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白居易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花非花作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古人评价它“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绮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因为他的诗都很简单易懂,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我第一眼见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爱上了它。白居易的诗语言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而其意境亦多显露。而这首《花非花》却十分朦胧,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朦朦胧胧,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花是年轻女子的象征,花的盛开便是女子美好的青春,短暂而绚丽,皆是最美、最动人的年华。而雾则给人以朦胧之感,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虽然看不真切却实有朦胧之美,因为看不真切,所以愈加美好。当想象腾飞时,一切的美好便开始了。而朦胧则是想象的开始,作为一个女子,怎能不爱花,怎能不爱雾?花非花,是何物?雾非雾,又是何物?这首诗好在写的朦胧,写的玄妙让读者去猜去想去思考,诗人写的到底是何物?只有在细细品读之后,你才知道作者的意思。白居易为我们描写的这个意象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所指,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既非花,又非雾。作者所描写的意象,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白居易也只是在感叹这世间美好的事物太过短暂,表达自己对过往的一切美好的怀念和追忆。而我相信作者也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提醒我们要珍惜美好,而又易逝的东西。这些美好是那样的脆弱、短暂,一不小心便会消失不见。而等他逝去,我们再想去寻找时,就不能再找寻。

  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白居易却用如此美丽的诗句让我们了解,并铭记在心。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想起时,方才发现这世间的一切皆是如此。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就如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觉得那样的短暂,时间总是那样的不够用。我们快乐时,似乎就感觉不到时间在走,但其实它已经飞一般的逝去。

  珍惜光阴,珍惜美好。毕竟他们总是“夜半来,天明去”。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 原创写诗

  烟雨潇潇黛眉愁,

  红花点点泪空流。

  平生肯爱花一笑

  千金难买初见时。

  待得阑珊春意尽,

  却回首,

  故人西辞香断久。

  再不见,

  花满枝头,

  愁空愁。

花非花作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入惜从教坠。”杨花漫天飞舞,却又全非杨花。花者,美者也,杨花飞落,无着落也。

  如果说提到中国文化,那么就应当提到含蓄之美,它隐匿于诗词,隐匿于绘画,也藏在手工艺中。

  翻开泛黄的书页,发现那含蓄之美在字里行间散发着奇异的香气。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中这样写道:“高高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读这首诗时,只是觉得这仅仅是一首女子出嫁,为见舅姑而紧张烦忧的诗。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与知识的丰富,我渐渐意识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根本就没那么浅薄。他借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自己比做新娘,考官比做舅姑,而自己的老师却比做新郎。他这是在问老师他是否可以通过考试,而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些。我不禁感叹朱庆余竟含蓄到这般,中国文化原来这般委婉。还有这些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的诗词内容不管怎样变化,其婉约含蓄之意一以贯之。前时的宴乐歌舞也好,后时的忍泪悲歌也罢,总是用一种委婉细腻的语言道出,稍加管弦,那如缕悲情,凄清哀婉便会含蓄地淌出。更不必说《锦瑟》中的“沉珠埋玉”,《蒹葭》中的可望而不可及。《琵琶行》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爱诗词,更爱那心跳般的委婉,难以触摸。那是中国文化中一首唱不完的歌。

  打开厚重的画轴,发现那含蓄之美在点滴墨色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几尺宣纸上用线条,颜色,即可反应出一个画中的世界。古人云:“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宋朝的“踏花归去马蹄香”就是如此。画面中呈现出一匹飞驰的骏马,而没有朵朵细碎或张扬的花朵,唯有三两只蝴蝶随马蹄上下翻飞着。这是宋代一次科举的试题。作者用含蓄的构图,合情合理,似乎那悠远的香气已透过画面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环绕在我的四周,含蓄之花,悄然绽放了。还有描绘山水时,历代的画家往往都爱画曲径通幽而不见行人,水边茅舍而不见居者,画一叶扁舟又芦苇掩之,画一痕远山又云雾绕之,画一抹平湖则烟雾迷漫。还有画面中的留白,都使得画作充满了迷蒙,含蓄之美,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

  解开尘封的盖子,发现含蓄之美躺在盒中,散发着炽热的能量。清初的青花瓷讲究含蓄之意。它不像元代时的那般粗犷,有力,而是用细腻的线条勾勒,淡淡的颜色渲染,画出鱼龙之舞,画出百花争妍,画出生活百态。无不含蓄,委婉地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和谐的向往,对社会安康的期盼。含蓄之意在朵朵青花间洋溢着希望与幸福的味道。

  含蓄美,如同一位羞涩的孩童,藏在古诗词中给人以寓意无穷的韵味;藏在山水画中给人叹为观止的意境;藏在瓷骨中给人殷切热忱的希望。含蓄,如同一块砾石壳中包裹的美玉,朴实无华的绽放着它隐隐的光辉。

花非花

  江南泛舟,思乡葵

  腾云去,驾雾归

  风雨相随,非独回

  是也,是也。

  凉雨微寒,次心酸

  百转千回孤此川

  千回百转靓梳妆

花非花诗歌

  蛹破成蝶,蛹伤归空

  庄周解析洞的幽深

  蝶从梦里破开三更

  夜色仿佛尘网,水藏封阳光

  那条游鱼躲过诱饵

  用嘲讽心态去读水的体温

  病人眼里有花的姿态

  解读逝走树围的情爱

  绿叶扶起年华,拒绝疾病造访

  年轮翻遍所有的阳光

  也找不到那片落叶的死亡

  曾携带花的忧伤

  水不想流逝,却无法拒绝常态

  花不想萎蘼,尝试打开枯锁

  让一把钥匙自此流浪

  花会诱拐一只蝴蝶的艰难

  任意矫情,任意浮水流淌

  心念太急,盛开岂可太旺

  花不堪岁月围剿

  天有胆地有胆,人却有色胆

  乱心投于赏月,心乱即去读诗

  即读若有若无的时光之寒

  花的结局是开败所有的欣赏

  奋力变幻时刻,咫尺也乱天涯

  我们观花徒见花艳

  岂能窥破花有胆裂之幻

  过分妖娆会累了衬托

  过分芬芳,天涯近方寸也是苍茫

  花骨柔软,非花以心回旋

  人生树壮,非土以厚德载物风光

  花非花影非影梦非梦

  尘归尘土归土,溪水归大洋

  我们用手翻烂春天记忆

  也找不到初开的初衷

  花依偎枝叶,花依偎色胆

  才将岁深之幻拖进尘埃

  刺你的眼,使你向往功名的渴望

  游游走走,为那些在水里生存

  却仍然饥渴的鱼洒下辛酸

  花非花,总有物是人非的印象

  让你追悼虚无而且肝肠寸断

  一条鱼测试水温,一朵花测试红尘

  庄周梦里谁在歌唱

  花事缄默,又在伸展媚态

  以虚无盈围之内

  缤纷一地惊起尘埃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词,我很喜欢它,但种花、养花带给你的感觉绝不是“春梦”的昙花一现和“朝云”的捉摸不定,而是一种心灵体验和人生感悟。

  小时候种过凤仙花(俗名指甲花),花似蝴蝶,飘飘欲飞,美如其名。那时还学着电影《城南往事》里的小樱子用凤仙花涂指甲,指甲没染红,花瓣却落了一地。十几年后,重温这部电影,仍被它婉约、细腻、伤感的气息所感染,仍被小樱子的天真可爱所感动,也时常勾起留在纯真年代的美好往事。

  郁达夫在他的《故都的秋》中写过牵牛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可在我眼里牵牛花缺少“品格”:长出的细藤爬不上墙壁,如同扶不起的刘阿斗;开出的花极小,又没光泽和质感,让正午的太阳一晒就蔫了,使人想起一词来——萎靡不振,就像鲁迅对孔已己的感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不喜欢,所以再也没种过。

  最让我劳心费力的是养菊花。像陶渊明一样爱菊的清丽脱俗、宁静致远,因为太喜欢,所清晨的时候,把她们一盆盆地搬出来,傍晚再一盆盆地搬回屋里,却忘了菊花天生就有傲视寒风冷雪的本性。长期的温室生活使她们变得无精打采,花瓣也凌乱不堪,失望之余,让她们在院子里自生自灭。没想到经过几次寒风暴雨的洗礼,却恢复了自然的本色,又变得精神抖擞了。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x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妓x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资料】: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之《花非花》

  年代:唐

  体裁:词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 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赏析一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赏析二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娼妓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娼妓,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白居易别具一格的朦胧诗《花非花》。诗中写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很多人读罢这首诗,感到意境如梦,余味无穷,有人甚至冠以中国古代文学第一朦胧的美誉。但这首诗究竟在写什么,很多人难解难分,这就引发了后人无限的猜测。

  比较公认的观点,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与官妓的生活体验,因为像白居易这类的文人和官员,喝酒狎妓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事,而诗中所描写的情形,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在写与小姐的一夜交往。更有大胆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白晚年信佛,这首诗其实是写“意境朦胧,心净无我”的一种境界。还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用抽象的笔法在回味一次美丽的邂逅,但与谁相会又无法说清。更有可笑者,说白老先生喜欢吃混沌,诗中的花,其实就是混沌,这当然是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

  有专家指出,《花非花》编在《白氏长庆集》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其中的《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依次类推,白居易写这首《花非花》也一定是为某个人而感伤,这个人一定在白居易心目中有位置,情感上有深交,应该是他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一个人。如果把视野紧紧局限于青楼之上,把《花非花》的主角确定为一夜之女,这未免太小看了白居易的似海情感。

  这让人想起了白居易一生最对不起的人--他抛弃的初恋情人湘灵。在白居易写给湘灵的诸多诗作,特别是婚后所写的怀念诗中,其笔法和口味几乎是一样的,很多诗去掉题目,让人读起来也很朦胧,也很感伤,老妪也不能解。比如在《寄远》一诗中他写道:“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如果不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不同样是一首朦胧诗吗?可见,白居易一般不写朦胧诗,如果写了朦胧诗,应该是写给初恋的情人。因为只有写得朦胧些,才能让别人无法洞察他内心深处的创伤,从而隐去心碎的无言之疼。

  白居易和湘灵的恋情,是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痛苦经历和美好回忆。因为婚姻制度和门弟之别,青梅竹马的两个人最终分手,而这段恋情却成了白居易内心挥之不去一丝情愁。即使在结婚之后,白居易还旧情难却,念念不忘,为湘灵写了不少这样的感伤诗,比如《生离别》、《潜离别》等。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要写难忘的良宵?他和湘灵的关系究竟发展到哪一步了呢

  这可以从白居易写湘灵的两首诗中,隐约看出其中的端倪。他在《寒闺夜》中写道:“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另一首《冬至夜怀湘灵》也抒发了同样的思念之苦:“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写的晚上,衾都是寒冷的,长夜之中都是孤独。那么,分手后的夜半之时,白居易究竟在留恋什么样的良宵?不言而喻,一定是那个衾是热的、人是双的、两人都不是独眠人的美好夜晚。由此可以推断,白居易和湘灵两人当时已经背着外人,偷偷非法同居了。如果再回过头读《花非花》,所描写的不正是两人幽会时的场景吗

  《花非花》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这首诗作于何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李白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朱金城在《白居易集笺校》中断定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然而,从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中似乎又看不到这一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让诗人如此朦胧地写这首诗,他的这个结果从何而得,没法知道专家的心思。但本人自信,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这一年,白居易五十三岁。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过常州,经宿州。宿州就是当时的苻离,是白居易认识湘灵的地方,专门绕道,故地重游,别有一番心事在心头。他到宿州甬桥有感写《甬桥旧业》诗:“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白居易这么关注他的邻居,其实因为湘灵原来就是他的邻家女,这次故地重游,看望其他邻居都是晃子,想知道老情人的下落才是白居易的真实用心。然而,邻居已换作他人,心上的人已不知去向,这怎能不让白居易感伤呢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这是邻家女孩给白居易的第一印象。这次绕道故地,情人已人去屋空,白居易怎么不想起湘灵如花似玉的美丽容颜?怎么不想起死去活来的相爱岁月?怎么不想起朝来暮去的美好良宵?这样的变故,让白居易的情绪不能平静,也无法平静,那棵即将老去的心,又猛然跳动起来,那股即将泯灭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他似乎又看到了梦中情人的影子,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又打开了。

  蓦然回首,岁月如烟,一切如在眼前。梦中情人如花似雾,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春梦几多,良宵几度,如今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不能不勾起诗人最后的感伤:“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是对往昔良宵的思念,也是对旧时情人的呼唤。

  我认为,《花非花》应该是白居易离开苻离回洛阳的途中,屈身驿站的油灯之下,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在悲伤的抽泣中,伏案疾书,一挥而就,献给梦中情人的最后绝唱,因为从此以后他旧梦不提,旧情收却,再也不写那一场风花雪夜的往事了。从这个角度来解诗,《花非花》和白居易的其他诗一样,一点也不朦胧,他所抒发的情感,一点也不虚无,《花非花》的主角是湘灵,不是官妓,不是佛,更不是混沌。

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鉴赏: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生育保险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