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青少年心理健康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涉及到多个方面有身体、精神、心理的整体和谐;有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有关怀、尊重与合群;有创造性人格;有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等。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其次,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而现代社会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带来升学、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我们的老师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低效而劳神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代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如网络成瘾、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学生、心理缺陷的学生等等,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培训中,聆听专家们列举的真实的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健康疾病,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身体力行,尽快地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再次,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学生心理问题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们不能够只注重于各项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经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他们个体的心理感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长,也关系到班集体的建设的成败。特别是听了王磊博士的如何分析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怎样激励学生,怎样进行心理辅导等,这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措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最应关注的,我们要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的水平。对学生主要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和纠正教育,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也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班主任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最后,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学生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学生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以上这些,是我的一家之言,这次培训学习收获是巨大的,但体会可能肤浅。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使自己看到许多不足之处,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还需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缺少创新性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小学生作文

  二、网瘾问题

  网瘾问题是继早恋问题之后青春期比较常见的问题,这里的网瘾问题不单单是指玩游

  戏,还指代孩子上网观看色情录像、色情刊物、色情图片,这也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受到良好的两性教育,就会导致对一些黄色、色情的网页没有抵抗诱惑的心理,从而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点进去看,最终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产生罪恶的想法,因为如今电脑都已经走进了千门万户的家庭,想要查看黄色网页是易如反掌,也因此才会导致很多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

  笔者写过一篇《网络真的好吗》,其中专门针对网游、网络色情做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有着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叛逆问题

  一提起叛逆问题许多的青春期家长不禁都开始头疼,孩子叛逆、孩子逃学、孩子不尊敬家长,怎么办?不理智的家长就是一巴掌抽过去,而理智的家长则会和孩子说明道理。

  有的家长会问:“可是,孩子现在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一跟他说话他就会一把把我推出去。”这怎么办?其实,这一切的叛逆心理都是家长们自己造成的。

  不说别的,孩子这么小都敢和你顶嘴了,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制定让孩子怕你的规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家长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差!每一个叛逆、沉溺网络的孩子后面总有一对失职的父母。

  如果孩子已经叛逆了怎么办?千万不要逼得太紧,否则孩子一怒之下什么都会干出来,包括:离家出走、轻生……

  只要家长制定了让孩子听话的规矩,并且和孩子多多谈心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以上就是笔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浅谈,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带来一定帮助。

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所谓青春期就是泛指10-20岁的青少年,这一段时期都是人的发育第二高峰期,我们的身高会不断增加,并且在身体上也会有一些变化。但这些都是身体上的变化,而家长则恰恰忽略了孩子心理的变化。

  心理变化是什么?其实,心理变化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变化,因此家长也不易察觉,但是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比较常见的有:焦躁、抑郁、喜欢和异性接触、内向、易怒……

  笔者今天主要围绕三点来描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早恋问题恐怕是青春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在孩子一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开始如临大敌,开始不断关注孩子的社交,有没有和女生有过激的行为……家长的担心其实并非没有道理,毕竟他们也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人,都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但是如果过分干预就会导致适得其反。

  青春期早恋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内的雄性激素(荷尔蒙)就开始飞快的增加,从而导致对女生有一种本能的青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笔者所处的班级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只要稍稍靠近一点,全班就会开始沸腾起来,然后流言蜚语就开始四起。而一些男生却是也对一些女生有好感,而班级同学的这些呼叫声,就会导致正常的同学交涉都无法进行下去。

  班级同学的流言蜚语是一方面,更大的压力来源于家长,一旦步入青春期,家长都会教育孩子:“不要早恋!学习重要!”但是,这样反而会引发孩子在青春期的“禁果效应”就是和你对着干,因此,家长教育也要适当。

  孩子在青春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非常正常,但是早恋事情就严重了,为此,笔者总结了早恋会带来的几个坏处:

  (一)因为孩子在青春期对于男欢女爱的了解非常的肤浅,如果爱上了一个异性内心就会进入纠结状态,不知道是和她表白好还是不表白好。

  如果表白了,那么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1、表白失败,那么,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种羞辱感,感到非常的难为情,最终导致孩子对于爱情有心理阴影,从而会导致内向、抑郁、易怒最后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

  2、表白成功,这就更糟糕了,笔者在前面也提到过,这一段时间的孩子对于男女的爱情并不理解,处于懵懂阶段,那么如果成功了,一旦双方出现了不可和解的分歧,最后就会导致恋情的失败。而孩子的内心终究没有大人的强大,大人失恋还可以化解,但孩子一旦失恋,又不敢和父母讲,只能别在心中。最后对爱情失去信心,甚至有个别极端孩子还会自杀……

  (二)成绩下滑

  这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孩子总是单纯的以为:“爱情就是和一个你爱的人长相厮守在一起,只要双方都情投意合就不会影响学习,甚至还会在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学习的成绩与乐趣。”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因为你一旦爱上了一个女孩,那么思想上就会分心,时间上也会浪费,然后就会导致难免的成绩下滑,最后双方被迫终止恋情,变成了单恋,那就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很多的早恋都不是因为孩子表现的很明显才被家长发现的,而是因为孩子成绩下滑的太厉害家长逼问孩子最后询问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早恋的危害。

  (三)情绪恶化,人格分裂

  千万不要认为笔者是在危言耸听,孩子处于青春懵懂期对于情与爱本身就了解的不够透彻,一旦过分恋情,最后又被家长棒打鸳鸯,就有可能导致情绪恶化,产生:焦虑、易怒、叛逆的心理问题。

  甚至有可能因为这一次的恋情导致孩子的爱情观与价值观的刷新,最后乃至改变人格。

  (四)、改变性取向

  这同样也不知凭空捏造,在青春期如果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早恋,那么对两性不理解的孩子就甚至会改变性取向,认为既然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那么就和男人一起过吧!

  这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一母亲对孩子的早恋过度干预,导致孩子喜欢上了男孩,最后就变成了“双性恋”或“同性恋”。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开始早恋或者准备开始早恋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是用暴力、武力去对待孩子,那样反而会引发孩子的叛逆(这在下文中会有提及),乃至于离家出走、仇视父母……的不良反应。

  这段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时期,一旦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有问题,会导致孩子一生都活在痛苦里。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早恋,应该要和孩子说明利弊,而不是只扔下一句话:“你要是敢早恋,我就打死你!”

  这样是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的,而一旦和孩子说明利弊,知道孩子的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那么才能真正的治标治本。

  如果孩子不听家长的,那么笔者觉得要带孩子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因为早恋是一个心理问题,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咨询心理就代表着孩子是变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要去咨询心理医生往往能获得很好的解决方法。

  网瘾问题是继早恋问题之后青春期比较常见的问题,这里的网瘾问题不单单是指玩游

  戏,还指代孩子上网观看色情录像、色情刊物、色情图片,这也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受到良好的两性教育,就会导致对一些黄色、色情的网页没有抵抗诱惑的心理,从而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点进去看,最终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产生罪恶的想法,因为如今电脑都已经走进了千门万户的家庭,想要查看黄色网页是易如反掌,也因此才会导致很多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

  笔者写过一篇《网络真的好吗》,其中专门针对网游、网络色情做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有着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提起叛逆问题许多的青春期家长不禁都开始头疼,孩子叛逆、孩子逃学、孩子不尊敬家长,怎么办?不理智的家长就是一巴掌抽过去,而理智的家长则会和孩子说明道理。

  有的家长会问:“可是,孩子现在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一跟他说话他就会一把把我推出去。”这怎么办?其实,这一切的叛逆心理都是家长们自己造成的。

  不说别的,孩子这么小都敢和你顶嘴了,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制定让孩子怕你的规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家长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差!每一个叛逆、沉溺网络的孩子后面总有一对失职的父母。

  如果孩子已经叛逆了怎么办?千万不要逼得太紧,否则孩子一怒之下什么都会干出来,包括:离家出走、轻生……

  只要家长制定了让孩子听话的规矩,并且和孩子多多谈心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以上就是笔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浅谈,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带来一定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quot;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三)缺少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认识问题。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状况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中,尤其是在许多教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等问题,对两所完全中学的264名教师(其中16位校级领导)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考试分数,盯住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在错误认识支配下,学校的本该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副课",每周两节被简缩成一节,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砍掉或者只填在课表上。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首先是缺乏足够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是"兼而不专",这些"兼而不专"的教师,又往往是半路出家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其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这个群体(全班、全校)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对策

  吴阶平在《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一文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精辟的概括:"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心理测查、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度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以积极主动、平衡而灵活、正确而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与时演进的客观环境,成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性格、气质、能力的浅显知识,跨越青春期误区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社会人际交流及自我训练,自我调节方法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那么,对中学生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全面发展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据《工人日报》报道:由辽宁省教育研究院承担的国?quot;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通过心理干预,就帮助322名有重度心理障碍(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的学生摆脱了痛苦,帮助541名过度孤僻的学生改变了性格,使9例试图出走、3例试图轻生的学生打消了念头。事实表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学生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不少国家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及广西的少数学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其效果是显著的,但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较为闭塞的农村学校却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一切为了升?quot;已成为不少校长和教师办学的思想基础。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校长和教师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可以说,是否重视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能反映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眼光。(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师资保证。要千方百计向所有处于教育第一线广大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他们不仅能自觉地依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通过校长培训及教师继续教育等方式,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特别要培训那些心理素质不高的教师),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建立、形成和发展之中,具有很大的模仿性、盲从性和易变性。正因为这样,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们的眼睛在时刻盯着你。"1983年,英国政府在其白皮书《教学质量》中,曾把"适宜的个性品质"列为鉴别合格教师的三条标准之首。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表明,一名教师达到一定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之后,其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就是影响学生成长(尤其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三)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2涞绞荡ΑW魑=逃匝睦砘疃挠跋焓嵌喾矫娴模翁檬墙逃徒萄У闹髡蟮兀研睦斫】档慕逃⒂诟骺平萄导腥ィ寡谥逗湍芰Φ玫教岣吆投土兜耐保彩顾堑男睦硭刂实玫教岣吆投土丁3酥猓部啥匝懈霰鹦睦碇傅己脱盗贰U馐嵌匝睦砘疃跋熳畲螅比灰彩亲钅炎龊玫墓ぷ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也可采取随机交谈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当然,学生动态的心理活动与本能的心理封闭,会使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这需要工作的艺术性,也需要教师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爱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另外,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总之,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性,挖掘一切育人因素,采取多种渠道,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范文

  人逢盛世精神爽,但现如今国人的精神压力很大,甚至连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也充满了各种压力。好多家长带孩子找我前来咨询。依据我接触到的病例和所学知识,我把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概括为十个方面,今录于此,希望引起教育者、家长和莘莘学子的注意,更希望大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全面思考,共同关爱祖国的未来。

  十大心理问题具体为:一、心理困扰:1、适应问题,2、应激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学习问题;二、心理障碍:5、神经症(a、神经衰弱,b、强迫症,c、恐惧症,d、疑病症),6、人格障碍(a、偏执型人格,b、强迫型人格,c、冲动型人格)7、性心理障碍;三、精神疾病:8、精神分列症,9、情感性精神病,10、偏执性精神病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很早很早以前就预测:二十一世纪是矛盾最尖锐的世纪。现如今费老的肺腑之言得到了应验。国际上经济竞争、领土争端、军备竞争,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日趋激烈;国内形势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正走向了经济新常态,转型期给人们带来阵阵疼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不少人的心理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我多么希望人人关爱心理健康,个个争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时时刻刻保持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关于青少年十大心理健康问题

  八、学习障碍

  [案例]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九、精神分裂症

  [案例]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十、抑郁症

  [案例]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青少年与心理

  青少年是一个群体,同时也是最为被动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产生了困境,也是无人知道的一个群体。因为青少年一旦产生了心中矛盾便开始自暴自弃,因为他们不被理想。心中有太多的人生梦想而未实现而烦恼,因为他们只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便可以安然渡过了。

  青年少因为爱动,所以给它们带来心理负担。担心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而苦恼,因为自己的人生将在何处开花结果等一系列问题困绕着他们内心。其实只要我们心中不断地去追寻美好理想而努力,这样只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时候。这便是自我的出路,这便是自解开内心矛盾。 青少年人或许一直存在于矛盾中,同时他们也不会理解的一个群体。为什么说他们不被理解呢?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往往因为心中或内心中的想法或人生目标而不被理解反而被自我的内心成长所约束,因为他们存于生活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对人对事的重新认识。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他们, 同时也要在人生路上指导他们走向人中美好幸福。因为青少年是一个走面青年的过渡,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以自我中心,以自我们内心中想而努力。有时候他们调皮,有时候他们很沉闷。因为他们是我们体会生活一种生活调节,我们帮助了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们调整好心情一种方法。

  青少年与心理主要因为青少心中爱动, 同时也喜欢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思考自已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极量的帮助他们过好青少年与青年人的过渡,所以我们帮助了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们自己的心态。

浅谈青少年社会心理问题

  最近正在看一部电视《死神少女》,它是用青春偶像剧的形式反映了现在社会中青少年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同性恋、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希望借由戏剧的演出,让更多人意识到青少年生活中许多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剧中的女主角叫“渡”,是死神少女,永远的19岁,奈何桥的守护者,非生非死,无善无恶。所有「渡不过」而呼唤死亡的声音,都可能召唤她。死神少女总是笑著说:“我最喜欢“渡不过”的灵魂了,来变成一颗石头,帮我支撑奈何桥吧。”面对生存困境、生死抉择,如果你选择「渡过」,死神少女就会消失,如果你还是「渡不过」,死神少女会帮助你完成愿望,但你,将会变成奈何桥下的一颗石头,永远忍受地狱之河的冲刷,支撑别人安然渡过。透过少女的神秘、魔幻,逐步揭露人性的奥秘,考验青少年如何「渡过」的智慧。

  总的来说,《死神少女》将是一出优雅、唯美的黑色影集。没有视觉上的血腥,而是心理上的震撼。它可以带来娱乐、可以与青少年产生共鸣,也可以打动成年人,产生感动、深思,以及社会反省。

  电视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班上来了一个转学生,叶小琳。转学第一天,小琳申请住校,但学校规定,市里的学生不可以住校。送她来的是姑姑姑父,姑姑姑父说小琳的爸爸妈妈在闹离婚,小琳只是寄住在他们家,而且以前偷过东西。老师向小琳了解情况,得知是个误会。原来当初小琳被同学欺负,关在教室里,一夜没有回家,结果小琳打破窗户,骑走同学的脚踏车,但不小心把脚踏车摔坏了,同学就认定她偷东西。沉默寡言的小琳走进教室,依照座位表的分配,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意外的在椅子上发现了一颗漂亮的黑色石头,这是一颗能召唤死神少女的石头。她好像变得开朗了一些,笑容也多了,但是看到室友父母的对室友的百般宠爱,她嫉妒心起,趁着没人的时候剪坏了室友的棉絮,还对老师说她对棉絮过敏,老师就去查了寝室,叫那位带棉絮的同学把棉絮收起来,不然棉絮里的毛飞出来害其他同学过敏。她一学期都没过回家,但在同学们面前装作不想回家,还假装爸妈对她很好。元旦假期到了,小琳从宿舍回到姑姑和姑夫的家中,但两人工作繁忙,无法额外费心照顾她。某天晚上,两人甚至忘了叫小琳下来吃晚餐!独自在房间深受寂寞之苦的小琳,不知不觉中召唤出死神少女。饿昏头的小琳,在深夜跑到楼下的杂货店拿了一罐啤酒,并在收银机中偷走一千元的钞票,偷偷跑出去,来到河堤旁遇见正在涂鸦的阿介。阿介的作品中恰巧有一幅死神少女的画像,小琳告诉阿介自己看过死神少女的经过。第二天小琳回到杂货店,殊不知昨夜偷钱的经过全被监视器拍了下来,愤怒的姑夫告诉她其实是个没人要的小孩。她爸爸有了外遇,妈妈就整天酗酒,两人相互推脱责任,年三十了都没去接小琳。深爱父母的小琳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小琳还在苦苦等爸妈来接她,不吃不喝、日渐消瘦。在空荡荡的房间中,死神少女出现了,答应帮她完成一个心愿……最终和父母在奈何桥相遇。

  这个剧情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父母婚姻的失败,导致子女心理上的阴影。个性孤僻,拒绝与人沟通,没有家人的关爱,被姑姑姑父嫌弃,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但是,这样的结局最终还是因为小琳「渡不过」而造成的。其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单亲家庭的子女很多。我有一个同学,很坦然地面对父母离婚的事实。老师在调查班里同学的家庭状况时,他笑着说“我是!”在平时的聊天中,他会聊到他爸他妈,还有他叔叔,也就是继父。也许这个事实不够有说服力,因为这个同学的爸妈、叔叔对他都很好。小琳的情况就要糟一点,爸妈互相推脱抚养小琳的责任,姑姑姑父也把她当做没人要的小孩,把她当做小偷。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除了她自己,只有死神少女。但最终她放弃了自救,选择了死神少女的帮助。其实,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自救的。我们可以找老师,小琳的老师就很关心她,但是她总是笑着很乐观地和老师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再者,还有同学,但是小琳却选错了倾诉的对象,因为她倾诉的对象比她好不到哪去,也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人,还告诉她:“想要不被人抛弃,就要先抛弃别人!”如果有一个人,可以一直关心她,开导她,带她走向正确的生活方向,那么她,还有她爸妈就不会变成奈何桥的基石了。做为奈何桥的守护者,死神少女渡,旨在让人可以渡过生命中的巨河。但那些「过不去」的声音呼唤著她,使她来到人间。奈何桥的基石坍塌,象征著那些无力解决人生困境的青少年,死神少女参与著他们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察觉人性、反省社会、面对挫折、学习智慧;最后,故事要说的是——所有困顿者,所要追求的,只是:「渡过」,以及渡过之后的「平静」。

  像小琳这样的自我封闭者。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即使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还有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还提什么榜样作用呢?这时候,觉得自己好幸福,家庭和睦,有了这个坚强的后盾,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七年级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了,大家的假期生活结束了,你们要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来,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我们心理健康课给大家的只有放松没有紧张,所以大家可以在我的课上轻松愉快的听我讲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我知道大家应该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是你们对心理学了解多少呢,你们对自己的心理又了解多少呢?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表现的比较强烈,而有的人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被大家忽视,大部分中学生也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到了2000年以后,超过三成以上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二,青少年,还有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2.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

  4.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

  5.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这种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为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弱小的同学等。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解惑,对那些“不遵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各种原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扭曲,但是各种心理问题又是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的,只有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那么我们就能大大的减轻心理问题发生几率。我们同学有了问题不要回避,要勇敢面对,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疾病,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我们只是心里有些不痛快,可能找人发泄一下就好了。不要怕别人的异样眼光,也不要用异样眼光看待有心理问题的人。拥有健康心理是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更要靠自己,勇敢面对、积极调节。

  谢谢!

  塘沽盐场中学

  2015年3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心理健康2022国家政策

科研立项选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