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案例
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案例分析参考解析
这一风险的前提,是B公司和Z公司被视为中国的非居民企业。
风险成因:
康茂在境内的雇员,如果作为Z公司或B公司的董事代表Z公司或B公司在境内签订合同(比如Z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事项,或B公司与A公司的投资协议和其它调整公司和股东之间关系的文件),或者代表Z公司或B公司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可能被判定为Z公司/或B公司的营业代理人,从而使Z公司或B公司被认为在中国有机构、场所。
关于机构、场所的分析
法规依据:
《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现有法规中缺乏对这种风险具体判断的依据。一方
面,“生产经营活动”一词没有定义,不清楚纯投资行为是否成为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是否独立代理人可以不算作可构成机构场所的营业代理人,也不清晰。(国税函[2009]47号说明,QFII在国内得到的收入,可以按照在中国境内没有机构、场所征税。QFII投资于境内上市企业,与B公司在境内投资,有一定可比性;QFII在国内的托管人等,商法上应该归类为独立代理人。)
构成机构、场所的后果(国内法)
如果Z公司B公司被认定为在国内有机构、场所,就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按净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康茂和星凯最重要的影响是,如果直接出让A公司的股权,B公司获取的资本利得(肯定是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可能需要按25%的税率缴税,而不是按10%的税率缴预提税。这里法律上不确定的因素是,当机构、场所是以营业代理人的方式出现时,什么是机构、场所“取得所得”需要推敲。是否需要适用、如何适用税法第三条和实施条例第八条关于“实际联系”的规则,并不明确。
另外,如果A公司向B公司派息,这样的所得是否应被判定为B公司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也不完全确定。如果是,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可能适用。这也许意味着,A公司向B公司派息,B公司可以免税,而B公司将此金额汇出境外再派息时,这笔B公司的股息就不算作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了。
关于常设机构的分析
法规依据:
B公司是在香港设立,有可能享受《内地和香港双重征税安排》中香港居民的待遇,须进一步分析考察其是否在协定法下可以得到有利的待遇。Z公司为维京群岛公司,无缘协定法保护。
在协定法适用时,B公司获得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如何征税,取决于其在中国是否有常设机构。这一判断主要依赖于《双重征税安排》第五条,比如:在康茂兼任职位的B公司的董事、雇员在境内的工作场所,是否会构成B公司的管理场所或办事处(第五条第二款,国税函[2007]403号四(一))?这些人士在针对B公司对A公司这一投资项目发生的劳务活动,包括咨询劳务,在任何十二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一百八十三天是否会构成常设机构(第五条第三款)?这些人士代表B签订合同,是否会构成第五条第五款中描述的常设机构?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取决于参与B公司管理的康茂境内雇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康茂的境外雇员出任B公司董事会,任何合同和协议都在境外签署,而境内雇员只作《双重征税安排》第五条第四款所说的准备或辅助性质的工作,那么也许可以规避常设机构的构成。这里需要进一步参照的,是国税函(1999)607号和国税发[2006]35号对“准备或辅助性质的工作”的进一步解释。另外,这些雇员长期在国内,身兼数职(包括国内企业的职位),
实务中很难用“183天”的界定来保护B公司。
国内法与协定法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判断影响整个答题。关于协定法适用的一个国际原则(有时在协定中明文表达,多数是潜在的理解),是协定法适用不应该剥夺纳税人在国内法享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协定法和国内法同样可以适用时,应适用对纳税人更有利的条款。由于国内法对于机构场所的规定过于模糊,其排除B在中国构成机构、场所这一可能的可靠性小于协定法排除B在中国构成常设机构这一可能的可靠性。但就此问题,国内法和协定法都需要考虑。
Z公司和B公司在中国没有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也不构成中国居民企业)时投资回报和退出的税务分析
假设《双重征税安排》可以适用于A和B,那么根据《双重征税安排》第10条,股息可以按5%而非国内法10%的税率征税。由于持股比例超过25%,B转让A的股权允许在中国征税,税率为国内法规定的10%。如果转让B的股权,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条关于所得来源地的一般性规则,不应该产生中国境内的所得。
B公司构成常设机构的后果(协定法)
如果B公司被认定为在国内有《双重征税安排》所指的常设机构,其后果与被判定为在境内有机构、场所的后果相似,但法律依据有所不同,主要牵扯到:《双重征税安排》第七条第十条第五款和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与B公司将获得的A公司股息汇出境外免税相关)。
防范建议:
如果康茂的境外雇员出任Z公司和B公司董事会,任何合同和协议都在境外签署,而境内雇员只寻找项目,从事各项联络、准备、咨询的工作,那么也许可能规避机构、场所的构成。这里可间接参考国税发[1996]165号对代表机构不予征税业务活动的规定,但其可适用性甚至有效性都可质疑。
如果由康茂的境外雇员出任B公司董事会,任何合同和协议都在境外签署,而境内雇员只作《双重征税安排》第五条第四款所说的准备或辅助性质的工作,那么也许可以规避常设机构的构成。这里需要进一步参照的,是国税函[1999]607号和国税发[2006]35号对“准备或辅助性质的工作”的进一步解释。
关于实际管理机构的风险分析
风险成因:
这一风险涉及Z公司和B公司被视为居民企业的可能性,所以与上一风险是相互排斥的。Z公司和B公司被认定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在境内,就可能成为境外注册的中国居民企业。由于Z公司的主要资产是对B公司的投资,其“生产经营”主要是对B公司实行股东权利和义务。同样,B公司的主要财产就是A公司的股权,其“生产经营”主要是对A公司实行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所以需要对Z公司和B公司这方面的“全面管理和控制”是否在境内做出判断。
法规依据和分析:
国税发[2009]82号有可能被适用在B公司和Z公司身上。不确定的原因是,82号文只适用于“境外中资企
业”,而“境外中资企业是指由中国境内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在境外依据外国(地区)法律注册成立的企业。”康茂仅间接持有B公司60%的股权,所以B公司是否为“由中国境内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的公司不明确。如果国税发[2009]82号可适用于B公司,那么按照其第二条规定,“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判定其为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以下称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
(一)企业负责实施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运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高层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场所主要位于中国境内;
(二)企业的财务决策(如借款、放款、融资、财务风险管理等)和人事决策(如任命、解聘和薪酬等)由位于中国境内的机构或人员决定,或需要得到位于中国境内的机构或人员批准;
(三)企业的主要财产、会计账簿、公司印章、董事会和股东会议纪要档案等位于或存放于中国境内;
(四)企业1/2(含1/2)以上有投票权的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经常居住于中国境内。”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康茂以往的操作方式(比如对Z公司的人员设臵),很可能导致同时符合了以上条件。即使可以通过一定筹划使B公司不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如企业的会计账簿、和股东会议纪要档案存放于中国境外),但一方面需要康茂有可靠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这些筹划建议,另一方面也可能不足以规避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使82号文不能被适用在B公司身上,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认定的标准,也不应因股东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所以82号文应有较强的参照性。
协定法关于居民身份的规定、与国内法的关系
根据《双重征税安排》第4(2)(ii)条,B公司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但是,如果实际管理机构在大陆,按照第4(3)条,会被认定为大陆的居民。第4(3)条并没有明确,实际管理机构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根据双方中哪一方的法律确定。
在境内存在实际管理机构的后果
如果Z公司和B公司都被认定为在国内有实际管理机构,按照税法第二条的规定就成为中国居民企业。这意味着:
1)Z公司和B公司的除国内股息之外的全部所得――包括B公司转让A公司的股权,或Z公司转让B公司的股权获得的资本利得――都要按25%的税率纳税;
2)A公司向B公司派发股息,B公司向Z公司派股息,以及Z公司向康茂发红利均会被视同境内企业派发股息红利,免征所得税;
3)如果B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应该可以适用居民企业之间派息免税(税法第26条)的规定。B公司派息给X公司(非居民企业),按照国税发[2009]82号的规定,X公司作为非居民企业股东需要负担10%的预提税:即使企业注册在境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在地”在中国境外),但如果是中国的居民企业,其股息也可以被判定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4)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X出让B的股权,获取的资本利得也可能被认定为“所在地”在中国的企业权益被转让发生的所得,即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要被征收10%的预提所得税。相反,如果B是非居民企业,一般情况下其股权被转让,不会形成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综上所述,B公司无论是在中国被判定为有机构、场所还是有实际管理机构,都可能给康茂、星凯的投资退出带来更高的税收成本。另外,B公司需要在境内注册、申报纳税。
防范措施:
按照82号文,只要争取在四个条件中有一条不符合,就有可能破解“实际经营管理地”和“居民企业”的风险。
其它架构
下面一种方案仅供参考:
如附图所示,由康茂和星凯分别设立的境外公司作为A公司的股东。比如,康茂境外子公司Z可以设立一个全外),但一方面需要康茂有可靠的内部管理机制能够实现这些筹划建议,另一方面也可能不足以规避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即使82号文不能被适用在B公司身上,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认定的标准,也不应因股东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所以82号文应有较强的参照性。协定法关于居民身份的规定、与国内法的关系根据《双重征税安排》第4(2)(ii)条,B公司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但是,如果实际管理机构在大陆,按照第4(3)条,会被认定为大陆的居民。第4(3)条并没有明确,实际管理机构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根据双方中哪一方的法律确定。在境内存在实际管理机构的后果如果Z公司和B公司都被认定为在国内有实际管理机构,按照税法第二条的规定就成为中国居民企业。这意味着:
1)Z公司和B公司的除国内股息之外的全部所得――包括B公司转让A公司的股权,或Z公司转让B公司的股权获得的资本利得――都要按25%的税率纳税;
2)A公司向B公司派发股息,B公司向Z公司派股息,以及Z公司向康茂发红利均会被视同境内企业派发股息红利,免征所得税;
3)如果B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应该可以适用居民企业之间派息免税(税法第26条)的规定。
法规依据和分析:
国税发[2009]82号有可能被适用在B公司和Z公司身上。不确定的原因是,82号文只适用于“境外中资企业”,而“境外中资企业是指由中国境内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在境外依据外国(地区)法律注册成立的企业。”康茂仅间接持有B公司60%的股权,所以B公司是否为“由中国境内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的公司不明确。如果国税发[2009]82号可适用于B公司,那么按照其第二条规定,“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判定其为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以下称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
(一)企业负责实施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运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高层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场所主要位于中国境内;
(二)企业的财务决策(如借款、放款、融资、财务风险管理等)和人事决策(如任命、解聘和薪酬等)由位于中国境内的机构或人员决定,或需要得到位于中国境内的机构或人员批准;
(三)企业的主要财产、会计账簿、公司印章、董事会和股东会议纪要档案等位于或存放于中国境内;
(四)企业1/2(含1/2)以上有投票权的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经常居住于中国境内。”
根据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康茂以往的操作方式(比如对Z公司的人员设臵),很可能导致同时符合了以上条件。即使可以通过一定筹划使B公司不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如企业的会计账簿、和股东会议纪要档案存放于中国境资境外子公司K,而K公司持有A公司60%的股权;A公司的另外40%的股权,可以由星凯的下属X公司持有。这样A公司的董事,分别由K和Z派出。
这一方案有以下特点:首先将上述两种康茂雇员在境内的活动带来的风险分割开来,减少星凯需要承担的部分。星凯可以尽量保障康茂雇员不成为X公司的营业代理人,使得X公司不被判定在中国境内有机构、场所。另外,既然星凯是X公司的100%股东,也可以正当的不安排或减少康茂雇员对X公司实行实际管理,规避X公司被认为是居民企业的风险。
另外,此架构给康茂提供了一种可能,即按照国税发[2009]82号的规定,申请将K公司或Z公司或两者都当作非境内政策居民企业处理。这样从A到K到Z到康茂的派息都可被认定为居民企业之间的派息免税。
案例分析大赛
案例一:
IDEO的创新法则
作为全世界“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十大公司之一”,IDEO的创新过程在外人看来是一片混乱、疯狂甚至天马行空。
美国广播公司的《晚间在线》(Nightline)节目组为了解开IDEO的创新之谜,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在五天之内彻底改造一个购物车,并且全程跟拍。改造的任务落到了一位出自斯坦福的工程师斯基尔曼的身上,他是项目负责人,善于随机应变,引导集体讨论,他最大的特质是能把不相关的群体组织到一起。因此加盟这个项目的成员除了有资深工程师和产业设计师之外,还有具有心理学、建筑学、商务管理、语言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同事。
任务开始时,各个项目小组被分成不同的小分队,有一支深入考察杂货店中人们如何利用购物车购物以及一切可能的技术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理解”和“观察”。团队发现,有的消费者在通道堵塞处不得不收起购物车的后盖,有的则把购物车当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基地。
一支小分队去了当地的一家自行车商店,目的是掌握最新的设计和材料信息,另一小分队则在琢磨儿童汽车的座位和婴儿车,还有一队则去访问一位购物车修理工。一天结束之后,团队总结出三个目标:使购物车对儿童更具亲和力;计算出一种更有效率的采购系统;增加安全性。
第二天上午是集体讨论的时间。主持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批评别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标在各种颜色的巨幅记事贴和玩具上。比如希望购物车能够保护隐私类的产品,在购物车上为小孩子安装配有尿布的儿童座椅等。几个小时的讨论之后,墙上已经贴满几百个主意。接着人们开始投票选举最“酷”的设计,这个设计要考虑到几天之内投产的可能性。之后团队被重新划为4个分组,要在3个小时之内制作出实物模型。每个分组负责一个独立的环节:购物、安全、结账以及找到想要购买的东西。
当第一轮模型初稿出来之后,团队选取了每一种模型的最佳特征,进行拼装。当最终设计成型的购物车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时,这个购物车重塑了购物体验。购物车上6个标准的手提篮放在上下两层,购物者可以手提其中的一个篮子去购物。购物车上的儿童座位借鉴了游乐园的滑动铁路和儿童座位。车上有一个用来结账的扫描头、两个咖啡杯座和一套精巧方便固定的后轮。《晚间在线》播出这个节目之后,IDEO的创新方法被包括宝洁在内的很多公司学习借鉴。
IDEO的这一设计过程展示了创新过程的各个要点。
首先是人员组成。从事创新的团队由一群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人组成,有心理学、建筑学、语言学、生物学等背景的同事,不论年资。
其次组织是扁平的,没有上下级之分,忘记老板,人人都是参与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第三,所有成员一起到用户现场去观察,了解用户的需求、困惑和满意的地方,倾听用户的声音。与其做市场调研,不如近身观察体验客户的需求,这也是目前各公司颇为重视的用户创新的重要操作环节。
第四,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批评任何一个人的观点,一开始要的就是那种看似疯狂的新兴观念,而中规中矩的想法往往带不来太多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IDEO在一小时内能征集100个天马行空的主意,在几个小时的讨论中几百个主意被写在不同颜色的贴纸上贴满墙壁。
第五,主意汇总之后开始做减法,运用评估、提炼,从内部员工、客户、学者等处获取信息,关注每一个让人们困惑的或是喜欢的因素,然后在下一轮工作中改进产品。
IDEO总裁总结的创新五步骤
1.理解市场、客户、技术以及有关问题的已知的局限。挑战那些局限,但重要的是理解当前的概念。
2.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想的是什么:他们的困惑、喜欢、讨厌,哪些需求是当前的产品和服务所不能满足的。
3.构想新观念,想象运用这些观念的顾客。这也许是创新过程中集体讨论最密集的阶段。通常,这些构想用电脑或物理模型来模拟,进而设想用户的体验。有些时候,甚至在新产品诞生之前就制作了表现这种未来产品的生活录像。
4.连续几轮评估、提炼模型。不经改进就完美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在改进过程中,从公司内部、目标客户以及与计划无关的学者那里获取信息。关注起作用的和不起作用的因素、让人们困惑的以及似乎喜欢的因素,接着在下一轮工作中逐渐改进产品。
5.为了商业化生产而实施新观念。这通常是研发过程中最为漫长,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问题:
1.从IDEO的创新过程能否诠释一下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2.你认为IDEO的创新法则具有普适性吗
3.为了商业化生产而实施新观念为何是研发过程中最为漫长,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阶段
案例2:
柯达——黄色胶卷巨人的倒下
2012年初,有着131年历史的柯达正式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作为百年老店,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帮助无数家庭留住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个“黄色胶卷巨人”的倒下,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结束。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业界评价,伊斯曼把普通大众从“谜一样”的摄影技术和暗房中解放出来,使没有拍照经验的人也能胜任这类相机的使用。因为“K”是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而且“KODAK”听着像相机的快门声,所以伊斯曼将自己发明的相机称为“KODAK”。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
公司成立之初伊斯曼就意识到全球民用摄影市场的潜力,在完善全球领先技术的同时,积极促使公司经营的全球化,早在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柯达的营销理念更是领先同行,早在1896年,柯达公司就赞助了第一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柯达更是赞助了绝大多数的世界级体育赛事,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品牌宣传。
随后,柯达迅速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王者。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约7万人。
1994年,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正式进入中国,至2003年,遍布国内城市大街小巷的柯达冲印店已经接近8000家。从城市到乡村,黄底红字的柯达商标和“柯达,串起每一刻”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然而,技术革新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呼啸而来。随着近十年来摄影技术渐渐从胶片向数码转变,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缩。
就在各大相机生产厂商纷纷认清大势,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在数码领域的时候,作为曾经的摄影业巨头,体大身沉的柯达却牢牢抱住胶卷——这个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宝贝,陷入了深深的犹豫。由于担心其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逐渐被数字化潮流所淘汰。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柯达只有2007年一年盈利,其余年份均亏损。而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如今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成以上。
由于公司管理层偏于保守,在拍照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市场定位模糊,满足于传统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数字技术基于传统影像的冲击估计不足,反应迟钝,错失了发展良机,公司开始停滞不前。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摄影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柯达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业务上。
其间,柯达也曾试图转型。2003年9月,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2006年,柯达更换公司标识;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高达50%。但是,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这些转型并没有为柯达挽回颓势。
直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从2003年开始,柯达销售利润急剧下降,甚至从2008年开始,柯达靠出卖专利来维持公司的运转,最终到2012年1月公司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董事会的成员和整个管理层一致相信,为了柯达的未来,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确的一步。”柯达董事长和CEO佩雷兹在申请破产重组声明里的话,依然显露出这家昔日巨头转型谋求变化的决心。
谋变谈何容易。柯达提交的破产重组申请文件中显示,柯达的现有资产为51亿美元,但是债务已经达到了68亿美元,百年老号居然身处严重的资不抵债中。
2012年1月10日,柯达对业务结构进行了重组,将其业务部门从三个减少至两个,重组后的两个部门分别是商业部和消费者部。他们将吸收该公司胶卷部门的部分业务,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新的打印技术,以期实现自救。此外,柯达还从花旗集团获得破产保护企业9.5亿美元贷款额度。
在摔了个大跟头之后,柯达缓缓启程。佩雷兹表示,柯达预计在2013年完成在美国业务的资产重组。显然,留给这家昔日霸主自救的时间,已不到两年。
问题:
1.有人说:“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结合此案例,你对此有何看法
2.这个案例中,柯达的管理层有无失误之处
3.你认为柯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造成如今局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案例3:
饲料大亨刘永行的新“铝”程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永行与刘永言、刘永美、刘永好三个兄弟以过人的胆识相继辞去公职去农村创业。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完成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并于1991年在成都组建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
为更快的占领市场,1995年刘永行四兄弟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刘永行出任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
1999年4月,刘永行将东方希望总部迁至上海浦东,希望依托上海的口岸优势、区位优势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直接与世界顶级的大饲料商竞争,努力拓展中国本土饲料在国际市场的分额。
东方希望的崛起,在于抓住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饲料业成长的黄金时机。但到90年代末期,饲料业生产能力总体上已趋于饱和,全国有近13000家饲料企业,竞争相当激烈,利润率也大幅下降。1995年以前东方希望饲料的利润率在20%以上,1998年利润率猛跌至8%,1999年后维持在6%-7%的水平。刘永行深知,东方希望的主业已经不可能重现昔日盛况了,寻找新的主业迫在眉睫。几年来,东方希望的三个考察团一直奔走在全国各地,积极寻找第二主业。食品饮料业,旅游业。白酒业,一个个被否定掉。
与饲料行业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饲料添加剂尤其是赖氨酸价格的大幅上涨。赖氨酸生产技术是被高度垄断的,中国的赖氨酸主要依靠进口。经过反复思考,刘永行决定自己生产赖氨酸,向饲料上游发展。他认为向上扩张不用做市场,自己下游的产业就是上游的市场,而且向上游扩张需要更多的资本、更高的技术门槛,因此竞争对手会大大减少。
赖氨酸属于高耗能产业,生产中需要大量蒸汽和电能。但购买蒸汽的价格很高,于是刘永行想到大型火电厂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可以用来生产赖氨酸。电解铝就这样进入了他的视线。
电解铝是最耗能的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电力。为了获得低成本的电力,必须建立配套的火力发电厂,而火力发电厂的副产品蒸汽,刚好可以用来生产赖氨酸。赖氨酸、火电和电解铝三个产业,在刘永行手中被整合成了两条相关的产业链。
由于铝电一体化项目投资巨大,刘永行进了尝试投资。2002年1月,经过半年多的考察论证,东方希望与信发热电集团正式签下合资协议,成立山东信发希望铝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东方希望以51%的股份控股。此举标志着刘永行谨慎地迈出了正式投资铝电的第一步,东方希望集团正式进入第二主业---铝电一体化产业。
2002年10月,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公司成立,每年电解铝能达100万吨,配套272万千瓦火力发电厂,总投资100亿元,其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永行坦言,东方希望在包头的投资,并非仅仅只是铝业项目,而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铝电复合—电热联产—赖氨酸—饲料一气呵成的产业链。首先,包头煤炭资源丰富,在这里建设热电厂成本很低,还可以利用电能生产电解铝,实现了铝电一体化;其次,包头盛产玉米,玉米正是生产赖氨酸的主要原料,而热电厂产生的大量蒸汽也可用于赖氨酸的生产;最终,生产出的赖氨酸又成为高科技含量饲料的原料,而饲料可以卖给当地的家禽养殖户。
铝工业从上游到下游共分成三段:氧化铝是电解铝的原料,电解铝是铝加工制品的原料。当时国内一直缺乏氧化铝,且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而要提高东方希望铝业投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要打通铝产业链的上下游,就必须掌控上游资源氧化铝。
三门峡是中国氧化铝矿藏最丰富的地区。中国氧化铝矿藏的60%在河南,河南的氧化铝有60%在三门峡。
2003年6月19日,东方希望集团与河南黄河铝电集团、美国杰德金属公司、先锋全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合同,建成东西希望三门峡铝业公司,总投资45.9亿元,东方希望占股51%。该项目年产氧化铝105万吨,可以解决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公司约一半的氧化铝需求量。
至此,东方希望已经如愿以偿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铝电一体化产业链:氧化铝—自备电厂—电解铝—铝制品,真正打造了一个具有核心价格竞争优势的铝业王国。目前在国内,打通了电解铝上下游产业链,旗下同时拥有火力发电,氧化铝,电解铝生产厂的企业,只有东方希望一家。三位一体的境界,令刘永行能够通吃产业链上的大部分利润,其电解铝企业的毛利率更可达55%。
由饲料大亨一举成为举足轻重的铝业大王,刘永行仅仅花了两年的时间。在东方希望集团的转型中,刘永行选择了纵向扩张战略,既向上,下游打通产业链,从而实现节约成本,扩大产业链,收益最大化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战略目标。据说,刘永行又计划把包头模式复制到国外。也许,饲料大亨即将踏上他的国际“铝”程。
问题:
1.刘永行的基本战略思想是什么
2.该战略的实施的风险有哪些
3.如何评价刘永行的的战略领导能力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尤伯伦斯经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1984年的奥运会是特别的,因为美国洛杉矶不只是举办奥运会,更是第一次“经营”奥运会,扭转了之前逢办必亏损的奥运会举办局面。1984年洛杉矶不但没有亏损,而且赢利1.5亿美元。谁是这届奥运会的经营大师呢?尤伯伦斯。他又是怎样经营奥运的呢
1、深挖产品,确立信条
要制定成功的市场营销策划,尤其是对于一个市场正值萧条的产品,首先要充分了解产品现状,以市场推广的角度认识产品利弊,然后极尽去扬长避短。尤伯伦斯把此次奥运会策划看作是一次市场经营,他首先查阅了1932年洛杉矾奥运会以来所有奥运会举办情况的材料,他从浩瀚的资料中看到了奥运会财政"灾难"及其产生的原因,也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另一个不赔钱的"窗户":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
同时他把“不再大搞新建筑、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同时直接让赞助者为各项目提供最优秀的设施。”作为奥运会组委会工作的信条,并公开宣称: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尤伯伦斯确立的工作信条是对策划奥运会最大问题的解决,同时真正看见并开发了奥运会的潜在价值。这个工作信条,类似于一个市场和员工都熟知的企业理念,是组委会成功经营奥运的长期战略的基础,也是营销目标。
2、审时度势,提升资源价值
对于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以及吸引赞助商来说,参赛的国家越多,竞争就会越激烈,比赛也就越精彩,电视转播就越好看,越能赚钱。难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国家参赛。上个世纪80年代是冷战时期,奥运会在美国举办,距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不足3个月的时间了,这时却发生了苏联等东欧国家宣布抵制这届奥运会的事件。
尤伯罗思的工作因此而变得富有戏剧性,他经常作为一名少有的"穿梭外交家"往来于各国之间,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尤伯罗思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终未能说服苏联等国家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但此时洛杉记矶奥运会的成功看来已是不可逆转的了。最终,140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
尤伯罗斯的努力让这次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在美国本土拍卖得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亚洲分别得到了2000万美元,还得到了2000万美元的广告转播权转让费。别出心裁的是这一届组委会规定:在招标期间,有意转播奥运会的电视公司须首先支付75万美元作为招标定金。包括美国3大电视网在内的5家电视机构交付了定金,这些定金每天达1000美元的利息帮助尤伯罗斯渡过了第一道难关。
这样的成功得益于尤伯罗思不只在乎利用奥运资源筹资,同时更注重提升建设奥运资源的质量,真正把奥运打造成国际化的盛事,才能得到这些资源的最大价值。更是论证了传统营销中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元素的重要性,营销者在营销过程要重视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各类关系网络,同时要善于利用政治权利,审时度势,为产品营销做好铺垫。市场营销要把这些传统的整合营销理论与现代理论相结合,把握营销理念,注重消费者同时不忽视产品自身质量,要让产品资源更优质,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或品牌效益。
三、整合资源,控制开支
1、欲擒故纵打“心理战”
没有政府补贴,禁止发行彩票,可以说,此次奥运会举办经费主要要依赖于各类赞助商。可是同时,尤伯伦斯并没有因为对于赞助商的亟需而忽视奥运会的潜力,在深挖产品的基础上,他深知投资奥运会对于赞助商们也是一个亟需的宣传机会,对于赞助商们,这是一次在全球范围的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扩大宣传的机会。所以这里有一种双方互惠互利的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交换,使买卖双方各得其所。
基于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赞助商,尤伯伦斯不是没有降低对赞助者的要求,而是对赞助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每种行业只有一家赞助商。例如,赞助者必须遵守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不得低于500万美元,等等。这些听起来很苛刻的条件反而使赞助具有更大的诱惑性。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不参与赞助,此企业的赞助权就会被彼企业夺去,从而失去一次展示本企业形象的大好机会。于是赞助者纷至沓来,一时竟成热门。其中索斯兰公司急于加入赞助者行列,甚至还没搞清楚要赞助建造的一座室内赛车场是什么式样,就答应了组委会的条件。最后,尤伯罗恩以5个赞助者中选1个的比例选定了23家赞助公司。当时43家企业被授予“销售奥运指定产品”的特权,9家企业获得了“指定赞助者”的称号,并共同赞助了1亿美元。这些赞助者都欣然允诺将使洛杉矶奥运会拥有最先进的体育设施。
尤伯伦斯对于从众化消费需求及时把握,充分利用,使之成为组委会的经营机会,用有限的赞助名额刺激消费者竞争,形成“抢购风潮”,把竞争机制引入赞助营销,最终充分发挥了奥运宣传价值,为奥运回举办提供最佳的基础设施价值。
2、以了解消费者确定价格
4C理论中提出,要注重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为此欲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而不是直接地制定商品价格。尤伯伦斯此次奥运经营中,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成的。事前尤伯罗恩研究了前两届奥运会电视转播的价格,又弄清楚了美国电视台各种广告的收费,然后开出了2.5亿美元的高价。许多人认为全国广播公司不会接受,谁知该公司竟欣然接受了!该公司负责体育节目的副总经理对尤伯罗思在谈判期间所表现出的谈判艺术和工作效率表示十分钦佩。市场营销人员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者方面寻找商品的突破口,而且不只要善于营销,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多多培养谈判技巧。
同时,尤伯罗思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从此打破了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
3、广开源头,控制开支
为了筹集举办奥运经费,与商家无丝毫联系的火炬接力也被尤伯罗斯变成了“印钞机”。他开价3000美元一公里拍卖美国境内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的所有里程,对参加者只有两个要求,第一要身体好,第二要付3000美元。美国人为自己能当一名奥运火炬手而感到自豪。通过这一活动成功集资的1100万美元被用于当地建设体育设施,推广体育活动,培养体育人才。门票出售也是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第四种收入来源就是经过美国政府的批准,发行了奥运会纪念币。
在开源的同时,尤伯罗斯全力压缩开支。节省开支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尽量使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当时的洛杉矶拥有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几乎全部场馆。在1984年,只有3处体育场馆需要建设,分别是游泳馆、射击馆和自行车场馆。在1979年,尤伯罗斯成为奥组委主席以后,他仔细分析了自二战以来的多次奥运会,发现只要把体育场馆建设的费用扣除,所有的奥运会都是有资金盈余的。他由此相信,只要洛杉矶能够把场馆建设的费用最小化,奥运会就不会出现亏损。”
当然,节省开支的方法还有很多,包括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而不新建奥林匹克村、招募近3万名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等。
尤伯罗斯把奥运这个大资源从方方面面考虑,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为组委筹备了充足的资金。本届奥运会的总预算为4.5亿美元,最终的盈余为2.5亿美元。这种充分利用商业手段的做法,不仅给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承办奥运会以启发,同时也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口碑营销经典案例分析范文
口碑营销一直备受市场营销关注,在如今社会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的沟通更倾向于网络,人们之间信息交流、资源互换频繁出现,使得企业产品、服务透明化,企业的形象也被放大很多倍,这时候口碑越来越受到重视,口碑营销也在企业营销策略中举足轻重。今天,带大家分享几个值得学习的口碑营销案例,希望对于企业策划人员有所启示:
1.加多宝“红动伦敦畅饮加多宝”
红动伦敦畅饮加多宝2012年4月,加多宝“红动伦敦精彩之吉”活动在广州拉开序幕,加多宝“红动伦敦之星”评选同期启动。之后“红动伦敦畅饮加多宝”系列活动随即以“城市接力”的形式,在全国十大城市依次展开主题活动。无论是社会名流、奥运冠军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将自己对于奥运的祝福写在上面,并将寄语带到伦敦。在伦敦奥运即将开幕之前的7月8日,当一面庄严壮丽的红动大旗在两个巨型加多宝红罐造型的热气球牵动下,于鸟巢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全场人群欢呼雀跃。在红旗的辉映下,现场的每一位国人都突然感觉到,自己和伦敦奥运的距离其实是如此之近。伦敦时间7月22日上午,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和加多宝集团联合发起的“红动伦敦畅饮加多宝”在伦敦新地标——伦敦眼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为伦敦奥运祝福的活动。本次活动是更名后的加多宝品牌首次在海外惊艳亮相,这无疑展现了加多宝集团的雄厚实力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凉茶文化的坚定信心。
评述:口碑营销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在操作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强大的势能来为己所用。加多宝的此次体育营销正是借势伦敦奥运会,不断激发中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也拉进了普通民众和伦敦奥运会的距离,让群众获得参与感,使国民的爱国感情得到抒发,从而树立加多宝的正面红色形象,也符合产品定位。使得消费者将加多宝和正能量联系起来,不断扩大口碑宣传。
2.星巴克数字化营销星巴克自然醒专辑微信无疑是今年最火的移动社交应用,星巴克一直走在科技与时尚的前沿,自然要在微信这个新兴平台中进行尝试。今年9月,星巴克在其微信中推出“自然醒”活动:在微信中加“星巴克中国”为好友,只需发送一个表情符号,星巴克将即时回复你的心情,即刻享有星巴克《自然醒》音乐专辑,获得专为您心情调配的曲目,感受自然醒的超能力,和星巴克一同点燃生活的热情和灵感。这种创新式的互动推广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之后星巴克又推出“星巴克闹钟”活动,以配合早餐系列新品上市。下载星巴克APP,按下闹钟后一小时内到达星巴克门店,即可在正价购买饮料的同时,享受早餐食品半价的优惠。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星巴克粉丝和手机用户的青睐,在微博上被大力推荐和分享。
评述:星巴克的思路更多的是和网友互动交流,通过打造创新新颖的活动内容、交流内容吸引网友的关注。星巴克始终秉承“连接彼此”的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人们之间真诚地交流,并随时随地带来美好生活新体验和“星”乐趣。闹钟的活动让消费者可以真实享受到折扣,使得消费者真正获益,从而获得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仍然要注意一些网友的负面抱怨和中立咨询信息的及时反馈,否则事倍功半。
3.街旁签到途观之旅-跨越人生路途观之旅-跨越人生路“2012途观之旅,跨越人生路”的线上互动活动与街旁开放平台合作,消费者使用街旁账号即可登陆“2012途观之旅——跨越人生路”活动网站,认领自己心仪的途观小车,导入签到资料,开始途观之旅。通过在现实中使用街旁签到,消费者可将日常生活中的“两点一线”移动转化为虚拟旅程中的公里数,推动途观前进。这种植入式的探索体验,借由街旁精准、灵活的地理位置服务优势,很好的传达了品牌信息,充分调动了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打造了充满互动性的在线虚拟旅程。
评述:途观的营销利用了新颖的营销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和时下火热的app程序合作,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和互动性,并且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产品联系在一起,将品牌要传达的“汽车”、“生活距离”、“地点转化”等关键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使品牌、产品在app使用中逐渐深入人心。
4.雀巢笨NANA冰淇淋营销雀巢笨NANA冰淇淋网友晒图如今,如果没吃过笨NANA,你基本就已经Out了。它最开始在香港上市,走红于深圳网友发的一条微博。随即,“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笨NANA”之类的话题在微博上经久不衰,每天点击率过百万。产品上市五个月前,雀巢就与奥美互动合作。从最初产品在香港上市,到引进内地各大城市,雀巢通过微博上的趣味话题引导人们对于笨NANA的讨论,先在人们心中种下期待的“种子”,并把其打造成一款贴有时尚、趣味“标签”的产品,进而刺激消费,也使得网友成为笨NANA的“代言人”,主动传播相关话题。最终让晒‘笨NANA’成为时尚,让广大消费者为雀巢的笨NANA免费宣传。后从4月份起,雀巢又与腾讯合作,搭建了与产品风格和定位极为匹配的“笨NANA岛”活动网站,为笨NANA定制了多款flash游戏,将笨NANA巧妙地植入其中,并且很好地与游戏情节结合。
评述:笨NANA的营销活动和选择的合作对象都准确的抓住了产品的核心用户群。并且在读图时代利用视觉推广将笨NANA的卖点发挥至极限,带给潜在客户直观的感官刺激,激发人们的尝试欲望。当然产品的新颖设计也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多吸引力。互联网时代,口碑的力量不容小觑。雀巢从开始就确定了细致的推广计划,为消费者的口碑传播进行引导和推动,使得广大用户成为雀巢笨NANA的代言人。之所以能够使得网友自动成为口碑代言人,雀巢一定是在社交网络上面做过深入的市场监测和长期分析研究的,做到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才能使得产品形象、定位、推广媒体、推广手段都十分精准,故此获得好的营销效果。
5.曼妥思病毒视频:新加坡国庆夜“造人运动”
曼妥思“造人运动”
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节,依照惯例每年都会推出一首官方国庆主题歌曲,2012年推出的是“爱在晨曦中”(LoveatFirstLight)。不过,它的风头被曼妥思薄荷糖抢走不少,后者在国庆节的前一周发布了一支自己创作的国庆歌曲“国庆之夜”(NationalNight),鼓励国民以一种新方式来庆祝节日:为新加坡造人。这首言辞露骨的RB歌曲旨在宣传曼妥思新推出的一款主题薄荷糖“我爱新加坡”(IHeartSG)。
不断下降的出生率一直是令新加坡头疼的国家难题。据201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CIAWorldFactbook)估计,新加坡出生率仅为千分之7.72,处于全世界最低水平。而移民政策又不为本地人认可,于是,国庆日除了政府领袖出席的盛大巡游和阅兵表演,亦是宣传“多生孩子”的主论坛。
这回,曼妥思替新加坡政府好好地操了一回心,应景地发布了一支自己创作的国庆歌曲“国庆之夜”,号召大家多尽国民责任,以一种新方式来庆祝节日:“为新加坡造人”。露骨的言辞,酷劲十足的曲调,未必能获得保守人士的欢迎,却广受年轻人喜爱。由于极具病毒性,一经推出迅速流行于网络,在YouTube上吸引了近40万的点击量,将近新加坡官方国庆歌曲的一半。“为新加坡造人”不正是这群人么?如此稍具戏谑的口吻,或许反倒要比政府的说教来得更容易被接受,带给人们一丝触动。何况,他们亦正是曼妥思薄荷糖的目标客户。
评述:曼妥思这次借势新加坡国庆节日发布的歌曲视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眼球,而这些人正是曼妥思产品的核心用户,曼妥思利用夺人眼球的病毒视频获得超多点击和口碑传播,另外曼妥思利用国庆节的契机选择在适当的时间做出宣传和视频发布。客户群定位准确,病毒视频传播、借势营销这三点使营销活动获得成功,并使得曼妥思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及形象持续升温。
+京东“双赢”推广京东商城活动宣传奔驰选择京东作为S限量版网上销售的阵地。2月10日至19日,首先是电视户外网络预热,结合微博为活动造势。随后,S在5个重要销售城市的影院展出,同一时期,S在中国当红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中露出。2月20日,S正式销售时,奔驰采取了每推迟1小时购买价格增长36元,预售阶段购买还会额外奖励1000元京东抵用券的营销策略。300辆s在89分钟内销售一空,相当于每半分钟销售一台。同时,整个推广活动还搜集到数以千万的销售线索。
评述:京东正式声明将销售S限量版的微博一经发出引起转发1万7千余次,网友评论的关键词以“喜欢”、“不错”、“霸气”等褒义词为主,而京东和S这两个品牌的提及率很高,可以说这一活动造就了双赢的理想效果,使得s和京东的曝光率都提高不少。活动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前期的各种宣传预热,以及在社交网络上的造势,另外在电商平台销售汽车也是引起网友们的大量讨论和口碑传播的新颖点。
应对刘翔摔倒退赛事件nike微博广告中国运动员刘翔在伦敦奥运会110米栏的比赛中摔倒退赛。随后的半个小时内,耐克以中国人对刘翔失利的集体悲痛为契机,通过微博做出了快速回应。这则微博发出的24小时内,被转发13万次并收到26000多条评论。耐克充满创造力的回应非常及时,也非常契合中国人民的感情,刘翔的赞助商包括耐克、可口可乐、安利纽崔莱、伊利、联想、青岛啤酒等等。此次刘翔事件发生后,宝马、可口可乐、青岛啤酒等都在官方微博上传递了正能量,但受众关注度都不及耐克。这都缘于耐克有备而来,耐克今夏在全球推出一整套营销方案“FindYourGreatness”,即“活出你的伟大”。
评述:‘活出你的伟大’蕴含的品牌信息非常灵活,因为无论输赢,运动员都很‘伟大’。这是一条简单而强大的品牌信息,目的只有一个——为了鼓励。这个品牌定位和所选择的代言人都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并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nike此次借助刘翔奥运退赛事件成功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口碑。
综述,从以上几个口碑营销方面的经典案例,可以看得到,口碑对于品牌来说是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好的口碑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长期的良好口碑更能使得企业正面形象在消费者口中不断传播,从而扩大品牌影响力。但是在树立品牌形象和正面口碑的同时,对于品牌和产品的一些咨询以及负面抱怨企业更要多加注意,特别在社会化时代信息会被无限扩大,如果对消费者的抱怨置之不理很可能导致企业口碑的建立功亏一篑。因此无论营销活动搞得多么精彩,仍然要把消费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实时监测消费者对活动、产品以及品牌的反馈,并及时给与信息维护,这将使得品牌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贴心的形象,能够为品牌口碑加分。
相信未来,口碑营销将会越发火热,营销手段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媒体会不会被炒的更热,会不会有一些类似微信的新兴媒体出现,又会出现怎样的创新口碑营销呢?我们拭目以待!文章由七星迪曼·易龙天整理
融资案例分析报告
一、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大多数民营企业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管理层的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经营方向不统一、营销战略不明确等等,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混乱造成对企业进行经济融资造成的影响最大。
2、银行要求的门槛较高
中小民营企业本身抵押物很少,加之在刚起步创业阶段,银行为了规避自身风险所以要求企业在融资时抵押物必须充实,要求企业自由资金必须达到35%以上,而对企业提供的抵押物评估很低,对土地、机器的评估价仅为25%左右,同时要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要做出深入的研判,这对刚起步创业的小微企业想融资无疑是雪上加霜。
3、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渠道和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抵押和担保从各类银行进行贷款。银行为避免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后造成贷款无法回收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制定一系列比较严格和苛刻的审批条件,当贷款办下来以后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错过了绝佳扩大规模的时期。
4、担保融资发展不均衡
大部分民营企业向银行取得经济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很难获得银行给予的信用贷款,然而即使是采用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找到担保人,银行也不允许效益一般的民营企业担保,效益好的企业又不愿以自己企业的资产做抵押,害怕市场风险。苍溪县仅有一家担保公司,融资要求的门槛并不比银行的要求底。
5、企业融资不专款专用
有的企业在银行融资后,并不把融得的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致使企业得不到发展、资金链断裂、周转资金紧缺等情况,企业最终走向衰败,更得不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支持。
二、促进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对策
1、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想要突破经济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坚持不懈地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降低双方交易成本,解决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2)引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限制大部分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缺乏相应的金融和财务人才,对此企业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去聘用和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高素质的金融、财务人才。
(3)树立全方位融资理念: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往往是建立在新项目或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而市场机会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不论是能为企业获取利益的新项目还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恰巧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数额的经济融资。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全方位的融资理念,将自身资源最大可能的资本化,增加资本使用效率。
2、政府扶持角度的对策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经济融资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力度、打造融资信息对接平台、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及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促进民营经济融资等多种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进行经济融资,扩大生产规模。
财务风险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掀起了一股并购的浪潮,或是强强联合;或是被并购方引进外资,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跨国并购本土企业以进军该国市场等。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形式,它是企业主动和有选择的有偿合并,可以使企业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思索如何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如何走出国门向世界发展,其中首选的方式是企业并购。然而,企业并购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中间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导致并购活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联想并购IBM”期间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并购有所帮助,使企业并购成为资本增长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发挥并购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风险,其中,财务风险贯穿于并购行为的始终,是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并购在商业实务界的流行,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一般观点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锁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周亮(20xx)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王会恒、高伟(20xx)提出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钱成(20xx)重点介绍了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其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予以详细的介绍。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认识与国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
Robert.J.Borghese,Paul.F.Borghese(20xx)认为并购双方的战略及组织适应性差,缺乏有效的整合计划是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Philip.H.Mirvis(1992)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从战略目标上讲,并购的目标企业的业务与自身的互补性不强,匹配性不好,无法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其次,并购中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不足,没有合适可靠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总体而言,国外企业兼并的实践开展的很早,自上个世纪初就掀起了五次兼并浪潮,因此西方企业和学者对并购的研究比国内要深入,在确认、评估和控制并购风险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并购活动逐渐增多,中国对于企业并购的研究还有着深远的发展。本文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和案例的全面分析,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有系统、理性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于控制措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财务风险的种类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认真分析风险的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高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一部分:首先对企业并购的定义、并购动因和并购的基本过程做简单介绍。第二部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做出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上进行简单的探讨。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财务风险的类别: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
第四部分:对联想并购IBM案例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
第五部分: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分析,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提出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案。
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进行研究,阐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并得出研究结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朱朝华.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2]郑慧,时杰.企业并购财务问题分析[J].黑龙江财专学报,20xx(02).
[3]王会恒,高伟.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通讯,20xx(07).
[4]周亮.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xx(10).
[5]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xx(02).
[6]叶会,李善民.企业并购理论综述[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xx(01).
[7]张应杰.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月刊,20xx(06).
[8]胡海岩.TCL、联想、京东方海外并购中的财技比较[J].中国企业家,20xx(12).
[9]于兆吉.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xx(12)
[10]惠金礼.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内容及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xx(08).
[11]徐宁等.联想跨国并购中的融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21).
[12]肖宁,郭明曦.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xx(06).
[13]初叶萍,胡艳.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05).
[14]单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生产力研究,20xx(03).
[15]StephenA.Ross,RandolphW.Westerfield,JeffreyF.Jaffe.Finance[M].Beijing:ChinaMachinePress,20xx.
财务管理案例心得体会
财务管理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主要针对的就是企业整个与财务运作和管理的方法,以及财务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在财务管理的整个体系当中,穿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钱是有价值的,百度百科上对其的定义是: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透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它也可被看成是资金的使用成本。资金不会自动随时间变化而增值,只有在投资过程中才会有收益,所以这个时间价值一般用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来代替,因为理性个体不会将资金闲置不用。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价值的变化,变化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原有的资金时间价值。只有和劳动结合才有好处,不同于通货膨胀。
在最近的学习中,我感觉到会计的学习,首先要在心中建立一种会计体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的范围内,我们先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整个会计系统的知识。财务管理也是一样,我们首先就要在心中建立起财务管理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再来学习各个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筹资管理——资金运营——投资管理——资金分配——业绩评学到之后会发现,其实,财务管理的这条线,是紧紧结合着会计的整个流程的,也能够说,是围绕着会计的核算流程来的。我们就是要围绕着这条线,将各种环节展开学习,重点学习这条线上的五个环节。
自己其实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字感觉,我真的感觉永久也达不到财务高手的境界的。感觉这个东西不明白能够不能够培养,但是学习久了,血液里多少也会流淌着数字吧。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范例
沪深证交所的上市公司每一会计年度都要公布两次财务报表,即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保留盈余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资产负债表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日,企业的资本结构或财务状况的情形。它显示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资产负债表,能够了解财务结构及偿债能力;损益表是显示某一段期间之内,企业营业收支的报表;亦即发行公司的获利情况。它可显示出每股的净利或盈余数字。保留盈余表是揭示一段期间之内,如何分派企业所累积的盈亏在股利、董监事酬劳、员工红利上以及未分配盈余的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是揭示一段时间内,企业主要营运资金等财务资源的来源,以及运用情况的报表,有以显示企业理财方式的良好与否。
(1)看经营收入指标,掌握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营收入往往反映了企业产品(或商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换言之是衡量其商品在市场上与同业之间的竞争力。
经营收入划分为主营收入和非主营收入。前者一般是企业的当家产品,说明某个企业是否有拳头产品。倘若主营收入占整个营业收入的比重为绝大部分,那么就说明该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凭借拳头产品站稳脚跟,反之,则说明整个企业的根基不牢靠,遇上风吹草动,就有可能会导致收入滑坡。当然,看经营收入指标,不能仅分析其每年的增长水平,单纯从本企业的纵向比较中把握其动态走势,还应从整个行业的视角出发,观察其商品的市场占有率(经营收入÷行业经营收入)。即从行业的横向座标中觅得其占有的市场份额。
(2)看资产运行指标,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把经营收入比作一个人的肌肉,那么资产运行就好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存的血液。资产作为"血液"其运行质量的优劣,自然对企业的经营好坏至关重要。
看企业的资产运行指标要重点分析资产与权益的关系。一家公司的全部经营资金来源与全部资产总额肯定相等,经营资金来源又包括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负债)。一个公司的资产总额很大,并不能说明这家公司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就好,而要看其股东权益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净资产)的数额有多少。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负债。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净资产大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土地、设备、建筑物),就表明企业财务结构良好,安全性较大。现在有许多公司是靠高额负债形成的大量资产。这种资产越多,就意味着其固定利息支出也随之上升,普通股东所负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倘若再加上这部分资产市场价值不大的话(例如滞销货物、积压商品),则表明企业经营业绩的劣化。这方面的分析集中通过资产负债率和指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企业全部负债÷企业全部资产)×100%。评判某个企业的债务是否具有较大的风险,除上述负债率指标外,股民还可注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因为优质企业负债结构合理,偿债能力较强,"像鸡生蛋、借船出海"正是其形象的比喻。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有两项指标。一是流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生产经营型企业合理的流动比率应为不低于2,而正常的速动比率应低于1。
除此之外,分析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还应关注的指标是: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及库存周转率。一般而言,企业的库存视不同行业而定,而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则是越高越好,周转率越高,周转效数越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越好。
(3)看回报水平指标,掌握企业的盈利能力。
股票收益一般可分为资本利得、股利收益和差价收益三大类。而以送股、配股、派息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又与企业的各项回报水平指标密切相关,故分析好企业投入产出指标,是甄别绩优股与绩差股的试金石。这些指标包括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股利支付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报酬率=(税后净利÷净资产数额)×100%。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所关心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每股收益率=税后利润÷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值代表了每一股份可获取利润的多少。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100%。该指标能衡量股东从每股盈余中分到手的部分有多少,可以体现当前利益。
(4)正确看待高送配方案。尽管证券监管部门早已规定,上市公司应少送红股,多分现金,没有投资回报的公司不准配股,但市场的看法却非如此,似乎并不认同派红利,更偏好的仍是送红股,且数量越大越好。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利率水平较高,加之一些股票价格过高,含有较大的投机成分,使上市公司纵然以很高的送现金来回报股东,仍然无法与银行利率相比。因此,目前股市上的投资者只好立足于市场上的炒作来作出取舍的判断。公司以送红股为主,市场上总认为上市公司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后,投入扩大再生产,会使利润最大化,似乎预示着企业正加速发展。因此,虽然除权之后股价会下跌,但过一段时间后,投资者会预期新一年度的盈利会提高,因而股价将被再度炒高。这正是投资者的希望。此外,上市公司还围绕除权、填权做出许多炒作题材,诸如送后配股、转配等等,竭力吸引投资者注意。并且,市场又将这种效应放大。因此,送股被市场普遍作为利好处理。
(5)看财务报表附注。由于规定会计项目中比上年同期涨跌幅度超过30%的要加以说明,一些重要项目的增减说明,会对阅读报表有很大帮助。有些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加很快,但流动资金也有大规模的增长,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流动资金都是应收帐款。这种情况往往由于同行业竞争激烈,上市公司利用应收帐款来刺激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得不牺牲良好的财务状况来换得帐面盈利的虚假性增长。这往往预示了该行业接下来的供求关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投资者应有所警惕。
财务案例分析心得体会
一开始学习审计时,感到很疑惑会计中已经有那么课程了,且审计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会计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要单独设审计案例分析这一门课程呢?但经过一番学习才渐渐了解审计案例这一门独立课程设立的必要性,在此我谈谈对审计以及审计案例分析课程的体会总结。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及其两者联系: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一表述既符合审计产生的目的,也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精神。审计和会计的区别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产生的前提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即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2、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3、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4、是方法程序不同。
(1)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其中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方法,其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须的资料和信息。
(2)审计方法体系由规划方法、实施方法、管理方法等组成,而实施方法主要是为了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与决定,使用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审计调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抽样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评价提供证据而采取的必要方法。
5、职能不同。
(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
(2)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
(3)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手段。
简单的说,会计就是具体的实务操作;审计是检查会计实务操作正确性的。
为什么要设立案例分析的这门课程
审计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强化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国际大环境下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审计教学方式,使之与目前的大环境发展以及学生素质以及就业形式相适应
审计学这一学科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当前我国审计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尚未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审计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采用科学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以提升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审计人才十分重要。
审计案例方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好处
大多数的审计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审计规律的表述与分析,缺少学生参与思考的内容。这些弊端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基本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书本及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但对基本原理的运用或上升为发挥审计监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则不是靠书本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亲身参加大量的审计实际活动,这就要求架起一座从课堂到实践的桥梁,而案例教学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的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审计基础知识》及其配套习题集较好地解决了实务操作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掌握已知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未知,从而达到培
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能力的目的。
我的个人观点:传统教学方式只局限在理论层面上,而案例分析则增强了我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我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既要求自主学习,又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既要求进行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又要求合作探究思考,对理论和实践展开讨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使我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充分体现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我过去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