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精髓四个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易经:圣人之道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孔子认为,《易经》这一门学问的法则,有圣人之道四点,就是言、动、制器、卜筮。圣人是个代号,代表得道的人。尚就是注重、偏重的意思。言语包括了文字、图画。

  “以言者尚其辞”,是说我们注重言语及文字,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思想。要理解这个方语思想的重点,就要看《周易》的卦辞、象辞、爻辞……“以言者尚其辞”,要特别注意这个辞。

  “以动者尚其变”,天地宇宙万物一动就有变。前面我们讲到了陰陽交 媾的时候,知道只有在平潮、在陰陽中和的进修才不动。所以我们打坐、一念不动的进修,正是陰陽交 媾的时候。

  但是只要一动,不管是陰动或是陽动,都是动,宇宙万物都在动中。“以动者尚其变”,一动就有变化。像做生意一样,准备做这个生意,一投资就有好有坏,或赚钱,或赔本。

  “以制器者尚其象”,器就是一种物质,像一个茶杯啦,或者一部机器啦……你要晓得它那个物理的现象。物理的现象对构成一个东西有启示的作用。这个法则很重要。

  “以卜筮者以尚其占”,那么我们要知道宇宙的奥秘,就要借助于依通——只好用卜卦、卜筮、算命来占未来的事情了。

  这个中间孔子讲了四点,这四点孔子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易经》的重点,要注重它的内涵,“以言者尚其辞”,讲内函。“以动者尚其变”,万事万物注重它的变动现象,这些是内在的。然后外在的两点:“以制器者尚其象”,看一个东西的现象,就已经反过来知道它的内容。但是内容究竟怎么变化?非常细密。

  这个细密中间只好靠卜卦、卜筮,就是“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人的智慧没有达到神通的境界,故而不能知道自己,只好靠依通、靠卜卦来知道。卜卦就是依通。如果真到达有道的境界、神通的境界,就不需要靠依通了。

易经的精髓四个字

《易经》的64个人生哲理

  《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64个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64个哲理,就形成了64个感悟,回答了人生64个怎么办。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 ,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感悟: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顺应自然顺水推舟----懂得顺从

  当上帝要在你面前降下灾难时,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坚强,也不要过多地去苦恼,苦恼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顺应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更理智地去处理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更快乐的去从容面对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

  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 。”所以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感悟: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备无患奉献爱心----分享快乐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微笑,没有沮丧,也没有失败,只有进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随机应变开阔视野----灵活变通

  要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

  第十八感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静纠正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赏识,期待着社会的肯定,期待着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势利导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来感化,以智慧育人,坚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导人,从而取得人们的信任或尊重。

  第二十感悟: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经常反省自我。

  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花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这样就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树立形象提高修养----学会包装自我

  每个人就象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顺应时势寻求帮助----正确对待衰败

  有的时候,衰败会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躲避,这个时候,要会寻求外援,取得帮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担衰败带来致命的打击。

  第二十四感悟:有错必纠改邪归正----学会做聪明人

  人生就是这样,既然有了错误,就要勇于面对,要有错必纠,及时改过,方能进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脚踏实地----战胜虚伪

  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开烦恼,需要防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第二十六感悟:积善行德招贤纳士----揽人才笼人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身边必须有一大批为自己能撑得起腰杆子的贤才,为自己死心踏地而卖命的志士,同时还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业才会越顺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养人养德----学会养家糊口

  人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养护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为家庭的懒汉,国家的负担。

  第二十八感悟: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流时期坚强如刚

  在大的过渡时期,免不了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们 的耐力,需要我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当我们正在困难之中时,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态度。

  第三十感悟:选择依靠知命乐天----保存退路

  当眼前的太阳已经沉没,背后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们站在黑暗中,应该做点什么呢

  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脚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硕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坚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感以情坦诚相待-----寻找朋友

  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恒,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因为缘起缘灭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关?至少,不能忘记的是朋友以及与朋友一起走过的岁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贵有恒积极主动-----持之以恒

  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远离小人敬而远之-----保护自己有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远离小人,但不要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标正确懂得放弃-----稳步壮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前行,在磨砺中不断壮大自己;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目标正确,懂得放弃,恰如其分地展现自我的实力。

  第三十五感悟:爱岗敬业以德服人----缓步晋升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韬光养晦就是要沉着应付,能忍辱负重,凡事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等到条件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这时再继续前进是非常艰难的,聪明的办法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风教子有方----创建美好家园

  有句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一些丢人现眼的事情,做儿女的难道不受到感染吗?谁不指望子成龙女成凤,但必须要一个先决条件——家风纯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异信而不疑----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当自己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在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拼弃杂念的心态,才能被他人真诚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刚健中正----摆脱困境

  困难是难免的,这个世界本来充满着矛盾,困难时时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对待它。有了困难,要客观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从中得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对策,吸取经验,争取下次不再发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第四十感悟:养精蓄锐改过自新----平安渡过险境

  有了困难,必须想办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样,必须勇敢地面对。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过险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亏是福有失必得----获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复得,这便是生命的历程。有一种得失是必然的-----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这一法则的人,所得却不尽相同,一种是消极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费掉。”前者对于这个法则局限于明白,而后者却是透悟-----不只对这个法则,也是对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乐善好施惠人惠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易经》告诉我们,损上益下,都是民悦无疆,都是道义大放光芒。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好的概率非常大。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毕竟好人占多数,善心占多数。佛说,爱别人,别人会回报给你,这样,就等于你自己爱自己了。爱别人吧,他会回报给你。爱,让我们共赢。

  第四十三感悟:当机立断胜卷在握------处理事情要果断

  做事要果断,要雷厉风行,不可慢吞吞,犹豫不决。否则,会毁坏前程。有史以来,成大事者在处理事情时都会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干净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缘分选择朋友------慧眼识他人

  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是成功的开始。机遇之后便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从这方面来说相遇是好事。但相遇并不总是好事,所以,要学会慧眼识他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积累资本寻找贵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的人,事,物的组合体。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完美的巧合何时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人脉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卧薪尝胆笑看人生-----摆脱潦倒

  《易经》告诉我们,当你穷困之时,要想没有灾难,要想通达,必须做到冷静相对。虽然身陷穷困,仍然自得其乐,不心急火冒,坚持自己的理想,卧薪尝胆,坚守中正的原则。

  第四十八感悟:求贤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板

  给别人机会,就等于给自己机会,职场也是如此。对别人宽容,将会造成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职场氛围。经常给自己公司的员工以涌泉相报,将有助于提升你的职场情商,增强你的职场凝聚力与向心力。

  第四十九感悟: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改变自我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地推尘出新,才会有进步和发展。

  第五十感悟:厚积薄发堪当重任-----干大事要人才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而地位尊贵,欠缺智慧,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这样的人如果担当重大责任,是很少没有灾祸的。

  所以,要薄积厚发,奋发向上,取得进去。

  第五十一感悟:笑容坦然言行自若-----遵循行为的规则

  在这多变的红尘世界,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拥有一份从容,坦然面对人生。

  第五十二感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做事有分寸

  在一切工作中,我们的决策都应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渐进德厚载物----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做下去,终究会从低洼的平地攀登上理想彼岸的。

  第五十四感悟:专心如一白头偕老----寻找如意伴侣

  谁离开谁都可以活下去,但要知道谁要拥有了谁,会更幸福。所以请珍惜你的他(她)吧!只有相互依偎,相互关爱,相互信赖,专心如一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济困泽被后世----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有多少价值,取决于帮助身边周遭的人创造出多少价值。人生愈有价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乐。我们不管价值观来自何方,归向何处,只要知道坚定不移,带来的是快乐,延伸的是幸福,这就够了 。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们闯荡世界-----寻找发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第五十七感悟:过谦不及有始有终----实现志向

  谦虚固然好,但谦虚过度,就是懦弱。因此,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要知道何时应该谦虚、何时应该张扬,从而灵活应对,游刃有余,促使自己快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巅峰。

  第五十八感悟:开怀豁达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人的一生虽然不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是避免不了,但欢欣、喜悦的日子也会时常光顾我们。我们要想欢欣、喜悦起来,必须学会开怀豁达,要想共同进步,必须齐心协力。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强实力----一盘散沙是大害

  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不多见,笼络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吸引行业最优秀的人才,笼络一流的人才才能增强公司的综合能力。

  第六十感悟:洁身自保无欲则刚-----懂得节制

  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好选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关键时刻要会洁身自好,要懂得无欲则刚的道理,千万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第六十一感悟:诚实守信专心致志----推动事业发展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潜能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第六十二感悟:小过无错大过难容----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过失是很难避免的事,关键要学会正确对待过失,开动脑筋思考过失,从过失中得到启迪。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护成功果实

  成功了,确实不容易,也许它蕴含了我们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实来之不易,就让我们多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胜利

  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数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错已铸成,且又无法弥补,要当机立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这种很干脆的自我警告,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易经与人生智慧

  《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占噬用书,而且还是一本哲学名著。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占筮之书,古人创造它是为预知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变化,但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创造都有很大影响。《周易》不仅被用于占筮以预测未来,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指南。

  《易经》还同时包含着许多的做人智慧以及处世的智慧。我们通过研读易经,学习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经》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是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就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人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

  《易经》的做人智慧。《易经》强调变化,给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时空中,路还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谁一起走,怎么走,况且路也有岔道,取舍即有吉凶成败,易不能告诉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应当这样说,阴阳交错变化,数字错综复杂,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这就是变化。知道变化,便可读易经,便可用易经,也便知人事,亦可于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说谦逊好

  原文: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

  译文:《序挂》的说法更加单刀直截:“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天”有大而亏其盈,益其谦;“地”有大而变其盈,流其谦;“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谦;人类有大而恶其盈,好其谦。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系于一身,所以他理应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谦统统都包括在自身里,以期吉祥利达。

  活学活用:作为一种政治投资,既然“谦”道能够给人们赢得这么大的回报,那就不妨“牵着胡子过河”—先谦虚(牵须)一把再说!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经》六十四卦,如果说一点瑕疵也没有的,只有谦挂。即使是乾、坤两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谦虚和谦逊连鬼都喜欢。《易经》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沟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

  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

  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幅谦卑;

  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卑。

  这些,并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惧,不怕一切。好!风来吹你,雨来淋你,终有一天,要把你

  损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隐藏起来,说你是平地,甚至是洼地,这样,风会刮来许多 尘土,雨会流来许多泥沙,终有一天,你要出人头地。

  谦逊,是最大的本事。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满,必须谦虚;

  想成就伟业的人,必须谦虚,不可自满。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让,德之甚。”所谓卑让是压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对方,这就是“处世”的根本。刘备本身所具备的德就是这种卑让的态度,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谦虚和信赖。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用人,如果把“善于”作为一种“德”,那么,刘备便是靠这仅有的一德而显其贤能。

  事业成功需要好人缘。人缘哪里来?安定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哪里来?应该说,全都从谦虚中来。《易经》的谦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谦虚,连鬼神都喜欢,何况人呢?”谦虚是成功的聚宝盆。

  谦虚,或者说谦让,还是认识最锐利的武器。

  善恶到头终有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活学活用:佛教的精神是无我利他,利于众生的一种精神。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恶因,今生有恶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古老的箴言,仔细品味,的确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实践有益的营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达了善良人们的强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原始人对善恶有报的深切渴望。其实,文明人有何尝不是如此?正义的理念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报复的公正,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是正义一成不变的内涵之一,文明人类早已把善恶有报嵌入正义的深层结构之中。也许正是对善恶有报的渴望,才有对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一些现象的控诉,及古代社会对清官的期盼与向往和宗教对来世报应的虚设。因此,顺乎民心,自然包括尽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愿望。

  善恶有报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他意味着社会的正义,一个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受不到社会惩罚的社会,无论如何与公平正义相去甚远。它意味着社会的效率,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仰赖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惩罚;他意味着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的诸多要素,诸如人心的顺畅,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害群之马的铲除均与善恶有报有着因果关联。

  善恶有报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经验表明,社会赏罚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善恶有报为基准的社会赏罚机制无疑是美德赖以生长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们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见义勇为不但流血还要流泪,诚实经商并未因其诚实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倒被人讥为傻子,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经受得起如此严峻的考验而义无反顾?同理,如果恶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会得到奖赏,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挡不住的诱惑,使作恶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蚀。

《易经》只讲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

  这两句话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只讲到3个字而已。

  第一个是上

  上下的这个“上”

  跟上梁的上是同一个字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所有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请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命苦,一定要求上进?就是中国人太势力。今天你是总经理,有权有势,谁看见你都恭恭敬敬的。哪一天你离开了,没钱没势,大家只做一件事,就是看见你也装作没看见。这就叫做“总不理”,就差一个字而已。所以你还说势力不好,势力有什么不好呢?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

  其实,只要我们牢牢记住,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有一弊必有一利。所以,遇到“好事”别得意,遇到“坏事”别沮丧。如果真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那我们的人生,将会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快乐。

  二、“上”经常要加一个竖

  叫做“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一路求上进,有足够的时间吗?有足够的精力吗

  什么叫做止

  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今天你是最高的领导,你要掌握那个仁字。你看就连义都不是你首先要做得事情,仁与义是不一样的,仁就是凭良心,义就是合理,怎么合理?那是下面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我当总经理,我只知道我们的产品是要面对大众,我们是要维护全民健康的,我们的企业,不管什么行业,只有一个企业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在掌握。至于产品的质量如何,价格怎么定,跟我无关,各部门要尽责任。但是每个人各有所止,各守其分,各尽其责,这个才是合理的。什么东西总经理都懂,那一定有疏漏。凡是什么都管的,最后都是搞得一塌糊涂,这个我们已经看的太多了。所以我只要在电视上一看到某个企业的经理在发表一大堆言论的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他公司快完了——这个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个孝字是两个字合起来的,上面这个叫做老,下面这个叫做子,就是处理好老少父子两代的关系就叫孝。其实我们今天用人不管要用什么指标考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个人的人品,我建议直接到被考核的人家里面去看一看,看他跟老人的关系处得怎么样,这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目。因为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对二老都不孝,还能够对长官好吗?那是很多问号。但是我们受西方的影响,做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不重视不管。因为西方是公私分开的,我只管你的公事,私事我不管。其实公私是永远分不开的。

  三、止中有上

  上中有止

  然后终结

  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做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易经:凡夫不知的道

  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两本书,一本是曾子所作的《大学》,另外一本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但是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分派,并不能含涵儒家学术思想的全部。可是我们后世一提到儒家,大家不去研究孔子自己说的《论语》,却以为《大学》、《中庸》是至道,代表了全部的儒家的思想。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大学》、《中庸》不是不好,只是比较起来,孔子的境界像大海,《大学》、《中庸》已经不是大海了,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有范围的东西。尽管如此,可是我们要了解,《中庸》、《大学》的思想仍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对于道的境界尽管各有他们的看法,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主宰的中心。子思在《中庸》里就提到这个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第一句话就开始谈天命、谈性、谈道,大家看了头都大了!其实这个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话。像我们读这本书,十岁的时候已经会背了,这是童子功。现在不要带本子,一下就念出来啦!这就是中国古时教育的功夫。那个时候由于环境单纯,被老师逼个两三天就背下来了,现在一辈子都忘不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须臾就是刹那之间。道在哪里?“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所谓道就是人的道,以人为本的。《中庸》一开始,子思就告诉我们:“天命之谓性。”这个天不是讲我们头顶上那个深蓝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这个天是儒家思想的代号,也叫做道,儒家就用这个“天”来代表本体。

  有始以来,这个生命是自然下来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然来的。但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当然的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然,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万物就是那么个现象,所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们人一加入后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个婴儿,开始会讲话时后天已经受到污染,就已经不是率性了,儒家经常用赤子之心来形容。一般人解释赤子为婴儿,那是不对的。所谓赤子是不会讲话,生下来一百天左右的那个婴儿,胞衣里刚出来,一身肉是发红的,那个婴儿才叫赤子。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个心就是道,道的存在。并不是说婴儿就是道。

  我们大人觉得此心纯洁、干净,既无欢喜、也无烦恼,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样,那就是道,就是所谓的“率性之谓道”。可是我们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是“修道之谓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烦恼思想里头,慢慢修行,慢慢纠正自己的心理行为,使它返还天命之谓性的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之教),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大学》开始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并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没有。那就不叫做道了。譬如我们今天打打坐,修修道,到教堂祷告一下,上帝就保佑,不祷告上帝就跟我们分家。那算什么?那不叫做上帝的伟大。我念了佛,佛就保佑,不念佛了,佛就不保佑,那佛不是势利鬼吗?那不是道!道在哪里?道没有离开过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随时都在你那里。“可离非道也”,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来了,那还叫道?我送红包给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红包给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远在那里。修道而得道的,不过把自己本来的找出来而已。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来放在口袋里忘了而已,那个东西还在那里,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很快,等于佛学讲刹那之间一样。佛经讲刹那之间,就这么一弹指,便有六十个刹那。(这个问题,佛经里边有三种说法:有说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有说有九十个刹那,有说有三十个刹那,反正是很快很快。)

  “可离非道也”。人离开了道,然后修道才能得到道,那是骗人的,自欺欺人的,道本来人人有,换句话说,盗也有道,坏人也有善心。老虎最凶,但它不吃它的儿子。坏人再凶残,但一提到杀他的儿女,或者他的父母,眼泪也会掉下来,也是很人性的,所以道没有离开过人。《易经》上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人本来就在道中,却不自知,还要拼命去求道。所以《中庸》上讲:“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当时我们读到这一段,问老师:夫妇怎么是愚的呢?老师只叫我们好好地背,将来自会知道,现在跟你们讲不清楚。当时想这个老师混帐透顶,现在想想这个老师真高明透顶,年龄的不同,看法也不同了。夫妇之愚,现在我们摊开来讲,男女两个谈恋爱,结婚生活在一起,那不是一塌糊涂、好笨的事情吗?那才是鬼打架呢!但是,你不要以为鬼打架,其中有道,也是道的作用。除了教堂、佛堂有道,连最下流的事情,也是道起的作用。所以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懂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这个中间有道。“及其至也”,如果进一步认真去研究的时候,“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然得道的圣人,还是有所不知的。

  这两句话实在很难懂。当时老师只说,将来你们会知道。后来研究禅宗,看到书中记载:明朝末年的密云禅师,打柴出身,没有读过书,后来悟了道,无书不通。当时有位大学问家问密云禅师,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密云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就是普通人,儒家称作愚夫,也称作小人),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明朝的那些大学问家,只好两个膝盖脆下来,佩服到了极点!密云禅师解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最好解释。他的意思是说: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众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过普通人没有见到道,不明白这个道;得了道的圣人当然有道,但是得了道的圣人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了。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一个道的境界;真正到了最高位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正是了不起!所以具足凡夫法,可惜凡夫不能自己知道,具足圣人法,圣人也绝对自己不执著它。圣人如果自己执著得了道,他就是凡夫,不是圣人,不是得道的人了。一个普通人如果一下明白了道,他也立刻变成圣人了。

  同样几个字,换来换去有这样妙,圣人、得了道的人说我悟了,我是大师,我比你们高,那是混蛋、是狗屎。这个道理被他文字一玩,玩得大家晕头转向。这位禅师不认得字,得了道后,能够讲出那么高明的话,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自己有,道在哪里?就在我们自己这里。可是你就不知道!“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孔子的话。

易经的奥秘

  《易经》中有64卦象,而这些看似复杂的卦象其实只包含着两个符号——一个是阴,一个是阳。曾仕强教授在上一讲中说到,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天底下的变化就是一个阴一个阳”(曾仕强语)。

  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大拇指是阳,那阴呢?四个手指头就叫阴。”(曾仕强语)。

  阴阳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才有生命的。”(曾仕强语)

  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阴阳合一的?又怎么能够证明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呢?让我们继续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一起来探索“易经的奥秘”第二集——何为阴阳。

  现在要讲什么叫阴阳。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晴天算不算阳?哦,大太阳,阳光很明媚,一定是阳。它出太阳,你自然就感觉到心情很愉快,做事情很奋发。阳本来就是向外扩张的,它不是向内收缩的。你看一热起来大家都是往外伸张,想多得到一点冷空气嘛。可是,阴天下雨的时候,大家就缩了,开始缩起来,这样才不会受寒。

  所以,一往外张你知道就是阳,一向内收缩你知道是阴。慢慢地我们就把太阳叫做“阳” ,把月亮叫做“阴”。

  所以你要看什么时候月亮圆,什么时候月亮缺,你要看阴历,你不能看阳历。阳历对不准的。阴历,十五月一定很圆。

  一年有12个十五,12个月里面哪个月亮最亮?哪一个月?八月十五。月亮很亮的时候就有一点阳的味道,所以那天晚上大家就很不安宁,所以我们才说这天是中秋节,大家吃月饼,要一家和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措施。

  因为月亮它会引动潮水,它还会牵动我们人的感情,它会的。我想我们中国人向自然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所以一个人,白天你要精神好,要阳气足,你才能够做事情。到了晚上,你慢慢要阴起来,要让它冷静,然后才可以好睡觉。

  天是阳,地是阴。有不骨人会颠倒?大概不会。人活着,叫做“我还在阳间

  人死了,对不起,已经归阴了,就叫“归阴”了。有谁死说“归阳”了?归阳了那到哪儿去了?死了就归阴了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活着就是阳气要足啊。

  好,我们看完外面,再看看里面,那就更有趣了。

  你把手伸出来,我问你,哪个是阳,哪个是阴?手心是阳还是阴?手心是阳,没有人手心是阴的。手背才是阴。手心手背都是肉就表示它归一嘛。你说我不要手背,那手心也没有用;光要手心,手背也没有用。它阴阳是不分开的。

  我们打手心,有没有人说打手背?“来,把手背给我打”,那很残酷嘛。打手心是爱护他,打手背是折磨他。你看不一样了。为什么?手背打起来很痛,手心它肉比较多,而且它动得快。一打就收回来,这个(手背)它弯不了。前面活动性比较大的叫“阳”,活动性比较不厉害的、缓慢的就叫“阴”。

  这个人很奇怪,人的脸如果朝这边的话,你那个活动面一定朝这边。没有人说我手心动不了,我手背很厉害。手背难道只抓自己的鼻子?你还能拿东西吗?这非常好的配合的。

  这两手哪一手是阴,哪一手是阳?同样是手,怎么忽然间变得有阴有阳?很简单,你常用右手的,右手就是阳,比较笨拙的这手就是阴。我是用左手的,那左手就是阳,这边(右手)就是阴。这是相对的。

  还有更妙的。大姆指是什么?是阳还是阴?大姆指是阳。那阴呢?四个手指头就叫阴。

  你慢慢就体会到,原来阳就是奇数,阴就是偶数。凡是天底下的数,成双成对的,偶数的都叫阴,单一的都叫阳,13579都叫阳。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头是阳,脚是阴。因为头只有一个,它是奇数,所以叫阳。脚有两只,偶数就叫阴。

  你慢慢听到现在会发现,一切都是向自然去学习,我们不再做人为的操作。大家有空常做这样的动作,对你身体非常好,非常好,因为它会使你全身的经络都带动起来。

  阴阳它但是相对的,它不但会变动,而且它也是不可分割的。这点是非常难理解的,经常会忘记,但是你都在用。因为我们受了太多的现代的教育,都说一切要分得清清楚楚。

  你看自然怎么分得清楚,我问你,你怎么分得清楚

  白天跟晚上你分得清楚吗?你根本分不清楚。白天、白天突然间晚(黑)了;黑夜、黑夜突然天亮了。它没有一个很明确地说,像开灯一样——开了、关了——没有啊。今天亮得晚,明天亮得早,每天多少有点不一样。

  一切一切它是分不开的。

  这个是发芽,这个是叶子。哪个是阳?哪个是阴?发芽是阳,因为它不断地在成长。这个(叶子)就变阴。所以要摘,摘叶子,不要摘芽,摘芽是不仁道的。叶子你采几个没关系,也许回去还可以替我介绍给别人。

  那你说,你这不对,怎么把这个芽摘下来?没有啊。我们讲《易经》的人不能违反自然,这个(发芽)是假的,这个(叶子)才是真的。真的芽我就不能摘了,一摘就是违反自然。假的芽做得很像而已,所以有真就有假,有假必有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所以当一个人太强调我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就是告诉你不一定是真的。一下就很清楚了,要不他干吗一再保证。

  凡是越强调的就是你内心越虚,你才会讲,否则你根本不用讲。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不会讲说,我是守信用的人,他不会讲。因为这对他来讲已经很习惯了。他就是这里骗那里骗都没信用了,怕你一眼看穿他是骗子——我从来不骗人——就是常常骗人。

  阴阳是合一的。你学了《易经》大概不太会上当,就是你两边会兼顾。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1,是奇数,是阳,但是有几个节啊?两个节,叫做“阳中有阴”。这是偶数,都是三节,阴的反而有三节,阳的只有两节,很奇怪啊。所以,你以后看到这个(大拇指),你就会知道这是阳,因为它是奇数,但是这里有两节,叫做“阳中有阴”。

  第三个,它切不开的。你说我只要大拇指,我不要这两节,那大拇指永远这样,走路也这样,晚上睡觉也这样。

  所有人要刚柔并济,你不能刚到底,你才刚得起来。你有柔才会刚,没有柔你就刚不了,你根本就刚不了。

  这是偶数(四个手指),它是阴,但是它每一个手指都是三个节,叫做“阴中有阳”。你看这个很妙,只有一个大拇指,这有四个手指头,但是它们功能是一半一半的。你如果大拇指没有了,你要骑摩托车可能就很难,你怎么发动啊?你想怎么发动啊?你想怎么发动啊?你看猴子不如人灵光,就是它的手不灵活。

  所以,有时间多做这个动作,你全身就活络起来。什么末梢神经,反正你讲得出来,它统统给你搞出来,你只要顺乎自然,你不必那么操心,不必那么忙碌,你身心都很健康,你可以过很好的日子。这才叫《易经》,它都在你的手掌中。

  如果还想进一步,那就更妙了。你算算这有几个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一个、十二、十三、十四个,这手也是十四个,十四加十四,二十八个,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都在你掌握之中的。

  所以天下大事秀才不出门他都知道了,就是稍微算一算,叫做“袖里乾坤”嘛,一点不稀奇的东西,只是没有把道理说出来,你会觉得很神奇,把道理一说出来你觉得这个很简单嘛。所以,要学《易经》,你什么都可以学,但是先学道理。你把道理摘通了,你就不会走火入魔,你就不会被人家欺骗,你就不会上当吃亏嘛。

  读《易经》读出很多君子,读《易经》同样读出很多小人。而且小人很奇怪,他阴中有阳,他活跃得更厉害,一定要提防。

  所以,我们一方面告诉你,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阴阳啊。

  各位有没有发现中国人讲话经常是阴阳同时讲的,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的同时讲两句话的人。这句话叫做阳,因为听得见;这句话叫做阴。我们同时讲两句话,“不以成败论英雄”,这里(心里)是什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看看你“不以成败论英雄”试试看,看谁厉害

  这句话(口中)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句话(心里)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最妙的就是(口中)“礼让为先”,(心里)“当仁不让”。这个最厉害了。那你说到底要不要让呢?只有一个答案:看着办嘛。

  你懂得《易经》,你完全了解中国人,到今天没有改变。尽管我们今天讲了很多西方的话,讲了很多现在自以为是的话,都没有用,因为这个(心)是不会改变的。这已经变成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叫做我们生命当中的基因。你完全了解中国人他是阴阳合一的。

  阴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观念,但是它实在是内涵太多,不容易完全去体会。因此呢,我们首先也提出三个重点,请大家参考。

  第一个重点,阴阳是相对的。

  如果没有相对,你就不知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头是阴是阳?要看你怎么说了。头跟脚相对,那头就是阳,脚就是阴。有相对才有阴阳,不是绝对地说,这个一定是阴,不一定。

  为什么?因为它阴阳会变动。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所以,为什么“一”那么重要?一是非常重要的,你看九九还是要归一。你再怎么长久去改变,最后还是要归一的。“一”就是原点。

  阴阳它是相对的,它会变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它是分不开的。有阴就有阳,跑不掉的,叫做“合一”。

  这个对我们中国人影响太大了。你看,我们中国人想事情都是合起来想,我们很少象西方那样分开来看,我们很少。尤其是分科教育,越分越碎,分到最后支离破碎,只有知识而丧失了智慧。

  所以,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要科技整合、科技整合,始终做不出来,就是分科以后分了出去,收不回来。这一分了以后,你就很麻烦了。

  你去看医生,他问你挂什么科,糟糕了,我又不是医生,我怎么知道挂什么科,治了半天才说你搞错了,你应该看这里才对。中国人就是去找医生,中医他通才,他会告诉你,你这是哪里引起的。

  因为全身是一个整体系统,不可分割的。而且更妙的就是,我们会针灸。

  我在英国的时候,很多英国同学一听到针灸他就害怕,怎么拿针往身上乱插呢。有一些医生他就跟我讲,他说针灸是没有道理的。我说,为什么没有道理

  他说,你针血管,那血不是流出来吗

  我说,我们不会针血管。

  针骨头,根本针不进去。谁会针骨头呢?那针肉有什么意思呢

  我说,我们这些都不针。我们专针一种你们不懂的东西——叫经络。

  他一听经络他就傻掉了,因为你全身解剖找不到经络。经络是你活着的时候才有,你一死,它气门闭了,经络就没有了。

  所以,有阳就有阴,有虚就有实,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有摸得着的就有摸不着的。

  你看天上的飞机,它能随便飞吗?那怎么可以。它有航道。可是,你去看航道在哪里啊?汽车的轨道我看得到,航道看得到吗?航道是飞机飞过的时候,飞机不飞它航道就不见了。那就是天上的经络。

  不要相信一句话,说我亲眼看到我才相信。因为我们都知道,眼睛所看得非常非常有限。

  伏羲氏他看看天,看看自己,看看四方八面,他是不是悟出一个什么东西来?这个图叫什么图

  你叫它“太极图”,好像也对也不对。你叫它'两仪图“,又好象也对也不对。这个图是后代的人用心去体会伏羲八卦,然后把它画出来的,告诉我们几件事情。

  一个,它是圆的。为什么不搞成方的呢?为什么这个图要搞成圆的,不搞成方的?因为圆的东西,它容易变动。你看,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你说不行,我这部车子比较特别,我的轮子就要方的。那你开不动,开不动活该嘛。

  第二个呢,宇宙一切一切都要求圆满,不要去伤害别人。你看圆的东西就不容易伤害别人。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经常跟人家吵架。所以,一定要圆。

  可是,圆不是圆滑。我们现在一想到圆就想到圆滑就完蛋了,绝对不可以圆滑,但是一定要圆通。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可能全阳,也不可能全阴,不可能。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界上只有男人,人类要毁灭的;世界上只有女人,人类也不见了。要生生不息,它必定要阴阳互动。

  所以,一句话,有好人就一定有坏人,你千万不要疾恶如仇,坏人是杀不(完)的,好人也死不光的,你放心。永远有好人,永远有坏人,你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你不能要求太理想,也不能完全走实际的路。

  慢慢大家会发现,阳它是代表一种理想,人生一定要有理想。但是,阴呢就是脚踏实地,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去把它兑现,去把它实现。

  大家听到现在,你会发现,天底下的变化就是一个阴一个阳,但是这一个阴一个阳,就是一个。

  所以,我现在问你,阴阳是一还是二?阴阳到底是一还是二?这是非常有趣的事。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都不对。这个答案是中国人很能接受,但是外国人很排斥的,叫做“亦一亦二”,也是一也是二。因为它“一分为二”一定要“二合为一”。

  现在的欠缺是“一分为二”以后,他不知道回补,一在先,二在后。

  你看你走路,你是两只脚一起跳出去,那不跟僵尸一样——阴阴阴——僵尸嘛,僵尸是归阴的。人活着当然一只腿,一只腿——阳阳阳阳,是不是这样?我问你。阳在先,阴在后。

  但这一句话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就是男尊女卑,重男轻女。

  你看天高高在上,地低低在下,这本来是事实,但是天就比地尊贵吗?有吗?你没有地,有天有什么用?没有天,有地有什么用?它是相对的,它是不能离开的。

  为什么月球上面没有人?为什么地球上面有人?什么道理

  地球最大的功能,就是我们这块土地它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天牢牢地拉住,你不要跟我跑掉。因为你是我的“丈夫”,你跑掉我怎么办

  这门课没有修啊,你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班都没有上这门课。

  地靠什么去拉住天?就靠地心引力而已嘛。她不说话。所以你看妈妈就是地,她不说话,爸爸都听她的。你一说话爸爸就反感,你说那么多,你不说我都听你的,很奇怪。因为大地不说话,结果老天都听她的,就是因为她懂得把天捧得高高的——你是天,你是我的夫君——他就做牛做马。

  女性同胞懂得《易经》,你就知道把男人哄一哄,捧得高高的,他一辈子为你做牛做马。但是这门学问我们都失传了。

  “合一”的意思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才有生命力,完全是阳没有用。所以一个人你要脾气很硬,硬到底,最后是气死了,你还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

  这样,各位才知道,我们中国人练身体很少像西方人练到有肌肉的,我们很少。中国人都是练内脏的,要让它健康,外面无所谓,叫做“外柔内刚”。

  胳膊一伸出来,这边是阳,这边是阴,所以你打自己,敲自己,这边敲得重一点这边千万别使劲,一使劲微血管就出血了。像这些道理都是很自然的。

  当然,有阳必有阴,不可能两边都阳,两边都阳就弯不进来了。所以中国人学了很多就是胳膊无论如何要向内弯,你胳膊向外弯试试看,就断了。

  它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

  因为我学《易经》比较晚,我不像很多人十几岁就开始学《易经》,所以我不太主张用背的。

  人家问我为什么不背

  我说,背错了怎么办?记错了怎么办?那不糟糕吗

  脑筋现在要记得太多东西,你整天背那个,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因为它是宝典,宝典就是让你查的,你要用就去查好了,放在脑袋里面干吗

  可是你不背不背,久了以后你就记住了,那记住多少算多少,才叫自然。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回生二回熟嘛,你不用背的,你根本不用背。你只要记住它的道理,你自然会画得出来。

  我们会有一次让大家自己来画八卦图,不用背,你一画就是八卦图。

  下面,我们先看这个表。

  这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你看,“太极”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就是“亦阴亦阳”,就是也是阴也是阳,也有阴也有阳。

  记住一句话:阴阳永远分不开。一分开就麻烦了。

  你看,一划开天,“天”里面有阴有阳,这边有阳,这边就有阴。我先说一句话,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这个就叫“中”,上面就叫“华”。

  我们为什么叫“中华”?我们为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就是变来变去离不开“太极”。你怎么变都可以,就是太极不能变。

  “ 中”就是你要守住“中道”,中国人不管你长成什么样子,什么肤色,什么血统,我们都不管。我们只在乎你脑海里面有没有这个“中”字,只要没有这个“中” 字,你长得再像中国人,我们说这个人根本不是中国人。因为他脑筋已经没有“中”了。河南人到现在还说“中不中”,“中中中”,“中”就可以了,他是最了解中华文化的。

  你散出去,你不管到天涯海角,你到哪里穿什么衣服,过什么日子,都不在乎。我们只在乎你脑海里面有没有《易经》这套系统。

  所以,很多人说,叫“中国”是因为我们在全世界的中间,因为我们很自大。不会那样的,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哪里是中心?谁也不知道哪里是中心。不要用字面上解释事情。

  那“中”是什么呢?这句话我们要好好讲了。

  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就是因为他一定要“中”,而“中”就是太极。

  太极是什么?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孔子有一次讲说:吾道一以贯之。大家都很熟悉“吾道一以贯之”。那个“一”是什么?就是太极。我所讲的道理统统是太极这个系统一路讲下来的。

  孔子的“一贯之道”就是“中”,就是“仁”,就是“太极”。发出去可以讲忠恕,讲一大堆都可以,收回来就是一个“仁”字。

  其实“仁”就是阴阳,这边“人”旁是阳,这边两划是阴。最古老的“仁”字是一竖两横,就是一阳一阴,这是“仁”的古字,它没有这一撇。这边就是阳,这边就是阴。写的时候,你看,把阴写到这边来,叫做“女”,把阳写到那边去,叫做“子”,一阴一阳就是男女好合。

  其实很多字,它都跟阴阳是有相关的。两性和合就叫“仁”,所以“仁”是做人的基础,这就很清楚了。这句话就是说,人开始有两个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只有一个人,那你骂谁啊,也没有人好骂,只好去工作,只好自谋生活。

  有两个就开始骂:“怎么不提水呢?”

  “我昨天提的。今天该你提了。”

  就开始争吵了。所以,从两个人怎么处得好,怎么和谐,这种出发点就出来了。因此,我们把它最后归根到夫妇。这个大家好好去想一想,不是从父子开始,是从夫妇开始。夫妇关系处不好,其他都很难相处。

  你看,全家人睡觉的时候,你去查一查。全家人,彼此之间都有血统关系,只有睡在你旁边的那个人没有血统关系。其他不是父子就是父女,就是兄弟就是母女,有血缘关系比较放心嘛。不行,有血缘关系,你睡那个房间,我睡这个房间。我专挑一个跟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住在一起。你说妙不妙。

  就告诉你,如果连这个跟你血统不一样的人你都能相处好的话,整个家就齐了,就齐了。

  一阳一阴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果仁,它栽进去以后,它就会发芽,就会又长出一个很茂盛的树来,就靠那个“仁”而已。

  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这些道理我们慢慢都会把它分析出来,一切一切都是“太极”。

  所以,我们下一讲就要讲,为什么叫“太极”,你总要讲出道理来。

  谢谢大家!

易经:儒者之耻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如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经》学问系统的精神,可以说是在推崇这个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圣人的境界。圣人是个名称,是学问、德业修养达到成就标准的人。所以圣人也是人,不过他与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经》这个学问以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

  智慧到达这样的成就,一切随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这样才是完成了一个人生。人是应该向这个目标来努力的。

  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话。法就是效法,我们人生的境界始终与宇宙的法则、天地的法则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与智是相通的。这里讲懂了《易经》以后的人,智慧的成就便无所不通,这是高推《易经》的圣境。

  古人讲到儒家,认为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战国以后,一般都把儒者当成了很高的知识分子,儒家也就自认,一个读书人什么事情都要了解,否则便认为是耻辱,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天下事要无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中通人事,乃至万物的物理都要清楚。达到这个境界便是“知周万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学问。

  等到一旦出来有所作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济天下”。这个道就是成功的贡献,有动力、有方法,它能够救济这个“天下”。尽管也会有很多艰难,但“故不过”,不会有错误,也没有错误,这是学易的价值。

  上面两句话是《易经》学问纵的一面。横的一面呢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旁行”是无所不通,乃至可以说,旁门左道,什么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虽然有时候迫不得已也会用些手段、旁门左道什么的,但是不会违背原则,辜负初衷,绝不会过分,而失之于流——不正当。

  套句俗话来说,就是风流 而不下流。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没有什么烦恼了。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

  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一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楼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经讲解: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精义入神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是这个样子,物理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中间要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运用,就靠你的智慧了。这个智慧有四个字,也是我国文化的哲学精神,就是“精义入神”。你的精神,你的学问,你的行为要精益求精。义就是理,把宇宙的理,万物的理,一切的物理与人生的理,鬲会贯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精义到什么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孟子解释这个神字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学经常用的“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想象到的。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真正能起用,这是讲智慧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天下何思何虑”?是“精义入神”了。我们就文字技巧来研究,关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八股文是要讲究起承转合,前后关照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智慧、学问、精神、一切达到入神的境界,是为了要施用于社会人类。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之理,万物之理,把握这个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够晓得用的这个智慧,圣人没有办法告诉你,懂了《易经》没有办法。决定你的命运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运。这就是“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明白了这点,就晓得人生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我们中国过去的名言,叫化子当了三年,连皇帝都不想干了。这是真的,那真自由 ,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饭都是给他吃的,虽然是吃剩下来的,没有关系,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难心安已经很难了,身安也很难。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够“利用”,好的坏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够适应。“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谓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说他研究的结果,超过了人文世界的范围,神鬼、上帝、菩萨会保佑你吗?他不知道。不但孔子不知道,任何人也没有答案。宗教哲学,我最佩服释迦牟尼佛,他是不讲迷信的。拜佛,佛就保佑你,那不是佛。佛真正的教义跟孔子一样,一切在于你。能够作主宰的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业力,没有任何教主可以作你的主宰。这个宇宙是无主宰,非自然,一切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来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孔子用字很妙,超出前面所说的以外,也许我不知道,也许你们知道,佛知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孔子的态度,非常客观,非常谦虚,破除了一切的迷信。“穷神知化”,“穷”就是研究透彻,把神妙最高的境界弄清楚,就是“穷神”;“知化”也可以说是智慧领导了变化,也可以说是智慧到了最高层,知道适应什么环境,知道怎么变化。这个变化要能适应,便要“穷神知化”,“精义入神”的那个神,自己本身到达神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自然能够应付一切变化,就是“德之盛也”,是最高的成果。

  这是孔子以咸卦九四爻爻辞的两句自豪感,引伸了这么多的道理。可是这个智慧不是乱想来的。乱想没有用,智慧不是聪明思想的境界。智慧是字根表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道理。大家常说打坐是培养智慧的一种学问,也就是“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所以打坐为甚么对身体会产生好处?会长生不老?就是因为“龙蛇之蛰”的道理。

易经讲解:生命真谛的根

  这一章是《易经》整个的纲要和精华。《易经》的学问及其形而上道,孔子在这里为我们作了答复。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孔子说,《易经》这一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得道的圣人们,追究生命真谛、宇宙万物到最根源、最深最深的那个根而产生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宇宙万物、生命真谛挖根的学问。

  然后“而研几也”,“研”的什么“几”呢?研究那个要动的“几”。好像我们两只手举起来要拍掌,是要拍?还是不要拍?在还没有拍以前,两只手将动未动那一刹那间,就是“几”。

  人站在门的中间,你说他要进来还是出去?你说他要进来,他却偏要出去;你说他要出去,他却偏要进来;或者站在那里不动,不进也不出。这时你要说他是进是出?最难,这就是“几”。

  “几”的动很难捉摸,“几”这一门学问能探知宇宙万物的根本,所谓“极深而研几也”。因为这一门学问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根、哲学的根、宗教的根,都在这里。“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极点,宇宙万有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唯几也”,最高的那个“几”,将动的“几”,你也能把握到了,“故能成天下之务”。

  到了“能通天下之志”,一切人类文明的思想都搞通了,等于佛经上的悟道。到了成佛的境界,天上下雨,下几滴雨,佛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后来我学了《易经》以后,我也知道了。

  人家问我下了几滴雨,我说永远只有一滴雨,没有第二滴雨。千滴、万滴,就是这一滴雨。这就是“研几也”的“几”。不过你们现在是听了我讲以后才知道的,所以你现在知道的这个知道,不是你知道的“知道”,是我知道的“知道”。这个知道就是“几”。

  因为它“精”,“故能通天下之志”;了解天地间一切思想、一切文化,唯“几”也。因为它洞察了这个动的“几”,故能成天下之务,所以成功天地间一切事务。“唯神也”,《易经》最高、最终的目标是通神,这个神不一定是鬼神的神,神就是那个不可知、不可说的。

  “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就是所谓神而通之的意思。疾就是快,像走路一样,练武功练到这个程序,便可不疾而速。看起来好像没有在走一样,一步一步,从从容容慢慢地走,但一下就到了美国啦!没有看他走两步就到了。这就是所谓的“不疾而速”,快得很,“不行而至”。

  到这个境界,就是神的境界,这是形容的,不过也有人能达到神而通之的境界。佛学所讲的神通,就是达到这个境界,那也就是神通了!

  所以孔子结论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圣人之道是“无思”、“无为”、“极深”、“研几”这四点。“无思”、“无为”特别要注意。

  搞宗教的人,天天想成道,你如果能做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便差不多啦。但是各位不要以为光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行了,那是不对的。不能致用,如何才能致用呢?“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要能做到“无思”、“无为”、“极深”、“研几”,才能真正体会出“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这些都是圣人的致用之道。

易经风水的核心精髓

  风水要说复杂,确实可谓复杂无比,“龙、穴、砂、水、向、八宫、九星”等等,方方面面都要参与计算,才能推算出一个地方风水的好坏,以及如何去化解、调理与布局。但要说风水简单,却也简单至极,只要把握住了风水的核心,我们普通人也能给自己调整出一个不错的风水呢。

  那么,这个所谓的风水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其实风水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两个字——“平衡”,只要真正地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内涵,也就明白了风水的精髓。

  那什么又是风水中的“平衡”呢?我们这个世界如果用“二元法”来分,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即“阴”和“阳”,如此世间一切的事物,都可以纳入到这两大类的范畴之内。体现在风水上,就是要让家宅里的“阴”和“阳”保持平衡。

  阴阳的观点是最朴素的辩证法,具体描述就是“上下、大小、里外、寒热、湿燥、开闭、动静、男女”等等,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居家风水中的“阴与阳”要平衡

  现在我们很多人在布置居家环境的时候,往往注重了统一,而忽视了对立,其实“对立中的存在”才是一种平衡和协调,才是阴阳平衡的体现。

  一、居家中色调的平衡

  先说说房子的色调,一个家宅中如果从墙壁、地板、家具、装饰等都是相同或类似的一种色调,就犯了阴阳不协调的忌讳。

  以贴壁纸为例,很多人把家里全部都贴上同一种花纹和颜色的壁纸,初看上去或许会觉得很漂亮,但住的久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或压抑感。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反映过,因此建议准备装修房子的朋友们,要合理的使用慎用壁纸,以免造成房屋内大面积的单一颜色或花纹造成的阴阳不平衡。

  二、房间内的光线也要阴阳平衡

  现代大家都喜欢光线明亮的房子,但很多房子的设计过分得考虑了采光,每间房子的窗户都很大,要么大飘窗,要么大阳台,如此家宅中每个位置的光线都很充足,这样很好吗?其实这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现象。家宅中的客厅等一些位置,的确是需要阳光充足一点为好,但像卧室等位置却以光线稍弱为最佳,如此家宅中光线有明有暗,阴阳才能保持平衡。

  不过现在的城市住宅中,卧室都设计的过大,过于明亮,要么配以一个很大的阳台,要么配以一个很大的飘窗。在这种阳气过盛的环境中休息,同样是睡七八个小时,不但人睡得很不安稳,而且早晨起来还是感觉到比较疲惫,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身体乃至运气上的各种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换到光线不是太强的小卧室去,或者在阳台、飘窗处加装门、遮光布、厚窗帘等,除了早晨起床通风换气之外,剩余的时间,都建议对方关闭窗户并拉上窗帘。大量的人反映:以前经常出现的失眠、多梦、脾气暴躁等问题,用这种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反过来说,如果整个家宅的光线都很弱,白天也显得比较昏暗的话,这也是一种阴阳的不平衡现象,即阴太强而阳不足。风水上认为,房屋内的光线太强就会伤到我们身体里的“魂”,魂藏于肝,住久了肝就会出问题;房屋的光线太暗,阳光不充足,则会伤到我们身体里的“魄”,魄藏于肺中,因此你看那些居住在光线很差的房屋中的人,不是显得精神萎靡、浑身无力,就是肺经常出问题(肺对应我们的呼吸系统以及大肠、皮肤、脊柱等)。

  三、家宅中“山和水”的阴阳平衡

  过去我们讲风水好的地方,一定要有山有水。山与水“搭配协调有致,负阴而抱阳”是最好的风水宝地。不过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住在钢筋水泥包裹的高楼中,很难见到水,这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在家里多摆放一点“水”,例如流水景观、静水盆景、加湿器、鱼缸等都可以,以求达到家中山与水的阴阳平衡。根据很多朋友反馈,当家中适当加了一部分水之后,不但从体感上感觉室内的空气更加湿润怡人,而且心理上也有一种特别的愉悦和舒适感。

  四、除了阴阳,五行也要平衡

  “阴与阳”的平衡是家宅风水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再能考虑到五行的平衡就更好了。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磁场力量,世间万事万物除了可以以阴阳划分外,还可以用五行来表示。那么根据风水的平衡原则,就是不让家中某一五行的力量过强过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平凡的世界第一章

儿童手工制作饮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