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那年,杜甫的家乡发生了安史之乱,让百姓不得安宁。杜甫本来想去拯救家乡,结束这场安史之乱,可是处处碰壁。没有办法,他只能带着妻子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长安,到今天的四川成都去躲避这场大乱。

  在四川,杜甫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这里,他每天作诗,拿到街上叫卖;他的妻子做刺绣,拿到街上卖工艺品。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杜甫每天都在想着,"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场安史之乱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奇迹终于降临了,他们清苦的日子结束了。

  一个信使边跑边在街上大喊:"大捷了!大捷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了!"

  喜讯霎时传遍了蜀中大地,流落在四川的外乡人奔走相告,"我们可以回家喽!我们可以还乡喽!流落在四川的外乡人,今天可以回家喽!"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也传进了杜甫的耳朵里。

  杜甫听了,万分高兴,马上把行李收拾好,妻子和儿子也很高兴,帮着一起收拾行李。

  在返乡的路上,小船在飞速地前行,转眼间,从巴峡到了巫峡,又从襄阳城到了洛阳城。在船上,杜甫借着酒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创下了这首含义深刻,饱含深情,流传至今的诗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有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杜甫还是一如既往的坐在他的房间里,一边看书,一边喝茶,他的房间静悄悄的,连一个蚂蚁的呼吸都能听见,虽然,这样的日子很舒服、惬意,但是,杜甫无时不刻的在思念着自己家乡,思念所有关于他们家乡的东西……

  在门外的街道上,一个报童大声的叫卖着:“快来看,快来瞧,唐王朝的军队把河南河北收复了,快来看,快来瞧呀,唐王朝的军队把河南河北收复了……”

  听到这句话,杜甫的双眼湿润了,“是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终于能回到我们的家乡了!”杜甫想着。再看看妻子和儿子的忧愁那里还在?早已经在那时烟消云散了。杂乱的书籍对在一起,他们欢喜的快要发狂了。白天他们唱歌,又喝酒的,他们想着,春天的景物伴随着他们回到家乡,它们立刻收拾东西,从巴峡到巫峡,下到襄阳向洛阳赶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读后感

  终于到周末了,告别了一周的住校生活,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此时的阳光显得更加灿烂,空气也更加新鲜。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平息,杜甫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

  今天刚学了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人杜甫由于补叛军侵占,长时间流落在外,过着艰苦的日子,忽然有天他听到消息说,国家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个好消息,让他激动的泪水都沾湿了衣服,于是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趁着明丽的春天立刻就回家……

  是啊,一个饱受战乱的痛苦,背井离乡的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怎么能不开心,怎能不流下激动的泪水呢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人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开开心心地学习、工作、不愁吃、不愁穿,在家里有母亲的疼爱和呵护,在外面有许多热心人们的帮助和照顾,而杜甫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他也很想过这样的生活,也想开开心心回家吧……

  想着、想着,我来到了坐车的地方,此时此刻,我想杜甫也一定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感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当时诗人正在四川梓州飘泊。这年正月,发动安史之乱头目之一的史思明(曾被其子史朝义部下周子俊所杀)的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史朝义的部下李怀山斩其首来献给官军,并以幽州降。其他大将纷纷反正,薛嵩以相卫等州降,张志忠以恒赵州降,田承嗣以莫州降,河南河北许多地方已经由官军控制,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这八年中,杜甫或抛家别子,身陷囹圄;或拖儿带女,飘泊天涯,在阴雨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连饭都吃不上,诗人在《彭衙行》一诗中曾这样描述当年逃难时的悲惨情景:“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即便安顿下来,在朋友的帮助之下,搭起了一所茅屋,怎奈它秋风怒号,卷破屋项,茅草惊飞,四处抛撒,更逢南村顽童,不来相救,反乘人之危,公然打劫,将茅草抱走,任人呼喊,直到唇焦舌燥,仍不归还。这时诗人的家真不能称其为家了:“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极期沉重地写道:“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如今,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社会的灾难将一去永不复返,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希望的杜甫能不为之狂欢吗?能不为之高歌吗?所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是多么恰如其分。关于这首诗,许多前代诗论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金圣叹评此诗说:“此等诗,字字化境,在杜诗中为最上乘也。”王嗣奭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这首诗以极简洁的笔墨记述了诗人听到收复河南河北时瞬间的欢快心情。诗的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笔突兀,如晴空霹雳,陡然炸开,一个“忽”字,一个“初”字,都是神来之笔,写消息在剑外传播之快,写诗人听到喜讯后的生理反应及心理反应。剑外,即剑南,剑门山之南。唐代以长安为中心,长安在剑门山以北,故称剑南为剑外。另外,写格律诗须严格依照平仄,在这里,“外”字所在处必须用仄声,而“南”字是平声,故用“剑外”而不用“剑南”。“涕泪满衣裳”是极写诗人兴奋的状态,当然这里用的是夸张修辞手法。首联和颔联在内容上实为一体。颔联应视作对首联的深化。“却看”即回头看,“妻子”即妻与孩子。古代说“妻子”和今天说的“妻子”不是同一个概念。“漫卷诗书”就是将诗书随便卷起。“喜欲狂”是进一步表现诗人喜悦的程度。颈联仍为承,继续写喜悦的状态。这里的“纵酒”须特别注意,杜甫这一年51岁,在此前的《野望》中有“惟将迟暮供多病”,《客亭》中有“老病已成翁”的句子;在此不久的《登高》中有“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诗句。停酒的原因,一是无钱,二是因病。此时的杜甫已是多病缠身,不宜饮酒。身有多病不宜饮酒,而听到喜讯却又放纵自己,开怀痛饮,诗人的狂喜形象跃然纸上。“青春”,即春天。古代以青、赤、白、黑指春夏秋冬,故称春天为“青春”。这里,诗人将“青春”人格化了,是说一路之上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正好作伴,送我还乡。“青春作伴好还乡”和尾联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三句,是预拟将来的话。特别是尾联两句还拟定了回乡的路线。这时,诗人全家都在四川梓州,杜甫的心已飞向了河南故园。

  遗憾的是,设想只是设想,后来又因其他原因诗人生前再也没回到生他养他的河南故土!770年,年仅59岁的一代诗圣,客死在异乡的一条破船上。又过了43年后的公元820xx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遗骨迁往河南,葬于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

  诗人生前迫切还乡的心愿终于在死后得以了却,虽然晚些,但对后来读者,也算作一种安慰吧! (原载20xx年第三期《枫林秋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杜甫在剑门关外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大街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杜甫高兴的跑回家,高兴的摔了三个跟头。他看看妻子和孩子,根本没有一丝忧愁,像神经病一样疯了,他们一家把杜甫的诗书胡乱的一卷,他们在家大吃大喝,把食物吃了个精光,然后搞得把行李一收拾,便飞奔码头在码头随便找了一条烂船,便走了,到了襄阳,他们迫不及待的向洛阳飞奔,一路没注意,摔了好几个跟头,到了家乡,他们一家能笑掉大门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公元763年,唐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持续了7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老百姓们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幸州。

  一天,杜甫正在家里写作。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欢呼声杜甫好奇地朝窗外一看,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正收拾行李有的欢乐地跳舞,还有的唱起了喜庆的歌。杜甫连忙跑出去抓住一个人便问:快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为何都这么高兴那人回答:我们的军队收复了蓟北!百姓安宁了!听了这话,杜甫顿时流下了眼泪,想到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杜甫的头脑里涌出一丝快感,但回想起自己八年的苦日子又觉得有些悲苍。杜甫赶紧回家告诉妻儿,妻子听后,脸上的忧愁全都消失了。杜甫象着了魔似的,把别人都不许摸一下的书籍都胡乱卷起,一股股地往书箱里塞。杜甫的妻子问道:你这么珍贵的书画怎么这样乱卷呢?终于可以回家了能不着急吗

  第二天,杜甫一家人赶到了渡口,哪里的人山人海,都是赶着回家的真如回家过年一般。路上,杜甫一边喝酒一边高歌还一边流泪。终于回到家了,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感到浑身格外轻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一天,杜甫在街上随便溜达溜达,忽然,他隐隐约约听见了有人说唐王朝的军队把河南和河北都给收回来了,杜甫简直高兴的要死,他又找着了那个人,又问了一遍,那个人肯定的说河南河北被收回了。杜甫被肯定回答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流的满衣裳都是泪水。

  当他把这个喜讯说给妻子和孩子的时候,他们不能回家的忧愁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杜甫胡乱的翻着那些书籍来庆贺现在的高兴,能回家乡的兴奋。他白天的时候一边唱歌一边喝酒,好像有什么大喜事一样的。现在正好是春天,杜甫想着:既然是春天回家乡,那么回去的路上肯定还有宜人景色来陪伴着,真是太好了。

  杜甫心想计划着:我们要先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一直走,走到洛阳去,会我们的老家,那里肯定没有被控制着了,可以自由自在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

  在一个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正坐在一个书摊前品书。

  忽然,听到街道中间有一处地方人声鼎沸,诗人抬头向远处张望,发现在一处大告示栏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些人一直在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些人却是欣喜若狂;不过更有人潸然泪下。诗人顿时心里疑惑不解。想到:“这些人都在看什么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才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他走上前来挤开拥挤的人群,看到告示上写着朝廷的官兵把河南与河北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诗人见了心中立刻涌出了五味杂尘。回头对妻子儿女说道:“太好了,盼天盼地终于把这一天给盼回来了!河南河北终于回归了!”说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欣喜泪水,竟然把自己的衣襟给哭的湿透了。抬起头来,看见妻子儿女激动万分,往日的烦恼与忧愁顿时一扫而光。

  诗人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便拿起书摊上的一篇古文随手翻阅起来,可是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狂,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读,就把书放了回去。回到家后虽然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可诗人却邀请几位心情同样如此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杜甫倒上美酒说:“呵呵,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家不能回,而现在,官兵们终于把河南与河北收复了,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明天一早就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走回洛阳。”

  说罢,诗人顿时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唐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现留存有1400多首。杜甫的一生饱受灾难,苦多乐少,他的诗以深沉、凝重、愁苦为主要特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美称。而他在安史之乱平定时,以包含激情的笔墨,写下脍炙人口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更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窗外下着大雨,天空阴沉沉的,一阵阵狂风怒吼着,咆哮着。树儿们不断战栗,柔弱的小花小草早已折服于地。”唉,我的故乡何时才能被收复啊?”杜甫看着窗外,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是啊,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平定叛乱,安居乐业,可这梦想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呢

  忽然,窗外传来兴奋的叫喊声:“唐军收复蓟北啦!黄河两岸的难民可以还乡啦!”伴随着喊声的,还有锣鼓声,鞭炮声,人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听到了这个喜讯的杜甫,激动的泪水就已沾湿了衣襟,再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妻子和孩子,只见他们脸上的愁容都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杜甫胡乱地把心爱的诗稿和书籍卷放到一旁,欣喜得简直要发狂!杜甫激动地握住妻子的孩子的手说:“太好了,我们的家乡终于被收复了。快,快,拿些美酒来庆祝庆祝!”妻子拿来美酒,他一边放声歌唱,一边纵情饮酒,好不痛快!

  “现在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我们立即乘船顺水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北上襄阳,直奔故乡。”想着想着,杜甫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遗憾的是,“青春作伴好还乡”,终于成了一场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三十岁最后一次离家的杜甫,几年后病死在归家的小船上。没有人为他送葬,也没有人为他默哀,这个一辈子没有青春的老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了他最后的狂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大自然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