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已稳定达到亿吨和肉类6000万吨的水平。应该说,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走出了短缺经济,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来看,199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24587亿元,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粮食生产走出了徘徊,连续上了4个新台阶,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49250万吨,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递增%;同期,棉花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油料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果总产量年平均递增%;肉类总产量年平均递增%;水产品总产量年平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达2080元,比1978年的元增加了13倍多。

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广西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机构:广西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ISSN:1005-9768

  年:2009

  卷:000

  期:011

  页码:34-36

  页数:3

  正文语种:chi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广西农业多项优势产业全国领先,桑蚕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蔗糖产量占六成三,木薯产量更占到七成,水稻产量排名全国前三位,水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三位、产量全国第五位,蔬菜产量排名全国第七位.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7月29日,我送妻子去赴圩,过了陈屋桥头,看到公路边田里一伙人在收割甜叶菊。到了石芫圩后,兴趣的敏感驱使我返回沙洲,拍下了这伙人收割甜叶菊的场景。自然,也趁热打铁撰写了一条消息稿件,后来很快在县内媒体播发了。

  这条消息是这样表述的:“7月29日,石芫乡沙洲村陈屋组精准扶贫户赖水生种植的30亩甜叶菊开镰收割第一茬甜叶菊。该乡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实务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丘陵山区种植的甜叶菊,采取前期免费供给甜叶菊苗,中途及时从资金上帮扶肥料、农药投资等措施,让精准扶贫户种得好、有指望,以平均每亩产干叶200公斤收入3300元的“硬指标”获得超水稻种植2倍的效益,甜叶菊种植被农户形象的称之为“甜蜜的事业”。今年,该乡126户精准扶贫户种植300亩甜叶菊,为他们增收99万元。”

  种甜叶菊被称作为“甜蜜的事业”,个中反映出现在农民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渴求。变温饱农业为赚钱农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美好理想。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就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信息:“三农”工作事关国家全局,任何时候都要放在基础位置。要坚持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首要前提、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基本遵循,完善补贴、价格等机制,大力转变农业经营、生产和资源利用方式。就农村的现实而言,由于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老年人成为农村劳动力主力军,许多老人佝偻着身子,带着血压仪种地,同时又恪守着陈旧的观念。在此情势下,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土地得不到合理流转。于是,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农药越喷越“浓”、成本越涨越高。因此,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利用资源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大气候”层面来看,首先是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保障;其次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留出了余地;再就是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添了动力;还有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条件。当前,全球谷物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产大于需,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更好地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操作空间。

  “接地气”地回到我们农民自己的层面,我觉得还是要改变传统观念,要会细算成本账;同时,还要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增收。要革除旧观念,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再就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前面提到的那个租赁周边土地做优“甜蜜的事业”的赖水生就是一个身边的成功范例。

泾源县农业变化

  “原来种植品种单一,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农民的种植观念发生了大变化,不再为吃而种,而是为发展而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潜力得到挖掘。”10月22日,泾源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这是泾源县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唱好“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台戏,促进了该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麓,海拔高、光照少、气温低,春季有冻灾、旱灾,夏季有雹灾,秋季有霜灾。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冬小麦为主,由于抗灾能力差,一年下来收获无几,亩均产量不足150公斤。为了解决土地低产低效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县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

  1984年,农业部门在新民乡试验播种早熟地膜玉米取得成功,但是推广过程并不顺利。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并非易事。县委、政府百折不挠,从宏观上把脉,各级部门从微观上指导,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引进新品种、算对比账、办培训班,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知度。泾源县农技推广中心职工陈天喜说,近年来,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马铃薯、覆膜玉米等抗灾能力强、收益高的农作物得到大面积推广。

  大湾乡河堡村是一个肉牛养殖村,但饲草短缺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08年,该村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种植地膜玉米1180亩、马铃薯220亩、禾草500亩,形成以种植业为草畜业服务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解决吃饭向增加收入转变。当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7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尝到甜头后,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大增,今年该村种植地膜玉米1700亩,为发展肉牛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泾源县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压夏增秋,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取得了很大成绩。

  2008年,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3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较上年增加1。3万亩,增幅14。4%;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9%,较上年增加3。5万亩,增幅233%;冬小麦种植面积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7。5%,较上年减少6。5万亩,减幅100%。今年,该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马铃薯10万亩,地膜玉米5。1万亩,冬小麦种植面积为3。5万亩。据局部测算,马铃薯亩产量为1824公斤,产值达1167元;饲料玉米亩产量5000公斤,产值达750元。

助力农业发展作文

  亲爱的广大网友:

  你们好!

  前几日公布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名单后,我们收到了众多网友的反馈。有为我国农业和农民点赞的,有针对推广大使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虽然每个人看法不同,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你们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的滚烫之心。我们组委会感谢你们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关切与热忱!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2018年起,我国决定把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了对“三民”工作的重视,对农民的礼赞。罗素曾言,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为何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力量主要来源于农耕文化的繁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意在勖勉国人铭记先人的农耕知识,传承在农耕文明中滋养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华夏的文明之花永不凋谢。众所周知,今年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我们组委会今年推荐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和李子柒等六人为推广大使,正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农”工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但有不少网友对将李子柒被推荐为推广大使心存疑窦,我们组委会认为李子柒推荐为推广大使,当之无愧。

  现代社会,我们的眼界应该更开阔,心态应该更包容,认识应更多元。相信看过李子柒短视频的网友都会被她的勤劳、坚忍以及灵秀的匠心打动。桃花灼灼时,她亲手酿出桃花酒,酒香清冽惹人沉醉;竹子秀颀时,她亲手砍斫、打磨做成沙发,独特匠心让人赞叹。为做酱油,她提前大半年亲自播下黄豆;为了给奶奶做床蚕丝被,她从养蚕宝宝开始……不做作、不摆拍,她用勤劳而灵巧的双手播种希望,收获满足,她把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串成了生活的诗,为许多不知稼穑的青少年打开了一扇关照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窗。而诸多国人的关注与支持,不正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吗

  可能有网友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农村距离真正的农村有一定距离,过分美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前景会日益广阔。既有“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的艰辛与苦涩,也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衣行”的清新与诗意。李子柒的诸多短视频正是体现了耕耘的艰辛与劳动的诗意。这正是乡土中国的魅力。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可谓是乡村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而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变,需要有如李子柒这样的年轻人的加持,他们是我国新农业发展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不同的推广大使体现着不同的推广视角,但殊途而同归。愿广大网友都能从丰收节中品读到农业生产丰收的不易,又能以乡村发展的诗与远方鞭策自我能为农业发展献策献力,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各位网友,我国农业的发展虽形势大好,但依旧长路漫浩。在丰收节推广大使的助推下,若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到“三农”工作中来,我们组委会将倍感欣慰,将不辍笃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我齐助力,我国农业发展必将活力无限!

农机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建

  1、新舟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与成果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全镇国土面积165k,耕地面积4000h(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2010年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花椒、1600h辣椒、334h稻稻鱼连养、334h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3、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4)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一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主动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将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推广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研究布置农业产业要同时研究布置农机化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二是建立镇政府—产业基地—行政村为网络的农机推广服务与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工作激情,同时要改善农机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四是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镇财政及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增设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特别是对农机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政村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农机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活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以上浦镇农业发展为例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文秘范文)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xx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xx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xx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xx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美好乡村中心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16)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根据我村自然条件、现状及发展潜力,特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一、五十铺社区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社区基本情况

  行政村概况:五十铺社区地处五十铺中部,靠近阜阳经济开发区,全社区共有10个自然庄,15个村民组,总人口 4036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267人,初中文化程度1881人,小学文化程度1500人,文盲388人,外出人口761人,在家青壮年劳动力1386人。

  中心村概况:五十铺中心村位于五十铺社区区部,8个居民组、612户、2038人,耕地2663亩,水面10亩,劳动力603人,其中外出劳力361 人,全村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等。

  (二)2013年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中心村现有耕地面积2663 亩,人均可耕地面积 1.3亩。中心村现有生产路2条、总长2 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现有沟渠2条、总长2公里、其中防渗渠道0 公里,现有灌溉小口井10眼,旱涝保收田块面积达200余亩,农机保有量150台。

  中心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废品收购和外出务工收入。2013年全年人均纯收入736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00元,养殖业收入700元,务工收入5760元。

  主要粮食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大豆等。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约2600亩,总收入达310万元,纯收入约180万元;玉米种植面积约2300亩,总收入达184万元,纯收入接近 100万元;大豆种植面积约200亩,总收入达1.2万元,纯收入接近0.8万元。

  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红芋等。其中蔬菜种植面积约 100亩,总收入达20万元,纯收入接近15万元;红芋种植面积约 50 亩,总收入达5万元,纯收入接近3万元。

  (三)、 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截至目前,五十铺社区中心村已流转土地面积1200亩,占中心村的土地面积46%,适合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形成蔬菜种植基地100亩。另外,中心村现有761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迈向现代化。

  (四)、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二是村集体底子薄,经济实力差,各项建设举步维艰。三是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四是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多,尤其是缺乏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 产业发展及目标任务

  用3年时间,把五十铺社区中心村建成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美好乡村,争取在2016年让中心村人民生活全面步入小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年递增20%,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一村多业”,即以蔬菜为主的高效种植,以废品回收加工业、面粉加工业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经济,以商贸物流为主第三产业。

  (一)2014年

  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在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积极引进油桃品种栽培技术,在叶庄、粉坊、顾庄等居民点发展蔬菜种植基地300亩;二是在二里半铺等居民点发展 油桃种植基地100亩。三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废品深加工企业1家, 徽雪面粉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1家,计划投资2700万元,年创生产总值12000万元,解决80人的就业问题。

  (二)2015年

  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左右。

  主导产业: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废品加工业、新型建材

  1.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2 个小麦、油桃等优良品种,分别在叶庄、粉坊、顾庄等居民点种植。

  2.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争取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20%.

  3.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95 %以上,农业综合机械程度达90%以上。

  4.在企业发展方面建立废品加工公司、生猪养殖公司、新型建材公司等,每年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

  (三)2016年

  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90 %以上。

  主导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增加值增加值35%以上,占全村经济总量的60%以上。农业设施更加完善,旱涝保收面积占95%以上,可机耕面积98%.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健全,服务到位,会员数占农户总数98%以上,在科技推广上,继续引进小麦、玉米、大豆等新品种,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协调。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五十铺社区中心村成立美好乡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具体措施和分年度具体实施目标,以及宣传、日常工作协调等。并成立了理事会,负责监管中心村规划实施及村财务收支情况等。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层层组织发动,使建设美好乡村的目的、意义、内容、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 积极争取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五十铺社区中心村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疏浚地头沟10条,修生产路10条,打机井20眼,新建泵站20处,维修泵站2 处,这样将大大改善基础设施,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3、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发挥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培养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输出劳务的培训管理,做好农民工外出前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后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中心村计划2014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2015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2016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每年流转土地 1500亩以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规模工业。三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建材、物流、商贸、废品加工等企业 6家,促进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十铺乡人民政府

  二0一四年四月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民情日记

  今天是农历年二十七,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碌着准备过年,村里热闹起来。我站在村委会门囗,看着匆匆而过的村民和不时传来的打趣声、嬉笑声,为村民能过个祥和、快乐的春节而高兴,尤其是返乡务工人员的归来使这个僻远、沉寂的山村充满活力,真让人兴奋。我兴奋着同时也思考着:

  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如何帮助**村找出一个符合**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道路,是我所焦虑的问题。

  经过40余天对192户村民走访了解,**村基本情况为:**村属石芫乡较僻山村,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前后相距6公里的狭长山谷中,全村共有农户246户,人口1150人,其中劳力461人,常年在县域外务工人员276人,占总劳力59%,在村外县域内务工人员118人,占总劳力25%,外出务工人员合计394人,占劳力总数461人的85%,村里常住人口基本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村现有农田555亩,山地11800亩,全年人均收入1400元左右,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寄回收入。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少量甜叶菊,山地主要为工业林业及少量油茶、毛竹,农产品主要为自产自用,商品活动较少。**村主要矛盾在于留村劳力太少,劳力缺乏成为产业发展和结构.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

  摘要:客家硒都连城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是福建省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发展富硒农业,有力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科技创新开发不足、品牌意识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经营主体不强、产品标准缺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和总结梳理,对客家硒都连城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家硒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连城县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全县土地硒元素含量适中,含硒土地面积2567k,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6%,其中富硒土地面积853k,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3.1%,境内分布“罗坊乡—北团镇—塘前乡—姑田镇”、“庙前镇—莒溪镇—曲溪乡—赖源乡”两条富硒土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孕育了连城种类繁多的富硒动植物资源,20xx年10月被省农业厅列入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2017年2月,连城县获授“中国客家硒都”荣誉称号。发展富硒农业,开拓连城农业供给侧改革新领域,对于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巨大作用[1]。

  一、客家硒都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富硒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

  连城县是福建省仅有的几个富硒带之一,是“上天赐予连城的黄金宝藏”,优势突出。20xx年,连城县把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作为有效载体,结合连城实际,制定下发《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富硒产业列入20xx年“4+X+1”整县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着力生产“安全、天然、富硒”农产品,全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独具地方特色的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山苦瓜等富硒产品[2],成为连城富硒名片。其中,“天水间”牌连城白鸭蛋在第三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

  (二)富硒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为加快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构建,20xx年5月出台《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一是举办“众创连城富硒农业英雄会”和“富硒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班”,切实提高经营主体品牌策划、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二是指导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富硒产业协会。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县共发展硒农产品经营主体63家,从业人员5600人;发展富硒农业种植基地约1.7万亩,开发硒农产品35种,实现产值3.6亿元[3]。

  (三)富硒基础研究不断夯实加强

  2012年以来,与省农科院合作,长期开展天然硒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并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福建省富硒农产品(连城)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地方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合同》[4],结合检测结果,在重点乡镇开展水稻、地瓜、红衣花生、雪薯、山苦瓜、铁皮石斛、金线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河源鸡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种养殖技术试验,为制定富硒农产品标准化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奠定基础;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土壤硒含量状况调查方案编制及分级评价工作;联合诏安县,委托标盟(中国)机构制定富硒农产品福建地方标准[5]。

  (四)富硒交流扩大提升市场占有

  为提升富硒产品市场占有率,县政府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积极加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联盟举办的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洽谈会及产品推介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营养学会、九三学社的合作,共商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大计。组织、引导富硒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湖北恩施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广州国际富硒产品博览会、上海国际富硒食品产业展览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洽淡会、海峡两岸机械博览会等活动,在百农汇福州展销中心、闽西宾馆、古田会址、冠豸山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中国客家硒都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厅,全力推介我县富硒农产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开发不足

  一是缺乏富硒生产技术体系。目前,与省农科院、农林大学合作的种养殖技术试验与硒土壤检测分级工作均未全面完成,无法有效指导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保障富硒产品硒含量稳定。二是富硒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滞后,影响产业链延伸。已有的富硒产品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大米、红衣花生、雪薯、洛神花、山苦瓜、葛根等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同时,多数新产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的多,采用高新技术的少。

  (二)富硒品牌意识不足

  一是连城富硒农业经过5年发展,富硒农产品仅有“天水间连城白鸭及蛋品、乐硒有机大米、花丁米酒、森农良品蜂蜜、鑫菇田系列大米”等5个屈指可数的独立品牌,大部分富硒农产品尚无品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数量不多。二是中国客家硒都的发展定位,有效提升了连城富硒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但缺乏足够支撑起中国客家硒都的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缺乏一批龙头企业和一些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地特色品牌。构建与中国客家硒都相适应的富硒农产品品牌集群任重而道远。

  (三)富硒产业层次较低

  从现有产品体系看,富硒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为种养类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发展水平和产业层次还较低,富硒食品、富硒饮品以及富硒产业衍生的生物制药、休闲旅游、保健养生尚未起步,“富硒+”产业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四)富硒经营主体不强

  因为起步晚,相关富硒的科普知识、营养作用、发展前景等宣传不够,富硒资源开发价值未能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和氛围还没形成,富硒产业的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发展一直不快,一直没有形成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突出表现为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高精产品开发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推动连城富硒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不足。

  (五)富硒贴标乱象丛生

  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认证,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自认为全县土地均含硒元素,种养殖生产的农产品就都是富硒的。一些地方“富硒大米、富硒地瓜、富硒葡萄、富硒百香果”等不经检测一窝蜂地打上富硒标签,吸引消费者眼球,“想贴就贴”乱象丛生,成为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隐忧。

  三、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政府在富硒农业产业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富硒产业全面发展。一是优化富硒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二是强化富硒农业产业行业管理。对富硒产品的硒含量进行地方标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信息档案和可查询系统,形成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三是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把准入关,明确富硒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杜绝富硒贴标乱象,对不含硒的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决不允许以富硒产品专用标志、富硒产品名义入市。四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对整个富硒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并投入足够的力量,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和争取项目,通过项目资金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加大对富硒企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等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政府搭台打响“客家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和扶持富硒经营主体加大独立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建立自有富硒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以“中国客家硒都”区域品牌建设,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牌的溢出效应提升广大消费者对连城富硒产品的认知度,提高连城县富硒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注重主渠道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宣传渠道,在传统的新闻、网络、电视、报刊、广告等方式宣传富硒产业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旅游、餐饮、文化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宣传推介连城富硒产业产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认识硒功能、发展硒产品促进人人健康”公益性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民补硒、科学补硒”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二是增强推介力度。引荐、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推介会、项目对接会,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设立连城富硒农产品专营店。三是用足“互联网+”。引导企业借助“互联网+富硒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连城富硒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融合文、旅、体活动与富硒产品宣传。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特色旅游、特色体育赛区事等活动,搭建连城富硒产品宣传销售等平台,打造富硒品牌。

  (三)强化企业主体,坚持市场运作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落实兑现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激励政策;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力的新型富硒产业龙头企业,扶持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建品牌、开发产品、申请专利和申报“三品一标”;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快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引导、引进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扩大原材料供应基地,走种、养、加工一体化的路子。三是市场动作,优胜劣汰。引导富硒经营主体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支持富硒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农业“三品”证的标志。

  (四)坚持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开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向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申请,将连城县列为“2017年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县”,同时、加大与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富硒产业研究部为基础的富硒产品研发科技平台,增强富硒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富硒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解决应急科技人员紧缺问题;同时,实行委培和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富硒产品开发相关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储备人才。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富硒产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

  参考文献

  [1]伍永寿.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7,(4):1.

  [2]黄水林.温晓洁.连城全力打造“客家硒都”[J].闽西日报,20xx,(08):23.

  [3]黄宏.屏山县发展富硒农业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技新闻数据库,20xx,(8):10.

  [4]邵秀芳.富硒农业看平安[J].海东时报,20xx,(06):20.

  [5]巨拴科.推进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J].安康日报,2007,(11):12.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有你在我身后

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