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语文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考前导析:
阅读说明文,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部,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如何抓住特征?一是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二是抓中心句。
2.理清说明的顺序。
首先明确是哪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往往以时间、空间顺序居多,而事理说明文则以逻辑顺序为主。其次,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方位词语,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的句子等。)另外,还可按行文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弄清文间的脉络,说明的顺序就明白了。
3.辨析说明方法。
分辨说明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如《中国石拱桥》把石拱桥比作卧虹飞虹等,用打比方德望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揣摩说明语言。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程度、数量、范围等的有关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修饰限制作用。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用删词法和换词法,与原局中的词进行比较。
例题 (贵阳市)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线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来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用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的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就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2﹑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一项是( )。
A﹑空间顺序 B﹑工艺流程顺序 C﹑由主到次的顺序
3﹑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过全文,整体把握。二﹑根据踢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参考答案︰1﹑制作过程 2﹑B 3﹑分类别﹑列数据 4﹑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语言平实﹑准确 5﹑D
说明文解题阅读理解技巧
1、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2、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
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通俗易懂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
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
A、 能否去掉
B、 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
C、 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例:47页三题:答:不能去掉,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4、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
A、 能不能调换
B、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
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技巧
一)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
(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 考 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阅读技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xx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xx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的论点。
7、文段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按照谁干什么的公式概括。作用: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xx的论点。
8、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答题格式:(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3)引出论点或论题。
9、“”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⑴“”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⑵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回答格式二:⑴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⑵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
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1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⑴提出的论点;⑵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
12、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1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解题要点: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
⑵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①对比②类比
⑶要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14、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考查的都是结构上的关键句,答题格式如: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的。⑵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观点。⑶与句前后呼应。
15、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16、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17、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严密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是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18、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不能。因为(1)该段阐明了词语(多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和词语(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避免读者产生误解;(2)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19、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1)描写,描写了人的形象/品质等,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2)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3)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20、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答题格式:总分式或分总式或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分析是:(1)提出的论点或用引出的论点;⑵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总分式分析只有(1)(2),分总式分析只有(2)(3)。
21、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答题格式:是正面事例论证,是反面事例论证。
2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答题思路:(1)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2)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23、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1)从论题角度拟,可以用“论”、“议”或“谈”的格式;(2)从论点角度拟,可以用“”、“”的格式。
高中生名著阅读的三种策略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读什么名著,可以先看一看有关权威专家或有关部门给中学生开列的名著推荐书目,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进行选择。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相比,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漫长、比较复杂的心智活动,根据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我以为高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或者说三个层次。
(一)了解性阅读
“了解性阅读”就是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根据阅读条件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第一种方式我们称为“粗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在阅读条件相对简陋、阅读时间相对仓促下不得已采取的阅读策略。比如要在一节阅读课上阅读一本或几本名著,有时候是在图书馆或书店前的书架前,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浏览一些名著。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的序、跋(前言、后记)等要素来了解名著的基本情况。如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XX年版巴金的《家》,可以读读放在正文前面由编者编写的导读文章和作者写的《〈激流〉总序》,可以了解作品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人生观,“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己的道路”,“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阅读如果进而读一读附在后面的各种版本的序言或后记,就能了解关于这部名著更多的信息。而阅读《歌德谈话录》,则可以根据前面的目次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来阅读,则可以从几个侧面来了解这位文化名人的深邃而独特的思想见解。
粗读法是在阅读时间非常仓促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只能了解名著的大概,因而不能代替原著的阅读,当然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选择名著的方法,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两个步骤来决定是不是有进一步阅读的必要。
第二种我们称为“细读法”。这种阅读法需要有比较理想的阅读条件,有适合于阅读的环境,有比较充余的时间,甚至有比较好的心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一般是指节假日、寒暑假等。当然这个层次上的“细读”是指认真地从头到尾地阅读一本名著,了解名著基本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基本的思想倾向等。既然是细读,就要求学生养成细读的好习惯,如写读书笔记。撰写名著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阅读中做笔记,如摘录文中描写精彩的语言、概括体现作品重要信息的语句,包括表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记录作品的难懂语句等;二是在阅读后做笔记,如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对作品内容的初步理解,提出对作品理解的疑难问题等。从某种角度上说,读书笔记是记录你在阅读名著过程的初步认识,是阅读心理的外在显现和阅读名著的外在见证。
(二)感悟性阅读
“感悟性阅读”是将名著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文学作品的阅读特点是以“我”(读者)之心去会“他”(作者、主人公)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地说,是要求读者在阅读原著或撰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生发“感”的内容,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
有的同学写“名著读后感”,往往先是对这部名著进行宏观式的评价,然后就是概括或罗列作品的情节就算了事。比如说有同学写《家》的读后感中开头有这样的语句,“《家》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段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应该说这位同学写的一点儿没错,但可惜就是没有“感”,这分明是专家的评价性语言。写不好名著读后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所“感”的点。我以为中学生读文学名著,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谓“感”也就是作为读者的“我”与作品的有血有肉的“你”进行非功利的、审美的“对话”,如中国的贾宝玉、林黛玉、阿q、祥子、觉慧等,外国的维特、于连、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特别是复杂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各自的命运性格,在“我”面前一览无遗,向“我”全方位地展开,与“我”构成了无限可能的对话关系。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本质上就是读者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和作品的人物进行的对话。
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是否能够发表,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肉体、血液、心灵。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是把名著读一二篇就能凑效,这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正如学者王冶秋在一篇“读书随笔”中写到对《阿q正传》阅读感受:
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
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王先生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学名著蕴藏着丰富的能量,需要读者用心火不断去点燃,所“感”的对象也可以随之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与主人公、作者,甚至可以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广泛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也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真正的文学名著是常读常新的。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指导”是指如何结合名著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名著阅读的角度来看,开展探究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与名著解读有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对名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观点与态度或艺术手法等进行解读、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名著研究的步骤,我们可以将这种研究性活动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撰写名著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各种学术研究的基础,高中学生学写名著研究综述,主要是收集、整理与名著阅读有关的研究资料,为开展名著的专题性研究奠定基础。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消化、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鉴于目前中学图书馆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因此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资料,但网络上得来的研究资料需要辨别筛选,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当然中学生所做的研究毕竟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也不能对搜集到的资料要求过高,但是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注明作者和材料的来源。名著研究综述就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归纳,组织成一篇专家学者研究这部名著的资料汇编。
第二步是进行名著专题研究。名著专题研究就是学生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或在名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择某一个角度,或对人物性格进行重新认识,或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多层面地解读,或是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赏析等等。解读一部名著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名著的特点或搜集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比如前文提到的“了解性阅读”更多的是从文本入手,了解文本的原义,而“感悟性阅读”则是顾及读者的感受;而许多作品,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生平、创作思想,比如研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重点研究作者的《〈呐喊〉自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等资料,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整体上来理解《呐喊》的主题及手法,而如诗歌和一些现当代小说,如《唐诗三百首》、《围城》、《许三观卖血记》、《老人与海》等这样的文本,如果放弃对言语形式的精微分析、忽视作品结构的整体把握,就可以很难揭示出文本丰富的意蕴。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雨巷创作特点
《雨巷》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唐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
总结: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语文的阅读及解题方法指要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加工的前提仍要始终围绕文章的整体意思比较答案与文中提供的信息的异同,比较答案的内涵、外延和关系是否与题目的要求相一致等。
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
不少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这种方法表面上节约时间,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成了瞎子摸大象,答题片面而不完整。还有一些同学答题跟着感觉走。答案写得较多的就倾向于正确,答案写得少就倾向于否定;答案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就倾向于正确,找不到的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感觉都是不科学的,要记住,在原文能找到答案的不一定正确,找不到答案的也不一定错误。
希望同学们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训练,只有熟练掌握之后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题解题方法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历年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历年《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中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针对以上要求进行复习,同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思路。
阅读方法指导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我们拿到一篇现代文,应该怎么办呢?阅读,首先当然是读。
读文章,做到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边读边圈画你觉得重要的词、句;
2)把握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阅读方法指导2:看清题干,仔细审题。
读完文章接下来我们还要读,读题干,读懂题干要求,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审题。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解答好现代文阅读的前提。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题目要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都要心中有数。做题时不妨在相关词语上打上注重号,以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