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纪录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21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作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特色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播出了8位劳动者的楷模事迹。他们都是在日常平凡的劳动中千锤百炼,而成为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劳动技能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摸索的,这昭示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要通过刻苦扎实的努力,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蓝领如此,白领也是如此。

  成功就要经得起清贫和寂寞。但放眼今天的社会,急功近利、利益至上已经占领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部分岗位频频的跳槽,公务员的离职,无不对生产、工作秩序带来冲击,对个人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也形成了断层,带给整个社会的就是普遍的技能低下,制造和创新也必然受到影响和制约,这从我们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平庸可以佐证。

  当前,中国的经济走向新常态,创新是必要的基础,没有创新,就要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依靠低廉的产品只能增加资源的消耗,这是没有出路的。

  作为国人,要想享受更好的生活,不能指望别人,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才是普通劳动者的成功之路。

大国工匠纪录片

大国工匠

  自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记录性节目《大国工匠》,节目分为八集,分别讲述八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中国工人。他们是劳动的楷模,有着愚公那份坚定不移的精神。

  胡双钱,一个专门加工大飞机零件的工人,是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35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曾面对其他高薪资好工作的诱惑却无动于衷,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加工过数十万个零件,零件的精密甚至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大小,而所有的的零件中没有一个是次品,他被称为航空"艺人"。日日夜夜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岗位,对家庭的照顾少之又少,也获得无数奖项,是对家人的安慰,年老的他依然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多做十几二十年的贡献。

  同样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还有高凤林,与胡双钱不同的是,高凤林从事火箭方面的工作,他被誉为火箭"心脏"焊接人。0.13毫米的焊线误差,一次焊接工作就要数万次点焊,工作的艰辛有时候让他十分钟都不敢眨一次眼,连呼吸都很小心。高凤林,国家高级技师,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梦想,这些梦想随意火箭飞向太空,探索宇宙。

  捞纸大师周东红,三十多年置身于捞纸的过程中,是宣纸工艺高级技师,每做一张纸就有上百道工序,每一天数不清的纸张,每一天都是重复着捞纸的动作。所有的纸都被他捞出了质量,捞出名气。正因如此,国内许多著名书法家都点名用他做出的宣纸。从业多少年,敬业多少年,把每一件产品都做出最好的质量,同时也把自己的技艺练得深厚。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会有那么一种精神:奉献自己,贡献他人,贡献社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的岗位。

  看了讲述这三人的节目后,我感触很深。这些人是多么伟大,多么敬业,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小我,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他们的细心与执着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无畏的精神。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劳动最光荣",无论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是光荣的,他们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五一节",国家统一节假日,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劳动者的存在,劳动者的不容易。美好未来靠劳动去创造,放下安享,让自己种出劳动的果实,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他人多做贡献。

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对根植于我国劳动者中的“工匠精神”,给以忠实记录和颂扬。就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以工匠的名义,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更多精彩观后感作文推荐: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当今社会,如此浮躁,‘静’字好似成了奢侈品,人们不再懂得静心而学,静心而思,静心而悟,追求的只是快和眼前的物质财富,有时听长辈们说,其实那时候的社会面貌可不是这样的,那时的人可老实,可专注了,而此刻呢,全已淡无了啊。但让我感到唯一庆幸的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做事是如此专注,孜孜不倦,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他们做某行某业,做一行,精一行,绝不轻言放弃,这种行为来自他们内心的真正喜爱,一心只是单纯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再别无他念了,我们便称他们为--工匠,这种精神便叫做工匠精神。

  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就是一个这样典型的代表。哈里森费时长达40多年,先后建造了5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四号’最为突出,航海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定位问题。可见工匠精神是如此重要。

  我们此刻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如果说我们能够带着工匠精神去学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那么我们能够学习的更好。虽说专业课程几乎都是每个人从未遇到过的,并且有些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较少,难免会使人感到无聊乏味,但我们能够从中寻找欢乐,欢乐的去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都是一场未知的旅程,有人问未知的旅程好吗我便想说要来就来一场未知的旅程,因为这样的旅程才是美妙的,工匠精神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若你一路上带着它奔跑,那么它便能给予你无尽的力量,让你不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够被大家赏识和关注,因为你是精益求精,有着执着的坚持与追求,注重细节,用心做事且有耐心的一位员工,有着工匠精神的员工,定会赢得他人的重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到成功,实现自我的梦想,故工匠精神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去践行工匠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仍可从小方面做起,践行工匠精神的最基本资料。从而养成好习惯,为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说,你今日做题的准确率为90%,虽说此成绩在班中已名列前茅,但因着精益求精,你便能够更加努力,只为更高的准确率。总的来说,只要你有这个信念,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去践行,那么终有一天,成功定会到来的。

  青春注定要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但你仍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因为你要相信,带着工匠精神前行。总有一天,胜利的曙光会照耀至你头顶,你不再是一颗渺茫的沙粒,而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这颗金子是与众不一样的,它做的不是在炫耀自我的美,而是在郑重的告诉每一个人,每一颗渺茫之沙都可变为闪亮之金。其过程则取决于,你能否带着工匠精神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加油吧,为了梦想而奋斗,奋斗不是艰苦的,而是完美的,在奋斗后迎来的便是黎明的曙光。

  让我们一齐带着匠心,勇闯天涯,过关斩将,去往胜利的殿堂吧!

2015纪录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一部劳动者之歌。他们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传承和钻研职业的技能。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者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他们的技艺让人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他们是事业的脊梁。

  在中国航天,53岁的高凤林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他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航空手艺人” 胡双钱,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深海钳工管延安在工作时,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坚持,求学。他成为了一名大国工匠。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同时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手工捞晒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创造了十三里焊缝全手工且质量达到百分之百的张冬伟等等一大批大国工匠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视技术为艺术,他们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他们彰显了爱国敬业的精神内涵。《大国工匠》给人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我们要以“工匠精神”为动力,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真正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

纪录片《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如果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大国工匠纪录片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

  他们都是工作在国家重要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工作危险度极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退缩,把国家的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以主人翁的思想对待他们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技能,他们都是一群把头卢别在裤腰带上行走的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却坚守事业勇往直前的人。当之无愧为大国之人,大匠之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对他们而言,我们是属于工作在安全地带的人,为了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在电子企业里求生存。俗话说: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这个“大家”这个“锅”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企业,只有企业变强了变好了,我们才能跟着一起受益,而企业的强大离不开我们每一位家人的努力。务实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家人都能脚踏实地讲实话、做实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要把每一件事情做专做精,都要拿出的十倍的努力和全心的投入。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大国工匠八集纪录片观后感

  精益求精,勤恳钻研,这是我完整地将六集纪录片《大国工匠》看完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平凡,只因大匠运斤的高超技艺而伟大。从坦克焊接到火药微雕,从造船到医生,从古文物修复到汝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探索……不甘于已有技术水准,每一次的苦心钻研,每一次的勇敢挑战,他们身上都在演绎着身为大国工匠的精神本色——追求卓越。

  传承,更是为了创新。中国作为礼貌古国,正是一代代的能人巧匠用自我的智慧在这栋礼貌的大厦上不断添砖加瓦。优秀的技艺需要传承,但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敢于创新。将立体的雕刻作品拓印在二维的纸上,正是李仁青钻研的结果。

  当教师从授业的第一天就说,拓印自古以来就只能平面作品上完成时,普通匠人只需学会已有的东西便可,可是李仁青选择向无人涉足的领域,开始漫长的摸索。前行的路是未知的,但正是他心中追求卓越的信念,才得以让无数古文物的研究和修复得以进行,让人们领略到礼貌古国的魅力。

  这样的精神在大学尤其重要,我们经过课堂所接收到的知识,只是前人已有的成果,若止步于此,知识不会更新,社会无法向前发展,科技也只能停滞不前。仅有在旧的成果上钻研新的领域,国家社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创新,是为了追求卓越。工匠们默默无闻,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因心中怀揣追求卓越的信念而发光发彩。特高压线路作业工人王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求更高的突破,从660千伏到1000千伏,他用精湛的技艺确保了千家万户的正常用电。不安于现有技术的他,成为了掌握特高压带电作业少有的顶尖技工。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和突破,我国才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种信仰”,“爱较劲儿”的工作作风。匠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把已有的技术熟练掌握,还要要求自我做到更好。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糊弄固然容易,可是当自我的名字印在产品上的那一瞬间,荣耀与职责就随之而来。

  大学,做大学问,成大境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錾子,去雕刻自我的前途,也会在将来自我的岗位上雕刻国家的未来。干好自我岗位上的事,将其做精,做细,做奇,便到达了新境界,这也是校训“学以精工”所要传达的精神。追求卓越,在原有起点上仍然不满足现状,不故步自封,勇于向新的目标探索,这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必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主角,这更要科技工作者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敢想敢做,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极致。

  我们应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用自我双手、智慧和胆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儿童表演节目

山西高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