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知识
立冬如何养生
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立冬养生属于节气养生,是很讲究的,来看看那些古人是怎么样进行立冬养生吧,行走也要讲辩证。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kt250.co行走还需把握强度。“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即“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这句话就科学了。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
2022大寒的养生保健知识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天文专家解释,“大寒”时节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是一年中气候最冷时段。
这个寒冬时期有何保健注意事项呢?从节气上来说,大寒正处于“四九”“五九”中,此时节寒潮南下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种持续“晴冷”的态势。从中医观点看,秋冬就得养阴收纳阳气,到了寒冬季,更得重视阳气的收藏。
保健建议1:早睡晚起
所谓“养阴”,其实指的是阳气收藏。
中医认为,从秋天起就最好早睡早起,而到了寒冬,则应该早睡晚起。
此外,还得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才能顺应自然界阳气收藏、潜藏的特点。
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秋冬阳气收藏的规律会导致“伤肺”,冬天容易发生“痿厥”的疾病。比如秋冬季节慢性胃肠炎,肌肉萎缩、疼痛等疾病等容易发生;肺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等)在秋冬也容易复发。因此,有以上这些病史的老年人在此节气中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避免感冒。早上应尽可能晚起,中午或下午可到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左右,外出时一定要加穿外套,最好戴上帽子、围上围巾。
保健建议2:温补的最佳时节
初冬季节需吃柔润的食物,如蜂蜜、银耳、雪梨、甘蔗等,而到了现在这个寒冬季节,可以适当吃些牛、羊、鸡、狗等温性的肉类,也可以饮少许酒,活血通脉。如果内热比较重,汗多舌苔厚,容易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则在烹饪这些食物时加点知母等苦寒的药材,也可以配合吃豆腐、萝卜等清润的食物。
爆冷,值得收藏的养生小知识
1、冬天吃了会很快乐的六种水果:免费的香蕉、免费的橘子、免费的柚子、免费的榴莲、免费的猕猴桃、免费的龙眼。
2、一天不能吃太多鸡蛋,吃太多,对母鸡身体不好,来不及下。
3、不要吃牛碗口,含有致癌物,而且牛从来不擦屁股。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正确的做法是饭前吃,否则可能就被别人吃了。
5、远离充电器,至少离人体一米以上,免得老是拿手机玩。
6、刚出炉的面包、包子等食品,不宜马上食用,烫。
7、热开水可以救你一辈子,经常备一杯,危险时泼对方脸上。
8、闹种对人的睡眠十分有害,睡前一定要把电池抠出来。
再忙也要看,告诉你的亲朋好友,把爱传递出去。
冬至养生小常识
冬至(Winter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旧习。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幼儿冬季养生小常识
合理饮食
冬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合理的饮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母乳不仅是孩子体格和智力发育的最佳食品,含有对呼吸道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几种免疫球蛋白,可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除了母乳喂养外,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及时添加辅食,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蛋鱼及肉类,均衡营养,防止偏食及挑食,以防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使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干燥,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注意节制饮食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现在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饱,总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儿。孩子吃多了,几天下来就容易形成食积便秘。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大肠有病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研究表明,大肠的粪食燥结,能够引起巨噬细胞死亡率增高,肺组织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反复的肺及呼吸道感染。
保护皮肤
冬季寒冷干燥,幼儿皮肤中的水分散失较多,皮脂腺分泌较少,皮肤容易出现干裂发痒,要让幼儿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开水,并常用热水洗手、脚、脸,再适当搽点护肤霜。
坚持户外活动
有些父母惟恐孩子冻着,天气一凉,就不让小儿出屋,小儿呼吸道长期不接受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耐寒锻炼,接触了感冒病人后,因对病原菌抵抗力差,很易患病。所以,应该坚持让小儿做户外活动,天气冷可选择太阳光充足、风较小的时候,让小儿在大自然中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可提高小儿的体质。同时不坐凉地:冬季地面温度很低,幼儿坐在上面,体内的热量就会大量散失,容易感冒、腹泻。
多晒太阳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灭人体表面的病毒和细菌,帮助幼儿对钙、磷的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阳光也能提高红细胞的含氧量和增强皮肤的调温作用,以及能增强神经系统的活动技能和幼儿的体质。
定时通风换气,注意室温
冬季对人体的适宜温度是20摄氏度,如高于23摄氏度时,人会感到头晕、疲倦。另外,如果室内外温差大,则容易感冒。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冬季由于供暖,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在北方更为突出,室内温度高,湿度相对较低,加上窗门紧闭,室内空气流通差,居室内的微生物密度较高,一些致病菌和病毒易侵袭小儿体内。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定时开窗换气,加大室内湿度。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在暖气片上放上湿毛巾,或在暖气旁边放一盆清水。
减少病源感染机会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聚会场所、大商场等。注意督促好小儿的手不要乱碰脏东西,及要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注意保暖
冬日寒潮多,气温变化大,幼儿易着凉、感冒、常会引起许多大病,如肺炎、心肌炎、急性肾炎,因此冬季要给幼儿保暖,避免着凉。特别是在儿童玩耍出汗以后,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小学生法律小常识
小学生健康小常识
生活常识大全
立冬的养生常识
“立冬为冬日始”,而在古籍中也有对“冬”的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那么在这样的特殊时节我们该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呢
专家提醒,立冬养生一定要全面,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生活的各方面开始做起:
饮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专家表示,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天气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此外,也要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还可多吃鸡、甲鱼、羊肉、桂圆、木耳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同时,少辛增酸防疾病,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起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内经》冬季养生知识
引导语:四季之中,冬季是补养的最佳季节。故笔者从中医角度,结合后代医家的《黄帝内经》浅谈冬季养生。
原文: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古人强调的是睡眠时间要充足,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了才出来活动。冬季是阳气闭藏之季,我们应该适当的把自己的身心都藏起来。而夜晚没有太阳的时间更是阳气最薄弱之时,这时候大家最好要在睡眠中进行调养,最佳的睡觉时间是晚上10点之前。
原文: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要注意让你的皮肤暴露在外。因为冬天人体自身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来保暖,如果皮肤没有遮蔽的话,大量的阳气会从你的毛孔中泄散出去。亟:康熙字典说,敏也,疾也。可见保暖不够的话阳气的流失是非常迅速的。同样的,寒气也一定会从你的皮肤上趁虚而入。一旦寒气侵体,后患无穷。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沐浴和穿衣的保暖。
原文: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季节都与人体内的某一脏相对应。而冬季正是养肾的季节。冬天养藏不得当的话肾精就会流失,造成一系列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水生木,冬天精无所藏,到了春天木气肝气就不得生发,造成手脚冰凉,抽筋等症状。所以冬天要特别注意腰部的保暖。
冬季进补
正因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我们人体的能量会牢牢的保存在体内,所有进食的营养会得到充分的消化和洗手,所以冬季是滋补的季节。在所有的肉类当中,最适合冬季的是猪肉。因为猪肉性质偏寒,是属肾的,正好与冬天的气相符,因此冬天吃烤猪肉是很不错的选择哦!
还有一个推荐的食物是坚果类,由于坚果是植物的种子,把自己最宝贵的精华都藏在坚硬的壳中,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与人体收藏阳气的机理不谋而合。把坚果烤熟了之后阳气比较盛,更适合冬天吃。
拓展: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告诉大家,”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几句话涵盖了夏季如何养生的所有内容,我们要从古人的智慧里吸取一些能够受益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必须早起,才能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有利于我们长养阳气。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夜卧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可是一到了夏天天气变得炎热,很多人夜晚不睡觉,尽情的玩乐,不过午夜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以为这样能把晚上耽误的觉给补回来,岂不知,晚上不睡是消耗阳气,早上不起封杀阳气,白天无论你睡多久的觉都不能补回晚上所消耗的阳气,现在的人为什么年纪轻轻都是阳虚体质,就是违背了夜卧早起的自然地规律。在者就是早上起床就开空调,到外面沐浴阳光的时间几乎没有。
“使气得泄”这是夏季养生的一个关键,要让身体的气脉舒畅,夏天更适合去锻炼运动,让身体微微的出汗,使气血更加的舒畅,本来夏季人体的毛孔张得很大,这是本能,要向外散热,这毛孔开着您在空调里面从早上九点开始,20度,这时候身体连个把门的都没有,寒气就大摇大摆的进去了,本来我们的身体要向外舒展,你把用空调的冷气把自己封住了而且把身体的毛孔都封住了,使气不得外泄很伤身体。
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经不仅作为养生的法则,而是更多的被作为治病而运用于临床。如对阳气不足的哮喘病人,不用化痰镇咳药,只要在春夏季用艾灸补阳,温养体力,促使机体自然好转,可防止秋冬发作,其理由是借助夏天阳旺来培植秋冬之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
我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因为夏天要让我们的气脉更加的舒畅。所以早上以及夏天,吃生姜、姜枣茶就是要让我们的气脉更加舒畅,使气得以疏泄。
“逆之则伤心”大自然中如果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会生机勃勃,如果气候反常,就会破坏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万物就不能顺利生长,甚至会中途夭折。
人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顺应自然的长养之道,而用人为的方式干扰。就容易有心脏、心脑血管的疾病,或者抑郁症,中医来说这些人多是肝气不疏,心气不足,或是肾阳虚。尤其心气不足的人会很多,比一般人容易忧虑,容易看到别人身上不好的方面,有更多的悲观情绪。也跟生活方式有关,夜卧早起,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多晒太阳就会缓解。
如果我们的心有太多的委屈、怒气、郁闷、烦恼存在心里面,你说这个人容易不容易得心脏病?我们去医院做体检的时候发现器官是好,可我就觉得胸很闷,心率跳得很快。
其实有一点气滞血於,可能有形的心脏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病变,身体还没有很明显的反映。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我们有一些不符合养生之道的行为伤了自己的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如果我们没有长养好阳气、心气,到秋天的时候就很容易有这种痎疟和痢疾。为什么有的人寒热往来,会有少阳症。比如夏天本来应该出汗,让气舒畅,你这个时候天天在空调房里面,得不到释放,自然就潜藏在身体的经脉里面,到了秋天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咳嗽、痢疾等症状。这是因为夏天生发得不好,很多的寒气停留在身体里面,到了秋天冬天就容易得大病。
很多的病我们讲,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病人在夏至的时候开始要做艾灸,或是药补,吃一些长养阳气天然的温热食物、药膳来调养。
立冬补冬养生重在养阳气
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立冬这天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呢?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立冬健康养生
历史食俗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起居养生
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在五脏应肾。“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所谓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天应保暖避寒,起居宜早睡晚起。进入立冬以后,在日常起居方面,建议应该早睡晚起,让睡眠的时间长一点,这个时候就是养阴,可以养阴经,促进体力的恢复。是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量逐渐增加,避免在严寒、大雪中锻炼。中老年人冬季锻炼若安排不当,容易引起感冒。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故老年人对感冒切不可掉以轻心。当然在寒冷的冬季,防寒保暖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为从中医讲背为阳腹为阴,后背有好多穴位,是太阳经从这走,如果寒风吹后背的话,对整个机体就不好。
立冬之养生
---饮食起居以养藏为主
立冬节气过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建议早睡晚起,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可以开始适当进补。
起居:早睡晚起晨练推迟
在生活起居方面,洪敏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静畅快心情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洪敏说,有些地区虽然还不冷,但还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入冬以后起居调养都应该以养藏为主。
情志方面,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洪敏建议,入冬后的饮食可以适当厚重,食材以滋阴为主。中医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秋冬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顺应这个趋势养阴,效果要比其他时候要好。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就如同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
水为阴气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此外,还可酌情选择沙参、玉竹、百合、无花果、银耳、枸杞、甲鱼、罗汉果等养阴的食物煲汤或炖煮。
药补:膏方进补未必适宜
冬令进补,是国人数千年的习俗。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期。每逢这天,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
近年来,膏方进补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药材煲成汤药后加入蜂蜜等材料调味,并制成膏状,因为口感好,服用方便,越来越受到欢迎。膏方最早流行于自江浙一带,近年来在广东也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膏方进补了。洪敏提醒,膏方一般来说比较滋腻,易生湿,而南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让人非常容易惹湿,因此,膏方进补在南方并非人人适宜。她建议,在选择膏方进补前,一定要咨询过医生,辨明体质后再做决定。
运动:户外运动要谨慎
很多人认为,立冬后天冷了,要开始坚持多运动,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避免生病。其实这种观点专家们并不认同。
立冬后,人的免疫力和体质会下降,从而进入一个相对低谷阶段,经常锻炼确实能提高抵御各种疾病入侵的能力,从这方面来说,冬天提倡多运动是对的。但是,在冬天还像春夏一样大运动量过度运动,并非明智选择。
不少人在健康房猛练器械,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脱下外套散热,再继续运动,最后到淋浴房冲凉。还有部分运动狂热者,入冬后依然每天一大早身穿薄薄的单衣在瑟瑟寒风中活动,但运动过量,流汗过多,冷风一吹,就埋下受凉、感冒的隐患。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如今,晨跑、瑜伽等诸多颇为时尚的运动项目早已成为白领人群健康菜单中的主菜。不过,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家宋经中教授强调,冬季运动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锻炼一样再大汗淋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