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写作模板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时事评论”概述及范文评析
“时评”要讲究“四性”: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思想性。“时效性”即及时发表意见,“趁热打铁”,不当马后炮。“针对性”即要有鲜明的观点立场,要联系当前实际,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切中要害,有的放矢。“说理性”即要有根有据,以理服人。“思想性”即要体现评论者的思想深度,体现指导性的意义。
“时评”主要是“就事论事”,但有的时评说理深入,做到“就事论理”“依事生理”,因此有人把时评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向材料以外作过多的挖掘和延伸。“就事论理”指对所评之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普遍规律或阐明一个更具普遍性道理。
“时评”类命题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评”类命题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行文。
㈡时评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同异
“就事论事”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有很多不同,不能完全套用“十步法”。“就事论理”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近似,可以借用“十步法”。
1、“就事论理”的时评可按“引提联议结”五步立意行文。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一样,时评必须在序论中“引用材料”,并针对材料(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文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在论证过程中,“就事论理”的时评可以“联”和“议”:可以挖掘“材料”以外的内容,可以有所外延,比如引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或引用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但总体上不能离开“时事”,挖掘、外延是为了更好地评论时事。无论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时评在分析、评论之后都会作出结论,或重申自己的观点。很多时评在结论时与传统立论文一样“提出主张”,以起到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
2、很多时候,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就事论事”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它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
3、因为命题所给的材料(时事)就是评论的对象,文章的论点就是对时事的看法,所以时评提炼论点的难度不大,而且不容易偏离题意。传统“给材料作文”往往更重视立意的高度,要利用材料提炼出一个高新的论点,因而容易“拔发离地”,致使偏离题意。而且,时评在行文中需要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所以不容易在论证中跑离,而传统“给材料作文”多数是“丢开材料”论证,所以容易出现不能证明论点的情况。
4、传统“给材料作文”利用“材料题”中的“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就事论事”的时评却受到很大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常常会“无话可说”。
㈢“就事论理”的范文评析
范文: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
(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作文材料:鉴于日本等进口的动画片充斥国内市场,打压了国产动画片的生存空间,国家广电局下达文件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并制订系列措拖大力扶持国产的动漫产业。但几年过去,电视屏幕上让观众喜欢的国产动画片并不多,因此引发各种议论。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几年前,广电局曾一纸令下,对国外动画叫停:“禁止在黄金时间播送外国动画。”我还心生喜悦,这下国产动画的春天总算要来了。可过了几个春天,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总还只是“喜羊羊”或者“猪猪侠”,真让人哀叹:国产动画怎么就不能成个人样呢?(象传统议论文一样引用材料)
照理说,国家近几年花在国产动画的力气,不可谓不大,宣传调子不可谓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谓不足……许多动画公司也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可是,怎么还落得这种状况?我看,根源在 “扶持”二字上。扶持不是国产动漫的出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念“扶持”,就不由得让人想到那位扶不起的阿斗。扶持者可非平庸之辈,那是诸葛孔明呐,可是,最终怎样?所以,扶持有无效果,并不取决于扶持者,而要看被扶持者是哪样人物。再说,只要禁了那舶来品,本土货自然可以畅销,这种想法本身就未免太天真。自己的实力不够,就索性关起门来自己玩,不敢与世界竞争,叫停的不仅是国外动画,也把创作者的脑筋也叫停了。所以,放开手脚,以开放姿态来应对外国动画的挑战,在竞争中积极提升国产动画的水平,这远比强迫人们看只有动物在平移的作品要有效得多。(“联”和“议”:以孔明扶阿斗的事实作为论据,但分析议论都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之内)。
而且,不能一边扶持一边扼杀。中国动漫人才实际上并不缺乏。许多被叫停的外国优秀动画,幕后的加工者都有中国人,比如《狮子王》;国内也有许多画技与叙事能力一流的画手,比如夏达。可为什么中国动漫还是发展缓慢呢?“政策的扼杀”就是又一大原因。明明是“扶持”,怎么又成了“扼杀”呢?我们“扶持”的只有那所谓的“适合小朋友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大多优秀作品却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品味而被各种理由终结。不知怎地,人们心中就有“动画是只有小朋友看的”这种错误观念。于是我们的电视上就只有会说话的羊狼猪猫来来回回的平移,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与社会脱节的童话故事。那些适宜青年、中年乃至老人看的优秀作品只能因“儿童不宜”而被拒之门外。(“联”和“议”:以《狮子王》的加工者、夏达为论据,但分析议论继续在国产动画的出路的范围内。)
扶持的“功利性”也使“扶持”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急功近利者,都是有近视的毛病。毕竟还是与文化和艺术沾边的事,只知赚钱,而赚钱的方式就少了艺术和美感,其结果只能是像纸币一样直接。众所周知,日本人靠动漫赚了不少钱,可大部分日本漫画家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还是漫画本身。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甚至还提出过动漫外交,也许他也有要赚钱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萝莉控怪叔叔想向世人推广他最爱的《蔷薇少女》罢了,这是一种单纯的热爱。漫画本身是包含着爱与梦想这个内涵的,国家若能基于这个出发点来推广国产动漫,会比只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无数粗制滥造的不成人样的作品要好。(“联”和“议”:以日本动漫、麻生太郎为论据,继续就国产动画的出路问题分析论证。)
其实,患这种急功近利毛病的不仅动漫产业,国内许多文化产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产业,是产业,更是文化,用发展文化的观念来管理,还可能让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此段由国产动漫问题“外延”—上升到文化产业问题,但很快收笔。外延是为了证明“功利扶持”的危害性。)
国产动漫的成长,如同种一棵树,不要放在漫室里,也不要刚种苗就想摘果,要让它风吹雨打,要先培土植根,这样才能枝繁叶茂。有此用心,中国动画才能看到成人样的角色,有动人心的故事。
散文范文加评语
一)春雨
初春的清晨,大地还沉睡在寒冬的记忆里,一切都静悄悄的。春雨调皮地离开了白云的怀抱,兴冲冲地跑下了人间。于是,一滴、两滴、三滴……它们落入了土地伯伯宽广的手掌里。它们有说有笑,在天际编织着细而密的雨屏。青草听见它们的欢呼,欣然绽放出了美丽的笑容;绿树听见它们的欢呼,兴奋地穿上了新衣去迎接……一切又都熙熙攘攘起来,开始了新的轮回。
(二)夏露
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薄雾,还混合着青草与花的清新。无数颗晶莹的露珠,静静得躺在花蕊中,草地上,绿叶上。温暖的太阳怜爱地抚摩着它们,于是在那幼小的心灵中折射出了阳光的灿烂。
(三)秋霜
秋,总是带着最由于的微笑承载着最寂寞的悲凉。即使在那如火的丹枫上,也不滞留下似有若无的白霜。它生来便是高傲的,在孤单中也不会有眼泪,只是将那满怀的愁绪一点一点地凝结为有些冰冷的寒霜。
(四)冬雪
苍茫的天际见,雪花翩然起舞,它们穿着一袭洁白的羽衣,旋转出了最绚丽的舞姿。没有斑斓的点缀,只有冷俊的寒风伴随着它终结最后的冷冷清清。等到大千世界被装饰的银装素裹,它们也就完成了美丽的蜕变。
(五)四季水韵
雨,扣响了春天尘封的心扉;露,坚守着夏天不悔的等待;霜,带走了秋缠绵的思念;雪,埋藏下冬天真诚的祝福。它们都是大自然孕育出的精灵,唱响了四季的未来歌,协奏出一曲水的韵律……
【简评】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景物描写中注重了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词语“沉睡、挣脱、兴冲冲、编织、弥漫”等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末段的总结更是文采斐然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实为难得之佳作。
小谈文章的评判
在物理学上,我们用参考系和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动与静;在医学上,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指标评价身体机能的好与坏。要想评论人或事物,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评判文章时,似乎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还离我们很远……
大多数人认为,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就是好的。的确,书籍、报刊上名家学者所著的文章大多数质量很高。或许,这也正是他们能成为名人名家的原因。
在级别较高的文学刊物上,学生之作就很罕见了,不仅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作者可能在投稿时就被编辑无情筛选掉,连文章被审阅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不比社会上各种挖空心思为自己收买头衔的活动家,没有能力获得各种各样的社会名号来为刊物“增光添彩”。
但是,学生的文章果真都不如名家的好吗?其实未必,学生作品中也有不少好作品,只是往往被一些不合理的评价标准埋没。
就以平时的作文来说吧。如果学生写出一篇谋篇布局大胆创新的文章,很容易就会得到低分,理由是结构混乱、层次不清,但相似的文章若出自名家之手,评论家们便会一拥而上地赞美这篇文章新颖独特、别具一格。名家的文章,如果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可能会被收录到中小学课本,让学生们学习其中的章法,但如果学生模仿其中的手法进行创作,有些人又会说文章了无新意。
人们对于名人名家的迷信有时已经超越了正常的认知。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于是许多人就认为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可以被后人奉为圭皋。鲁迅说“院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成为名句,没有哪个编辑敢对此说三道四。但是,如果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学校门口有两座楼,一座是教学楼,另一座也是教学楼”,结果肯定会被老师圈出来责令修改。我在投稿时也曾经用过类似的句式,编辑却批注了一句:“废话!”相似的表达方式,何以牛人手笔就是名言,我一个普通人运用就是废话呢?难道后人对前人的模仿都是东施效颦吗?我想大约是编辑和一些评论家不知道如何评价“名言”与“废话”,只是一味盲信名人。
对于文章,我们期待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更期待更多的人愿意深入到其中进行探索。
作文评语书写范文
1、作文首尾呼应,语句简练,一针见血,点明主题。作文通过四季景色的描写,说明了xx之美,照应开头。若能注意段落层次分明就更好了。
2、xx四季景色真美,你的习作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用词尤为生动准确。
3、小作者写作思路清新,描写生动,文笔优美,牢牢围绕一个“绿”字,按“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xx的美丽景色。
4、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使xx不同季节的绿色生机盎然,芳香四溢。
5、小作者捉住了春天xx特有的景色,能正确贴切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xx的美,同时借题发挥赞美了辛勤的园丁——老师们,使作文的主题得到升华。
6、小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 拟人,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作者喜爱xx的思想感情表露得更为自然充分。
7、作者能按方位顺序向读者先容其可爱的xx,从校门——教学区(教学楼 巨型花坛)——活动区(大操场),条理清楚,有选择 有重点地绘景,自然地反映出学校朝气蓬勃的气氛。
8、作者把写景与抒怀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文字里行间都突出了对xx的无比喜爱之情。作者着力描绘了美丽无比的喷水池,绿草如茵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使一个美丽的xx展现在人们眼前。
9、小作者运用了动点观察的方法对xx晨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小作者对xx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0、作文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使语言流畅 优美,作文生动 逼真。
11、纵观全篇,作文笔调清新 活泼,描写有声有色,消息结合,从近处的晨雾写到远处的日出,从空中的树叶,写到地上的小草,从一棵棵杨树写到自由翱翔的小鸟,条理清楚,层次清楚,读后使人如临其境。
12、小作者写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学校,把写景与写人巧妙结合起来,景中有人,以景衬人。
13、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生动细致,捉住色彩 外形 香味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用了比喻 拟人 排比等多种手法,令人处处感受到秋天的美。
14、这篇作文语句朴素 生动,内容真实 有趣。作文中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小作者平时细心的观察,这在描写xx的各种有趣的生活场景尤为明显,令人处处感到xx的欢乐,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15、全篇色彩艳丽,生机盎然。字里行间,通过xx春夏秋冬的描写,抒发作者对xx童年生活的热爱。
16、在你的笔下,冬天xx的景色描述得细致入微,语言通彻 流利。文中的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作文的生动性 趣味性,如能在这样的景色中放入人物活动的描述,那作文会增色不少!
17、在你的笔下,xx的景色是那么的美丽动人,活动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也爱你美丽的xx。
18、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xx的景色,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学校的爱,语句通顺,中心明确。
19、本文文笔优美,抒情浓郁,是一曲对童年生活的美好颂歌。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xx一角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深情地回忆了在那里度过的美好童年生活。
20、本文以“总分总”的架构,通过抽取xx中的“大树 花草 同学”等关键要素,“化大为小”地描写了xx四季美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是一篇很好的写景习作。
21、作文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xx的喜爱之情,巧妙的运用了动态立体感知,让xx融于一年四季之间,有了时间的拉长,显示出了动态感和活力感,此外小作者一直怀着一颗不断探求未知的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祖国的热爱,让每位读者欣慰。
22、你就像一个小画家一样,把你的xx的美丽景色一一给大家绘画出来了,四季不同,景色各异,简短的文字流露出你对xx的热爱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很棒!
23、你的作文融情于景,把对xx的热爱融注在字里行间。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主旨:“爱xx,写得很棒!语言优美,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把xx的四季景色描写了出来。
24、作者写出了xx早晨的忙碌和充实,也写出了xx早晨景色的美丽,结尾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美好的早晨,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程”,表达了作者珍惜大好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美好愿望。
25、xx四季景色真美,你的习作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用词尤为生动准确。
26、生动具体,让人爱莫能助释手卷。 作文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27、作文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作文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28、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鉴。
29、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作文边叙事边抒情。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30、作文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作文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满分作文带评语优秀模板
被困在无形的墙之间,有人选择守株待兔,也有人不甘寂寞把墙打破,于是便有了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南唐后主
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你的生命中多了一堵墙。这堵墙上写满了你的寂寞与无奈。你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弯月如钩,勾起你心中缕缕忧愁;剪不断,理却仍乱,萦绕在心间的是数不清,记不明的离愁啊!放开手终愿随鸿雁南去,但“路遥归梦难成”、“砌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满地的落红,数着片片落叶,一堵墙从心底爬上来,围住了你的心。这墙是心灵的愁。
——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你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本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凸现一缕光芒,却终不得愿。心被困住了,忠心被阻挡在大墙之外。官场中,你被谗言所绕。最终你抛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归隐田园种豆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一把锄头打破那堵世俗之墙。于是有了五柳先生,以柳为宅,与菊为侣,南山为伴,卧五柳之下,吸菊中清气,你是那个时代的“叛徒”,魏晋五百年,你以品格突围,征服了一个时代,一束光穿破了官场的围墙。这墙是官场的黑暗。
——李白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确,寒窗十载你一朝成名,推开那纸醉金迷的虚幻繁华大门,便很难出来,你被那高墙所围,纵有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御手调汤,也掩不住内心的豪情,不安的才气,前途不见去路,终于气自闹行コ?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冲破高墙无形的桎梏,你为盛唐添加了别样的浪漫光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醉卧长安,为何茫茫然环顾左右?你翩然而行,大道坦坦如青天,为何惊叹行路之难?一壶酒醉了整个天下,有了酒,有了诗,便有了无羁无绊的人生。这墙是精神的枷锁。
墙是什么?墙是困住南唐后主的离愁,是缠绕在陶渊明心头的黑暗,是禁锢李白思想的枷锁……
【评语】
此文堪称上乘之作,于上万份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确有其亮点:
1.切入巧,构思精。作者没有就墙而说墙,而是开篇直奔主题,将人的某一种情绪定义为“墙”,将世俗官场的黑暗定义为“墙”,将思想的羁绊定义为“墙”,这样切入和构思可谓精巧至极。
2.主题新,积累深。以文化名人入题,并不少见。以“说墙”为题,将李煜、陶渊明、李白囊括进去确实是既用心又用新。倘若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能弄巧成拙。
3.结构明,条理清。考生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分三个层次诠释“墙”的含义;结尾小结一笔,扣题并回应全文。
评论的作文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经常会对一些小事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郁郁寡欢。
自从林黛玉进荣国府后,贾母对她百般怜爱,寝食起居,都与宝玉一样,不想后来来了个薛宝钗,品行端正,容貌美丽,对人又豁达随和,丫环们都喜欢和她亲近,都说黛玉不及她。黛玉对此,常常郁郁不乐。
后来,宝玉对黛玉一往情深,黛玉对宝玉更是全心全意,正因为她对宝玉感情专一,因此,黛玉容不得宝玉对别的女子有半点暧昧,在这一点上,黛玉显得尤为小心眼儿。
有一天晚上,黛玉去宝玉住的怡红院找宝玉聊聊天儿,当她敲响怡红院的门时,正赶上宝玉房中的丫环晴雯不悦时,听见有人敲门,心中更加恼火,也没问是谁,就没好气地说,都睡觉了,明天再来吧!黛玉知道丫环没听出她的声音,所以就说,开门,是我。偏偏晴雯还没听出是黛玉,就说,管你是谁,宝二爷说过,今晚一概不会。黛玉明明看见宝钗刚刚进去,怎么会是一概不会呢,分明是宝玉存心疏远自己。她回去也不是,站在这儿也不是,恰巧在这时屋子里传出宝玉和宝钗的嬉戏声。她竟顾不上冷露湿衣,独自在墙角的花荫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宝玉对她的感情是路人皆知,但她还是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使她日愈憔悴。
林黛玉还是个会舞诗弄文的才女。黛玉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她好胜性又强,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
有一次贾贵妃回来探亲,要去大观园游玩一番。贾贵妃让众姐妹个人题一匾一诗。黛玉题的匾额是“世外桃源”,写的诗是: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贾贵妃直夸黛玉写的诗好。
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也是非常积极的。有一次,薛蟠的小妾香菱求黛玉教她做诗,黛玉高兴地答应了香菱,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
可惜,红颜薄命,黛玉含恨而死,到死他也想不通宝玉为什么不来娶她,在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像她这样具有很强的叛逆行为而又有如此才学的女子是不受人们喜欢的,再加上她那忧郁的性格,她这个势单力薄的弱女子必将会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诗歌评论的标准模板
课题:学写诗歌评论
时间:20XX年9月8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高二(1)班
执教者:
目标:1、熟读《语文读本》第一课《诗经三首》(黍离、溱洧、子衿),理解诗意诗情。
2、掌握诗歌评论的书写形式。
过程:
一、明确任务:学写诗评
二、方法指引:
1、诗评的三种形式:导读式、鉴赏式、创造式(以内容、形式、自我的要素递加)
2、范例:
(1)读《黍离》,理解诗意。
(2)范例1:以诗改诗,如以前《氓》的改写。也可用散文形式。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3)范例2:《沉重的孤独》(创造式)
不敢写《黍离》,因为名头太大,一句名言四处援引的那种。在还没有听说过《诗经》的时候就听到过那两句话,只觉得绕口令一样说来说去,语意还有些神秘,即使没有听懂,也还会觉得喜欢。
许多年后读起这首诗的时候,下面的注解告诉我那是一个臣子在怀念故国,太久远的感慨,我感觉不到,只看到了在孤独中默默流过的时间。
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往何方去,是在一个地方无数次走过,还是匆匆走过不同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也许根本没有在走,只是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或者说,是你的年华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流逝。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最贴近大地的植物,生根,长叶,结果,一点点地成熟也一点点的老去。《诗经》中的时间,总是在看起来相似的循环中偷偷的物换星移,不会让人觉出痛楚中慢慢浸透了辛酸。
然而年华老去又如何,那只是天地万物必然的经历,难过的是孤独地经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读懂了这一句的重量,却不敢说领悟,那样的领悟太需要经验,却会害怕那样的经验。
不想孤独,也许是太脆弱,总需要在别人的身上证明自己的存在,害怕自己的匆匆的过往,留不不下任何痕迹。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你的心迹?“脾膈间物,不能掬以相视”,生下来便是孑然一身,剩下的时间,只有在误解中表演,玩着自欺欺人的游戏,又何必去问自己是谁,别人又是谁呢
4、范例3:《读《黍离》》(创造式)
文/闲云无意路过往日的国都
看西风残照里
周家城阙埋没在废墟
杂草蓬生,一片荒芜
勾起你千头万端的愁绪
你毫无方向地乱转
堆堆坟冢恍惚过你的身旁
秋风浓烈
你隐隐听到远方传来的泣声
步子靡靡之而前
心中摇摇无助
无法诉说眼前的一切
脚再也支持不住悲伤的心
举目创痍……
我分明看到你眼中噙满了热泪
找块墓碑坐下吧
你自语道
又不禁想起了很多很多
厉王的小人姿态
召公的无可奈何
幽王的昏庸无道
猃狁的野狼兽行
一句“悠悠苍天”
击痛了三百年后一位圣人
也击痛了另一个世界的我
三、以这三首诗为范围,写诗评
文学评论例文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是他的早期作品。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增表现得更加含蓄蕴籍,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愁愁!青鸟不传云外久,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醒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道德等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类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的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记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这新决不能否认《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偏爱是艺术欣赏的伴侣,比起戴望舒的其他作品来,使我读而不厌的,还是这首《雨巷》。它是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读。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
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象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
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
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就将绵密和蕴藉的情致、丰满和深远的想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极耐人咀嚼和寻味。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女的歌声时,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澹心《板桥杂记》所写的明末歌妓,对他产生了“奇异的吸引力”,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寂寥”和“无端的怅怅”,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进行兜揽和纠缠时,他却又十分窘迫起来,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他此时既被妓女们的歌声所“诱惑”和“降服”,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道德律的压迫”,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重重的争斗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道德律”所束缚的“自私的人”。
与他同游的俞平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这使作者觉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道德律”的束缚,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
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
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只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明艳和精雕细刻,只有像这样的文字本身,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超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尽管是够华丽和明艳的了,却又一点儿不显出雕琢的痕迹,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他尽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总体上看来,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把华美的文采与精密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情到深处自然真
——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背影抒写慈父之爱和父子之情题材的作品实属罕见。作者以异常简洁的笔法,平朴无华的语言,撷取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事例与场景,凭真情真性动人心弦,因而具有无比的震撼力。
文章伊始,作者就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抒胸臆,点出了主题。紧接着作者以家中变故、家道破落为大背景。引出了父亲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到南京谋事,而”我“同样也必须到北京念书,这样父子同行成为必然。如此安排,(其实事实也只能如此),就很自然地引发出下文。
从第三自然段开始,父子俩同到南京,文章真正进入主线,父子情深的描述开始显现:“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一位慈祥的老人对即将离别的儿子真挚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并随着最后时刻,父子即将告别的到来,为文章高潮作了很好的自然铺垫。
天地之间,父母之爱是最无私和伟大的!文章从第五自然段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较详尽地进行了描述。其中对父亲背影的三次描写更是独具匠心!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是临别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是父亲送别儿子,混入来来往往人群中的情景:“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是在若干年后,看着父亲来信,见字如面,又回忆起曾经送别的场景,再现了作者心中代表着至高父爱的背影:“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通过对父亲背影三次描写,着实把父子之间那种复杂微妙、无比惦念的亲情与真挚,毫无掩饰地呈现出来。在父亲平凡的背影中,铭刻的是感人至深的父爱,这份爱不仅令作者几次流下泪水,同时也能让读者潸然泪下!
不写正面,写背影,而且能以如此平实的笔调把背影写活。《背影》确实是情之所至,爱之所极!其实文章并非越是华丽就越好。只要情感真挚,生活真实,即便只是一个背影,也足以令读者回味一生的了。这或许也是朱自清先生《背影》最引人入胜之魅力所在吧!
怎样写高考微型文学评论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微型文学评论跟一般简答题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题。文学评论虽然简短,但作为独立的文章,它同样具备文章的一般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微型评论应该有一个概括性较强、比较惹眼的标题。这个标题不但能引导学生写好评论,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会评论的主要内容,标题起得好,对于获取高分不无益处,而这点对简答题是没有要求的。其二,从题目的开放度来看,简答题依问作答,答案指向性较为明朗,但作为文学评论,题目一般只限定一个角度,学生作答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开放性比简答题要大。其三,从结构形式上来看,文学评论也比简答题要求高,一般的简答题只需要将自己的看法罗列出来即可,一般一段到底,或者采用分条列举的形式。但微型文学评论却不宜这样,一般应有开头、主体和结尾,段落有一定独立性,起承转合需要一定的艺术性,但受篇幅的制约,微型评论也不宜段落太多,一般分为2-3段即可。其四,从语言上看,简答题只需要把观点清楚阐述明了就可以了,文学评论却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考场中的文学评论由于篇幅小,内容上一般不会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作品突出的一到两个方面将实质性的特点揭示即可,避免那种流于空泛、不着边际的万金油式的评论。所以我们在揣测题干要求时一定要学会准确踩点,调动头脑中的积累用相应的鉴赏术语将要点提出。分析论证要求笔墨集中,有理有据,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从鉴赏的文学作品中摘录,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度引用其它内容。结构必须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开头一段可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中间分析法论证为主,边节录边评论,可以分为二个以上方面。有些内容也可根据需要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如阐述主题的社会现实意义等等。结尾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也可发出感慨。
写作短评时我们可分三步走:一定调二摘要三整合。定调即确立观点,提出对作品的看法。摘要就是从作品中摘录相关语句作论据来分析和证明观点,摘要既可以是原文的摘抄,也可以将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性转述,如果是摘抄,一般要求将这些字句用引号标明,如果是转述,则不须用引号。整合则包括拟定标题,对观点加以分析,将论点论据整理成符合要求的短文。由于学生平常的文学作品阅读停留在意会的层次较多,言传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平时这方面的积累也不足,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鉴赏术语和一些典范的示例,以帮助学生熟悉文学评论的模式和写法。且看以下范例: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下面请看实例一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这几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实例二
再来看学生熟悉的《春》一文的评论。下面的评论是就其语言特色来谈的,阅读时注意其边节录边评析的方法。
清新、隽永、警策
———评《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这篇短评的标题以三个术语来概括《春》一文的语言特色,中心一目了然。全文从两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第一段着重分析其清新、自然、质朴、隽永的语言风格,后面则着重评析其富有生活哲理的警策意味,其写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实例三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试验班高三(10)班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班高三10班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大附中理科实验班高三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
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
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性。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要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内涵,外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关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只是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影院的时候……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实例四
3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被,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我端祥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锇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锇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我开不了口,又退了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一袋米走了。
3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3年前那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响。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台湾•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
[正反例文]
例文一
勾画灵魂变异的轨迹
——读《人,又少了一个》的间接心理描写
所谓间接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言谈话语、肖像神态、行为动作的外部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直接心理描写相比,它来得更含蓄、更蕴藉。《人,又少了一个》就成功地运用了间接心理描写手法,勾勒出一颗灵魂变异的全部轨迹。
第一,作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由贤惠、腼腆、善良转化为麻木、放荡的女性的灵魂变异过程。女主人公一出场,便“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出头来”。待见到“我”很和善时,立即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而且“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还急急地诉说自己讨米的缘由。这一连串的动作,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贤惠、腼腆、善良及其走投无路的悲哀、凄楚和痛苦的内心活动,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女人不甘沉沦极力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内在力量。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再上场面对施主时,却再没有了急急诉说自己遭遇的欲望,曾经有过的欲言又止的举动,也被“熟练的乞讨声调”所代替;羞怯悲哀的表情,被“阴森森地笑”所代替。她不讲“废话”,只一再重复“太太,做做好事,再赏一点吧”,充分表现了她心灵的麻木和机械,无耻无赖的寄生个性的形成。至此灵魂变异的轨迹已异常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字的直接说明,这不能不说是间接心理描写的成功。
第二,作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清白、端庄的女大学生沉沦、堕落为流氓无产者的灵魂变异过程。作品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身份证的介绍,为读者刻画了一位清白端庄的女大学生形象。她向人乞讨哭,有可讨获也哭。她最初乞讨是与哭连在一起的:为失去了人的尊严而哭,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自矜而哭,为4个孩子的生计而哭,也为善良的人无私相助而哭。可3年之后的她,却成了一具没有眼泪的躯壳。她“阴森森地笑着”讨钱,“笑嘻嘻”地讨价还价,受辱后“嘴笑得更开了”,被人拒之门外后竟还“冷笑了一声”!这一哭一笑,虽然仅是人物神情面容的反映,其实正反映了一个清白、自尊的女大学生到一个玩世不恭、放荡无赖的流氓无产者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变异过程。读了之后,令人欲哭无泪,心寒齿冷。
通观全文,文章对女大学生灵魂变异过程的刻画入木三分,却没有着一个“变”或“异”字,可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例文二
借自尊丧失显深刻主题
——评《人,又少了一个》的主题显现
《人,又少了一个》是台湾著名聂华苓的著名作品,它写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丈夫坐牢而失去生活来源,靠给人家洗衣服来维持自己及4个孩子的生活,在生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以乞讨为主,但又不承认自己是乞丐,处处声明自己是一个有自尊的知识分子,最后却又变成了个厚颜无耻、自尊丧失殆尽的故事,反映了台湾社会吃人的黑暗现实。文章主题的表现非常巧妙,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文章集中笔力写了女大学生的两次乞讨。第一次,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哭着声明自己也是大学生毕业的不是叫花子,只是要点米,并且抖着手从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给“我”看。在“我”看身份证的当儿,她又絮絮叨叨地介绍自己出来乞讨原因:丈夫坐牢,4个孩子生活无着、自己替人洗衣服仍无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讨点米,并反复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在“我”施舍了袋米后,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千恩万谢,淌着眼泪,背着米走了。3年之后,她又沿门乞讨了,“靠在门框上”,“咧着一嘴黄牙,阴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高声讨乞。得到一角钱的施舍后,笑嘻嘻地讨价还价,要求再赏一点,受到训斥后,“嘴笑得更开了”,并且无赖地要挟,“再给我上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人们砰地踢上了大门,她立即收起了职业的微笑,“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选择了非常巧妙的角度,通过女主人公人格尊严的丧失来达到目的,可谓是力透纸背。
这位女大学生是令人同情的,因为她极力维持着自己可怜的自尊;又是令人憎恨的,因为她轻易丧失了自尊。这又启示我们:只有自尊自重,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自尊是确立自信心进而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试想一下,一个人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之后自轻自贱,他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吗?他能立志写作并写出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不要说事业有成,就说生命都难延续。自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就说《人,又少了一个》中的女大学生吧,开始,人们为什么尊重她、同情她?就因为她自尊自重、自责自爱,之后,人们为什么鄙视她、憎恨她?就因为她自轻自贱、寡耻鲜廉。这鲜明的对比还不能引起我们对自尊的重视吗
通过主人公自尊的丧失来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表现深刻的主题,是《人,又少了一个》的突出之外;人,只有自尊自重,才能无愧于“人”这一称呼,是《人,又少了一个》给予我们的启发与教益。
文学评论怎么写
不少院校的导师们非常重视考生的评论写作,认为这一门考试可以摸清考生的功底究竟如何,即“一篇文章见功底”。导师们对评论写作的打分是相当严格的,这足以看透他们将来招收的研究生的中文功底。就店主了解的安徽师大、山东师大和南京师大文学院来说,每年评论写作的最高分有满分150分的,而差的也有不足100分的。试想,大家如果能够重视对评论写作的复习而考高分,完全可以多考10到20分。很显然,公共课英语和政治想多考10到20分相当不易,而专业课考高分却容易得多。这套评论写作模版最大的特点是应试功能强,就是针对考研用的,目的就是一条:阅卷老师看了想给你高分!内容分为如何写精彩的开头,文章大致框架,以及经典套话背诵,如何打造“亮点”等。
考研文学评论写作全套讲义目录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二、考研文学评论写作的标准
三、考研文学评论的准备是什么
四、文学评论写作有几种类别和方法
五、文学评论写作的要求是什么
六、如何写文学评论写作
七、经典篇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金圣叹---评水浒第22回
钱钟书----评伊索寓言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深情的力量---评为了忘却的纪念(南师大资深教师)
李白的《菩萨蛮》赏析
理想的生活-评敬业与乐业(南师大资深教师)
寂静之声--读松堂游记(南师大资深教师)
评空白的艺术
评岳阳楼记
评前赤壁赋
评孔乙己
喜剧的场面严肃的内容 评《变色龙》
凝结、含蓄、深沉--评海明威《杀人者》
八、注意:千万不能把文学评论写成作品欣赏!!
九、文学评论写作步骤三步曲:阅读——定题——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