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缩写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叶圣涛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叶圣涛先生偏偏做到了。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与他交往过的,无一不深受感动。在文墨方面交往的开始,还是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尽管他刚从北方来,不是说苏州话,就是说角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而出于对他的尊敬,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也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哪怕客人再三阻拦远送,他一定要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鞠躬、口说谢谢,上来人才转身回去。再一个,他晚年时不便起床,有两次,同一些人前去问候,告辞时,他还拳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这便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一次春天,写信说抽空看他,结果朋友有约去了天坛开月季,他知道后也马上道歉。不担心自己颠沛流离,只可惜,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除宽变是严,严于律己,要求甚精。自己的文章让人听着是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这个意见不同人有不同人反应。譬如近年来,有人顺势或宣传朦胧,对简明如话伟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字,删了总比带着强,因为那是显得累赘又别扭,删了不仅意思没变,而且变得拖沓的里为简洁合理。
认识的前辈和同辈,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切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先生又是第一位,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
而就这么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在阳历丁卯年除夕夜,幻想不到那反水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
答案: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
2.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案:语言、动作描写
3.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
答案: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案: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解析:1.划分本段的层次即可得出
2.略
3.侧面描写的作用。
4.语言表达人物情感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⑶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⑷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⑸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⑹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⑺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⑻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⑼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⑽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⑾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⑿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⒀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⒁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⒂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5.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答案: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6.请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7.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⒀段写到“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请你想象“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的叶老会想些什么呢
(2)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答案:(1)可以回想自己创作《爬山虎》时的情景。或者回想与“爬山虎”有关的往事。
(2)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②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
8.在文中,叶老说到这样一句话:“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请结合你的写作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我赞同叶老的看法。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多读各科的书,使自己知识渊博;眼界得以开阔;写作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丰富写作的素材。
9.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
答案:标题借物喻人,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老,表达了“我”对叶老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
解析:5.内容概括:人物+事件
6.修辞手法的生动性
7.(1)内容推断(2)人物形象把握
8.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叶老话里的意思和自己的实际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9.题目反映主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
东四八条:
冗长:
著作等身:
沾溉:
高文典册:
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章内容。
5.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6.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请你举例加以说明。
7.文章所写的关于叶圣陶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外阅读
生活
叶圣陶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予,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不相同了。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这都不足为奇,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他们是有思想的。马路上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性?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但是笑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何以没有一天马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8.作者通过文中四种人的生活写出哪两类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9.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
10.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联系全文,试探究结尾“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一句的深刻意蕴。
三、语言运用
12.以反思立意的方式,改变一些名言警句的常用说法,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个句子,并阐述其含意。
示例:原句:好马不吃回头草。
改写:好马也吃回头草。
含意:既然前路不通,就该及时调整方向,从头再来。
(1)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改写:
含意: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改写:
含意:
四、写作
13.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美好的,那么一切恐惧都可以烟消云散。”
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1)张中行季羡林季羡林《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
(2)绍钧圣陶作家教育家《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2.搀和: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3.(1)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4)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4.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方面——律己严。
5.(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6.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7.例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8.(1)(有钱有闲人的)慵懒、无聊的生活。
(2)(社会底层人的)忙碌、酸苦的生活。
9.(1)在内容上,突出各阶层人生活的可悲与无奈,强调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特性。
(2)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作铺垫。
10.(1)对马路上满是没有思想的动物和游戏场里满是沉重笑容的社会现实感到失望。
(2)对当时精神麻木、内心压抑的市民表示同情。
(3)对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黑暗现实充满愤慨。
11.(1)指出文中种种阶级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2)反映当时人们麻木生活的精神状态。
(3)暗含了对束缚人思想的黑暗现实生活的否定。
(4)期待国人精神觉醒,冲破思想束缚,迫求新的自由生活。
12.(1)改写: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含意:坚守自己的原则,经常在一种环境里,也能不被环境影响。
(2)改写:夕阳无限好,何愁近黄昏。
含意:珍惜有限的光阴,并充满乐观情怀,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赏读文中描写叶老言与行的文字,感受叶老的宽厚与律己,从而达到内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教学重点:
赏读文中描写叶老言与行的文字,感受叶老的宽厚与律己。
教学难点:
赏读文中描写叶老言与行的文字,感受叶老的宽厚与律己,从而达到内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观照片 初始叶圣陶
投影:叶老的老年时期的四副照片。
交流:说说叶老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最初感受。)
明确:慈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认真、一丝不苟……
二、略读文 感知叶圣陶
1、略读文本,尽量在五分钟内读完课文(本文2000字左右),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叶圣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略读、汇报。
投影: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3、观察以上的关键句,寻找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明确: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精读文 景仰叶圣陶
1、默读课文(3—5小节),如果读到哪里你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宽厚,你就在旁边做上标注,写下感想。
2、赏读“言”中的宽厚。
投影: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交流:这里共说几句话,表达了几个意思?其余的几句能否去掉
明确:“不必客气”这是对人的尊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点出了改的原因,感受到一个老者的祥和。“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此句更是对对方的宽心,一切有我,你可以放心。这字字动听,句句含情,话语里透着温暖、谦虚和诚恳。
3、赏读“行”中的宽厚。
投影: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交流:叶老怎样送客?偶尔这样做吗?猜想他都这样送过谁
投影: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交流:“亲自”怎么理解?这亲自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情怀
投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交流:一个老师关心自己的学生不是很正常吗?这里面有藏着怎样的一番爱心
资料补充:叶老的文x十年。
4、请用“叶圣陶先生的严,严到 的程度。”的句式表达你对叶老谨严律己的理解。
5、小结、这就是叶圣陶,做学问上对己严格要求,语言运用简洁明了,时时提醒我们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四、跳出文 深知叶圣陶
1、 名字拾趣。
投影: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交流:人如其名,在文化教育领域,叶圣陶像一名辛勤的制陶器的工匠,从事文化教育,陶冶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育化万物。
2、小结: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们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常常想到他的美德。
投影:“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该不该批评别人
不朽是什么?对此《左传》曾有过解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之不废,此之谓不朽。”而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认为叶圣陶在做人方面属于第一种不朽——立德。
叶圣陶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当别人问起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什么事可能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吧。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叶圣陶先生生前令人难忘的一些事。例如,当初因为普通话不好,叶先生请作者帮忙修改文章;每次去叶先生家做客,离开时叶圣陶先生无论如何都要送到大门外……由此不难看出叶圣陶先生学而不厌,是一个躬行君子。
叶圣陶先生做人非常厚道。有一次,在文革时期的一个小型会议上,要“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大题目。可叶圣陶先生是这么说的,他只能做到一半,那就是自我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并非看不出来,只不过“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
像这种只能做到一半的行为在我看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本人经常被人指责,明明是一点点错误,他们却抓着不放,甚至在背地里偷偷说起时会夸大其词,好像我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一样,这令我十分反感。而像叶圣陶先生那样,既不会在别人面前指责他人,又不会在背后非议他人,真是难能可贵。
但我又想了想,不指出他人所犯的错误也不好,因为如果对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且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那么他便会一直犯同样的错误,直到最后,他还是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话,似乎比直接指出他人错误的方式更加不妥。
但是直接指出他人缺点的话,会让人感到难堪,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提醒别人犯了错,又不会让他感到不自在呢
实际上这种事因人而异。像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只要给我一点提示,我便知道接下来你想说什么了,对我这种自尊心很强的人,就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至于性格比较随和的人,直接给他说就好了,不用顾忌这么多。
所以说,叶圣陶先生不批评别人的做法,我并不是完全赞同的,但按照当年的情况来说,或许叶圣陶先生的做法就是做好的做法呢?我也不能批评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尖子生作业
【智慧乐园】
走近作者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论述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是作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二三事”是虚指,课文以此为题记述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主题解说
文章通过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从叶先生对他人宽厚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中可以看出他的高贵品质——工作严谨、精益求精、以身作则、虚心学习、宽厚待人、德高望重。告诉读者,应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字工作。
重点掌握
叶圣陶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家,文章却用“二三事”为题记叙了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淡无奇的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首先给人以真实感受。通过记叙名人生活工作中的琐事,显得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特点。第二是直观感。事例具体,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三有味道。这些小事故事性强,细节感人,使读者读起来兴趣盎然。
难点突破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种感情基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悲哀”情怀是自然的,当听到一个人逝世的消息,自然是会悲伤的,但在除夕这个除旧迎新、值得庆贺的特殊日子,这种反差会使人感到双倍的“悲哀”。在这种氛围中,对所敬仰的人的怀念自然会引起无限的回忆。
2.本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①课文开头作者听到不幸的消息而悲哀,与结尾说“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首尾呼应。
②使用中心句概括诸多小故事。如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一句领起了“修改文章”“送客出门”“为我居住操心”三件事。使用过渡句衔接小事与小事。如“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等。
知识链接
叶圣陶先生名言
理想是事业之母。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国学诵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卯商酌(zhuó)修润(rùn)累赘(zhuì)
譬如(pì)拖沓(tà)颠沛流离(pèi)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生疏商酌恳切不耻下问B.譬如朦胧累赘颠沛流离
C.拖沓妥帖业绩付之一笑D.修润丁卯天坛悔人不倦
3.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应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D)
A.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
B.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付之一笑)
C.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不耻下问)
D.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为人师表)
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B.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妈妈每天既要上下班跑三四公里路程,又要给我送午饭往返两公里,真是颠沛流离,多么辛苦啊!
D.在班级里,张刚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
5.课文中大量引用了其他文章的语句,请指出下列语句的出处。
(1)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左传》)
(2)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武力动武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B.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央视在马年元宵节期间重磅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形式、内容都十分充实,再掀收视狂潮。
C.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D.通过《中国之声》微博推出的“正能量一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B)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D.③②④⑤①
8.关于本课,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B.叶圣陶先生是江苏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本文作者张中行与之有过交往,并且共事过,叶先生曾不耻下问过作者。
C.课文讲叶圣陶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待人厚而深,也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
D.课文结尾作者说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给凡是拿笔的人带来了深重的苦心。
【文本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课文从哪两个方面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事情
课文从叶圣陶先生对他待人宽厚,而对待自己却严格要求两个方面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事情。
10.“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1.文中虽然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但井井有条,在记叙这些小事前都有总说句给予概括,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来。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____(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____(3)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_____达而达人”。____(4)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____(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_____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12.从文中记叙叶圣陶先生的一系列小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文中所记叙的小事中可以折射出叶圣陶先生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虚心好学、以身作则、宽厚待人、德高望重的高贵品质。
【课外拓展】
行
马宝山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3.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德行好,道行高。
14.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好,道行更高。
15.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
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
16.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份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皮挑儿”;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
17.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运用,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8.第⑦⑨段中的“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19.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
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