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分数
在一所森林的学校里,三年级的小鸡、小狗、小猪正在跟着猫老师学习什么是分数。猫老师给每一个小动物发了一张图形,要求他们把这些图形的1/2画出来。
小鸡拿到的是三角形,小狗拿的是正方形,小猪拿到的是圆。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画好了。老师问:“同学们,请把你们各自画的1/2是什么样子,说一说吧?”
小鸡说:"我的图形的1/2是个三角形”;小狗说:“我的图形的1/2是个长方形”;小猪说:“我的图形的1/2是个半圆”。
由于他们讲的每个图形的1/2的样子都不同,于是大家就争吵了起来。
写出来都是1/2,各自的样子怎么会不同呢?他们吵来吵去,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这时,猫老师笑盈盈地说:“同学们,1/2,只是表示把原来的图形面积平均分成两份,形状不同的图形,它们的1/2的形状,往往也是不同的。”
听了老师的话,大家恍然大悟。
然后,猫老师又教了同学们,1/3,1/4…… ,大家都理解了分数的含义了。
分数
“小明120分,小华115分……”张老师捧着一叠试卷,正向同学们满面春风地公布着数学试卷,一面扶摸这些同学的头,一面还笑着,说:“这么高地分数,都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的结果,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紧接着又是另一叠试卷,“王军59分,李平41分……”只见此时的张老师已是眉头紧邹,脸色晴转多云,口里还狠狠地说:“一个个都是笨蛋,瞧这分数……”老师念着,念着,脸色
长篇大论完了之后,张老师又从讲台下抱出一大捆书,脸上又恢复了那令人害怕的微笑,对大家说:“同学们,为了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我特地为大家订了几套《数学热点题型》,请大家去做,明天晚自习交上来。”刚说完大家就瘫倒在桌子上,为了分数,做吧!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考霸——化学》,把笔指向这本厚厚的资料。 正当我们在“题海”中做的天昏地暗的时候,穿着一身飘逸的连衣裙的English teacher微笑着走进来,她高兴的说:“Hello! everyone,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才好不容易弄到几份《英语辅导报》,上面的题型与往届的考试题型很相似,希望大家好好的做一下。
这次评分的成绩,还要算入这次月考的总分成绩呢!”望着眼前的报纸,那其中的“连绵不断”的英文字母犹如一个个幽灵在晃动,看得我脑袋都大了。唉!为了分数,读吧!我又拿起这份辅导报。 不知什么时候,语文老师夹着一大摞作业本站在讲台上,二话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了“丰富的校园生活”的题目。完了!天塌下来了!我暗叫。果不其然,向老师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用那委婉而又仰扬顿挫的声调说:“从目前考试的题型来看,作文分数比重日上升,因此,我们一定要写好作文……”
说完,他又描绘起丰富的校园生活:“瞧,我们的校园生活多么美好啊!我们在朝阳下沐浴,我们享受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可我听着却很别扭,望着黑板上的题目,它仿佛大了,变大了,变成了“分数”两个大字,望了许久,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看到过得一首诗: 时近考试伤吾心,万方多难所登临;考卷作文铺天地,老师脸色变晴阴;应试教育终须改,繁琐学习莫相侵;可怜学生甚艰苦,日暮仍为分数吟。
《认识分数》说课稿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观后感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感触颇深,首先张老师这节课整体思路非常清晰,每一步环环相扣衔接的非常恰当,学生接受起来层次性非常强,这点在小结时学生回顾整理的过程中说的非常好我们完全能够感受的到。
再个张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方式我非常欣赏,看起来虽然不是多么的独特,但从整数的平均分引出“单位1”的平均分即;分数,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
张老师在讲解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物体的二分之一,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活跃,教学不那么拘束,最后的练习中还选用了反面教材,这样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我感觉比较好,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分之一。
对于这节课我再说一点我感觉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吧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大多数学生是沿着宽对折的,沿着长对折的只有两三个,对角线的没有,在汇报之前如果张老师加以引导结论有学生说出来是否会更好呢?在这个时候再加以讲解二分之一与“单位1”的关系,必定理解单位1对分数的学习很关键。
第二就是折出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过程中,学生折出了8分之2,我感觉这个资源很好,甚至都比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要好的多,分子不是1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张老师可能是因为黑板的原因没有板书,我感觉有点遗憾。
第三点就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用分数标示阴影部分,一边是二分之一,一边是四分之一,有的学生说了四份之二,有的说三分之二,还有的说十分之五,我认为这些说法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是些代表性的“错误资源”,如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就好了,会有助于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理解,放过这一点我感觉有点可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小小的思考,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分数的学习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让成绩分析智能起来
本文可以学到
1利用Excel函数统计学生个人总分、平均分、排名等项目
2统计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分布等内容
3模板的制作
4局域网联机汇总各科、各班级成绩的方法
Excel自动生成网页,学生成绩网上查用分类汇总做成绩统计期中考试结束了,各位教师是否开始忙于成绩的统计和分析?这里汇集了几位老师的实战经验,让我们和原始计算器说再见,借助Excel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吧。统计项目Excel来帮忙
运行Excel2003,在成绩表第一行中输入以下内容:学号、姓名、各考试科目名称、总分、名次,输入学号时,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在学号下方依次输入“总人数”、“及格人数”、“及格率”、“总分”、“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段成绩格式不同
选定所有录入学生成绩的单元格,进入“格式→条件格式”,在“单元格数值”范围中填入“80”与“100”,单击“格式”按钮,将单元格数值设置为自己喜欢的格式:如数值颜色为蓝色、字形为倾斜等,这样,在80到100之间的分数在输入后自动变为蓝色并倾斜。确定,返回条件格式对话框,单击“添加”,设置60到79、小于60分等分数段的格式(见图1)。(1)个人总分
单击总分下的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SUM(C2:H2),在下一个单元格中输入=SUM(C3:H3),然后选定这两个单元格,将光标移动到两个单元格的右下角,到变成细十字,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拉至最后一名学生,以后只要输入学生各科成绩,每位学生的总分即自动求出。2.个人名次
在Excel中可以用单元格自动排序的方式给成绩排序,但不好处理同分数的名次,利用RANK函数则没有这样的问题。方法是:总分位于I列,名次位于J列,在第一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3,$I$3:$I$59),该公式的目的是排出I3单元格的数据从I2到I59所有数据中的位次(假设该班共56名学生,学生的姓名、成绩等数据从第3行排到第59行)。在第二名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I4,$I$3:$I$59),然后拖动鼠标,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利用自动填充的功能,在每个学生的名次单元格中输入RANK函数的公式。这样只要将学生各科成绩输入到对应的单元格中后,RANK函数即自动求出该学生的名次,同分数的名次则自动排为相同的名次,下一个名次数值自动空出。3.各科逐一分析
以“语文”为例。在“总人数”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C3:C59),在“及格人数”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C3:C59,"=72"),在“及格率”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C3:C59,"=72")/COUNT(C3:C59),[满分为120分为"=72",若满分为100分则为"=60"],“总分”单元格中输入=SUM(C3:C59),“平均分”单元格中输入=AVERAGE(C3:C59),“最高分”输入=MAX(C3:C59),“最低分”单元格输入=MIN(C3:C59)。以上公式输入后可利用自动填充功能填充其他各科的公式(见图2
4.每科各分数段人数
可用FREQUENCY函数来实现。在(A67:A74)区域输入39、49、59、69、79、89、99、109(即统计出40分以下~120分范围内组距为10的各分数段人数),同时选中c67至c75单元格区域,输入公式:=FREQUENCY(C3:C59,$A$67:$A$74),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进行确认,即可求出c67至c75区域中,按A67:A74区域进行分隔的各段数值的出现频率数目。其他单元格可用自动填充功能实现。有时要将优秀人数和不及格人数统计出来,在语文优秀人数的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C3:C59,“=80”)(假设各科的满分为100分)。及格人数改为=60,不及格人数改为=59即可。这样Excel就自动统计出各分数段人数了。保存为模板文件
在“打印预览”中,按下“设置”,单击“工作表”标签,选中打印风格线,单击“页眉/页脚”标签,单击“自定义”,设置表格标题、页眉、页脚、纸张的大小、页边距,调整字体、字号、单元格的宽度及高度,然后“另存为”为“模板”,取名为“成绩统计”,确定,保存为模板文件。最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已建立的模板来处理学生的成绩。启动Excel,执行“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在对话框中出现的“常用”标签下找到已建立的“成绩统计”模板,双击,出现了原来的模板文件,输入学生新的成绩总分、各科的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各学生的总分名次即自动统计得出。最后打印输出,既美观又便于分析。联机汇总各科成绩
利用Excel提供的共享工作簿命令,在局域网中对Excel文档联机处理,可以快速汇总各科、各班级的成绩。在局域网中的一台电脑上新建一个Excel文档,命名为“学生综合成绩表”,设置好格式后存入一个专门的“学生成绩”文件夹,右击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弹出图3所示文件夹属性对话框,在共享标签中找到“网络共享和安全”,在“共享名”框中输入“学生成绩”(名称可任意),注意在图中圈中的两个复选框中必须都打上钩,设置好后,录入成绩的教师就能在任何一台联网微机上打开此综合成绩表。(4)
光能打开还不行,所有人都能同时编辑,还要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的“工具”菜单,选择“共享工作簿”命令,在“编辑”标签中勾选“允许多用户同时编辑”,同时“允许工作簿合并”,这样就可以多个人同时编辑了。最后,所有录入成绩的教师从各自电脑上打开“网上邻居”,找到学生综合成绩表所在的计算机名称、共享文件夹名称——“学生成绩”(如果设置了密码,要告诉大家),打开学生综合成绩表,按学科、班级录入各自的成绩,并注意随时存盘,存盘时会有如图4所示提示。若单元格被其他用户更改,在单元格中会有批注提示用户,可防止数据冲突。使用此法,能充分利用现有电脑及教师资源,提高效率。本文相关小提示
为防止别人更改数据,可以将成绩输入和成绩统计分别放在两个工作表中,如将成绩输入放在Sheet1中,而将成绩统计放在Sheet2中,并将Sheet2保护起来。进入“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输入密码即可(此时需将函数公式中加入“Sheet1!”)。如果只需评等级,设K3为某学生的成绩,要达到“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综合评定的效果,只要输入:=IF(K3=90,"优秀",IF(K3=80,"良好",IF(K3=60,"合格","不合格"))),再把结果用填充柄填充到其他单
听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
今天有幸听了奚志鹤老师的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感觉特别好。“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奚老师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一开始从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入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从学生已有知识——平均分切入,从平均分4块巧克力到平均分2块巧克力最后到平均分1块巧克力,自然过渡到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一节课,收获着知识,也感受着教师的不凡,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的收获真的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借鉴,认真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现场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首先,说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认识几分之一是第七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安排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进行平均分,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感性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彩色笔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确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想学、乐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几个梨?几个西瓜?请你用掌声回答,答案是几就拍几下。当学生拍到“半个”西瓜时,产生了质疑:“‘半个’应该怎么拍呢?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
拍掌引入分数,我是参考了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个”无法拍掌表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六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1.课件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1/2。这一半是西瓜的1/2,那么,另一半呢?也是这个西瓜的1/2。在这里,我多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这个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明白,只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个西瓜的1/2。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动2.读写1/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初次认识分数,教师的引领显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课件演示,示范读、写1/2,和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书空1/2,并快速地在本子上写出两个1/2。这样,学生在读写分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数。
活动3.动手操作,折出1/2。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含义,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并涂色表示出来。折好后,让学生举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1/2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有意识地展示学生不同的折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活动4.举1/2反例,内化1/2。
我拿着一张圆纸片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圆纸片这样(随便)撕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吗?为什么?”接着出示几道判断题给学生判断,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突出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平均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活动5.类比迁移,创造几分之一。
当学生认识了1/2,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类比迁移,自主创造几分之一,彰显学生的个性。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认识分数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操作:折纸、涂色,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折出了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再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并说一说分数的含义。
⑷探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的图形展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深刻体会: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活动6.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分数,它们都想多吃点。小猴子想:我太喜欢吃西瓜了,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想:我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4。你知道,它们俩谁吃得更多一些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出示以下直观图让学生观察,你能比较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吗?看着直观图,学生很快回答:1/2>1/4>1/8。你还发现了什么?假如把这个圆无限制地平均分下去,得到的每一份会越来越?小。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那故事中的小猴子和小猪谁吃的更多一些?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吃的更多一些。由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激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以上六个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深刻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个环节: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在练习环节,我层层深入,设计了写、涂、说、猜四个练习。
写: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涂:看分数,涂颜色。
以上两题是基础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以下两题是拓展提高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意大利国旗、西瓜图、柜子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
猜:涂色部分会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估计、猜测,再用课件验证。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4比1/16大,我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等等。从预设到生成,从估计意识的培养到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一道题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再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可能会说几分之一的分数,也可能会说几分之几的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学习分数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略)
我的板书力求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后记:这是我11月22日参加兴宾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说课稿。从年级初赛到学校决赛再到城区初赛,最后到区里决赛,我一遍遍地修改稿子,随之一遍遍地修改课件,脱稿说下三千多字,好辛苦!原本不舍得晒出来,毕竟花费了太多精力,但想想,还是放上来,就当留个纪念吧!
数学日记:分数的初步认识
XX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
(二)
今天,妈妈给了我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串鞭炮用了钱的2/10,又买了棒棒糖四根用了钱的1/10,还买了7个汽球,用了钱的2/10,最后买了一把梳子,用了钱的4/10,一共用了2/10+1/10+2/10+4/10=9/10。还剩下一元钱只好还给妈妈了。
到家后,妈妈吃了棒棒糖的1/4,爸爸吃了棒棒糖的1/4, 我吃了棒棒糖的1/4,还剩下一根,我送给了隔壁的小强哥哥吃。(作者:肖恩玲)
(三)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学习认识分数
“扣你分,加三分。”“好,大家都坐得很棒,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我先来介绍一下数学老师:数学老师是一个很帅气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严格,但也不会是要求很松的那种。但是,他们还是更喜欢英语老师,我却喜欢数学老师。
数学课开始了,我们的老师瞪着大眼睛,鼻梁上的近视镜都差点儿掉下来了。他喊着:“**组怎么这么差,组长站起来!!!!!**组,表现得比上次好,加3分。”
“我们今天来学习:分数!”老师大声喊道。数学老师先打开电脑,把U盘方进去,然后说:“谁知道分数是什么意思吗?”我们没有人举手。老师说让他自己来说吧。老师说:“分数是由分母、分数线、分子构成的,分母是所有东西的总和,分子是一个物体,分母是分子的多少倍,……”哎,我也说不清楚了。老师问了万斐然:“这里有几个苹果?”万斐然说:“切,垃圾,小菜一碟!”老师说:“出去!”万斐然吭了几声,便出去了。
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