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基本特征
传统礼仪礼节
礼仪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礼仪包括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方面,它贯穿于日常工作及生活交往中的点滴之中,打招呼、握手、递名片、入座等斯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不经意间在稀松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但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稀松平常的事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来。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节,尊礼节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同他人的心理距离,也为日后合作共事创造的宽松的环境,会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会有个好的结果。相反,若不注重这些细节问题,犯了“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使关系恶化,导致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把握原则问题的前提下还应注重礼节,并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礼节,才能确保事物的正常发展。
具体到工作的应用来讲,首先应该注重问候语及口头语的使用,由于在一起工作时间久了,人们之间不再象刚相识时那么严谨,变得有些随意,见面不再问候了,谈话中还有可能不经意间带出一些粗话或口头禅,同事之间不再那么拘束了,这时候从礼节上讲就是不对的,不管是陌生的人还是熟人,都应保持一定的礼节,一定程度的客气还是需要的。另外,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会口不择言,违背礼仪规范,忘记了客人与同事、上司与下属的区别,这些都违背了礼仪的要求,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及后果。
正是因为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所以,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礼仪,都应学习礼仪、讲究礼仪。
谈文明礼仪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身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什么是文明行为呢?概括的说文明行为是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道德意义上讲,在我国现阶段,凡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是文明行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
我们美丽的大家园——三明,是一个以开明、清明、文明著称的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你会发现文明与你如影随行,它像一座山,让你感悟巍峨;它像一片海,让你感受坦荡;它像一首交响曲乐,让你领悟激越;它像一支乡音曲,让你备尝温馨。
孟轲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仁爱、上进的心,多想、多学、多做,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稳定,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20xx年,我市大田县武陵乡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林瑞班以参加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并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同年,林瑞班一家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当他回到家乡,面对敲锣打鼓欢迎他的父老乡亲时,林瑞班激动地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爱,心中有了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无尽的爱,
每一天都会令人神往,值得纪念”。林瑞班正是这样怀着一颗爱人之心无私的奉献自己,最终,他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三明饭店女员工庄庆芳,三明市梅列区徐碧乡人,为救落水女青年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女青年得救了,庄庆芳却沉到了水底。小庄的青春在27岁这一年划出了一道最绚丽的光彩,她真诚热情、无私无畏,为三明市旅游走业员工树立了学习楷模,也为三明这座文明城市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身边,文明行为随处可见,也许只是一个微小动作、一句关切的问候、一点无私的奉献,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温暖。如:不乱倒生活垃圾;主动参与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献爱心;见义勇为维护正义;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搞经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文明用语挂嘴边;车辆行人讲礼让,遵守规则不乱行;排队等候不拥挤,先来后到不争抢等等,这些文明行为让我们的城市处处充满和谐的乐章。
当然,我市也还存在极个别不文明现象。在街道上,偶尔可以看见有人随地吐痰和口香糖;在公园里,偶尔可以看见有人踩踏绿地,摘折花木果实;在文物古迹上,偶尔可以看见有人涂刻留言,在小巷里,偶尔可以看见有人占道搞封建迷信活动。作为三明市的公民,他们的行为不但有损于自己的形象,更破坏了三明市整体市容市貌,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不可取的。试问这些人,当他们踩到口香糖,看到原本美丽的绿地伤痕累累、文物古迹面
目全非时,他们真的不难受,不心痛吗?醒悟吧,你也是这美丽大家园的一分子啊。
文明新风是全社会倡导的社会美德,社会文明是我们共同崇尚的美好风尚。讲文明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才能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让我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一起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严格的遵循着祖辈们传下来的礼仪,言传身教。
在古代,君臣之礼被人们看得很重要。臣子拜见君王,必须下跪作揖,以示对君王的尊敬及景仰。一国之君在臣子们的面前永远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永远有着他独一无二的威严。
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平等的关系。见面握手、微笑成了最基本的礼仪。从小我们的父母就会教育我们见到同学、老师或者其他长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要热情招待,这也是最基本的礼仪;每逢过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磕头下跪是最基本的礼仪。通常我们小孩子也会收到大人们给的红包,这里充分蕴涵着长辈对孩子们的情谊。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生长在这个文明的国家,也要把中国的传统礼仪言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中国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谈吐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一般用语为表示尊敬和礼貌的如“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怎样才能使我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呢?首先,我要着装得体,符合我是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显得更加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我们一个班的荣誉和凝聚力,体现这个我们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日同学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健全的礼仪文化建设是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礼仪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进行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浅谈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架起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桥梁;文明礼仪,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文明礼仪,当代中学生的行为指南。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们一直传承着讲文明、讲礼仪的优良传统。《晏子春秋》中的“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三字经》中的“亲师友、习礼仪”、大教育家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等富含哲理的名言及看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并发扬。
文明礼仪缘于最初的人类交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礼仪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又与一个民族的传统相承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讲文明礼仪,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有助于我们展示内心的自信、蓬勃的朝气、振奋的精神,有助于强健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文明礼仪的要求。
要想做到、做好文明礼仪,就要求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在言语方面,要求我们说话和气、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在态度方面,做到态度亲和、真诚、待人和气等,能使我们增添交往的魅力;在举止方面,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行为检点等方面,都可以增强我们的亲和力,拉近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如果人人都做到讲文明礼仪,我们的民族将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国家。
同学们,为了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为了将来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讲文明、讲礼仪!做高素质的21世纪的接班人、建设者!
论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敬人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礼仪是一种内在修养。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不是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要求去进行社交活动。
礼仪是人们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人们往往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与人,闹出笑话。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一个人只要讲究礼仪,就会充满魅力,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人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与人交往、谈吐的基本礼仪是敬称。长辈、友人或初识的人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叔叔”等,不直呼其姓名;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说“没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说“谢谢!”。
我们还要注重服饰礼仪:要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要注意个人性格特点;要符合自己的体型。
让我们做一个在社会交往中懂礼仪的人吧!
商务礼仪的基本特征
商务礼仪是根据礼仪适用对象而产生的一个礼仪分支,指的是商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则。礼仪不仅能体现出一个组织内在和外在的形象,也是一个优秀的商务人员业务能力的亮点,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成为一个组织形象的延伸。
了解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和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使商务人员能够掌握商务礼仪的原则及基本技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得体的个人形象和良好的职业风范。在各种商业活动中,商务礼仪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规定性、信用性、时机性和文化性等等。
1
规定性
从礼仪的范围看,商务礼仪具有规定性。通过礼仪可以协调组织及人们之间的行为,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是组织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商务礼仪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商务礼仪的适用范围,包括从事商品流通的各种商务活动,凡不参与商品流通的商务活动,都不适用商务礼仪。
2
信用性
从礼仪的内涵看,商务礼仪具有信用性。商务活动具有双方利益上的需要,而不是单方面的利益需求,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诚实、守信非常重要。所谓诚实,即诚心诚意参加商务活动,力求达成协议,而不是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毫无诚意。所谓守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签约之后,一定履行。即使发生意外,不能如期履约,也应给对方一个满意的结果来弥补,而不应该言而无信,决而不行。
3
时机性
从礼仪的行为看,商务礼仪具有时机性。商务活动的时机性很强,有时时过境迁,失去良机;有时在商务活动中,说话做事恰到好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时商务从业人员固执不让步,对方也可能被拖垮,从而失去一次成功的机会。
文化性
从礼仪的性质看,商务礼仪具有文化性。商务活动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商务礼仪却体现的是文化含量。企业展示自身形象,商务人员体现文明礼貌,谈吐优雅,举止大方的风貌,必须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树立文明的企业组织形象,在商务活动中表现出文明典雅、有礼有节的素养。
现代礼仪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行为准则相比,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一)传统性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而有着深刻的传统性
“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修礼、崇礼、习礼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和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
礼仪是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沿袭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礼仪这种传统性是根深蒂固的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大都没有形成文字,无须刻意传播,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积淀下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礼仪的那些烦琐的、保守的内容不断被摒弃,只有那些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和主流的礼仪,才得以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完善和发扬
(二)共同性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
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
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相关阅读:饭桌礼仪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