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内容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因此他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么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进步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能力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直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而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文明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面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接受西方文明。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接受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而且一定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文明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可以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区区5万字道尽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我觉得,全书的主线围绕着“近代化”的主题展开。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共时对比,即通过19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对比引出鸦片战争,讲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二是西方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各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之路。总的来说,蒋先生的立论就是:唯有近代化,才能救中国。

  一、近代化的原因: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乃西方与中国和平交涉无果后,用武力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暴力方式。19世纪,中华民族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我们科技不如人,机械、军备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家仿似一盘散沙。而英国经历了近代化,他们期望与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中国建立邦交关系,怎奈中国要求英国使者入乡随俗,对皇帝行跪拜礼,再加上中国闭关锁国之心态始终未有改变,这说明了中英和平交涉之路走不通。道光年间,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朝廷准备一方面加重关税,另一方面自给自足,阻止英国对华通商。这引起了英国的极度不满,鸦片战争(英国人称通商战争)蓄势待发。

  面对着强大的军事武器,我军节节败退,最终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收场。该条约不仅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且打开了中国通商大门,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领土主权。蒋先生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而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至于为什么不力图改革,蒋先生认为有三:一是中国人守旧心太重。二,士大夫不拥护国家的改革,否则自身利益将受到损害。三,知识阶级缺少独立无畏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错失了二十年的光阴。而在这二十年间,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大步向前,步步逼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接踵而至。

  二、近代化之路

  清廷的腐败、落后以及在鸦片战争中的节节败退,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现状的不满,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化探索之路。

  首先登场的是农民阶级,他们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并定国号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勾勒出了“有衣同穿,有饭同食”的美好图景。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蒋先生重点介绍了曾国藩的湘军,并认为湘军是中国近代私军的起源,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在曾国藩的精锐军队的镇压之下,太平天国运动终究失败。“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得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因此,农民阶级领导的民间运动始终无法摆脱阶级的狭隘性,使其无法改变中国的落后性。

  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地主阶级意识到国家近代化的迫切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应运而生。洋务运动一改士大夫的骄横狂妄、独自尊大的心态,并以“中体西用”为本,洋务派开始全盘吸收西方先进文明。例如设江南极其制造局、造船厂、选派学生赴外国学习、兴办学校等,地主阶级希望实现军事现代化,以西方文明反击诸列强国家。但是,在近代政治制度之下,洋务运动遭受了巨大的阻力,使地主阶级无法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而在中国军事势力尚未强大之时,我国边疆隐患频出。在西北方向,俄国占领新疆伊犁,清廷派左宗棠保守之,遂成。二是在高丽、琉球之附属国上中国与俄日出现利益纷争。从这,我们可判断如今“钓鱼岛”问题的历史起源。原来,早在清朝的时候,琉球就是一女侍二夫,一边为中华民族的附属国,为清廷庇佑,一边又是日本萨末的藩属,成日本一县。如此以来,琉球问题始终为一悬案。中日矛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中在高丽上,日本逐渐强大开始扩张势力范围,而高丽从历史上又是中国的附属国。双方在高丽争端上骑虎难下,最终甲午战争爆发。在军事实力上,清的实力要稍胜于日本,原因在于洋务运动使中国发展了近代北洋军舰(镇远号、定远号),在军事武器上有较为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军战略、战术落后,最终失败,使北洋军舰落入倭寇之手。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乃是封建制度的落后,于是乎他们致力于变更中国之政体,在政治制度上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依托孔孟之道点燃变革之舆论,并希望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现制度革新。他们主张废除八股,调整行政机构。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等反对势力过强,使维新变法运动在103天内结束。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指导思想,希望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家。而这第一步就是要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制度。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接着全国十余省纷纷独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实现。而在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实现并没有如此顺利。由于清王朝的终结,北洋军阀一时无主,于是受袁世凯的领导,由于其掌握军权,于是乎,顺利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之果。而在袁世凯死后,则开启了中国军阀割据时代。

  字里行间,先生流露出对于近代化探索之晚的遗憾,“我们在道光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在英法美等国家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迈向了现代化,而彼时的中国虽处于世界强国之列,但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狂妄骄横,固步自封,自称天朝,落后的制度使其如临深渊,落入帝国主义之口。而在19世纪经历的沧海桑穷之间,唯有一声叹息,哀大国之陨落。

  另外,“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此语献给针对钓鱼岛事件喊打喊杀之辈。中国的迅速强大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嫉妒”和“觊觎”,如美国已经将战略中心调至东亚地区。而在自强之路上,中国需要的是万民同心,在大的立场上一致对外。在羽翼丰满之前,轻举妄动,实为误国。

中国现代史

  毛泽东的识才智慧和驭人之术可谓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这么说并非对他老人家不敬。驭人术并非只是帝王之道,皇家专利,领袖也是需要的,这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没有这种智慧是打不下更坐不稳江山的。

  从古到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是很多人的信条,特别是对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何驾驭实在是难倒了许多雄主。毛泽东无疑是深谙其道的伟大人物,最会平衡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而且看人的眼光非常独到(文革以后的事情不算)。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 “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邓小平的第二代的领导提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为第三代的领导提出了“三个代表” ,以胡锦涛为第四代的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这样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近代史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我只能无奈的说:“中国若没有孙中山也许就会覆灭”。中国的近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中国的近的近代史让中国人真是无法接受,估计连清朝自己也无法接受,我不知道为什么,清朝的辅政竟然会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

  女人的情感十分丰富,男人是绝对没法比较的,情感唯一不比较丰富的就是武则天,因为女人的情感丰富,所以在做事是十分的意气用事,而不会像男人一样做事稳扎稳打,所以就很容易落入敌人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这么跟你说吧:在打仗时如果一方假装输了,而想诱敌深入,如果是女人去控制大军的话十有八九的会上当,但是男人就不同了,十有八九的会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再看看情况在下决定,这一些人是肯定不会上当的。。

  然后继续说说慈禧太后,看到李鸿章傻里傻气命令我们的海军被攻打,然后就很生气,竟然干出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攻击别的国家,而是联络义和团的人去进攻大使馆,但是几个月下来就是攻击不下来,然后八国联军就生气了,诶,你说你慈禧太后输了就输了,你去说说那个姓李的手下就是了,再说了愿赌服输这是中国人的本性,你慈禧太后玩阴招,去踢别人的大使馆,你不明摆着找打吗,好了,把关联军来了,玩不下去了,人家技术比咱先进,你又打不赢,本来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己要找事,九点几个亿的白银就流入外国人手中。也不能说人不能够掌握大权,但是如果变来变去你这不是明摆着玩“无间道”,先把日本人玩一遍,再把八国联军玩一遍,但是你也得看看到底是谁在玩谁,你玩一下还好,结果把八国联军叫过来一起玩,八国联军一听“玩,好啊,你给我门九亿两白银就好。”结果一拍即合,就玩起来了

  中国的近的近代史是纠结的,虽然十分屈辱,但是它却造就了务实的英雄好汉,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太多了,他是中国真正的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这估计可以去给慈禧太后当作个人的名言警句。

  虽然中国人的生活已经走向了小康,但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也不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己。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因此,只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己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己,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战越勇,越战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己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一致抗敌,最后在劣势情况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 逆转 差异 铭记历史 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① 参见盛邦和: 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 ,学林出版社,1988 年。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的和服及相配的发型便是最好的例子。歌舞方面如, 兰陵王 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此男子独舞表现了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作战的英姿,动作简约勇猛,刚劲有力,舞曲浑厚古朴,悠扬动听。主人公高大健壮、胆识过人,但面貌却秀美如妇人。他自觉作战时因面容俊美柔和不足以威慑敌人,故每临阵时必戴上形象凶厉、狰狞可怖之木雕面具进行博杀。

  在两千余年的东亚历史发展中,亚洲大陆文明,尤其中华文明为日本文化在几乎一切重要层面上的发生与提升,提供了足够的滋养材料,并内化为促成其发展的动力,从而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丰富多彩的文明。

  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是中国居于东亚的核心地位,日本向中国学习,是一种中强日弱的文化格局。但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和脱核心化的倾向。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正是古代中日关系的真实写照,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引用及更改,但是基础还是在与中国的核心。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当然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近代

  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东亚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明治初期日本实行文明开化,从学习中国文化转向学习西方文化。通过热心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并重新整合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本文化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而曾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中国却固步自封,在冲击面前表现得被动而又迟缓。因此,近代以后,古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关系出现了逆转,中国失去了核心的地位,转而开始以日本为师。

  在这一文化关系逆转过程中,古代日本文化即孕育的脱核心化倾向最终爆发出来。这以福泽谕吉的 文明论概略 和 脱亚论 为代表。在发表于1875 年的 文明论概略 中,福泽把西洋文明作为当时人类的最高文明形态,把世分为开化、半开化与野蛮三个层次,日本昔日尊崇的中国落入了半开化国家的行列。1885 年福泽谕吉又发表 脱亚论 ,宣言日本为了发展,必须与“东方之恶友”中国和朝鲜断交,实行“脱亚入欧”。随着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蔑视进一步蔓延开来。

  从古代到近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高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近代以后中日文化关系在出现逆转的同时,日本开始追求东亚盟主地位。也就是说从古代到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的特点是始终缺乏文化关系的对等性。当然古代的中国和日本的“内核与外缘”的文化格局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巨大落差而自然形成的,到近代则同时伴随着日本对外侵略的强制性色彩。

  三、当代

  战后,中日两国文化关系呈现了新的特点。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隔绝之后,在平等的关系上开始了新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地学习日本先进的管理制度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日之间出现了新一轮文化交流的高潮。但是当高潮退后,特别是冷战格局瓦解,中日两国的共同敌人——前苏联解体后,中日关系进入了“常态期”。中日文化的差异性与摩擦也表现出来。可以说,战后中日由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历

  程,两国文化还是进一步加深了异质性。

  两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传统文化的变迁,历史上曾经连系两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变迁,拉大了两国文化的距离。日本的逐渐西化,而中国则是慢慢去改革。

  当代中日文化在实现了平等交流的同时,也由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而拉大了两国文化的距离。中国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社会主义大国,不得不承受国际社会的过多质疑和指责。而日本则因在东亚从来都没有过相似的文化而承受着“孤独”,不得不在脱亚和入亚中徘徊。中日文化异质性的加深是当代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主要特点。

  总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它的是重重阻碍与挫折,中日关系也是如此,从古代的核心与边缘,到近代的关系逆转,乃至今天的日本与中国的差异性,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

  胡锦涛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而今中日关系经过了“融冰”和“暖春” ,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中日关系已经走上正轨。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铭记那些屈辱的历史,同时还要擦干眼泪笑着迎接这个可以和我们互惠互利的国家。

  日本不愿意正视历史,或者希望历史干脆不存在,中国民众中的反日情绪也相当强烈,这需要审慎对待。但是,历史并没有消退,历史仍然活在今天。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问题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东南早报)日本的不安定因素也像我们敲响警钟,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日本的全盘否定还是用仇恨心去抵制它?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都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的是日本确实比我国发展的快,发展的好,所以更应该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去对待他们。

  中日关系的现实和前景之间存在不小差异,形势复杂、严峻,而且仍在发展。中日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挑战,正处在十字路口。

  流动的星星活着 ,是叫藤原特异的日本女性所写的回乡纪录。她带着三个孩子,从中国的东北回到日本的故乡,以一个女性的角度诠释了对战争的看法,和平其实很简单,也是最珍贵,中日关系的和平发展也是历史动人的一章。

  我心中开着

  您所种的玫瑰花儿

  您看,今夜

  我一个人等待着

  在月光下开着

  我心中留着

  您的声音

  您看,今夜

  我俩发誓过的陵丘

  星星轻柔地唱着

  我心中活着

  您飞的北方的天空

  您看,今夜

  仍在流动着星星 (选自日本畅销书 流动的星星活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予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首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三、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四、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都是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二、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的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的国际环境的密切关联。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三、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主要内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内外政策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懂得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3、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慨,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4、认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2、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作用。3、认识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4、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战争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认识这些成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进程。主要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的正确性。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义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4、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目的与要求:1、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伟大历史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3、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以及两种创新的关系。4、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成就二、取得成就的原因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清廉手抄报文字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