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作文素材人物事迹
致敬坚守工作岗位的我们感人故事
瑞洪收费站的监控员漆静经同事介绍,与同在高速但不同收费站的男友相恋两年,感情稳定,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计划今年内完婚。虽是交往两年多,可是两个人因为三班倒的工作性质,再加上又没有对到班次,相处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生日、纪念日、情人节,这些重要的节日基本上都只能通过电话远远地送上一份祝福。
婚前的最后一个情人节
今年是他们结婚前的最后一个情人节,两个人都当班,他想要给心爱的她一份特别的情人节礼物,心形的蜡烛,玫瑰花香的氛围,单膝下跪的男子将爱的戒指戴上她的无名指。想到这里,男主角仿佛听到了那句期盼已久的“我愿意”,语气坚定又甜蜜。为此,他已经提前买好戒指,并与女主角的同事联系筹备的事宜。故事到这里,美好而浪漫的情人节仿佛会如期而至。
但自进入春运以来,高速公路车流成倍增加,瑞洪收费站日均流量甚至是达到了平常的三倍。当然,男主角所在的收费站工作也同样繁忙。两个人都没有办法请假、调班,2015年的情人节计划只能搁浅。
“您好,紫荆花为您服务。送您一朵紫玫瑰,祝您节日愉快。”面带微笑,专业的服务,看不出丝毫失意的情绪,因为同事身体有恙,漆静到车道顶岗。
“都计划好的事情,我们作为局外人都很是期待,你就更不说了。”当班同事关切道。
“自从进了高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习惯了。恋爱在谈,没有这次求婚,婚也是要结的。和我们相比,这些赶在春节前回家的司乘更需要关注,他们有些人可能一年才回家一次呢。”漆静爽朗地回复。
瑞洪收费站的收费班长殷慧君,恋人工作在外,异地恋两年有余,交往以来,没有一起共度过情人节。早早地算好了班次,情人节恰逢休息,那么今年能否有所改变呢
遇到你,每天都是情人节
她第一次来到他工作的地方,那将是他收到的最珍贵的情人节礼物,一起看场久违的电影、吃喜欢的美食,最是平凡的情侣日常行程对他们来讲,都值得期待。
可是,因人员调动,她调到节日当班的收费三班,费尽力气提前抢到的火车票不得不退掉。
“师傅,这边的箱子也请捞下鱼,我们验货要多拍几个点。”身着反光服,她娴熟地绿通验货,拍照放行。
“亲爱的,节日快乐。很抱歉这次又不能陪你度过。”
“遇到你,每天都是情人节。”她看着他发的微信,如此回复。
这样的我们
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给自己一点掌声,相约着同班的姐妹上站里的KTV房吼两嗓,褪去疲惫,迎接明天的新挑战。
不管是什么节日,如果恰逢休息,那我们是极其欢喜的;如果刚好当班,也不怨天尤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感恩高速公路提供我们生活的面包,同样感恩现代的通讯手段,拉近我们的距离。我们愿意坚守工作岗位,恪尽职守,做称职的高速人。
关于为一名顾客坚守的励志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瑞典国内家具市场被制造与零售商卡特尔垄断,他们靠彼此间的订货合同排斥新的竞争对手。英格瓦的家具公司刚开业不久,就经营得举步维艰。支撑了一段时间后,英格瓦打算关门。整理清单时,英格瓦发现了一张半年前的订单。英格瓦的助手说,一名顾客交了定金后,说三个月后来取货,可直到现在一直没来,电话也打不通。英格瓦说:“我们不能关门,万一顾客来取货呢?”“可是不关门就要一直赔下去,难道就为了一名顾客?这样做太得不偿失了。”英格瓦摆摆手,说:“这不是多少顾客的问题,而是事关诚信,我们不能失信于顾客,哪怕只有一位。”
后来,英格瓦又多方借贷,维持公司的运营,希望能等到那名顾客的到来。在一场交易会上,英格瓦竟以微弱的优势争取到了一个极大的订单。这让英格瓦的公司迎来了巨大转机,最终建成了一家集制造与零售服务为一体的家具业集团公司——宜家。而英格瓦就是“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谁都渴望成功,但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实力和诚信是前提。一个人没有相当的实力,又不讲诚信,怎能成功?如果不为一名顾客坚守,英格瓦恐怕无法实现公司的辉煌。其实,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更是人际交往中的法宝。
在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竟然为了一名顾客而坚守营业,这虽然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却撑起了“信用至上”的大旗。因为讲诚信,公司没有关门,也给自己赢得了新的机遇,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原来,成功离我们真的不远。做一个诚信的人,也能增加成功的几率。
学习刘义权先进事迹:坚守平凡创造非凡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向读者介绍一位平凡而又非凡的军人——我军优秀档案专家、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战士刘义权。说他平凡,是因为他38年来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普通的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说他非凡,是因为他收集整理的军事档案在重大军事决策、重要军事活动、军事教育研究中发挥了战略性作用。他用毕生精力,为记载我军发展历程、构建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平凡之中见伟大,于无声处闻惊雷。刘义权是在平凡岗位上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好榜样、活教材。作为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刘义权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事迹却感动了身边战友,感动了党和军队领导人,甚至还深深打动了外军将领。这份感动的力量源自哪里?走进刘义权的精神世界,追寻他几十年奋斗的足迹,我们不难找出答案——坚守平凡、创造非凡。
坚守平凡首先要坚守纯洁的精神家园,而支撑这座精神家园的,是崇高的理想与追求。刘义权从事档案工作的几十年,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忠诚党的档案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把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忠于职守的自觉行动上,高标准地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他的事迹说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价值多元、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定力。有的人,因此迷失了方向。刘义权对平凡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每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都应该像他那样,把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在平凡岗位上执著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在平凡岗位上要有所作为,还需要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刘义权从事档案工作以来,直接和参与收集整理的历史档案多达83万份。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浸透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几十年来,他始终把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与军队建设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局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不知疲倦,直至生命受到病魔威胁时仍不放弃。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刘义权的事迹启示我们,从平凡起步,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能收获非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草平凡,它披绿了我们生活的家园;水滴平凡,它滋润了世间的万物生命。刘义权是平凡的,但他在平凡中追求非凡的经历,为我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树立了一个熠熠闪光的精神标杆。
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最美教师王平坚守岗位的故事
“八千里”教学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到中年,本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命运却给了她太多的磨难。
刚过不惑之年的王平,是南京财经学校的专业课老师。13年前的一天,她忽然感到自己的四肢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像针刺、像虫螫、像火灼似的,有说不出道不清的难受。她焦急、痛苦、悲伤。据查,她不幸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时她刚满28周岁。这病魔痛苦地折磨着她,使她行走极为不便,上楼下楼只能一步一停地,放好左脚迈右脚,提起右腿伸左腿。这哪里是上下台阶啊,严格地说,这叫做“挪步”;她可以面对学生侃侃而谈,然而一旦提笔写起字来,手指就不那么听她的使唤了,抓粉笔的手指不能正常弯曲。
但是她没有被病魔压倒,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勇敢地站立起来。就是这样,15年来,王平老师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上,忍受着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战胜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认真完成了自己所担当的教育教学任务,认真地履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
“我离不开我的学生”
1989年王平接任财三1班(86级1班)的班主任。 这个班有几个出名的捣蛋鬼,组织纪律特别差,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不是上课讲话就是抄袭别人作业,在班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正遇上国家经济调整,企业三年不招工,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毕业后怎么办?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使大家不能安心学习。这个班的学生人心很涣散,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不及格的人数竟高达50%。
为了帮助他们,王平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动之以情,还晓之以理。她用自己的师爱真情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设了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在学生就业方面,王平老师首先帮助大家认清形势,正视现实,并多次组织他们讨论,终于使同学们看到就业的路不只是国营企业这一条。同学们说得好,人的价值不在于找到一个好单位,而在于找到一个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就业观转变了,危机感变成了紧迫感,消极变成了积极,压力变成了学习的动力,期末全班考试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大面积教育的基础上,对班级的差生王老师更是关怀备至。
柏建同学家住得较远,加上交通不便,常常早饭来不及吃就到了学校。下课铃一响柏建就迫不及待地冲到食堂窗口,排队买早点,可往往不到下课铃响心就不安了。王老师看在眼里,于是天天主动帮他买一份早点,为他安心学习创造了条件。看着冒着热气的早点和倒好的开水,柏建眼里湿润了。这件事虽不起眼,但却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后来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一次,石小明同学急性阑尾炎突然发作,王老师得知后立即和班上的学生将他送进医院,并亲自为他挂号,陪他输液,连中饭都没有顾上吃,一直守护到下午三点多钟。在石小明住院期间,王老师还经常买东西去看望他。石小明和他的家长看着王老师走路不便的身影,衷肠百转,非常感动。
“我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有一天早晨王老师在家不慎因煤气中毒而昏倒了,在家人的救护下,她醒来后想的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上课。家人劝她休息一天再说吧,可她坚决地挣扎着爬起来,赶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了。
今年元旦前王老师一直生病,元月一日刚在医院输完液,没等身体恢复,第二天就又到学校正常上课了。在课堂上,她滔滔不绝地讲课,可学生们丝毫不知道王老师是在带病为他们上课啊!涔涔冷汗从她的额角上往下淌,可她依旧坚持到下课才坐下来歇一歇。
多少年来,王平从没有因病因事而少上一节课。相反别的同志有病有事不能上课,她还主动顶上去代课。她说,在自己还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我要尽力地去做。
由于王平老师身体不好,学校领导对她跑实习单位指导毕业实习很不放心。但是她硬是坚持工作,不要领导照顾。她说,我不能跑远处,我就跑一些稍近些的单位。今年,她又分到八个实习单位。跑实习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一周必须跑一个轮回。王平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她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自己行动如何不便,脚步匆匆,车轮飞转。她依然精神抖擞地奔忙在实习点上,看望实习点的学生,及时解答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位哲人说过:“敢在‘死神’面前镇定自若,用坚实的步伐往前走的人,历史将赋予他强者的桂冠。”我们将这段名言中的“死神”二字改为“病魔”的话,那么,我们说敢于战胜病魔、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也是强者。而王平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强者!
“要我能站着一天,我就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这是多么炽热不衰的决心啊!现在,王平老师在第12个教师节来临之时被授予了“舒而美奖”。在荣誉面前,她依然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坚定地走着,这步履中带着默默地执着、顽强和坚定,王平老师正用那蹒跚的足迹,书写着炽热的信念。
名人故事:坚守大山37年的好老师张锦文
1978年,17岁的张锦文正在高中读书,拍石头乡寨洼村的老支书找到他,请他回村当民办老师,给山里的孩子上课,一个月支付四块钱工资。老支书痛心地说,山里的百姓靠天吃饭、孩子辍学在家,原先的老师受不了苦,都走了;很多男人因为穷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孩子们没有文化,到大城市里照样找不到工作。老支书的话让张锦文震憾又犹豫,是留在学校继续就读,考大学?还是回村教书,让辍学的孩子学知识,有个好活法?思考再三,他下定决心:教书去,让村里的孩子实现上学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贫穷的山村。这一教,37年过去,而他,也早已深深地融进了这片山沟沟。
张锦文背着行动不便的学生。条条山路,都看得见他流下的汗,记得住学生对他的情。
1、人生何处不精彩 穷山沟里“迷”教书
张锦文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课。
“孩子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山里的老王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天上午吃三个玉米,下午吃四个玉米,猴子们不干大闹了起来。老王又说,不然这样吧,你们每天上午吃四个玉米,下午吃三个玉米,猴子们很高兴。”
“问题来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个故事转化成数学等式,谁会写?”话音未落,已经有孩子高高举起手来。
“3+4=4+3。”张锦文点名,一个孩子回答。
“好,能不能举一反三,再列几个类似的等式。”
“5+0=0+5”、“名人故事:坚守大山37年的好老师张锦文+b=b+名人故事:坚守大山37年的好老师张锦文”。
“真聪明,已经有人抢答啦。”
“如果总结一下规律,我们会发现什么?”
“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
“厉害,你以后就是陈景润,当个数学家。”张锦文兴奋地给孩子“点赞”,课堂沸腾了。
张锦文把课堂融入到大自然中。
这是张锦文临时起意,用四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内容给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上课。张锦文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一上讲台,就眉飞色舞,活脱脱换了一个人,不是严肃的教书先生,而像一个“老小孩”(学生如是说),领着一群小顽童快乐地做游戏、讲故事。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枯燥的数学课像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未知。
教学之初,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张锦文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订教材,边教边自学。一节课准备多个教案,一个效果不好,就用另一个。钻研教学,成了他唯一、最大的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自主快乐”的方法很快风靡全省,张锦文也成了数学教育“能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多项荣誉称号也随之而来。他教出的3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己的一个博士儿子,一个硕士儿子,更是自己最大的骄傲。
张锦文究竟有什么魔力?一些市县的家长慕名把家里爱逃课、打架、上网的小淘气送来,请张锦文“改造”。张锦文没有任何说教,只是把这些孩子带到离学校10多公里的自己家里免费吃住。孩子们衣服脏了,他就洗干净;头发长了,他给剪利索;功课哪里不会,他手把手耐心教。半年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变得品学兼优。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一个好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品质教育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无法通过语言传输,必须用行动传达。”张锦文的秘诀朴素又简单。
2、把爱都给学生 儿子是永远抹不去的疼
“土房子,土桌子,里面坐着几个土孩子。”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寨洼小学的简陋和艰苦。
寨洼小学最早在南坡的一个山崖上,学校人手不够,张锦文身兼数职,既是校长、老师,又是炊事员、安全保育员。学校前面有一条季节河,一到汛期,河水猛涨,张锦文就背着学生一个个过河,背了好几年后,学校才搬到一处平地。夏天下暴雨,山道滑,孩子小,张锦文拉着孩子们的手,在山洞里避一会儿,雨停了再走;冬天下雪,满山满岭都是雪,没有一条安全的路,张锦文早早起床,将雪扫净,然后再接孩子们上学;山高路远,孩子们每天早上从家里带来干粮,中午,张锦文用三块石头支起铁锅,给孩子们做熟了吃。
“既然当了教师,就得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他时时在心底说给自己的话。
后来,邻村的学校没有老师,张锦文被临时抽调过去。每天带着干粮,从家到学校,往返12里山路。长年累月,心脏病和胃病找上门来。乡亲们说他是“铁腿”,是称赞,也是心疼。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张锦文却义无反顾。
这样的山路,张锦文每天往返12里,乡亲们叫他“铁腿”。
父母生病,他让妻子照顾,自己给学生上课;母亲临危,他依然在给学生上课;母亲病亡,他接到通知回去守灵。哥哥姐姐指责他、埋怨他,有什么比母亲去世还重要?张锦文痛苦流涕,在母亲的灵前罚自己跪了一个多小时,但他知道,就是跪几十个、几百个小时,也弥补不了心中的愧疚。“母亲生前是最疼我的,我却不能在她临危之际奉上自己的一点点孝心。但我别无选择,这辈子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爱它。如果我的付出可以换来山里人的希望,我情愿付出更多。”
家长们说,张锦文不仅教会孩子们知识,还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
星期天,张锦文带着妻子和儿子给学校拉课桌,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所有的课桌都放好后,他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找到儿子时,儿子满身是血,右手紧紧揣在怀里,昏迷不醒。原来,搬课桌时儿子觉得肚子饿,跑到伙房找东西吃,没想到右手的四根手指被磨面机压断了,害怕父母责怪,就一个人躲了起来。虽然做了手术,但至今儿子的中指依然残断,其他手指僵硬。提起这个,张锦文就自责:自己一辈子愧对儿子,不能看儿子的手,这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疼!
对家人“无情无义”的张锦文,在学生和村民眼中,却是另一幅形象。
11岁的赵浩然流着泪:“冬天的时候,我的手脚冻肿了,张老师和大娘拿热水给我烫,头发长了,张老师就给我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张老师和大娘。”
村民李小红说:“张老师不但教会了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做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老师,被我们学生家长公认为是我们这个沟道里的孔子。”
3、哪里也不去 “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
2003年合点并校,张锦文来到了拍石头乡学校。除了上课和担任班主任工作外,还肩负着学校教研课改的领导工作。他如往常一样繁忙,忙的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乡亲们的柴米油盐。
农忙时节,张锦文帮老乡背化肥,老乡没有钱,他就掏自己并不富裕的腰包。老乡生病了,他帮忙买药,给老乡讲吃药的方法。村里并没有几户人家,但大家都把张锦文当成自己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找他。
繁忙、穷困的日子过了37年。张锦文当年的高中同学早已纷纷考上了大学,如今,有的做了官,有的成了商人。只有他,还是一个家徒四壁的山区教师。
但是,他后悔了吗?外甥升任教育局局长,周围人羡慕地说:“老张要出山了。”张锦文淡然一笑:“我哪也不去,教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是的。寨洼村的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位学生家长说:“俺家三个大学生都是他教出来的。俺兄弟、妹妹家的孩子也都是他教出来的,合肥、上海哪儿都有。”
寨洼村副书记刘建新说:“张老师来这里教学之后,学生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做人。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没有考上的,也做了生意。村里整体素质和面貌也都改变了。”
如今桃李满天下。每到节日,收到学生们从各个地方给他送来的问候和祝福,张锦文眼里总是泛起泪花……
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听说张锦文入选“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激动地写下这样几句话:“作为他的学生,既感到偶然也感到必然,因为没有他中午给我在学校做饭、没有他下雨天背着我上学,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教师节,张锦文发言:“我爱拍石头的小草,也爱拍石头的花丛;我爱拍石头人的善良,也爱拍石头人的贫穷;如果我老了不能教课了,我会在拍石头的山顶上高撑一副巨联——我骄傲,我是一名山区教师!”
这些,就是他留在这里最好的答案。
2016全国最美教师轩云湘在平凡中坚守的故事
结婚典礼前跑去给学生上课
三十三年从未耽误过学生一天课
轩云湘的父亲曾经是一名教师,轩云湘也曾是父亲的一名学生,受父亲影响较深,轩云湘一直都想成为一名教师。1980年,轩云湘成为了杨召乡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1986年,轩云湘考上了民师班,1988年毕业后再次回到杨召乡中学从事教学工作。2005年,由于撤点并校,轩云湘来到了离家三十里地的冠县东古城镇中学。在冠县东古城镇中学有117名教师,其中有9位老师曾是轩云湘的学生。曾经的师生变成了现在的同事,当年的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现在向轩云湘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轩云湘从教三十三年来,从未请过一天假,更没有耽误过学生们一堂课,不管是三十年前轩云湘自己的婚礼,还是自己的爱人生病,轩云湘都没有耽误学生们的课程。东古城镇副校长李保栋是轩云湘老师的亲戚,1984年腊八节是轩云湘结婚的日子,李保栋参加了轩云湘的婚礼,但是马上要举行典礼了,新郎官却不见了。原来新郎跑到学生的课堂上,“淡定”地讲起了语文课。提起这个事情,轩云湘说,当时自己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老师,由于课程进度较慢,马上要面临期末考试,轩云湘舍不得放弃孩子的一节课,仍然在典礼前,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们按时上完课程。
2010年,轩云湘的妻子张梅兰身患脊柱瘤,需要做手术,轩云湘硬是一拖再拖,到了2010年暑假才带着妻子就医,手术做完后,即将开学,轩云湘还是舍不得学校里的孩子们,便让自己的女儿请假照顾妻子。东古城镇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去轩云湘家看望张梅兰,发现张梅兰的病床前摆放着一个大镜子,让前来看望她的人很意外。后来才得知,为了不让妻子卧床休息期间觉得烦闷,轩云湘便在妻子窗前摆个大镜子用来反射客厅的电视所播出的节目。
同事口中的“青哥”和“老抛”
学生眼里的“严师”和“向导”
冠县东古城镇联校校长董宝山告诉记者,轩云湘是东古城镇在一线执教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东古城镇中学校长孙同说轩云湘是全校教师的“青哥”。原来轩云湘在所有教师中年纪最长,很多人称他是教坛“常青树”,渐渐地,“青哥”的外号被很多人叫了起来。轩云湘自己作了一首小诗用来自勉,“甘抛热血在讲台”感动了很多人,大家又纷纷叫他“老抛”。
李俊民是轩云湘1997级的学生,当时刚入学的李俊民充满着青春期的厌学情绪。轩云湘老师发现后及时找到李俊民谈心,告诉他农村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出路,李俊民认识到这一点后,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调皮捣蛋了,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起来,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后来李俊民成了轩云湘所教班级的班长。2004年,李俊民成功的考入了大学,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李俊民辍学经商。李俊民告诉记者,当时辍学后没敢告诉轩老师,如果告诉轩云湘老师,轩老师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持自己,直到两年以后,李俊民工作有了起色,才敢告诉轩云湘自己辍学的事情。
每年春节正月初五,会有8个学生来给轩云湘老师集体拜年。原来他们8个人是轩云湘1997级的学生,1997年轩云湘刚刚接管了一个班,这个班中有八名学生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逃学,他就把这8个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称为“8组”。平时他对这个组要求特别严格,并经常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渐渐地,8个捣蛋鬼变成了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了起色。毕业时,8名学生给他送去了写有“师恩难忘”的牌匾。这些年,这8名学生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他们约定每年正月初五集体去给轩云湘拜年,以谢师恩。
六百多封来信和明信片装进“百宝箱”
退休后渴望补偿没能陪伴家人的时光
在轩云湘的家中有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被锁住,只有他自己有钥匙,并不准其他人碰箱子里的东西,家人都说这是他的百宝箱。原来箱子里装的是轩云湘当老师这些年来,学生送给他的礼物和书信,笔筒,摆件,铜雕……轩云湘小心翼翼的珍藏着。其中厚厚的一摞书信,他用档案袋包装的十分整齐,据轩云湘介绍,这些明信片和书信大约有六百多封,其中学生来信必回。
他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字,也是学生送给他的,“师情永铭”,轩云湘把这些学生送的东西看的比其他荣誉都重要。
已经55岁的轩云湘再在讲台上站五年就该退休了,聊到五年后的退休生活,很多熟悉轩云湘的同事和领导以为他还会坚持和学生在一起。但是轩云湘憨厚一笑说,退休后想好好侍弄家里的几亩地,让老伴儿好好休息休息,多和小孙子在一起,补偿没能陪伴家人的那些时光。
十大好人事迹材料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默默发光的好人,他们身处平凡的岗位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和赞扬,信息管理中心驾驶员徐xx就是这样一位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好人。
他乐于助人,对待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我要到处里去办事,谁一起去?”,每次出车前他都要喊一嗓子,这也快成了徐xx的口头禅,2012年市政设施分级管养改革后徐xx来到信息管理中心办公室成为中心为数不多的公务车辆驾驶员,由于人员分流造成驾驶员急缺,各部门外出办事非常不方便,有时得自掏腰包打车办事,看到这种情况,徐xx在出车的时候便主动到中心各部门打招呼,“谢谢你,帮我把财务报表送到财务科”、“我要到组干科办事,带我一下!”,他总是笑嘻嘻的接下了本不属于他本职工作的任务,为的是把方便带给大家。每逢节假日值班用车更是少不了他,特别是春节期间,为了确保值班用车,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有时连续值班两、三天,有效的保障了中心值班任务的完成。
作为一名驾驶员,交通安全可以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他始终坚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工作方针,经常主动自觉学习交通法规,出车时遵章驾车,对安全问题从不存在半点侥性心理,多年的驾驶工作中,他从不私自出车,更没出现带病驾车等影响安全驾车的行为,做到文明驾驶,安全行车。
在冬季铲冰除雪及夏季防汛应急工作中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作为后勤保障车辆,他未雨绸缪,提前将车辆保养好确保用车时不发生故障,只要有雪情,他基本就没有休息时间,不仅要载着领导上桥巡视,又要为铲冰除雪一线职工提供后勤保障,确保他们有热腾腾的饭菜吃和热水喝,只要雪不停他就不能休息,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毫无怨言。夏季汛期暴雨说来就来,因为巡视车辆少,即使没安排他值班,半夜在家休息时也经常被工作电话吵醒要求上路巡视,他二话不说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单位,由于车辆不给带回家,他都是自掏腰包打车却没有半句怨言,别人说他,他总是摆摆手,笑呵呵的说:“应急重要”。正是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中心应急保障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
在单位他无私奉献,在家中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爱人没有工作,还有年幼的孩子,徐xx岳母生前患病瘫痪在床3年多,这3年多来,他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边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其岳母生病期间,他岳父不幸又脑溢血住院,使困难的家庭状况又雪上加霜,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孝敬、照料老人的重担。对待家人,他辛苦无怨的付出,换来的是妻贤女孝家庭和睦,亲人们安好,便是他的心安。
同事们都说徐xx是个好人,他总是谦虚一笑,摆摆手继续奔忙。这就是徐xx,一个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的平凡人,一个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人性真善美的好人。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坚守马班邮路32年的王顺友走了最新王顺友事迹的心得体会
一个人,一匹马,一头骡,20个春秋,从26万公里的起点走到尽头……这就是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事迹,看似平凡的人生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他的事迹时,全国上下沸腾了,又一位时代先锋出现了,知道的人们纷纷为之震惊,为之感动,把最真的祝福和最高的荣誉送给他:“好人,人民的公仆,优秀共产党员…
…”而他,一个淳朴的微笑,一句简单的“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征服了所有的人。作为中国邮政的一员,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这份荣耀不仅属于他,更是属于我们中国邮政的,他为我们中国邮政树立了一个永不磨灭光辉的形象,这个形象将永留史册!“送信的工作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邮政的工作是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夸张,道出的只是他的心声,却蕴涵着太浓厚的情感。如果不是因为对邮政事业的热爱与执著,不是因为时刻挂念着大山里的人民,不是因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时刻存在,又怎能讲出这番深刻的话呢?虽然王顺友只是一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但他有着忠诚、敬业、勤奋、奉献、乐观的品质,学习王顺友,就是要学习他的品质。学习他永远对党对邮政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不畏劳苦、任劳任怨的勤奋,学习他无怨无悔、甘心情愿为大山人民奉献一生的精神,学习他面临孤独、伤痛、苦难、危险仍能保持一颗乐观平常心的品质。身为一名客服代表,我们的工作环境与条件相比之下是如此的优越,不用爬山涉水,不受日晒风吹,没有严冬酷暑之苦,更没有面临生命的威胁,和王顺友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付出与他相比更显得微不足道。他处在一个逆境中需要战胜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自己的心态。而我们,没有与环境作战之忧,面临的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却经常被自己打败。遇到一点小挫折、小困难就怨天尤人,埋怨机会的不公,埋怨工作的不顺心,埋怨生活的不如意。学习王顺友,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是一种勇于向上的人生观。学习这种态度,先要树立好我们的人生观,时刻紧记我们的工作使命,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事事以客户为重,时时为客户着想。每天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时时刻刻以微笑来面对客户!或许我们不能做得像王顺友同志那样好,但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竭尽我们所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当我们再次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自问:同样是中国邮政的一员,他能那样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王顺友的“长征”还在继续,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他又将背起他的包裹,牵着他的马和骡子,唱起那首自编的歌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他的使命,他的事业,他的理想!当大山里再次响起这高亢的歌声时,我相信,我们将更加的珍惜现在的工作,将更加用心、更加努力地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们心里有了这样一个信念: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残疾村医的坚守故事
腿病引发立志从医念头
李拴州在家拄着铁拐洗手、切割玻璃针瓶、配药、挂吊瓶、找脉插针,忙而不乱。
岭村不大,假若没有李拴州和他的村诊所,这些人就要跑到5公里山路外的吾元镇,或者更远的屯留县城。40年前的李拴州显然没有这样的幸运,甚至因此失去了左腿,那是他命运转折的关口,也是立志从医的开始。
16岁那年,李拴州的膝盖莫名地疼了起来,起初他以为是腿上生疮了,拖了几天痛得实在不行了,去县里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骨肉瘤。紧急的截肢手术后,他失去了左腿。“哪是生疮啊,连骨头都烂了。医生说,再不及时连命都没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拴州一脸无奈。
正是寻梦的年龄,却遭受沉重打击,李拴州备感消沉、绝望。可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自己因为耽误了病情而落下残疾,而村里又没有一名医生,乡亲们会不会重蹈覆辙呢?他感到了后怕。思前想后,李拴州决定当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乡亲们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有病才能够及时诊治,才不会耽误病情。
于是,伤好之后,他便拄着拐杖去了村卫生所帮忙,这年,李拴州17岁。从此,他从最开始帮医生取药、抓药的学徒工做起,取药、抓药、注射、输液。赤脚医生啥也懂点,但啥也不精。为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拴州买了大量常见病的医学书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最终获得了乡村医生相关资格,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
李拴州的村医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村子离县城远,村民又以老人居多。38年间,他靠一条腿和一根拐杖走村串户,为1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看病,淋雨、摔倒是家常便饭。头发花白却满脸微笑,步履蹒跚却医道精良,李拴州成了岭上众口称赞人人感激的好人,他却说这是平常的分内事。
电驴替代拐杖助力巡诊
岭村有瘫痪在床的有两人,再加上50多个慢性病患者,每个月每个人需要随访。李拴州每天的任务就是先给需要急诊的病人看病,然后再定期给这些老病号做检查。天天如此,他坚持了38年。
岭村只有400余口人,却分散在十几个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处,有的则坐落在山梁上,相隔最远的村子有10多公里路。但无论多远,只要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随叫随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拴州出诊全凭一条腿,同时还要备下三根木拐杖。由于木材不结实,之后不停地更换。因为担心拐杖在出诊途中折断,李拴州每次出门都会拄上两根,还要在家里再备上一根,以防一根坏了后能及时顶上,不耽误出诊。
长年奔波,李拴州究竟换过多少根木拐杖,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后来索性做了一根铁拐杖,虽然沉重,也不如木头的顺手,但是结实耐用,李拴州说铁的更适合他。1996年,李拴州买了第一辆摩托三轮车,平时村民们有什么需要,李拴州把药箱和拐杖往三轮车里一放,就开着三轮车过去了……十几年下来,车也用坏了3辆。
去年9月,李拴州冒着倾盆大雨,在十几里的山路上摸爬滚打,为了一个患病的妇女;2012年除夕,张秀萍的儿媳小腿骨折,为尽可能减少病人移动,李拴州在十几厘米厚的积雪里走了半个多小时……他曾跑丢鞋,就为抢救一位呼吸困难的肺气肿患者,也曾丢了拐杖跳着出现在危重病人面前。出诊路上的一次事故,让他仅存的右腿也摔断了,直到现在还打着钢板。山里面手机信号不好,生活拮据的他特意办了两个手机号,分属不同的通信公司,为的就是让村民更好更及时地联系到自己。
近40年里,他记不清自己出诊了多少次和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都记住了他,十里八乡跋涉的6万多公里行医路记住了他,400多名乡里乡亲记住了他,记住了用一根铁拐撑起咱们村里的“120”。
坐公交为村民进药报销
李拴州每月一次要去县里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乡村公交车是他出行的唯一方式。为的是全村人能及时看病,及时报销。
技在德,术在仁。这道理在李拴州嘴里成为朴素的“行医就是行善,行善不讲利”。李拴州每月仅有400元的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贴,以及400余口人每年7.5元的基本药物补贴费用,统计下来年收入只有8000元。但他很知足,卫生所里按规定张贴着当地新农合门诊的收费标准,可他除收取药费外,从不收取村民注射费、换药费、出诊费等费用。
李拴州从不进贵药、不开大处方、不图挣钱。在村卫生所,最贵的药不过十多元,最便宜的只有几分钱。“当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医就是行善。药卖贵了,老乡们承受不起,耽搁了病,我心更不安。”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奔波在山路上的李拴州,照顾的不光是乡亲们的身体,还有生活。体弱多病的胡根成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李拴州就成了他的亲人,隔三岔五看望老人,帮他检查身体,很多时候连医药费都不收。还有一次,为帮老人收晒在外头的玉米,他摔进田边的地垄里,头磕在石头上,血流如注。
村里50多人有高血压、4人患糖尿病、4人有精神疾病。400多人的健康档案、过敏史等,李拴州不加思索地如数家珍。但他却忘了老伴患的是癌症,忽略了自己肝脏上的肿瘤,直到无法再拖下去,做了手术。3个月后,李拴州又回到了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