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篇论文
形势与政策心得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xx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破解“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新经济新政策作文
2010年4月10日对于别人来说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是对于我们池州人来说是个最重大最难忘的日子。
4月的江淮大地,稻麦青绿,菜花金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0日,温家宝来到了池州市梅龙镇察看早稻育秧的情况。这对我们是个多么惊讶的消息。
此时的梅龙镇的水田里一垄垄秧苗覆盖着苏联薄膜,几位农民正在翻耕土地。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农村画面。就在此时我们尊敬的温总理来到田边,放下他平时的威严掀起薄膜察看秧苗生长情况,又来到农村里听着农民的讲解,然后一个个的握手回答。
看着这一温和的画面,我们听着温总理的回答,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感叹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没错中国有以前的衰落到现在的发展与进步。
温总理还和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农民经济的问题,要我们相信政府的新政策。听着温总理的话人群中有的人还哭了起来。
想想现在的生活再想想以前的生活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不怪有些人哭,我想是他们想到伤心处吧!
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由我们一步一步的垒积起来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以前的艰苦奋斗。
所以我们要感谢政府的新政策。只有新的政策才会创造新的经济。
2012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有人说,如果当今大学还有一本课程没有脱离社会,那它一定是《形势与政策》。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切地体会到,事实的确是这样。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让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林民庆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当今世界的局势,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还听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比如说中国计算机协会秘书长杜子德带来的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讲座,风趣、幽默,同时又有着极其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这样别出心裁的授课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六十岁生日,学院专门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
六十年前的中国,内乱连年,外强觊觎,无数有志之士为寻一剂救国良方而苦苦求索、苦苦奔波。一群胸怀救国志,肩负万民愿的热血青年,汇聚在镰刀和铁锤下,高举双手,振臂高呼,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击流搏浪,终于迎来朝霞,送走星月,描出文明富裕,绘出盛世美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再一次回首那段历史,情不自禁地感到由衷的骄傲、自豪,还有深深的幸福感。
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我所听到的,并没有那种喋喋不休、催人入睡的长篇大论;我所看到的,也并没有空洞无聊的PPt。相反的,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有讲座,有电影,还有游戏。
这门课让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金无足赤,希望在以后的形势与政策课上能够适度地在增加一些关于国内国际大事的介绍和解读,让我们再读好圣贤书的同时,也了解天下事。
在大学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形势与政策课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审视社会,也审视自己。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具体内容的同时,寻找与调整自己的方向。以及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所以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堂《形势与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吧!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
热点问题是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由这种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业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问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2015关于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不知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形势与政策心得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虽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资源环境上却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上升。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规模进口国外资源和大气污染的加剧又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通过观看这次的视频后,我认为造成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国内保证率低。比如: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国内保证率低,开采成本高、品位差。近年来由于国内矿产资源消费大幅度上升,矿产供需缺口日益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铁矿石、氧化铝、石油、铜矿资源平均有50%依赖进口。由此,这几年也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政策。
第二,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虽然占90%以上,但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近70%。
第三,国际上要求我国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压力明显增加。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全球资源需求总量上升。
第四,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快速成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和国际化在快速发展。在此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程度明显增加的阶段。
面临现在的环境与资源形势,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在产业政策上。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推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在投资政策上。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信贷政策上。建立健全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在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上。积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促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使用。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范围
12月26日
13:30-15:20
5楼阶6
选择题(35分,15单+10多)
简答和分析(30分,3个题)
材料分析(35分,综合所给材料回答3个小题)
1.选择题:2011国内外重大时事
2.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2011年9月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白皮书称,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白皮书称,中国充分尊重各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正当权利,在积极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充分顾及他国正当关切和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白皮书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3.重庆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1)所谓重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大规模打黑反腐”、“唱红”、“建立公租房”、“官员下基层同吃住”(三进三同)、“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行业的犯罪行为”、“启动户籍制度改革”、“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绿化重庆”。可谓个个针对时弊:腐败、信仰缺失、官民脱节、食品卫生、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用重庆官方的话语就是“宜居、森林、畅通、健康、平安”五个重庆建设。
“重庆模式”主要是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而放宽商品房的管制。只要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商品屋价格该上涨就上涨,第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双轨制。另外,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实行宽进严出。公租屋住满五年后,才可以购买下来,而且卖掉的话也只能用经适房价格卖给政府。郎咸平表示: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房地产形势下,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如果推动重庆模式,将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我们的股票市场也将慢慢水涨船高。
(2)广东模式:解放思想、腾笼换鸟、广佛同城、粤港粤澳合作、财政公开、顺德政改、破GDP神话、网络文政
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具体内容是什么
(1)时间: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
(2)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a: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b: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c: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5)、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就是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就是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是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就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5.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地位与区别联系
(1)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
传统安全是国际关系的主题,一般指与国家间军事行为有关的冲突。传统安全主要指的是国家安全。
(2)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指除了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的威胁,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等。
(3)两种安全的比较:
来源和行为主体不同
非传统安全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跨国性和全球性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范围更广,表现形式更多样
非传统安全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
非传统安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隐蔽性
两者经常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彼此影响
6.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
1、国际格局依然保持一超多强的态势
2、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3、多极化趋势表现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多极化趋势明显:G20的兴起;新兴国家多边外交活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导致支配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因此,两极格局瓦解后,天下并不太平。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美国似乎实力超群,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的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立。在经济上,俄罗斯虽已基本确立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俄罗斯仍未摆脱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生产滑坡,失业增加。在经济转轨完成之前,俄罗斯要走出困境还需一定的时间。第二,美国乘机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这些年来,美国企图利用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实现“冷战”后“美国治下的和平”。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三,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已由过去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转向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第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和欧盟的扩大,欧洲在国际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第五,冷战结束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上五个因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使世界出现了不同于两极格局下的新状态,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一方面,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7.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点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一、“六方会谈”在韩国现政府任内恐难恢复。
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
二、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三、震灾揭示日本外交“同心圆”,美日同盟继续强化。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质方面予以日本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远交近攻”策略。
四、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地区化扩展。东日本大地震、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恐怖主义的抬头、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被害、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突发性、跨部门、多地区等特征,应对传统安全的治理模式遭受极大挑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而言,一方面,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部撤退并没有带来地区局势的全面稳定,另一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也使矛盾激化。未来,非传统安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将显著上升。(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外交安全室)
8.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表现与影响
(1)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2)表现:
一般表现: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资本的全球化
主要表现:a各国贸易交往增加使得世界市场联系越来越紧
b各国贸易量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统一,使得各国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大大提高
c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愈来愈大
d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e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3)原因: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性问题
(4)影响:
1积极影响:
a: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b:提高竞争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c: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d:为不同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2消极影响:
a:加剧世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贫富分化
b: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c:发达国家的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d:对世界政治、文化冲突、国家主权等方面已经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9.“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第一,“金砖国家”的战略诉求大大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世界格局以实力对比为基础,没有强有力的实力地位,任何一个国际行为体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一极。然而,即便有实力,如果没有战略诉求,也不可成为一极。从实际情况来看,如今的“金砖国家”不仅有实力,而且大体上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战略诉求。“金砖国家”离一极事实上已不远。近年来,发展是“金砖国家”的共同任务,面对发展的迫切要求,“金砖国家”在优化本国产业结构,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理念和观点,并充分认识到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边缘和外围的地位。20世纪60-70年代后,尽管有部分发展中国家迈出了现代化步伐,七十七国集团曾对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但新世纪以前,世界经济中北强南弱是基本的事实,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性也因苏东剧变受到严重冲击。如今,“金砖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提出的这一系列共同的战略诉求,使得发展中国家又有了新的共识,从而使“金砖国家”客观上成为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第二,“金砖国家”的整体崛起使得西方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实质上是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七国集团事实上主宰了世界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一度唯美国是瞻。然而,最近的世界金融危机让全世界看得非常清楚,七/八国集团对金融危机束手无策,根本没有发挥其全球治理的功能,事实表明G8离死亡已经不远。进入新世纪,特别是经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后,美国霸权地位明显衰落,美国已无力继续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世界进入霸权后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国家不得不日益重视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南北大国逐渐形成新的对话、合作框架。虽然,在“金砖国家”这个俱乐部里,人们讲着多种不同的语言,有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但“金砖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已经在金融危机中明显扩大。
第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并将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本国经济是金砖国家实现经济奇迹的共性,但“金砖国家”中各国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不同做法。“金砖国家”以自己的成功证明了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崛起、赶超西方世界。此外,由于“金砖国家”一致认为,世界各国都是国际社会平等而积极的成员,没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一律平等地拥有独立、主权和自行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必将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全球治理。
第四,“金砖四国”的崛起,加快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制机制变革调整的步伐。近年来,
随着“金砖四国”经济上的腾飞,四国在国际体制、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也在日益主动地顺应这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频送秋波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巴西这些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将无法就任何重要经济、政治议题做出决定。
第五,“金砖四国”的崛起,正在一步步削弱西方国家在一些地区性事务上的任意插手。如
在南美,伴随南美洲国家联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左”派政权增多,亲美政府减少,以巴西为中心的战略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在亚洲,上海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间的军事合作不断深化,有力地保障了地区局势和政治稳定,吸纳印度、巴基斯坦以观察员国身份加入,使上海经济合组织的影响力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原本在阿富汗、伊朗等向来由西方主导的议题上,四国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区域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牵制、削弱、规避西方大国任意插手一些地区事务的屏障。美欧的全球优势地位短期内虽仍将持续,但“金砖四国”对其所在区域内事务影响力的增强,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和趋势。
第六,“金砖四国”的崛起,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其结局必然是加速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金砖四国”无论从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占世界经济的比例都正在挑战以往的全球经济版图,它所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世界经济不再依赖美国的增长而增长,因美国的衰退而衰退。因为“金砖四国”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而经济增长动力源的多元化必然削弱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经济基础,从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即使“金砖四国”当前还不能形成抗衡现有世界秩序的政治力量,但亦可视为敦促现有制度变革的“有益威胁”。
10.如何认识和评价美国在21世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即使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中国短期内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
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大国与各自区域国家的关系。
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国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势下,美国同其他大国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彼此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各大国彼此制衡,不愿轻易破裂,走向对抗,因此,美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总体可以保持稳定。
11.当今欧洲一些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概况与原因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成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线。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伴随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肆抛售,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希腊债务危机,由于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恐慌心理加重,投资者近日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多家机构均表示看空欧元,并认为欧元兑美元可能跌向1.30附近。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区域经济复苏前景黯淡。
2021形势与政策
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很大环境、很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具潜力,很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形势与政策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3、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形势与政策
这学期,我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积极,要么干脆不来,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等等。当我试着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预先地认为这门课没意思、没有用,所以上课没劲。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有用之处”没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老师要想上好这门重要课程,首先得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讲清楚这门课的“有用之处”,让我们知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能收获些什么。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呢说到底,老师能教给我们什么呢
按照相关文件的论述,《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当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师照抄照搬、机械地讲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肯定很少有同学想听。而换一种思路,从提高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视角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与政策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两耳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对世界和国家的形势发展、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无所知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辅之以恰当的论证,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能力素质教育与科学方法论教育的有机统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老师到底该怎么教,是一个争论比较多的,采用讲座的形式上课;有的主张问题。有的主张“讲座式教学法”,使课程更为生动,有的主张“互动教学法”引进“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主张“实践教学法”,更多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应该说,上述这些主张都是教学实践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借鉴。然而,作为课程化教学“怎的“形势与政策”课,仅仅用上述某一种教学法,显然是不够的,么教”必须与“教什么”结合起来。对此,我认为,教学有道、教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常,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以具体的事件、政策、社会现象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清晰的理论脉络和讲授线索。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形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理解,势与政策》这门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问题的历史与背景传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半截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重视时政问题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纵向联系,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题在当下是什么形态,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它是什么形态,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
再者,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最终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校开设的这门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