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鉴赏论文3000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在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初我选修《音乐鉴赏》课,也仅仅是因为觉得鉴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其实我本人自认为我自己是一个严重缺乏音乐细胞的人,甚至可以说我对音乐是一无所知的。但是在现代这个音乐无处不在的社会熏陶之下也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点音乐。当然我接触的音乐也只是皮毛而已。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静静的聆听音乐,心情就会好很多。我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带给人的有时候不仅仅是美感,还有精神的吧。当然了,虽然我平时很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但也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听的层次方面,而不是会去欣赏或鉴赏它。但在上过几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变化。我渐渐地就被它吸引了,它让我再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课堂上老师不但教给我们一些基础乐理知识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还叫我们学会聆听,还给我们介绍了好多经典的乐曲和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这不但使我们了解一些民族音乐,也使我们受益颇多。甚至到现在还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呢!就这样,渐渐地我对鉴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鉴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老实说,我在学习《音乐鉴赏》课前,对音乐的认识更多的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仅仅是喜欢一些歌手的声音和一些歌词的意蕴。当然了,我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也是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生活化、节奏也比较明快、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让我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而这次《音乐鉴赏》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鉴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一直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课上,我们都欣赏了民乐、管弦乐、钢琴曲、圆舞曲、小夜曲

  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我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家的故事。老师也为我们准备了一部以音乐为题材的电影:《出水芙蓉》。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猜测,这部片子里面的很多演员应该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的才情和对音乐的感悟随着旋律和表情动作挥发的淋漓尽致。他们对乐器的驾驭能力和歌唱才华让我看的欣喜万分。影片看起来很轻松,但那些甜美的男中音歌唱、由慢独奏《霍拉舞曲》、女音乐老师的双键盘演奏、学生们合唱《苏格兰民歌》、歌舞剧《水上圣典》等场面却让我映象很深刻。

  记得周国平先生好像有过这样一段话,比较有趣。他说:“音乐家用天国的语言叙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用人间的语言述说天国的事情。诗人痛苦了,因为俗人根据人间的事情来理解人间的语言,总是误解了诗人。音乐家可以免于此患,反正俗人听不懂天国的语言。”

  我觉得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其最后一句的话,应该就是每个人对于同一份音乐作品,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时候,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对于同一份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差异的吧。

  另外,适当的了解作品产生的时候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当时的处境,对理解音乐也许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那也仅仅是“适当的帮助”而已。因为我们即使知道作曲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对于音乐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引起你共鸣。再退一步讲,也就是能不能让我们觉得所听的音乐“好听”。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钟子期以一介樵夫,应该也没有什么高深的乐理知识,但是,却能感受伯牙琴声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所以,我觉得,乐理知识对于欣赏(仅仅是欣赏)音乐而言,应该是不算太重要得。个人认为欣赏音乐,重要的是感悟,而不是单纯的依靠知识。

  同时,通过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我们都很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们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有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开始觉得我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甚至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民族音乐也因地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受我们的欢迎。

  如今的音乐鉴赏已经开始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人们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从另一方面来讲,音乐鉴赏对人的性情也有着极大的陶冶作用,它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的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恰当的旋律总能引起人们的欢娱感或者悲伤感,令人振奋或者令人如痴如醉,能够调节人们生活、工作、思维的节奏,可以提高这些人处理事务和学习的效率。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或喜或悲,或激扬或低沉,我们感受着音乐的种种,然而很多人都把音乐仅仅当做歌来听,而并不懂得音乐的内涵、魅力、作用。音乐不仅是简单的几首歌,几个曲子,它有着深刻的意蕴,它包含了很多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音乐但却能起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敏锐。还有音乐能开发一个人的思维,启迪一个人智慧。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一句知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一个人的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很多人胎教选择的就是用音乐,就因为音乐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心理感应,从而开发一个人的思维。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虽然《音乐鉴赏》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对欣赏音乐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简单了。通过上《音乐鉴赏》课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使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说: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这就是我学习了《音乐鉴赏》课后最深的感受。

古典音乐鉴赏论文3000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师生交流的途径有很多:动作、语言、眼神、乃至心灵。从教多年,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心与心的呼应,是在三(2)班那节课上——《噢!苏珊娜》。

  《噢!苏珊娜》这首歌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弱起小节。为了解决节奏问题,我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用有趣的语言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我用歌曲的基本节奏说了一句话:“当我看见你们的时候我心里真高兴!”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纷纷模仿,我趁机让学生模仿这个节奏创编自己的话。孩子都很踊跃的发言,这时候,我看见赵俊也受到感染,认真的听着同学的发言,小手好几次想要举起,却还是放下了。这时,我和他的目光又一次对视了,我没有“目光提醒”,而是投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下一个环节是用动作表现节奏,我没有先做示范,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谁设计好了就上中间来带领大家做。教室里又一次热闹起来,大家一边说节奏,一边设计动作,都想上来表演。几个孩子表演完了以后,我再一次发现了赵俊矛盾的眼神,我知道他在想什么,这一次,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站到了中间,用稍显笨拙的动作进行了表演。看见他的变化,我心里特别高兴,为了保护好他脆弱的自信,我马上对同学们说:“赵俊很少到前面来表演,我都没有想到他做的这么好,我们大家给他一点掌声!”他的眼睛感激的望着我,小脸红扑扑的,满是兴奋的表情。这种眼神,一直穿进我的心灵,让我感到,当一名教师是多么美好啊,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关注,在孩子眼中,是多么重要!第一次发现,我和学生的心,挨的这么近。

  这一节课我和孩子们“玩”的特别痛快,我一直关注着赵俊,看见他沉浸在音乐中,沉浸在课堂中,眼睛里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下课了,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以前跟学生交流的那么少!每一节课虽然都认真准备,但是,对学生的了解却未见加深。这令我想起来一次聆听林格教授的讲座,他说到:“一个老师用心灵来感应学生,比用其他方法来管理,更有效”。老师的一个眼神,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如果我没有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眼神,没有在他们迷茫、胆怯的时候给予一个肯定的目光,我永远也不能和孩子们走的更近!教育,是心灵的感应;音乐,更需要心灵的共鸣。我将继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眼神,与他们进行眼神到心灵的碰撞!

音乐欣赏作文

  走进音乐的世界,我隐隐约约听到一种轻柔但略带悲伤的歌曲进入我的耳朵。那就是《月光曲》。

  在《月光曲》柔弱的音调中,我听出了贝多芬的悲伤,他一个人独自在一个小屋里,面对着双耳失聪的惨痛事实,弹奏着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在悠扬的歌声中,不仅带有悲伤,还有一丝坚强和失落。

  在优美的音符中,我听出了李清照的婉约与坚强。她在宋王朝腐的败的危急时刻,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发出“汝为误国贼,我为家人破”的怨愤之言。随后,丈夫去世,她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但她仍然没有失去“生当作人杰,死为鬼雄”的豪心壮志,即使多了一丝忧伤。

  我听出了大文豪李白与好友汪伦送别时不舍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与汪伦原本不相识,来此后才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临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李白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希望,在他50多岁时,用出言惊人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抒发自己的忧愁。

  我听出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独自一人背井离乡,那种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谁能感受到?他与贝多芬一样,一样的寂寞,一样的无助。

  在《月光曲》悠扬的音调中,我感悟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不屈。正如作者贝多芬一样,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作出震撼人心的一个个音符,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

  在寂寞人静的时候,点着微弱的灯光,听着《月光曲》再伴着香浓的咖啡,那是一种何等的意境。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作文

  流行音乐vs古典音乐(正文版)

  看到这个题目你应该就知道我想写什么了,如今流行音乐各种各样如《惊雷》《绿色》《少年》等等,这些流行音乐虽然火过一时但是如果太长时间之后他们就会被冷淡,所以说我们让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PK一下。

  流行音乐VS古典音乐(实验室)

  第1步先准备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将它们各倒入一个容器中。

  第2步,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分别加入快节奏。流行音乐变成了一种橙色液体并且散发出了汽水的味道,古典音乐变成了灰色液体并且发出了奇怪的味道。

  静静等待几分钟后,两种音乐液体并没有发生变化。

  取两瓶新的试剂,分别加入慢节奏。我们发现流行音乐变成了一种全黑色不明液体,散发出了令人唾弃的味道。而古典音乐却变成了茶色,并且发出了茶一样的味道,既清香又深厚。

  实验结果:两种音乐各有自己的长处各有自己的短处,流行音乐适合加入快劲爆的节奏,而古典音乐适合慢节奏令人心旷神怡。

  流行话语vs普通话(只有正文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很多时候你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都不知道你还有把事情搞砸的本事。”现在,有许多古文中的名言名句都被改了“亿”下,那几个字的名言意思完全不相同,下面就是我们班级的谈话。

  下课时我正对着一道难题苦想,小明走过来突然对我说:“写什么写呀反正‘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你还不如像我一样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必着急,因为明天还是解决不了。”我听着他的话好像听到了一些古文中的名言,但是又截然不同的意思,真巧我们的班主任突然走了过来听到了他的话,于是上课的时候让小明把他知道的流行话语都说出了意思。比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是根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改编的,“我每天拼了命的努力,就是为了向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证明他们是对的。”就是根据“我每天拼了命的努力,就是为了向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证明他们是错的”改编的。

  在这里我想劝一劝大家,我们还是要少说网上的一些流行话语,不能忘了我们的普通话。毕竟普通话可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是我们中国的国粹,绝对不能为了好玩而把我们的国粹用流行话语替代。

  根据这两个事例我明白了,有的事情不一定是人们都说人们都流行都是好的。

音乐鉴赏的心得与感想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音乐欣赏 作文

  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是最赋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多姿多彩的艺术;音乐,是千变万化的艺术。

  提起音乐,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次的音乐鉴赏会。会场上人声鼎沸,谈话中无不流露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会场上充满音乐的味道——清扬、舒缓。音乐鉴赏会很快开始了。工作人员搬出一台钢琴,开始介绍钢琴悠长的音乐历程。从钢琴初涉问世,到进入音乐世家,再到进入寻常百姓家,最后成为音乐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钢琴不愧被称为“乐器之王”,因为钢琴承载了音乐的精华和奥妙。当时我已经学钢琴两年,深入音乐世界的我早已谙熟音乐,却从未了解钢琴。

  之后是“名师讲座”,音乐大师那一番话语,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大石油一句话让我十分难忘:“音乐如人,持有自身的情绪。”这“音乐情绪”,或愉悦轻快,或沉重哀伤,或高昂激荡。愉悦轻快的曲子给人以美感,沉重哀伤的旋律让人低沉,高昂激荡的音调让人斗志昂扬。一切的情感,诉说丰富的故事,展现多彩的世界。

  欣赏名曲的时候,全场霎时间安静下来。

音乐欣赏作文

  直到学了音乐好多年后我才清楚,我所学的这些是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当然不可以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古代而经典的音乐,而是狭义的古典,特指发端于17-18世纪的欧洲,由我们所熟悉的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群体所创造的那些文明成果。那不是仅仅学几首名曲,而是从记谱法到音乐理论、音乐作品、教学系统,创作方法、审美原理以及哲学思想一整套的体系。

  西方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和政治,而是全方位的,就说西方那些音乐大师们吧,也真是能干,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把他们的音乐文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高度,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山峰让人无法企及。如果说我们五千年的音乐文化浩如烟海,而西方大师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深海。我们这些音乐后人掉进这一片片海里除了接受已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的余地。一些搞民族音乐的总习惯说借鉴西洋什么手法之类,我总以为那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已,不是借鉴,而是在西洋音乐体系框架下还能保留多少民族元素的问题。

  上大学时王澍老师给我们讲西方音乐史,曾经带领我们“认祖归宗”,从我们的师承关系逐级追溯,还真能追溯到贝多芬、巴赫等师爷,着实让我们又新奇又有点自豪。天天与大师同行,时时与大师对话,那真是一段沉迷的时光。

  但学府之外音乐界却热闹的多,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人的思想趋于多远,音乐也日趋多元,流行音乐已经开始已不可阻挡的势头而风靡,我们这些人便如卫道者一般还坚持着一份清高与孤傲,对流行音乐抱着一份轻视与排斥。

  上大学前我常去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单簧管,有一次琴房外面有人大声唱了一句当时很火的流行歌,顿时很多琴房门口探出一个个脑袋,有一位教声乐的老教授立刻出来追查,那位唱歌的学生如大逆不道满脸愧疚,赶紧承认错误。大概老师是怕把嗓子唱坏吧,声乐,也就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用假声,而流行歌用真声是也。

  孩子很喜欢音乐我甚感欣慰,以为我那许多没有实现的梦有所安放了,我拼命上课,教学生也教孩子,教乐器也教声乐,家里便琴声歌声不断,感觉如鱼得水渐入佳境。可是逐渐的孩子对所学的这些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再三声明自己将来不这样用假声唱歌,尤其令人沮丧的是她竟说听着这样捏着嗓子唱歌就令人恶心。

  我是深深惊异于这世事的翻覆,两代人仅差二十多年,鸿沟竟至于如此深阔。莫非是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潮流?思想保守?多年古典音乐的浸润已使我油盐不进了吗?我要重新审视这一切了。

  不知道是不是感情的原因,这过程异常的顺利,很快我的艺术观便产生一次极大的转变。突然发现流行唱法或通俗唱法(我现在把它叫做自然唱法)不是比美声唱法更具备艺术的本质吗?艺术是讲究一个“真”字的,但这真却怎么能排斥表现手法即声音的真实呢??艺术是最讲究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但假声又有多少个性呢?现今不是都在抱怨那些美声民族歌手千人一面不分彼此吗?自然唱法用的是自然的真声,表达自然的真情,只为黎民舒心声,不为帝王唱赞歌,这不正是最高的艺术境界吗?美声不是艺术的全部,无论哪种唱法都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已。

  至于孩子,我怎么会再去勉强她去学不喜欢的美声呢?人各有梦,那精美绝伦的美声咱就舍弃了吧。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古典音乐

  作为最有涵养最为尊贵的音乐,它的风格一定是优雅而不轻浮,它犹如人群里的贵族,直至今日仍留存着它独特的魅力。

  古典音乐的魅力之所在,我认为其一是它历史悠久的韵味。人们将过往沉淀于美妙的音符之间,用音乐诉说着过去的事物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难道不是古典音乐的精神吗?最有代表的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在轻快优雅的曲调里,您可以欣赏出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更能体会曾经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崇高向往。若是要把一曲古典音乐理解透彻,您必须结合曲子的创作背景,作曲者的思想感情等诸多因素。这样一来您会得到旋律的悦耳的同时更会产生自己对人生乃至世界的感悟,而后者却更为重要。我们在得到了前人的思想启迪后,往往引申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推动自己对世界产生新的认知。一切都如同那音符一样,优美且不断变换着。回首往昔,即使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古典音乐也会因其厚重的历史韵味而经久不衰。

  除了历史的韵味还有浅层次的原因,即是古典音乐的乐器。我们今天的流行乐有架子鼓,电吉他,以及各种各样的调音设备。尽管我们痴迷于其悦耳的歌声爽快的节奏,但是这些现代乐器与古典乐中的小提琴,钢琴的反差极大。并不是说二者孰好孰坏,而是在这个充斥着流行乐的时代里偶尔能听上一曲悠扬的《月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如果说现代乐器令人痴迷的是它的快节奏,那么古典乐器令人痴迷的一定是它的优雅与轻快了。典型的代表如《卡农》等,《卡农》中主要是运用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完美结合,组合的旋律使人耳目一新,再加上优美的旋律,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古典音乐的魅力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对于它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相同的是我们都能从中体验到优美的旋律,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都能从中感到心的享受。

音乐作文之音乐鉴赏作文

  音乐表现要素与心理学之间的联觉

  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译成“通感”。而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它通过一系列的乐音按照高低、长短的特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类的情感。音乐的表现要素很多,在诸多音乐艺术的表现要素中,旋律是最重要的,因此,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如阴森恐怖的音乐令人不寒而栗;节奏强劲的音乐令人手舞足蹈。不同的旋律,造就出非富多彩的音乐。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而力度弱的音乐作品令人感觉舒缓,力度强的则令人奋发向上;快节奏的音乐感觉激情洋溢,慢节奏的则轻柔抒情。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更能牵动人的情绪,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人的情绪强度变化尤为明显,而乐音的运动、更替而造成的起伏变化的旋律,强弱交替而造成的节奏类型都与情绪变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以音乐表现情绪更吻合、贴切、生动;二是由于声音本身对人的心身就具有较强烈和直接的刺激作用,易于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容易陶醉而情不自禁。经验和观察提示,从音乐所获得的情感比其他形式更有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音乐创作的反向活动,音乐欣赏是以创作的终点为

  起点,对作品外在形式直接感知,形成对作品内涵的同情与共感。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高与亮度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因此,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写黑暗到光明时都选择了用低音到高音的进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了。先是以弱奏吹出主题,然后通过力度逐渐的加强,并且不断的向上转调,用音区的不断增高使人产生的明亮感逐渐增强,知到最后整个乐队演奏出主题。让人在感觉中经历了一个太阳从慢慢升起到灿烂光辉、照耀万丈大地的过程。

  黑格尔说:“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以情,以形”的联觉抓住了学生易好奇的心理,启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情感,通过听觉、视觉等引起心理上的直觉,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主题、意境,培养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对音乐的感受,首先是获得感知觉的印象,形成表象,然后才能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去把握。我们常常听到音符的色彩,看到线条的旋律,了解艺术语言间发生的感官的交换、通感,那便是我们在感受音乐。听觉表象的运动变化特点本身就容易打破和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固定认知模式。只要有一定音乐知识,加之一定生活的积

  累,那么,在音乐感受过程中思绪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理解,想象的骏马便有了在广阔内心世界中驰骋的余地。音乐不但能表现心灵,更能感动心灵。

古典音乐作文

  李斯特走了,但《第一钢琴协奏曲》依然在;莫扎特在贫困交加中去世了,但《小夜曲》依然在;海顿不在了,但《降E大调协奏曲》依然在……音乐家们都离去了,但古典音乐依然在。究其根本,是音乐家的灵魂依然在。音乐家们的音乐魂,感染着我,让我沉浸于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依然在,音乐之美依然在。听莫扎特,总为他轻快的《小夜曲》所折服,华美优雅的宫廷乐曲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指尖倾泻而出,不再为贵人达官们创作,而只书写着自己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这样一位贫穷却高贵典雅的音乐家,令人感动。莫扎特创造的音乐,总会在我们跌倒时,将我们拉起。总有那样一股无名的力量,在失意时、在伤心时、在陷入莫名的泥淖时,让我们想起这位音乐家的优雅、沉着,让我们安静下来,学着像他一样,微笑着驱散困难。哦,是的莫扎特的音乐之美常在,古典音乐常存。

  古典音乐依然在,坚持自我依然在。小约翰#8226施特劳斯因创作与主流作品格格不入的《音乐会圆舞曲》而遭人不齿。但他坚持自我,并没有臣服于众人。他坚持自我,不顾周遭鄙夷的目光。而正如余秋雨所言:“文化上的高峰有时会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人们心中。”百年之后,云雾散开,施特劳斯这座“文化上的高峰”终于清晰地显现出来。当人们动摇时,似乎只要想一想这位“非主流”的“高峰”,便可坚定内心,收获成功。

  古典音乐依然在,温文尔雅依然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形容了巴赫一生为人如春的特点。巴赫生前不被重视,仅以一座破旧的小教堂为自己耕耘的舞台。但巴赫正如细雨闲花般默默地创作着,为人如春。春之温润如巴赫,在钱权盛世是那么受尽冷落,而巴赫却始终只坚守住自我的内心。今天,当受排挤、受冷落时,巴赫便会以其细、柔的特点“雨润万物,馨香满天”。温文尔雅自会被人们理解,那是坚守自我、坚守恬静之心的美丽,那是古典音乐的魅力。

  音乐家们都走了,然古典音乐依然在,音乐魂依然在。冥冥中,音乐家以其骄傲的美丽人生态度激励着我,让我成长、成熟。我的一生,将因古典音乐,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音乐类论文题目大全

人性励志心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