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景色
李白《望天门山》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天门山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壶头山、嵩梁山,又名王屏山,坐落在张家界以南,与七星山、雄壁岩毗连。
天门山分为冬梁山和西梁山,两座山夹江对峙,犹如牛郎织女隔江相望。天门山下的水波涛汹涌,在东梁山和西梁山中间变窄,形成一个奇特的漏斗形,水在石壁上,不停的回旋着。
有一次,我和父亲到天门山游玩,父亲说天门山上有十六峰、十六洞,有高远峰、玉堂峰、丹灶峰、箭杆峰、笔架峰、将军峰、老僧峰、负儿峰等十六峰。十六洞里有石象如雷的雷洞,有风习习如转台的风洞。泥洞、蛇洞、龟洞,三洞在山寺旁,还有各种关于十六洞的传说。
我和父亲爬着爬着,我就想出了一些关于天门山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父亲还讲了一些天门山的传说。神不知,鬼不觉,我和父亲都爬到了山顶,那是一个像小岛似的地方,上面有许多树,阳光从缝隙里射了进来,犹如千万把金色的剑,笔直的插进来,似乎每一束金光,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温暖的阳光!
望天门山扩写
你见过天门山美丽的景色吗?今天风和日丽,我跟随旅游团乘船要到风景秀丽的天门山旅游区旅游。小船行驶在长江上,顺江水东去,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入我的眼帘。
天门山是由两座山峰所组成的,即由江南面的东梁山和江北面的西梁山组成,在江流之中远望东西梁山,才更觉得左右两山像座天门,所以东西梁山合起来又叫做天门山。坐在激流中的小船上,遥望远处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深处朦胧的山,再看近处两岸陡峭险峻的山峰,岸边林立的怪石,哗哗流淌的江水,听着岸边树林中鸟儿的歌唱,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这人、船、山、水,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乘船顺江水继续东下,天门山的景色就会逐渐呈现在你的面前。当江水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汹涌的江水拍打江岸,形成浪花,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时江水一个急转弯向东北方向流去。当你还在欣赏天门山这美好景色的时候,小船又会忽然把你带入一个新的景点,一道靓丽的风景又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江面豁然开朗,水流也平缓了许多,太阳正在东方冉冉升起,给江面涂上了一层朱红,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你会感觉到两岸青山迎面向你扑来,瞬间又会被你甩在身后。小船激起串串浪花,真是孤帆红日,绿水青山。这不又是一幅风景画吗?还犹像什么,我赶紧拿出照相机,让天门山这美好的景色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
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山是位于湖南张家界的一个风景名胜。
天门山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江相望,犹如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望。天门山下波涛汹涌,水在石壁上,不停地回旋着。
要上天门山,就要乘坐天门山索道——世界上最长的客运索道。坐在缆车上,有一种凌空飞仙的感觉,在空中看到通天大道就像一条条银白色的带子蜿蜒盘旋,四面悬崖峭壁,高不可攀。
来到天门山顶,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人也飘飘欲仙了。美丽壮观的风景在片片白云的点缀下,更加诗意绵绵。难怪诗人登山天门山总会诗兴大发地写下千古诗篇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俯瞰一天门山,美景一览无余。绵绵青山中间的流水仿佛是一条碧绿的丝绸,蜿蜒曲折。片片白帆像丝绸上点缀的宝石,在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如诗如画。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美丽的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当年李白乘舟顺江而下时留下的赞美天门山的著名诗句。天门山是东西梁山的总称,两山隔江相对,形成一个巨大的“门”,故名“天门山”。
从东梁山脚登山,一路两边郁郁苍苍,一片生机勃勃。参天大树、青青小草随处可见,到处都散发着鲜花的香味。台阶蜿蜒而上,有的陡峭,有的平坦。到了半山腰,空气变得潮湿,路也变窄了。
大约过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山顶,山顶比较平坦,从山顶俯眺江面,滔滔江水翻滚不歇,一波波从“天门”穿越而过,特别壮观、美丽。那磅礴的气势让人为之震撼,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山顶上还可以野餐,边呼吸新鲜空气边吃着可口的食物,别提有多惬意了!
天门山是一处美丽而奇特的自然景点,值得我们去游览。我们要保护这个大自然的礼物,;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望天门山
今天是一个双休日,我和家人一起乘车来到天门山欣赏美景。
我们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天门山,一下车,我便贪婪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哇!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顿时让人神清气爽。但景色更令人陶醉,青山抱着绿水,绿水依着青山,放眼望去山势巍峨险峻,两座山隔江对峙,犹如天庭上一扇巨大的天门,低下头来,江水分外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一块巨大的翡翠,但江水并不平静,此时江水汹涌澎湃,有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来,流到两山的狭窄处,遇到山石的阻隔击起巨大的回旋,这样磅礴的气势真让人惊心动魄!
极目远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映得云朵也有了光彩。咦?那是什么?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地驶来。这不是李白的诗句《望天门山》的真实写照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以前学过这首诗,也看到过书上的画面,但是我却被这真实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人类的天堂啊!
大自然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画家,把大自然描绘得如此多娇,引无数游客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