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的故事精编版最感动的故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
我们是翩翩飞舞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我们是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温暖的雨露和太阳。
我永远忘不了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铭记毛主席等中央邻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更不能忘怀延安城里从事生产活动中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看!一排排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不能忘记革命年代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国际发展的步伐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航天飞机飞上天空去探索宇宙奥妙。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台中国自造电子计算机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甩去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却不能丢失宝塔山那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你的话,那就像人没有了灵魂,会行尸走肉一样,怎么可以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呢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你那金色的理想;追寻你的温暖,追寻你的明媚春光;追寻你带来的光明,追寻你给予我们那火红的太阳!
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七年级三班李梦怡
1995年1月31日 性别:女
住址:广州市花都区公益路2号华侨花园E栋302室
感悟延安精神
“五一”长假,我踏上了红色之旅,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去了吴起镇、瓦窑堡、洛川、凤凰山,看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南泥湾,红色旅程每一个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
感受了枣园的灯光,聆听了南泥湾好地方的动人故事,领略了革命领袖的光辉身影,我肃然起敬,由衷敬仰。
在枣园,注视一代伟人居住的窑洞,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的领导者们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似乎看到一盏一盏闪亮的灯光,照亮着布满黑暗的旧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思考着、商讨着、决策着、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引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南泥湾,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映上眼帘,“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传唱至今的优美歌声仿佛在耳边回响,这是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延安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1941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遇到了最严重的困难,面对这样危机,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这13年,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13年,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的13年,是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3年;这13年,也形成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延安精神。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如今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之情。这不仅是因为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而且这片神奇的土地,还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因此,我们决不能愧对那些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宏扬延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按照胡总书记的希望去做: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天天向上,全面发展。
感人的红色经典故事
1949年5月,温州解放,盘踞沿海岛屿的国民党残部为了封锁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经常派飞机来轰炸,派匪特潜入破坏交通工具。
7月间,招商局温州分公司(今温州港务局)仅有刚刚由温州军管会调拨来的一艘百吨级的“台航八号”汽船,为了免遭空袭破坏,隐蔽在东门外灰桥浦。张自霖自告奋勇与另外两个海员担任守护任务。当时,灰桥浦很僻静,常有匪特破坏,他们三人又是赤手空拳,面对困难,都没有退却半步。张自霖还向温州分公司军代表蔡南星表示,一定完成好任务!
张自霖说到,做到。9月26日深夜,有匪特十数人持枪闯上台航八号轮船威胁三位水手,迫令他们起椗开往瓯江口资敌。张自霖暗示另外两位水手缠住敌人,自己乘敌人疏忽,不慌不忙地退到船后梢,轻轻放下绳子,悄悄地滑下去,钻到水里,泅游过去,到解放军驻地报告。解放军立即出动会剿。匪特闻讯惊慌逃走,使台航八号没有遭到丝毫破坏。第二天,军代表蔡南星立即召开局务会议作出决定,并呈报上级,对张自霖勇敢、机智保护国家财产的事迹“除予在本地报纸加以表扬外,拟另给奖金一万元,以资鼓励”。
11月18日,张自霖随台航八号第三次接受支前任务,军运到温岭县江厦港。当时,船上船员不敷,仅3位正式海员,临时从别处调来的一批支前海员,技术操作都不很熟练。染病多天的张自霖见支前任务重,正式海员缺,就向军代表蔡南星要求随船支前。军代表见他身体有病,没有批准。后来听说他已经上船了,就派人去叫,叫了两次都没有叫回来。傍晚,台航八号靠近宝华码头(今安澜码头东侧),支前会的同志都到码头协助工作。军代表亲自找上船,做张自霖的思想工作:“前两次的台航八号军运,你去了,是应该去的,而且是必须去的。这次你有病,决不能勉强去,还是回局休息。”张自霖却坚决要求说:“我病不要紧的,过几天回来养病不迟,眼前人手这么缺,我保证一个顶俩,担任两个水手所做的工作.”
张自霖终于去了,也终于没有回来,他长眠在温岭县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张自霖,温州招商局船员,天津人。”
延安精神
不能忘记的是一句话,那是毛主席在延安引领着我们的一盏明灯;不能忘记的是一张纸,可能破旧,也可能潦草,却在延安为中国指明了一条艰难但光辉的道路;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一段艰苦但却熠熠生辉的历史。
当一面红旗终于能插在延安这个小城的上空中,当一群灰衣布鞋的战士走进这片土地时,这段难忘的岁月缓缓拉开了他的帷幕。那时候的战士用行动诠释了“公仆”的意思,来保护这个在战火中飘摇不定,命运未卜的城市。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正是延安精神的体现,是国家之魂,也是民族之魂。他们将这种精神,牢牢铭刻在自己的心中,最后,终于将鲜红的旗帜插遍了整个中国大地,让中国这头雄狮渡过最为艰难的时期,慢慢发出震动世界的吼声。
如今,硝烟战火被时间的尘土所掩埋,空气中也只剩下了花朵的芳香,那段历史也慢慢从人们的记忆里走入了教科书中。延安那曾经灰头土脸落魄不堪的形象被时间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发达的城市,一个人来人往众人膜拜的旅游城市。一切都足可以印证“小康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民族统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不正是当年毛主席和那些革命先辈们的目标吗
可我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难道时间在带走应该带走的东西的同时,也偷走了不该带走的吗
我看见了电视上频频传来因贪污受贿官员被查出判刑的新闻;
我看见了一名又一名“官二代”“富二代”们不学无术,仗势欺人的案例;
我还看见了当问道“延安精神”时,那些打扮入时的“白领”,还有那些意气风发的学生们茫然无知的眼神。
原来,我们在摒弃过去落魄落后的中国形象时,也不小心丢掉了过去曾经的一盏明灯,那点燃无数人的希望,为无数人照亮前方道路的延安精神。
难道在这个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真的不需要他了吗?不,不是的。我们仍然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样才能在未来舞台上,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仍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同样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而不是在安逸的环境中无忧无虑……
我们应该丢掉它吗?我们应该忘记它吗?答案理所当然的是否定的。
那些认为延安精神已经过时,应该抛弃的人是多么愚昧和可笑。可是延安精神随着时间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已经有太多人在匆忙中丢下了它,拼命地追赶时间去了。而我,依然怀揣着延安精神缓慢而又坚定地走着,于是时间就离我越来越远。我该怎么办,是应该盲目的抛下它,不顾一切的跟着“风”走,还是继续着我的步伐,我又有些茫然了。
此时,我又想起了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先辈们用延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广沃中国,让一面面红旗以燎原之势擦遍了神州大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延安精神”就是神州大地上的一股劲风,最终让火势燃遍全中国的劲风。
原来,我应该做的并不是紧紧怀揣着,而应该让怀中那紧揣着的星星火种点燃我自己,点燃身边的人,这星星火种终将成为燎天大火,让我们更快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寻访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我看到了滚滚的延安水;参观了枣园;观看了惊心动魄的《延安保卫战》。在延安的两天,我知道了在抗日时期,革命烈士的勇敢、视死如归。
枣园是抗日时期伟大领导人的商议计策、开会的地方,还是领袖毛主席、总理周恩来的故居。我走进毛主席的故居,看见屋里十分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一个书架,书架上面满满当当的全是书。讲解员还说毛主席在临睡前都要看书和各种报刊,了解当地情况。听到这里,我想:毛主席每天领导人们抵抗日军,晚上还要看书学习,十分不容易。正如毛主席说的: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一日不读呀!
之后我去看了《延安保卫战》里面讲的是一个村里正在办喜事。当新娘下马的时候,当全村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嘭”的一声,一颗炮弹飞了过来,村民们十分慌乱,纷纷躲进了屋里,这时,国民党军队驾驶着汽车,摩托车冲进了村里。红军们从小树林里冲出来,奋力的与国民党抗争。但是,小小的村子不一会儿就被占领了。毛主席来电话了:“同胞们,我们一定要夺回延安!”那语气是多么的坚定。毛主席的电话使战士们士气大增。红军战士们通过艰苦的奋斗,夺回了延安。村民们个个高兴不已,跳起了安塞腰鼓。
延安,是一个红色革命圣地。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感人的红色经典故事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浙南游击根据地遭到敌人数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洪汝兰带领武工队的同志在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坚持斗争。白天隐藏在深山荒林之中,没有吃、没有喝;晚上摸黑下到平原敌占区,大家也不管水田的水有多脏,伏下身就灌满一肚子,解渴充饥。
一次,正是过年的光景,洪汝兰带领同志来到家乡吴小垟附近活动。他的父亲闻讯赶到武工队驻地,对儿子诉说着家乡遭受敌人摧残破坏的情景:“几个月前,敌人派兵包围吴小垟、包垟两个村,想抓可夫(刘英)、龙跃、老海(郑海啸)等省委、浙南特委、平阳县委的领导,结果扑了空。
恼羞成怒,烧毁房屋57间,捕去58人,杀害8人,自家11间房子全部烧毁,捕去的乡亲中有7位是自家人……,现在流离失所,东分西散,年都没法过了……”洪汝兰却安慰父亲:“现在中国是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要想有好年过,就是一条路,团结穷人,坚持斗争,革命成功就好了。”
“红色经典”故事让我感动作文
《党在我心中》,这本书写的事迹太感人了,当我看完时,才发现自己已经热泪盈眶。原来,我被这些为爱国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英雄人物感动了!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甘愿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甚至是生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要是没有他们,我们现在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对,是他们,就是他们!坚贞不屈的李大钊,为信念而奋斗的俞秀松,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勇敢机智的钱壮飞;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母亲赵一曼戎冠秀;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时传祥……是他们一直坚信着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才使得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美好生活!
当然,最让我打心眼里佩服的就是中国最可亲可敬的妈妈----赵一曼、戎冠秀这两为母亲。我敬仰赵一曼,是因为现在几乎没有母亲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放弃自己孩子的。可这位年仅三十一岁的年轻妈妈却做到了。这并不是她狠心,而是为了天底下无数像她儿子宁儿一样的孩子,不再受到和家人分散的这种滋味;所以面对敌人用几十种酷刑轮番折磨,她也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革命信念,依然严守着抗联机密!
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写不尽,说不完的。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十分骄傲!中国,是一个让人感动肺腑的国家,也许,当你们知道中国人民以前受尽摧残,而那些日本侵略者是多么残酷时。相信你们,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你们也会被那些爱国者的英雄事迹而感动的,我们应该永远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总之,只有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延安精神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千秋红岩》这本书。这是一本记录了大量红岩历史、红岩革命故事的好书,“红岩荒谷耳,抗战显光辉。”书中,敬爱的叶剑英爷爷、周恩来爷爷、叶挺爷爷等伟人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岩,记录了以周恩来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记录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无私奉献的历史过程。凝结于这些记录中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其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叶挺将军:叶挺将军在狱中度过了五个年头。为劝服叶挺归顺,蒋介石本人也亲自出马,许以高官厚禄,只要叶挺答应,便可以立即获得自由。然而,这一切都遭到叶挺的断然拒绝。五年铁窗囚禁的光阴蹉跎,白了叶挺爷爷多少青丝,却丝毫没能削减去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和所向披靡的锐气。并且叶挺爷爷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他的党籍,可惜叶挺将军在飞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与山西兴县黑茶山。一位勇猛的将军闭上了双眼,但叶挺爷爷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本书从红岩历史、红岩点滴记录、红岩精神三个章节对围绕红岩所发生的众多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事迹进行全面的描述与细说,阅读中,生动的事例,详实的图片、历史的记录……仿佛带我进入了当时的斗争现场,强烈地感受到那份在狱中,在地下战线与敌人斗智斗勇、爱国爱民、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与革命气节。从书中得知,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在重庆与国民党开展艰苦斗争的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后曾三次重返红岩故地,回忆当年的种种经历、拜访当年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在曲折中度过天命、花甲,步入古稀,对红颜的依恋也依然不减,依然自誉“红岩人”的红岩革命者。可以想象,红岩是他们的灵魂所在,红岩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红岩是他们的工作战斗之地,红岩无论何时都是他们心中的精神乐园。 红岩精神体现了前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战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 一心一意阅读本书,并从电视、电影中学习、了解得知,今天的红岩,在深处红色教育主题的重庆,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岩已经成为重庆旅游者的必去之地,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永远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阅读了《千秋红岩》,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这个假期,我一定要亲历重庆,参观红岩,学习红岩精神,感受红岩精神。延安精神作文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我日思梦想都想去看一看的地方。今年暑假,我在电视上看到:在北京,成千上万的人排起长龙,争相观看《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展览;首都的少先队员高举“红领巾革命圣地延安行”的大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那里宣誓。我的心动了。我想去延安。
延安,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可这次,爸爸、妈妈真的要带我去延安了,激动得我一夜都没睡好觉。我急忙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并把它打印出来带在身边;带好自己的钢笔、笔记本和几件换洗衣服;叮嘱爸爸、妈妈可别忘带了照相机和摄像机,还要多带上几卷胶卷……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着汽车,冒着蒙蒙细雨离开西安。汽车上高速,过黄陵,沿着弯弯曲曲但又十分宽阔的山间公路疾速的盘旋着。一路上,爸爸一边给我念延安的资料,一边讲关于延安的故事,从“红军长征”、“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开荒”,一直讲到“胡宗南进攻延安”、“著名的瓦子街战役”;从宝塔山、延河水,讲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我简直听得都入了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我们顾不上休息,就在一位叔叔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我们首先来到宝塔山下。刚下车,一座和大雁塔非常相似的八角形高塔就屹立在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我在书上看到的宝塔山了。看了旁边的介绍,我知道这座宝塔建于唐代,共九层,高44米。旁边有口大铁锺,是明代铸造的。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我们走进塔内,顺着扶梯一直登上塔顶,放眼望去,延安城的全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这时,站在我身旁的讲解员阿姨说:“这宝塔可真是不同寻常,它既是延安城的标志,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当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时,曾用飞机轰炸过它,可它却一直安然无恙。多少年来,这宝塔经常出现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它,怀念它,实际是怀念党中央在延安的岁月,歌颂延安精神。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听了阿姨的讲解,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接着,我们来到花木茂密、风景秀美的枣园。这里曾经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办公和住宿过的地方。走进枣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简陋的大瓦房,这就是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是当年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自己亲手修建的。听旁边一位卖纪念品的老奶奶说,礼堂基本保存了当时的原貌,只是墙壁是近几年粉刷的。老奶奶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大事。毛主席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就是在这个礼堂开了一夜的会决定下来的。奶奶还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贵宾到枣园参观,在这里站了好久好久;参观完枣园后,总理和外宾就是在这座礼堂里座谈和休息的。
沿着枣园的小路继续前行,我们跨过了一条长长的水渠。它是当年毛主席为了方便乡亲们灌溉农田,亲自带领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修建的。水渠建成后,能灌溉1400多亩农田,庄稼连年丰收。后来,人们就把这水渠叫作“幸福渠”。我们还参观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在这里住过的窑洞,它们都是那样的简陋,里面的摆设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黑色的手摇电话和一个小书架,还有他们当年纺线用过的纺车。洗脸盆里放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牙缸和牙刷。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毛主席的窑洞和其它不同的是,木椅子换成了一个十分破旧的竹藤椅,还坏了一条腿。听讲解员阿姨说,毛主席当年习惯于晚上工作和学习,由于当时没有电,他晚上工作和写作时,都是点着蜡烛照明,累了就用双手搓几下脸,揉揉双眼,到窑洞外活动活动,一直工作到天亮。听着阿姨的讲解,看着这一件件真实的实物,我想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想到了家里的席梦思、大沙发、空调、暖气,还有那宽大的写字台、柔和的护眼灯……
离开枣园,我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的门前广场,耸立着毛主席的高大铜像;三个大花坛里,用花草拼成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格外的引人注目;展厅正门的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七个大字。纪念馆有六个展厅,陈列了当年的革命历史文物1260多件,革命历史照片670多幅。这些珍贵的照片和文物,真实地记录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十三个春秋,记载了毛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艰难和辉煌的岁月。在这里,我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用过的毛笔、墨盒和小炕桌,看到了毛主席写的诗词、文件和改得密密麻麻的手稿,看到了红军当年破旧的棉被、粗糙的棉衣和粗布鞋,看到了南泥湾开荒时已经用秃了的锄头和铁锨……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爸爸经常给我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真正理解了毛主席当年如何运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加大炮”的奥秘,从而领悟到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
离开延安,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是啊,没有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十三年,没有延安的土窑洞,没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就没有我们共和国的今天,更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里,我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将使我终生难忘。我要看延安,学延安,发扬革命传统,珍惜今天,不忘昨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早日成才,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用伟大的延安精神,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感人的红色经典故事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延安精神永不忘
岁月悄然流逝,但长征的精神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隐埋,而是越来越具有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到长征途经的地方去追寻、去思考。
在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的***亲看见红军们在路上啃树皮、煮皮带吃,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十分心痛。她自己已经白发苍苍、风烛残年,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但她把自己攒了很长时间的几个芋头送给红军们吃。红军们舍不得吃,送了一首歌给老妈妈:“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茶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完歌后,颤抖着嘴角了露出了笑容。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黑草地时,一位红军战士提的文件包不小心掉落进了泥潭之中。为了把装着重要信息的文件包拿上来,这位年仅19岁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跳入泥潭,把文件包用头顶了上来,自己却沉入泥潭,英勇牺牲了。
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伟大理想——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这也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长征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的光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