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小知识100条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增加趣味性数学故事

  数学期刊和科学普及书刊有时会介绍几条数学谜语,增加趣味性。这些数学谜语自然也成为谜语爱好者收集的对象,并且成为游艺晚会猜谜项目内容的一部分。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八分之七。(打一成语)

  “八分之七”用数学符号写出来,把数字7写在分数线上面,8写在分数线下面,谜底是成语“七上八下”。

  在上面这些谜语里,用一些很简单的数学知识,对谜语的文字作出新的理解,可以帮助猜出答案。

  另外一类数学谜语,谜底是数学名词。还是来看几个例子。

  4.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平常报数目,是从小到大顺着数,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现在他说“七六五四三二一”,是从大到小,倒过来数了,所以谜底是“倒数”。

  5.讨价还价。(打一数学名词)

  买东西讨价还价,要经过反复协商,才能达成双方都同意的钱数。这种协商钱数的过程,可以戏称为“商数”。谜底是商数。

  6.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

  “你盼着我”,是你在等候我;“我盼着你”,是我在等候你。两人互相等候,可谓“相等”。谜底是相等。

  7.成绩是多少?(打二数学名词)

  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数学趣味小知识100条

趣味数学小故事

  故事一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故事二:高斯求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故事三:数字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故事四: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故事五:给数字一个生命

  小朋友们,当你轻轻地打开数学书的时候,是否看到了数字们微笑的脸?咦?数字怎么是活着的呢?当然是活着的喽!他们各有不同的性格。你看,一向认为自己个头最高、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1”,是多么傲慢呀。他可以整除所有的数,但是他除了自身之外却不能被别的数整除,真可谓是“独霸将军”。

数学趣味小故事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数学趣味小知识100条

趣味数学小故事

  1.巧测金字塔高度

  金字塔是埃及的著名建筑,尤其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整个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石头,10万奴隶花了30年的时间才建成这个建筑。金字塔建成后,国王又提出一个问题,金字塔倒底有多高,对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上来。国王大怒,把回答不上来的学者们都扔进了尼罗河。当国王又要杀害一个学者崐的时候,著名学者塔利斯出现了,他喝令刽子手们住手。国王说:“难道你能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吗?”塔利斯说:“是的,陛下。”国王说:“那么它高多少?”塔利斯沉着地回答说:“147米。”国王问:“你不要信口胡说,你是怎么测出来的?”塔利斯说:“我可以明天表演给你看。”第二天,天气晴朗,塔利斯只带了一根棍子来到金字塔下,国王冷笑着说:“你就想用这根破棍子骗我吗?你今天要是测不出来,那么你也将要被扔进尼罗河!”塔利斯不慌不忙地回答:“如果我测不出来,陛下再把我扔进尼罗河也为时不晚。”接着,塔利斯便开始测量起来,最后,国王也不得不服他的测量是有道理的。小朋友,你知道塔利斯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吗

  2.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3.”0”、”1”之争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4.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5.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6.筹算女杰王贞仪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趣味数学故事

  数学、奥数的学习是枯燥的,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爱上数学呢?不如从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开始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搞笑数学趣味小故事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趣味数学小报的内容

  趣味数学小报的图1

  趣味数学小报的图2

  趣味数学小报的图3

  趣味数学小报的图4

  趣味数学小报的图5

  趣味猜数学

  谜题:二三四五六七八 (打一成语)

  谜底:缺衣(一)少食(十)

  谜题: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谜底:王

  谜题: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谜底:三

  谜题:羊打架 (打一数学名词)

  谜底:对顶角

  谜题:三十分(数学名词)

  谜底:三角

  谜题:再见吧,妈妈(数学名词)

  谜底:分母

  谜题:大同小异(数学名词)

  谜底:近似值

  谜题:1、2、3、4、5(成语)

  谜底:屈指可数

  谜题:1000×10=10000(成语)

  谜底:成千上万

  谜题:周而复始 (数学名词)

  谜底:循环小数

  谜题:考试不作弊 (数学名词)

  谜底:真分数

  谜题:五四三二一( 数学名词)

  谜底:倒数

  谜题:一元钱 (数学名词)

  谜底:百分数

  谜题:考试成绩(猜两个数学名词)

  谜底:分数,几何

  谜题:道路没弯儿(数学名词)

  谜底:直经

  谜题:风筝跑了(数学名词)

  谜底:线段

  数学幽默小故事

  胖子“0”与瘦子“1”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数学趣事

  在自然界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动物中也有很多数学“天才”。

  先拿蜜蜂来说,蜜蜂的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的。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还有蜘蛛织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更有趣的是,丹顶鹤在成群结队迁飞时排成的“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也是54度44分8秒!

  同学们,这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趣味数学

  有许多人认为数学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实在意义,又难学又没用。事实上,数学王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他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只要感兴趣,就会觉得它是多么其乐无穷呀:

  1. 三个男人在饭馆里吃饭,共花了250元,每人出100元,找回10元纸币3张和20元纸币一张。三个人各拿了一张10元纸币,而留下20元纸币。这样,每人支出了90元。也就是90×3=270(元),再加上没有找开的20元纸币,共290元。那么,那10元哪里去了呢

  答:什么也没损失。

  注: 三个人拿出100元,找回10元,实际上付出90元。三个人支出合计为90×3=270(元)。其中250元给了侍者,留下20元纸币。所以,把这20元纸币,再加入到270元中去,是不正确的。

  2. 有一位国王在庆祝太子诞生日时,颁布了大赦令。“对所有的犯人都减刑一半。”大家听到这一消息后,都很高兴。只是国王的大臣,对终身监禁犯人的处理有所顾虑。因为,不能知道他们还能活多少年。皇上降下圣旨,“不许有一个例外,所有犯人的刑期都要减刑一半”正在思索中,一个大臣喊道“有了!”那么,这个大臣到底想到了什么呢

  答:终身监禁的犯人隔一天关进牢房一次。

  注:不能被犯人能活多少年所困惑。

  3. 两个行人想吃面包,一个人拿出4块,另一个人拿出3块。接着又来了一个行人,就招呼他也来吃饭,每一块面包都切成3片,每一个行人都吃了7片。被招待的那位行人,为了报答,拿出7个金币。那么,最初两个人,各自得多少金币

  答:第一个行人得5个金币,第二个行人得2个金币。

  注:分得的金币不按出面包的个数(第一个行人3×4=12片,第二个行人3×3=9片)而是给第三个行人吃的面包个数(第一个行人3×4-7=5片,第二个行人3×3-7=2片)

  4. 狗和猫赛跑。狗每次跳三尺远,猫每次跳两尺远。但狗跳两次的时间内猫可以跳三次。它们选了两棵相距100尺的树比赛,看谁跳一个来回的时间短那么比赛结果会怎样呢

  答:猫赢。

  注:猫与狗跳过六尺的时间虽然相同,但狗由于每次必跳出三尺,所以不可能跳到整一百尺,会超过两尺,相当于共跳204尺,比猫多跳四尺,所以狗比猫慢。有的提看似简单,却实藏陷阱,需处处小心谨慎。看了这4道题一定会觉得妙趣横生,而且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说数学也是一个蛮有趣味的学科嘛!

有趣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知道歌剧刘三姐吗?问问你们的父母,他们一定知道。

  其中有一段精彩情节,说的是刘三姐与三位秀才用对山歌的方法互相问难。三位秀才自以为有学问,在对歌中给刘三姐出了一道难题。秀才唱到:"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刘三姐对之:"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刘三姐毫不费力地把300分成了4个奇数之和:300=99 99 99 3。

  歌中"三条狗奴才”暗指助纣为虐的秀才们。刘三姐的山歌显示了她的机智与幽默,更是蕴含了有趣的数学知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数学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学业预警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