的出路问题分析论证。)

  其实,患这种急功近利毛病的不仅动漫产业,国内许多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产业,是产业,更是文化,用发展文化的观念来管理,还可能让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此段由国产动漫问题“外延”—上升到文化产业问题,但很快收笔。外延是为了证明“功利扶持”的危害性。)

  国产动漫的成长,如同种一棵树,不要放在漫室里,也不要刚种苗就想摘果,要让它风吹雨打,要先培土植根,这样才能枝繁叶茂。有此用心,中国动画才能看到成人样的角色,有动人心的故事。

新闻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时事评论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新闻评论怎么写

  三一文库/实用范文/素材及写作指导〔新闻评论怎么写〕如何写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应遵循如下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纵观上述特点,新闻评论其实是一篇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的议论文,应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说服力,语言的运用及论据的引用对新闻评论的独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往往能够面向广大群众,令广大群众喜爱。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

  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

  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

  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

  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

  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新闻报道的标题,同样都很重要,但要注意两者标题的区别。新闻标题侧重于对内容的提要,而评论标题侧重于对主题的概括。新闻报道事实,标题要简要地突出内容,而评论是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标题要概括地表明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评论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论的论题范围和中心论点的概括。有人说,有了一个好的标题,评论也就写好了一半,这话虽有点夸张,但说明了评论标题的重要性。

  评论标题的职能,或体现中心论点,或规定论题的范围,或表明作者的倾向、意见和态度,或旨在引人阅读,发人深思。

  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鲜明、精当、引人。

  新闻评论的结构

  新闻评论的结构是指通过谋篇布局揭示主题、展开论证的内容组合,主要包括评论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等。

  首先,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部的本质联系,对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具有内在逻辑性。这是结构安排的根本性原则和要求。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以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为基础,文章的结构形式必须反映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规律性。评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所以必须根据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确定结构的方式。一篇评论如何开头,先出什么观点,后出什么观点,先用什么材料,后用什么材料,中间如何过渡承接,段落层次如何安排,最后如何收尾,各个部分之间都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新闻评论要以理服

  人,要加强评论的逻辑力量,当然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提出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还必须通过恰当地说理论述的方法和合乎逻辑的结构方式,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传达给广大受众。

  其次,评论结构的安排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评论文章的论点是全文的中心。有时候一篇文章只有一个论点,那么材料运用和结构安排都全力地为中心论点服务。有些议论文章有好几个分论点,但这些分论点都应该是服从于一个中心论点的。文章的结构安排都必须突出和集中地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枝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涂于同归,负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梦丝之乱。”尽管材料丰富,内容繁多,分论点不少,线索有几多,但“整枝者依源,理枝者循干”,务必抓住中心思想并且紧密围绕中心线索确定文章内容的主次评略、先后次序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从新闻评论的特点考虑,为了更好地表达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安排时除了要反映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外,还要从读者的情况出发,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因此,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读者(听众、观众)群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安排评论结构也是要注意的。

  其三,结构还应做到:完整、严谨、匀称、有独特风格。

  古人说:“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布局,当然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格式。但是就一般新闻评论的布局来说,也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在结构形式上的完整、严谨、匀称,应该是一篇文章起码的要求。

  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中心线索要连贯,有过渡有照应,有头有尾,不要顾此失彼、残缺不全,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性。它不但要求文章不能有主干不全、结构残缺的毛病,使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更要求文章首尾圆合,有一股文气贯注于全体,使文章脉络相承,神意相通。

  所谓严谨,是指结构的精细严密,无懈可击。文章的层次、段落的划分和安排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各个部分之间、各个环节联系紧凑,顺理成章,自然和谐,既不颠三倒四、前后脱节,也没有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匀称,则是指层次、段落的大小不能过分悬殊,主次详略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搭配比较得体。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民日报时评素材摘抄

2022人民日报时评精选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