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

  田径,男,39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系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方家岭村人。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村卫生室辖区服务四个行政村,共服务3000人口,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

  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村卫生室,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镇优秀共产党员,缠溪镇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复方案。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乡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我们的田野,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一曲童声歌唱把晚会带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昨天,教师节的前夕,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上,十名入选的最美乡村教师和一个最美乡村教师的集体纷纷亮相,他(她)们的事迹给在场的观众以极大的振憾。作为一名电视观众虽然不能零距离接触这些共和国的功勋人物,但可以利用电脑互联网手段记录他(她)们的英雄(xiong)事迹,供大家分享。

  第一位,宋玉刚

  远离拉萨市120多公里外,米拉山脚下的日多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海拔4600米。夏季这里暴风裹挟冰雹,铺天盖地,经常下雨,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漏雨。冬季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极寒,有时我们都不敢出去。(日多乡党委副书记巴桑说)。在这样的恶劣怀境下,有一所牧区小学,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15年前,一个汉族小伙子宋玉刚从拉萨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却主动写下志愿。当时学校没水没电,住的是土坯房,夜晚漆黑一片。当时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一个的都走了。但宋玉刚却选择了留下。可当他走进都是藏族孩子的课堂时,却面对了真正的困难。到教室我先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几页。那些同学却以为叫他们读课文似的。我一下楞了。脑筋里全部是空白了。语言不通,汉族老师宋玉刚就无法走进藏族孩子的内心。为了孩子他开始苦学藏语,他跟其他藏语老师说: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到你这来,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觉,我也不能睡觉。整整四年,从一个单词到一句问候,从简单地与人交流到熟练自如地给学生上课,宋玉刚不仅完全掌握了藏语,而且把自己全部的爱,都交付给了海拔4600米的藏族孩子们。冬天的时候,有些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袜子。鞋子坏了,他就用自己的钱买。一个孩子说:我生病了,他就带我去医院。那时学校没水没电,宋玉刚就用罐头盒做烛台,点起蜡烛给孩子们辅导。一盏烛台相伴,这样的日子,他整整过了九年。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假期别人休息,宋玉刚老师却走遍了高原,把牧场上放牛的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同事说:宋老师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宋玉刚老师的学生对宋老师说谢谢!XX年,在宋玉刚的努力下,日多乡小学第一次建起了电教室,第一次开设了计算机课。让海拔4600米的高原小学与大千世界紧紧相连。一年后,宋老师结识了刚分配来的老师藏族姑娘德吉措姆,德吉措姆说:他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藏族人。我刚开始还以为这里有个康巴小伙子呢。XX年俩人结婚,婚后这对藏汉夫妻,把家安在校园里。这间不到20多平米的房子,让寄宿在学校半年都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也成为孩子们血肉相连的藏族阿妈,汉族阿爸。日多乡小学老师巴桑曲扎说:我们的宋老师的付出,也好,我们的德措老师付出也好,都是特别让人感动。都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宋玉刚的学生说: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最美乡村老师王建平令人感动的故事

  最美乡村老师王建平:“知心姐姐”的“心灵之约”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和理解陪孩子们一起成长。”记者近日联系到王建平时,她这样谈自己对教师的理解。

  在谈到“心灵之约”信箱开设的缘由时,王建平老师讲了一件令人心酸的往事:2004年4月的一天,她无意间发现班里的一个留守女孩第一次来例假时竟不知所措,用废作业本当卫生巾。看到这一幕,王建平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同时,邓州市穰东镇第一初中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80%左右都是留守儿童,在他们最需要亲情、爱和温暖的年龄,在他们最需要帮助、交流、沟通的时候,他们却一天天在孤独寂寞中成长。

  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注,她想到了“写信”这个最原始最直接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交流方式。“当学生思念父母孤独寂寞的时候,当学生苦苦努力成绩不好苦闷烦恼的时候,当学生遭遇青春期种种难言的困惑和迷茫的时候,让他们用写信的方式倾诉给教师,教师就能了解他们的内心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王建平说。她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同,于是她就自制了一个信箱,挂在教学楼前的墙上,并为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心灵之约”。

  “自那以后,我每周都要为学生回三四十封信,有时候一天能回十几封。”王建平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她让学生用化名写信,再将回信放在信箱下面的窗台上由学生自己取。慢慢地,信箱里的信逐渐多了起来。

  孩子们的烦恼雪花一样飘到这个小信箱里,被王建平一个个地化解。11年时间,她先后回信6000多封。由于能感同身受,理解尊重爱护学生,所以学生们都爱读她的回信,称她为“知心姐姐”“第二母亲”。

  “她真的太累了。”丈夫袁培权告诉记者,平时回不完的信,她周末就带回家里。去年冬天的一天夜里,为了给一名“生活太不顺了,不想活了”的学生回信,王建平熬到凌晨一点多还没睡,她的手指都僵硬了。丈夫劝她早点休息,她说“没办法,孩子们都等着呢”。

  2006年秋季,初三期中考试后,先后有三个学生给她写信诉说学习的压力和家里的贫困,王建平在给他们回信时提出让他们星期天出去玩玩放松心情,又想到他们家贫没有费用,于是约上他们三个周末一起去南阳,在白河边的游乐场,尽情玩了大半天,又带他们逛了商场、书店。学生们说都是第一次来南阳,这次使他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011年冬,王建平通过“心灵之约”信箱了解到,两名学生因父母在外打工,未能及时穿上棉衣,王建平立即拿出300元为他们买了冬衣。平时为学生们买药、把学生带回家吃饭,这些事更是数不胜数。

  有个叫郑嘉宾的男孩,从七年级就开始给王建平写信。有一次,他在信上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多希望在外打工的爸爸能陪我一起过啊。”王建平收到信后,带领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中午又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陪他度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自此,郑嘉宾每次在信里都亲热地称王老师为“建平妈妈”。

  八年级的裴阳同学在来信中诉说他是一个坏学生,打架翻墙上网,自称是坏蛋,是学校的毒瘤,他想改,可是没人相信他。王建平在收到信后第一时间给他回信,并且送他一本书《告诉世界我能行》。裴阳收到信后又给她回了信,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要给老师惊喜。后来他改变了所有不良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九年级一位同学在作文《感谢王老师》中这样写道: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奉献 ;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敬意……您把自己的爱化作阳光,照亮孩子们心灵的每个角落。您是光明的火种,点亮了学生心灵之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会在心中珍藏着您给予我的那片燃烧的阳光,我将为这份拥有而永远骄傲!王建平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时也先后获得了“感动南阳十大人物”“中国好人”“河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随着王建平“心灵之约”信箱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老师都纷纷加入到“心灵之约”的工作中来,如今规模已扩大至30人。2012年,学校又专门设置了一间“心灵之约”接待室,为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辟了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渠道。

  无数爱和理解的故事,也将继续通过“心灵之约”这斑驳的信箱和温馨的接待室悄悄上演。

最美乡村教师刘恩和感动乡民的故事

  当代“愚公”感动乡民

  1993年秋,刘恩和从后坪小学调到茨坝小学任校长。当他冒着风雨赶到茨坝小学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这样一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操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学校;再看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四壁皆空,晴挨晒,雨挨淋;课堂上,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身躯在寒风中不断地颤抖。此情此景令这位40多岁的老教师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于是,他从家中搬来木料、砖瓦,开始对学校修修补补,一干就是3年。1996年冬,刘恩和盼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可用世行贷款在茨坝修学校,不过有关部门要求茨坝小学必须在5天内筹集到5000元匹配资金。5000元,对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刘恩和沉思良久,斩钉截铁地说:“干!”

  当时,村子里刚刚集资修电站,群众已经拿不出钱来,刘恩和只得找到信用社主任冯应祥,但是个人贷款最多只能贷3000元,离5000元还差2000元。刘恩和毫不犹豫地取出了自己即将到期的1300元定期存款,这已经是他的全部积蓄。

  1997年1月,在他的努力下,项目资金终于全部到位,可是又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一家施工队愿意接受这个活,都嫌工地偏僻、工价太低。

  无奈之下,他去央求一位长期在当地做活的包工头董长兵。董长兵被刘恩和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了,决定接这个活儿。

  茨坝不通公路,钢材、水泥等全靠人翻山越岭从8公里外的镇上背进山里,背一趟活儿来回要花两个半小时。刘恩和此后每天鸡叫头遍就上路,背回一趟才上课;放学后,再背一趟才归家;星期天,居然一天背3趟!就这样,4个月他走烂了5双解放鞋,建校用的60吨水泥、6吨钢材、12吨石灰,他一人就背了20多吨,跋涉了2000多公里的山路。

  传说中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而刘恩和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父老乡亲,一下四乡五邻20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60多岁的老汉田维清说:“校长累成这样不歇脚是为了啥?为给子孙造福!”1997年8月底,442平方米、拥有8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屹立在茨坝村齐家山脚下,孩子们坐进了崭新的教室。

  “教师对学生,应当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

  刘恩和常说:“教师对学生,应当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

  有一次,学生汪国安淋巴发炎,刘恩和硬是背着他跑了十几里的山路为他看病,替他交药费。回来的路上,汪国安满眼泪水地对刘老师说:“老师,你比我的爸爸还要亲哩!长这么大,我爸也没这样背过我。”

  山区农民生活窘迫,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刘恩和每年都要挤出一两个月的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后坪乡一位曾是刘恩和学生的年轻教师动情地说:“这26年来,刘老师在后坪、石界、茨坝3所小学,用他微薄的工资先后为400多个学生垫交学费1万多元,80多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凡是他教过书的乡村没有人不敬重他的。”

  实际上,刘恩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1998年,刘恩和的女儿考入思南师范学校,家中一时凑不齐学费,只得贷款送女儿上学。

  刘恩和当乡村教师多年,大量精力都是用在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尽可能让每个山里的娃都成才上了。

  1977年,在石界小学初中部担任骨干教师的刘恩和,一人担起了初中一年级数、理、化三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从未教过初中课程,有些问题他分析不透,他就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跋涉20多公里,到塘坝中学向有关教师请教。

  有一段时间,刘恩和发现不少村民因贫穷不愿让孩子继续上学,急得直挠头。为了提高入学率,他主持制定了教师跟班、包班制,包班教师必须从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指导学生,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穷而失学;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入学奖、巩固奖和教学质量奖。刘恩和欣慰地说:“现在入学率已达100%!”

  “改变山村落后面貌离不开教育”

  刘恩和出生于1949年。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着他们兄弟三人。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兄弟三人不得不经常去山里采野果、挖野菜,以填饱肚子。一直到13岁,他才跨进茨坝小学就读一年级。负责报名的田井银老师被面前这位年龄最大、面如菜色、下身仅穿一条破旧的短裤的孩子惊呆了,随后将自己一条半新的裤子送给刘恩和,并对他说:“好好读书,将来多作点贡献。”这句话后来成为刘恩和一辈子的座右铭。

  1974年,刘恩和被推荐到思南师范学校读书。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他穿的是一身破旧的衣服,脚下是一双草鞋。一位叫陈朝武的同学悄悄给他一条裤子,班主任谢绍碧送给他一件棉衣。20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同学帮助他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令他终身难忘。

  1982年,33岁的刘恩和终于成家了。第二年,妻子临产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山里接生条件差,到时你可得早点回来。”他点点头,可一转身又扎进工作中。当他上完课赶回家时,女儿已经生下来了。但由于医疗条件差,妻子难产,以致小孩头一天生下来,胎盘第二天才脱落,妻子整整在木凳上蹲了20多个小时。他刚踏进房门,妻子便伤心地大哭起来。

  面对刚刚降生的女儿,望着妻子产后虚弱的身体,刘恩和心里深深的歉疚油然而生。可是就在1988年5月,儿子降生时,因不想耽误学生的课,刘恩和还是没能守在妻子身边。对此,善良的老母亲都在一旁不依不饶,哭着骂道:“生女儿不回,生儿子不回来,恐怕哪天你老娘死了,你也不会回来啊!”

  刘恩和的母亲在讲这句话时,大概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临终前真的没能见上儿子一面。

  1992年9月12日,重病卧床的母亲深知自己年事已高,托人带信到学校让刘恩和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见她。9月14日,家里又派人来催他马上回去,说母亲病危。可是他仍然坚持上完全天的课才往回赶,想不到晚了一步。老人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恩和,恩和……”这位刚强的土家汉子不禁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刘恩和一心扑在教学上,不少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可他自己清楚,要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离不开教育啊!

  他的双腿虽然残疾了,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步履还是那样的执著。他身残志坚、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事迹,在陇原大地广为传颂,被誉为“教坛保尔”。

最美乡村义务教师刘寅的感人故事

  2011年11月27日,“中国达人秀”第三季第二期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节目播出后,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叫刘寅的乡村义务教师。

  出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的刘寅是一个身材有些单薄、脸庞很瘦的小伙子,身穿海蓝色条纹T恤衫,戴了一副黑框眼镜,貌不惊人但沉稳踏实。嘉宾评委周立波问了刘寅几个问题,诸如年龄多大,从事什么职业,刘寅基本都是一问一答,给人的印象是稍稍有些腼腆和木讷,并不出众。

  让嘉宾刮目相看的,是在他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周立波问他为何参加中国达人秀?他说,要创造条件为自己教的学生买肉吃。

  刘寅来自四川眉山,一年前,他来到云南丽江的大山里义务支教,做了丽江宁蒗县一所小学76个孩子的老师。因为是义务支教,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

  在云南的大山里义务教书的困苦窘迫,常人难以想象。山区条件十分艰苦,信号覆盖不到,与外界几乎断了联系,卫生条件也很差,刘寅一年里就被跳蚤咬了一百多个包。比个人生活艰苦更让刘寅受不了的是,这里孩子们的饮食条件十分差。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伙食,让他们多吃点肉,刘寅利用业余时间做音乐,录专辑,然后放在丽江的酒吧里卖钱,每张碟50元,一年多才赚了1000多块。但这点儿钱远远不够,刘寅只有靠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资助艰难度日,并且攒钱给孩子们买肉。尽管日子难过,但和孩子们在一起,刘寅觉得“快乐多过痛苦”。

  山里的孩子亲切地称呼刘寅“菜刀老师”,除了有“跟着刘老师有肉吃”的含义之外,还因为刘寅的QQ名就叫“菜刀”。如今刘寅任教的云南丽江宁蒗县烂泥菁乡大拉坝完全小学也有了“菜刀学校”的别称。

  节目现场,刘寅拨动吉他,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希望树》:

  “给我一段烛光温暖这寒冷,给我一点勇敢穿过这黑暗。给我一丝坚强走完这条路,给我一点梦想挣脱这现实。一片落叶滑落,会惊扰了整个夏天。一片雪花落下,提醒了我冬的寒冷。太阳每日东升,照耀大地无限的曙光……”

  嗓音沙哑,音域低沉,曲调忧郁,唱出了他这一年多来的千言万语,无限艰辛。

  刘寅的故事,感动了现场所有人。三位评委不仅一致yes通过,还纷纷表态予以援助。曾经饰演过乡村教师的倪萍对刘寅的境况感同身受,现场洒下热泪,当即表态:“有需要你找我。”倪萍还细心地问刘寅想要什么样的女朋友,这倒让刘寅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喜欢的女孩子得简单朴素,一定要跟我一起去学校教书的。学校没女老师,生理卫生课没人教。我还喜欢漂亮姑娘,我喜欢短发、瘦瘦的、可爱的姑娘。”这样的直白坦率也让现场沸腾,观众纷纷起立为他鼓掌。周立波则以形象代言人的身份代表海派清口公益基金会发话,要替刘寅出两年的费用。而黄舒骏则说:“想买一张专辑听听看。”

  他用自己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片落叶滑落,会惊扰了整个夏天”。我相信,刘寅的坚守将会说服无数还相信爱、相信善良、相信纯粹的人对这个世界不绝望。这个竭尽全力为山里孩子提供肉食的年轻人,也为更多的成人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营养。

乡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从2004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今年76岁的***,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04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部队某连官兵一起联欢,***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部队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军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

  xxx,男,汉族,现龄xx岁,中共党员,现任xxx。同志担任村主要领导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著、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拨的精神,将村发展成了今天各项工作都位列全镇前列的村,受到镇党委、政府多次表彰。

  村是镇镇政府驻地,村内主要产业为宣纸书画纸产业。区位优势较为优越,位于青弋江东岸,距县城11公里,辖22个村民组,农业人口2118人,耕地2850亩,村内有大小纸厂18余家,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从事纸业生产销售和单季水稻种植。在丁侉子同志带领下,丁桥村两委齐心合力致力于本村的管理与发展,经过多年的奋斗,促使村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本村现共有党员50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人,其中女党员5名,党小组3个,村民代表44人。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丁侉子书记拎在手上、抓住不放。20xx年丁桥村全年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大会4次,民主生活会2次,集体党课2次,发展预备党员2名考察对象5名。巩固小学教成果,确立了党员联系户,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活动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村党员没有违纪违规现象。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村支部书记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提起许建华,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许书记是一位清正廉洁的有理想、有责任、能力强、形象佳的优秀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表率。”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相辅相成,凝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党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许建华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带领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使唬啸村逐步走出困境,踏上小康之路。

  许建华,男,年月生,现任前锋区护安镇唬啸村支部书记。在唬啸村工作余年,自年任该村支书以来,三十多年来,一贯是”公事家事百姓事,一心为民办实事”。全村多名村民,群众都称他是好支书,是好人,是黎民百姓的贴心人,是带领群众勇奔全面小康带头人。许建华同志常说,做村委负责人要具备三种能力,实际工作中他就是这样做的。一是具有自身能力,才能增强村委的凝聚力。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待人、工作方式,在居民中树立良好的村委干部形象,不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并且给村民以亲切感。每当他走在村里和村民聊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村民有事都爱和他说,有困难他会尽力帮助解决。二是具有管理能力,才能带好队伍。村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支过硬的村委干部队伍。常言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许建华同志在工作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无论是劳动纪律、工作态度都给村委干部做出榜样。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并具备能写、能说、能干的素质,村委各项工作都能说清楚,有决策能力和工作方法,对文字材料、迎检等工作拿的起放的下,为村委干部做出表率。在带队伍方面,他坚持严格管理与人性化做事相结合,诚心待人与考核机制相结合,采取以例会代培训、布置工作代分工、检查工作代总结,评比工作代考核的管理机制,使村委干部队伍作风一派正气,村民信得过。三是务实工作的能力,才能培养一批贴心的村委骨干力量。他说话办事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为村民做事要务实。在村委工作的开展中,他要么不做,做就做好。无论是为村民服务还是组织各项活动,都代表村民的利益,只要村民高兴他就高兴,村民满意就说明了村委的价值。正是许建华同志的这三种能力,使他的村委形成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说他好,好在他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好在他乐善好施,诚信友善;说他好,好在他不忘初心,舍己救人;说他好,好在他舍小家,顾大家。三十多年的时间,办各种好事一桩桩,一件件,难以胜数。废寝忘食是经常事,不顾家事为公事,事事为民干实事。难怪有人问他“你不缺吃,不缺钱,干么擦这么大的心?”他毅然地回答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干好事,办实事的!共产党员无可旁贷,干事是本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必须不忘初心,永远奋进,为民办好事,为群众办实事是一名党员的天职。

  大办公益事业,重在民生

  解决村民的各种困难局面。他上任伊始,村方集体资金困难,想办的事没有钱,当了个穷家掌柜的。面对这种现实,他没明没夜地跑上级,跑朋友,借钱,贷款,申请领导扶持,恳求金融部门支持,又从自己腰包解囊,不知跑了多少腿,踢破多少门槛,说过多少好话,争取来了资金后,一鼓作气,先后组织建成了唬啸新村、村民活动广场、村民活动中心,修成了一条近千米的环村大道,并修建了入户便民路余米。安装了健身器材,解决了群众的游乐难、锻炼难困难。栽植了花卉树木,安装了路灯,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极有力的方便了村民的休闲娱乐和办事创业。

  帮助困难群众

  本村村民许启辉,今年岁,儿子许中林瘫痪在家,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十分困难,许建华组织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为许启辉捐款捐物,并积极向上戏汇报,争取民政扶持,同时经常到许启辉家里帮忙照顾,解决生活困难。像帮助许启辉这样的事迹在村上比比皆是,乡亲们人人赞不绝口。此外,每逢重大节日之前,许书记总是用自己的钱和物走访困难户,走访老干部,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用公款,总是用自己的钱。

  孝老敬亲,做出表率。

  依他父母之说,建华最孝顺,他为村事这么忙,还常到家里看老人,嘘寒问暖,给钱送物。他的确是这样,对待父母尽到孝道,乡亲都清楚地知道,对自己的子女经常训导,注重身教,孩子们从懂事起就对爷爷奶奶特别孝顺,使年逾七十的父母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守纪律,讲规矩。克勤克俭,温良恭俭让,严以律己,宽厚待人。

  夫妻和睦,比翼双飞

  许建华和妻子结婚以来从未红过脸,从未吵过嘴,两口子说话只谈事业,只谈干活,只谈发家致富。妻子勇挑家庭和事业重担,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让给他干好村务工作。讲究文明用语,干净整洁家居,更注重美丽村庄建设,勇于担当,在他的精心谋划下,将一个破烂不堪的旧农村建成了一个设施齐全,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两袖清风,和睦乡邻

  经常教育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干干净净做人,公正公平办事。许建华身为一村之要职,但他从没有一点点官架子,认群众为衣食父母,敬百姓如亲人,和广大村民打成一片,村民们都夸他是最好的当家人,是群众的主心骨。如今进村,听到的赞誉声,声声入耳。

2021年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男,汉族,现龄57岁,中共党员,现任***。同志担任村主要领导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著、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拨的精神,将村发展成了今天各项工作都位列全镇前列的村,受到镇党委、政府多次表彰。

  村是镇镇政府驻地,村内主要产业为宣纸书画纸产业。区位优势较为优越,位于青弋江东岸,距县城11公里,辖22个村民组,农业人口2118人,耕地2850亩,村内有大小纸厂18余家,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从事纸业生产销售和单季水稻种植。在丁侉子同志带领下,丁桥村两委齐心合力致力于本村的管理与发展,经过多年的奋斗,促使村内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本村现共有党员50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人,其中女党员5名,党小组3个,村民代表44人。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丁侉子书记拎在手上、抓住不放。20xx年丁桥村全年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大会4次,民主生活会2次,集体党课2次,发展预备党员2名考察对象5名。巩固小学教成果,确立了党员联系户,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活动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全村党员没有违纪违规现象。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完善村务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是加强村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他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要求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

  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接着,根据上级下发的村务工作规则,他又结合该村实际,帮助细化、完善村务工作规章制度。

  自担任村书记以来,他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班子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什么事情都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再难的事情也能做。相反的话那就成了一盘散砂,什么问题都会冒出来,要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丁侉子同志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称颂。

  三、加快经济发展,关注民生工程

  宣纸书画纸产业是丁桥村的主导产业,也是该村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0xx年,丁侉子同志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宣纸书画纸加工,提高宣纸书画纸品质;在镇农综站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组织百余人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班;为积极做好有力组的地质灾害点移民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认真做好了全村地质灾害移民建房,地基、用水、用电通讯等协调工作;顺利完成了本村的安全饮用水项目;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复村民组村庄水泥道路,保持村庄清洁;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做好涉弄资金发放接对工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民保险工作,做好五保户资金发放,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户生活保障,评定工作;做好村级公路养护、除草工作等。

  四、深化维稳机制,促进平安建设

  为做好维稳综治工作,在镇政府和派出所的指导下,丁侉子同志领头成立了丁桥村治安巡逻队,建立多个瞭望哨岗位,积极开展维稳工作。他本人20xx全年共参与调处民间纠纷15起,全部调处成功,没有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他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常性研究工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使得全村综治工作在20xx年取得喜人成绩。20xx年度丁桥村未发生杀人、抢劫、xx、纵火、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无称霸地方的恶势力;未发生大型农机器具和大型畜生等被盗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无邪教组织活动;无群体性械斗、闹丧和集体食物中毒等大事件;无拐卖人口、卖淫嫖娼、制毒贩毒及吸食毒品等社会丑恶现象。针对全村在外务工人员多数的情况,为及时掌握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情况,他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信息,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

  五、实行强抓强管,紧拎计划生育

  他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坚持以村为主机制,每月都主持召开村计生例会,了解计划生育方面的情况,了解外出务工育龄妇夫信息,做好青年思想工作,积极配合镇计生办开展“三查一治”活动,他还经常去育龄夫妇家慰问,20xx年度全年没有出现计划外生育现象。

  六、规范村务公开,坚持民主管理

  他严格实行“村有镇管”制度,合理使用村有资金,重大资金,都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向支部大会通报备案,定期进行党务村务公开,正

  确用好转移支付资金。他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为公益事业增加投入,近几来,每年都能为本村群众办一件或两件实事,改善了农村面貌。

  七、落实惠农政策,为民全程代理

  他积极开展全程代理服务,为农民宅基地的审批、木材砍伐证的审批、居民身份证的领取、残疾人证件办理、特困人群大病就医的申报等之类的工作,他都尽最大能力为群众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

  八、致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把丁桥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丁书记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特别是结合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把“四爱”教育继续引向深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质,涌现出大批好人好事。在思想教育中,他还注意发挥党员的骨干、桥梁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村党支部除抓紧普及教育外,还重视成人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多方努力下,于20xx年建成新的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部坐落于丁桥街道,建筑总面积201.15,村部基础设施较为齐全,设有人大代表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办公室、B超室、妇检室、农家书屋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夯实了丁桥村民众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村任职二十多年来,丁侉子同志对工作始终风风火火,对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群众始终情深意长,对自己始终严格要求。梅花香自苦寒来,丁侉子同志,正是凭着踏实的足印、执著的精神、奉献的情怀,为该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新时期村干部的良好形象!

  20xx年8月14日,机械一组晚班。经机组反应,B2324号飞机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同时,APU引气波动,8号轮见线。由于北京方面天气原因,原定于晚间22点到达的B2324号飞机延误至凌晨2点方才降落至浦东机场,并计划于7点50分继续执行航班任务,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将十分紧迫。

  IDG扮演着空中发电的角色,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将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依靠单发电机工作,继而无法完全正常供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机飞行安全。而APU引气波动则会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启动,该故障的长时间存在,必然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同时影响到客舱压力。

  飞机到达后,我组唐施佳,陆捷,杨费杰,吴炎琼第一时间借来相应工具来到现场,根据之前分配好的责任有条不紊着手更换右发IDG。 在拆卸的过程中,IDG内多余的滑油顺势大量滴漏在同志们的身上,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皱眉,在几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极其沉重的IDG终于顺利的拆卸下来。然而,在安装新件的过程中,同志们发现,按照手册排号申领的封圈与旧件大小不一,明显无法正常安装上去,于是立刻上报至MCC处,并申请办理保留。

  所有工作直至清晨7点才得以完成,同志们在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至其他机位开始飞机的日常维护工作。这次的一系列排故工作,无疑体现了我组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机务精神。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机务人的存在,保证了航班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东航在广大乘客心中的形象。

乡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2011年8月14日,机械一组晚班。经机组反应,B2324号飞机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同时,APU引气波动,8号轮见线。由于北京方面天气原因,原定于晚间22点到达的B2324号飞机延误至凌晨2点方才降落至浦东机场,并计划于7点50分继续执行航班任务,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将十分紧迫。

  IDG扮演着空中发电的角色,右发发电机不能自动转换,将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依靠单发电机工作,继而无法完全正常供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机飞行安全。而APU引气波动则会直接影响到飞机发动机的启动,该故障的长时间存在,必然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同时影响到客舱压力。

  飞机到达后,我组唐施佳,陆捷,杨费杰,吴炎琼第一时间借来相应工具来到现场,根据之前分配好的责任有条不紊着手更换右发IDG。在拆卸的过程中,IDG内多余的滑油顺势大量滴漏在同志们的身上,但是同志们并没有因此而皱眉,在几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极其沉重的IDG终于顺利的拆卸下来。然而,在安装新件的过程中,同志们发现,按照手册排号申领的封圈与旧件大小不一,明显无法正常安装上去,于是立刻上报至MCC处,并申请办理保留。

  所有工作直至清晨7点才得以完成,同志们在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赶至其他机位开始飞机的日常维护工作。这次的一系列排故工作,无疑体现了我组精细严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机务精神。正是因为这群可爱的机务人的存在,保证了航班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东航在广大乘客心中的形象。

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黄**,女,是宁国市汪溪街道办事处汪溪村三组村民。今年五十好几的黄**,就像邻家的一位长者,和蔼、热情、宽和、亲切,大家都亲切的叫她赛风姐。几十年来,她用自己的热情、爱心为村民们默默无闻的做好事,赢得了村民们的普遍赞扬。

  她是街坊邻里的贴心人。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人在遇到急难事儿的时候,远方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表示邻里之间关系亲厚。几十年来,不论邻居们谁家生活上遇到困难,黄**都第一时间到场,张张罗罗,忙前忙后,出力献策。邻居中有的老人想绣鞋垫不会画花样子,她就主动帮忙给画。有的老人在外面绳子上晒被子,眼看要下雨了,她就帮助老人收被子,像这样的小事儿,黄**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了。“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做件好事心里总是踏实的。况且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得一提。”这就是黄**的想法。

  她还是村级文化的领头人。儿女都已经长大,渐渐空闲下来的她,与大多数老同志一样,深深地感到生活没有寄托,一度曾有莫名的空虚感。在接触广场舞后,她热爱上了这个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获得精神愉悦的项目。自汪溪村文化休闲广场投入使用以来,村里的妇女中掀起了学习广场舞的热潮,村委会为舞蹈队配备了电视机、音响等设备。一开始村民们通过网络下载广场舞视频,对着视频学习广场舞,学起来自然没有真人教学来的逼真、生动。黄**听闻这个情况主动站出来,每晚七点至八点义务为村民教授广场舞。为了领好舞、排好舞,黄**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每天对着电视学健身舞蹈是她的必备“课程”,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向周边好的广场舞领队取经学习。在她的刻苦努力和广大妇女的集思广益下,编排了新的广场舞动作,汪溪村舞蹈队也在渐渐壮大,极大地活跃了村级文化生活。时常有人调侃黄**“一分钱挣不着,你图个什么啊?”她一脸笑容地答道:“不图什么,就图给自己带个快乐的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快乐和健康。”

  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像黄**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迹、平凡的感情,却在默默付出的点点滴滴中造就了许多的不平凡,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汇聚成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音符,奏响了汪溪村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篇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班级誓词励志初中

日常好人好事小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