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150字
王羲之的经典故事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
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年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方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
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爱不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
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今天晚饭后,妈妈递给我一本书说:“你看看这本书吧,讲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小时候的故事,挺好的。”
王羲之小时候,非常喜欢练习书法。有一天中午,妈妈催他吃饭,他一直专心练字,只应答而不出书房。妈妈只好把饭放在书房中,过了一会儿,来到书房看他吃了没有,只见他满嘴墨汁,原来王羲之把墨汁当成蒜汁,正拿着馒头沾着吃呢,还对妈妈说:“今天做的饭真好吃。”
我又向后翻了一页,是关于王献之的一段故事。
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也非常用功。有一天,听到父亲对着母亲夸奖自己时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天,他正在书房练字,外面有人喊他,这时“鹅”字还差一点没写完,他就放下笔跑了出去。正好父亲来书房看他写字,见桌上放着刚写的字贴,上面的“鹅”字还差一点,就笑着摇摇头拿起笔给补上了。
王献之回来后准备补上那个点时,却见已有了。就拿着这幅字给妈妈看,只见妈妈认真看后,对献之说:“最近字写的不错,进步不小。只是这张字只有这一点才像你父亲写的,以后还需继续努力,才能练得更好些。”
王献之知道自己近日有些骄傲,听到母亲指出自己离父亲的水平还有一些差距时脸非常红,以后练字非常认真,再也不骄傲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里想,古人且知道用功学习,戒骄戒躁,而生长在高科技社会中的我更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学习。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七岁时开始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不到三年就显出了才华,方圆百里都知道他是个少年才子,在一片赞扬声中,十岁的王羲之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见的是,那招牌“鸭儿饺子铺”几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他便找到铺主,主人是一个白发老太太,正在包饺子,只见他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看也不看,那饺子就刚刚好落爱锅中,王羲之暗暗称奇,忍不住问到:“老人家,像你怎么深的工夫,多长时间能练成?”老太太说:“熟练五十载,深练要一深啊。”
这句话触动了王羲之,他接着问:“您手艺如此高超,为什么不找个名家高手写招牌呢?”老太太不高兴说:“名人不好请,就说那个刚露面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纪,就让人捧得长翅膀了,说实话吧,他写字的工夫还真不如我仍饺子的工夫深,你可别学他。”
王羲之的脸一下子全红了,他向老太太表明我自己的身份,并承认了自己的缺点,为个补过,他马上提笔为“鸭儿饺子铺”写了招牌,同时又写下一副对联:“经次过不去,知味且长来。”
王羲之只学了三年的书法,便得意洋洋,从饺子馆的老太太言行中,得到了教训,所以让我明白了在通往知识的殿堂上,自满只会让人停止不前,所以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还是谦虚一些的好,而且,王羲之也是个知错必改的孩子,老太太指他的缺点以后,就马上改正了,所以我们要把他当做我们的榜样!
名人故事:王羲之的脸红时刻
一天,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路过集市,见到一家饺子铺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字写得十分难看不说,语气还十分自负——“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奇之余,王羲之决定去尝试一下。
走进店铺,只见矮墙旁边有一口烧满开水的大锅,一只只包好的饺子,好似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越墙飞过,不偏不倚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煮好、捞完,不等墙这边的店小二招呼,饺子又排队一样飞入锅中。
王羲之十分惊奇,遂绕过矮墙一探究竟。原来,墙后是一位白发老太太,一个人擀皮、和馅、包饺子,转眼即成。包完之后,老人随手一抛,饺子便依次越墙而过,落入锅中。
这高超的技艺令王羲之惊叹不已,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熟练需50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一向为自己的书法水平感到骄傲的王羲之沉默了,他又问:“您手艺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说:“相公有所不知,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王羲之听了,顿觉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他立刻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赠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的经典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羲之终于让自己的书法自成一派了,他终于摆脱了模仿别人的烙印,成为被后人模仿的存在。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吃墨》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
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家,我读了这本书后就特别地崇拜他。王羲之大约在五岁的时候,便因写字在当地小有名气了,他写的字一直得到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他就读了大人才能读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讲的方法,天天起早贪黑地写呀、练呀,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王羲之看了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字一比较,有一些变化,他非常地开心,就连他的老师看后都大吃一惊,对王羲之说:“你近来写的字不错,都到了成年人的水平。”王羲之听了老师的夸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自信了,对写字更加用功了。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馒头,书童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看着他的字,书童没办法了只好叫来他的母亲,母亲一进门就看到他手里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馒头正往嘴里放着吃呢,弄得满嘴都是墨汁。
王羲之练字真得很用功,他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要乐在其中,才会从中得到极大的快乐。王羲之的精神也最值得我们学习,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勤”字。人的一生在于勤,勤能补拙,勤劳可得,不劳无获,不勤则饥,不勤则愚。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古代名人王羲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少年王羲之装睡保命的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10岁的时候,聪明伶俐,清秀可爱。他的叔父王敦是东晋的大将军,非常喜欢他,经常带他在身边,有时安置在帐中同寝。
有一天,大将军王敦早起,而王羲之仍贪睡未起。不一会儿,王敦属下钱风进来,于是王敦屏退左右,密议叛国起兵的大事,全然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睡觉。
王羲之在床上听得分明,发现竟然是密谋造反之事,不由得暗自吃惊,随即一想,既然自己已听到逆谋,断无幸免存活的可能。于是灵机一动,吐出口水,把被褥、床头和自己的面颊、嘴角全部涂染,继续假装熟睡。
王敦与钱风正谈得起劲,忽然想到帐中还有王羲之,不由得大惊道:“糟了!我们的话都被他听到了,事到如今不得不除掉这小娃儿了。”
他前去打开帐子一看,只看到唾液处处,玷污了一大片,王羲之似乎仍好梦正醋呢!
王敦看了大为放心,消除了杀意。王羲之就这样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王羲之终老何处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合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工羲之“去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绍兴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秀。因此王羡之被这里的山水风情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其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得以有机会尽情地享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隋初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便从永欣寺移居云门寺(《绍兴县志》)。作为王氏后人的智永,其书艺在当时亦堪称大家,尤其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甚大,后人评介其书法说:“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宣和书谱》卷十七)。作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当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无疑。智永移居云门寺,可证王羲之终老于山阴。持异议者提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就不能据此断定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之墓。
另有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之碑文,又与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着名诗人、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所言之“王”姓者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王异,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与孙绰友善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379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氏9年去世,王羲之不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自己写好碑文。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信。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由是: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记》中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好友许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因而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所指“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氏第47世孙王鉴皓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也载: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胥宇于此,遂埋王于居宅之旁”。王氏5世孙衡念先祖崇佛道,舍王宅为金庭观。《族谱》指明王羲之乃“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二、惟金庭至今留有遗迹。今金庭观旧址右端,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王氏裔孙秀清所建的王羲之墓道和碑坊,观后墓前还有明弘光年间立的墓碑。金庭观今存山门、大殿及古柏。在金庭及其周围乡村,至今仍流传有关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的传说。金庭附近有许多地名据传与王氏有关。如华堂乡(村)、灵鹅村、王罕岭等。今新合乡有十几个自然村以王姓为主,多自称王羲之后裔。三、王羲之生活在佛道鼎盛之时,当时的官宦、世俗学者也多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王羲之与当时高僧竺道潜、支遁、白道酞等交往甚密。竺道潜亦琅琊华族王氏出身,与王羲之父辈有交,曾隐居剡山30余年之久,其所居乃当时佛道修行者的中心地。支遁亦在沃洲(今新昌,原属剡县)
小岭建寺院,教导僧众百余人。而金庭亦在当时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王羲之崇尚隐逸,又为便于与高僧交往,其辞官后选中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是很有可能的。
有人对嵊县金庭说则持有异议,如,所谓的王氏《族谱》不尽可信,为何正史不收其碑文,本传也不见载?墓中出土的砖为何是梁大同年间的?等等。但是,嵊县金庭墓穴犹存,谱牍可稽,王姓后人甚众,史籍记载亦最多,因此,王羲之终老金庭说,近年来颇有为众所认同之势。国内外许多专家、书家前往墓地瞻仰,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重修的墓地全景。尽管如此,金庭说仍未是定论。因而,金庭王羲之墓地至今仍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点。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