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精选
鲁迅散文集野草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分篇简介
《秋夜》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赞颂了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
《影的告别》描写了深夜里为了向人来告别而出现的“影”。
《求乞者》描写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苍凉的心像风景。
《我的失恋》描写了“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复仇》描写了以毫无动作对看客进行复仇这一故事。
《复仇(其二)》描写了孤独的精神界战士。
《希望》描写了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雪》描写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抨击。
《风筝》描写了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和压制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
《好的故事》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
《过客》描写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过客形象。
《死火》描写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狗的驳诘》描写了“我”和狗的对话,写出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
《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地狱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经过,被统治的鬼魂越来越遭到不幸。
《墓碣文》描写了自我解剖的艰难痛苦。
《颓败线的颤动》描写了一个穷苦女人的悲惨的一生。
《立论》描写了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
《死后》描写了对未来的疑惧。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傻子”。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散文诗在新诗革命初期就开始有人创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写了《晓》 《饿》《雨》《静》《墨兰的海洋深处》等散文诗篇;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在此前后,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的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他把自己描写成在旧战场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义。而与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使鲁迅极力维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复存在,鲁迅精神家园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师大事件也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鲁迅为了记述这一过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阀混战及内心苦闷的散文诗。
创作过程
这部诗集所收的23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1926年4月10日写完《一觉》后不久,作者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当鲁迅从厦门赴广州时,途中有一封致北新书局李小峰的信,其中提到:“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但要付印,也还须细看一遍,改正错字,颇费一点工夫。因此一时也不能寄上。”(《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到达广州以后,鲁迅忙于种种,整理《野草》旧稿之事暂时搁置,直到“四·一五”政变之后,鲁迅脱离了中山大学,感到“现在无话可说”,而又不便马上离开广州,于是着手整理旧稿,首先从事的就是《野草》,于1927年4月26日写出《题辞》,28日将全稿寄北京李小峰,当年七月,《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题辞》载于《野草》单行本卷首,《题辞》在诗集最初六次印刷时都曾印入;1931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印第七版时被国民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诗集中的《英文译本序》,是应英文本《野草》的译者冯余声之请而写的,据《鲁迅日记》1932年11月2日载:“得冯余声信,即覆。”11月6日:“与冯余声信,并英文译本《野草》小序一篇,往日照像两枚。”英译本原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稍后毁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战火,未能印行,在1941年时才收入。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⑴反映战斗情绪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三个积极的主题:一是歌颂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作者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抗、战斗者形象的描写和塑造,表现了对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反抗斗争精神。如《秋夜》通过对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反抗黑暗、坚持斗争,追求光明的反抗战斗精神,特别是突出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敌、不受益惑、顽强勇敢的战斗精神。同广阔无边、冷酷凶残的夜空相比,枣树虽然显得势单力薄、孤独无助,而且身负内伤和外伤,但是它毫无惧色,始终“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在枣树的攻击下,强大的夜空终于败北。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位目光敏锐、经验丰富、顽强坚决、永不休战的战士。这位战士能及时识破敌人的各种伪装和诡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向敌人“举起了投枪",不打倒敌人决不罢休。其顽强坚决正与枣树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宁愿燃烧焚尽,也不愿坐以待毙的“死火"形象,表现了在斗争中求出路的精神。《腊叶》中的“枫叶”同“死火”具有同样的品格和精神,它乐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对立,而不愿被人封存保护,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尽了痛苦和屈辱,但她并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头,站起来奋然反抗这一无比黑暗、是非颠倒的罪恶世界。《一觉》中的知识青年,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灵魂被风沙打击得粗暴”了,他们觉醒了,用实际行动同军阀斗争,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赞扬,宣言“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写赞扬的正是他自己一贯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说明作者即使处于极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战斗为己任。
二是揭露军阀的本质与罪行,作者着重揭露和批判了军阀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帮凶。这是作者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同军阀势力进行直接的斗争。《失掉的好地狱》描写了以暴君和刽子手面目出现的地狱统治者“人类",这实际是现实最高军阀统治者的化身。这一统治者新上台比以往的统治者更加凶恶残忍,他得势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这深刻地说明,统治阶级的政权更迭是换汤不换药的,人民群众只会落得更加悲惨的命运,因此对任何统治统治者都不能寄予丝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时说明那些军阀统治者是既凶残又虚弱的。
《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为统治者象征的“造物主”的这种属性:“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裱;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这就是“造物主”凶残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镇压和屠杀人民,但他没有能力镇压屠杀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类中的怯弱者”的存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如果人类中没有了“怯弱者”,那么统治者也就失去了统治的条件。因此,作者高兴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并预言这将会使天地“变色”。此外,作者还在《狗的驳诘》中暴露了势利贪婪的“人”,在《死后》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惨、冷漠、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些散文诗反映了作者对军阀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无比痛恨。
三是批判群众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识。作者首先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广大群众的麻木和不觉悟状态。如《复仇》中广漠上出现了一对“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的男女,他们或“将要拥抱”,或“将要杀戮”。于是人们便“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脖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在《复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后群众的助虐行为。其次,对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某些恶劣风气和腐朽意识,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恋》是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坛上的无聊风气。《求乞者》批判了在旧社会恶劣风气的影响下,某些少年的虚伪做作,逢人磕头乞讨的丑恶行为:《立论》批判了虚伪圆滑、不分是非的处世哲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会诉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对反抗的奴隶主义和奴才思想。这类批判基本上也是针对落后群众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他们觉醒和前进。[17]
⑵反映作者内心矛盾的散文诗,主要分为两种主题,一是直接揭示内心矛盾的,在揭示内心矛盾的篇章中,着重反映了作者对旧我、旧的思想和旧的道路的极度不满,他要冲出樊笼,寻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观环境又还没有给他创造冲出的条件和能力,结果到处“碰壁”,“使他感到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象‘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在《影的告别》中,作为“新我”象征的“影"不愿同象征“旧我”的“人”在一起了,经过反复和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独自远行”,离开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还是“被黑暗沉没”。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为了抛弃旧思想和摆脱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试图采取硬性“离开”的办法,在《墓碣文》中,对旧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赶紧“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这种做法虽然表现了同旧思想彻底决裂的态度,但是实际上也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这是一种盲目的、一相情愿的“离开”,前面还是没有可走的路。作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个性来塑造,尽情赞美她的美丽、纯真、无私、高尚的品格。显然,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个性,她同现实中丑恶、污浊、自私、无耻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希望用前者来改造和代替后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绘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图画。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么明亮、和谐、舒展、生动,它同黑暗、混乱、压抑、僵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面貌。但是由于这时作者对客观现实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社会又毫无把握,所以他笔下的美好事物还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暂的,它们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不是好景不长就是转瞬即逝,全都顷刻幻灭。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对未来毫无信心。
散文美文欣赏—鲁迅
【1】《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18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没有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2】《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3】《死后》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恐怖的利镞忽然穿透我的心了。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齼。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阵风,一片东西从上面盖下来,他们就一同飞开了,临走时还说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但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还听得有人说
怎么要死在这里
这声音离我很近,他正弯着腰罢。但人应该死在那里呢?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抛开。
有人来抬我,也不知道是谁。听到刀鞘声,还有巡警在这里罢,在我所不应该死在这里的这里。我被翻了几个转身,便觉得向上一举,又往下一沉;又听得盖了盖,钉着钉。但是,奇怪,只钉了两个。难道这里的棺材钉,是钉两个的么
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
气闷!我又想。
然而我其实却比先前已经宁静得多,虽然知不清埋了没有。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只不知道是谁给我化钱的,可惜!但是,可恶,收敛的小子们!我背后的小衫的一角皱起来了,他们并不给我拉平,现在抵得我很难受。你们以为死人无知,做事就这样地草率?哈哈!
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大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鲁迅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他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史研究等领域为新文学的大厦奠下了厚实的基石。
作为现代文学界大师,鲁迅先生留下的作品有很多。 本书鲁迅散文集主要收录了《野草》、《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
内容提要
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文中附以导读和注释,文前附有鲁迅生活照片和手迹。适合大、中学生,鲁迅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和收藏。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图书目录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其它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
读《鲁迅杂文精选》,我没有潜心研究鲁迅写杂文的艺术手法,而是被鲁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浓烈郁勃、无拘无束、实话实说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写什么,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真。这是唤醒旧中国正昏昏沉睡的文学志士的良药,是把掩盖真相的敌人与糊涂的旧中国消灭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铜镜子时,他还能发现当时封建保守的旧思想,揭示旧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虚心学习外国文化。
他是一个激情派的作家,同时他又是十分严肃严谨的,他的思想是深邃无比的。在《玩偶之家》这个话剧给人的震撼背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明确地指出一颗觉醒的心并无力改变女人玩偶一样的地位,只有要求经济权才是关键;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讽刺中国人奴才式的破坏与“盗寇式的破坏”(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继续颇满无奈地嘲笑了一种“合群、爱国的自大”(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永远把公众看来是平常事的另外陈腐、病态、丑恶、龌龊的一面无情地展示出来。他用深邃的思想当指南针,永远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写道:“‘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是深得捣鬼正脉的。”鲁迅从来对他人得讽刺都是不羞不恼、不以为然、安然面对。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这些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流畅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点小戏谑,这也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风格。鲁迅写杂文不精雕细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我们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闪光灵魂。
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鲁迅便是新中国作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烧壮大的起点。鲁迅的精神可能已经成为“中国魂”了。虽不曾、却可能还有像鲁迅这样的人把中国人民带进更远更高的文明之中!
鲁迅优美散文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鲁迅散文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迭出,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有所长。但《朝花夕拾》一书,融记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寓思想性、战斗性于知识性、史料性之中,的确写得风格别具,与众不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本文记的则是作者儿时的保姆,无姓无名、青年守寡、却给予了儿时作者深情关爱的长妈妈。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事件,描述了从厌她、烦她、恨她到最后敬她的全过程。
记人之作最忌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账,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本篇在繁简取舍方面极见功力。长妈妈的姓名、经历,鲜为人知,便用三言五语带过。长妈妈踏死哥儿最喜欢的隐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猫·鼠》中已有叙述,本篇自然无需重复。而她的讨厌之处,亦即喜欢切切察察和夜间睡成大字,要言不烦,却写得生动而具体。
作者怎样从厌她、烦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写起来就是浓笔重彩,不厌其繁了。在作者笔下,长妈妈之讨人厌,无可辩解,她之令人烦,却应加以分析。儿时的作者深感不耐烦的无非是嫌长妈妈的礼节多,规矩多,教给他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作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然后再吃一点福桔,以求得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但即使这中间杂有某些迷信、陋习罢,不仍然显示着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吗?也许可以说,这正是由厌到敬的一过渡,厌和烦还是略有不同。长妈妈终于赢得了哥儿的敬意的,是两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一是为他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两件事,轻重却又不同。
过去多次有关散文写作的讨论中,常常提到散文姓的问题。散文姓散不无道理。作茧自缚,画地为牢,难以写出好的散文。但散文又忌散,如果跑野马,放断线风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肯定也不是好散文。散文要求的是:散而不乱,紧而不死,能放能收,舒卷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引起。长毛与长妈妈何关?这好像是突如其来。但一层一层讲来讲去,讲到了据说让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原来长妈妈竟具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才使哥儿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甚至原谅了她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这是由烦到敬的一转折。
隐鼠事件后,对长妈妈的敬意又终于完全消失,反而成恨,以至到了当面叫她阿长的程度。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好像又是一次突如其来。写远房的叔祖,写远房叔祖的太太,写这位叔祖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写他说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这和长妈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和对长妈妈的敬意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把哥儿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带画的三哼经,高高兴兴地买回来了。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就引发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转。
第一次敬意源于关于长毛的传说,意料不到,而且颇有些深不可测,因此伟大的神力这伟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难以全信的嘲讽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却是来自哥儿的亲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伟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确有二字,这就是哥儿的真实感受了。
不过我以为,长妈妈之终于为鲁迅所敬佩,大概还由于她的认真精神。仍是哥儿时的鲁迅,自然不太可能体认长妈妈的这一特点,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哥儿的感受,但当三十多年后鲁迅撰写此文回忆往事时,就可以看清这一特点了。因此在鲁迅此时的笔下,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她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在坚持遵守元旦的古怪仪式时,也是极其郑重的。她讲长毛故事,态度同样是认真的,甚至讲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处时,也是严肃的。
毋庸讳言,长妈妈的诸多言行中杂有不少迷信色彩。鲁迅一向反对封建迷信,但在《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一文中,却赞扬了广东人迷信得认真,有魄力。他在这里当然不是主张迷信,他是在强调认真。因此他说:广州人的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之于长妈妈,当亦作如是观。
记人的散文,总要记人的经历,但也要记或更要记人的性格。经历或相同,性格则多异。本文显然是格外注意了长妈妈独特性格的展示,她的为人,她的处世,等等。记人的散文,难免作些一般性的介绍,但往往更重性格化言语和行动的描述。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又常常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过年一节,不但记下了她说了些什么话,而且记下了她的动作和神情,从而又可见其性格的某侧面。鲁迅此文记长妈妈固是如此,记母亲,记远房叔祖,以至记远房叔祖的太太,无不如此,有时寥寥数语即形神毕现。
记人的散文,不同于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人物的年谱、年表。记人物的种种经历,或取或舍,或繁或简,或记叙,或描绘,或发议论,或抒情感,有较大自由。鲁迅此文正是如此写法,也因此才写得起伏跌宕,摇曳多姿。
长妈妈终于买来了木刻的《三哼经》,由此引发了哥儿对绘图的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深的爱好。他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但已失掉了从长妈妈手中接过那本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的宝书时的震悚,感受大不一样了。
而这本宝书又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长妈妈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以此文记下了难忘的长妈妈,并用这样的结尾给她以深情的祝福。
鲁迅杂文春末闲谈
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只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蠃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三年前,我遇见了神经过敏的俄国的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 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现在又似乎有些别开生面了,世上诞生了一种所谓“特殊知识阶级”的留学生,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E君的发愁,或者也不为无因罢,然而俄国是不要紧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中国,有所谓“特别国情”,还有所谓“特殊知识阶级”。
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像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奏效的罢,因为这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她于青虫,只须不动,所以仅在运动神经球上一螫,即告成功。而我们的工作,却求其能运动,无知觉,该在知觉神经中枢,加以完全的麻醉的。但知觉一失,运动也就随之失却主宰,不能贡献玉食,恭请上自“极峰”极峰下至“特殊知识阶级”的赏收享用了。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完全,更无流弊的方法。便是留学生的特别发见,其实也并未轶出了前贤的范围。
那么,又要“礼失而求诸野”了。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所有者,仍不外乎不准集会,不许开口之类,和我们中华并没有什么很不同。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其次要防说话。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而况于官﹖猴子不会说话,猴界即向无风潮,——可是猴界中也没有官,但这又作别论,——确应该虚心取法,反朴归真,则口且不开,文章自灭:这方法也是对的。然而上文也不过就理论而言,至于实效,却依然是难说。最显著的例,是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于是我们的造物主——假如天空真有这样的一位“主子”——就可恨了: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而天下于是乎太平。今也不然,所以即使单想高高在上,暂时维持阔气,也还得日施手段,夜费心机,实在不胜其委屈劳神之至……。
假使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呵!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并且也不至于再闹什么革命,共和,会议等等的乱子了,单是电报,就要省下许多许多来。古人毕竟聪明,仿佛早想到过这样的东西,《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他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活着,“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点想得很周到,否则他怎么看,怎么吃呢,——实在是很值得奉为师法的。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又何等安全快乐﹖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图便利而设的理想底好国民又不同。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但有了太多的“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况且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鲁迅杂文
这本书为我们收集了鲁迅先生的部分杂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人格和鲜明个性。鲁迅先生曾说自己的杂文里讲的“并名优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用笔墨写了下来。说的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名副其实,‘杂感’而已。”这本书把鲁迅先生的杂文介绍给读者,其意义也在与此。鲁迅先生的杂文被诗人称为史诗,通过这本书收集的杂文,显现出鲁迅的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鲁迅杂文精选》收入了鲁迅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代表性杂文百篇,文章分别选自鲁迅所著的《热风》、《华盖集》等十多部杂文集。鲁迅曾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抢,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的杂文,正是一把刺破封建黑暗的匕首!一杆射中民族劣根的杸枪! 鲁迅杂文具有透辟的思想洞察力、锐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抨击了时政、鞭挞了习俗、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
内容简介
杂文虽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鲁迅的手里,杂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潜力才充分表现出来。鲁迅一生仅留下了两本小说集,却留给了后人二十本杂文集,先生为了实现他改造国民性的梦想,将其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了杂文创作上,在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罕见的丰碑。提及杂文,人们很自然地都会马上想到鲁迅;而若要深入地了解鲁迅,自然也必须从鲁迅的杂文出发。鲁迅杂文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俨然已经成为鲁迅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和思想斗争的真实写照。
鲁迅的杂文自始至终都是从“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出发。对于文明,它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对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等都进行了毫无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并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对国民卑怯保守的病态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对于社会,它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都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与此同时,对于统治者的压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污蔑攻击,鲁迅也不惜用杂文对他们进行毫不留情的讽刺。
在艺术形式上,鲁迅的杂文擅长分析,以其高度严密的论证,总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针见血地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因此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同时,鲁迅杂文特别擅长使用讽刺手法,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给予辛辣的讽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强敌于死命。鲁迅经常运用典故或自己创造的故事,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1] 永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但在他13岁那年,家庭发生变故,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入狱,其后父亲大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鲁迅作为家庭的长子,不得不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1898年,18岁的鲁迅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走上一条当时人最看不起的道路——“进洋学堂”。由于成绩优异,使得他获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为了救助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鲁迅选择了学医。然而有一次,当鲁迅从幻灯片里看到一群中国人竞麻木地笑看同胞被杀头的热闹时,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并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从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开始思考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大量很有思想价值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进行斗争。到了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从此笔耕不辍,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并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涵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无疑也遇到了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物各种角度和方式进行的污蔑和攻击。在此期间,鲁迅也曾被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然而他毫不畏惧,反而愈战愈勇。在中国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用一支犀利的笔,饱蘸激情写下的篇篇杂文,“如h首,是投枪”,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杂文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不仅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目录
序
坟
我之节烈观
未有天才之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华盖集
忽然想到
“碰壁”之后
并非闲话(二)
华盖集续编
学界的三魂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记“发薪”
《阿Q正传》的成因
二心集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友邦惊诧”论
而已集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
伪自由书
出卖灵魂的秘诀
花边文学
论“花边文学”
三闲集
怎么写(夜记之一)
在钟楼上(夜记之二)
南腔北调集
我们不再受骗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且介亭杂文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病后杂谈
且介亭杂文二集
“京派”和“海派”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论“人言可畏”
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要骗人
且介亭杂文附集
我的第一个师父
文学家鲁迅杂文欣赏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流产与断种
近来对青年的创作,忽然降下一个“流产”的恶温,哄然应和的就有一大群。我现在相信,发明这话的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不过偶尔说一说,应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世事本来大概就这样。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喷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知识高起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
那么,他是保守派么?据说,并不然的。他正是革命家。惟独他有公平,正当,稳健,圆满,平和,毫无流弊的改革法,现下正在研究室里研究着哩,——只是还没有研究好。
什么时候研究好呢?答曰:没有准儿。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古来就这样,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脚著的或改头换面的禁烟,近来自然客气些,有谁出来,大抵会遇见学士文人们挡驾:且住,请坐。接着说谈道理了;调查,研究,推敲,修养,……结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则,便得到“捣乱”的称号。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他们心底里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
坐看而等待平安,等待前进,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那自然也很可喜的,但可虑的是终于什么也没有。
倘以为与其所得的不是出类拔粹的婴儿,不如断种,那就无话可说。但如果我们永远要听人类的足音,则我以为流产究竟比不生产还有望,因为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着能够生产的了。
读经与读史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也许是确凿的罢,然而甲午战败了,——为什么独独说“甲午”呢,因为其时还在开学校废读经以前。
我以为伏案还本功深的朋友,现在正不必埋头来哼线装书。倘其华唔日久,对于旧书有些上隐了,那么,倒不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来说。
现在中西的学者们,几乎一听到“钦定四库全书”这名目就魂不附体,膝弯总要软下来似的。其实呢?书的原式是改变了,铅字的是加漆了,甚至于连文章都删改了,最便当的是《琳琅秘室丛书》中的两种《矛亭答话》,一是来本,一是库本,一比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据说,字商行间是也含着什么褒贬的,但谁有这么的心眼儿来猪闷胡卢。至今还道“将平生事迹宜付国馆立传”,还是算了罢。
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扶思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看来事,《三朝北盟汇编》已经变成古董,太贵了,新排印的《宋人说部丛书》却还便宜。明事呢,《野获编》原也好,但也化为古董了,每部数十元;易于入手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汇编》,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
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哈哈,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举妄动,胡徐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
试到中央公园去,大概总可以遇见祖母带着她孙女在玩的。这位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将来。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着丈母。不同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的用处就在此。
但我并不说古来如此,现在遂无可为,劝人们对于“过去”生敬畏心,以为它已经铸定了我们的命运。LeBon先生说,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诚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类研究进化着,又据章士到总长说,则美国的什么地方已经在禁讲进化论了,这实在是吓死我也,然而禁只管禁,进却总要进的。
总之: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来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瘟,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
二捧与挖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联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或者凭官力,所以孤独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压不下来时,则于是手捧,以为抬之使高,展之使足,便可以于以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阔老,捧戏于,捧总长之类;但是一般粗人,——就是未尝“读经”的,则凡有择的行为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把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制滑呀似的骇人的畜类;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则被捧而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展足。然而人们终于至今没有语,还以为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书目忘记了,也许是《笑林广记》罢,说,当今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可就难于收拾了。无论金牛无力致送,即使送来,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似乎不近情理罢,但这是我替他设想的法子罢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未尝“读经”(?),但倒是还算顾全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儿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放其溃决,所以里上一点土;殊不料愈里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提”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华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手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急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最先与最后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福有理。因为假若一开言便讲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计了。
中国人不仅“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问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即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使异口国声,称之日傻子。对于“换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教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写,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人看客的群集中;或者样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验最后”的缘故县。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夕有敢单身鹰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人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烽话》
烽话五则〔1〕
父子们冲突着。但倘用神通将他们的年纪变成约略相同,便立刻可以像一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伶俐人叹“人心不古”时,大抵是他的巧计失败了;但老太爷叹“人心不古”时,则无非因为受了儿子或姨太太的气。
电报曰:天祸中国〔2〕。天曰:委实冤枉!
精神文明人作飞机论曰:较之灵魂之自在游行,一钱不值矣。写完,遂率家眷移入东交民巷使馆界〔3〕。
倘诗人睡在烽火旁边,听得烘烘地响时,则烽火就是听觉。但此说近于味觉,因为太无味。然而无为即无不为〔4〕,则无味自然就是至味了。对不对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语丝》周刊第二期。烽即烽火。本文写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所以题为“烽话”。
〔2〕 天祸中国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官僚在通电中常用的辞句。
如一九一七年七月五日段祺瑞电文:“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又十六日冯国璋电文:“天祸中国,变起京师”。
〔3〕 东交民巷使馆界 一九○○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东起崇文门、西至棋盘街一带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这里往往也是官僚政客“避难”的地方。
〔4〕 无为即无不为 语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鲁迅先生一生留下杂文16本,按年份先后排列整理如下: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热风》;
1926年6月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出版《坟》;
1927年5月北新书局出版《华盖集续编》;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而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三闲集》;
1932年10月上海合众书局《二心集》;
1933年10月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伪自由书》;
1934年3月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店)出版《南腔北调集》;
1934年兴中书局初版《准风月谈》;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外集》;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出版《花边文学》;
1937年7月《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是1983年出版《鲁迅全集》时,由许广平编定印入。
有几点问题需要说明:
1、关于鲁迅杂文集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将《坟》《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列为论文和散文的,还有将《集外集拾遗补篇》列为单独一本的。在此采用的是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三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说法,相当权威。如有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下讨论。
2、市面上的《鲁迅杂文精选集》《鲁迅杂文集》只是精选出来的鲁迅部分杂文作品,不代表鲁迅先生杂文的所有成就。这些精选出来的结果大多是经过编辑主观筛选,会遗漏不少先生的其他精妙文章。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3、有些杂文集可能在重印的过程中为了简便易行,可能采取了合订,读者不要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