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校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治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稿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治作用

  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积极意义探索

  来源:教育界

  ISSN:1674-9510

  年:2012

  卷:000

  期:021

  页码:167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积极意义

  摘要:本文从众多艺术门类中选取美术,声乐,舞蹈,摄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美育教育在这四个方面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以期由点及面地将美育教育应用到更多的艺术形式教育当中.

美育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学校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人类完善自身,造就高尚人格,实现优美灵魂的人类工程学,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其中包括审美的需要。美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中国原始时代,原始人的劳动号子,陶器上的图案,祭祀活动中的各种舞蹈动作等,都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朴素的美的意识、美的实践和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美的教育也发展起来。在中国奴隶社会,随着文字和学校的产生,美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西周学校教育的“六艺”中的“乐”、“诗”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是多么重视美育。近现代教育思想家也十分重视学校的美育,特别是蔡元培等人提出了重视学校美育的意见,在他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就指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就强调了美育的重要地位。在我们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朱?F基总理于一九九九年三月五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在政府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央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对于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并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这一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劳动和工作。

  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劳各方面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一,美育可以给学生积极的思想影响。优秀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和美好的生活图案;还可以深刻地揭示社会的本质,从而给学生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艺术形象还可以给学生以感染,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它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在于通过感染,使学生情感上发生变化,受到美好的教育。总之,学校美育与德育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美的艺术之所以感染我们,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对于善的事物的追求和对于邪恶事物的排斥。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机制就尤其必要了。

  第二,美育能够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人们认识世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艺术的方法。艺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手段和方式。美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可以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也有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然而,当今仍有学校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忽视了美育,片面地认为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要考试的科目重要,美育可有可无,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周扬同志在《美育》杂志发表的《关于美育工作的谈话》一文中指出:“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懂得美育的意义。要注意培养从事美育工作的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在大、中、小学设立与美育有关的课程。一定要普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努力把中小学的美育搞好。”学生知识越丰富,艺术修养越高,那么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就越深刻。反过来说,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不会有美的理想境界的。事实证明,艺术教育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喜爱文艺的学生,一般脑子都比较灵活,善于思考问题。因为美育与智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智育通过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的教育引导,逐渐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美育则注重人的整体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调动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塑造一种在感性直观层面上,瞬间把握事物内在特征的思维能力。这种审美直觉方式就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审美的完成同样需要创造性地领会美的活的形象。把美育和智育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创造性,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首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集外集拾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教育用视透形象刺激人的思维意识,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是进行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能触动灵魂的向往而达到优美崇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可谓以美感人、以美益德,它在涵养人的性情,制约一些不良习惯,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可爱的小鸟》记忆画,让学生从小鸟飞时的各种美丽的姿态,漂亮的颜色中感受小鸟的天真可爱,我们不忍伤害,而应该爱护它,喂它食物,为他搭窝、植树,创造优美的环境,领悟一颗可贵的爱心和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大自然的纯洁心灵。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各种训练中,如静物写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如画校园题材的游戏,反映了学生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为童年生活和学习而陶醉,产生爱学习、能与人友好交往,并会互相关心、团结向上的好品质。在《民间工艺》的制作中,让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的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进行一些《我的家乡》、《难忘的旅游风光》、《蓝天白云下的城市》等记忆画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祖国江山的美,家乡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引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课文中还有各年级的不同内容的欣赏作品。如六年级的《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欣赏,通过欣赏,学生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安定环境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雄心。通过形象的观感,在这些思想健康、情趣高尚、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官上愉快、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触动,达到陶冶性情,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深知美育的重要性,改变目前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现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实践,针对现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简单的看法。

  1行师资培训,完善教师队伍

  美术教育同其他的教育一样,也需要完善的教师队伍,健全的教育模式。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1.1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注重道德修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独立的审美能力。

  1.2热情与责任心。教学是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是爱的共鸣、心的呼应。同样一份教师工作,不同的人为它而付出的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认为照本宣科就完成工作,有些则倾注大量心血上好一堂课。为了对学生、学校和自己负责,只要我们还当教师,就应该以极大的热忱和责任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1.3教学与教研互补。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美术教师只注重实际的教学活动,缺少对教育教法的研究。小学美育教师要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多开展美育教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1.4与时俱进,不断为自己充电。21世纪是一个人才技能竞争的社会,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艺术观念的变化都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更要注重学习充电,加强自身的素质的培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2.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其它任何科目都能渗透美的元素,把美育融入其中。如品读古诗,语文老师就可以以历史背景、文学角度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精辟之美。美术教师则可以从诗人的意境去教育学生感受美,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教师还要把美育和其它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2.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让第二课堂活跃起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智力游戏、野炊春秋游等活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受美的能力。

  2.3走进生活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利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进行教学。从我们甘南的民族歌舞、服饰可体现出一种原始的粗旷、豪放的野性之美;藏族人民的锅庄舞和一些民族手工艺以其原始古朴而远近闻名。把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之精华引入到我们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并且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美育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应该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育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写道:“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语言、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不仅是单调的,更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领导人站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高度,顺应文明互鉴的时代潮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倡议”。这一倡议,不仅是对文明交流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超越“文明冲突”旧论、书写文明新华章的不二法门。

  不同文明之间能否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又该有怎样的相处之道?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绕不开的内容。很长时间以来,“文明冲突论”以其浓重的宿命论色彩,让一些人在看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前景时,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与迷惘,甚至在看待他者文明时滑向了对抗与冲突。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到在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呼吁“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领导人的“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思想,不仅突破了“文明冲突论”的窠臼,更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路。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对此,领导人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换句话说,“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应该看到,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不同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完全可以在实现文明和谐的基础上,让人类文明同放异彩,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这些年来,从访问英国时谈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位东西方文学巨匠,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谈到法门寺的域外琉璃器;从与印度总理莫迪的“西安会见”,到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宝蕴楼茶叙”,每逢出访或在国内举行外事活动,领导人经常在署名文章、演讲、活动中观照“文明交流互鉴共存”这一话题,这几乎成为外事活动“标配”。“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随着领导人的身体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善于发现、欣赏、借鉴其他文明的价值,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就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滋养。

美育

  在这个竞争压力大的社会上,很多家长学校更注重孩子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美育的教育,设置很多家长觉得那不重要,我的想法却恰恰相反。

  首先,我们所说的美育是指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育,它不仅仅局限于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的作品,更多的还在于对现实生活中对美的发现,以及对美的道德方面的发现和认识。而我之所以说我们需要美育,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教育,是因为美育能直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与美好品德进行一个更上一层的鉴定和选择,它会教我们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它能够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让自己在面对艺术,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时有一个判断标准,而这个标准能够树立其个人的发展方向,促使我们全面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专注于智育培养,有时往往会忽视甚至轻视对美育的培养。的确,在这个教育体系所置的环境下,智力开发比提升审美更加重要也很有必要,可是审美能力的有无并非是无关紧要的事,美育能够帮助你在智力培育的同时,树立更好的判断标准,建立全面的人生观,让你能更好地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而这些能力又能够促使你进步,在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教你判断好坏,判断是否道德,而这些是智育中无法获得的东西。

  而又有人疑问在学业为重的环境下哪有时间去欣赏美。其实美育不只要欣赏美,更重要的在于辨别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之所以认为没有时间进行美育,是因为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抓住那些温馨、美好的美的瞬间,并且加以放大,传递给更多人去感受美好,这也是美育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当你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美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冲击,洗净我们心灵中的创伤,推动我们进步,抚慰我们向前。

  在这个过分注重智育的社会,我们应该重视美育的培养,让美育填充我们心灵中对美好的向往,让社会充满美,发散美,构建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

美和美育的关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这次美育工作座谈会。我发言的题目是“重视美育作用,向急功近利说不”。

  不重视美育会出现什么后果

  余秋雨的《道士塔》中的王圆箓,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用石灰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刷成一片净白;把婀娜的雕像敲成碎片,把柔美的浅笑碎成了泥巴……但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敦煌赶来。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王道士因为换得了一点银元,便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

  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我们要采取措施。

  美育要融入生活。美育与生活不可分割,古往今来,将美育融入生活的事例不胜枚举:苏东坡集文豪、书法家、创新画家、造酒实验家、创意美食家为一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不仅事业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更在拉小提琴、跳踢踏舞、打乒乓球中感受美好生活;梁思成被同学誉为“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的建筑学界宗师的同时,对音乐、美术、体育广泛涉猎。将美育融入生活,可以更好地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可见,美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美育要融入工作,与工作互为助力。

  爱因斯坦在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常常赏鸟、拉小提琴。他说:“我经常用音乐来思考”。无独有偶,大名鼎鼎的“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还是专业水平的次中音号手、专业且狂热的摄影发烧友。钱学森总结“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他们都是在享受美的同时,汲取美的力量,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美育与工作并不是非此即彼,美育对工作具有助力作用。可见,美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美育不可急功近利。

  “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的错误认识正是割裂了美育与生活的关系;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的“考级热”“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更是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了美育对综合素养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重视美育作用,急功近利不可取。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是我们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我们要懂得“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重视美育,从美育中汲取能量、收获成长。

  希望通过今天的发言,大家能够时刻铭记:重视美育作用,向急功近利说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美育议论文:美育是一种刚需

  从应试教育转化成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应怎样使这一转变经久地持续下去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蛙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

  那么,素质教育与美育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应该从美育这一命题出发,去探讨一下其中的关系。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说法。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这一美育观的重新明确,高度地评价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把美育从一般的、泛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凸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所折射出的明晰的影了。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中国儒家的《乐记》、《礼记》,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注意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诗”“乐”的陶冶情性、塑造人格的特殊作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又一独出的建树。

  然而,由于科学对教育的异化和当代“左”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一教育观念并没有健康地递传下去。目前,素质教育与美育脱节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美育的广大而又丰富的内涵,只限于对美育狭义的理解,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再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美育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联系,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1945年,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当日本人带着无尽耻辱和不甘撤离马鞍山钢铁厂时,有日本专家断言:“不出十年,马鞍山钢铁厂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美的牧马场。”几年前,中日夏令营较量后,有日本教育界专家说:“十年、二十年后,打跨中国人的不是军事、不是经济,而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这话犹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我认为: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该是素质教育PK传统教育的时候了!本文谈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教育美育

  素质教育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已历时20多年,但我们深入学校、课堂、学生和家庭时仍会发现,学校的课堂形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成长空间等实质性变化不大,分数本位、考试中心、教师权威仍然强有力地主宰着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面对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人的素质问题

  一.美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润滑剂。

  一提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人们就认为他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你打倒我,就是我打倒你,以至于搞素质教育就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谈分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就是针对应试教育把应付升学考试作为惟一目的而提出来的,它强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排斥应试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摒弃应试教育中把考试当作惟一目标的错误的指导思想,不过分追求分数,而仅仅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应试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美育渗入教学实践中,知识便带上美丽的衣服,吸引学生去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经常做实验,使知识学得活,没有因沉重学习负担而导致厌学情绪。所以美育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的沟通起来,可以说美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润滑剂,突破点、纽带。

  美育是中小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是精神文明范畴,美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语文教学中有文字美、结构美、语句美等;数学教学中有形式美、数字美、对称美等;体育中有动作美、造型美、体型美等;音乐中有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美术中有构图美、造型美、色彩美、线条美……总之美育是培养学生辨是非、识善恶、懂美丑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教育。因此,我们应加强美育,让美育在各学科中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完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似乎在打开人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的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也就是把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德,使人们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可以收妻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何这么做;“好之者”,则是使受教育者把它当成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是使受教育者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这么做。三者相比,后一种自然是最高的境界,而美育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雷锋为人民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以此为乐,以此为美,以此为荣。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得好:“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道德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道德信念。这些都说明,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情感动力。

  由于美育有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在德育中运用美育,可以使德育的抽象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使道德的理性说教,转华成为情感的感染,使强制性的他律成为自由的自律,这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的美育方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情感的因素,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可能说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道德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一个是美,一个是爱,爱与美让人欣赏纯洁,向往高尚。

  三.实施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解决一个“真”的问题。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能够以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进,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们的科学研究,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证明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

  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他们善于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原则,以美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审美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记得有一位化学教师,在讲化学课的时候,他没有先讲化学原理和公式,而是把一颗晶莹美丽的金刚石摆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就被这颗美丽的宝石吸引住了。大家瞪着双眼静听老师的讲解.老师问学生:"当你看到这块宝石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大家不约而同的回答:"太美了!"老师又问:"你们知道这块宝石叫什么名字吗?它为什么这么美丽吗?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呢?"老师讲解了金刚石的构成元素,列出了它的化学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也得到了审美享受,并由此产生了对化学的兴趣.学生们更爱上化学课.因为学起来不枯燥,不费力气.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是从美的欣赏开始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智能的开发.美感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既然创造力是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能力,就必然离不开美感.美感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心里感受,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多种心里因素的综合心理过程.美感中的审美感知为创造活动奠定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否则,创造活动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审美感知还为创造活动练就了一双会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他们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去发现和筛选新奇的和美的事物.审美想象更是为创造新的、美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去创造美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因此,美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美育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通过审美实践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启发人的自觉性,提高对于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同时又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辨别真善美和恶丑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未来,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的好处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美育的活动就已相当地活跃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不学习《诗经》,语言就不会美。并提出著名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论断。可见,我们的先哲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到了美育的教育作用。孔子之后,荀子在《乐论》中,进一步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的社会作用方式,他指出:音乐“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又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里,荀子虽然指的是音乐,但这种见解,同样适用于文学。在欧洲,柏拉图曾假托苏格拉底之口,号召有本领的‘艺术家们,要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美育,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并改造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能不以艺术作为其主要的手段。而在诸多的艺术种类和形式中,文学又以共独特的美育职能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贴对联的英文

兔子的外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