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访记录
留守儿童日记
“啪啪啪——”又到了充满喜庆的大年三十,村子里一片红,鞭炮声震耳欲聋。邻居家热闹而又团员,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而我,只是一个人,一个热孤零零地待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
饭点,我吃着晚饭,坐在只有我一个人的小屋里。过年了,也不能见爸爸妈妈一面。生病时,没有无微不至地照顾,委屈时,没有人听我诉说……无论合适,我都是一个人,过着这样缺少欢乐的生活。想到这些,一股寒流涌上心头,不争气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往下掉。
夜晚,我躺在小床上,向窗外望去,是一幅温馨的场面: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放鞭炮,玩累了,就津津有味地吃着父母从家里端出来的热气腾腾的饺子。我多吗希望我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啊!哪怕只有十分钟。但这都只是奢望而已。我呆呆地看着窗外,想象着爸爸妈妈回来后的情景。
这时,天公不作美,竟突然下气了雨。我关上窗户,躺在床上,聆听着雨声,是那样有节奏。一滴水珠落在我脸上,悄悄滑过……
“叮铃铃……”我翻身下床,拿起电话:“喂。”“孩子,我是爸爸。”……
小学生家访日记
迎着风,踏着轻快的步伐,和着孩子们欢快的歌声,走在绿油油的稻田之中,别样的激动,期待着和每个孩子的零距离交流,期待着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未来。
转眼之间,来河包支教的日子已过去了一大半,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已经对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性,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家长们也了解了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开展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家访。我们的家访主要是针对家长,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孩子,了解西部孩子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了解家长们眼里的西部教育。与其同时,针对每个孩子,向家长们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让孩子们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使孩子们的未来更加明朗。
在我的印象里,农村的家长都会特别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历代人的艰辛已经让他们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向往,而且每位家长都会希望孩子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可能是地域性差异的缘故吧,家访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我所想象的情况。每到一家,家长们都以农村特有的方式热情的迎接了我们。一阵寒暄之后,我们便步入正题,开始探讨孩子的教育,这时的气氛就明显不如前面了。经过我的观察,家长们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家庭条件较好,可以负担起孩子的读书开销,而且会为孩子们作出额外投资的;还有一类是家庭条件较差,心里想着孩子的未来却是没有办法付出太多,而且会让孩子做很多农活。对于前者,家长的付出挺多,但是关注度不够,他们的心思并没有完全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反会比后者少。他们或许是认为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就够了,其实不然,孩子还小,重点应该放在养成教育方面,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后者,他们深深地明白生活的艰辛,所以很希望孩子可以摆脱艰辛,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只能是在一边瞎操心,因为生活毕竟是生活。
7月26日,我们去了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家,他们都是小学里的佼佼者。一路听着万永莲介绍着旁边的植物,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不一会就到了刘林家,阿姨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她家是属于后者,刘林的妈妈读过中学,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而且家庭也不算很困难,他爸爸在外打工。刘林的爷爷是位眼光高远的老人,听了他的一席话,我们真的很感动,也很欣慰,以为年过花甲的老人有这样的见识着实让人钦佩。针对刘林胆小害羞的性格,我们提了好多建议,也算是我们读书这么多年来的一些经验吧。在我看来,老师总是喜欢那些爱问问题,经常去老师办公室泡的学生。我们把这条经验介绍给刘林,并让刘林的妈妈帮忙监督。带着满意的微笑向刘媛媛家走去,她家的条件不错,她和哥哥生活在一起,可能是由于太过年轻吧,哥哥好像对妹妹并没有怎么照顾和关心,在学习方面更是任由其发展。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孩子成绩很好。针对此问题,我们向哥哥提了建议,愿哥哥对她的教育可以有所改观。最后返回到万永莲家,阿姨已经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于是我们便在饭桌前聊了起来。虽然阿姨没有读过书,却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农村妇女,言谈举止之间流露着一种伟大的母爱。有这样的家长,万永莲真的是很幸福,这会是她一辈子的财富。
7月27日,带着病怏怏的杨贞伟,踏上了从未有过的徒步旅行。风里过,雨里淌,从来没有在这么难走的路上走过,到处是石头,随处是峭壁,不禁令人心惊胆颤。那一块块突兀的石头,似乎会没有任何征兆的落下来。从红日当头一直到天色渐暗,终于走完了五六公里山路,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山岗。杨的爸妈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和奶奶。看着奶奶那朴实的脸,一种亲切涌上心头。感觉杨贞伟是个好孩子,工作负责,上课也很积极,但是孩子的性格还是有缺陷的,经不住表扬,最近他渐渐的变了,变得很张扬。就此,我们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可以给爷爷奶奶的教育带来方便。天色已晚,我们不敢久留,毕竟还有五六公里山路要走。我们行色匆匆的下山,向另一座大山走去。
7月28日,家访的第三天去了我一直都想去的罗赢家,因为我觉得罗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她的生活,家庭条件等等。可能是性格的差异吧,她的父母显得很平和,并没有像其他家长见了我们以后的那种激动。简单的攀谈后,我觉得情况已经差不多掌握清楚了。相比来说罗赢家条件较好,是典型的第一类家庭,孩子自幼生活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在同龄人中似乎有一些优势。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也使孩子的性格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农村的孩子有着城市孩子的性格,这样来讲不知是否合适。家里为孩子的付出挺多,但似乎关心教育不多。家里要送孩子去遵义的中学读书,而且阿姨可能会去租房子陪读,这在其他孩子是想都不敢想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叔叔阿姨展开了探讨。在我觉得,罗赢的性格真的需要改,似乎是有点偏激,虽然说孩子还小,可能有时是不懂事,但是也不能任由其发展。
7月29日,顶着烈日,向田洪双家进发这俩双胞胎兄弟真的好害羞,甚至比女生都害羞,连老师都不敢正视。我把这几天的心得发现都讲给他们听,而且提了许多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建议。不知他们是否听进去了,又明白了多少。总之,希望这俩孩子可以顺利实现他们共同的心愿。
关于家访的优秀日记
牛头背村是渔峡口镇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我班有10个学生来自这个村,这里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有一些贫困生、学困生和特殊生,家访日记。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和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和我班语文老师张老师于2009年10月16日,翻山越岭,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走访了牛头背村的7名学生家庭。
我们早上9点出发,一路颠簸,一路惊险,终于来到了左张艳同学的家庭,她正在做作业呢!她是独生女,去年起了漂亮的新房,条件不错,她的家长心情很好,很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因此我们交流的很顺畅,谈学生学习情况,以后的打算,还沟通了零花钱的问题和学校食堂的情况,谈得很有效,家长对我们的关心还是挺感谢的。
由于我们人生地不熟,左张艳的父亲,主动提出给我们当向导, 又颠颠簸簸,我们接下来来到了左露、王俊鹏、刘倩、许晓丹同学的家庭,工作总结《家访日记》。他们条件就差一些,家更偏远一些,负担也大得多,都有两个孩子,刘倩的妹妹还在上幼儿园,许晓丹的妹妹在读学前班,成绩优异的刘倩因腿疼,她妈妈带她去城关检查身体去了,我们没有见到她和她妈妈,左露和许晓丹都是很懂事的孩子,左露正在帮父母在屋旁的菜地里摘辣椒,许晓丹也在家里忙活着家务,看到他们忙活的样子也让我回想起了我的童年,时代变了,这些家庭的好传统没有丢。
我们每到一家,就要从方方面面与学生和家长交流,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实在很少,这次我们和家长的共同语言还真多,聊着聊着,一晃就下午两点多了,说实在的我们肚里也咕咕叫了。晓丹和她妈妈忙里忙外,不一会一桌可口的饭菜就做好了,原来是知道我们要来就提前准备了,他们这么热情让我们很是感动。吃完饭,天色渐晚,我们迅速合影留念,就匆忙赶往下一家了.到黄伟芳家虽然不顺路,但必须要到的,因为他成绩特差,又时常不能按时上学,还不会合理支配零花钱,这样的孩子不正是需要家长老师多操心吗?赶到他家,他也因为生病去卫生室看病去了,他父母也不在家,好在有左向导帮我们找了回来,我们直奔主题,迅速和家长统一了认识,家长也要忙于摘辣椒赶价钱,我们也要赶路,就匆匆的来到了秦田聪的家。他父母挺能干的,家里的房子很漂亮,姐姐在读一中,这样的家庭也造就他会学习,成绩优异!
天色已晚,我们也没有绕弯子,真诚的交流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婉谢他们的苦留后我们就一路返回,此时已是星星点灯了,到达集镇早已灯火通明,回想一天的奔波真是既艰辛又有收获,还真想常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能播撒一些教育希望的种子!
留守儿童家访心得体会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透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状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推荐,不仅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于是,我们初二年级组的老师利用这学期结束前一段时间,开展了对部分学生的家访工作。力求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家庭状况等,为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做辅助。
这次家访,使家长和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从内心深处十分感激教师。学生戴千尧见到我们的到来,开始十分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要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简单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我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最后,他们一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我们送出大门口,并期望老师经常到家。
在家访中,我还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职责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取家长,我们只能选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作为学生的老师也特感动于这句话,老师的魅力无极限。当然高兴之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了。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构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明白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欠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家长说的多,做的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需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我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此刻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我和家长促膝谈心,用一分为二地观点分析学生,同时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简单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欣慰。
通过这次家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家访记录
家访目的:
该学生自进校以来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虽然进行过多次的差生辅导教育,但是效果仍不明显。致使班级总体成绩落后于同级其他班级。而且该生性格内向,不愿与同老师进行交流,沉默寡言,课堂上从未发过言。问原因,不愿和老师作深层次的交流,只是一言不发,而且只要一批评她,就会掉眼泪。所以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避免她的成绩下降,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我进行家访。
家访情况:
到学生家中,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在家,家长反应较为冷淡:知道小孩很早就是这个毛病但是却无从下手。就是一个劲的说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耐心的交流,说明家访的来意后,家长终于放下思想包袱于我进行了交谈。从家长口中得知,原因可能有几方面。孩子很内向,虽然是女孩子,但是也很好玩,而且具有一定的惰性。孩子回到家后就沉醉在电视中,对其中的情节津津乐道,但是对学习却基本只字不提,可能这也是孩子行为反常的原因之一。而且学科中有她并不是很乐学的科目,比如说
家访体会: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孩子在生理和心理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状的。
作为教师,不能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一味的批评指责接着放任不管。而是应该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以爱心关怀学生,以细心观察学生,以耐心教育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尽量帮助其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放弃,而要在个方面给她多点鼓励多点爱。让她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把我当成可以交心的朋友,并愿意让我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拥有正常孩子的阳光灿烂。
留守儿童家访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会很深,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我与五(1)班张萍同学结了对子,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很内向的小女孩,很少与他人交流,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在班级集体活动时,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张萍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我找到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针对她的情况,专门拿出方案,进行补课。她的成绩稳步提高了,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了,还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获得爱的互助、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利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深受感染,他们都会用一颗诚挚的心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应当帮助,体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那么,留守儿童也不再觉得自卑、孤独、可怜。他们要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上关爱他们的人亲切的交流。我班同学也相处融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探访留守儿童作文
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四明山区的留守儿童过着艰苦的生活,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他们的生活。爷爷奶奶没钱给他们买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书,可这些孩子内心非常渴望有书看。看了新闻后,我非常同情这些孩子。
同妈妈商量之后,我就和同学一起踏上了探访四明山留守儿童的路。一路上,我默默地想:我想看书一伸手就能拿到,可对那些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来说,要得到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啊!到了那儿,与我结对的留守儿童立刻出来热情迎接,我亲手把一袋好看的书和一袋好玩的玩具送给了他,他害羞地拉着我的手不放。临走前,我握住他的手说:“希望我们之间的书桥能一直搭下去,我还会来看你的。”他默默地使劲点了点头。
如今,这事已过去两三年了,可是,在我心中,这座书桥仍一直高高耸立着。
留守儿童家访心得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家访,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留守儿童采访
采访对象一:基本情况(男,19,大三,光电1301(华中科技大学))
问题1: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什么风格?喜欢和什么样的人进行交流?喜欢怎样的交流方式
回答:小的时候不太喜欢和别人进行交流,家里也就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憋在心里面。那时不太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刚开始就觉得与人交流自己没有安全感,后来自己就慢慢习惯了这种状态,自己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到了高中的时候,稍微好了一点,主要是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又十分乐于交朋友。此外,我还渐渐地和老师之间有了交流,老师的鼓励给了我无比的慰藉与安全感,就像是我的父母一般。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和别人交谈,毕竟高中又是一个课业繁重的时间段。但是这样的一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到了大学的时候,我决定主动的和别人进行交流,走出这样的自我封闭。现在自我感觉好多了。我喜欢面对面,充满诚意的交谈,喜欢和有共同兴趣的人进行交流。我是充满诚意的进行交流,我希望对方也充满诚意。诚意是最重要的,有了诚意,方式就无所谓。
问题2: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
回答:我十分尊重我的父母,我也明白他们的不易。我一直十分的努力去成为他们的骄傲,我想父母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父母对我也十分的认可。所以,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好。
问题3:你在性格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回答:现在的我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我可能比较孤立敏感,甚至有些脆弱。但是现在的我自信乐观,开朗宽容,坚强有激情,很努力有干劲,还有一点点腼腆,但是自我感觉良好。
问题4:你如何看待学业与成绩
回答:我觉得成绩是评判学业的一个标准,但不是绝对的标准。学业还是要比成绩重要的。应该更加看重自己的学业,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去看僵化的分数。毕竟大学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你可以去多方面的去发展自己,而不仅仅限制在专业课上。也许你的努力并没有写在成绩单上,但是你确实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有了成长,这就足够了。这些努力都会在未来回报你的。成绩当然也不能太差,自己的老本行还是要拿好的。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当然有的人不同意,但是我觉得挺适合自己的。
问题5:你对于未来的工作,恋爱与婚姻有什么憧憬与期待
回答:现在我是大三,成绩还不错,想要去保研,工作的事情暂时还没有去考虑过。但是再过几年,我就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我是希望未来的工作稳定一些,工资至少让我能够照顾家庭,孝敬父母,当然会多那更好。至于恋爱,那不是未来的事情了,我现在已经有女朋友了,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我愿意接受她。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能够更加的了解对方,爱对方。当然也希望在未来能够步入婚姻的殿堂,更加幸福的在一起。说到这里,我都有些小激动了,就是这些了!!
留守儿童的思考家访日记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为了真正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寻找着优化教育的方向与途径,但我很迷茫,因为我的付出与结果难成正比。于是,我带着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困惑走进了几个家庭,开始了我的家访之旅。
本学期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带一年级语文。说实话,对于长期教高年级的我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但面对六十多个孩子,六十多个家庭,我别无选择,只能坚定地走下去。开学初,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我们班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上我做了统计,全班68人,38人是长辈代管,有26人是父母看管,大部分是农民工父母,他们只能边打工边照顾孩子,有4人由亲戚或朋友代管,其中有五六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属单亲家庭由亲戚朋友代管。面对这样一群孩子,面临这种教育现状,我十分担忧,因为我知道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开学一个半月后,我对班上每个孩子的情况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包括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前知识的储备,学前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的个性。与孩子相处一个半月时间,我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还是零。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天的家庭作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知道,因为孩子们没有倾听的习惯。国庆期间,我怕孩子记不住作业,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份作业清单(默写6个单韵母,23个声母,认读学过的60多个汉字)。七天的作业不多也并不复杂,但是假期结束来到学校,我做了统计,全班有16个同学没完成作业,有4个同学没做作业。我不知原因在哪里,仔细分析,我认为学生年龄偏小,没有最基本的习惯,家长没有能力监管到孩子的学习。 因为大部分家长都是年近六十的老人,所以管理孩子只是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令人头疼的教育现状,我走进了几个家庭,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甲:一个长得很白净,浓眉大眼的小男孩,性格内向,老师问他,他只会摇头或点头,偶尔出声,也是声音细小得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说什么。至于上课、下课他什么都不懂,不会拿笔,上课半天不会拿书,就是老师帮忙拿了,他也懒得翻,作业本、书,三天两头都在掉,上学近一个月,家庭作业都是在学校老师陪着他做,大多数时间是老师握着他的手写。为了弄清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我对该孩子进行了家访。孩子家住老司法局,爷爷奶奶都是六十多岁,经过交谈得知孩子刚出生,妈妈就离他而去,也就是说在他的记忆中没有妈妈的模样,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孩子没上过幼儿园,不会拿筷子,吃饭都是爷爷奶奶喂,吃一顿饭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周围没什么同龄孩子,在家里主要活动就是看电视。上翻下跳,爷爷奶奶都管不住,问及原因,爷爷说,孩子一出生就离开妈妈蛮可怜,我们也没得法,这孩子就交给杨老师、向老师。我理解做家长的心情,但家长哪里知道,孩子的人生还没起步,孩子一辈子的教育,谁担当得起啊,况且一个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怎么行呢
学生乙:一个很漂亮的女孩,无论上课下课都无法安静,就是走路也是手舞足蹈很不安分,不是给张三一拳,就是给李四一脚,每天下课都跑得满头大汗。家庭作业经常不做,偶尔做了,结果也是错多对少。为了弄清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我对该孩子进行了家访,孩子家住商业街,通过交谈了解到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父母都在深圳打工,说起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老人一脸无奈地对我说:“孙女调皮好动,我们也没得法,老师,你帮我们打,我们给你授权,至于学习,我们都不识字,只好请老师帮忙,她不做,你把她留在学校不准她回来。”我告诉老人,老师不能打学生,况且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光靠打是不行的。无论怎样解释,老人只知道一个劲的说,不要紧,我不会找你们扯皮的。问起周围的环境,老人说有一帮这样的小孩,每天都在商业街跑上跑下,不到天黑没人管。老人的语言真实朴素,老人的愿望也很简单,但他哪里知道这是一个孩子一辈子的事,孩子的命运和前途,哪是靠一鞭子,一巴掌能解决的啊!
班上这样的情况很多,爷爷奶奶年纪大,疼爱孙子,照顾孩子的吃穿基本没问题,可在教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因为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爷爷奶奶没多少文化,至于辅导学习只能成为一种奢望。对于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使用的还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请您帮我打”。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非常理解,也十分担心,因为我们担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习惯”的描述与论证数不胜数。然而,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们谈习惯,谈家庭教育都不现实。因为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说教,打骂。他需要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孩子在成长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面对两个孩子家访的结果,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一直在思考,未来十几年的教育都是这种城镇农村化,我们的教育对象基本上是农民工子女或留守儿童,他们没有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或许今天在家里做作业,明天在菜摊上做作业,今天回奶奶家,明天到姑姑家。他们该如何成长?是顺其自然,还是随便管管?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 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