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简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千古风流人物—诸葛亮

  时光流逝,历史一页页翻过,就象苍茫的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任由时间的大海吞噬、遗忘,但总有一些人可以让那无情的大海卷起雄伟壮阔的万丈波澜,虽然自己仍旧会被吞噬,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人实可谓屈指可数,少之又少,但诸葛亮必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的智慧,化作一颗永远闪烁的星星,在漫漫的历史星空中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能与其争辉。

  那时你高声吟唱《梁父吟》,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虽身处隆中茅庐,于天下之势已知其三分,于是才有了刘备的那段传诵千古的隆中对;那时你指挥将领,镇定自若,于取胜之道已胸有成竹,于是才有了大败曹军的初出茅庐第一功;那时你联合孙权,携手周瑜,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为后世传下了经久不衰的佳话;那时你端坐城楼,双手抚琴,虽城门大开,仍无惧意,于对手的思想已摸得一清二楚,于是才有了令后人永记不忘的空城计。战场胜负,国家存亡,天下大势,无一不在你的算计中,孔明之智,震烁古今,直似鬼神。

  诸葛亮的忠诚,有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忠实者的前路:“看吧,他就是你们最好的榜样!”炙烤着不忠者的良心:“这样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他人,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天下百姓!”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你无论何时,都辅佐,佑护着这位危主,正因如此,蜀国方成,汉室方兴。刘禅即位后,你便更加勤奋,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此时的你无日无夜地操心于国事,终致体质日下。

  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平定三国,一统天下,正如杜甫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六次北伐,虽有挥泪斩马秈的公正,火烧上方谷的计谋,借尸还魂,吓跑生仲达的谋略,但最终郁郁而终,实令人无限伤感。他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的智慧,忠诚却不会为我们所忘记,他的事迹会被我们一代代传唱,他亦永生在历史的长河中。

诸葛亮的简介

三国演义人物简析之诸葛亮

  三国中的诸葛亮是那么的神圣,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有东风绝不会有西风,真是十分的神奇。在我拜读三国演义之后我也对诸葛亮有一个评价。(听说诸葛亮还是我们山东人呢?)

  首先是诸葛亮的气量大:诸葛亮是一个十分有气量的人。(我在此要说一下大家知道诸葛亮最恨的人与最敬佩的人是谁呢?首先是最恨的两个人一是五虎大将之首的关云长,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在华容道方曹操,要是当时关羽当机立断,斩了曹操就没有后面的事了,曹操一死北方大乱因为当时曹操的大儿子曹丕还没有成气候,一定是其他子弟接位但是这一接位可就不得了,曹丕一定会组织重兵与其他王子争位,那时不就有了可趁之机了吗,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不是也提到了要想统一天下必须要等到北方大乱吗?所以说诸葛亮最恨的人是关羽,而且不是关羽大意才失掉的荆州吗?第二,有人一定想是刘禅吧,不是蜀国就葬送在他的手中了吗?但是不然。二是魏延,魏延是一名勇将但是也是一员祸将,只要得到他不论是谁一定会反,但是他一生中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是刘备二是诸葛亮。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的性格但是又不能除掉他,因为魏延必定救过刘备的性命吗!在临死之时还在为如何除掉魏延想方设法,真是太忠实了{谁不会在临死之时把一些自己的家务事自己的后事安排一下呀,在曹操这位奸雄临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安排自己的后事以及谁可以继承打人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虽然诸葛亮恨魏延和关羽,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呀,不然关羽,魏延这等聪明的人能不会看出来吗?这就可见诸葛亮的气度是多么的宽大。诸葛亮最敬佩的人也有两个一是周瑜,二是曹操,他敬佩周瑜的海战能力,因为在历史上周瑜的海战是称奇的,他还敬佩曹操的兵法,虽然曾经说过“曹操用兵多疑,多疑则不胜。”但是诸葛亮连一点这个疑心也没有,但是用兵又不能没有一点疑心,所以诸葛亮最敬佩的是曹操,周瑜。但是敬佩归敬佩并不是嫉妒,周瑜就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才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叫喊声中亡命。所以这里也看出了诸葛亮的气度十分大。

  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这诸葛亮的聪明之处那可是基本贯穿了整个三国演义,据我的统计诸葛亮一共参加战斗(有名字的)有27场,共出计策(在战斗中有着十分关键的计策)1000余次,一生中主要的战斗有5场,在此我只讲其中3场,一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一共有100余万人参战一共有200余名有记载的谋事参加有30多名又名的将军参战,大奖有10名,一是曹操方的夏侯渊,于禁,蔡瑁,张辽。孙刘方有赵云,关羽,张飞,甘宁,徐盛,黄盖等大将,主谋曹操有荀彧,贾诩等,孙刘方有诸葛亮、张昭、周瑜等。真像一个群英会呀。曹操在兵力方面有了绝大的优势,但是在谋士、将军方面就没有孙刘的又是大了。这也就是导致曹操兵败的原因,曹操不是在失败的时候说要是郭家在的话我就不会输了吗。在此诸葛亮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如果不是诸葛亮的那令人敬佩的口才,孙权是不会一口咬定要与曹操决一死战的,不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回就是说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了孙权、周瑜吗?如果不是诸葛亮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十分作用的人物。

  二是在传说中的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时候,那时诸葛亮是1人作战司马懿是5万大军但是等到那时诸葛亮的顶尖的对手司马懿帅大军风风火火的赶来,但是走到城下一看,诸葛亮一人在城上坐着,也没有一个是为保护就十分的担心,担心什么他可不是担心诸葛亮的身体是否健康,他是担心这诸葛亮在城上坐着,身边既不摆兵士,也不摆上一个将军,只是一个童男一个童女在一旁端茶,就像:“这哥们要干什么,想迎接我,太客气了不是,那一定就是在城中摆许多的埋伏地点一旦我冲进去一定中计,但是兵粮又不多又不能长久下去,所以只好撤兵。这虽然是民间的一个说法但是我并不相信,因为这场战争也实在太离谱了,诸葛亮没有动一兵一卒取胜不可能,而且就是司马懿已经看见那时诸葛亮了,为什么不派一名弓箭手一箭过去不就把诸葛亮搞定了吗他是一个十分厉害的领兵能手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另外说怕里面有埋伏,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如果里面真的有埋伏,派一个两个人进去一瞧不就知道了吗,非要退兵干嘛呀!

  三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的一生中最后的战役了。诸葛亮帅兵7余万,有马岱,魏延作将,有姜维左辅,司马懿有大兵10余万,夏侯姓世左辅在兵力上也是有绝大的优势。在五丈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一起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就是不能把司马懿兵打败,无奈之下诸葛亮因为背后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体力不支病与五丈原,在病逝之前诸葛亮并没有因即将过世十分的小心。以保全全军为主一次撤退,但是有知道魏延一定会反所以又安排了马岱在姜维喊话是将魏延一刀两断,又制造了孔明灯做出假象镶星并没有坠落,所以说等到司马懿来劫寨时全军已经退去。又安排了属下做了一个草人做出诸葛亮的确安然无恙的假象。诸葛亮的这一做法致使蜀国保存了雄厚的军事实力,使蜀国灭亡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可真是一位华夏民族的英雄呀!无论是在哪一场战斗中都充分表现出了诸葛亮高超的用兵能力和,一个又一个的离奇故事。

  诸葛亮的智慧:如果说诸葛亮的智慧,你一定会说:“诸葛亮的智慧那可真是相当的高呀!什么运筹帷幄呀?什么神机妙算呀等等”。这句话真的没有错但是诸葛亮在一生中犯了两个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在出山时选中了刘备,虽然刘备是仁义之师但是刘备就是太过于仁慈了,不然荆州与荆州当时的兵力,将军,谋士不就都是刘备的了吗。这时诸葛亮在选股票时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我想他应该选的是曹操,因为曹操兵多粮多,土地又十分的广,有着十分高的优势,如果在曹操方得到了大力的运用,曹操可能早统一全国很多年,没有诸葛亮,孙权就可能失去原来广大的土地,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鼎立时的刘备(蜀国)也可能就没有了后来的东晋等朝代了。第二个错误是犯在了关羽身上,我想诸葛亮一定知道在古时候的人可以把名誉看的比生命更重要而关羽有是一个相当重情义的人这我也在三国演义之关公中讲到了,所以诸葛亮就失去了一次大举北进的机会,当时当政的是刘备,刘备明事理又有不小的兵力所以一旦曹操死,刘备就有可能统一全国了。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有句话说的不是“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之虑必有一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总的来说诸葛亮就是一名圣人,就是华夏人民的骄傲,就是智慧、大度与忠诚的杰出代表。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简介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个人档案:

  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袆、姜维

  诸葛亮相关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假的)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也可以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注释:也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源头应该是“三个臭裨将”,也就是三个副将。)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秘莫测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鏖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生平事迹简介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30]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31]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32]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简介

  “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出悲剧。大家对此讨论的很多,本人不才,也凑凑热闹。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宜察之。”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谨慎的诸葛亮身上应验了。由于马谡确实是智谋之士,曾向诸葛亮提出了不少良策,二人非常交好,马谡甚至以诸葛亮为“父”而事之。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嘱托不以为然,一直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对他仍然非常器重,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军国大事,使得睿智的诸葛亮被马谡夸夸而谈的谋略和理论蒙蔽了明亮的“慧眼”,没有“透视”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另一面。

  兵出祁山时,在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面对马谡的主动请战,听信了马谡轻敌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军令状”,就没有安排其他久经战阵的宿将为先锋,而是任命马谡为先锋官。尽管选派了“平生谨慎”的上将王平担任助手,但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的马谡却坚持以违背实际情况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作出了错误的战斗部署,还拒绝王平的正确建议,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的败局。

  智者千虑,仍有一失。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用人谨慎的大智之人,也会受到感情亲疏的左右,也会犯下用人失当的错误。

  二

  当马谡兵败的消息传到大本营后,诸葛亮顿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来,又对有功之将赵云说:“是我不知愚贤,以致如此……”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咱们尽管不清楚诸葛亮当时经历了如何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诸葛亮深知:纪律就是制胜的法宝,法不容情,必须坚持原则,公正处理,明正军律,表现出了为兴复汉室而执法如山、赏罚分明的坚定立场。

  其实,更能彰显诸葛亮人格魅力的是,他并没有把马谡当作“替罪羊”一杀了之,就一推六二五,把自己洗脱得干干净净,而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自我批评,自己勇于承担了兵败的责任。

  诸葛亮在上奏后主的表章中作了坦诚的自我剖析和检讨:我以弱才,幸得君主的信任,得以统帅三军。由于我治军法度不严,做事不够谨慎,以致出现了街亭失守的败局。这个责任,在于我知人不够,用人不当,因此我情愿自降三级,以督察我的过错。”。诸葛亮旗帜鲜明地把“用人失当”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树立了良好的人格形象,赢得了朝廷上下的感动和倍加敬佩。

  在马谡受刑时,诸葛亮的心情错综复杂,先帝的话也在耳边反复回响,要不然他不会热泪盈眶,大哭不已,这其中固然有对马谡的依依不舍和不胜惋惜,恐怕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用人失当的深深自责和无限痛心,愧对了先帝的遗言,可惜悔之晚矣。

关于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介绍诸葛亮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是他一生的概括。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质至今仍被人歌颂。他,就是诸葛亮。

  他本躬耕于南阳,淡泊名利,吟着《梁父吟》,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为了汉室王朝鞠躬尽瘁。

  他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在空城计中,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扎草人佯攻曹营,从而借来十万之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为了求得南方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与孟获的战争中七擒七纵,最终使得孟获心悦诚服归顺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

  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本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他没有,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他把报答刘备,忠于刘禅当作了自己职责本分。直到死前,依旧不忘蜀汉的社稷。

  时至今日,诸葛亮俨然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一把羽毛扇,仿佛蒙山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除此之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忠贞不渝。

  淡泊名利,充满智慧,知恩图报,忠贞不渝,这就是我心中的诸葛亮。他的灵魂与肉体虽已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出耀眼的星河,为世人永远展现他那圣洁的光辉!

介绍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 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值得纪念的日子

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