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平均数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个数

  20

  23

  26

  28

  30

  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 份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平均数教学反思

小学平均数课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那怎样求平均数?谁能说一说

  生: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本问题,学生看图并读打分结果

  师:思考:哪个组对方案A的评分高?用什么来衡量?总分还是平均分

  生:教师组有5人,学生组有12人,不能用总分来衡量,要用平均分来衡量。可以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求出平均数来比较评分的高低。21教育网

  师:怎样计算方案A中每组评分的平均分

  生:教师组

  (5+7×2+3+8)÷5 =30÷5 =6(分)

  学生组

  (7+5×5+4+8×3+9×2)÷12 =78÷12 =6.5(分)

  师:哪个组更喜欢方案A? 生:由于6﹤6.5,所以学生组更喜欢方案A。

  2.师:怎样计算方案A的平均分

  生: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

  3.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计算出方案B的总分和平均分,并填在表中。

  生:独立进行计算。

  师:说说哪个方案的评分比较高。

  生:经过计算,方案B的平均分大约是6.41分,所以方案B的评分比较高。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求总数量的方法

  (1)连加法

  (2)有相同的数量时乘加混合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师:怎样求华华走的总米数

  生:45×5+63×4 生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45×5+63×4)÷(4+5)

  =477÷9 =53(米)

  提取有价值的问题:文文从家到游乐宫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预设

  解法一:(336+64)÷(7+9)

  解法二:(336×7+64×9)÷(7+9)

  解法三:(336+64×9)÷(7+9)

  讨论:前两种解法为什么错。

  五、作业

  课本46页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

认识平均数课件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8.1 认识平均数

  答案:

  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片断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与精华的提炼。本课时的板书,紧紧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以及计算方法的感悟和体验来设计,既有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有计算平均数的算式,这样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给学生知识生成的有利的具象载体。

  (五)课堂小结

  数据: 15万元 二季度20万元 三季度22万元 四季度27万元

  答案:

  1、(9+6+8+7+5+10+4)÷7+30=37(千克)

  2、用水总吨数:8×8+4×14+10×5=170(吨)

  总户数:8+4+5=17(户)

  平均每户用水的吨数:170÷17=10(吨)

  3、(8+5+6+9)÷4=7(人) (8+4+11+9)÷4=8(人)

  4、平均每季度产值 (15+20+22+27)÷4=21万元

  平均每月的产值 (15+20+22+27)÷12=7万元

数学平均数课件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 数 ÷ 份 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间。

  (2)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 )本书。

  (3)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举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年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年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年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年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书P119/8

  四、回家作业:

平均数课件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有学生姓名两个字,有学生姓名三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从(1)比笔画数的总数。(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王振方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龙滚中心学校五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45人。

  (2)四(1)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72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1)45是五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五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2)72分是四(1)班上学期期末数学总分除以全班人数所得到的。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1、选择

  (1)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 )棵

  A、181 B、165 C、145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5辆,下午卖出23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正确的列式是( )

  A、(54+25+23)÷3 B、(54+25+23)÷2

  2、李老师家今年1——3月用水吨数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吨数687

  (1)从中你能知道什么

  (2)能否预测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吨数

  (3)你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恼人的平均数

  最近爸爸给我报了一个“奥数”补习班,一旦我遇到了难题就会去请教姐姐,我俩经常一起讨论难题。这不,“说曹操,曹操到”难题又来“光顾”我了。

  星期六,我上完补习班,就来到了姐姐家写奥数作业。姐姐上完她的补习班也回来了,刚踏进家门就听见我在喊:“姐姐,我又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讨论吧!”“好。”姐姐放下书包,走了过来,看了看题目: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3个自然数,要求同学们算出这13个自然数的平均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同学们拿起草稿纸计算,还是东东算得最快,第一个举手,报出答案是12.43。老师看了看,对东东说:“你答案中最后一个数字算错了,其他位上的数字都对。”你知道正确答案是多少吗

  姐姐沉思片刻,拿起笔,对着我头头是道的讲了起来:“我们先算12.43×13,求出这13个自然数的总和,是161.59左右,而13个自然数的总和一定是整数,所以这个数不是161就是162。”姐姐看了看我,接着说到:“究竟是161还是162,我们可以依次试一试。161除以13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我拿起笔算了算:“是12.38!”“这显然不符合题意,162除以13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是12.46!这是正确答案!”我还没等姐姐说完便抢着回答道,“答对了!”姐姐笑着对我夸道。我也开心地笑了。

  瞧!我们这对姐妹就是这样讨论难题的,这不,一道道难题就被我俩轻而易举地解开了!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5月10日上午,我在xx中心小学听了金xx老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一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金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游戏导入,学生挑战3秒钟记数字并统计个数,让同学们思考“如果用一个数代表第一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用什么数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说出用哪个数可以代表第二个孩子三次记数的整体水平,并说出原因,金老师不断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发言,让同学们真正感知“平均数”的内涵。使学生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不断叙述,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整体水平,可以将一组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求出平均数即“总数÷个数=平均数”;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直观,借助学习单让学生画一画移一移,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既不可能是一组数中最大的数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数的真正原因,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又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有几个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1、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快乐的学习下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对于一位陌生的教师,学生的表现是非常配合甚至是喜欢的。这值得我学习。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质疑老师都不急着去解决,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表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形成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这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最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我们自己会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诉了学生该如何做,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没注重对学生倾听习惯和完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整个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设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问题使教学达到一个高潮,并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回想我以前上这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总会这样说:“一组数量的和去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就叫平均数”。依此类推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或(一组数量的和)÷(这组数量的个数)=平均数。然后根据所谓的公式开始生搬硬套,开始反复地、机械地进行训练,自我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考试出现这类题的时候,学生们也往往不会出错。

  但是实际上有关平均数的概念的生成、计算方法都是教师强迫灌输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甚至就不理解。总得来说,听这节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听课,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今后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妙用“平均数”

  星期天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一元钱的假硬币。我拿着报纸问爸爸:“爸爸,假硬币和真硬币有什么区别?”爸爸说:“区别很多,象图案、重量这些就会有区别。”我问:“那么怎么称出一枚真硬币的重量呢?”爸爸说:“我们一起来试验。”

  爸爸拿了一个小电子称,把一枚一元硬币放在称上,可是硬币太轻了,根本称不出来。爸爸问我:“象这样称很轻的东西有没有好的办法?”我想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这时爸爸把我的储蓄罐拿出来,从里面找到了100枚一元硬币,整齐地放在电子称上,称上显示602克。爸爸问我:“你现在知道一枚硬币的重量了吗?”我想了想,100枚是602克,那么1枚就是602÷100=6。02克,于是我高兴地告诉了爸爸。

  爸爸又问我:“那么你能不能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呢?”我拿了一把尺和一张纸,尺上最小的单位是1毫米,一张纸比1毫米薄多了,我左量右量,没有办法量出来。爸爸启发我:“刚才是怎样称硬币的?”我想,爸爸拿了100枚硬币称出重量,然后以平均数的方式求出1枚的重量,那么我也可以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求出的平均数就是1张纸的厚度了。说干就干,拿了100张纸压紧了一量,有1厘米厚,1张纸就是1÷100=0。01厘米,也就是0。1毫米,1张纸这么薄啊!

  爸爸说:“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条件下测量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该怎么呢?就是用聚沙成塔、聚少成多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大数,然后再求平均数,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了。”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啊!

有趣的平均数

  今天,我在快乐数学上看了“平均数知多少”这篇短文觉得很有趣,就想来算一下我的平均分。

  我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语文和数学两科的平均分90,英语和数学两课的平均是89.5分,英语和语文的平均分是85分。我上学期语文数学英语各考了多少分呢?这就是我要问的问题。我根据语文数学英语,每课的成绩,平均分可以知道:语文和数学两课共得90.5x2=181分,数学和英语两课共得,89.5×2=179分英语和语文两科共得85×2=170分。上面三个数的总分加起来170+179+181=530分,正好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总分的两倍,由此可推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总分是530÷2=265分。根据三科的总分和其中两科的总分,就可以推算出另一个成绩:英语为265-181=84分,语文为265-179=86分,数学,265-170=95分.

  数学问题可真奇妙,我以后一定要多学习才行呀!

平均数听课心得体会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听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几点感想:

  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球类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投篮比赛”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投篮水平高还是女生头的准投篮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篮水平高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够到位。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预防诺如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