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汉字来历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汉字的来历与故事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

  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关于汉字的故事:仓颉造字的传说

  (一)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造字开创了我国文字的先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岐山县城南三华里处仓颉庙中的一通石碑,就记录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典籍中的神话传说,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个眼睛,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远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出外采桑,仓额一人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来告诉他,山上的一只猛虎将本村一头黄牛咬死吃掉了。仓颉十分气愤,约了伙伴去除害。临行前,他在西墙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点,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归来,见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气得晕了过去。傍晚,仓颉打猎归来,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忙问有何伤心事,娘说明了原委,由于过度惊吓,不久便去世了。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从此,他便骑着驴骡,离开家门,体察各地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立志要造出字来。

  那时没有纸,仓颉便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驴骡驮得过重,行到今岐山县境内仓颉庙村时累死了。仓颉不能继续前行,便寻了座茅草房住下,从早到晚写写画画,忙着造字不停。当时,他正琢磨着“出”和“重”两个字,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但由于青蛙的聒噪扰乱了他的思绪,把这两个字给弄颠倒了。他一气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旁边的池塘中甩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诗云:“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据说,仓颉在这儿造的字非常多,民间有诗为证:“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七斗七,剩下二斗无用处,撒到邻邦赠外夷。”

  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在许多辞书典章中均有论述。《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述“仓颉作书”。《淮南子》记载:“史皇生而能书”。《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瓜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二)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六书更加详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万世之功也。”

单个汉字来历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的故事

  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汉字起源的故事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

  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仓颉造字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

  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

  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汉字来源的故事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来历的故事

  在一丛茂密的绿荫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创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子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神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有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的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别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一些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概括,描绘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势和波涛的起伏,汇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间,日月之变、四季交替的这些自然现象,也都变成了各种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鸟虎豹虫蛇的各种形态,造成有静有动、奔腾豪放的形态文字;把表达人们思想活动的一些内容,用抽象的文字来表示,如把山字描写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写成了横向流动的水纹。这样,他们就使我国产生了古老的图画文字,使人们能够用图画记载历史、法律,下达诏书,颁布政令,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据说,苍颉的伟大创举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惊。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来,鬼也吓得夜间啼哭。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天怕人们抛弃农耕去追求用锥刀刻写文字的小利,将来会闹粮荒,就先降点备荒的粮米;而鬼向来作恶多端,怕有了文字会被弹劾,而遭受沦入地狱的熬煎之苦。因此,这苍颉的发明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同时,也标志着人们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时代。

  整个画幅帷慢遮掩,纹饰精细,有着鲜明的装饰效果。画中的人物手势传神,衣纹滑动流畅;景物树木枝叶繁茂,花蕊硕硕,很自然,也很有韵味。

  关于汉字的故事,真是涨知识

  (一)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

  另外传说,西方《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汉字里早有反映,说汉字的“船”字,左边的“舟”就是诺亚方舟,而右边的“八”与“口”,正是诺亚的一家八口。

  (二)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趣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来历故事

  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四个汉字小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第五个汉字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第六个汉字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延伸阅读]

  我和汉字的故事作文

  我和汉字的故事有很多,其中,猜字谜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后,我觉得汉字真是越来越有趣了!从“有趣的汉字”到“我爱你,汉字” ,都是说出了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这节课,老师给我们出了很多有趣的字谜,让我们来猜。我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师要我们猜的是什么字谜。

  猜字谜游戏开始了!老师说出了一个字谜,“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往下照。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字?”我们想都不用想就把这个字说了出来了,“是‘香’字,”我们脱口而出。接着,老师又给了我们三幅图,让我们猜。

  “老师,第一幅图是‘闯’字。”一个同学说。我兴奋地说:“第二幅图是‘吾’字。”。虽然我们都能把前两幅图的字猜出来,但最后一幅图,我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

  第三幅图的左边有一只小虫子,右边有两堆土。我想啊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两分钟后,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蛙”字。“老师,我知道了!第三幅图是‘蛙’字,”我说道。老师听了,高兴地说:“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

  这节课在我们的欢乐声中结束了!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我和汉字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只会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看着我成长。

一个汉字的故事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关于汉字的故事:仓颉造字的传说

  (一)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造字开创了我国文字的先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岐山县城南三华里处仓颉庙中的一通石碑,就记录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典籍中的神话传说,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个眼睛,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远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出外采桑,仓额一人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来告诉他,山上的一只猛虎将本村一头黄牛咬死吃掉了。仓颉十分气愤,约了伙伴去除害。临行前,他在西墙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点,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归来,见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气得晕了过去。傍晚,仓颉打猎归来,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忙问有何伤心事,娘说明了原委,由于过度惊吓,不久便去世了。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从此,他便骑着驴骡,离开家门,体察各地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立志要造出字来。

  那时没有纸,仓颉便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驴骡驮得过重,行到今岐山县境内仓颉庙村时累死了。仓颉不能继续前行,便寻了座茅草房住下,从早到晚写写画画,忙着造字不停。当时,他正琢磨着“出”和“重”两个字,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但由于青蛙的聒噪扰乱了他的思绪,把这两个字给弄颠倒了。他一气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旁边的池塘中甩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诗云:“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据说,仓颉在这儿造的字非常多,民间有诗为证:“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七斗七,剩下二斗无用处,撒到邻邦赠外夷。”

  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在许多辞书典章中均有论述。《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述“仓颉作书”。《淮南子》记载:“史皇生而能书”。《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瓜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二)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六书更加详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万世之功也。”

关于汉字来源的故事

  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来历故事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字起源传说的故事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描写春雨的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