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0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由于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是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下面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习惯
1、抓好纪律
好的课堂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学生课前一定要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学具,然后静息。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老师可编一些朗朗上口顺口溜来辅助孩子的常规训练。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小手,要放好;小耳朵,要听话……教学中途学生累了,师可叫学生静息一小会;或者做一些游戏调节一下。如果学生做完游戏或作业书写完成,要教育学生规范收好学具,同时叮嘱学生收东西动作尽量轻,不要发出声音。
2、学会认真倾听。
不光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回答,都要注意认真倾听。听了过后还要认真思考他说对没有,和我的回答有哪些不同?这样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二、以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
1、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记得窦XX曾说过:没有激情的教师就好像一根干瘪的麻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学习(特别是对数学的学习)似乎总是缺乏那种兴奋、挑战、乐趣和感情,有的还有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的教学状况对学生的学习是起一定作用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运用激情教学(根据课的类别及其内容而定),让其表现出的热情、激情和感情给学生带来变化。
2、教师的示范必须到位、准确。
言传身教,教师正确、规范的示范特别重要。低段孩子的向师性、模仿力极强,老师强调学生某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好出示正确的写法,而不要把错误的也写在黑板上而忘记擦掉,学生特别是注意力没集中的孩子反而误认为那是正确的。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时还要注意发音的要领必须指导准确,要不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发音就很难改正得过来。
3、教师的教学流程要清晰,注意要掌握好教学时间。
教师上课前备课要充分,课堂上每一环节该做什么,该完成什么,每完成一个环节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一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流程才清楚,而不会杂乱无章。
4、教会学生正确的坐姿,书写、朗读的姿势及技巧。
我们也知道,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能否把字写好,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由于存在着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导致了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如:头严重向左斜侧,眼睛斜视,脊柱向左严重倾斜;身体向前倾侧严重,几乎是趴着写;身体向右倾侧,右臂全部枕在桌上,本子斜放,脊柱向右倾斜等。所以老师要反复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最基本的要做到三个一: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面一拳,眼睛距书本一尺。在班级里我们老师先用《握笔歌》:老大老二紧握笔,老三笔下稳稳靠,笔儿紧靠老虎口,写起字来稳又好。在平时写字和作业中,要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再在学生真正书写的时候进行巡回指导,但还是常有学生坐写的姿势不好,为此请家长多留心孩子在家里书写的姿态,做到常提醒、多监督,这样或许更好。
5、教师的语言尽量儿童化,表扬多样化。
如果老师使用的语言成人化,这肯定不太适应低年级的教学。这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厌学。所以我们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和孩子交朋友,让他们有兴趣或喜欢上你的课九、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化。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回答了老师的提问,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评价,除了口头简单的表扬,如:你真棒!你真会动脑筋!你是好样的!你读得真好,当一当小老师!等。方式还可多样化一些,如:可以是小纸条评价,可以采取加分形式,可以给个小笑脸,也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标出红五星,或者通过班级评比方式表扬等等。
6、课堂上老师要关心每一位孩子。
低年级的课堂提问一般都比较简单,孩子回答也很踊跃。老师无意识间就只关注到自己身边或某些特别爱表现的孩子,而忽略了坐在其它角落的孩子。我们应尽量做到在每一节的课堂上关注不同的孩子(这节课没有叫到的这个孩子,下节课就让他表现),让孩子们在每一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
一年级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
10月19日,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王韵嘉的妈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讲座上,张厚超老师剖析了孩子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需要适应的N种变化、采用实例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家庭教育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和孩子沟通时注意的相关事项及技巧。我发现了自己对待家庭教育上存在几个误区,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讨论。
误区一:认为孩子上学以后应该80%的教育在学校,20%的教育在家庭。
张老师说其实孩子80%的教育在家庭,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经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学习要靠自己,妈妈小的时候姥姥根本没时间管我,哪像你们这一代?可是我们忘了时代在变化,相比我们小时候,30年后的今天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孩子的学习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要全面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单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了解相关信息的平台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开阔他的视野和思路,增进团队合作和自强自立的能力。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学习一些科普知识,本着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原则,多问孩子问题,促进孩子多思考以及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最近看了一个报道,13岁的孩子考入了清华大学,其智力水平与正常同龄孩子并无明显优势,只是家庭教育启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误区二:总是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忽略孩子的感受。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巧。大人与孩子的沟通何尝不是?张老师讲在他们家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老师、儿子、朋友!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示弱的时候示弱。可是我们往往只把自己当成了家长,强调孩子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我们是否真的听了孩子在想什么和孩子做这件事时如何考虑的?甚至有时对孩子产生了误解。想想自己家孩子有点不自信,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偏小,遇事不喜欢积极主动,有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自己有些盛气凌人,打消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所以要学会适当地在孩子面前示弱。原本孩子不喜欢阅读,主要是因为对拼音掌握不熟,一个晚上也读不了几段,她累我也急躁,觉得这么简单怎么就不会。不过听了讲座以后,这几天我改变了阅读方式,让孩子读一个句子,我读一个句子,比比谁读的既快又准,而且有时自己故意读错或是不会读,让孩子帮忙纠正和讲解,结果真的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拼音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孩子没有天生就笨的出奇或是调皮捣蛋,只要找对了方法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误区三:自己的行为习惯会对孩子有影响,但不会太大。
现在手机、电脑已经逐渐占据了自己的主要业余生活中,而自己还要求孩子不要去玩手机、玩电脑,试问我们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吗?有几天是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做游戏。想想自己作为家长还真是有些不称职。孩子对事件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大都来源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开第一次家长会时老师举得例子我至今记忆犹新,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给孩子做好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切实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言出必行,对孩子的承诺不管大小一定要兑现,培养孩子信守承若;安排适量的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培养孩子的自立、责任和担当;时刻注重自己的公共道德,例如不闯红灯、不随地乱扔垃圾等等,教育孩子作为一名良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积极进取、主动、热情、开朗外向的性格;时刻警醒自己我是孩子的镜子,想让孩子怎么样要先把自己打造成什么样?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动作或是无意识的行为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误区四:有些事情大了就慢慢懂了,沟通不到位,或是有些事情疏于解释。
现在的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很多,比如: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所有的女孩都能怀孕吗?你是怎么生的我?等等,有些事情真的不好解释,所以经常用等你大了就慢慢懂了。不过现在想想其实我们不告知,会更加增强孩子的好奇感,他会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就像张老师博客里写道的孩子第一次说“我操”,其实正确的引导很重要,我们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搪塞,真正和孩子做好交流,让孩子有话愿意对你讲,把父母当成最好的朋友。
总之,自己通过听讲座还真是受益匪浅,对今后教育孩子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希望和其他家长共同交流、学习和分享,和老师携手共进,为打造孩子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
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改试验看儿童思维,牐犑学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主课,因此数学教学在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怎样来发展和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呢?我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教材若能完善地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地去组织教学,就不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儿童的抽象思维也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离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不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知识。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既不是先天不变的,也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符合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呢?小学儿童的思维总特点,就是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数量上升到抽象的数的概念,进行运算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过渡。这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儿童虽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往往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实用意义等等。而对事物的数量方面是容易被忽视的,头脑里的数量观念也是极其淡薄的。那么,如何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才能使儿童很好地形成和掌握书中的概念呢?这就必须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如:当每个数的概念出现,总是在一定数量的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的基础上用抽象概念概括出来。但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我们虽然在直观的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讲授数的概念,教学时间用得也不少,但儿童在掌握数的概念时,总是离不开掰手指头。在加减运算中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把11写作101,又如:刚学过加法后再学减法时,儿童总是把减法当加法来运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向我们说明:我们的教学仅仅服从人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服从儿童智力活动过程的具体规律。
对10的认识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中的十进位制的理解,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因此要不惜时间的讲深讲透,使儿童真正理解,彻底弄懂,牢固掌握。
对10的认识与对10以内其他各数的认识相比,就有些不同了。这里有个区分个位和十位的问题。如果区分的好,对以后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乃至多位数都会有很大的好处。怎样才能使儿童更好的认识10呢?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十进制
在讲进位加法时,我们同样利用火柴和数码进行。比如讲9+2=11,讲明9根火柴和2根火柴各自都不成捆,因为都不够10。但从2根里拿出1根放在9根里,便凑成10根,可以捆成一捆,然后把这一捆放在十位的格里。由于个位数的2根,已拿走1根,还剩1根,所以9根加2根,就成了1捆余1根,用数字来表示就是11。虽然"逢10进1"的进位加法与"退1当10"的退位减法,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是更为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但当我们用直观事物与数码把个位和十位以及它们之间的10进位制的抽象关系形象化、具体化之后,儿童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儿童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儿童对科学知识掌握的越好,对概念理解的越清楚,儿童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发展。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儿童较好地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进位退位法则,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就非常顺利了。经过测验,这样的教法使儿童的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因为儿童对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掌握得好,所以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正如任课教师所说:"他们学的活,接受能力强。"
一年级的数学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最基础的一步,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这一步迈得如何,关系到以后能不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多位数的加减法,以及多位数的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等其它一系列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能不能保证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一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让“走教案”变为为生动性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课心得体会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一天天的进步,我心里很高兴。孩子们从不会读题、不会做作业到孩子们尝试自己读题、独立完成作业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坚持下来,孩子们会进步非常快的。在这一学期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会学生自己读题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自己读题,我觉得孩子们自己读题做题的效率要比老师读题好很多,孩子们自己读题时,在读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尽管一开始很困难,毕竟刚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大都比较小,但我没有气馁,大概坚持到两个月多的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自己读题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认真读题的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非常快。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根据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带他们到校园里参观:数一数花园里的花朵、操场边上的树本、数教学楼,数书本、数桌椅、数铅笔、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学生数数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障,首先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5.重视细节方面的教育,体验成功的喜悦。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深入解读教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识彼此间的沟通,那教给孩子们知识必定也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前后联系不起来。所以,一年来,我在教学中不只是就知识教知识,而是沟通各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各类知识的教学结构,然后用结构来教。比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有关数的认识的教学结构就逐渐形成,那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孩子们就不教就会了,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方法。
在教学之中,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学会了站在孩子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会了怎样解读教材。同时,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辅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今后我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一年级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的重点,坚持教学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了教研工作的重要作用。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情况简单体会如下:
1、相约星期二共读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相约星期二共读的书目是:朱永新《教育的解放》和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按照学期开始时制定的读书计划,我们每周二下午,准时相约在一年级九班教室里,认真、忘我地读书。每个月,我们教研组会针对前段时间读的内容进行讨论,有时候还会争执。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过去了,而我们也读完了这两本教育名著,收获颇丰。每一次的读书活动内容、照片全都上传了教研博客。
2、相约星期三青年教师成长课
房xx、郭xx两位青年老师,非常认真、好学。学期一开始,就分别拜了老教师:丁秀芹、王平芳为师傅。平时一有时间,两位年轻老师就去听师傅的课。每周三,我们教研组所有数学老师都会集合在一起,研讨教材、钻研课堂。每两周,两位青年教师会精心准备一节课,让师傅去听,然后再一起针对课堂进行评课。一学期下来,青年教师进步很大,老教师们收获也很多。
3、外出学习
这学期,学校安排数学老师外出学习两次。每次学习回来,教研组的老师们都会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我们将在新的学期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我们一年级的数学教研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
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课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环节。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我设计由抽象到具体,由对口令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圆珠笔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7+= 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圆珠笔图和小旗子图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上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 )=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在填这个未知数时,学生思考了多种理解,无论是利用分解、组成还是减法计算的方法,但最后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们的算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多样化的算法正反应了新《课标》中提到的“算法多样化”。在新《课标》中提倡并鼓励学生多样化计算,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并矫正过去算法的“一统化”。
另外,本节课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如何去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