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我们的学习

  我们要向书本学。书本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求知的重要途径就是向书本学习。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学习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因而也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持之以恒,要勤奋。著名文学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行为的失败在于因循苟且。我们要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养成良好的学风。勤学习,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学蜻蜓点水,不作浅尝辄止;勤思考,就是要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思考是学习的重要过程,“愚者言其思,智者思其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想,我们的工作一定会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最后,我想用毛主席的一句教导作结束语——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读后感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

  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真正学习的目

  中华人名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使国家进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周恩来总理小时候看到了落后的中国时间所忍受的屈辱,立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给了他勇气,给了他信心,促使他能够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个新中国。

  先人的努力,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给了现在的儿童一个没有“压力”的社会环境。而如今的儿童从小受宠,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在家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根本不了解父母的苦心,更不知道为什么父母会那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他们一向认为,读书是为父母读书,读出来了,是父母得到什么。不,不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全来自小时候的他们根本没有读到过很多书,没有文化,到了科技社会的他们,无法用“正常”的语言去面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受这种心理的约束,所以宁可让孩子误会,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去面对日新月异“进化”的科技社会!

  然而,又有多少孩子能够了解父母的这一番苦心,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了解到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母的是什么呢?真是少之又少!

  正所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到是背的好,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吾透这其中的真理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先人给我们一个安宁的生活,我们就要珍惜,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然而,我们真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了我们祖国的明天能够更美好!

入党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著作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阅读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后收益匪浅。卡尔?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成的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出生时拿破仑帝国已经覆灭,被推翻的封建势力复辟,但是暂时的复辟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革命带给人们的自由精神。马克思的父亲具有中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马克思就读的特利尔中学中的教师克里门斯?文采尔、泰宁格尔和校长维登巴赫都是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存在决定意识。诸方环境决定了马克思最初的精神境界和发展方向。使马克思初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伦理和启蒙主义的世界观。这时创作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文中提出选择职业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问心自问的。身为研究生,不能说我们已经定下了未来的职业,之说以称之为未来,顾名思义是还没有到来。我们要探索的东西很多,职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它是关系我们一生的事情更要认真仔细思考并决定。

  马克思在提出问题后,做了一一解析、建议与判断方法。马克思阐述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父母、社会关系、体质和自身能力。同时提供了判断标准:“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马克思阐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并且“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学会倾听心声,这是在当今世界很少人能做到的,正如前文所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可能脱离环境,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能努力改变小环境。且小环境属于大环境,谁也不能断定就不会发生蝴蝶效应。就如前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先迈出第一步吧。对于应该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作”的职业问题,个人认为能够独立创作当然好,但当代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今非昔比,很多创作是由团队进行的。“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是的,手段可以变换但要选对手段。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引用概述青年马克思的远大理想的一句话,选择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汇报人:xx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这是马克思写于1945年,并于1988年经恩格斯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提纲》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无产阶级为了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而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也越来越暴露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并日益蜕化变质,根本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算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人类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当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物主义在德国先进分子中占了优势。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仍然存在着机械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特别是它否定革命实践的作用,因而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必须批判和改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创造崭新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的一条红线。马克思针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轻视、否认或曲解实践的情况,强调实践的伟大意义,第一次鲜明地把实践作为历史发展和哲学理论的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纲》中,无论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新哲学的阐述,都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

  一、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揭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就哲学的显著特征。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其次批判威信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时间观,阐述了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伟大意义。

  2、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纲第一、二条中,马克思从总的方面阐明了科学实践观,并以实践观点基础,批判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时把唯物论和辩证法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正确地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关于人同环境、教育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辩证统一的思想。

  2、批判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

  3、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4、提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提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5、揭露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根源。

  三、阐明新旧哲学不同的阶级基础、根本特点和新哲学的历史使命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阶级根源,说明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

  2、阐明了新旧哲学的根本特点和新哲学的历史使命。

  阅读心得:恩格斯说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来看,其标志是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形态》,而《提纲》可以看作是写作该书之前的一个纲领,因为从内容上看,该书是《提纲》基本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来看,《提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基础、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提纲》提出的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已经十周年了

  十年前的今天,XX年6月3日,我第一次阅读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记得是《马克思的故事》,虽然有些字还是不认识,但是我一下子就被马克思同志的人格与梦想所吸引,深深的感动,听到马克思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流下了眼泪,但是虽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但是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好的。

  每次看到当时的在党的会议上的话语,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就是觉得那就是我看的那本书上写的那样,

  后来到三四年级每次看到那个画像里的大胡子男人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既威严神圣而又神秘莫测。他的学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现实魅力,是一个让我从懂点事儿开始就感兴趣的问题。四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马克思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以前的社会主义都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乌托邦”,而马克思他老人家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但我常想不明白: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理解怎么就科学了

  老师告诉我,马克思构造的未来社会叫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社会产品按需分配。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倒好理解,但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就比较让人困惑了,难道掏大粪这样的工作也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老师解释说:那时候全是机械化了,掏大粪这种工作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解决了,让我们茅塞顿开。

  至于按需分配,我想到自己吃鱼最爱吃鱼头,妈妈常专卖鱼头来给我吃,她老抱怨,现在的鱼头卖的比鱼身子还贵,我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可以吃鱼头,鱼身子谁来吃呢?如果没人吃,只有用来喂猫,能那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太浪费了。这个问题我没问老师,因为我从[参考消息]上的一则新闻找到了答案,里面说记不得的那一国的科学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发明了一种方形的西红柿,这样放起来不占地方。我举一反三、豁然开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培育出只有头,没有身子或者身子很小的鱼。

  五年级,彻底颠覆我的憧憬的是再大一点我懂得了一个概念叫能源危机,想必这是马克思在那个时代所没有遇见过的。我知道了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人的需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看来即使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依然要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未来社会的基本矛盾仍将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

  回过头来想,其实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能力都是取决于我们的现实基础,就像以前有个笑话,村子里搞深入揭批“四人帮”,一农民大爷上台发言:江青狗日的腐化着呢,这婆娘床头放了两罐糖,一罐红糖,一罐白糖,她吃油条都蘸着糖,想蘸红糖就蘸红糖,想蘸白糖就蘸白糖,把俺们贫下中农肺都气炸了!对当年那个农村老大爷来说,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个社会这个社会里人人每天都能吃到油条蘸糖,他一定会把这当白日梦。如果让老大爷编教科书,也许他会把每天有个红苕吃称作科学社会主义,把每天吃油条蘸糖称作空想社会主义。

  六年级我拜读了资本论以后,我感觉马克思理论如果要说科学性,主要不在于他的具体预言和结论,那是算命先生的工作。而是他分析过程和思路。其他的“仁人志士”也会痛斥富人的无耻贪婪,凭着想像构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该是怎样,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轻下结论,他从商品和货币开始解构资本主义,一步步推出他的结论,写的着作都论斤称。这个马克思在我脑海里,倒不象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为工人阶级利益捏着粗大的拳头赤膊上阵的革命导师,更像一个苦啃书本,板凳坐得十年冷,甚至学究气十足的古典学者。难怪他不仅能在当时打动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的劳苦大众,时至今日仍以其缜密严谨的思维魅力令无数哪怕不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衣食无忧的爱智者叹服。

  初一,课外书告诉我们资本论中的精粹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能算作马克思一人的专利,当今剩余价值理论也早已不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话语。但我想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研究是不科学的,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占有资料的局限造成的,他想论证的是一个能发挥一千年作用的命题,但就算他磨穿了大英博物馆的地板,他也不可能算清在他身后几十年乃至一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他就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他预言了对手下面几步将如何走,并公布了自己的预言,宣告了他的对手必将失败。并不是马克思的预料不高明,而是当时还没有博弈论,他忘了他的对手是一群和他一样智慧的大脑的集合,马克思的预言让他们警醒并放弃了原来的战术,他们绞尽脑汁走出了几步连马克思都没有预料到的好棋。

  初二,我当选社团中央第一书记、主席,有了新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还远不是这些预言和结论,恰是他真诚而理智的乌托邦情怀。

  他充分的符合后来西方知识分子研究中所提出的理念人(the)的概念,他身上充满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他关注社会核心价值,力求运用他们坚持的理想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并以自己认同的价值与观念作为准则,来争取他们所认为的更合理的世界。理念人展现了人文知识分子是为观念、为理想而生活的这种特点,将这类人区别于工程人,技术人这类专家型的知识分子。

  乌托邦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达不到的精神王国,之所以说马克思具有骨子里的乌托邦情怀,是因为他不满足于那个人人都无奈的接受的现实的经验世界,他不认为现存的就是合理的,相反他无论是论证“剥削”还是人的“异化”都旨在展现现实的不合理与荒诞,指出人们“自由地”成为资本的奴隶,也就“自由地”失去了自由。对于时代的痛苦,他不满足于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而喜欢搞“理性设计”,他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告诉世人,还有一个彼岸世界或者说精神王国,这就是:人的全面解放。

  其实这种乌托邦情怀,我们国家的老祖宗身上也有。比如淮南子明明的记载着:“东方有君子之国”,当然你在地图上肯定找不到。山海经里也说:“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镜花缘》还给君子国一些有情节的描述。自由市场上,买物的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物的人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不过我们小时候都是把这当作笑话来看。

  有宗教学者说,中国人的民族基因里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意识。当中国人习惯于用香火供品祈求无灾无病,升官发财,福禄寿喜的时候。马克思传达给我们一种信仰告诉人们要向往打破锁链的自由。难怪画像里他的目光这样坚定而又忧郁。

  初三毕业,我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历经社团的坎坷险阻,我认为他的执着让我想起佛祖乔答摩·悉达多在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尘垢于岸边毕波罗树下发愿:我今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身体碎坏,犹如微尘,誓不起此座。最后他们同样得出结论,此岸的世界是苦的,而彼岸的境界,只有破除自身魔障才能证得。使他们的理论打动人并赢得了无数信众的很大一部分共通点,同样是他们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

  这也是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构成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它鼓舞生存在此岸的人们对现实不合理的抗争,也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它抚慰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道德勇气,是对人们工业化社会现实生活无可逃避的巨大欠缺的精神补偿。

  今天看来,告诉我们傅丽叶、圣西门的那一套是乌托邦又叫空想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开始才叫科学社会主义,也许是他的铁哥们恩格斯为了树立他的学术威信。后来我们阴差阳错的把不能实现的“空想”“乌托邦”和科学作为二元对立,甚至把实现了的现实和“科学”等同起来,绝不是马克思他老人家的本意。

  其实不符合经验或难于“兑现”并不等于不科学,牛顿定律解释的自由落体是在绝对真空的情况下的理论推导,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卡诺认为在工作于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所有热机中,以卡诺理想的可逆热机所产生的动力为最大,这样热效率百分之百的热机在现实中也造不出来,你能说它不科学么

  高一,我也继续深入,马克思理论的形象开始改变大概是从苏联革命成功开始的,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行为让世人开始怀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倒胃口,“苏联揭露的斯大林的统治,其黑暗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最专制暴虐的统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却在“与时俱进”。当年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的胜利使得它的敌人也扮装成社会主义者。而今,则是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东欧等地的失利常常使得它的信徒也扮装成非社会主义者。

  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乌托邦情怀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实践中造成了灾难,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秦晖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运动就是例证。在那个年月除了伟大领袖和一些因不懂事而头脑发热的小孩以外,连中央委员们都不得不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谁的脑海里还有一点忠于理想的情操。在饿殍遍野的年代,这么多农民出身的干部里,除了一个彭德怀跳出来为农民鼓与呼,没有人敢于质疑当时荒唐的政策路线的合理性,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乌托邦情怀。参与大跃进的那些“无限忠诚”的中坚分子大多数本身就不相信什么乌托邦,他们并不打算为之奋斗牺牲,却鼓动和胁迫别人去奋斗牺牲。人性中自私和邪恶的一面被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领袖个人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他没有权力把他一个人的理想强加在全国人民身上,即使是一座最美丽的花园,当它强制性的把人关在其中它就成了监狱,是专制把乌托邦变成了集中营。

  回过神来,很多学者指出实际上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乌托邦情怀而专制主义才是我们的敌人。是借着理想来裹挟群众,利用在此岸孤立无援的个体的绝望来操纵他们的野心家们玷污了乌托邦的旗帜。大众是有头脑和选择权的,你可以用你的理想来鼓舞和感召世人,但你无权用你个人的理想来支配世人,把不同意你观点的人都镇压为。

  我们要警惕的是,如果我们的民族或者世界可以憧憬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之国决不是一群放弃独立思考,只懂得纪律、忠诚和服从的“建设者”在一种声音的统一号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建造的,用哈耶克的话来说,那是通向奴役之路,那种所谓的乌托邦充其量是金凯利的“楚们世界”或者奥威尔的“动物农庄”。

  马克思为我们指出,通向自由王国之路,是以“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复归,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复归。这也就是后来在《宣言》中的那句凝聚着马克思理想而后来有些国家“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闭口不提的至理名言:“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二,现在的我,这种乌托邦情怀和书生意气在今天被某些“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看作不切实际的书生造反、十年不成,斥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相为印证的是当年毛泽东批林彪“不是极左,而是极右”。连不少受过运动之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今都在谈论如何“告别乌托邦”。

  而这才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也正应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灵魂中的一部分。是他让我们不要为统治者们的英明伟大而放弃自我,执着地追问当下社会的不合理、不科学、不道德,质疑现实的合法性,憧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之国”,那里有公正、有平等、有尊严、有幸福。

  今天当我们谈到走向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时候,其实隐含的逻辑就是承认,当前的精神状态和政治生态至少是不够文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理想的文明状态就是一个乌托邦。

  一般意义上制度变迁的研究都会导致一种看法:一种制度自身就包含着合理性,制度变迁总是意味着制度从效率较低的形式趋向效率较高的形式。在现实中确实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但它难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经常在某些时期无奈的生活在对大多数人都不利的低效率甚至野蛮的制度下。往往一种制度人人都认为它不合理,但谁都没有办法,只有说这是“中国特色”。为什么按经济人的假设应该是理性,的却选择了低效和非理性的制度?这就是“诺思悖论”。而诺思教授对此的回答是:路径依赖。他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对此觉醒的个体的抗争常常是无力的。

  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的苦恼往往在于,当不能逃离我们就寄托于改变现实,但我们改变现实的理想遭遇挫折,我们又用理想来安慰自己。放大来看,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情感历程就是在这几极之间往复震荡。

  追梦人常是苦闷的。今天的人们,常借“坦塔洛斯”之名形容可望不可及所引起的痛苦。它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自然女神普洛托之子,因得罪众神而被打入地狱,拘留在一个湖的中央。他口干舌燥,但要低头喝水时,水就向四周退去;他想采摘头顶的满树鲜果,但刚一伸手,树枝就马上抬向高处。相信那个吕日周离开长治时,他心中会真切的感受到这种无力回天的坦塔洛斯之痛。

  面向未来

  但梦想的真正价值还不在于能否在自己眼前“变现”。那种全心投入的渴望,不畏流言的努力。如同白衣胜雪的年少情怀,对纯美爱情的渴望、夸父追日般对伟大真理的冲动。也许岁月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变得世故而成熟,适者生存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正直有理想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会在一种环境中成长为机会主义的政治动物。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却绝不会从灵魂中抹去梦想的烙印。

  对乌托邦的向往,也并非要回避现实。《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偶然在山谷里被发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乐土,但最后却没有忘了告诉世人,第二次再去却怎么也找不着了,让一丝酸涩怅惘留在人们心中。先民感叹: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当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梦想来到达彼岸的自由王国,即使自由女神的火炬下也不是属于你的乐土,并不妨碍人们怀着现实感哪怕是被迫留下来建设自己此岸的家园。

  现实会给予我们这样的经验,真正的正义是难于实现的,绝对和永恒的爱是不存在的,完全的公平是无法达到甚至难于界定的,人类历史的演进是非理性而且冷酷的。也许我们已经足够的成熟和世故,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而变得冷嘲。有人可以用玩世不恭的表象来保护自己,但我相信如果敲开他们玩世不恭的壳,透过佯狂和反讽,他们内心仍然有炙热和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读到张贤亮的《牧马人》、《绿化树》里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把对梦想中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精神的支柱。也许从心里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愚忠,这么多大学生为了某一份好工作而入党的同时。我们不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被彻底的唯物主义打倒,我们仍然应该旗帜鲜明的鼓舞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保有向往先进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勇气,鼓励人们知行合一地实践我们憧憬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吕日周们的努力是何等的可贵,说是个人英雄主义也好,书生意气也好。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描述的,对任何变革都会有,“一帮人迫不及待地出来扼杀,其理由是这些建议不现实,同时又为现存的东西辩护,说它们才是现实的,不管这些东西多么荒谬。”

  假如没有这样的人对貌似永恒和习以为常的社会经验和政治传统发起的挑战,假如我们的社会不懂得给予这样的人善意和尊重甚至必要的支持,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政治将没有未来。

  司马车同志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实践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司马车路线将更加胜利!

2014年3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

  开学来了一段时间了,我们开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让我们更深入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了。了解学习马克思哲学的方法与意义。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却在时代中不断发展和展现它的生命力。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了前无古人的丰碑。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思想需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思想需要与现实实情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而马克思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证明了我们学习马克思思想需要将现实与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我们学习马克思理论需要在掌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将历史环境加入理论中去理解。学会自我思考、独自判断,做到不人云亦云。学会批判,学会辩证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它作为学习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就像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且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是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同时学以致用。并且有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了,所以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它。而学习科学的严谨、认真,促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将其作为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影响。不断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2019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2019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鼓励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段的生产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市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的一般规定是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如果停留在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人和一个现实的历史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可以作为合理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这一节考察了社会生产的内部结构,分析了社会生产各个方方面的相互关系,研究了生产的现实运动及规律。

  引论。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产品);分配依照社会规律决定个人分配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依照个人需要的对象和奴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重点,非配合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社会生产就是这样在总体性中活动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资产阶级经济学“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一起。马克思指出了这种分法的肤浅性,并具体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消费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割裂和等同都是错误的。首先,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消费。消费也直接地表现为生产:一方面在消费生活的消费品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恢复体力,即通过消费生产出劳动;另一方面,在消费生产资料的同时生产出行产品。其次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互为中介、互为手段。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为就没有对象。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最后,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互相创造对方。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把自己当作方创造出来。消费生产着 、创造生产,生产生产出消费。

  尽管如此,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如平庸的经济学家萨伊等。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消费只是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2、生产和分配

  马克思批判“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阐明了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的原理。

  “三位一体”说的实际观点是,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换言之,资本就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资本决定了一切分配形式/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不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批判了分配优于 生产的理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和生产产品的分配。铲平的分配显然只是分配的结果。在这里,要具体分析的颚是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如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和生查资料在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首先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分配,即什么素质的社会成员安置在什么样的生产部门干什么,什么样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的哪些人所占有等等。以这种生产条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结合形式。所以说,它决定生产的结构。人们只有在这种生产结构中才能生产出可分配的产品。可见生产要素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在本身分配不断地改变,也不断改变着产品的分配。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等社会的几种情况,这些情况从形式看,分配似乎先于生产。但实质上,并不是分配先于生产,而是生产先于分配,生产决定分配,一定分配方式决定于一定的生产的方式/

  3、交换与流通

  这一节的核心是论述交换作为生产的要素并包含在生产之内/

  从交换的内容来看,交换主要有四种,但实际上他们都是生产决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资料可以供交换。总之,生产既支配着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即一定的生产决定于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种关系。但是生产就其单方面的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如:市场的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在俄河南广大。可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地位和作用不是等同的,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它们的差别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而离开了一定社会性质去谈物质生产,割裂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是错误的。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一次阐述了政治经济学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都必须经历两条彼此相连而又互相区别的认识道路。即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具体——抽象——具体)。马克思在这里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形成中的导致具体的再现。

  第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以前的古典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二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认为科学上的正确方法

  2、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原因:首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其次,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资产阶级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钥匙

  4、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

  学习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稿

  第一马克思把《宣言》作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开端,初步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并分析了经济学基本范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及其互相关系,为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基础。

  第二《导言》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许多思想,因此《导言》对于马克思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突出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三,通过对《导言》研究,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理论,对我们继续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计划工作的核心

平均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