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
我爱这故都的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耳熟能详的诗句从耳边传来。时光飞逝,转眼间秋天已悄无声息的到来了,我望向窗外,看着那动人的秋色就不禁想出外走一走,看看这故都的秋。
我推开楼道的大门,一出去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那蓝蓝的天空好像一块碧蓝的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的那么明媚;又好像一块蓝色的大玻璃,挡住了宇宙的黑暗,蓝得那么深邃。
蓝天下是小区中心的一汪湖水,天空上的白云在湖面上悄悄游走,轻盈灵动,不似夏天大朵大朵的白云那样慵懒。湖旁的几棵大树还是绿茵茵的,北京的初秋还没有来得及将它们染成金黄。一阵秋风吹过,水波微微荡漾,湖面泛起了淡淡绿光,又夹杂着点点寒意。
故都的秋色像是一方明快的画布,是那么美丽!
一群大雁划破湖水,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上自由翱翔,我多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拍动翅膀,在碧水蓝天之间无忧无虑的飞翔,不为飞往南方,只为呼吸这清爽的空气。
小区里的人们也都出来了,有的人看着这派令人神清气爽的风景,挂着耳机,满脸笑意,迈着轻快的步伐;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走在石子路上,透过柳枝的缝隙,奶奶帮爷爷紧了紧衣领,脸上都洋溢着孩子般天真无邪的笑容。
故都的秋意像含着一枚薄荷糖,是那么清凉!
不知不觉间,太阳收敛起了光亮,迎来了月亮,傍晚到来。熙熙攘攘的声音慢慢隐去,不时还听到声声虫鸣,一切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天也是可爱的,星星在这块蓝黑色的幕布中调皮的眨着眼,月亮静静的注视着她们,像守护着自己的宝宝。
故都的秋声像溪边隐约的低吟浅唱,是那么安宁,是那么幽静!
故都的秋色、秋意和秋声是那么真切……
故都的秋是明快的,是清爽的,也是宁静的……
故都之秋
酷暑夏日,漫长得使人讨厌,眼巴巴地盼着,盼着,盼着秋的光临,愈近立秋,心绪愈切,甚至常常在深夜里侧耳谛听,谛听着秋的脚步声。
呵,来了,来了!风,轻盈盈的,姗姗而至,驱走了炎热,吹到人身上,凉丝丝的,教人困顿全消,惬意爽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也都在变,于是渐渐地、渐渐地变出了一个可爱的秋的模样。
天,碧蓝碧蓝的,湖水一样清,湖水一样美。云儿软绵绵的,悠悠地荡来,缓缓地飘去,优哉游哉,闲适极了,自在极了。
雨量够充沛的,风儿一吹,云儿即起,雨立马就到,三天两头下,未免有点腻,可蔬菜庄稼是需要的。瞧,白菜绿油油,水汪汪;萝卜的叶子嫩生生的,根儿直往上窜;玉米棒一天天地长了,粗了,最后裂开嘴吧笑了;高粱胀红了脸庞,像是醉酒的大汉,又像是擎起的一把把火炬;稻香随着风儿,到处飞,到处流,浓浓的,沁人心脾;谷子垂着头,沉得像灌了铅,大有少女怕羞的样儿。
树,真是满山满坡的。松树翠得滴绿,枫树红得似火;苹果从褐绿色的叶儿中间探出头来,娃娃脸蛋儿似的红;柿子可多哩,有“火顶”,有“水花”,还有“牛心”……颜色也杂样儿,有的朱红,有的深黄,有的清亮……无论哪一种,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缀满了枝头,压弯了枝干。
草,也是满山满坡的,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羊儿“咩咩”地叫着,在山坡上蠕动,团团簇簇,恍惚是天上掉下的朵朵白云。假使你躺在草地上或花丛中,吸一口空气,会觉得凉凉的,甜甜的;摘一片草叶含在嘴里,也是清香清香的。
山里的小溪也变了样儿。夏天,它们穿峡激石,忽而从这里钻进去,忽而从那里蹦出来,弹琴鼓瑟,一路轻歌,一路欢笑,曲曲折折,蜿蜒而去,美则美矣,可惜缺少气魄。秋季里却不同了,霪雨霏霏,山里到处都是流泉,叮叮咚咚,蹦蹦跳跳,从四面八方聚拢,然后汇成一股急流,奔腾着、呼啸着冲出山口,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摔下去,跌碎在墨绿色的深潭里,浪花层层,雪白雪白的,清凉清凉的。绿尾巴的水鸟,振翅奋翼,在飞溅的浪花间回旋翻腾。
雨后乍晴,雾是最可观的。它们扑朔迷离,忽来忽去,来去自如,不拘形迹,活像个顽皮的精灵。有时候,它们像一缕青烟,从深壑里冉冉升起,袅袅地飘向空中;有时候,它们像一匹白绸,缠在丛林间、山腰上,一动不动;有时候,它们围着人绕呀绕的,荡于胸前,流于指缝,叫人欲捉不着,欲罢不甘,须臾间,它们又巧妙地抽开身子,翩翩而去。雾还会这样捉弄人:当你正在观山赏景时,它们会不知不觉地飞来,像乳白色的轻纱一样遮住眼前的一切;就在你发懵的那一瞬间,它们又飞快地卷成一团,溜之乎也。
时光一天天流逝,秋色也在一天天变着模样。树叶儿黄了,一片一片地飘落;草也衰了,再不是那么翠绿;西风紧了,送来阵阵寒意。可田野里是极热闹的。你瞧,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忙起来了。摘棉花的姑娘们,身上穿着花衫儿,嘴里哼着小曲儿,手多巧,声多甜。开拖拉机的小伙子,一踩油门,那乌黑发亮的泥土,像波浪一样翻滚,微风向四处撒着诱人的香味儿。老头儿老太婆也闲不住了,他们蹒跚着走出家门,来到地里掰玉米棒。那玉米棒棒,金光闪闪的,堆得跟小山一样。孩子们呢,放学后就爬上树去摘柿子,他们从这树攀上那树,又从那枝荡到这枝,像猴儿似的灵巧。
故都之秋哟,迷人,醉人。她牵着我的魂,她缠着我的梦,我痴心地迷恋她,我热烈地拥抱她!
赏 故都的秋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 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明确: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明确: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明确: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明确: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清、静、悲凉。(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明确:
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
师:从哪儿看出了
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明确: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明确:“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明确:“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
明确:没有。
师:为什么
生1:没有时间
生2:没有心情。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明确: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
生: 读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
师:很直接的。其他同学呢
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两个的渲染。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 明确:没有。
师:为什么
明确: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作者写道“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
学生读,教师巡查。
明确:细腻、清闲、落寞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明确: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听录音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生1:灰沉沉
师: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
生1:没有。
生2: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
师: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
生2:是的,没有悲有凉。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明确:是秋雨。
师: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师: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赏玩秋味的文章有没有枝蔓?也就是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请大家找一找。
明确:有。正数
下页
故都的秋日
春天的回忆伴随着九月的钟声消散,夏日的骄阳也被吹落在西山之下。漫步于北京,难得安静的今日、难得幽谧的小径,何不好好欣赏一下这难得的秋日
很明显,这还不是真正的秋,真正的秋应该是漫山遍野的红。在这座即将被冰封于冬日白雪的城市释放出属于夏天的最后一波热情。不过照样是美的:空气早已褪去了夏日的炎热,不冷不热,但还能感受到春天温暖的笑容。一阵风拂过,吹在脸上,凉丝丝的。这应该就是这个时节最美好的地方吧,虽然不如晚秋的红艳似火,但能在这里寻到四季,山上的叶子还没红透,所以颜色才缤纷多彩绿的、青的、黄的、粉的、红的,这是来自春的绚丽多彩;温润的暖风,还有一份暖意的夕阳下的溪水,这是来自夏的柔软殷勤;叶落随风,铺载着我们脚下轻声作响的地毯,这是来自冬的如画圣洁。
秋天恐怕是四季中最为矛盾的季节了吧,尤其是北京的秋天。前一天还热的让人恨不得退一层皮,后一天就冷的让人宁愿直接裹上十层羽绒服。这种变化,尤其在郊区最为明显:山上鸟儿的鸣叫渐渐少了,大雁向南飞去。真是可笑,明明叫做候鸟,却不愿意为我等待一个崭新的春,稀疏的声音清脆而悠长,回荡在山谷里,这是他们留与这座都市饯别的礼物,算是对我的回答吗?我不知道这些狠心的鸟儿有没有感情,但想来他们心中,也对这份土地有着一份柔情吧,再会,愿明年仍与你们相见。秋天的帷幕刚刚拉开,还没有晚秋的冷酷肃杀,真是……到了那个时候,多愁善感的我却又能如何呢,只能默默地企盼着来年最美的风景了吧。
故都的深秋
清晨,喝一杯暖暖的红茶,我知道,已经到了深秋。
故都的秋是从立秋开始的,这立秋节气就像盘古的一把刀,劈开了夏日的暑热。早上骑车上学,凉风从脸边滑过。学校的阴凉处清爽宜人。天变得湛蓝,云变得洁白而轻盈。花草仍然盛开如旧,似乎没有意识到时节的变化。
从前我是被太阳叫醒,但是过了中秋,太阳就不会那么勤奋了,它竟然也和我一起起床。上学路上觉得天变得高远。云朵被风吹着跑,树枝也在风中摇摆,树叶沙沙作响,如同贝多芬奏着高昂的进行曲。此时,公园里的藤萝只剩下咖啡色的枯藤,纠缠在一起,十分苍劲有力,而玫瑰和月季也在奋力开出最后的花朵。那种红,不是鲜嫩欲滴的艳丽的红,而是“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杜鹃啼血的红。
不知道何时开始,我起床的时候天竟然似亮非亮,被窝里好温暖,我都舍不得离开。上学的路上,空气里带着凉意,要奋力骑几下才能暖和过来。天还是蓝色的,但这个蓝是清冽的蓝;云也像浮冰一般漂浮在空中,半透明的样子。此路边的落叶乘风而起,打着卷,再落下,覆盖了坚实的大地,好一幅“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
秋日的傍晚,球场热闹起来,一入秋,一场球打下来,虽然一身热汗,但迎面吹来徐徐凉风,清爽宜人,心情舒畅。不知不觉中,天就渐渐黑了下来,球场亮起了灯,我们都意犹未尽。秋天的夜晚格外深沉而高远,我踏着月光回家,发现每个夜晚都不一样:初秋的天空是深蓝色,在天空的映照下,月亮也慢慢露出她真正的模样;中秋前后,天空变成深紫色,月亮如同白玉盘一样明朗、透亮;而今天到了深秋,天空便是暗黑,斗转星移间,再看月亮,却已经再次藏到了夜色中。在如雪的月色中……
月亮走,我也走……那故都的秋,是千姿百态的,是色彩绚烂的。四季有更替,人生有起伏。我喜欢故都的秋。
故都北京的秋
午后,我漫步在颐和园里。
已经是九月了,夏天如一位暮年的老者,生命力在逐渐衰退,而秋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这座热闹的城市,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玩弄着树叶和知了,让他们一点点的褪色、息声,又用自己的雨水冲散炎热,当人们察觉时,天已经凉了不少,不会有人去责备她,而会兴高采烈地迎接,像我,并没有因为她给我披上了外套而生气,满心欢喜的看着她用一股风把天空推高,又用一阵雨过滤了灼热的阳光。
秋天的暖阳里,我流连在昆明湖边,天上挂着几丝白云,若隐若现的,像海面上偶尔泛起的浪花,慵懒的随风游荡。轻微泛黄的柳叶轻抚着铜牛,像是抚慰她孤独的心灵。远处平静的湖面映出了十七孔桥的曼妙身影,我到了十七孔桥近旁,惊喜地发现了北京的名片——红叶。原来不止在香山,颐和园也有红叶,片片红叶像张张洋溢的笑脸,欢喜的迎接秋天的来临,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忽的一阵风吹来,红叶飘飘洒洒的落下来。走近,蹲下看一看,每一片红叶都有优美的形状,颜色鲜红鲜红的就像刚上了漆。红叶与古色古香的桥和路边的亭子相映,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是一道只属于颐和园的风景。走上十七孔桥,用手扶着桥上的狮子,看着清澈的天和天上的一丝丝云,感觉自己也融入到这温暖的秋里面了。
回望不远处的铜牛,它静静地卧在那里,忽然觉得铜牛并不孤独,她已经与十七孔桥一起看过无数个这样的秋天了,正是铜牛与十七孔桥的百年相守,给这份秋景又增添了一些色彩。
老舍对济南的秋天珍爱无比,而我最喜爱的则是我所亲身经历过的,这故都北京的秋。
故都的秋天
故乡总是故乡,故乡里的一切总是那么美丽,是那么迷人,是那么独特的。它散发着淡淡的最原始的乳香。尤其故乡的秋天,更是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城市里的秋天只是忙碌的人们无暇顾及的一个小小的配角来的,除了可以从人们衣饰的更换上来看之外,几乎被人们遗忘。而故乡的秋天则是原原本本[注: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的秋天,很真实,很单纯,很专一,甚至空气中都遍满着秋天特有的气息,一切事物都与秋天默契配合着,都把自己属于秋天的色彩摆弄出来,都因为秋天的到来而高兴。
故乡的秋天很淳朴,如同不善言辞的乡下人,只有一颗是在的平时新。没有满天飘黄的浪漫,没有细雨潇潇的伤感,没有秋风飒飒的撩人。有的,只是一块蓝天,蓝的干干净净;一块收获后的土地,辽阔而丝毫让人感到空旷;一颗沉默挺拔的大树,让人无法 忽视它的存在;如果再有那么一丝炊烟和一抹夕晖,那便是乡下人心中最美的画儿了。
故乡的秋天意味着收获,故乡因秋天的欣欣向荣[注: 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而充实。它送来了树叶的飒飒欢笑,吹来了菊花的阵阵花香。田野里,柿子树上的柿子犹如一盏盏小灯笼,把一颗颗柿子树上腰。
你瞧——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那黄澄澄的稻穗粒粒饱满,迎着秋风笑弯了腰,稻海中掀起哗哗的稻浪。你听——打稻机声、大人们的谈笑声汇成一片,组成了一曲“丰收交响曲”。悦耳动听。在这稻海中,最醒目的是想在稻浪里的一块块碧绿的“翠玉”,把大地装扮得分外绚丽。走近一看,才看到原来是 碧绿的甘蔗田。这些甘蔗粗壮高大,叶子在秋风的抚摸下发出沙沙的吵嚷声,好像在争先恐后[注: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地向秋风报喜。
故乡的秋天有点儿凉。有时会忽起一阵冷飕飕的风儿,于是树上那叶儿就像赴一个早 已约好的宴会一样准时去了,落地前的身影飘飘摇摇,好似轻舞的蝶儿。窗外的蛐蛐儿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地叫着。
故乡的秋天有时候也很漫长,播种后闲也好一段时间。农民们起初还安慰自己可以歇一阵子。后来就等的不耐烦啦,耐不住劲儿了,有时没事都会到地里转一会儿,再后来就忍不住埋怨:这天怎么这么难过
故乡是心中不涸的泉,家乡是笔底无尽的歌;故乡的秋天就是这样的迷人,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我迷恋着故乡的秋天,因为故乡的秋以她朴实的笑容和无私的给予为人类默默奉献。也正因为故乡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对农民们的唯一馈赠就是收获,收获在秋天很重要
故都的秋
我翻开高一语文课本,郁达夫的秋扑面而来。清,静,悲凉。于郁达夫,这是北国的秋,故都的秋。
自小生于天津,冬夏分明,总有人感叹追不上春天的步伐。可岂止是春天,秋天的光影也只如蜻蜓掠过湖面,涟漪尚存而蜻蜓早已不知何处。
故都的秋,是远到不了“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境地的。往往立秋已过了许久,天仍热的如三伏一般,却在一场雨后急剧转凉,使人猝不及防。比起六月,十月的天才更像娃娃的脸。
秋,是收获,是丰满,是充实,是沉淀。沿乡间小路走过,盛夏至深秋,玉米由种子到结出果实。我们低头忙着生活不会在意,可岁月的流逝,骗不了自然生长的万物。终有一天我们抬起头来看,意识到人生短短数十载过得飞快,没时间慨叹人是物非事事休,也不能欲语泪先流。
秋的诗意,存于文学中,存于记忆中,却再也不能被真切地感受到。小时候在院子中与狗嬉戏,秋雨后沿墙捉蜗牛,草丛里捉蟋蟀逮蚂蚱,坐在板凳上描述云的形状,等小卖铺开门买两颗糖。我真害怕,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也随光阴慢慢离去,秋在我的生命中还剩下了什么。
也许将有一个秋天,我站在田中,晚风拂过,带来熟悉的烤玉米的清香,带来麻雀叽叽喳喳的争吵,带来曾属于我的秋的记忆。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描绘故都的秋
手执画笔,架好画架,准备好我常用的几种颜料。很久没有画画了,今日闲来无事,便心血来潮重拾几年前放弃了的艺术。
在椅上坐了一会儿,又在椅旁站了一会儿,望着空空的画纸,闭上眼,尝试感受这将印在纸上的一切。最先听到的就是鸟鸣,叽叽喳喳一阵又一阵,清脆而欢乐,唱着圆舞曲,迫着我调好彩虹的颜色;然后就是人的喧杂,好似一抹浮云飘的到处都是;再接着,是汽车嗖嗖的声音,呜的掀起一阵风,好像摇晃下来两三片叶子……三个声部合出了仿佛维也纳童乐团的合唱,那是一种柔柔的、蒙蒙的声音,美妙而和谐。
秋风从指间轻轻划过,凉飕飕的。我向它挥挥手,却什么也没有了,干干的,调色盘中是该加些水了。往前走两步就闻到草的香气,好像一瞬间治好了那折磨人的鼻炎。使劲吸那草香,打个喷嚏,一股清爽涌入体内。
睁开眼,画面生动了许多。
用大笔扫上又灰又沙的土地,没洗笔就接着点上蓝色、浸上水铺在又亮又淡的天空上。风突然把画纸卷起来,架子震了两下,阳光又紧接着射入眼中,逼人的眼。在转头捂眼的刹那,看到树叶的颜色随着光线的强烈变淡了,阳光洒一天金金黄黄,树叶上的绿色也透着些许黄色……多么希望这是我拿画笔点出来的啊!
仔细看,树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高大粗壮的是墨绿色的,挺拔在马路两旁;矮一点的是青绿色的,显然绿意已经不浓了;剩下的那些一簇一簇的、小小无名的花草小树已染上了秋意,黄色、棕色、白色、绿色……混出了杂色,要是再点上高光,那就真是太妙了!
我连忙上楼拿下胶带,稳定住画架,将蜷缩在一旁的纸展开、粘好,抄起画笔又在那里一点一点的画。阳光洒在纸上,加的水一下就干了,剩下的颜料凝成一个颜料块。我先上的色勾了些不清楚的边儿,那是因为轮廓限制不住秋意的蔓延。
颜料盒标签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再也没有对齐,我画完了。画完了画,画完了故都的秋的一切。
最后我在右下角胡乱的签上小名,描上:故都的秋——20xx。
故都之秋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这是老舍口中北京的秋。但是秋天一到,跟随着金黄的落叶,北京就重新变回了那个几十年前的北平了。
故都的秋在紫禁城中。带着上下五千年的神韵,秋天沉浸在诸多历史文物之中,踏着紫禁城房梁下的一隅秋树梢轻轻的来了。紫禁城跟秋天是很配的,不同于南方的九月渐凉、帝都天朗气清的秋天如帝都本身几百年的历史,衬着历史长河中那些英雄豪杰、衬着紫禁城的红墙碧瓦,向我讲述那些伤春悲秋的故事。
故都的秋在香山上。上一年,我在那红叶于飞的季节中来到了那里。山上的枫叶仿佛点燃了云彩,在天上燃起半边的火烧云来。我逆着人潮上山去,拾起地面上尚未沾染上泥土的叶子,它是那么的热情似火,但边缘却好像突然害了羞,露出了一点青涩的绿来。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趣,如此看来,便是也与这般无异了。
故都的秋在胡同里。在这秋树泛黄、落叶凋零的季节,帝都形形色色的胡同里却别有一番洞天。——热闹得很噢!所谓的聊天,在南方是一种风格,在北方的小胡同里却又换了一种风趣。逗猫、聊鸟、论食、杂谈……各种各样的人从街坊里走出来侃天侃地。因此时已没有夏天的炎热——人们不用手握大蒲扇躲在阴影里假寐,也还未到冬天的寒冷——人们不用裹成粽子一般缩在被窝里。对于在小胡同里居住的人家来说,秋天可是有着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几十次盛会。
北平之秋,故都之秋,在我眼中便是由历史、红叶、与热热闹闹的胡同所构成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