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现代的教育问题

  纵观现代的中国教育现状,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分数”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日夜追赶的目标。实为可悲。

  好的“分数”,能让老师另眼相看,好的“分数”可以让同学们对你百般敬佩,而高的“分数”更能让你一朝成名,让你上清华或北大。难怪“分数”会被几乎所有的学生追捧。“分数”在所有的学校几乎都排在第一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也是学校司空见惯的做法。如“分数”常名列前茅的学生,他的那些什么道德评比,素质品德评比总会是a,而该学生是否真能做到a的等级呢,就不得而知了。

  显然,中国的教育已在日益渗透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显露出弊端与不公平。难道说学生已经成为“分数”的奴隶吗,是否为了“分数”都抛弃了或者是放弃了很多呢?如爱情,如友情,如亲情

  不管放弃与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他们为了“分数”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学习状态,经常“开夜车”到深夜一两点,早上更是六点起床,能说他们不疯狂吗?但这肯定不会是学生情愿的。但他们只能选择用青春做赌注,去赢取前程似锦的未来。而每天不足五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却超过12个小时,这足以累垮学生的身体,当然成绩肯定不会差了,而慢慢逝去的是那宝贵的青春啊。据专家说:“高中生的年龄里,每天至少要有7到8个小时休息。”但学生们哪有选择的余地呢。家长们也常会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不加一把劲是不行的,为了将来现在只能辛苦一点了。”就是这样,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逼迫下,我们只能选择把青春作为赌注,去赢取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前途了。

  “分数”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而“分数”的身价更是在不断飙升。它已可以决定我们命运,可以决定我们的将来,可以决定我们的前途,更可以评定我们的思想道德,可以评定我们的素质品格,甚至是衡量我们品质优良的唯一标准。

  说实在话,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可消除的问题。几乎“分数”高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国家栋梁”,“科学家”,“教育家”等等。却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分数不高的学生,他们似乎都注定默默无闻,只能做底层员工。而社会给我们的解释是:“他们知识面窄,文化底蕴低,不适合时代的竞争与发展。真的就是这样吗?事实胜于雄辩。“分数”不高的学生们的实践、交际和口语能力,并不比“分数”高的学生低,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社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逼得我们太紧了,使我们透不过气来,就像窒息般难受,然而这样的感受还将继续着,何时才能尽头呢,又是何时才能让我们能够深呼吸一下呢,又是何时才能让我们走出封闭的密室让我们拥抱自然让我们呼吸自如呢

  我始终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学生们不再是“分数”的奴隶,“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道德品质的唯一标准。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中国的教育问题可以得到根本的“治疗”,学生们可以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学生们不再被“分数”牵着鼻子走。而是反过来牵着“分数”走。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社会逼学生们的劲头可以松缓下来,学生们不再在封闭的密室中学习,而是可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呼吸自然的“清鲜空气”

  我期待着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我相信这绝不是幻想,而是实实在在的梦想。我们都期待着中国新的教育制度的来临,我们深信这一天一定会是在我们有生之年到来,你们说呢

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ISSN:1673-291X

  年:2015

  卷:000

  期:006

  页码:240-240,274

  页数:2

  中图分类:G7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解决;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远发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全局。

市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农村已成城市的组成部分,一大批村民变成居民,农民变成新市民,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着力提升新市民素质,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实现城市化推进与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淀山湖镇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一、影响淀山湖镇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更新还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道德信任危机严重,法制意识不强。一是市民公共意识差,公共场所吸烟、乱丢纸屑、杂物,破坏公共设施,乱骂脏话,对老人、妇女、小孩缺少尊敬、关爱和照顾,这些行为有损城镇形象;二是市民不遵守交通规则,乱横穿马路,撞红灯,在街上随地吐痰,在建筑物上乱贴标语、启示、广告、乱涂乱写。不顾公德、弄脏、破坏休闲场所道旁座椅设施、偷走井盖、打坏玻璃报栏,损坏路灯等;三是市民待外地来客不礼貌、不热情,一问三不知。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打群架,半夜扰民,打扰别人工作和休息,交费、买车票或存取钱不排队等。

  2.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就业、创业技能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某些新市民由农民演变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某些新市民因长期务农,缺乏一技之长,就业技能、创业本领不强,失地失业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所适从、难有作为。

  3.环保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举止行为是否文明,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是衡量农民是否融入市民队伍的重要标志。因此,改变新市民陈规陋习,规范其举止行为,把农民从相对落后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转变过来,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农村长期生活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变,比如:随意乱丢、乱吐、乱扔、说话不讲文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损坏公物、践踏花草苗木、绿化带里种蔬菜等,某些不良习惯也带进小区,对文明城镇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4.市民教育活动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重形式,轻效果。组织的一些教育活动面上号召广、发动多,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需求还不够,市民自觉参与还不多,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重引导,轻惩戒。对市民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从正面教育引导的多,而一旦出现不文明行为,给予媒体曝光、从严从重处罚惩戒的少,难以严格监督和约束新市民的行为规范。三是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市民文化素质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就业技能不强等实际情况,如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他们热爱和建设家乡的热情,这方面考虑不多,落实更少。

  二、提升市民素质和城镇形象的对策

  1.完善城镇功能,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城镇是一个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人群居住集中的地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需要相应的环境,基本的是功能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基本环境建设和完善力度,让市民休闲有场所,垃圾有倒处,方便有公厕,打造宜居城镇,努力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城市意识。目前,淀山湖镇农民小生产者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已经成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当务之急。要坚持不懈地抓教育和宣传,转变观念。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新闻、舆论、宣传、教育等各部门的力量,把创文明城镇与育文明人相结合,使城镇居民从“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要加强城市文明新风建设,让市民在参与城市文明新风建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要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促进市民思想观念更新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3.典型引路和惩戒监督并重,提升市民素质。从引导和制约人们道德行为入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导广大市民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并逐步升为相当稳定的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大力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过程中,对一些不能用社会公道、道德手段调整、约束的行为,必须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从严惩处,强化奖惩激励,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镇政府或相关部门每年应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评选,一方面对模范遵守市民守则,对提升城市形象做出成绩的人采取一定的形式,公开进行表彰,激励大家。对做得差的,对损害城市形象的典型事例,在社区固定曝光栏等公开曝光、处罚、教育大家。另一方面将现在的日常保洁,被动清扫变为大家爱清洁,讲文明的行动。同时,要组建清洁监察、纠察队伍分赴大街小巷,对少数人不讲规矩,违反市民公约的行为处以惩戒,达到增强城市意识下不再犯的目的。还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运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聘请一批义务监督员,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暗访、监督、制止和规劝活动。

  4.建章立制,规范市民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素质还跟不上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制度,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常抓不懈、有效约束市民的语言和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将这些制度、公约等编成小册子,在市民范围内发放,要求大家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市民的语言和行为准则,以及做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各单位、社区要承担起对市民培训的义务,特别是社区居委会要定期对新进城落户的市民按《小册子》的内容开展培训,通过定期培训、强行灌输,让这些新市民知道现在是城市居民,与原来是农民有什么不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提出严格的要求,通过强化培训,制度约束等,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城市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5.创建文明社区,打造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平台。要以提升市民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为目标,以社区教育中心、镇文体中心和市民学校为教育阵地,以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争创工作为基础,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要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设社区论坛,开展社区文化表演等多种途径,实现从“说教式向引导式”、“号召式向激发式”、“单向被动式向参与活动式”的转变。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市民素质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又艰巨的渐进过程。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的过程,不仅是形式上、空间上的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革命性变化”。因此,要针对新市民素质现状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在积极创造洁净、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文化娱乐的参与和享受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迪,从而全面提升素质,以适应现代文明城市的需要。

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学前融合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率先开始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0~6岁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把让所有儿童都接受正常的教育作为理念,维护、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一、文献的基本情况

  融合教育,在我国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融合教育,而我国的随班就读有的学者又称全纳教育,所以为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本文分别以“学前融合教育”、“幼儿融合教育”、“儿童融合教育”、“学前全纳教育”、“幼儿全纳教育”、“幼儿园随班就读”、“学前随班就读”等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9―2010年相关研究文献103篇。论文发表时间和数量见下表:

  通过对以上103篇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的现状,并能给我们带来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

  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

  1.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数量很少,已开展相关实践的幼儿园也压力重重。总的来看,学前融合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探讨多,实践探索少。当前,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学术探讨日益增多,涉及的内容日益宽泛,包括学前融合教育的概念、有效性以及师资培养等问题,也有研究者对家长和教师的学前融合教育观念作过问卷调查。这些学术探讨和调查研究对于肯定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应具备的前提条件等有积极意义。然而,深入的实践探索还是少之又少。多年来,学前融合教育还停留在观念层面,幼儿园少有落实,更缺少有价值的经验积累。

  (2)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缺少社会、相关人员和法律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存在许多困难。特殊儿童家长和一般儿童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都持有不同的态度。谈秀菁(2007)关于特殊儿童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调查发现,“一些家长明确表示普通幼儿园不适合他们的孩子,孩子在普通幼儿园受欺负,在特殊儿童幼儿园和特殊学校的学前班里,孩子不感到自卑,感到平等、有自信和更容易合群等。”与此相反的是一般儿童家长对实施全纳教育持中立态度,对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

  (3)异域经验介绍多,本土实践探索少。从笔者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仍停留于对欧美等国相关经验的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各国学前融合教育的概念、法律基础、实践模式等,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本土探索很少。近几年,逐渐有学者进行了一些行动研究,如重庆一些幼儿园与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了学前融合教育的本土个案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仍十分欠缺。现有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欠缺严谨性,研究结果也缺乏可推广性,很难切实满足广大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需求。

  2.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笔者认为,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大致如下。

  (1)幼儿园的实际困难。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长的观念,园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兴趣不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正在严重消退,在沉重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相应改变的前提下,只是一味要求教师奉献爱心,额外拿出精力来照顾班级中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显然不现实。

  (2)高校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滞后。毋庸讳言,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缺少对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导致准教师们缺乏特殊教育素养。因为很少有学校培养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所以正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幼儿园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学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

  三、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反思与建议

  教育的投入总是受制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有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社会资源的投入当然能够快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但也只有学前融合教育展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价值时,社会资源才有可能更多地向其倾斜。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通过一些可能的努力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呢

  1.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念

  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我国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困境与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在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观。

  2.加强实施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前融合教育是否能有效的开展,这和幼教工作者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训是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因素。首先,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开设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对学生即以后的幼儿教师进行职前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融合教育的能力。

  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力,但是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法律。有效、全面的立法对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建立多层次、全面而明确的法律有利于推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利与弊

  教育这个词从古至今一直在倡导,如:汉武帝兴办太学,隋唐时期举办科举制度。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享受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因为教育可以让人学识渊博,让人有更好的未来。然而近几年来教育中却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有一些弊端我也吃到过它的苦头。

  就比如说异地不能中考这件事我就深有体会,我原来应该是在上海读初一,但就是因为异地不能中考这场风波,把我的家人给急坏了,怕我回了老家跟不上学习,上海的教材和四川的教材总归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就是生活不习惯,我回到老家就变成一个”盲“人一样找不到路。所以说我也是受了这场风波的迫害。

  像我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不计其数,就比如说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报道:一名河南的女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上海生活,可是读到初三时却被告知不能异地中考,可是这名女学生总是习惯不了老家的生活,所以还是想在上海继续读下去,她办好了可以在上海中考的所有证件去教育局批准时,却被告知不能中考。于是她在微博上发出反对随迁子女不能中考的号召,在网络上掀起了很大的”巨浪“。当她又一次去教育局讲理时,却被别人骂“蝗虫”,说她已经受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在上海继续接受教育。看到这里我是一肚子的火,她已经有了所有的证件怎么就不能中考呢,我总觉得这件事中还是包含着一种本地人对外地人歧视的思想,我从小到大在上海生活,我知道本地人是对外地人不屑一顾的,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最优越的,其实不然,所以我认为改变我们这些在上海从小到大生长的人能否在上海中考,主要是改变他们本地人对我们的看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对待。

  其实在我身边也发现了很多的教育的弊端:靠关系就可以进学校的现象。

  以前我在上海,我有一个广东的朋友,他也是不能中考的其中之一,但是之后我问他什么时候回老家时,他却说他不用回老家读了,我一直追问他为什么。可是他就是不回答,之后我回到老家他在qq上告诉了我,原来是他找好了关系,以后只要读到初三之后就可以在上海中考,之后我就没了往日与他聊天的兴致,平淡的回了他一句:恭喜你,“新上海人”。从此以后我没与他联系过。

  这在社会上是很普遍的事,但反映的却也是教育的弊端,这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现象,读书不靠自己本事,反倒靠关系,现在看来是应该被鄙视的。我相信就算不在上海读书,在其他地方读书也会有很好的出路,关键是靠自己去拼,去干,去做,去想,就算是没在一个好的环境也会是优秀的。连梅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却能顽强的生长,我们为什么不行!

  现在的教育是很好,没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教育带来的利大于弊,但是如果遇到我之前所说的情况,弊也会大于利。所以说我们应该像梅花那样“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去奋斗!去努力!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针对目前农村家庭教育情况,笔者深入到农村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1.值得肯定的方面:

  (1)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长普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已成为家庭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家庭重视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孩子3岁前,年轻父母会教孩子识字、数数、给孩子讲故事等;3岁后,即使家里有人带孩子,也会把孩子送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改变了以前只给孩子吃穿的教育状况。

  (2)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发展趋向科学化。一部分年轻的父母从书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接触了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在家庭教育中其科学性明显地比祖辈、父辈强。

  2.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智育化倾向普遍存在。调查中发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内在动力驱动下,家长对子女学业关心往往超过其它各方面的关心。大部分家长最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学生考好了家长就高兴,考不好就发愁,对孩子的其它方面要求很少。

  (2)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一般地讲,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认为只有搞好学习才是出路。于是,拼命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控制孩子的业余时间,给孩子灌输“只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家长主动承担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出现了严重的包办代替现象。例如,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会在孩子值日劳动的那一天赶到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冬天家长替学生生火炉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的一部分劳动权利,影响了孩子能力的正常发展,好心干了坏事。

  (3)对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无暇顾及。由于农村家长忙于家务与生计,加上文化水平低,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能力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经商或打工,便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他们往往更直白、简单地考虑孩子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4)家风不正,孩子失教。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又说:“父母是孩子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正如央视电台一则公益广告里演的那样,如果母亲端水给奶奶洗脚,那么孩子也会学着端水给母亲洗脚,这种模仿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一对夫妇,如果是好学上进,工作认真,勤俭持家,诚恳待人,和睦相处,敬老爱幼,家风很正,那么孩子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可惜,现在有些父母做的太不到位了。

  (5)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作为家长要懂得一个道理,孩子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环境中,其身心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切教育的任务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完成的。作为家长,只是配合一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并没有过多的责任。他们甚至希望把子女全天托付给学校,什么家庭作业之类本该他们关心的事,最好也是教师监督完成,自己则省心省力。笔者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全靠老师教了。”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3.3%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不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了。由此而也产生了“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反映了重学校教育而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误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6)粗暴施教,摧残孩子的心灵。不少家长顽固的相信棍棒下面出人才,实际上现代名人录和成功家教的故事,没有哪一位有成就的人是打出来的。普遍的一条规律却是父母对他们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又善于引导和鼓励。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情”字,一个“怜”字,说明了父母亲缘的本质。如果孩子既听从有理有据的正确教导,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又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说,那双方就能交流沟通。即使孩子走入误区,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成为有出息的人。否则,对孩子一味的打骂,父母与孩子很有可能成为冤家对头。

  二、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教育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积极向社会延伸。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增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最佳最优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由学校组织,邀请专家、学者或是资深教师向农村家长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手段,提高农村家长素质,帮助建立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3.要重视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工作。学校要切实落实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并开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设“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各方面表现,从而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启发学生。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交流,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4.教育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无一不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象,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检点自己,注意自身的形象,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家庭教育之现状分析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导致孩子丢三落四或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

  有的家长还认同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孩子施以暴力;有的家长教孩子学习,自己学得扎实孩子却毫无印象,家长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

  此次家访,我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家长作了如实汇报,听取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及困惑,也指出了孩子需要改进之处,对于家庭教育观落后的家长,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纽带,我们深入家访,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了孩子,了解了家庭教育的现状,更能够对症下药,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7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经费筹集问题是任何民办高校都无法回避的。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筹资方式有三种,一是学费收入,二是事业单位、企业财团以及个人投资,三是银行贷款。这三种资金筹集方式支撑起了中国现今一千多所民办高校的创建与存在,但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民办教育的财务危机日益严重,现有筹资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者不足,难以满足客观需求,束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现有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筹资方式缺乏创新,使得经费问题成为民办高校校长烦恼之一。

  1融资难是民办高校遇到的共同难题

  尽管办学模式多种多样、投资主体各不相同,但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渠道:(1)创始人的投资;(2)银行贷款;(3)学费收入;(4)捐赠收入;(5)股份制化;(6)辅助设施赢利。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创始人最初投入的资本渐渐无法满足其发展,因而通过其他方式来筹资成为必要。然而,在实际筹资过程中,民办高校面临许多困难。

  第一、银行贷款审批非常严格,贷款额度小。银行贷款要注重信贷风险,它往往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等条件。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很难提供相应的担保。因为民办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据担保法,民办高校的相应资产不得用于担保。所以在银行贷款方面,大多只能靠信用贷款,但信用贷款额度通常都比较低,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

  第二、学费收入有限。如果能通过学生学费收入来实现民办高校的快速滚动发展,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现实是行不通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成本要10000元左右,一个学生的学费收入仅仅能维持其支出,谈不上什么结余。况且民办教育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学费收得太高,学生就不来。光靠学费的收入实现民办高校快速滚动发展,变得不切实际,容易导致民办高校错过目前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机。

  第三、捐赠收入不稳定。捐赠不应作为民办高校的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捐赠收入不稳定,首先要看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社交关系,只有社交关系好的,才可以取得更多的捐赠。公办的高校由于创办的时间长,拥有许多已经发达的校友,捐赠收入可以作为其资金筹集的一个补充,民办高校创办的时间短,这方面就没有公办高校有优势;其次,要看捐赠者的态度,捐多捐少由他定,什么时候捐也由他定。

  第四、股份制化难。一是目前尚没有法规允许民办高校国内上市融资,这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宽放松。二是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及《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直接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教育投入的持续性与收益的滞后性也影响了资本的进入。三是再有股份制的实施,极有可能会导致原创办人对民办高校控制权的削弱,甚至旁落,所以原创办人也不一定会采取此种方式来引入资本。

  第五、辅助设施赢利小。大多数民办高校都从事于辅助设施的经营业务,实际上,这些设施的大部分都已构成整体的一部分,这些设施包括学生宿舍、供膳设施和出售书籍、其他必需的校内商店。总的来说,来自经营这些设施的流动收益每年都有,但所占比例较小,一般占整个收入的5%-7%。有时这部分赢利还不能满足辅助设施每年的维修费。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为目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因教育的场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特征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行为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导致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的主要原因。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艺术性的手段实现孩子的顺利成长、成才,许多家长知之甚少。因此,造成无数家庭的家长在习惯了的教育盲区里以“爱”的名义折磨着自己和孩子,家长尖酸刻薄的语言就如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跳动在孩子原本和谐、健康的生命乐章中,许多父母以爱的本意却导演出一幕幕家庭教育失败的悲剧。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他们不顾其子女成民规律和实际承受能力,把考分作为衡量其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为追求高分不遗余力地给子女施加压力,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的父母们往往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即只重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忽视做人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上的缺点不但不重视、不教育,反而认为无关紧要而加以袒护。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就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物质享乐、以自我中心的独占型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其日常行为表现在不孝敬父母,不懂得感恩,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溺爱骄惯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三)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大多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好时,往往“恨铁不成钢”,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训斥、谩骂,甚至信奉“棒打出孝子”。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使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爱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摧残,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亲情距离拉大,心理隔阂增加,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尖刻的惩罚中失去了同情心、爱心和宽容心,进而产生了排他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惩罚式的教育行为是青少年暴力倾向增强的重要原因。

  (四)对子女缺乏情感的交流

  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物质生活予以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孩子更渴求的是得到父母温暖的关爱、深深的理解和平等的交流。堪忧的是,有的家长感到孩子“无可救药”时就放任自流,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缺陷家庭的增多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闹纠纷,导致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坏,子女教育被忽略。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上失衡,精神上变态或误入歧途。而父母一旦离异,对孩子来说是重大的家庭变故,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创伤。加之离异家庭在经济、思想、情感等方而形成的巨大落差,年幼的孩子难免因不适应而形成孤僻性格,给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六)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往往只顾宠爱孩子,忽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家长常常为生活奔波而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因贫困承受不了沉重的“教育投资”,为度日、为生存,不得让孩子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

  (七)爱慕虚荣、逼子受累型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直接导致许多家长的功利和浮躁。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无数的家长错误的以为“学习好”“多才多艺”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家长每天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逼孩子做题、画画、练琴。然而,他们不知道,孩子也是人,他们需要休息;孩子更是孩子,他们更需要玩耍,需要童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痛苦的岁月,结果现今的许多孩子的童年是在不断补习、做题、画画、练琴中度过的。这些超载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承载力的畸形爱,使原本快乐的学习变得讨厌和恐怖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是社会激烈竞争在逼家长们,以爱的幌子折磨孩子,是家长们在用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在逼孩子们越来越厌学。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爱好,没有人生的幸福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现状。如此不懂得孩子心理承受力的爱;不懂得孩子心理需求的爱;不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爱所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厌学、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甚至自杀等。先厌学,后厌世,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和谐的音符。

  (八)道德失范,消极影响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出生以后,最初接触的世界便是身边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不重视自身品行修养的家长,生活中长期缺乏诚信,经常用欺骗、欺诈的手段实现目的,有些还参与黄赌毒等不法行为活动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无数少年,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在毁灭家庭希望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家庭教育的对策,是针对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家庭教育的对策应该根据其特点、目的和原则的不同而适时变化。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作为父母要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同时,家民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掌握好爱和严的尺度,尽量避免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家民的期望过高,过早为子女定向,当期望和现实产生距离时,家长就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甚至放弃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不求上进。相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百般顺从,会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是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家民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发展。其次,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这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子女诚实正直,不说谎。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意志。最后,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不仅对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而且对提高学习和上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也要多加关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要及时疏导交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所接受的完整统一的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积极有力的支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家庭教育内容集中于“知识灌输”和“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平台,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家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家庭精神文化是指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心理、人际关系等。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教育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理想,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物质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这里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设施等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因此,家长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有利因素,为孩子创造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居室应有适合的空间留给孩子。在这些空间中,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材料,可供他们游戏、操作、画画写写。这些材料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教育性,而且要有其内在的价值,能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切实实现手脑并用,玩中学到知识,玩中开发智力。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正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

浅谈新时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以发展智育为中心,德育在实践中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内容单调,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政治化倾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轻视了中学生行为习惯,交流合作能力等品行方面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的选取,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实德育内容,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以说服灌输为主,学生亲身践活动甚少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重说教轻实践,学生德育行为能力薄弱。“尽管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病症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传统德育泛政治化使学校德育教育也深受其害,传统德育模式使人们脱离了现实世界,泛政治化的这种偏激的德育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轨,只停留在一层干枯的文字层面上。其次,传统德育模式太过理想化,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使所谓的理想没有现实的根基,只成就了一堆不切实际的空谈。再次,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实施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育者自身素质低,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点,学校应予以重视。最后,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德育教育只存在在口号层面上,脱离实践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二)经济全球化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这直接冲击着我国的学校德育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并给新时期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还要不仅继承传统德育文化的优势,还要不断创新我国德育内容。最后还需要多样化、人性化和高效性的德育手段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中国已步入了一个初步的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网络已普遍使用,虽然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然而在人们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德育首当其冲:信息社会环境的开放减弱了学校对不良信息的控制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出现,我们中学德育也应该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内容。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和完善具有层级化的德育体系

  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我们要树立全球性的,发展性的德育观念。其次,我们还要树立民主的,主客体互动的德育理念。我们要从片面德育观念转变为全面德育观念,从灌输式德育观转变为实效性德育观。

  (二)学校领导思想上要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德育目标。品德评价要考虑受教育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同样一个事实,在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在不同情境中,其意义就不同。所以,评价不能根据千篇一律的标准,而是应当在参照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和因人而异动灵活的运用。

  中学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创新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谈谈你对职业素养的认识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