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文章精选
朗读者
4.2017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5.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6.《朗读者》斯琴高娃观后感
7.朗读者陆川观后感精选
8.2017年《朗读者》王学圻观后感
9.2017年央视朗读者礼物观后感
10.《朗读者》李亚鹏观后感2017
11.最新《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有关朗读者第十期作文
张小娴——爱情的味道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尖来描写“爱情”的风花雪月,恨离愁伤。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但在她眼中,自己也不算是个感情中的成功者,只是曾经自己的感情经历和母亲隐忍一生的婚姻,让她意识到,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正如爱情的味道会逐渐改变,初期的甜,中期的麻辣,到后来变成一杯清澈的白水,不可缺少,但却绝不是全部。她将味道融入故事,用文学传递“味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解读“爱情的味道”。
胡忠英——中国味道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而现在这位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张艾嘉——美酒的味道
《笑傲江湖》里丹青生说:最上品的酒,隔几年加一次新旧融合进来,终于口感醇厚而不是新鲜,品味成熟而不糜烂。有人用此来形容张艾嘉的味道,我想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一个女人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20岁的她轰轰烈烈,30岁回归家庭,40岁转型导演,50、60岁依然续写传奇。每个时期都拥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味道,却总是愈发醇厚、令人心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张艾嘉。
吴纯——苦涩的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叶锦添——视觉的味道
叶锦添作为目前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他在红尘百戏的繁华锦绣里思索,江湖傲笑的云烟飞舞中游荡。他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打造视觉的味道,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高群书陈富国的《风声》,再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许多经典影视剧中唯美的画面和主角服装,都是出自他手。时代会变,但“美”不会,经过千年岁月沉淀的“东方美”如极致香醇的美酒,只需品味一口,变令人沉浸其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锦添。
叶嘉莹——中国诗词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作文
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朗读者》这档节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也是《朗读者》最有大的魅力。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经典文章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病了。这个女人帮了我,她叫汉娜・施密茨,是一名有轨电车售票员。当时我吐了一地,她走过来,掬起一捧清水给我洗脸。我看着脚边的污秽羞愧难当,禁不住哭了。她吃了一惊,紧紧地抱住我。“小家伙”,她这么叫我,轻柔地,混合着她温暖的体温。
我叫米夏,那年夏天,我只有15岁。她一只手帮我拿着书包,另一只手搀着我,带着点坚决果断的气势,领着我踏上了回家的路。从车站路到鲜花街,我在心里不断祈祷着,这条路永无尽头。
病好些时,我买了束鲜花去拜访她。我紧张极了,像背书似的吐出几句感谢的话。汉娜正在熨衣服,动作优雅,她高高的额头、浅蓝色的眼睛、丰满的嘴唇,勾勒出一张美丽的脸庞。我静静地望着她,按捺不住剧烈的心跳。
为了与汉娜见面,我开始逃课,回家时假装迷路。父亲总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你母亲为你担心极了。”我明白,父亲是在提醒我,这个家庭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理应感到羞愧。我的确是个不怎么样的孩子,长相平平,一团拖把似的头发,成绩不好不坏。但是就像所有在少年时代充满野心的孩子一样,我那时坚信:有朝一日我会从这个憋闷的家里逃走,我会变得英俊潇洒、聪明有为、令人惊叹。
我卖掉了自己珍爱的集邮册,用这笔钱筹划一次旅行。我和汉娜骑着自行车在阳光明媚的田野间飞驰,在绿树成荫的莱茵河谷野餐。汉娜任由我去安排一切,她总是说:“小家伙,你搞出来的错不了。”
一天,汉娜突然想知道我在学校里都读什么书,我漫不经心地讲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她明亮的眼睛里顿时充满了兴奋与好奇。从那天起,朗读成为我们幽会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汉娜说我声音特别好听,她会嫣然一笑地推开我塞到她手里的书,用鼓励的眼神央求我为她朗读。她完全沉醉在故事中,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愤怒难当,一会儿又出神地微笑。在汉娜身边,我渐渐忘了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我是与她相称的,我是如此骄傲,因为我是只属于她的、最优秀的朗读者。
因为汉娜,读书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我很快就补上了生病期间落下的全部功课,老师对我刮目相看,女孩们也都喜欢我与她们相处时的洒脱从容。汉娜带给我这么多的自信,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那一天还是不期而至,汉娜消失了。电车公司本想培训她做司机,她却提出辞职。
我后悔极了,汉娜前一天还来学校找我,当时我正和朋友们在游泳池里打闹。她站在离我二三十米的地方,向我张望。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跑过去的瞬间,汉娜已经消失在人群中。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四处找她,见到书就习惯性地去想,该选哪本读给她才好。但我知道,我已经永远失去了她。
小学生作文精选:我爱小小朗读者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快乐,读书还使人开拓视野。今天我们举行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举办的,参赛选手是来自各个班级的同学。他们的声音各不相同,朗读时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样。有的声音像打鼓声一样大,还有的声音清脆悦耳。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4号选手:李礼然。她的朗读声音很洪亮,并且像百灵鸟一样,甜美又清脆。随着文章的感情色彩变化,她的表情也会跟着变化,时而凝重,时而悲伤。她还时不时的抬起头看着我们。朗读到感人的故事情节时,我也跟着慢慢的闭上了眼睛,用耳朵去倾听这美妙的声音和这动人的故事。她有时还会做一些动作,让她的表演更加生动。表演结束了,我们给了她一次非常热烈的掌声。
朗读者活动结束了,她甜美动听的声音还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我要像李礼然同学学习,下次也争取做个优秀的小小朗读者。
《朗读者》作文
《朗读者》是董卿的一次华丽转身,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朗读者
0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
0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郑渊洁
0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04、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梭罗《瓦尔登湖》
朗读者作文
看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光,读一卷赏心悦目的诗词,行走在盛世的你我,可愿做个朗读者,做个古今过客
——题记
书页轻卷,流转着的是古今多少佳话。清朗明净的月下,我是朗读者,读岁月,读过往人心。
李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子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那遥挂在中天的那轮满月,是否真的可以守住古老的誓约?缓缓开口,轻声诵读,读中增添了些许关于那轮满月的一点思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历史的血雨腥风没有消沉了他的心,雨中拾捡起的仍是那惶惶岁月里?的背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不由自主地开口,便想到了他,想到了这阙词,辛弃疾不也愿做闲云野鹤,在淙淙潺潺的光阴里,与草木随遇而安
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禁为她而叹。她只想做个洗尽铅华的女子,看尘土飞扬,听草木呼吸,愿清风帘幕,明月枕头,与衣袂飘然的他一起,渡山长水远。可曾想?李清照想要的幸福和安稳,就那样交付给了铮铮作响的年代,只得看那满地黄花堆积,守着窗儿,独自踏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中泛过一阵酸楚。海子,你的满颜笑容隐匿着什么?你说,明天…明天…可你的明天,为何就那么在铿锵中化为泡沫?烟岚雾霭间,我读不懂你的心,只愿你安好,去面朝大海,看属于你的春暖花开。
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我愿用一首诗换一壶佳酿,用一阙词换一盏香茗。我是朗读者,我淡品唐诗的风雅,静守宋词的清韵,于月下轻捻古人的思绪…...
《朗读者》优秀范文
20**年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朗读亭迎来了一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朗诵者——交大留学生。
“你说你爱上了一个地方,于是你背离了家乡。道路曲折而幽长,一路西行,风云朔怆”南草坪上,来自俄罗斯留学生妮琳的声音温柔婉转,她与其他五位外国留学生一起,接力朗诵着这首校庆诗《你说你爱上了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国的声音用朗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交大的爱,“朗读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我们因为诗歌聚在一起。”她说道,“我们的语言不同,诗歌散文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但是朗读是一样的,都是将自己的故事大声读出来。”
在人群中,一位热爱创作的来自赞比亚的医学院留学生林圭同学引人瞩目,他在朗读亭里朗读的是他自己创作的散文《与青春不止遇见》,追忆他来到中国的留学时光。林圭曾在学校的朗诵比赛里担任主持人,而也正是这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经历,给予了他写作的灵感。林圭谈到,“主持人的经历让我在中国、在交大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段时光令人难忘也令人回味,所以我希望能够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用汉语来讲述我在中国的故事。”他希望把这次朗读送给自己、送给交大、送给中国。
无论是否肤色相同,诗歌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自建筑31的刘露在手臂受伤打着石膏的情况下仍然来到了朗读亭参加这次活动,她说“朗读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向往,不同的声音就是对经典不同的诠释和演绎,在朗读中,作品有了新的生命。”
朗读者经典文章
再次见到汉娜,已经是在法庭上了。那时我在大学学法律,加入了一个审判纳粹集中营罪行的研讨班。一天,我与教授旁听审判,立刻认出她来:挺得笔直的身体,宽阔的肩膀,头高高仰起。认为法官对自己不公正时,她挣扎着反驳,脖颈上肌肉抽动。她的一绺秀发从紧束的发髻里溜出来,在微风里飘动,像针尖般刺痛着我记忆深处早已麻木的感情。
汉娜曾经对我隐瞒的过去,在这几个星期的审讯里被无情揭开。她在二战时加入党卫军,与其他四名被告曾是一所小集中营的女看守。她们面临两项指控,第一项是每月挑选六十名妇女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二项是在纳粹德国战败前的轰炸之夜,还把几百名女囚关在一个教堂里。炮弹落在教堂尖塔上时,她们本可以把大门打开却没那么做,最终锁在教堂里的人被活活烧死。只有一对母女死里逃生,女儿的回忆录成了这项指控的证据。
整个审判过程中,我的心都在痛苦地抽搐着。汉娜一遍遍笨拙地解释这是她唯一的选择―她是看守,这是她的责任。我在心里像其他人一样愤怒地谴责她,为她竟然对自己参与屠杀的行为浑然不觉而感到惊愕。我又竭尽全力想去理解她,因为我曾经爱过汉娜,如果我不去试着理解她,那就等于又一次背叛了她。
审判进入了高潮,另外几名被告为了减轻罪责,一致指认汉娜是女看守中掌权的那个。她们还说汉娜经常挑选年轻女孩,让她们给自己朗读书本,之后再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去。对这种怪癖的恶意渲染显然激怒了所有人,几名被告最后指认,关于教堂大火的报告是由汉娜撰写的。
“没有!我没有写。”
当审判长、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开始讨论是否要验明汉娜的笔迹时,她愈来愈坐立不安,我看到一种深受伤害、绝望而疲惫的眼神。最后,汉娜不再争辩,她黯然低头,“是的,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
那个眼神是多么熟悉啊,那些记忆中残缺不全的片段,在我脑海里迅速拼接。我想起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个礼拜,父母全都出去了,我邀请汉娜到家里。她在父亲书房里待了很久,食指轻轻划过书架上的一排排书籍,出神地望着窗玻璃上自己的倒影。我告诉她,其中有些书是我父亲写的,她转过身,轻盈地一个回眸,“那么,你总有一天也会写这样的书么?”
汉娜那时忧郁的眼神就同现在一样,我突然明白,汉娜根本不会读,也不会写!我懂了,她为什么总是让我朗读,为什么拒绝被培养成司机,因为只有当售票员可以掩盖她的缺陷。而她为了保守自己不会读写的秘密,宁愿离我而去。
作为主谋,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我没有去找审判长说明汉娜是文盲的隐情,我不能破坏她竭力守护的这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