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体坛明星励志故事

  1.先天不足用“老茧”补上

  8岁那年,刘璇被选进湖南省体育局,参加训练。她练得非常刻苦,甚至手上被磨出了血泡。可是,她一点儿也不怕苦,等血泡好一些,继续再练,这样,手上就慢慢长出了茧子。由于在练习高低杠时,还需要握杠,每当手上的茧变厚时,刘璇都不得不让爸爸将它用刀片削平。练习的时间越久,需要的刀片就越多。爸爸知道刘璇的手一定非常疼。可是,刘璇却忍着疼,什么也不说。

  一次,爸爸又去商店买刀片。售货员是一名不满16岁的孩子,他见刘璇的爸爸买那么多双面刀片,就不解地问:“叔叔,现在没人用这样的刀片刮胡子了,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刘璇的爸爸说:“我不用,是给我女儿用的!”售货员又问:“用来削铅笔?这也不安全呀!”“不是用来削铅笔,是削我女儿手掌上的茧!她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听到这里,售货员感动了,他说:“叔叔,这些刀片算我送您女儿的,她那么小,就要受那么多苦,我也该献出一点爱心!”

  有一次,奶奶拉着刘璇的手,心疼地冲刘璇的爸爸妈妈嚷:“你们干什么让孩子受这种罪?让她别练了!”

  2.所以的刻苦只为有所成就

  其实,爸爸妈妈也心疼刘璇呀。妈妈小时候练过体操,知道要想练好体操,就得吃多苦。可是,如果女儿将来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那么刻苦地训练吗

  于是,爸爸跑去问教练:“刘璇在体操队的成绩属于优秀、中上、中等还是偏下呢?如果她能练好,就让她练;如果不行,我就让她回去念书,不然,就两边都耽误了!”教练如实地告诉爸爸,目前刘璇的成绩只是属于中等或者中上的水平,还看不出以后能不能出成绩。爸爸考虑再三,还是同意刘璇练下去,他想女儿只要有一点儿希望就不该轻易放弃。

  刘璇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13岁时,刘璇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经过更严格的训练,刘璇的成绩已经很突出了。可是,在准备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比赛时,训练中的一次意外使刘璇膝盖的内侧韧带撕裂。

  虽然以后能够长好,可比赛的时间就要到了!刘璇急得都快哭了,她多么珍惜这次机会啊!为了让训练成绩更好,刘璇咬牙坚持练习,却不幸把韧带练断,没有机会参加亚运会了!

  接到父母的电话,刘璇首先提的不是韧带断了有多疼,而是说:“我从亚运会名单上刷下来了,我很伤心!”听到女儿在哭,父母非常心痛,马上赶到北京探望,请医生为刘璇治疗。爸爸早就因为刘璇练体操而学过一段时间的按摩。于是,爸爸天天为刘璇按摩,与医生的治疗相配合;同时,刘璇按照教练的指导,经常做恢复运动。很快,刘璇的伤好了。

  刘璇笑了,因为她可以参加亚运会了。那一次,她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还获得了个人高低杠的第2名。

  3.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我

  “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我”,这句话是刘璇的座右铭。16年来,她都是这样做的,虽然偶尔也有过退却的念头,但最后总能坚强地挺住。

  1996年,刘璇的训练强度开始加大。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自己已经练到了极限,甚至有些支撑不住了。每天晚上,一躺进被窝,刘璇就偷偷地哭,对第二天将要继续的训练,感到无比恐惧。她翻来覆去地想,真的要放弃吗?不,越是这样,就越是不能退缩!第二天,刘璇振作精神又开始了新的训练。

  1998年的世锦赛上,因为刘璇一心想拿冠军,所以显得格外激动,心情也越来越紧张。教练看出了她的心思,告诉她不要紧张,要卸下包袱参赛,实在不行,可以改变动作,降低难度。

  听了教练的话,刘璇显得平静了。她自信地说:“没事,相信我!”果真赛场上的刘璇表现得很镇静,成功地完成了所有动作,取得了冠军。当她站在领奖台上,看到手中的鲜花,胸前的金牌,望着升到最高位置的五星红旗时,刘璇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十几年的辛苦拼搏,如今终于得到了回报!那一刻,刘璇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1999年初,亚运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刘璇的训练又跌入了低谷。当时,因为已经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思想和身体都比较松懈,精神状态也有些低迷。在这种状况下练习,刘璇感觉有些吃不消。

  后来,她几乎丧失了所有信心,甚至打了退役报告。父母知道这件事后,一起来劝刘璇:“再试试吧,如果实在不行,再放弃也不迟!”刘璇觉得父母的话很有道理。对,我决不能放弃!她又一次坚持下来。并于当年8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体操冠军赛上,获得女子全能第一名。

  2000年,刘璇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3月,瑞士世界杯系列赛第一站比赛,获女子平衡木第二名;接着,在德国举行的第二十四届科特布斯国际体操大奖赛上,获女子高低杠第三名;5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女子平衡木第一名。

  可是,21岁的刘璇仍不满足,因为,她最大的心愿是站在悉尼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为了那一刻,她已经奋斗了16年。

  4.努力终于结出硕果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刘璇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在平衡木项目的决赛中:第一个出场的是罗马尼亚的奥拉鲁,她曾在全能比赛中获得铜牌,这一次,她发挥得不错,得到了9.70分。紧接着出场的美国选手威埃里斯,她落地很稳,得到了9.387分。

  第三个出场的是俄罗斯运动员洛巴斯尼克,发挥非常出色,很稳地站住了,得了9.787分,超过她在预赛中的得分。

  俄罗斯运动员普罗迪洛娃第四个出场,在木上有小小的晃动,但很稳地站住了,得到了9.775分。

  最后一个出场的,才是21岁的刘璇。在前面七名运动员都发挥得都不错的情况下,她顶住压力,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动作,得到了9.825分,终于以完美的动作,精湛的表演为中国体操夺得了第一枚单项金牌,获得了女子平衡木的冠军!

  拿到这块无比珍贵的金牌时,刘璇最先想到的就是爸爸妈妈。刘璇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一有时间就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笑着笑着,刘璇发现,只有从内心里发出来的笑容才最美。

  在地球的这一端,悉尼领奖台上的刘璇笑得是最美的。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刘璇深深地知道,她终于征服了每一位观众,战胜了自己,从一个不爱笑的孩子,成长为有着一脸灿烂笑容的世界冠军。

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战乱中的奥运短跑英雄

  有两个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两国的百姓们都在极端恐怖和惊慌中生活着,没有人能保证他们的会在哪天失去,也不知道能不能长久生存下来,甚至神父也无法给予他们答案。

  但即使是在这样残酷的国家里,依然有一些运动员为了参加奥运,冒着生命危险在街头跑步、在野外训练,为的就是圆的奥运。两位来自两个国家的女运动员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短跑选手达娜·侯赛因是唯一代表伊拉克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女运动员,她参加了100米和200米两个项目的比赛。现年21岁的达娜出身体育世家,她的父亲曾是伊拉克自行车国家队的一名冠军车手,她的哥哥是一名健美运动员。

  然而,时代的达娜完全没有参加赛跑,她的父母甚至不敢让达娜与体育沾上一点关系。那时正是萨达姆·侯赛因执政时期,伊拉克体育界长久以来为萨达姆长子乌代的恐怖阴影所笼罩。

  转机出现在2003年。那一年,美军开始入侵伊拉克;也是那一年,达娜第一次穿起跑鞋,第一次站在跑道上。之后的路并不好走,对于达娜来说,破旧开裂的跑鞋、简陋陈旧的跑道相比死亡的威胁简直算不上问题。

  达娜的教练尤斯弗·阿卜杜勒·拉赫曼起那些并不久远的往事,仍然心有余悸。有一次,他们为了参加集训,不得不驱车穿越巴格达南部什叶派和逊尼派火拼的战场。“我们那天8次驶过交火地带,我以为我们死定了。”尤斯弗说。达娜为自己能活下来感到庆幸:“教练让我躺下,他将车开得飞快。我当时一直在哭,还好我幸存下来了,谢天谢地。我并没有告诉我的父母这件事情。”

  在阿富汗,大的战争与内乱平均十多年就来一次。今年阿富汗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共有3人,其中包括19岁的女运动员阿哈德亚尔。她是阿富汗跑得最快的女运动员。能参加奥运会这样盛大的赛事,对久经战乱的阿富汗来说十分不易。

  作为阿富汗代表团中的唯一一名女队员,阿哈德亚尔加其实并不是职业运动员,她是非政府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可是,刚满19岁的她已经是参加过两届奥运会的“老将”了。她说:“我曾经15次离开阿富汗参加国际性的比赛,2004年我还参加过雅典奥运会。此次来北京是我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不过这是我第一次来到。”

  现年19岁的阿哈德亚尔于2004年开始参加公路赛的比赛。2007年,她在800米和1500米的比赛中打破了阿富汗国内的纪录。阿哈德亚尔加在谈及这些纪录时说:“在这两项赛事中取得这样的成绩,给我自己和我的都带来了荣耀。作为一个穆斯林女性,我们在一些生活方式上有所禁忌,这样的使得我们不能主动参加体育比赛。”

  阿哈德亚尔的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个家庭主妇。阿哈德亚尔共有8个兄弟姐妹,她希望越来越多的阿富汗女性能参加体育活动,她说:“训练外的闲暇,我需要帮忙料理。我喜欢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女性,对于自己能参加北京奥运会,我十分骄傲。依靠这些机会,我们国家的许多女性正在参加各类体育活动。”

  “如果我离开运动,我想我的生命就会停止。”伊拉克短跑选手达娜·侯赛因这样表达自己。参加奥运会是一名运动员的最大梦想,而饱受战火摧残的伊拉克运动员实现这个梦想的则更为强烈。从被剥夺参赛资格,到允许参赛,伊拉克运动员们在几天时间里经历着的大悲大喜。短跑女运动员达娜·侯赛因,一个一直为奥运梦想努力的女孩,作为伊拉克参赛队的一员,她的梦想的实现跟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比较起来,更为坎坷,更让人。

  即使是贫困、战争、种族偏见乃至疾病、伤残,这些都不能阻止世界各国运动员前往北京的坚定脚步。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为的是赶赴一场激情的奥运之约。

  一场比赛的胜利,对富人来说是小酒,对穷人来说则是大餐。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可能体会不到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些国家的运动员的心情,然而这又不能不说是特殊下伊拉克和阿富汗人顽强精神的体现。国内的苦难让运动员知道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他们的不屈不挠精神正是我们的榜样。只要怀有梦想,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励志故事之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曾经沧海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

  平凡人和平士最基本的差别在于,斗士把每件事当成挑战,而平凡人把每件事不是当成祝福,就是当成诅咒。

  除了两只手和一条腿外,罗吉·克劳馥具备所有可以打网球的条件。

  罗吉的父母第一次看到儿子时,他们所看到的婴儿,右前臂直接突出一个像拇指的东西,左前臂则突出一只拇指和一根手指。他没有手掌,手脚都缩矩了,已萎缩的右脚只有三个脚指,已干枯的左脚后来也被锯断了。

  医生说罗吉得了一种新生儿无指症,这是很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在美国出生的小孩,9万个当中只有一个会得这种病。医生说罗吉可能永远无法走路或照顾自己。

  还好罗吉的父母不相信这位医生所说的话。

  罗吉说:“我父母总是这样教导我——你残障的程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残障。他们从不允许我为自己感到难过或因自己残障就去占别人便宜。”罗吉如此解释道:“有一次我有了麻烦,因为我作业一直迟交。”罗古必须用两只“手”抓住铅笔才能慢慢写字。“我要求父亲写一张纸条给老师,请老师准我晚两天再交作业。父亲没这样做,反而督促我早两天开始写作业。”

  罗吉的父亲一直都鼓励罗吉运动,他教罗吉如何打排球,也在罗吉放学后,在后院教他打橄榄球。罗吉12岁时,便在学校的橄榄球队占有一席之地。

  每场比赛之前,罗吉会在脑海中想象他得分的美梦,然后有一天他真地逮到机会了!球掉到他手臂上,他用义肢尽其所能地向得分线奔去,他的教练和队友都疯狂地欢呼,但有一个敌队的球员在10码线上追上了罗吉,他紧紧抓住罗吉的左足踝,罗吉试着要抽出他的义肢,但相反地义肢却被拔下来了!

  罗吉回忆说:“我那时还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就开始往得分线跳过去,裁判也跑过来,他的手在空中大力一挥,得分!你知道吗?甚至还有比这6分更精彩的,那就是拿着我义肢的小球员脸上所露出的表情。”

  罗吉对运动的热爱与日俱增,自信心也渐增;但罗吉的决心也无法克服所有困难,在餐厅吃午饭就让罗吉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其他的小孩看得到他吃饭的笨模样,打字课老是过不了,也带给罗吉同样的困扰。罗吉说:“我从打字课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训,那就是你不可能每件事都会,最好的方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能做的事上。”

  罗吉能做的一件事便是旋转网球拍,美中不足的是,当他转拍子转得很快时,他无法紧紧地握好拍子,所以拍子常会掉下来。但凭着好运道,罗吉在一家运动用品店里意外地找到了一支看起来很古怪的球拍,当罗吉拿起这支球拍时,他出乎意料地刚好把手指伸入这支有两个把手的球拍,这“天作之合”使得罗吉可以转动球拍、发球和接球,就像一个四肢健全的选手般。他每天都练习,不久之后就开始参加比赛,当然也屡尝败绩。

  但罗吉坚持下去了,他一再地练习,一再地参加比赛。左手两只手指的手术使罗吉更能握好他这支特殊的球拍,使他比赛的成绩大大进步了!虽然他没有前人可以指导他,罗吉对网球却越发着迷,不久他就开始赢球了!

  后来罗吉继续向大专杯进军,终其网球生涯,他获胜22次,输了11次。他后来变成第一个被美国职业网球协会认可为专业教练的残障网球选手。现在罗吉巡回全美,向不同的团体宣讲“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道理。

  “你们和我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你们看得见我的残障,而我看不见你们的。我们每个人都障碍,当人家问我是如何克服身体的残障时,我告诉他们我什么也没克服,我只是学会了我原先做不到的事,像弹钢琴或用筷子吃饭,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能力所能达成的事,然后就全心全意地尽力为之。”

体育明星们的励志故事

  通常,体育明星们小时候就表现出对某一项目的痴迷:马拉多纳会跑后,就一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踢碎布包的石头;舒马赫第一次开小卡丁车时,只有4岁;老虎伍兹3岁时就玩起了高尔夫。然而,一些体育明星并非“从一而终”,他们有后来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当初的“半途而废”。树挪死,人挪活,今天的放眼体坛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故事。

  姚明打过水球,据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透露,身高2.26米的姚明,小时候练过水球,是“守门员”。水球运动员的确需要身材高大,守门员当然也是越高越好——人高,手长,封堵的面积大。不过那段经历很短,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许多熟悉姚明的人,也不知道。姚明当然还是天生打篮球的料。他父母打篮球的背景以及现在的表现,可资证明。一句话,姚明的身高可以使他在水中比别人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但说到竞技,他的控制力还是在陆地上。

  再来看看我们的飞人刘翔,如果刘翔的腿再长5厘米,也许顾宝刚就舍不得让爱徒去练跨栏了。退休前,顾宝刚是上海市普陀区少体校的跳高高级教练。当年,刘翔一直在他的手下练跳高。因为不够高,顾宝刚看出刘翔在“一根杆”上没多大发展前景,所以,后来把他推荐给了“十根杆”教练。于是,往上的刘翔,开始往前,并终于获得了成功。现在想想,大家都有点后怕了:刘翔幸好没长这么高。否则,刘翔撑死也就一个亚洲跳高冠军。

  伊辛芭耶娃告别体操伊辛芭耶娃小时候练的是体操,还梦想拿世界冠军。现在,不但世界冠军梦早实现了,就连破世界纪录梦、屡破世界纪录梦也都一一实现了。当然,体操是没有破世界纪录的,撑竿跳高才有。在体操队里,人长高,意味着土豆发芽,是要被“扔掉”的。想想也是呀,本来你可以在空中翻四个跟头的,人一高,只剩两个半了,怎么和人家去竞争?现在,我们隔三岔五地就要欣赏一次“撑竿跳高女皇”是怎么打破世界纪录的。和我们一起欣赏的,还有她的母亲——当年,就是她把伊辛芭耶娃送去练体操的。

  詹姆士因伤转行。两年前的NBA状元秀勒布朗·詹姆士,是当今NBA一位红得发紫的年轻球员。尽管3岁时,家人给他买了一个篮球,他爱不释手。但事实是,他在学校里最先开始的体育运动,是美式橄榄球,而且表现非常出色。那时他9岁,对篮球与橄榄球都很喜欢,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在学校里打了3年橄榄球后,因为一次受伤,詹姆士不得不面临要么换位置、要么放弃的抉择。结果,他选择了放弃橄榄球,然后改投篮球。这个脑瓜异常聪明、身体素质极好的孩子,很快在篮球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直到现在,他当年的橄榄球队教练仍认为,如果他不受伤的话,他现在橄榄球方面得到的成绩,不会亚于篮球。

  卡尼吉亚 风的儿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阿根廷著名球星卡尼吉亚,有“风之子”的美誉。这位著名前锋的百米速度达到了10秒7。在他这一水平的国际球星中,能跑到10秒7的,还没有听说过。所以,在形容其他前锋速度快时,充其量是“快马”。卡尼吉亚在中学里,短跑总是第一,还参加过地区的田径比赛。不过,生在这个足球王国,耳濡目染着足球氛围,卡尼吉亚最终还是选择了足球。卡尼吉亚利用他的速度,总能在关键时刻打进关键入球。最经典的就是1990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阿根廷队1比0淘汰巴西队那场。马拉多纳传球,卡尼吉亚从后插上,轻松摆脱后卫与门将,将球打入空门。意大利报纸曾在一篇评价卡尼吉亚的文章中曾这样总结到:“卡尼吉亚总是像天兵天将一般,在全场观众与球员等着皮球将要滚出底线的那一刹那,将球救回来,然后便是面对手足无措的门将。”

韩寒:请叫我运动员励志人物故事

  不能否认,天赋这玩意儿确实存在。韩寒就是例子,当年从未练习过长跑却总拿第一;后来稍微练习了几年,就拿下全国拉力赛冠军。对于体育界来说有些遗憾的是,因为1999年《三重门》的出版过早分散掉韩寒的精力,他的身份先成为了“作家”。

  “其实运动都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赛车更是梦幻中的梦幻,尤其到了美国或别的赛场,你进入圆形的看台,所有的灯光所有的一切,就像小男孩心中最高的境界一样。”韩寒说。

  韩寒回忆,“当时得到个误导,看电视上的新闻,完赛只有两台车,N组,级别最高的,我当时想,大不了就是第三名吗,所以就去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2004年分站比赛的第六、第七,2005年的第四、第五,再爬升至2009年的全国年度总冠军,“这事其实和我写书一样,你们只看到灯光耀眼的时候,没看到舞台布置需要花很多时间”。

  只有在文字里面,我们才能读到他为赛车付出的努力:“在三年多里,有过很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

  其实,韩寒对体育运动兴趣相当广泛:打台球、踢球、长跑都可以……只是他后来发现自己开车真的可以“很快”,赛车让他感觉到真正“人类力量的延伸,因为人跑不到那么快”。

  韩寒有多快?在一众卡丁车群当中,韩寒的卡丁车像深海中的一艘快艇,绕过那些本已在加速前进的卡丁车,发出巨大的轰鸣……然后突然地,正在眼花缭乱的时候,一辆卡丁车一个漂亮的甩尾停了下来,惊得众人一片惊呼:“卡丁车也可以这样帅啊!”

  韩寒否认自己有“胜利偏执欲”,但是一路走来,他坦承自己比赛就是为了胜利:“我从来都不是重在参与的一个人,就像我们一帮人看到一个女孩想去追她,那肯定不是重在参与,你当然想追到她……所谓比赛的乐趣就在于赢。”

  韩寒曾在《我的汽车观》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当时我和我的女朋友或者新认识的各色姑娘们,在北京颠簸的道路上,度过了似幻似虚的时光,当我加速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尖叫;当我飞街的时候,我身边的人晕菜;当我失控的时候,我告诉她们,我在漂移。我觉得她们愿意和我这样一起消耗最好的青春,在这么一台纯粹的速度机器里。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汽车观。”

  其实生活中的韩寒是个开车极其安稳的人,他从不会在马路上飙车,还特意购置了一辆又大又稳的车来开,是那种交警叔叔最喜欢的安分守己的司机。

  韩寒形容写作和赛车,生命中这两大元素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坐着干”。实际上,生活中的韩寒更像他的赛车手身份,没有一刻能够安静下来。他可以在接受采访的前半个小时站在左边,后半个小时又站在右边。这种来回调换还不包括他不断站起、坐下,以及因为晃动过度把脚卡进了轮胎沟里。

  他可以通过赛车和写作两种方式养活自己。现在,韩寒随便一篇博客就能赢得上百万点击量,2。42亿,这个数字是韩寒3年博客访问量的总数,超过80后人口的总和。他不止一次参与各种名人或权威单位的“嘴仗”、“笔仗”,对此他有种暗暗的“得意”:“最关键的一点是从事竞技体育之后,很多人和我打笔仗,在心态上就占据劣势。一个好运动员心态一定是很好的,呵呵,怎么打得过?我是运动员,拼的就是耐力……”

  对于那些所谓“开车最快的作家”、“写字最好的赛车手”的混搭,韩寒一概不置可否。他说成为“写作最好的作家”和“开车最快的赛车手”,这才是真正的牛。但是,如果在写作和运动之间只能选择一样,他斩钉截铁地说:“那一定是运动!”

  夜幕低垂之前,他又钻进了那辆卡丁车。空阔的跑道上只剩下了他那辆车,孤独而倔犟,持久而有耐心,就像回到了多年前的学校操场,在那个强者都是好孩子的时代,他以一百米的加速度在漫长的跑道上孤独领行着,追求着属于他的自由。

跳水运动员何姿励志故事

  机缘巧合入体坛

  “有信心什么事都好办,信心就是力量。”在何姿与吴敏霞搭档赢得伦敦奥运会女子跳水3米板冠军后,何常泰通过越洋电话给女儿鼓劲加油。父女俩兴致勃勃地说着南宁平话,“我总是用家乡话跟何姿聊天。因为不管走到哪,她的根始终是在广西,在南宁。”

  由于4岁丧母,哥哥早夭,幼年的何姿比同龄孩子内向和倔强,与父亲的感情也更加深沉。为了一圆女儿的体育梦想,10多年间,何常泰陪着她走南闯北。忆及何姿的跳水之路,何常泰至今仍历历在目。

  1996年6月底,南宁市体校到何姿所在的糖纸厂幼儿园挑选体操苗子,6岁的何姿幸运入选。11月底的一天,教练委婉地告诉何常泰:明天不用再来训练了。站在体操馆门前,父女俩都有些茫然。何姿一言不发,迟迟不愿离开。

  这时,南宁市跳水队的女教练潘凤莲走了过来:“孩子有兴趣学跳水吗?”何姿仍然不吭声,但何常泰注意到,孩子的眼神亮了,嘴角还扬起了笑意。

  尽管家住邕江边,但当时何姿是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教练用一根绳子拴在她的腰间,让她在游泳池畔练习基本动作,何姿吓得不轻,一下水便咕咚沉到了水底,连呛了好几口水。为此,何常泰每天都到泳池边陪伴她练习。父亲的注视给了何姿勇气和力量,她壮着胆子放开了手脚,仅一周就学会了游泳,对跳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此后4年多的时间里,每天放学后,当其他孩子还流连校园追逐打闹时,何姿已赶回家中,拿上一块面包,用矿泉水瓶灌满白开水,就马不停蹄赶往南宁市体工大队跳水馆训练。训练结束时,往往已是晚上八九时。

  梅花香自苦寒来

  8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了何姿位于南宁市平西村的家中。这套陈设简朴的三居室里,珍藏着何姿成长的点滴轨迹。甫一进门,何姿高举金牌的灿烂笑颜便映入眼帘——她在2007年世锦赛女子1米板一举摘金,为中国队赢得该项目13年来第一枚金牌。何常泰特地请人把她当时比赛和领奖照片制成了两幅大型油画。大厅一侧墙上,还挂着一幅笔法苍劲的书法作品“跳板何其爽 英姿绿水边”,是国内一位著名书法家所赠。

  在何姿原来的房间里,何常泰专门用一个木柜存放了30多枚奖牌,墙壁上则密密麻麻地挂着何姿参加各项跳水比赛的参赛证。何常泰骄傲地说:“每参加完一场比赛,她都会把参赛证和奖牌寄回家里。看,这张2000年参加广西第九届运动会时的参赛证,当时还不满10岁的何姿获得了第3名的好成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奥运跳台上的轻盈一跃,来自于训练场里无数次的牵拉,以及对每个分解动作千万次的重复。

  “能吃苦,不服输。”这是启蒙教练潘凤莲对何姿的评价。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何姿鲜少叫苦,她坚持跟着跳水队的师兄师姐们一圈圈地在操场上跑步热身;为了做好一个规范的入水动作,一遍遍地从数米高的跳台上跃下。

  由于有体操功底,何姿具有弹跳好、动作有力等优势,短短几年间,便逐渐在跳水界崭露头角。

  “离家在外训练这么多年,她只对我哭过3次。”何常泰跟何姿保持至少每月一次通话。他告诫女儿,无论面临顺境、逆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父亲的鼓励,让这个倔强的女孩在遭遇低潮时更显坚强。

  经过在国家队6年多的刻苦训练,何姿越发成熟从容。最终以起跳有力、动作技术高等鲜明特点,被誉为郭晶晶的接班人。

  绵绵不断思乡情

  “这次奥运会结束,何姿终于能享受一个假期了。”何姿拿到金牌后,何常泰松了一口气。自何姿入选国家队后,由于繁忙的训练和比赛,父女俩难得相聚。“她最近一次回到南宁,已是去年春节的事了。”

  尽管假期总是来去匆匆,但何姿每次回到南宁,必定到离市区60多公里外的大塘镇去探望80多岁的外婆,与亲戚朋友们热热闹闹地度过一整天。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何姿像每个花季少女一样,也喜欢化妆、逛街、吃美食。只要有时间,她会打扮得漂漂亮亮,与父亲、继母、弟弟一家人逛街。在何姿的微博相册里,还上传了许多甜美可爱的“萌”照,令粉丝们眼前一亮。

  “等她回来,我要准备她最爱吃的酸甜排骨、梅子蒸鱼、柠檬鸭。孩子在电话里跟我说,她可想念家乡菜酸酸甜甜的味道啦!”何常泰兴奋地说。

残疾人励志故事运动员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之外,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亲戚朋友们怎样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仰望看那高高的跳台。想到自己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碧蓝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

  她曾经绝望过。但现在,她开始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大量的阅读,使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谱写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画画。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纷纷劝阻:“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家人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一辈子养活我呢?”她更加刻苦地练习,常常累得头晕目眩,甚至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淋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好些年头过去了,乔妮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的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下了很大力气去写作,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刺激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

  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仿佛看到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终于,又经过许多艰辛的岁月,乔妮这个美丽的梦终于成了现实。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两三年后,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教育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青年们的偶像,成了千千万万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

篮球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1972年3月6日,奥尼尔出生在新泽西纽沃克。妈妈卢西.哈里森是个单身母亲。奥尼尔的生父叫乔.托尼,曾是名篮球运动员,是个没有太大责任感的人,奥尼尔还没出世就被他狠心地抛弃,在很长的时间内和妈妈一起生活。他随母亲结婚前的姓,也就是奥尼尔,那也是他外公家的姓氏。直到继父哈里森的出现,他才有了父爱。有人曾问过奥尼尔:是否恨自己的生父?奥尼尔的回答很成熟:“不,这就是生活。但我知道自己的生活道路已与他的完全分离了。我不想再见到他。” 哈里森是好人,但他也不富裕。为了养家糊口,他常没日没夜地去开长途货车。家里的冰箱通常是空的,一日三餐是永远不变的三明治加鸡肉———那是最便宜的食品之一。

  虽然那时年纪很小但是小奥尼尔非常懂事。一天卢西在上班的路上,车胎爆裂,使她一筹莫展,一旁的小奥尼尔却一个劲儿安慰妈妈:“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后来一位好心人停下车,将自己的备用胎送给他们,小奥尼尔还一起换了胎。那一年,奥尼尔只有7岁。卢西当时很感动,“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后半生有靠了,而乔.托尼永远错过了。”

  小奥尼尔也有烦恼的时候。因为买不起太多换洗衣服,有时候小奥尼尔一整周都穿着同一条牛仔裤,为此他成了同学的讥笑对象,他所能做的就是用拳头教训挑衅者,为此他没少挨继父哈里森的打。可奥尼尔从不记恨继父。“他太希望我能成才。他总对我说:生活中充满了机遇,所以你必须随时做好准备,否则机遇就会溜走。“

  家境不宽裕,奥尼尔就想方设法为家庭减压:他试着去麦当劳当短工,他的活儿是炸薯条,几天过后,一闻到油味,奥尼尔就想吐,所以直到现在,他对油炸食品都不感兴趣。此后他还做过保姆等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尼尔的篮球天赋也慢慢显露出来。很快的被路易斯安纳大学的戴尔.布朗发现。第一次遇到布朗,奥尼尔向他请教如何灌篮。由于看到奥尼尔穿着继父当兵时的军装,布朗随口问:“老兄在什么地方服役?”奥尼尔回答说:“我才14岁。”布朗惊讶得睁大了眼睛,随后就找他父母核实了情况,布朗兴奋地说:“我发现宝了,我发誓要得到他。”

  三年后,奥尼尔顺利地步入了路易斯安纳大学的门槛,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球技一日千里,鲨鱼的眼睛中也开始有了自信的笑容。

  当然,十八九岁的年华,奥尼尔与同龄人一样,有着青春期的虚荣,为吸引女孩的注意,奥尼尔干过不少“傻”事,诸如“大哥大”事件。那个年代,手机还相当贵,奥尼尔悄悄买了硕大无比的对讲机,冒充大哥大,一个劲在赛场,训练场内晃悠,结果却被队友当场揭穿,尴尬无比。那时候的奥尼尔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千万富翁:1992年奥尼尔成为了NBA状元,并与魔术签下了7年410万美元的合同——这张新人合同创下了当时的NBA新记录。那年,奥尼尔不过19岁。签约后他回家跟妈妈说的第句话是:“我们不再是穷人了!”

  母亲卢西现在是NBA球员妈妈俱乐部的一员,她经常会骄傲地对别人说:“我很受人尊敬,因为我有一个好儿子。”

一位篮球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这位篮球运动员有些特殊,是一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姑娘,这位姑娘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梦想。

  “任何时候都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是这位北大女子篮球队员说的话,她个子虽然不高,但已经在多个赛场证明了自己,甚至美国有教练都对她赞赏不已,称赞她说,“她率领全队,打出了整体篮球。”

  通常看法,篮球是大个子的运动,即便是一号位,即便是女子,怎么也得有一米七以上的个子,可这位朱姓姑娘打破常规,用自己对篮球的热情,敢打敢拼的努力,打动了教练,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的先天条件,然后主动放弃一些梦想,不要说去做,连想都不敢想。这位姑娘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梦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梦想,就一定不可能实现。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她身高不足,教练们根本都没有在意她,但她不放弃,终于北大的一名教练注意到了她,而她也凭借自己不俗的球技和努力回报了教练。

  她有梦想,现在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和她一样,想一想自己最迫切得到的东西,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努力争取过,如果没有,那么从现在开始,向这位姑娘学习,她可以在篮球场上表现自己,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台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一个励志故事,已足以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不在其他,只在于我们自己的主动放弃,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则励志故事中收获勇气,相信自己,然后勇往直前。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安全防火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控制紧张声音发抖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