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有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和思相结合的重要性。确实,二者在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少了任何一个,学习将不得要法,或是终无所获。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只顾埋头苦读,而忘了在必要的时候思一思,想一想,以致虽用心学了,但学得并不精深,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课文中深一层的意思就感悟不到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独立思考在语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让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在预习时,只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课本本身的内容上,如: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词,作者姓甚名谁。至于这篇课文要表达的主旨,重要语句的含义,学生们一般不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因而也不会先去思考这些内容,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要在课堂上才能解决的,自己在预习时完全没有必要去深思、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预习习惯害了不少的学生,使得他们本来就该在预习时就该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才了解到,使得本来就该深刻懂得的道理,由于事先没有认真去思考,在有限的课堂只能懂得其中的一二,这样一天天下去,失去的知识就何其多了。所以每一位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会理解地更加透彻,就会更大地激发起自己的求知欲,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学习诗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可以这样来预习:读完诗歌以后,可以这样来思考:作者巴尔蒙特为什么对太阳情有独钟呢?或者换句话讲,太阳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经过思考我们会得出,太阳在这里绝不是仅仅指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它在作者的心目中应该是代表了更深刻的一些东西,这才是作者一再强调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真正原因。这样思考,我们的预习便有了深度,便有了意义,在课堂上就会把握重点内容,就会学得明明白白了。我们在思考了前面一个问题后,我们还可以接着思考:巴尔蒙特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什么?虽然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带着来这个世界的,但既然来了,在这个世上我们准备干什么,父母就不能干涉到我们了,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追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吃喝玩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还是怀有理想,孜孜不倦地去寻求知识,过着充实进取的生活?我们这样思考着,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重新审视,就会不断促使我们端正学习态度,以更清醒的头脑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思考,做思考的主人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老师们一定不要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该学生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代替学生讲了或做了。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让他们的大脑切实动起来,不要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录者”,或是毫无关系的“旁听者”。只有调动起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才会充满学生兴致勃勃的讨论交流声。比如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本首诗歌的中心在“选择”二字上,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题目应是“选择的路”,但是诗歌的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作者这样命题的用意是什么?听了我的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先是一愣,他们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听我一问,他们也感觉到不可思议起来,都认真思考起来。思考了一会,我让他们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想法更有道理。这样他们求胜的心理又被调动了起来,互相交流、讨论起来,使得本来沉闷的课堂渐渐活跃起来。等到弄清这个问题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大家有哪些选择的经历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太留意。学生对这个问题也颇感兴趣,他们一个个用心思考起来,不一会都面带微笑起来,他们都主动要谈谈自己的选择经历。他们有的谈的是中考之后面临的选择,是上职高,还是上普高?有的谈的是学习上的选择,是一味地沉迷网络,浪费大好的学习时光,还是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学习?还有的谈的是家庭生活中的选择,是跟着父母到异地求学,还是毅然地留下跟着奶奶在本地求学……他们谈得是那样地诚恳,听的同学又是那样地深有同感,让我也随着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他们虽是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但这些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这是发自他们心灵的真正情感,是对每一个人心灵的一次启迪,一次净化,谁能说这样的思考不是有益的呢?谁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充满人情味的呢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不愿动脑思考的人是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每天只会人云亦云,做别人可有可无的影子,这样的人是可悲的,又是可恨的,他不知道要奋起,要觉醒,得过且过地过着每一天,有时还会对主动思考的人冷嘲热讽,大大地打击了一些人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人是切实该扪心自问一下的。由于独立思考很重要,所以我们新时代的职中生就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充分动脑思考,做一个勇于开拓,善于思考的新时代青年。

  吴海英,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你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

  [计分标准]

  发散思维分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层次。这6道题的答案也需要从这三方面来评判。

  (一)流畅性评判标准

  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最低层次,它仅仅体现思维的数量,也就是把对某一问题用发散思维作出的答案的多少作为其高低的。流畅性依赖一个人记忆信息和知识的多少,它反映一个人知识面的广博程度。

  上面6道题中,你一共给出多少个正确答案,每一个正确答案计1分。对照评析表,便知道你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水平了。

  (二)变通性评判标准

  变通性就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去考虑答案。它是发散思维较高层次。评价变通性是按照答案可分成几类来打分的。如可分成4类就计4分,最后把6道题的变通性得分加起来,对照“评析表”,就能知道你发散思维变通性的高低。

  (三)独特性评判标准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最高层次的特性,它常常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在发散思维中,答案凡是符合新颖、独特和稀有这三个条件,都被视为有独特性。如变通性分类标准中带*号的。评价独特的好坏是将6道题中具有独特性的数相加,每个计1分。

  (四)变通性分类标准举例(带*号的表示答案有独特性。):

  1.第一题:写出带有“土”结构的字:

  ⑴“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

  ⑵“土”在左方,如:址、墟、增等;

  ⑶“土”在上方,如:走、赤、幸等;

  ⑷“土”在中间,如:庄、崖等;

  ⑸“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

  ⑹全部由“土”构成的字,如:土、圭等;

  ⑺*“土”在字中是倒放的,如:辛等;

  ⑻*“土”蕴含在字中,如:来、奔、戴等;

  ⑼其他,如:盐等。

  2.第二题:完成:1=?”等式:

  ⑴加法,如:1=(8―8)+1等;

  ⑵减法,如:1=(a+1)―a等;

  ⑶乘法,如:1=0.5×2等;

  ⑷除法,如:1=6÷6等;

  ⑸借助对数运算;

  ⑹借助开方;

  ⑺借助乘方;

  ⑻借助三角公式运算;

  ⑼*复数运算;

  ⑽*阶乘;

  ⑾混合运算,如:1―[(7×5―11)―24]+1等;

  3.第三题:写出包含“三角形的物品”:

  ⑴常用物品中包含的正规三角形,如红领巾、三角形铅笔、三角旗等;

  ⑵含有近似三角形的,如:金字塔、衣钩、山岳等;

  ⑶含有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点,构成主观三角形,如:三脚插座、三极管等;

  ⑷立体三角形,如:锥体,舞蹈造型等。

  4.第四、五、六题的分类

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学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那么从何入手呢

  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学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学习分类法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2、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动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

  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3、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4、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5、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不少学龄前儿童,有的甚至在两三岁时,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是在“背数”。父母在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从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用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应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关系,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减少的概念。

  6、掌握一些空间概念成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实际并非如此。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请把勺子放在碗里”。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左右”概念要难些.

2010年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

  “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时,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其实,“俊”就是“俊”,“丑”就是“丑”,用“俊”来遮“丑”是徒劳无益的。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是,周围的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间接起了促退作用。

  “一俊能遮百丑”吗?答案是否定的。

  [修改]

  这篇习作在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习作结尾却说“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再看看下面的修改文,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修改文不是泛谈美与丑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论述一番“俊不遮丑”的道理了事,而是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修改文没空谈哲理,而是联系实际,寥寥数语点到要害;也没罗列事例,而是简洁地举一二个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尤其是举出一例,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修改文的语言比原文有着质的提高,行文流畅。语言有节奏感,“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我们不是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吗

  下面是修改文:

  先人造了一句活“一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余;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

  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日:“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时不能瞒一世,最终也还是暴露出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如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2010年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位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修改]

  用春苗的生长来说明学习长进的道理、构思很好。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由小到大,逐渐增长,持之以恒。但本文在具体论述时却离开了特定的类比点,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修改的方法是,全文自始至终用春苗生长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特点来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这样修改,类比就确切了。

  下面是修改文: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名师陶渊明。这个读书人虔诚地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窃。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

  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有所成,就应这样。”

  是啊,这个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啊!春苗的生长是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学习也是这样:由少到多,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就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持之以恒。

  我在学习中正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善于平时的积累。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吧,平时对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很不够,只靠临考前搞突击性复习,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做法,势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才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要做到天大学习,注意平时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像春苗一样“日有所长”。

  例6:驳“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七种高效思维的方法

  1.逐步接近法--经过简单的步骤来解答难题;把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通过其中的逻辑联系找到你需要的答案;从问题中归纳出简明的“如果--那么”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

  2.图表解析法--画出简图、表格、图解以及其他形象化的图形,来启发、帮助你思考,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解决数学、物理题。

  3.重新表述法--以你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将问题或中间结论加以重新表述、等值变化(推论),使你对问题理解得更清楚,使结论的获得更容易。

  4.分割限定法--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来缩小问题的范围,就像放一个篱笆在问题的周围,使它同无关因素隔开,使其范围得到限定,结果,问题的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容易。

  5.充分列举法--简明地但不能有遗漏地列举出所有你在寻找答案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安排、各种组合等等。

  6.系列连环法--把各种可选择的方案、以及可能派生出来的方案、可能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或按时间的序列,或按空间的序列,或按其它的某种关系,画出树形的图解或其他形式,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以便于你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和答案。

  7.异常跳跃法--遇到异常的,或走不通的路,或路太“漫长”,应及时停下来,重新考虑你的整个思路;跳跃到完全不同的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或方法上去重新开始思考;扩大视野;把那些不寻常的、奇特的思路也包括进去。有时要借助于创造性的思维、形象思维的跳越来达到目的。

  总之,能清晰、高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正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七条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智力竞赛中以及在实际生活冲,你会遇到形式各样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题目需要不同的专门知识、专门解法,你不妨试试。

提高理解力

  记得以前上班会课的时候,有个同学发言道,要想提高学习成绩靠的就是悟性,我把悟性定义为理解力。现在的学习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很重要,如果没有仔细理解好题目的意思,那么就盲目做题,结果也是白劳,所以提高理解力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要想提高理解力,就免不了要多阅读多思考,只有多去看了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意思,从而提高理解力,理解力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而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技能。大人的理解力普遍都要比小孩子的好,并不是他们的智力就比小孩子的高,而是他们看多了听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能理解得更快。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学习成绩好的语文成绩都好。

  所以提高理解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有了较强的理解力及悟性,学好知识也就不难了。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010年高考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例4:说“勤”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学、勤奋、勤俭、勤能补拙……,于是我们就会更加理解“勤”的含义,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必须出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做到勤呢

  第一点,要肯于出力。那种偷奸耍滑,懒惰惜力的人是与“勤”无缘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勤字当头,所有的拦路虎都会退避三舍。相反,如果面对困难,懒懒散散,浑浑噩噩,到头来必然无所作为,一无所获。

  第二点,要善于出力。那种忙中带乱,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善于出力的表现。善于出力,就要加强计划性,而知已知彼,扬长避短,才能以勤补拙,做到勤中有闲,忙中有度。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算真正做到勤。

  [修改]

  这篇习作,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然而,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的最大毛病是思维上的因循守旧:按一般传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对勤奋的理解只停留在“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上,这样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

  修改的方法是,冲破传统的思维方法的束缚,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求异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考,提出更新的更具有科学性的观点。

  下面是修改文:

  “勤”字新解

  “勤”这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我们不难发现“勤”氏家族的成员:勤劳、勤奋、勤勉、勤俭、勤能补拙……于是人们觉得“勤奋就得手脚不闲、忙忙碌碌”。不是吗,从部首来看,它的右边是“力”,可见要做到勤就必须出力。这千百年来对“勤”的传统认识,我们应进行大胆

  质疑。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勤”呢?先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吧,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一个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工作成果却并不明显,有时画一张表要花大半天,中间还要返工两三次;另一个,只要两个来小时就画成功,还能就表中涉及的事项查阅资料,主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提出自己处理的意见和办法。两人之中,该判定哪个“勤”呢

  这里,人们的认识肯定会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前者是“勤勤恳恳”,“他总是在那里于嘛,”即使效率低,没有创见,只要不闲着就是“勤”。而后者,花的时间不多,看上去似乎没有出大气力,能否说“勤”呢?这样来看待“勤”未免偏颇。诚然,不能说前者不“勤”,但我们更应该承认后者是更高层次的

  “勤”。是啊,社会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崭新时代里,迫切需要这种“高层次的勤”,以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例5: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位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修改]

  用春苗的生长来说明学习长进的道理、构思很好。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点:由小到大,逐渐增长,持之以恒。但本文在具体论述时却离开了特定的类比点,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修改的方法是,全文自始至终用春苗生长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特点来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这样修改,类比就确切了。

  下面是修改文: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名师陶渊明。这个读书人虔诚地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窃。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

  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有所成,就应这样。”

  是啊,这个道理是多么深入浅出啊!春苗的生长是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的,学习也是这样:由少到多,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就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持之以恒。

  我在学习中正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善于平时的积累。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吧,平时对单词的积累和掌握很不够,只靠临考前搞突击性复习,这种违背学习规律的做法,势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一次次失败的教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未。”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才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要做到天大学习,注意平时的积累,使自己的学习像春苗一样“日有所长”。

  例6:驳“一俊遮百丑”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句话说得千真万确,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回答是肯定的。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说,大学高材生冯大兴被捕时,学校师生都很惊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里,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他心灵深处的

  “百丑”,这不就是“一俊遮百丑”的典型事例吗?然而,“一俊”又不能遮住“百丑”,冯大兴的“一俊”曾经遮住过他的“百丑”,每天遮遮掩掩地过日子,最后捉襟见时,头尾难以两顾,就是这个可怕的“遮”字,为他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

  其实,“俊”就是“俊”,“丑”就是“丑”,用“俊”来遮“丑”是徒劳无益的。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是,周围的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间接起了促退作用。

  “一俊能遮百丑”吗?答案是否定的。

  [修改]

  这篇习作在思维上前后矛盾:一开始对所驳论点——“一俊遮百丑”,又说“千真万确”,又说“回答是肯定的”;习作结尾却说“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使人看后不知所云。再看看下面的修改文,不仅改正了原稿思想矛盾的问题,而且辩证观点极强。修改文不是泛谈美与丑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论述一番“俊不遮丑”的道理了事,而是抓住题目中的“遮”字(这就抓住了题眼),进而又选好“遮不住”。“不可遮”的论述角度,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环环相扣,逻辑性强。修改文没空谈哲理,而是联系实际,寥寥数语点到要害;也没罗列事例,而是简洁地举一二个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尤其是举出一例,既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修改文的语言比原文有着质的提高,行文流畅。语言有节奏感,“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我们不是更具体地体会到这个道理吗

  下面是修改文:

  先人造了一句活“一俊遮百丑”。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深信不疑。不是吗?在学校里,常见的是以分数定人品;在企业中,往往是只顾赚钱而不顾其余;在文艺界,也偶闻艺术舞台上的明星还兼演着生活舞台上的小丑……,诸如此

  类,举不胜举。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能。”又日:“最终还是不能!”前几年,出了一起有名的“冯大兴案”。据闻,高材生冯大兴刚刚被捕,学校师生无不瞠目。何以瞠目?就是因为在这些师生眼中,冯大兴学习成绩优异的“一俊”遮住了心灵深处的“百丑”。可是瞒~时不能瞒一世,最终也还是暴露出灵魂的丑恶,落得个锒铛如狱,饮弹而亡。可见,说一俊能遮百丑不过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是遮不住的。

  较认真的人也许会争辩:尽管遮不住一世,不是还能遮一时吗?殊不知,冯大兴的堕落正是从这“遮”一时开始的。假如当初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尚可救药,在师生的帮助下,或许还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然而正是这遮一时,加速了他灵魂的堕落,终于到了遮不住的地步,已悔之晚矣!且不说每天遮遮盖盖的日子并不好过,捉襟见肘,头尾难以两顾,单是“遮”本身就已经为错误的发作埋下引线。既是如此,何能遮,何用遮,又何可遮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美和丑,客观存在,泾渭分明,用俊遮丑是徒劳的。阿Q头上有个癞疮疤,每当未庄的人说:“嘿,亮起来了”,阿Q就以“你还不配”的话来遮,以显示癞头疮的“高尚的光荣”。遮的结果。不免被“儿子们”痛打一顿。阿Q的遮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尤有甚者,遮丑成了错误发展的起点,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有了丑怎么办?亮出来就是了。只有亮出来让人看,才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除丑植美,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认识事物也应如此。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冯大兴由高材生变为阶下囚,固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然而,周围师生视丑不见,一味迁就,也无意间起了促退作用。多几位眼中容不得丑的旁观者。“冯大兴案”才会少发生一些。

  “一俊能遮百丑”吗?曰:“不能。”更曰:“不可!”

2010年作文思维能力提高训练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学校的“卫星”“太阳”“金片”。于是,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人微,爱得一塌糊涂。而在学校里,又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有个典型的例子:有个20几岁的大学生,在被派赴国外留学前夕自杀了,原因是母亲不能与之同行,自己又不会叠被、洗衣、烧饭,困顿至极,而走向绝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学校名为“爱”,实为害,也是在“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人才的成长是与一定环境有关的。虽则我们要爱才,但如对人才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爱不到根本,破坏了人才的生存环境,那就会“爱杀”人才。我们不仅不做鲁候,而且还应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以伯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者而不黑者在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试想,一身浩然正气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绝不会沆瀣一气,必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自惭。

  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正确主张不能实现,自己又处于混浊的环境之中,他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他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范。

  当然,我们也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的,可见,黑与不黑,不能一概而论、笼统而论。

  我们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修改]

  此篇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着严重问题:思维不能辩证。立论苍白无力(详见加点句子)。尤其不能运用辩证唯物论从本质上看问题,论证肤浅且似是而非。下面的修改文从思维方法上与病文迥然不同,立意较高,能运用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对传统观念大胆质疑,并能运用辩证唯物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的理论,使立论坚实可靠,且颇有新意(详见加点词句)。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但凡是见过荷花的,都会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动。荷花可谓是“近墨者”了,它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被人们千古称颂。它深深扎根于淤泥之中,却没有与其坑洼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孙悟空的人物简介

逆向思维十大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