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分排列称呼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常见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青莲居士--唐·李白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淮海居士--宋·秦观
白石道人--宋·姜夔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芦山居士--宋·张元平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六如居士--明·唐寅
温陵居士--明·李贽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称“居士”的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 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 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 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 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 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 泳(明清文学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 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 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 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称“官爵”的: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称“地望”的: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称“子”的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太古子:郝大通(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长生子: 刘处玄(道教长春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正一子:正一派道士,本名沈海丰,万法宗坛天师派弟子道名沈罗丰。净明道二十五代弟子道名:沈静丰。道号:正一子,自号:真玄道人。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
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飞鸿子:即枫舞蓝衫
凌霄子:女冠,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绝尘子:即凌霄子
薇和子:道士,即阳光化蝶,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清子:道士,即太古遗道,汉服复兴者之一,正一净明派静字辈,武当派14代玄裔弟子
苍鸿子:即玄·苍鸿,汉服复兴者之一,苍羽子的师兄,人称:大雁
苍羽子:即974788032,汉服复兴者之一,苍鸿子的师弟,人称:九哥
方城子:即燕山妫水,汉服复兴者之一
元静子:即简·琳琅,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玉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铃钰子:即 灵玉子
玉淸子:即一袭白衣避凡尘,汉服复兴者之一
袁柏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扁舟子:即河田之玉,浙东人士,日月汉魂
龙毓子:即龙王毓君
鸿渊子:江山代有奴才出,汉服复兴者之一
镜林子:即№1夜幕雨林,汉服复兴者之一
天元子:即汉之纷云,延陵人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墨梅子:即紫墨月,汉服复兴者之一
白微子:即熏硫,汉服复兴者之一
夜明子:即白芋汤,汉服复兴者之一
樱草子:即扶淇,汉服复兴者之一
玹楽子:汉服复兴者之一
宁和子:即日月同耀中华天,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幻静子:即刘紫婧,号静萌,静一,道士,日月汉魂,汉服复兴者之一
晴明子:道士,长春人,又号草芯道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紫霞子:道士,晴明子的师兄
闲云子:即飞羽流仙,汉服复兴者之一
玄仙子:女冠,汉服复兴者之一
道炁子:即木叶之岚,汉服复兴者之一
茫天子:道教信士,四川人,汉服复兴者之一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云逸子:即徐北音,字子声,号云客,一号清风居士,又号广西山人,道号,平镜先生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安弦子 青玄子 玄玑子 清阳子 顾云子 灵武子
天仙子 文慧子 玄青子 了真子 青峰子 禅灵子
混元子 玄鸿子 圆玑子 天宁子 玄吉子 玄珩子
中国古代文人别号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淮海居士--宋·秦观
白石道人--宋·姜夔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芦山居士--宋·张元平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青莲居士--唐·李白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六如居士--明·唐寅
温陵居士--明·李贽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文学常识:称谓
一、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家庭关系称谓
关系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家庭关系丈夫丈夫妻子妻子子女(长、次、三)子、女或养子、女,继子女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父亲的哥哥伯父父亲的弟弟叔父父亲的姐、妹姑母母亲的兄、弟舅父母亲的姐、妹姨母父母的其他子女兄、弟、姐姐、妹妹伯、叔父的子女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兄、弟的子女侄儿、侄女姐姐、妹妹的子女甥、甥女三代以内直系血亲关系父亲的父母祖父、祖母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生(养、继)父母父亲、母亲儿子的子女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外孙子、外孙女近姻亲关系妻子的父母岳父、岳母妻子的兄、弟、姐、妹内兄、内弟、内姐、内妹、妻子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内嫂、内弟妇、襟兄、襟弟丈夫的父母公公、公婆丈夫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姐、妹妹子女的配偶媳、婿子女配偶的父母亲家翁、亲家母伯父的配偶伯母叔父的配偶婶母
1、子女称父母双亲,口语称爸妈、爹娘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双亲、二老、父母、娘爹等。
2、子女称母亲,口语称妈妈、娘、嬷嬷。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母亲、家母、老姥、老娘、老太太、老姥子等等。
3、子女称父亲,口语称爸爸、爹、大大。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父亲、家父、老爷、老爹、老太爷、老爷子等等。
4、子女称母亲的母亲,口语称姥姥、姥娘、毑婆、姥婆。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外婆、毑母、姥姥、大母、王母。
5、侄子称姑母,口称姑妈、姑娘、姑爸等。书面语或对外人称之为姑母。
二、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外舅”“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家庭成员相互称呼
一忌乱称呼。
有的子女由于父母娇惯,不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常称呼父母为“老爷子、老头子、老太太、老太婆”,甚至直呼父母的姓名,表现出对长辈的不尊重和某一方面的修养比较差。有的夫妻不称呼公婆或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而称呼“你爸,你妈”。这种乱称呼现象,无疑会使家庭秩序发生混乱,不讲究长幼尊卑,不尊重长辈,影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二忌称呼不适度。
家庭称呼既要讲究文明礼貌,又要生动活泼,不能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志化、朋友化。因此,家庭成员间通常称呼爱称或戏称,体现出成员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比如“小刚、老大、玲玲、一把手、内当家、财政部长、宝宝”等,充满着亲切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体现出家的温暖、融洽。但有的家庭成员不管对方接不接受,不管地点、场合,一律称呼爱称、戏称。例如有一位丈夫平时在家里总爱戏称自己身体较胖的妻子为“肥肥”。一次在办公室里,这位丈夫当着一些同事的面叫着妻子的戏称,使妻子觉得丢了面子,回家后跟丈夫大吵了一架。
三忌不称呼。
有的人性格腼腆,或由于其它原因,见到自己公婆或岳父母,什么也不称呼,只“嘿嘿”一笑了事。有的夫妻不称呼对方的姓名,只一味地“嘿”“喂”“哎”。长期对长辈不称呼,很容易引起老人的误解。夫妻双方不称呼也显得互相不够尊重。
四忌粗俗称呼。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时。例如有一位青年因为结婚时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与父母大动干戈,称父母为“老不死的、糟老头、死老太婆”。有的父母在训斥孩子时,称子女为“没良心的、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甚至吵到激烈时,双方会搬出最难听、最野蛮的字词来称呼对方。这种粗俗称呼,必定使矛盾火上浇油,破坏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造成不应有的家庭纠纷。
年岁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舞勺之年:13至15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给运算符号分辈份四年级作文
随着年级的增高,运算题的难度越来越加重,由原来的一步、两步计算变成现在的三步、四步甚至更多步的混合运算,对于学生来说在运算起来很容易把运算顺序弄错,为了杜绝这种想象的发生,在讲授时,我把生活中最常见的辈份关系渗透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讲解的过程中,+-比作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比作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在这些辈份中又分父辈和祖辈,加、减是孩子辈的,乘、除是父母辈的,括号是爷爷奶奶辈的,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按照长辈先行的原则进行,比如:在计算736÷32-946÷43时,因为有除号和减号所以要除法先行,而除号有两个它们是同一辈份的,在计算时可以同行,最后再算减法。再比如:
在592÷(71-34)×16时,有乘号、除号还有小括号,因为小括号是爷爷奶奶辈的,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当只有乘法和除法时谁在前面先算谁。
学生在熟悉的辈份的驱使下,在做混合运算时,再也不会混淆计算的先后顺序。同事对尊重长辈的美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弘扬!
称呼对应表
上九代称呼自称鼻祖(考或妣)耳孙(男或女、媳)远祖(考或妣)云孙(男或女、媳)太祖(考或妣)仍孙(男或女、媳)烈祖(考或妣)晜(kun)孙(男或女、媳)天祖(考或妣)来孙(男或女、媳)高祖父、母。已故称高祖(考或妣)玄孙(男或女、媳)曾祖父、母。已故称曾祖(考或妣)層孙(男或女、媳)祖父、母。已故称祖(考或妣)孙(男或女、媳)父、母。已故称显(考或妣)儿(或男)、女、媳
妻族、母族以及其它方面的称呼
称呼他人自称岳父、母,已故称岳考、妣婿岳祖父、母,已故称岳祖考、妣孙婿岳曾祖父、母,已故称岳曾祖考、妣層孙婿内兄、弟,内姐、妹妹弟或姐兄外曾祖父、母,已故称外曾祖考、妣外層孙祖母之兄弟称舅爷,已故称舅祖甥孙母亲之父母称外租父、母或考、妣外孙母亲之兄弟称舅外甥母亲之姐妹称姨外甥父亲之兄弟称伯、叔,配偶称伯母、婶侄或姪父亲之姐妹称姑姑侄或姪姑姑之配偶称姑父内侄姑父、舅舅之子女称表兄弟、表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姨父之子女称婊兄弟、婊姐妹婊兄弟、婊姐妹妻之姐妹的配偶称襟兄、襟弟襟弟、襟兄女婿、儿媳之父母称亲家兄、弟,也可称姻兄、弟亲家兄或弟姐妹之配偶的父母称姻伯、叔或姻伯、叔母姻侄或姻姪嫂、弟媳之父母称姻伯、叔或姻伯、叔母姻侄或姻姪师傅或老师称恩师贤徒或学生拜寄的父母称寄父母,已故称寄考妣寄男结拜之兄弟姐妹称义兄弟姐妹义兄弟姐妹兄、弟之配偶称嫂、弟妹弟或兄姐妹之配偶称姐兄、妹弟内弟、内兄伯叔之子女称堂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辈分精选作文
辈分,这个词是个很普通的词,是别人喊你时的称呼,那我肯定是姐姐或妹妹,我的辈分可比你们想像中的还要大,别人要叫我“小姨”或者“阿姨”是为什么?请继续看。
今天我家来了一位与妈妈是一家人的哥哥,那个哥哥先喊了我爸爸一声“叔”看见我妈妈,又问:“阿姨,我应该喊你什么?”妈妈一听噗嗤一笑说:“你妈妈喊我阿姨,那你岂不是要喊我奶奶”,我一听吓了一大跳,原本年轻的妈妈怎么会是“奶奶”
呢
于是我赶紧问妈妈,妈妈说“我的老家是按辈分来的,比如五十多岁的人也要喊要我喊一声奶奶,”“为什么”?“因为我的辈分大”“你又不比他们大”“我的辈分比他们大”“是因为爷爷年纪大吗?“不是的,是按辈分来的”“他们喊爷爷喊什么?”“老祖宗”“那我下次也喊爷爷喊老祖宗”一向对辈分不懂得我对妈妈使出了层层的追问。
“你不能喊爷爷喊老祖宗”“凭什么?”“你可是自家人,别人才能喊”“那喊我喊什么?”小姨”“啊!”“这是按辈分来的”“那,那些老人呢!”“也喊你喊小姨”“原来我这么大啊!”“那哥哥呢”我干什么事总是不会忘记哥哥,“小太爷”“真好玩”“这下只要你一回去别人就喊你小姨,喊你哥的小太爷”“怪不得上次我吓了一大跳”“那妹妹呢?”我也是一个从来都记着妹妹的人,“也是的”“因为妹妹和你是一辈的”“哦”
现在知道了吗?为了这件事我嘴巴笑的装下一个苹果,小姨?辈分?小太爷?这些都是什么?不过我的辈分也算是大的了!呵呵!
中国的辈份
我给我的同学郑代威取了绰号叫:“小老头”,你想知道原由吗?在中国有个很讲究的词——“辈份”,不管你年纪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只要辈份高,年纪大的就得尊年纪小的为长辈。有时候让你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有一天,郑代威的妈妈和我妈妈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我的一个太公,说是太公,其实年龄也就四十几岁,因为辈份高,我就叫他太公。没想到这就抽出关系来了,太公的干女儿叫郑代威为叔叔,如此算下来,郑代威就和我太公同辈了。“哎,郑代威,那我不是要叫你太公了?”我瞪着眼问郑代威。“那当然,来,乖,叫太公!”郑代威得意的说。“去,你臭美吧,叫你‘小老头’得了!”我俩在一旁闹开了。突然我又想到一件事。“哎,郑代威,这样算的话,那郑雨添应该叫你什么了?”郑代威一愣,然后我俩异口同声地说:“太太公!”“哈哈,哈哈。”我们忍不住大笑起来。
原来,郑雨添的奶奶是我爸爸的堂姐,所以他得叫我叔叔,理所当然他就得叫郑代威“太太公”了。中国的辈份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