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年家族史3000字论文
作文我家的历史
滚滚历史长河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一本本厚厚的史书,一处处风景宜人的名胜古迹,都写着它们的独特之处,它们的高大,雄伟,深奥,大概让你感觉到可望不可即,但是,其实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是我们的过去,家里的一段段故事就是美好的见证,在我平平凡凡的家庭里,有那美好的故事。
白发苍苍的奶奶谈起那过去的历史总是充满笑意,过去的一切切似乎给奶奶留下太多,倚在奶奶身上,静静倾听那引人入胜的故事:
1960年左右是个些充满灾难的年月,除了自然灾害,还有全国上下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政策折腾而造成人为社会灾害。当时,全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达三千多万,山东省死人也数百万。说到这可怕的数字,奶奶的眉头紧皱,像身临其境,又处在那年头一般,不忍心打破这寂静,等了一会,奶奶接着说起来当时的市民就是百万饥民,那时的年代由于物资奇缺,没东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 票 人们每月去领,数量有限,副食品奇缺,凭 票 领的食品根本饱不了,有些家庭孩子多,那更是困难,就像奶奶家,一共有五个孩子,最大的才19岁,那就是奶奶,最苦的时候,全家人看着一丁点菜汤发呆,全部的孩子都啃一个地瓜,那该是多么无助啊!
求生的欲望把大家逼出门,去找吃的,大自然成了取之不尽的源头,真的取之不尽吗?不是的,当时真的能吃的都吃了:开始是野菜,后来是普通的草,最后是所有的绿色统统吃光,灾难还在~大家的肚子还在叫,怎么办?人们开始吃树皮,时间一点点过去,身体终于坚持不住,奶奶的邻居得了浮肿病,手腕像腿一样粗,一捏就白,凸下去,好久才反弹上来,腿呢,比腰还粗,很残忍,完全靠白开水维持生命。还好,奶奶一家很勤劳,在大灾难没来的时候就准备了一些粮食,挖了很多野菜,在灾难时刻,用信念,用行动,计划着,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度过了,奶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丝的笑容,带着小小的骄傲。
奶奶说他的妈妈还见过共产党和日本鬼子,先见到的是日本鬼子,那天在瓜地里,日本鬼子还开了几枪,但是没打中,就跑了,至于共产党,是他们共党的一次行动,住到了奶奶家,奶奶家韭菜长得很大,像小葱一样,共党叔叔还吃了几根,在旁边的奶奶站着也想吃,共党叔叔还给了奶奶几根,奶奶的妈妈不让奶奶要,共党叔叔还和蔼的说,没关系,吃吧吃吧,奶奶幼小的心灵就刻上共党叔叔的笑,对共产党有着深深的敬仰。
那爷爷呢,什么时候有的爷爷。 我焦急地问道,奶奶依然充满着笑,还带着幸福,奶奶与爷爷的故事,似乎很精彩,奶奶一偏头,还有点年轻不好意思地说他们是奶奶21岁时认识,村里人介绍在一起出去玩了几次,他人很好,也很勤劳那时的婚姻没有自由,双方家长说好,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他,成了 名副其实 的爷爷,但是,奶奶说她很幸运会遇到爷爷,爷爷为人很善良,当时他去山里找草药给他姐姐治病,村里还有患者,爷爷就把草药分成两半,白白给别人用,要是自家的菜长得好,爷爷还会给别人一些,因此,爷爷奶奶和邻居的关系特别好听奶奶讲述完这段历史,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当今的人们极少有爷爷这样的年轻人了。好心有好报!后来爷爷经人介绍还有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虽然爷爷只是工人,但是厂子里工资第二高的,一个月20块钱,当时的20元十分珍贵,是现在的几十倍,就这样,过了几年,准备了一些钱,他们就要破土动工了 盖房子 奶奶说他们的房子才真正是一块砖一块瓦盖起来的,每一块,都积存着心血,灌溉着汗水,比如打房梁的竹子。
那一天,工作完后的爷爷,推着小车,步行到李村去,这一段路程,大概有几个小时了,到了以后,天都黑了,把竹子装车,然后慢慢地往家推,在路上,看到了邻居,邻居想和爷爷一起推,爷爷连忙推脱,因为别人帮忙还要还情大礼 过了一会,遇到了上坡,怎么推都推不上去,结果,爷爷把它们卸了把竹子一点点运上去再推车然后装上,路,依然好长好长,汗如雨注,但爷爷没有放弃,艰难,一直走,凌晨几点钟,奶奶听到敲门声,爷爷终于回来了,望着爷爷像被雨淋透的样子,奶奶的眼角湿润了,讲述的时候,奶奶目光呆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奶奶说,都是自家人忙来忙去,用的不是水泥,而是黄泥,顶棚用的是稻草,过了两个多月,房子才建好,从此,一家人有了小窝。
我又去问了爸爸,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说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喜欢跟大人上街,羡慕坐在街边吃油凉粉的小伙伴,一家人最高兴的就是发了粮票肉票去买米买肉,那时每天放学一放下书包不学习,原因不是不想学,而是要帮助家里上山拾柴草,早晨的时候要先送羊奶再上学,那时候晚上还经常停电,有时都不能学习,不舍得点蜡烛,想要学习必须早起学,就这样,爸爸小时候一直品学兼优,当了六年班长,初中毕业后,家里不能供其上学了,当时爸爸的班主任还亲自上爸爸家里找过爸爸,可是,还是放弃了,就这样,浪费爸爸这爱好学习者的机会,但是,他说他已经很满足了,奶奶能够把他抚养到这么大。
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几年前,爸爸终于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一次,不像上一次,是好几十个人浩浩荡荡的在干活,有的和泥,有的搬砖,有的在盖,忙的有条不紊,这时的房子,用的是钢筋,水泥,两个星期,就完成了,这是多大的差异啊!
许久,思绪终于从以往回到现在,奶奶经常说,你现在多么幸福啊,能吃上能喝上,还想要什么要什么,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啊,看你爸爸,想学没有机会学,而你,应该学啦,我总是点点头,有一次,我问奶奶,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奶奶说,当然满意,我又说,不羡慕那些高楼大厦,奶奶说,能在小屋里吃饱喝饱,看到下一代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我笑笑。
回头想想我们家的历程,都是爷爷奶奶用毕生精力换来的,爷爷奶奶的一生简简单单,都没有一双像样的衣服,当妈妈给奶奶买衣服时,奶奶还抱怨,不要乱花钱,以前的衣服还能够穿。而我呢,对一切一切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总是想要更多,看看奶奶,那颗追逐于荣华的心淡然了。
前些日子,为了接着盖房子,把那爷爷奶奶的房子拆了,奶奶就坐在旁边看着,随着大锤一下一下,那堵墙,越来越矮,奶奶的脸上似乎很快乐的样子,难道心里真的快乐吗?那辛勤,不知吃了多少苦的结晶就这样缓缓地消失,奶奶真的不心疼吗?也许吧,会很难受,但是,旧的不去,新的又怎么会来呢,房子是总会要拆的,也许,在很久以后,新建的房子也会被拆,因为历史的长河,还在滚滚的流淌,历史,永无止步,会,一直持续下去。
让我们乘着历史的航帆乘风破浪,谱写美丽的乐章!
我的家史作文
我的老姥爷,也就是妈妈的姥爷,他生于1898年,是湖南湘潭人。14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给毛主席当过警卫员和通信员。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想办法和当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彼此取得信任,参加当地党组织的地下活动,长期工作在地方,为当地开展抗日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姥姥是老姥爷四十五岁时生的,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老姥爷共有六个孩子,因为当时生活医疗条件不好,得不到医治所以死去两个孩子,现在在世的只有四个孩子。
1992年,在老姥爷94岁高龄那年的时候,经检查他老人家得了食道癌,医生说他只能活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候,实际上连咽口唾沫喝口米汤都非常疼痛,可他尽可能的强忍着多喝两口,为了让姥姥得到些安慰。四个月后,老姥爷离开了家人。
我的爸爸出生于1968年,妈妈比爸爸小三岁。爸爸是在14岁那年,因体育特长被自治区体训大队录用成为男篮队员。他和妈妈是在建行工作时认识并在1994年结婚。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非常敬业,也很辛苦,他们俩共获过大小31个奖项。
1996年我出生啦!刚出生的我体重3960克,身高50厘米,不算很胖。我在三个多月的时候,就开始长牙啦!10个多月的我已经可以走的很稳。现在在家人、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长大了。我还有一个表妹今年8岁半,上三年级,我憨厚老实可妹妹却很调皮。
了解了我的家史,我感到很荣幸能出生在这个家庭。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老姥爷一样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家搬新家啦!
这是现在我发自肺腑说出的最开心的话了。我之所以对我们的新家这么激动,是源于我们那一段“家史”...
我的父母可以说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城市的,他们都不是天生的新乡市区人,而是从城市的边缘农村来到城市的,尽管现在市区与周边农村的界限已不是那么清晰,农村都在渐渐的融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我还没出生的那个年月,从周边农村来到城市还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当时,来到城市的一大障碍,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他们刚结婚时候的日子:刚到城市,没有住所,就在亲戚家里借住。而借住的日子很不稳定,既要看别人“脸色”,还经常要搬家,今天去这儿住,明天去那儿住,以前在家里没有怎么吃过苦的妈妈,刚结婚不久,就要过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她心情的低落可想而知,直到现在,每当回忆起以前的不易时,还总是将那段风雨飘渺的日子拿出来念叨。后来,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我们一住就是17年,直到现在。
我家现在住的房子可以说是一套“旧宅”了,这里先后住了我表姐一家和我们一家,算起来,它可比我的年龄大多了,它的外观也比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房子要“复古”——一幢两层的独院。这幢房子与城市接壤,骑车不过几分钟就能到市中心,但是因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正好与我家的位置“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这里一直保留着刚盖房子时的郊区式环境。
说实在话,我是挺喜欢这幢房子的:独院,这可是现在只有别墅才有的附属设施啊,比起那些楼房,有个院子可是方便多啦,在这个院子里,分明写满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的第一个家,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是,妈妈却不能把这里当做她真正意义上感情上的家,因为她总觉得她并不是这幢房子的第一任主人,而还是住在别人的家里,她不是属于这里的;再加之2008年房价的不断上涨,所以我们在想:买一套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房子——一个新家。
这就说到我们的新家啦,它的位置几乎可以确定是未来几年内的城市中心地带,良好的位置,户型,以及正好适合我们一家3口的大小,最终使我们决定:不再犹豫,就是它啦!
对这套房子,我们全家都很期待,可是最兴奋的就是妈妈啦。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妈妈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在意。哪个装修队干的质量最好啦,哪个牌子的装修材料最好啦,哪个材料怎样用的效果最好啦,等等这些,还有一些很专业的知识,妈妈几乎都搞明白了。在妈妈去逛和装修有关的商店时,那些商店的店员都对妈妈对装修材料的认识之专业感到吃惊,孰不知妈妈已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网上把各种东西的各个品牌的各种特点给搞的一清二楚,再下店只是为了再实地考察一下实物,毕竟眼见为实嘛。和我们买一幢楼的姨妈一家,只用了2个多月就装修完毕入住了,而妈妈只是准备就准备了3个月,到真正装修时,妈妈又亲自监工所有的环节。可以说,妈妈对新家可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好不容易,在交房将近大半年后,总算是装修完毕可以入住了,我们这才将要入住我们的新家。
站在崭新的房子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房子、新的家具、以及我们喜悦的心情,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全家人的真心在里面,这是倾注了我们全家人心血的新家,也是只属于我们的家。
我的父母,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不懈奋斗了十几个岁月,我家的这段经历,与《闯关东》中主人公的经历很有神似之处,其生活的动力都在于一个“闯”字的精神,对生活的闯,对未来的闯,和对自己的“闯”。而我们的经历,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小水珠,从小见大,和我们一样有类似经历或类似追求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山里那些用功读书的孩子,不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闯出大山嚒;办公室里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不就是为了闯出自己的价值嚒。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物质享受,可以说,人人都在努力闯,闯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们这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也代表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我们不断的努力,只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而我也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滚滚历史长河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一本本厚厚的史书,一处处风景宜人的名胜古迹,都写着它们的独特之处,它们的高大,雄伟,深奥,大概让你感觉到可望不可即,但是,其实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是我们的过去,家里的一段段故事就是美好的见证,在我平平凡凡的家庭里,有那美好的故事。
白发苍苍的奶奶谈起那过去的历史总是充满笑意,过去的一切切似乎给奶奶留下太多,倚在奶奶身上,静静倾听那引人入胜的故事:
1960年左右是个些充满灾难的年月,除了自然灾害,还有全国上下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政策折腾而造成人为社会灾害。当时,全国因饥饿而死亡的人达三千多万,山东省死人也数百万。说到这可怕的数字,奶奶的眉头紧皱,像身临其境,又处在那年头一般,不忍心打破这寂静,等了一会,奶奶接着说起来当时的市民就是百万饥民,那时的年代由于物资奇缺,没东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票”人们每月去领,数量有限,副食品奇缺,凭“票”领的食品根本饱不了,有些家庭孩子多,那更是困难,就像奶奶家,一共有五个孩子,最大的才19岁,那就是奶奶,最苦的时候,全家人看着一丁点菜汤发呆,全部的孩子都啃一个地瓜,那该是多么无助啊!
求生的欲望把大家逼出门,去找吃的,大自然成了取之不尽的源头,真的取之不尽吗?不是的,当时真的能吃的都吃了:开始是野菜,后来是普通的草,最后是所有的绿色统统吃光,灾难还在~大家的肚子还在叫,怎么办?人们开始吃树皮,时间一点点过去,身体终于坚持不住,奶奶的邻居得了浮肿病,手腕像腿一样粗,一捏就白,凸下去,好久才反弹上来,腿呢,比腰还粗,很残忍,完全靠白开水维持生命。还好,奶奶一家很勤劳,在大灾难没来的时候就准备了一些粮食,挖了很多野菜,在灾难时刻,用信念,用行动,计划着,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度过了,奶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丝的笑容,带着小小的骄傲。
奶奶说他的妈妈还见过共产党和日本鬼子,先见到的是日本鬼子,那天在瓜地里,日本鬼子还开了几枪,但是没打中,就跑了,至于共产党,是他们共党的一次行动,住到了奶奶家,奶奶家韭菜长得很大,像小葱一样,共党叔叔还吃了几根,在旁边的奶奶站着也想吃,共党叔叔还给了奶奶几根,奶奶的妈妈不让奶奶要,共党叔叔还和蔼的说,没关系,吃吧吃吧,奶奶幼小的心灵就刻上共党叔叔的笑,对共产党有着深深的敬仰。
“那爷爷呢,什么时候有的爷爷。”我焦急地问道,奶奶依然充满着笑,还带着幸福,奶奶与爷爷的故事,似乎很精彩,奶奶一偏头,还有点年轻不好意思地说他们是奶奶21岁时认识,村里人介绍在一起出去玩了几次,他人很好,也很勤劳那时的婚姻没有自由,双方家长说好,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爷爷,但是,奶奶说她很幸运会遇到爷爷,爷爷为人很善良,当时他去山里找草药给他姐姐治病,村里还有患者,爷爷就把草药分成两半,白白给别人用,要是自家的菜长得好,爷爷还会给别人一些,因此,爷爷奶奶和邻居的关系特别好听奶奶讲述完这段历史,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当今的人们极少有爷爷这样的年轻人了。好心有好报!后来爷爷经人介绍还有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虽然爷爷只是工人,但是厂子里工资第二高的,一个月20块钱,当时的20元十分珍贵,是现在的几十倍,就这样,过了几年,准备了一些钱,他们就要破土动工了“盖房子”奶奶说他们的房子才真正是一块砖一块瓦盖起来的,每一块,都积存着心血,灌溉着汗水,比如打房梁的竹子。
那一天,工作完后的爷爷,推着小车,步行到李村去,这一段路程,大概有几个小时了,到了以后,天都黑了,把竹子装车,然后慢慢地往家推,在路上,看到了邻居,邻居想和爷爷一起推,爷爷连忙推脱,因为别人帮忙还要还情大礼···过了一会,遇到了上坡,怎么推都推不上去,结果,爷爷把它们卸了把竹子一点点运上去再推车然后装上,路,依然好长好长,汗如雨注,但爷爷没有放弃,艰难,一直走,凌晨几点钟,奶奶听到敲门声,爷爷终于回来了,望着爷爷像被雨淋透的样子,奶奶的眼角湿润了,讲述的时候,奶奶目光呆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奶奶说,都是自家人忙来忙去,用的不是水泥,而是黄泥,顶棚用的是稻草,过了两个多月,房子才建好,从此,一家人有了小窝。
我又去问了爸爸,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说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喜欢跟大人上街,羡慕坐在街边吃油凉粉的小伙伴,一家人最高兴的就是发了粮票肉票去买米买肉,那时每天放学一放下书包不学习,原因不是不想学,而是要帮助家里上山拾柴草,早晨的时候要先送羊奶再上学,那时候晚上还经常停电,有时都不能学习,不舍得点蜡烛,想要学习必须早起学,就这样,爸爸小时候一直品学兼优,当了六年班长,初中毕业后,家里不能供其上学了,当时爸爸的班主任还亲自上爸爸家里找过爸爸,可是,还是放弃了,就这样,浪费爸爸这爱好学习者的机会,但是,他说他已经很满足了,奶奶能够把他抚养到这么大。
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几年前,爸爸终于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一次,不像上一次,是好几十个人浩浩荡荡的在干活,有的和泥,有的搬砖,有的在盖,忙的有条不紊,这时的房子,用的是钢筋,水泥,两个星期,就完成了,这是多大的差异啊!
许久,思绪终于从以往回到现在,奶奶经常说,你现在多么幸福啊,能吃上能喝上,还想要什么要什么,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啊,看你爸爸,想学没有机会学,而你,应该学啦,我总是点点头,有一次,我问奶奶,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奶奶说,当然满意,我又说,不羡慕那些高楼大厦,奶奶说,能在小屋里吃饱喝饱,看到下一代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我笑笑。
回头想想我们家的历程,都是爷爷奶奶用毕生精力换来的,爷爷奶奶的一生简简单单,都没有一双像样的衣服,当妈妈给奶奶买衣服时,奶奶还抱怨,不要乱花钱,以前的衣服还能够穿。而我呢,对一切一切似乎没有满足的时候,总是想要更多,看看奶奶,那颗追逐于荣华的心淡然了。
前些日子,为了接着盖房子,把那爷爷奶奶的房子拆了,奶奶就坐在旁边看着,随着大锤一下一下,那堵墙,越来越矮,奶奶的脸上似乎很快乐的样子,难道心里真的快乐吗?那辛勤,不知吃了多少苦的结晶就这样缓缓地消失,奶奶真的不心疼吗?也许吧,会很难受,但是,旧的不去,新的又怎么会来呢,房子是总会要拆的,也许,在很久以后,新建的房子也会被拆,因为历史的长河,还在滚滚的流淌,历史,永无止步,会,一直持续下去。
让我们乘着历史的航帆乘风破浪,谱写美丽的乐章!
我的家族史作文
我对家族的记忆是从曾外祖父开始的。挂在老屋堂中那张布满灰尘的自画像,便是曾外祖父留给我唯一的记忆。他那清瘦的脸,锋利的眼睛,活像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我的曾外祖父没有进过一天私塾,他却能熟背《幼学》与《增广贤文》。
曾外祖父名叫徐作玉,生于清朝时期,殁于解放前年。他少时聪颖,勤奋上进,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改变了我的家族命运。
在我的家族史中,曾外祖父是第六代过继的。曾外祖父本不该姓徐而是姓周,他身上流着的是周家的血脉。他刚刚生下来就被我祖上抱进了家门,而后就在这里长大。然后娶妻生子,独立门户,延续子孙。曾外祖父的父母也是无法养活他才不得已将他送人,长大后那个女人不止一次来看他,每次拉着他的手时都是泪流满面,眼泪里满载着沉重的忏悔。曾外祖父那时并不明白女人为什么见到他如此伤心,许多年之后都是他去看女人。他说,这个身子是母亲给的,无论怎样都要尽孝。
曾外祖父十多岁就娶了我曾外祖母张氏,张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自从嫁进家门后,可以说家里是井井有条。曾外祖母起初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大龙和二虎。大龙十二岁那年去门前的水沟里戏水,被卷进漩涡丢了性命。而二虎带到两岁高烧不退,请郎中无药可施最后也殒了命。这两次沉重的打击,把曾外祖父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曾外祖父知道,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注定他的一辈子也不会有后。之后曾外祖母连续生了五个女儿,最小的是我奶奶徐中元。我奶奶出生之后,曾外祖母就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曾外祖父算是个开明的人,他说没有儿子就带个女儿在家也是一样的。当时村子里“上门女婿”还及少,最流行的就是过继。将别人的儿子带在自家门下,然后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养大。曾外祖父说,女儿毕竟是自己身上流的血脉,这样也就延续了香火。曾外祖父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曾外祖母的赞同,两人商量过之后决定找个出众的男子上门来。
我爷爷的命运与曾外祖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说法有点不同,他是上门女婿。准确地说,我家是七代无后。生个男丁是整个家族共同奋斗的事情,他们都希望能够延续那烛香火。
我爷爷年龄比我奶奶长出十岁,他是村子里最有文采的人。两家都是地主成分,也算是门当户对。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地主也只不过是一种叫法。那富裕繁华的家族史,随着红白相争已经迈入了灭亡。等待着的是无限摧残和折磨。
爷爷在私塾念书时,曾外祖父去找过他,直接跟他说了想法。爷爷是个开明的人,他也早就对曾外祖父救济乡邻早有耳闻。最后他答应了曾外祖父的请求,同意做上门女婿。
曾外祖父在世的时候,总是想着法子去帮助别人。他常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家世代是地主,曾外祖父从不坑害百姓。左邻右舍,上邻下屋,没有一户没跟我家借过柴米油盐的,只要有人上门来曾外祖父绝不会让他空手回家。曾外祖父说,不是万不得已,人家是不会上门来的。借出去的东西,曾外祖父也从不收回。
曾外祖父的这颗善良的心,终于感动了上苍。我爷爷与奶奶婚后次年,就生下了我父亲。望眼欲穿的曾外祖父终于为自己争得了地位,他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哭着说:列祖列宗你们看,我们有后了,我们有后了。他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告慰先辈的英灵,同时也是用来宽慰自己。现在从科学的角度看来,那时我的祖辈也只不过是个巧合。曾外祖父更不可能有能力左右生男生女。他只不过是对这个家抱负了太多的希望,那种希望在脑海中会出现另外一个场景。最终能够在他这一代了却心愿,这对于曾外祖父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我父亲七岁那年,曾外祖父突然起病。听奶奶说,曾外祖父去世的那天家乡满天漫雪,飘飘扬扬的雪花把村庄覆盖了。
曾外祖父去世时只有五十岁。曾外祖父去世的时候,我父亲也未成年。曾外祖父患的是癌症,他重病的时候撑在父亲的肩上上厕所。奶奶说,他最疼爱的人就是我父亲。
曾外祖父去世后,我曾外祖母张氏后来没有改嫁,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活了89岁,在后来的日子里,虽然有着地主成分,但是家里依然是吃的黄薯和野菜,我几岁的时候与她一起去挖过地菜。
去世之前,曾外祖父在青龙嘴看了块墓地。那块墓地是我家对门的一坐小山,在我家的左侧一百多米处。曾外祖父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要埋在那个地方。我父亲说,曾外祖父会看风水的。他知道那个地方好,能够保佑后人平安。明白曾外祖父的想法时,是我去过陈门五杰的故居之后,陈氏祖先把坟墓葬在屋背后,目的就是看到后人兴旺发达。其实,这个普通的农民不是看中了什么风水,他是想死后时时刻刻都看着家人,守侯着那个自己亲手建立的家。
我家是地主,这是曾外祖父奋斗来的荣誉。家族可以说是兴旺发达,做了一个大屋。两边是巷道,中间是堂前,堂前前面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是厅房,厅房对着天井的那堵墙是古木雕刻的门窗。在堂前与巷道之间,有两根大屋柱,这两根屋柱将整个堂前的前半部分顶起。
我是在东边的厅房里生的,西边的厅房在曾外祖父去世之后就被分了出去。这也是因为我家是地主的缘故,分割财产在那时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反抗只会是更加的糟糕,我家没有做出任何不是的举动。
曾外祖父做的这些房子,住了四代人。在我这一代的时候就住得很少了,但我小时候6岁之前都还住在这里。之后我离开了这个地方,我没有想过离开之后就不再回去了。很小的时候,我就想着把门前那片地全部种上竹子。苦竹吧。南竹长大了会有人砍去卖的,小竹会砍了用来做蔑。只有苦竹是派不上用场,连烧都不起火焰。那时,那块地主要是用来种红薯,而且是红薯收成最高的地。父亲怎舍得去栽竹子,我没有提出过这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在我的心里生根了许多年。
十年以前,那一半被人夺走的屋里出了大事。那家人的小孩得怪病去世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曾外祖父害的。后来那家人转手卖了,来住的人说是晚上有鬼压他。数月后,硬是把屋拆了重新再做。结果那个堂前就一分为二,屋柱也只留下孤独的一只。
三年前,旁边的那些房子陆续都垮塌了,最后也就只剩下堂前。可是今年的那场大雨过后,堂前也没有幸免。堂前倒下的时候,把门前的那个天井也砸垮了。最后连天井下的那棵柑橘树也被砸断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我的家族史
爷爷说,从爷爷那一代起,家里就一直在村里种地,是地道的农民。至于那些前辈,我没有办法去学习,因为爷爷的年龄,很多事情都被遗忘了,但是爷爷那一代的爸爸听了一个小故事。爷爷说他爸爸的日子很艰难,家里很穷,他爸爸是个赌徒,过着几顿饱饭。吃一顿粥很好。如果你饿了,你会吃草根什么的。爷爷还说,因为饥饿,他的一个兄弟饿死了!我无法想象以前的生活有多艰难!!爷爷读书已经好几年了。在几个村子里只有一个老师(他们的名字叫Mr.)。但是他不能长时间读书。没有学费,也没有时间在家学习。他必须帮助他的家人。当时,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还没有解放。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的“统一思想”,三民主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的”思想,被政权的力量强行灌输给人民。然而,“统一思想”的措施并没有改变多元主义的局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三大思潮的格局。虽然清朝的推翻结束了封建制度,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挨饿的人已经不是新闻了。所谓的民主只是一个面具。
但是在爷爷这一代,人们的生活仍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爷爷在20岁时和奶奶结婚,生了7个孩子。这是巨大的压力!听爷爷奶奶说,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工作很努力,你每天起得很早,回来很晚,你在地里工作很昏暗。后来,中共中央犯了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奶奶抱怨说,如果村民们一起种植和吃饭,他们在家里就买不起任何值钱的东西。一旦他们发现,甚至是一个鸡蛋,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可见,我们党对这一改革高度重视,态度十分严谨。而且,这种“大锅饭”的做法也看不出有多公平,奶奶说,爷爷在农作生产队,她带着孩子们在家,参加村里的农作。奶奶通常很早出门,很晚回来工作,但是在吃饭的时候,负责分餐的人对奶奶的粥很不公平。奶奶很累,但她没有足够的食物来补充她的能量。此外,她还要照顾几个孩子。她太饿了,甚至不能喂他们牛奶。
听了这话,我不禁尊敬起奶奶来。多么伟大和坚强的女人啊!
艰苦的生活来自懒惰和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中共中央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导致人民生活不能温饱。历史错误的原因在于“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向中央决策者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机可以马上到来。另一方面,匈牙利、波兰等地的事件,以及之前国内知识分子的态度,也让毛泽东嗅到了“权利”的危险。陈云等少数民族的保守思想被抛弃,“左”幽灵在各个领域盛行。1958年,大跃进全面展开。喊着追赶美国和英超的口号的人们组成了人民公社。集体的人宁愿饿着肚子砸锅子炼钢。“与天作战,乐无穷”的精神激励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生产的目的似乎是生产本身,而不是产品。当人们最终发现主观能动性不能取代自然规律时,他们已经付出了不可逆转的代价。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浮躁的味道。刻板的思维、无意义的比较和盲目的乐观主义是它的关键词。随着“大跃进”和“赶超英国、英超和美国”的口号,各方面都掀起了建设热潮。群众正沉浸在集体狂欢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个时候,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是不现实的,这离痛苦的经济调整还有几年的时间。
大跃进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运动后,5亿中国农民放弃了他们的小锅和炉灶,集中在公共食堂吃正宗的大锅饭。
家族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国历尽风雨,一代代前辈们的拼搏换来了现如今的繁荣昌盛,在近百年间我的家族也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走过了好几代。我要感谢任姐,借此机会让我了解到我家的前世今身。
我想主要说我爷爷,从我爷爷的曾祖父起就是地主,但到了我的曾祖父那一代因为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打地主分土地的农民起义进行的热火朝天,但由于我的曾祖父是个明理人,主动妥协上交了土地,并自愿加入了八路军,成了一名游击队战士,并于我的曾祖母结婚,抗战胜利后生下了我的爷爷。爷爷是山西人,出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历了一系列事之后与奶奶结婚定居上海,他对我说,那时候家里到处印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他的成长是伴随着军号与标语的,爷爷的背景堪称传奇。
他是一名越战老兵,十八岁的时候在他父亲的支持下参军,凭着出色的身体素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爷爷被分到野战部队侦察联队,从此背井离乡,进入深山老林,我问爷爷对此后悔吗,那期间一年甚至一次都回不了家,每天都要进行繁重的训练,就没有退缩吗?爷爷没直接回答,他讲了一个故事,刚进部队的时候练铁脚板,这是基本功,天天背着几十公斤的负重在山里十几二十几公里的跑,鞋袜一脱下来,那脚上的水泡跟拇指般的大,滋滋的冒着血丝,他们一个班的新兵蛋子天天哭,一边哭一边用针把水泡挑破,第二天又要练怎么办,就拿破布棉条死死地裹住,然后咬着牙用力地跺脚来让自己的身体麻木,就这样疼了又疼,几个月下来脚底就长了一层厚茧。我嬉笑得打断他说,那到底为了什么要做到这个地步,爷爷他一下子喝住我,中国的军人就没有退缩的,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恨不得往行军包里装石头加分量,为得就是打仗了,能一夜走一百里,再难的情况都能打赢。这一句话,听上去是大话,但爷爷真的亲身验证了,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爷爷所在的侦察部队作为第一批进攻部队挺进了中越边境的密林深处,那一场战役是爷爷的光辉史,却也是爷爷最不愿提起的一段历史,但为了这次家族史,爷爷倾诉出了多年的愧疚。
由于先头部队的充足情报与敌后破坏,战事进展之快快到所有人都未料及,爷爷带着一个班的精锐负责打探越军的战略部署,再搜集情报后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情报运送,他们再一次冲进密林,但爷爷选择铤而走险,带着队伍与无返顾地踏进了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雷区,这一片雷区至今还存在着大量被遗弃的挂雷,拌雷,而在当时则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爷爷哭着告诉我,当时几百个人追他们11个人,怎么躲也躲不掉,但后方主力马上就要总攻,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送回去,才只好决定这么做,结果确实让越军减慢了追击速度,但爷爷付出的是战友一个接一个的牺牲的代价,爷爷回忆,刚做决定时,所有人脸色都阴沉至极,但仍抱着一颗不计生死的心接受了现实,在太阳下山前,他们趁着日光尚存与强硬的判断能力快速推进,甩开了越军,越军不敢前进但疯狂的敌人对那一小片区域进行了覆盖式炮击,伴随着炮击的还有被强制引爆的地雷,那一轮炮击让爷爷失去了三名兄弟,他们剩下的九人靠发了疯的挖地坑而免遭于难,爷爷说到这动了动他的左手,那根食指是严重畸形的,我一下子闪过爷爷刨坑刨断手指的情形,爷爷直接的告诉我,他那时知道已经骨折了,但生死之前不容他停下来,他曾有把它切掉的念头,是队友强行制止的,这时候我再也笑不起来,所做的只是默默地听着,爷爷不停的用那套老式棉服的衣袖抹眼睛,我被父亲制止,不要继续谈论这个话题,爷爷推开父亲说都这么多年了是该让后人知道中国的来之不易啊。
至此时,才得以继续,爷爷记得很清楚,到了夜里漆黑一片,仅有的照明是个老式行军手电,远比不上如今人手一个夜视仪,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采取每人间隔五到六米围成一个圆形的方式前进,爷爷说夜里很难分辨雷的位置,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防止被连带的风险,他哭诉这就是在赌博,在赌谁的运气号,痛骂自己是在拿所有人的命碰运气,爷爷捂着脸说,那一夜爆炸声想了两次,五个人没了,身边的兄弟直接用身体扑下了一颗跳雷,挡下了上百颗的钢珠,那年英勇就义时,19岁,爷爷扇自己巴掌吼着为什么不是自己这个老兵,但他意识到,情报一定要送下去,不能停在这,他说那一刻所有人默默的整了整衣服,然后敬礼,之后便离去了,那些死去的战友仍长久地躺在他们离开的地方,因为是禁区,即使胜利后也没能带回他们,虽然情报在黎明之前送抵了指挥所,但在那之后的路依然凶险,爷爷有些感慨地说,快突破雷区的时候终于轮到我了,老天爷来找我了,自己的背包锁扣勾到了一颗放在约一米高的小树上的挂雷,爷爷抱着侥幸又悔恨的心情回忆当时的情况,在插销被勾出的刹那感受到了这一微小的力,猛得向前扑去,多亏了厚实的背包免于一死,但手脚上的的弹片却完全限制了行动能力,爷爷说着边撸起裤腿,小腿后侧是横一条竖一条的疤,他说当时要是死在那了说不定也是一种解脱,不过但就不会有我和我爸了,最后的结局是另三位战友完成任务后带着部队救回了爷爷,胜利后,爷爷和他的战友们被授予集体一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一次,并追授牺牲的七名烈士战斗英雄称号,再之后,爷爷因为受伤严重被迫退役,经部队介绍认识了我的奶奶,便有了我爸,随后就有了我。
我问爷爷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爷爷说,他希望中国一辈子都不要打仗,战场的残酷是永远无法从影像资料中体会的,那种经历生死最终仍失去的痛苦与悔恨永远也平息不了,爷爷说,他感谢那些逝去的战友,换来了如今强大的中国,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枪没有炮,不用步兵冲锋陷阵,如今的盛世是数千万的性命拼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国家,尊重烈士尊重军人!
我的家族史作文
岁月的长河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辙深深印在石板路上。那车轮曾穿梭过深山古林,也曾饱经过清露寒霜。春来秋往间,花开花谢,历史的车轮早已浸透了落红的芬芳。家族的起起落落,人生的喜怒无常,回望,早已布满了历史的沧桑。
洪洞的那一棵大槐树是否依旧枝繁叶茂,树上的老鸹窝是否仍是幼鸟们的心灵依靠。那故乡的黄土可曾随风吹到齐鲁的西北,而我又几时能够饮一碗故乡的清水。元末明初,连年的战火还未熄灭,浓浓的硝烟亦未散尽。齐鲁大地,一片凄凉,连年战火,家破人亡。那田间的沃野,曾几何时变得野草枯黄;金秋的季节,曾几何时也变得家家凄凉。残酷的干旱,无情地夺走百姓的庄田;而黄河更加肆无忌惮,它冲破堤坝,冲走了唯一的家园。战争最为凶残,刀光剑影间,富庶的齐鲁早已变得荒无人烟。
洪武移民恩泽万世,晋人东迁德满乾坤。背井离乡,谁愿意流浪?客走他乡,谁不感到迷惘?但谁又敢违抗,因为那是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吻那槐花最后一次的芳香,饮那井水最后一次的清凉。背起包袱,踏上迁徙的漫漫征途,踏上开荒拓土的道路,可又有谁知,他背上的是建村的重担,需要重建家园。走过泱泱岁月,跨过条条山川。驻足齐鲁西北,扎根鲁西平原。辛辛勤勤地耕作,生生不息地繁衍。满才村从此建下,家谱上写下:始祖张氏成家。几百年来风风雨雨,十几代人奋斗不息。人们忘不了他迁徙金色传奇,更忘不了他建村的丰功伟绩。
春来秋往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潮起潮落之间,送走了封建的明清,迎来来了中华的新生。没有地主的剥削,减轻了双肩的负担;没有官府的压榨,终于盼到了蓝天。抬望眼,那云正白,那天正蓝。
熟悉的爆竹响起,记忆的焰火燃放。花开漫天,亲吻童年的星光。袅袅炊烟,是否依旧萦绕着厨房?喃喃燕语,是否仍然在屋檐回荡?时光匆匆流转,忘不了祖父在我儿时的陪伴。记忆中,我家还有一匹白马,此时此刻,闭目凝神,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嘶鸣。一望无际的麦田,祖父与父母在其间时隐时现,隐约看到他们弯弯的脊梁。麦垛在麦场高高堆起,时值正午,只见白马拉着重重的石磙一圈一圈地反复碾压着麦穗。而今,那匹白马早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只有那个石磙依旧停放在村西头,不知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淋。阳光晒在黝黑的皮肤上,皮肤渗出了细细的汗珠,那汗珠浇灌出了丰收的喜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升日落间,告别了那土与草砌成的房屋,红砖绿瓦成了村子里最炫的色调。一台电视机,是最奢侈的耐用品;一台缝纫机,是嫁娶的必备品;一块手表,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十几载星起星灭,十几载花开花谢。人们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挥洒着青春与无悔。
前进的道路总是漫长与曲折的,无论人生还是国家。十年浩劫,有多少的人顿足捶胸,动乱年代,又有多少的人饱受摧残。红色的国旗依旧在风中招展,雄伟的长城依然在山间绵延,然而一场国家的为难在所难免。显眼的衣服被认为是走资情调,家庙里的灵牌被批为封建陋习。统一的大锅饭虽然也是热气腾腾,却再也调不起百姓的热血与激情。粮食的亩产高得像天文数字,而现实却是一条条生命正在饱受饥饿的摧残。祖父每当回忆起往事,总会感慨人世的悲欢,总会叹息国家的磨难。记忆的伤痕不想回望,又忍不住回望。忆苦思甜,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七九年的那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风吹绿了大江两岸,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唤起了中华儿女的激情,唤醒了炎黄子孙的热血。转眼间,到处是丰收的笑颜。机械化的快捷代替了手工的缓慢;昔日的乡村也变成了幸福的乐园。那个石磙不知已经被搁置了多少个春秋,春耕秋收时早已遗忘了那一头头的耕牛。光阴匆匆,唯一不变的是那夜幕下点缀的繁星。
计划生育政策的颁行,减缓了五千年文明古国人口的增长,而我却依旧悄悄地出生。多了一口人,父母的肩膀也就多了一份沉重。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的黎明,秋收时节更是昼夜不停。而我也在开始我人生的征程,爷爷做的木陀螺急速的旋转,手中的风筝在风中高高的飞翔。懵懵懂懂地问爷爷:为什么我没有长出翅膀?那一份天真至今难忘。渐渐长大,书包跨上了肩膀。走入学堂,追寻自己的理想。小学里的时光无忧无虑,不用考虑每天的做饭吃饭,无需思索明天的悲欢。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九年义务教育的阳光那么的和煦,那么的光亮。升入初中,不再是懵懂的童年,不再那么口无遮拦。寄宿的生活割断不了心中的挂牵,每个夜晚总是盼望着回家的团圆。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记得当我初三的那一年,祖父便与世长辞,心中悲痛难言。祖父的音容笑貌依稀浮现在脑海,那些一起下棋的时光更是刻骨常在。自古好事两难全,擦干了泪水,继续向前行。当顺利地进入武训高中时,情不自禁地仰望蓝天,相信这一切祖父在天国能够看见。多少个日日夜夜追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多少个日日夜夜缅怀祖父的和蔼与慈祥。
高中的那个清心湖是否依旧波光荡漾,门前的那些小贩是否依旧吆喝满天。我的高一洒满了泪水,洒满了悲催。当一次次的希望,在一次次的失望面前撞得粉身碎骨,泪水模糊了双眼。可是,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每想至此,便擦干泪水,继续前行。高二与高三分了文理科,却依旧少不了起早贪黑。每天睁开惺忪的睡眼,抬起沉重的头,望着写满粉笔字的黑板。英语听力每天清晨充斥着双耳,代数几何几乎占用了所有的草纸,语文之乎者也讲了一遍一遍,文综更是少不了每周三次的测试。当我在校园里奋笔疾书时,父亲时时刻刻关注着高考政策,母亲默默为我祝福为我祈祷。
2012农历辛卯年腊月初十,我姐嫁娶。鞭炮响彻穹宇,喜字粘满院墙。时光流转中,嫁妆发生了反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家电应有尽有,西式的婚纱照诉说着无尽的幸福,新潮的吊灯照耀着甜蜜的新人。腊月的风裹挟着多年的情,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了相逢。多少次寻觅,多少次梦萦,愿执子之手穿越生命的旅程。鸳鸯双栖,徜徉幸福海洋;翼鸟双飞,翱翔恩爱蓝天。新郎新娘在好友祝福里三拜,在亲人恭喜中九叩。然而,三拜,拜不尽二十一年的深深关怀;九叩,叩不尽二十一载的谆谆教诲。囍酒尽,筵席散。昔日闺中女,今做他人妻。历史也正是在这一家一家的娶媳嫁女中沿袭。
时光匆匆,二零一二年高考如期而至。且不说那惊心动魄的两天两夜,只那些等结果的日子就令人提心吊胆。六月的阳光暴晒着大地,闷热的空气充斥着整个世界。何去何从,一切未知。会是徒劳吗?每个夜晚总要承受这个问题的拷问。终于,期盼已久的日子到了,却又不敢去查询,最后还是在内心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输入了考号。幸甚之至,我心释然。然而,离别也将不远矣。当收到通知书后,更深深恐惧起着即将到来的离别。我们的昨天太短,等不到天长地久。我们的明天太远,不能与父母相守。八月的风吹黄了麦田,更吹散了家的团圆。离别哪天,灰色的蓝,承载着我的故乡梦;挥别的手,再多温柔,握不住心中的痛。我的哪一年,才能停止想念;月圆的哪一天,才能回家团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在岁月的长河中荡涤,无数次的起起落落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不必感伤人世的悲凉,不必感叹岁月的沧桑,让自己学会做灵魂的飞翔,奔跑时永远向着阳光。偶尔回望,定是一路芬芳。
我家的“家史”
我家搬新家啦!
这是现在我发自肺腑说出的最开心的话了。我之所以对我们的新家这么激动,是源于我们那一段“家史”...
我的父母可以说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城市的,他们都不是天生的新乡市区人,而是从城市的边缘农村来到城市的,尽管现在市区与周边农村的界限已不是那么清晰,农村都在渐渐的融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我还没出生的那个年月,从周边农村来到城市还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当时,来到城市的一大障碍,就是没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他们刚结婚时候的日子:刚到城市,没有住所,就在亲戚家里借住。而借住的日子很不稳定,既要看别人“脸色”,还经常要搬家,今天去这儿住,明天去那儿住,以前在家里没有怎么吃过苦的妈妈,刚结婚不久,就要过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她心情的低落可想而知,直到现在,每当回忆起以前的不易时,还总是将那段风雨飘渺的日子拿出来念叨。后来,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我们一住就是17年,直到现在。
我家现在住的房子可以说是一套“旧宅”了,这里先后住了我表姐一家和我们一家,算起来,它可比我的年龄大多了,它的外观也比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房子要“复古”——一幢两层的独院。这幢房子与城市接壤,骑车不过几分钟就能到市中心,但是因为城市的发展方向正好与我家的位置“背道而驰”,所以我们这里一直保留着刚盖房子时的郊区式环境。
说实在话,我是挺喜欢这幢房子的:独院,这可是现在只有别墅才有的附属设施啊,比起那些楼房,有个院子可是方便多啦,在这个院子里,分明写满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的第一个家,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是,妈妈却不能把这里当做她真正意义上感情上的家,因为她总觉得她并不是这幢房子的第一任主人,而还是住在别人的家里,她不是属于这里的;再加之2008年房价的不断上涨,所以我们在想:买一套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房子——一个新家。
这就说到我们的新家啦,它的位置几乎可以确定是未来几年内的城市中心地带,良好的位置,户型,以及正好适合我们一家3口的大小,最终使我们决定:不再犹豫,就是它啦!
对这套房子,我们全家都很期待,可是最兴奋的就是妈妈啦。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妈妈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在意。哪个装修队干的质量最好啦,哪个牌子的装修材料最好啦,哪个材料怎样用的效果最好啦,等等这些,还有一些很专业的知识,妈妈几乎都搞明白了。在妈妈去逛和装修有关的商店时,那些商店的店员都对妈妈对装修材料的认识之专业感到吃惊,孰不知妈妈已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网上把各种东西的各个品牌的各种特点给搞的一清二楚,再下店只是为了再实地考察一下实物,毕竟眼见为实嘛。和我们买一幢楼的姨妈一家,只用了2个多月就装修完毕入住了,而妈妈只是准备就准备了3个月,到真正装修时,妈妈又亲自监工所有的环节。可以说,妈妈对新家可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好不容易,在交房将近大半年后,总算是装修完毕可以入住了,我们这才将要入住我们的新家。
站在崭新的房子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房子、新的家具、以及我们喜悦的心情,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全家人的真心在里面,这是倾注了我们全家人心血的新家,也是只属于我们的家。
我的父母,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不懈奋斗了十几个岁月,我家的这段经历,与《闯关东》中主人公的经历很有神似之处,其生活的动力都在于一个“闯”字的精神,对生活的闯,对未来的闯,和对自己的“闯”。而我们的经历,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小水珠,从小见大,和我们一样有类似经历或类似追求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山里那些用功读书的孩子,不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闯出大山嚒;办公室里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不就是为了闯出自己的价值嚒。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物质享受,可以说,人人都在努力闯,闯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他们这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也代表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我们不断的努力,只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而我也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的家族史
先讲讲我爷爷吧。解放前,他老人家是非常要强和有能力的人。年轻时,凭借自己的信誉和惊人的口才通过用很少的钱从吉林贩马到黑龙江卖淘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在黑龙江宝清县购置土地。逐渐做大成为宝清县富贾一方的地主。为了防范地方土匪,家里围墙的四角建有堡垒,有一支洋枪队看家护院。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进东北,太爷爷家曾被征用作为驻军的司令部。为了了解他,我曾去了宝清县。到了那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他在那里置地。因为宝清县幅员辽阔,水土条件太好了,解放后,王震将军成功开垦北大荒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至今,宝清县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那里现在是农场集约化管理。行车时,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各农场分部的标牌。可以肯定,爷爷在立业上做到了去下几点:一是精打细算、二是吃苦耐劳,三是自力更生,四是勤俭节约,五是独具慧眼。他老人家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接下来再聊聊小爷爷和二爷爷吧(大爷爷由于家里有钱染上大烟后,被太爷爷扫地出门下落不明。太爷爷好严厉呦)。小爷爷在家排行最小,从小倍受太奶奶娇惯。因为有人遮风挡雨,家里条件又好,在一面坡中学毕业后,被二爷爷送到牡丹江公安学校学习。生平没什么大的作为。可以说小爷爷一生都是在是在二爷爷的关照下生活。不过,小爷爷的字写的非常漂亮,多数是繁体字。这一点我很敬佩他。他一辈子行走在公检法部门,也算是被外界人羡慕过的。而二爷爷则不然,由于太爷爷不同寻常的眼界,他的子女除了我老姑以外都被送到学堂读书。其中,二爷爷最优秀。二爷爷解放前就是中共地下党。土改前,由于二爷爷是共产党,先知先觉要土改了,掌握政策的他回到宝清不顾太爷爷和他拼命,把家里的土地分别卖掉和送了人,处理完这些事,将全家转移到距哈尔滨很近的黑龙江的亚布力。解放后定成分时,我们家被定成了贫农。太爷爷躲过了被打土豪分天地要命的一劫。建国后,二爷爷从公安局侦查员做起。在哈尔滨是破获众多国民党敌特案件主要办案人之一。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了。后来,由于有文化和自身的聪明与能力,被黑龙江省省长李范武和省委书记欧阳钦看中,曾做过二人的秘书。经过秘书时期的镀金,又回到了省公安厅做副厅长。受文化大革命砸烂公检法波及,被下放五七干校。文革结束后,下海经商。曾是黑龙江三江集团的股东。1995年,撤股举家前往美国。至此,也断了和二爷爷家的联系。
到了我这一代,最有能力的是二爷爷家的大姑姑,她是哈医大的眼科医生,1990年公派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我1974年去二爷爷家时就看见大姑姑在学英语)。学业有成后,费尽周折转道美国。后来,陆续带走了全家(爸妈,两个弟弟,一侄子,一侄女)。二爷爷和他的女儿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我虽然也很努力,与二爷爷家的大姑姑相比相差甚远呦。其实,我懂事后,二爷爷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现在想来,二爷爷之所以能影响我,那是他对家人的亲情和勤奋上进所致。我所经历二爷爷对家人很多事情,他都是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的。
家族史
时间不断前进书写不尽历史。但并非只有英雄的生平,朝代的更迭才能称之为历史。每一个小家的变化,每一个家庭的过去,那属于每个家族的家族史也都是历史,是最靠近你的,对于你最有实感的历史。
而我的家族史,是这样的。
从我父亲的口中得知,我们家的祖籍并不在上海,而是在江苏南通市的一个名为张芝山镇的小镇那里。但张芝山镇也实际上并非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那只是我太爷爷定居的地方,更早的祖先所生活的地方并非那里,他们生活的地方到底是哪里,也实在是无人得知了。我的太爷爷在曾是小刀会的一员,小刀会是清朝时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承袭“反清复明”的口号。在1853年我太爷爷所参加的小刀会起义失败之后,太爷爷独自一人离开家逃亡。听父亲说,那时如果没逃走,被抓到了是要杀头的。于是,太爷爷就独自逃到了张芝山镇,这个当时人烟稀少,颇为偏僻的小镇上。走出镇几百米全都是芦苇塘,可见其偏僻程度。逃到镇上后,太爷爷便在那里定居下来了。
因为并非镇上的本地人,所以没有田也没有地,他并非地主也不是农民,他是一个商人。他先是在镇上开了一家豆腐店,后又开了肉庄,后又开了绸缎庄。镇上的店不多,方圆几里的其他村庄也没几家店,所以太爷爷当时可谓是十分富裕的,附近几个村的都要跑到他这里来买豆腐买肉买绸缎。虽然开肉庄,但他自己却不养猪养牛养羊,肉庄上的肉全部都是从农民那里收的,而后来开的绸缎庄,听父亲说,是十分费钱的,但收入也很大。
定居在镇上不久后,太爷爷便遇到了身为当地人的太奶奶,而后便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六个孩子之中,我的爷爷,是最小的。太奶奶在生下爷爷两个月后便离世了,因此,爷爷对母亲的印象几乎为零,为数不多的都是听哥哥姐姐说的。爷爷九岁时,太爷爷也离世了,此时,也是清政府垮台之时。此后,家族便逐渐没落。家中的二儿子担起了家业做生意,家中的老大则独自前往了上海,找到一份在邮政总局上班的工作,有着极其可观的收入,发工资都是发金条的。而家中的三儿子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他跟着学校先是流亡到了福建,后又流亡到了台湾。年龄最小的爷爷当时已经在当地读了两年私塾,家族的没落这件事,他是最无措的,只能跟着街坊邻居乘船到上海去投奔大哥读书。
爷爷到上海后,在外国人开的教会学校里读初中,直至初中毕业,他都是学校一等一的学生,可是他却没有读高中。当时读高中虽然十分费钱,但凭着老大发金条的工作,是完全负担得起的,可是老大却因为小气不愿意再供爷爷读书了,于是爷爷只能去工作。他独自在周浦找了一份在银行里的工作,当时上海还未解放。上海解放后,银行被军管会接手,所以后来爷爷退休之后是离休干部。(离休干部退休后一年拿十三个月的工资,每年还有一次公费旅游。)但这些福利都是后来的事了,在银行被军管会接手后,有先后尽力了土地改革,大跃进等近代重要事件。作为一名上班族,爷爷因这些事件受到的影响并非像地主一样的被打倒,像农民一样的进入人民公社,他受到的影响就是,银行里天天开会,真的是每天都开会。当时爷爷的三哥在台湾的农科院里工作,因为爷爷跟三哥通过信,所以受到了牵连。当时台湾与大陆敌对,因为与台湾通过信,爷爷被怀疑身份,又让他写检查又让他交代的,此后,爷爷不得已与台湾的三哥断绝了联系。后来文革又开始了,银行再次开启了天天开会的模式。当时银行提倡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因此每个人都过的小心又谨慎。文革结束后,爷爷被升为了老港银行的行长,也就是农业银行支行的行长,至此以后,生活便变得正常起来了。
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搞经济搞建设,爷爷作为行长经常四处跑企业,忙得很。而到了我爸,与先前我爷爷的成绩优良截然相反。因为家中条件好,小时候便和爷爷奶奶和妹妹一起住在银行分配的房子里。五十平方的房子四个人住,我爸爸说他觉得条件还是不错的。他小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鱼,什么黄鱼啊,带鱼啊,家里多到塞不下。因为爷爷经常跑企业的原因,一到春节或者平时什么丰收的节气,好多企业就送来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肉。这就是为什么我爷爷奶奶个子都不高但我爸一米八五的原因,的确看着就不像小时候吃苦的类型。我爸小时候在市里读书,但是成绩一般,因为家里条件好反而更爱玩,导致他最后只能去读个化工专科。专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化工局上班,但我爸说他嫌那里工资少还无聊,上了一年半的班就辞职了。辞职后他自己开企业,凭借着他的聪明才干(他自己不要脸说的,但我觉得他就是运气好……)成功了,当时浦东开始开发开放,国家这一举措为我爸的化工企业带来的很好的前景。
而我妈妈,是农民家庭里的孩子,我本以为会听到些什么又苦又累的生活,但实际上到了她这一代也不苦了,又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家里的活她连忙都只帮过十个手指头数的过来的次数。她小时候住在家里自己建的瓦房里,地方倒也不小,但碰上大雨天,家里有几处的确会漏雨。
我妈遇上我爸之后,就到了我和我哥哥这一代了。我们这一代,生活不用我提,相信大家也都有体会。早就不只是追求吃饱喝足这一物质要求了。在物质上,我们不只限于吃饱,更要吃好,而不只是物质方面,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都丰富多样有趣。
国家为大家,家为小家,小家和睦,大家和谐,小家是大家的重要成分和元素,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如今的中国发展迅速,为新一代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多样的平台去大展身手,不用再为生计担忧的我们,从小生活在优良条件下的我们,有着充分的空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未来。而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肩上更是担了一份中国梦的责任,不久后的我们将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执行者与领航者,成为新一代中流砥柱。我们的追求,必然是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在梦想里或发展或创新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一切事物,获得一个比现在更多彩,更现代化的未来。
我的家族史
说到我的家族史,要从祖父辈说起。我的老家在南汇新场古镇,古镇里蜿蜒着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流上架着弯弯的石拱桥,岸边傍着大大的垂柳,夕阳西下的时候,两岸就会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夏季傍晚时分,河道两边就慢慢热闹了起来,老人家们倚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拉着家常纳着凉,孩子们则四处追逐,嬉笑玩闹,鸡鸣犬吠之间,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就这样,人们依傍着河流,河流围绕着人们,和谐的相处着。
但听爷爷讲,在四十年前,这条在我眼里安静地滋润着我的家乡的河流却是另一番模样。每逢雨季,她不再是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而是一条难以擒服危害四方的恶龙,磅礴的大雨倾盆而下,汹涌的河水倒灌至城中,不仅摧毁了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农田,也在每分每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也许会有声音说,适应它吧,屈服于它吧,这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于爷爷那一辈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能阻挠他们去改变。于是,在78年的那个春天,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到了这个改变的行动中,在那个缺少机械设备辅助的年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把锹,就这么一铲接着一铲地疏浚出了一条河道,而这条河就是如今南汇的母亲河—大治河,她的出现,终于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水涝问题,排除了每逢雨季就可能潜伏着的危机。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是否有长治久兴的意思,又或者取自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也许只是个传说,而大治河的开掘是发生在我祖辈身边真真实实的故事,因为我的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大禹”中的一个,开掘河道的那一年,祖父还正值壮年,祖父也是其中一员,他背着篓用铲子一点点的把土挖出来,运出来,每天都要跑上几十个来回,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那时候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都只是想着把大治河开通。
终于,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奉献后,大治河竣工的那一刻,全南汇的人民都为此欢呼,为了有一条能排水,能更加便利的河而欢呼。
如今祖父已是两鬓斑白,步入花甲,说起往事,祖父总是在谈笑间一笔带过,仿佛不足与外人道,但我们都知道在那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地奉献与付出,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愚公精神,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磨难与沧桑却永不放弃的刻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听祖父说,当时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真的很穷,过得很艰难,那时候买东西要凭粮票,买自行车要凭自行车票,买肉要凭肉票,买所有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祖父告诉我,当时是计划供应。工厂只生产这些少量的东西,卖完了就没有。所以每户人家分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经常在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票证就变少了,开始不再凭票购买了。
物资开始不断增多,每家每户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像比较贫困的家庭,就可以购买比较便宜的商品,比较富裕的就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更贵的商品,相对来说,工资也会比之前更高,行业更加有活力,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对人力的需求也更高。这时,祖父也开始学习建筑,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经过不断努力,家里的境况也改变了不少,从乡下迁移到城镇,逐渐从为温饱而发愁到小康水平
祖父又说,以前住房大多是平房,用瓦砾泥土和起来,当时祖父家里就只是用泥土和瓦砾和的墙体,既不防寒也不透光,每到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洒进来会很潮湿,地面也容易发霉,房屋整体也比较难看,道路只有泥泞湿滑的泥土地。父亲说当时他记得很清楚,他每次去学校都要走30分钟的路程,要过一条河,河上只有一条很窄的木板,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穿过这条河去上学,现在想来当时是有多么危险,河流流水湍急,一下子就把人冲下十几米远,当时祖父忙于工作,祖母忙于农耕,就这样,爸爸一个人走了好几年这样的小路。
听爸爸讲,爸爸小时候,祖父祖母都要忙于工作来养家,没那么多时间照顾他。从小上学就自己要走一个小时去学校,特别是冬天,因为冬天的日照时间短,常常天还没亮就要出门去上学,放学走回家时天也黑了,那时候都是小小的泥路,也没路灯,走的很辛苦也很害怕。现在的学生多开心,上学父母会开车送,放学也有人接,道路也整洁明亮了。
那时候的人,家里都没什么钱,小孩子们根本不可能去买什么玩具,拿点废作业本折纸和小伙伴们翻纸片玩就很开心了,吃饭每天有个荤菜,就很满足了。哪像现在你们姐弟俩的玩具家里都快堆不下了,吃饭还这不爱吃那不要吃。
随着改革开放,家里的条件也慢慢改善了,祖父给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也省力了许多。到读中学时,祖父还去买了个录音机给爸爸用来学习,爸爸开心的一整晚没睡。
后来爸爸工作了,记得很清楚每个月的工资是780元,放在现在还不够一个学生的生活费。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提高,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家里的收入也逐步提高了,买了房,买了车,基本不再会为钱发愁。
从平房到高楼,从泥地路到水泥路,从极其不方便的通行到便利的通行,中间也不过经历了七十年,七十年改变了很多。我没有亲身体会到七十年的变化,但从祖父和父亲的讲述中,我逐渐懂得了祖父的不容易和父辈的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当然,这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没有了从前的贫穷和窘迫,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每当父辈和祖辈提起这些经历时,总是当作取乐,一笑而过,但经历这一次,我才了解到那时候的艰苦岁月,但就在这70个春秋岁月中,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国在不断进步。
正是因为有祖父这一辈人的这种精神,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从泥泞的小路到宽敞的柏油马路,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喝井水到家家自来水,从煤油灯到每户通电,从读不起书到义务教育,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零零后,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人,我们知道大治河不是终点,载人航天不是终点,港珠澳大桥也不是终点,从1949年到2019年,这七十载春秋的风风雨雨转瞬即逝,在下一个七十年,我们将依旧秉持着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栉风沐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