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心理健康征文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在不断地改变着。变得更好,变得健康。说到健康,我最近加入了心理活动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相处,我变得更快乐,更开朗了。我认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以后的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以前,我是一个比较害羞,不爱说话的人,我总是喜欢一个人看书,吃饭,学习。但是自从我加入心理健康小组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喜欢交朋友,不再一个人形单影只,我变得开朗了。

  在活动课上,心理老师教会了我很多,我也从中感悟到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有情绪反应,意志、行为都应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应有调控能力,能充分认识自己,自觉地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协调平衡,也就是心理健康了。

  然后,做事一定要有信心,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有欣赏,不要去比较。一味的比较久容易失去心志。改变我们的初衷,使你偏离正确的认识轨道。

  再就是,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人生来平等,不分等级,因此一定要看重自己所拥有的。

  最后,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会欣赏别人,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拥有一个轻松自己的微笑,只要你拥有一份进取向上的心境,只要你满意于踏实努力,便能更好地欣赏别人,别人也能欣赏你。

  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应具备的。

  我非常感谢心理老师的教导,和一起上课的同学的帮助。在这段快乐的时光中,我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这些有益的改变,对于以后我到社会上生存有很多好处。感谢帮助我改变的人,我会用一颗全新的美好的心灵去善待别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愿尽我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改变“世界”。创造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在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心里没有玷污的东西,一切都是那样干净!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关于心理健康的征文

  健康这个词大家不陌生吧?那大家知道健康到底是什么吗?让我简短的说一下吧: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如果你缺少一样都算不上健康。

  一许你有着强健的体魄,可是你有健康的心理吗?下来让我告诉你,健康心理具备的条件吧u

  第一,学习中和生活中能正常的进行一些的活动,也就是智力正常。

  第二,能自己把握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每天都保着情绪稳定的效果。

  第三,坚定的意志做事要有始有终。

  第四,开朗,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第五,要使自己“惊喜若狂”也不要使自己“怒不可遏”喜怒都要有限度。

  第六,正确的认识自己,充满自信。

  千万不能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喔u比如,抑郁p多疑p孤独p自卑p依赖p嫉妒p情绪波动等。

  杀手大家都知道吧u可你知道心理健康的“杀手”吗?这几“杀手”主要是缺少爱抚过分苛求和惩戒无度。下面就听我细细讲解。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青少年而言,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抚。由于我国离婚率较高,极巨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他们会表现出恐惧、愤怒、羞愧、做恶梦、烦燥等消极情绪。有的还出现依赖、焦虑、对人存有敌意、冷漠、无动于衷、情绪低落、固执、闷闷不乐等现象。所以缺少爱抚成了心理健康的一个“头号杀手”。

  过分苛求就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脱离了我们实际,提出要求过多、过高,以至于难以达到,到了苛刻的程度。所以苛求也逃不脱心理“杀手”的罪名。

  所谓惩戒无度,就是指经常为一点小事,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惩罚和训诫。经常对他们的惩戒会使他们感到紧张、恐惧、不安、戒备。只有在愉悦状态,人的聪明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紧张、忧虑、恐惧、不安就会出现“抑制”。严重的惩戒还可能造成“孤僻、自卑、自毙”等恶果。

  从上面来看,心理健康对我们多重要啊!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主题征文

  初升的太阳在黑暗中缓缓现身的那刻,注定的是光明的到来,世界明亮,万物复苏,这就是暖暖阳光的力量!

  —题记

  时光流逝,留下的是印刻在生活中的经历。嘈杂的闹市,或许有时让你无法平静于心;关系复杂的小校园,或许是人生人际关系的新开始;激烈的就业竞争,或许让你没有了方向感;错综复杂的生活琐事,或许令你头晕脑胀;恋爱与学业及校园活动的纠结选择,或许让你顾此失彼,一系列主观与客观情况让内心柔弱的你一时间无法应对而辗转反侧,自问道:这便是大学生活吗

  我不能说这便是大学生活,但这却是目前广泛大学生的普遍心理。俗语说:“大学便是个小型社会”,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是半个独立的成年人,在自己安排学业与生活的同时,我们还要交际各样类型的人,这便是人际圈的交际沟通,看似简单的人类语言交流,却存在很多阻碍。对于内向的人,交际沟通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害怕与他人沟通,恐惧,怯懦,甚至是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充斥了内向大学生的内心;而对于外向的人,交际沟通却是一项锻炼自己的可实践方法,他们认为与不同人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是口才的锻炼,更是一种消除误会,增进人与人情感的捷径。

  大学生的心理较容易被重重复杂而纷扰的社会所影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消磨了他们的意念;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让他们对爱有了偏激的理解;独立与依赖的内心,让他们似乎变的懒惰,竞争与求稳的选择让他们暗淡了对理想灼热的欲望心理健康征文:暖暖阳光的力量心理健康征文:暖暖阳光的力量。这些是十分危险的,心理问题让马加爵事件发生了,震惊了所有人;清华学生投毒害舍友,致使花季年华的少女终生只能在病床上度过;当过分的自我压力无法合理释放的时候,内向学生采取自残,甚至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便是心理问题的严重后果!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心灵是人内心的窗口,为什么不把窗户擦的亮些,让暖暖阳光照射进来呢?”我想,是时候让我们内心充满阳光了!阳光是一种语言。早晨,阳光以一种最透彻,最明亮的语言与树木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阳光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鲜花便立刻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花瓣,也迅速伸展开来,像是一个恭听教诲的学子。我们的学校便是阳光的象征,它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光大厦”,而我们则是等待着阳光笑容与照耀的鲜花,一群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

  然而有时在明朗的日子,我们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对大众演讲的演说家,我们不理解,这正如学校对双休日时间作出的合理调整,有些同学不理解一样心理健康征文:暖暖阳光的力量征文。面对阳光的语言,我们仿佛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但这次是我们错了。殊不知,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后的春天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候阳光都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那因多少失败的磨练······

  人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但我们拥有了一颗可以为我们冷静思考的大脑,和可以充满正能量的内心!阳光健康的心灵会给予我们很多,也会让我们懂了很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考验我们意志的坚定性,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考验我们处理生活方问题的进步性,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是考验我们是否能像真正成年人一样的承担责任,竞争与求稳的冲突是考验我们沟通交流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当我们在面对这些考验时,如果我们能冷静分析处理,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而我们就是给予我们这个季节能量的阳光。初升的太阳在黑暗中缓缓现身的那刻,注定的是光明的到来,世界明亮,万物复苏,这就是缓缓阳光的力量,那一刻,所有内心的阴霾消失了,随之,我们也会清晰地看到地平线通向理想的那条光明之路.

塑造健康心理

  各位老师、同学: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克制冲动,塑造健康心理》。

  很多人说,高中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花季。可是在这样一个本该美好的阶段中,却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近日,杭城某高中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起初只是两个班级为了争夺篮球场地而意见不一,但渐渐就发生了口角。有位同学觉得自己在争吵中受了窝囊气,受了委屈,恼火过后始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于是他找了几个朋友想要对付那些让他“丢了面子”的人。可是事情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被叫来的朋友个个都带了砍柴刀,解决问题变成了一场屠杀。几句不和,冲动的朋友举起了厚重的砍柴刀向对方砍去。一名学生死在了送往医院的途中,还有一位同学受了重伤,至今生死未卜。警方迅速介入,所有的参与者锒铛入狱。据悉,犯罪情节最轻者也将受到二十年徒刑的制裁。重者将判处死刑。小小的口角因为心胸狭隘,因为一时冲动,竟酿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声:“冲动,是魔鬼!”

  尽管我们的校园内没有发生这样恶劣的事件,但是冲动的行为已屡见不鲜。我们不能在别人吃饭插队时善意提醒,而是动手动脚;我们不能在老师批评时虚心接受,而是恶意顶撞;我们不能在考试失利后冷静分析,而是破坏公物;我们不能在教室门被关时寻找老师,而是踢门而入……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最容易冲动呢?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控制中心,负责控制感情和冲动。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同学之间总想要顾及面子,自高自大,殊不知这也是造成我们容易冲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每一刻都是新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们应该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因为理智能提前平息一场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后果的风波。

  其实一些小争执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涵养,宽容是克制冲动的最佳方法。晚清进士何绍基在四川做官时曾收到家书一封,说家里的场中为了三尺屋场而与邻居争执几乎大动干戈,让他相助。何绍基却回诗一封:“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化干戈为玉帛。林则徐也曾在案头写下“制怒”二字作为格言。所以在心灵上,我们应秉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修养,克制冲动的品质。这些先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在行为上,我们做任何事时都应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在一些争辩中更要谨慎行事。对于别人的指教,我们可以先倾听,后倾诉;对于别人的错误,我们可以先提醒,后纠正;对于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我们可以选择沟通,而不是给自己的心灵上一把锁。

  其实生活就是一条平缓的河流,偶尔的波澜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我们任由涌起的河水冲出河道,那么不仅岸边的东西会被我们损坏,就连河水自己也可能因无法流向大海而干涸。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我们何必要做呢?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希望每一位同学在回首往事时都能笑看过去,而不是因当年一次冲动的行为后悔一生!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大学生心理文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恋爱状况

  正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JB880117)

  网络环境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在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造成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2960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比例高达98%以上。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目前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具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①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的悄然出现,传统的心理健康概念已经无法包容网络时代所出现的种种新情况。

  面对网络环境,我们一要正确处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互联网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也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在虚拟世界人们通过电脑,进行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实践活动,逐渐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生存方式。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不是并存或拓展,而是互相嵌入。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还不能做到全面、客观,而虚拟世界更是错综复杂,所以正确处理好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尤为重要。二要保持在线状态和离线状态内心的和谐平衡。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线”和“离线”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线”状态是人类在信息时代新的生存形态,是借互联网虚拟世界而实现的对现实社会的超越;另一方面,处于“离线”状态时互联网的虚拟性仍然会影响着人们,甚至将现实生活混淆为处于“在线”状态。但我们不能忘记“离线”状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线时要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时要做到情绪表达适度,保持心境愉快和心理的平衡。三要具有主动防范的自我保护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前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同意识形态及敌对势力的负面宣传,在网络中仍大量存在;同时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上邪教等现象也不断出现,如不能构建起牢固的主动防范意识,内心世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或陷入深渊而无法自拔。四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保持身体健康。不少长期面对电脑的大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头部发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等问题,过早地出现生理衰老、体质衰减和心理衰退的现象,导致“心理异化”。

  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网络过度使用者、成瘾者的咨询与治疗,而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围绕网络世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从而科学把握网络,客观认识自我,促进心理成长的过程。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预防性原则。快速的现代生活节奏,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预防性的网络心理辅导原则。及时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状况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更容易迷失、沉溺于网络,对其及时进行辅导、引导、干预尤为重要。

  2.发展性原则。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全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持续发展,心理素质不断稳步提高。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更加复杂频繁,这就要求必须以发展的原则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要随时跟踪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科学有效应对,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主体性原则。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增强其利用网络环境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客观现实,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要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信任,让其积极地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其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要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咨询,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激励性原则。大学生是一个追求成功,酷爱成就感的群体,而网络的虚拟环境往往让大学生很轻易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就感会诱惑他们沉迷于网络。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坚持激励原则,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能常常体验到现实社会中的成就感,借此削弱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

  5.灵活性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在个体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不同发展阶段同一个体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在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地应用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采取灵活的步骤,以求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对待不同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将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渗透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环节中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集合与共享。

  1.切实做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以心理健康站为核心,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网页、心理健康网络教学、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心理健康网上测试、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管理系统。网站内容的设置是该平台建设的关键,因为一个网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内容“丰富有趣”“更新及时”和“信息可靠”。网站的内容构建应充分了解并尊重广大学生的需求,并最大限度予以满足,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适应新环境、学习、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栏目内容,并及时更新,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利用率。

  2.切实做好心理健康网上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是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学知识,认识自身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心理健康知识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其政治观察力和网络信息鉴别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真正做到对网络中的无限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取。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可以毫无保留地对一些敏感的心理问题、热点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收集与反馈,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切实做好心理健康网络测试及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建设工作。心理健康网络测试是指利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测试规则,结合现代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由大批非特定的受试者自主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过程。受测者需完成除真实姓名外的个人基本信息填写和在线心理测试两项内容,在线心理测试一般包含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②受测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只要能登录心理健康,就可以参加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生活历程、基本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心理咨询情况、心理状态综合评定等的较全面的信息。

  4.做好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自我教育的引导工作。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认知行为、心理智能等素质与社会要求相统一,引导大学生认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把握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多变性,选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吸收利用,面对网络做到收放自如。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屏障,社会对网络行为又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管理,致使大学生网上人格本我膨胀、超我缺失,形成种种与现实人格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网上人格面具系统。网上人格与网下人格的频繁转换和相互矛盾,必然造成大学生人格障碍,严重的甚至导致人格分裂。③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改变以往说服、灌输的教育模式,要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引导他们主动地远离网络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素质拓展”等多种社团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

  5.切实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校园网络环境净化工作。网络环境的优化,需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引导,健康向上的内容去充实,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表现,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国家层面要加快修订、完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法规制度不少,但至今没有统一的法律体系,很多法规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布的,已远远不能应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二是社会层面,主要是网络运营商、游戏开发商以及网络管理部门,要积极建设思想内容健康、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要在重视网民心声、关注网上动态、留意论坛声音的同时,深入分析各种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传递与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可能,推断并把握网民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④三是学校层面要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把好信息校园入口关。学校要坚持疏管结合,运用适当方法和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疏导,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促进规范和文明使用网络,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初探

  一提起健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身体方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实际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要让他们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引起身心疾病,还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例如:一个人在心情不佳时,即使吃的是山珍海味,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精神高度紧张时,平时很熟悉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出差错。如果焦虑过度,心情沮丧,就会出现头痛、失眠,心悸健忘,厌学、逃学、失学、甚至郁郁寡欢,精神失常等等。因此,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现在不少的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家庭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家庭结构的影响,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留守儿童等;父母个性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等,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心理不健康。其次是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如:学校过于频繁的检测、过重的学习负担、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教师的个性等,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如果心里健康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造成学生的心理存在障碍,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以说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那么,怎样增进小学生的心里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探讨:

  一、培养小学生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为了让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让他们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合理的营养与适度的学习负担。学校的作息制度与家庭的生活节奏要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的要求,防止学生过度疲劳,保证大脑的正常发育。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每天积极参加校园大课间活动。例如:在校园内利用有限的场地组织好学生慢跑、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拍球、投篮等简单实用的活动;按时按质每周开展好体育活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都可以增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让每个小学生都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信任、尊重、喜悦等,相互关心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就要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与同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建立友谊,让每位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与同伴一起学习、游戏、合作、讨论、交流等,形成集体生活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在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团结的、民主的、平等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的好恶出发,而是从集体利益出发的人关怀人,人对人的负责精神。

  三、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的环境,适应学校、班级的管理,使他们学会过团结互助的集体生活。家长要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适宜的环境与条件,适时督促、提醒、指导、帮助孩子自觉地认真地完成各种家庭作业。千万不要用不良的方法,例如:物质奖励,金钱奖励等不良方法来刺激、误导自己孩子的学习。教师要帮助班级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必要的帮助。时时关注、关心、关爱他们,让他们获得进步,也获得过愉快的成功体验,以增进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避免他们产生苦恼、焦虑、丧失信心等不健康的心理。

  四、培养小学生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稳定而愉快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的学生,平时能愉快的生活和学习,不会因一些小事而恐惧、愤怒或过分忧虑,而是能积极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长期的或激烈的消极情绪,例如:抑郁、忧愁、紧张、焦虑等,容易导致生理、心理疾病。所以,教师或家长一方面要使学生避免受到某些强烈的消极刺激的影响,例如:教师不用过激的语言去批评、挖苦、讽刺学生;不在不当的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责备;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家长不用不当的奖励、批评去误导孩子,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等。另一方面,教师或家长要适时引导学生以妥善的办法来应付随时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解决各种矛盾冲突,锻炼意志。要使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道德准则,以免他们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

  五、培养学生勇敢进取的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小学生进入小学以后,首先遇到的是学习上的困难,家长就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要避免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帮助,不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老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学生逐渐树立独自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体会到战胜困难后在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了解造成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针对其原因确定防治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切不可让愤怒冲破理智的闸门,不能把学生当作出气筒,更不能伤及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对他们逐步提高要求,要因势利导,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与特长,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决心,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浅谈锻造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与实践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

  人的心灵如同一片幽暗的森林,我跟随这本书一起,去探寻内心深处的奥秘,品味百年哈佛的智慧甘泉,为久旱的心灵注入一道健康美味的鸡汤。

  全书共十四章;由接受自我、相信自我、依靠自我、锻造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回归自我等经典篇章组成。一章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的要素,一节节以生动且富有说服力的事例证明了鲜明的观点。这的确是一本给予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录,更是一本提升心理素质的智慧枕边书。

  掩卷沉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必要锻造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吗

  镜头之一

  :小学部小立同学,因以前学习成绩优秀,转校后因过度依恋母亲,居然死活赖在家里,拒绝到校上学。

  镜头之二

  :初中部几名学生,因成绩不理想遭到家长打骂,结伴逃学,夜间无处可去,唯有泡网吧,却对自己今后的去向一片茫然。

  镜头之三

  :新闻媒体报道一名中学生为逃避母亲无休无止的劝学,竟亲手勒死了自己的母亲。

  有人为合格的人才画了一个三角形:两腰分别是能力、知识,底边是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素质。锻造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应该冷静地反思,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锻造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呢?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试作如下分析:

  父母对少年儿童期望值过高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独生子女优越感的背后丢失了应有的自立自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不衔接,另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反差,单亲家庭的递增,家庭经济贫富悬殊也是造成少年儿童布满乌云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如何锻造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呢?让我们以全新的理念关爱每一位学生。

  1、师爱感化。在人类爱的海洋中,师爱是一种高层次的、无私的、高尚圣洁的情感。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中有精辟的叙述:“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为无水之地,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的确,师爱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点与出发点。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颗仁慈的爱心。书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森林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寒风从银装素裹的大地上呼啸而过。密得森太太和她的三个孩子围坐在火堆旁,倾听着孩子们的说笑,试图驱散自己心头的愁云。几年前,死神带走了他的丈夫。可怜的大儿子离开家,去遥远的海边寻找财富,再也没有回来。桌上烧烤的那条青鱼是他们最后的一顿食物。此时响起了敲门声,走进一位饱受饥寒、衣衫褴褛的客人,密得森太太师想到了自己流浪在外的儿子,毫不犹豫把这条鱼分一些给这位陌生人。而他恰是那杳无音讯的儿子,从遥远的国度回家了,想给家人一个惊喜。作为教师也应当忘却自己去爱别人。师爱以无穷的光照亮了学生成长的道路。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把无私的爱化作一缕清风拥抱每一位少年儿童,化作一片阳光锻造每一位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

  2、环境熏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学生生病,我带头关心,其他同学也能纷纷效仿。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我发动能力强的同学主动送知识上门……良好的班风,班纪,适合少年儿童的集体奋斗目标,行为规范,正常的班级舆论,先进同学的榜样示范,都是构成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3、品格感召。在晨会课上,我请进古今中外的名人,让他们的事例占据少年儿童的心灵。《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它先感动我们教师的心灵,陶冶我们教师的品格,健全我们教师的心理。让我们教师再去播撒这粒种子,锻造少年儿童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吧!

  轻轻合上这本书,头脑中闪现出一系列的词: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善良、自尊、快乐、诚实……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才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才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才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如果没有和谐阳光的心理素质,那么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

大学生心理健康作文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增强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虽然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的确不多,但由于受择业、自卑、早恋等问题的困扰,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小。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生活。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

  三,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导致大学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身体疾病等因素外,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体若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容易患病,身心感到不适,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能很好发挥体力和心理上的潜力。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困扰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缺陷或障碍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增强或补偿,从盲目恐慌状态转归到自信乐观状态。为预防与消除这样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应做好以下方面:

  1、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应坚持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或者选择参加各项能延缓人体各器官的衰退老化的健身运动,如游泳等。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将会适得其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长期过量进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过量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因此均衡适量的营养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是防治亚健康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可适当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爱的理解的完整,对爱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懂得处理好专一排他的爱情与普通的社会感情的关系,仁慈、爱和友谊同时存在,他们对所有的人和蔼和耐心以及对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的严厉,构成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非常平凡,本来他们可以不平凡,他们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明白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果”。二是他们能够吸引一些钦佩者、朋友甚至崇拜者,但他们可以较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5、适时干预。采取药物预防、保健品调理、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对失眠多梦、口腔溃疡、消化不良和躯体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用药或理疗或心理治疗等。

  6、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7、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的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针对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发现如今划分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已经不再完美的适用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建议能够从经济、教育、思维意识等各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加以分析,重新整合出一套较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生活节奏,已经步入到了一个高速进展的阶段。而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人们的心理陷入到了一种以负面情绪为主“情绪负重时代”。作为中国新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的主体人群,对这一变化尤其敏感。加之大学生以其年龄的特殊性,青春期的他们更是面临着诸如:专业选择,就业压力,恋爱问题,升学问题等一系列的压力。由此,作者认为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重新规划出一份心理健康标准有效消除大学生面临压力所容易产生的各种不良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必要选择。

  健康是一个人能够活跃在社会上并为其做出贡献的基础。故此,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也被人们看作是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大学生,以其社会经验缺乏,视野及知识量丰富,在他们追求个性化和独立的过程中,难免会与社会产生冲突,带来新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已知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是人的思维、情感、能力等各种精神活动的总和。心理的这种反映,既受先天的影响,又有后天的制约;既有生理的运动,又有社会的调控。但是,人的心理主要不是受生理和先天因素制约的,而是后天的影响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一个人心理的可塑性,建构性是比较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专门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已经在卫生、饮食、运动、住行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满足。但是,关于心理是否健康,却一直各说纷纭。国内外学者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

  虽然,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尚有一些组织和个人提出了一些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如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合着的《变态心理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学者们也进一步对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做了如下划分,具体表现为,智力正常;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悦纳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自制力;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能适应现实环境等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提出,其最接近现在的年代也已经是1999年。而中国在进入两千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之后的发展,是在1999年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那样一份在1999年提出的标准,已经不再完美的切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了。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随着80和一代已经近乎完全踏入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90后大学生这样一个全新的团体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也已经被证实,90后因为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具备了先前一代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很多心理特质。比如:由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90后的大学生们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在人前表现自己并且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人显现出很大的不同;同样的,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90后大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网络社交经验和游戏经验,这带来的影响便是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

  虽然由于以上一些不可逆的因素导致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心理学家眼中的难题。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3一6年级科技手抄报内容资料

智能手机最为神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