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经典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传说中项羽故事

  传说中项羽是什么著名得的人物转世

  项羽,字羽,下相人,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还是双瞳者,被人称为西楚霸王。宠妾是虞姬,坐骑是乌雅马,兵器是虎头盘龙戟,铠甲是乌金甲。大泽乡起义没多长时间,项羽便在江东崛起,三年内打遍天下无敌手,带兵入关中,灭暴秦,册封十八路诸侯。

  项羽剧照

  自从出道以来项羽打出来赫赫战绩,有雄霸天下的巨鹿之战,有以弱胜多的彭城之战,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垓下之战。可以说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因为项羽太厉害,所向披靡,所以不少人开始猜测项羽是什么转世?有人说项羽是舜的转世,因为舜也是双瞳子。

  舜帝原名姚重华,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在姚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舜帝为四部落联盟首领,因为尧帝的“禅让”从而称帝于天下,舜帝的国号是“有虞”所以是“有虞氏帝舜”。

  听别人说舜的家庭比较寒酸,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是一直都是庶人,一直都在社会底层生活。据说舜在20岁的时候开始出名,而且是以孝顺而闻明的,因为舜可以对虐待、伤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顺,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被别人称赞。过了一段时间尧帝向四方诸侯之长询问禅让人选的时候,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从而来考验舜的品行和作风,舜并没有让尧帝失望把家庭中的关系处理的很好,而且各个方面都是很拔尖的。故此禅让给了舜。

  总之因为项羽和舜帝都是重瞳者,所以人们猜测项羽是舜的转世。

  楚霸王项羽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总体来说项羽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英雄,他在那个乱世中能够保护一方百姓,还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一个好人,但是项羽连年征战也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他对待部下很残忍,对待被征服的地区的人民也很残酷,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就是一坏人。

  项羽剧照

  其实对不同的人来说,项羽是好人还是坏人有很大不同,他对于自己的盟友非常仁义,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就像他发动巨鹿之战不只是想推翻秦朝暴政,而且还想拯救诸侯,救出自己的同伴,从这一点上来说项羽对待自己人非常好,不仅仁义无双而且注重诺言,信守承诺,是一个好人。

  同时项羽对待他的敌人非常残暴,项羽长年南征北战征服了很多地方的首领,对待这些首领他没有用劝降的手段,而是直接杀掉了,而且他的战争过程伤害了很多平民百姓,项羽的战争中也带有侵略的色彩,对被侵略地方造成的破坏是无可估计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项羽同时又是一个坏人,是一个野蛮的侵略者,也是一个独裁者。

  一直以来项羽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存在很大争议,不管怎么说,项羽是先秦时代最重要的一个英雄人物,他这一生中做过很多好事也做过很多坏事,对待不同的人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以项羽是好人还是坏人还要从多方面来看。

  项羽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奇才项羽因灭秦功绩而为世人熟知,其后他自封西楚霸王,但最终被汉王刘邦所灭并自刎在乌江,但这不能抹杀其一生中所指挥的大小战役,这其中尤以以少胜多的战役瞩目于世,那么项羽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呢

  项羽画像

  项羽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是著名的巨鹿之战,公元前209年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亲自渡漳水攻打秦国。为了表示其不灭秦朝终不还的决心,他下令全部将士每人只带三天的军粮,并将饭锅砸破、军营烧毁,而后以势不可挡的威势包围了秦军主力,经过九次冲杀成功阻断了秦军的通道,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这一战项羽仅率五万将士全歼秦军三十余万人,这对最后推翻秦朝暴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司马迁曾于《史记》中详细的记载了这辉煌的一大战役,流传极广的“破釜沉舟”成语也是因此得来。

  项羽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二是彭城之战,汉王刘邦以楚怀王被项羽所杀这一借口联合各诸侯讨伐楚国,项羽只带了三万将士迎战,而刘邦因为刚刚夺得彭城而沾沾自喜,加之看到项羽所率部队数量并不多而小看了他,出乎人意料的是项羽先是用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发动突然袭击,杀败刘邦联军数十万人,还有十万余人在逃跑时跳河而亡,其后项羽采用分兵突击的方式使数量庞大的联军在作战中无法相顾而败亡,刘邦也在混乱中逃跑。

  有着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军事战绩如何

  项羽一生戎马倥偬,经历的大战数十次,另一位军事大家韩信,尽管拥兵远多于项羽,也没有赢过项羽几次。这足以说明项羽战绩显赫,而且是一个非常传奇的英雄人物。尽管最后项羽败北,这也是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孱弱,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卓越的。

  项羽剧照

  而且在项羽的身上,有许多由他的经历演变而出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大都与他作战有关联。单是产出这么多的成语,历史上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项羽的战绩与他身上所发生的成语故事密切相关。比较脍炙人口的成语有以一当十,破釜沉舟。这两个成语发生的背景为巨鹿之战,当时秦军合围巨鹿,项羽赶去解救。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项羽军队切断了自己的退路,破釜沉舟,智能前进,不能后退,而后与敌军殊死力战,战士们也都可以以一当十,获得了大胜。

  另一个与项羽战绩有关的成语为沐猴而冠。沐猴而冠是韩生对项羽的评价,意思是说项羽愚笨,只知道表面,无法理解深层次的东西。当时,项羽对咸阳进行大肆破坏,放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有人劝他说,咸阳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地势也适合防守,是一个可以给霸王业做都城的地儿。然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又有谁知道呢。最后,残暴成性的项羽还将讽刺他沐猴而冠的人杀掉了。

  项羽是如何杀死秦朝继位者子婴的

  刘邦带人进入咸阳之后,一身白衣的子婴带家人带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刘邦没有杀他。一个月之后项羽来到了,他杀了子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项羽要杀子婴,他和子婴有什么仇恨,他是如何杀死子婴的?杀死子婴的项羽

  史料记载项羽杀子婴的过程是,项羽进入咸阳城之后,对城内进行大肆的烧杀抢掠,秦都城被付之一炬。项羽杀了子婴,但是不是为了个人仇恨,项羽主要是痛恨所有带有秦国符号的人或者事物,秦国是导致项羽家破人亡的人,他的祖父和叔父都死在秦国手下,他视任何秦国人都为杀父仇人。背负着血海深仇的项羽被感情左右,我们从后来他杀了子婴之后屠杀秦都城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咸阳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任何必要了,项羽只能用杀了子婴和烧了咸阳这种方式发泄心中的怒火,缓解自己对于秦朝的仇恨。

  促使项羽杀子婴的还有刘邦的行为,当初鸿门宴出现的原因就是刘邦先出现在了咸阳,并且俘虏了子婴,但是经过鸿门宴之后,刘邦在宴会上承诺会把咸阳让出来,理所当然的,咸阳曾经的主人,现在的俘虏子婴也就交到了项羽的手上。刘邦不杀子婴,不代表他就那么幸运能够活下来,迎接他的还有项羽的怒火,有一种说法就是刘邦故意将子婴交给项羽。项羽没有攻破咸阳,虽然后来也占领了咸阳,但是性质是大不一样,那是刘邦扫荡过一遍的地方,刘邦深知项羽性格,只有留下子婴转移视线才不至于和项羽对上。

  楚王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如何

  项羽鸿门宴是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宴会。项羽鸿门宴的有名之处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排场,或是参与的人的名气有多么的大,而是在于项羽鸿门宴上,发生了能够改变历史的故事转折。

  项羽剧照

  要说项羽鸿门宴,还要从这场宴会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那个时候,刘邦隐隐成为了项氏一族称霸世界的绊脚石,所以项羽的谋士就想要除去刘邦。但是项羽心高气傲,他觉得自己这样杀人是胜之不武,所以一直在犹豫中,起码司马迁是这么写的。

  这么一犹豫,谋士一看不行,所以就出了一个计谋,把刘邦叫过来一起吃一顿饭,定在了鸿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鸿门宴。但是项羽的身边有着一个猪一样的队友,这个队友叫做项伯,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项伯因为要偿还救命之恩,所以向刘邦告密了,当然那时候的项伯还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刘邦于是做了非常万全的准备之后,才去的鸿门宴。

  去了之后,一番明争暗斗,还有惊险的舞剑环节。就差一点点,刘邦的命就交代在宴会上了。可是就在项羽的犹豫中,刘邦一看大事不好,跑掉了。要杀的人已经跑掉了,项羽鸿门宴也就这么结束了。就这样,刘邦捡回来一条命。

  项羽鸿门宴是他们两个人打仗的一个转折,此后,养虎为患。终于有一天,刘邦把西楚霸王逼死了,也算是为自己扬眉吐气了。

关于项羽的经典故事

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取而代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项羽的故事

  不知道是太了解项羽,还是根本一点就不了解项羽,抑或是项羽就不属于我们这个充满浮华喧嚣的时代,不适合拿来被我们去解读,突然间这么一提及到项羽这个对于我们来说熟悉的名字,心里却猛的觉得与这个名字之间有一层很深的隔阂。久而久之,后来甚至对于项羽两个字感到有些乖戾。崇敬?景仰?唾弃?憎恨?自己一时间也说不清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可能只是一层阴影,也可能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随着时代的变迁,项羽的名字也一次次的被我们提起,然后又一次次的被我们遗忘,以至于抛到九霄云外,不见了踪影。只是时间一长,项羽的身上就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事迹”了。譬如“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可能这也就是项羽迄今为止所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凤毛麟角中的“珍宝”了吧!之所以说它是“珍宝”,是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如果有人问你认识项羽吗?我想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我们,哎,不就是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西楚霸王吗?我清楚的很呀?!

  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准备“弯弓射大雕”参加高考的亿万莘莘学子们,对于这两个典故更是了如指掌。以至于乌江自刎,霸王别姬都快成了他们“奔赴沙场”语文作文中必不可少的经典素材了。于是,在这些莘莘学子的笔下,项羽随时随刻手里都拿着那把已经不知道用过多少次的大刀,在悲怆的四面楚歌声中听候着他们的一声令下,然后再在凄楚的乌江岸边与虞姬来个生离死别后一次次的无奈的选择“自刎”。

  其实说来,我们的这些莘莘学子是幼稚无知的的,堂堂我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迁客骚人群星荟萃,如若真的想寻找两个名人来“应试作文”,那还不是像脱衣睡觉一样简单的信手拈来?可为什么近几年的高考中项羽却脱颖而出成了被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写的都快泛滥的“气压群雄”的明星了呢?用陆游《金错刀行》里的诗句说就是:“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无人?”

  但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无知不正是我们的无知吗?这两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是值得用心去好好反思一番的。因为这两个问号正好暴露出了我们中国现行社会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我们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与缺陷;一是我们对于国学文化的普及率还远远不够。

  至于今天来,并不是来刻意的寻求高考制度的“针砭”之处的,因为那些生长在“教条主义”下的“文人”比如什么博士,博士后,高考专家呀为了这个问题忙得焦头烂额都没有改变的问题,我这一句话又能顶个“屁用”?更何况今天来的目的只是想和大家说一说《史记》,谈一谈历史,用最简单的方法侃侃那些已经被我们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尘封的往事。

  对于项羽的特征的描述,《史记》上是这样说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简短的十三个字,就为我们概括了项羽的最主要的特征:高,力气大,有才。

  在古代,衡量一个男人高大威猛最常用的词语是“堂堂七尺男儿”,而如果一个男人能长到八尺,那他可就是“高耸入云”了,那他就是今天的“巨人”姚明呀!七尺男儿,七尺到底有多高?一米等于三尺,一尺等于三寸。但是古代的尺的长度和今天的尺的长度是有所区别的。今天的一尺约等于33。3厘米,但是古代的一尺要远远短于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尺的长度,古代的一尺大约只有今天的23厘米,七尺也就只不过是一米六多一点,八尺也就只不过一米八四左右。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要笑了,“七尺男儿”才这么高一点呀?“八尺男儿”才到我的鼻梁呀!

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有一霸主,名曰项羽;有一英雄,名曰项羽;有一传奇,名曰项羽;项羽!你的豪情,似熊熊烈火,燃尽天边;你的壮志,如万里凌云,腾飞天穹;你的名字,若夺命利刃,让敌人闻风丧胆。

  巨鹿之战,你受楚怀王之命前去援救陈余,我想你心里会万分激动,身为一代名将一次次的胜利都会是你的勋章,你怒杀儒臣宋义,当你孑然一身带军攻敌,当天下人都觉得你会就此停止攻敌的脚步时,而你并未放弃。你让军队破釜沉舟,断了后路,誓要拼死一搏,我都可以想像当时的你是多么的果断,又是多么的无奈。你带领的人马无不是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大破秦军。这一役,诸候相随;这一役,浩浩荡荡;这一役,名动千古!

  你成为了西楚霸王,威风凛凛,但又有数不尽的沉重与惆怅,谁又会知道你也会在一个月夜中,叹气哀伤,也会担心若败了,若亡了又该如何!你与刘邦终还得你死我活,这世间拥遵循着胜者为王的道理;你与刘邦之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这一回,你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你虽有一支绝世画戟,有鈡离昧,季布伴于身侧奋力相助,血眼杀散数层汉兵,血流千里,狼狈逃出包围,可兵将战马失了八成,你心中无限悲伤。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且是第一回儿。你想起那些残伤的楚兵,又怀念远在天边的家乡,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英雄之路,又哪能回头?哪能后悔?你喝下一坛又一坛的烈酒,面对多年伴你弛骋战场的骏马,面对一直深爱的美人虞姬,感概良多,心如万丈波涛,难以平静,禁不住高声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知自己大势已去,此后一切必将会烟消云散。你这时完全可以退出战场,归隐山林,可你身为西楚霸王的威名不允许,身为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不允许,还有你!项羽的尊严也不允许,这些顾虑太沉重,终还是放不下啊。

  残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覆盖乌江,金色的光辉闪烁,血阳照耀下的萧索草木如同泣血,这诡异的艳丽附着地上蜿蜒干涸的血河,和数不尽的将士尸首构成了一幅永远定格的画面。怆地呼天,狼烟漫漫,你败了,败的彻彻底底,呆滞着看见虞姬一身盛装笑着望着你,你有些恍惚,你似乎看见了过去你最辉煌时刻,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为你起舞。而此时的你,有的只有苦笑,这时,虞姬说道;“妾生随大王,死随大王,今大王危,妾深知已是拖累,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你腰间拔出利剑,向自己脖上一抹,衣角在空中划着绚丽的花,就此香消玉碎。你颤抖跌倒在地,抚尸大哭,悲恸欲绝,虞姬的青丝随风飘动,漫天飞花飘舞,落地百里。雪落了,虞姬走了,你恨自己不能挽留住她的生命,恨自己不能与她就此厮守。你不能逃走!你不能忍受自己就这样回去,又怎样去面对江东父老。可你累了,不想争了,你不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不愿苍生黎民再受战乱之苦,你愧对忠心耿耿一生追随你的生死弟兄,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说罢,便把刀往喉脖上一横,坠落金灿乌江中。江水泛起一片血色波澜,漾起一阵巨大的涟漪,天下英雄尽悲恸。是啊,苟活千世,非霸王所为!“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

  你的一生,定让人敬,让人畏,又让人感;让人叹,让人悲,又让人回味。你的一生,就应该是这样的铁血柔情,万丈豪气!千古战场风雨沧桑路,无尽征程多少豪杰故,今有霸王名项羽,一代英雄却乌江水边白骨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名人的故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霸王举鼎】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西楚霸王项羽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与项羽有关的历史典故

  1.万人敌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历史典故】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

  【历史典故】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

  【历史典故】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历史典故】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

  【历史典故】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宋义自称,“公”宋义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历史典故】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

  【历史典故】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

  【历史典故】

  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

  【历史典故】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有关项羽的故事

  项羽三杀韩信

  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楚霸王还不想去。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

  没杀韩信,转身就走。回到营里,范增问他杀了韩信没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说了一遍,说:“韩信是个呆子,杀他何用?”

  范增说:“你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你快追上去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楚霸王是个粗人,一听这话,带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见韩信跪在一座坟头上,头朝下,脚朝上,帽子盖在坟头上。霸王用剑挑去韩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来韩信披头散发,嘴里直翻白沫。“啊呀,这人是羊癫疯,杀不得呀杀不得,要是把这呆子杀掉,岂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话!”楚霸王想想,还是没得杀他,转身回营。

  范增见霸王回来,又问他杀了韩信没有。霸王把韩信痴痴呆呆的傻样儿讲把范增听。

  范增一听,脚一蹬:“你又上当了,这是韩信用的计。如果这人不除,霸业就不得成功,你还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说:“韩信在这块时候,他可曾犯过什么羊癫疯?”

  这一问,楚霸王明白了,赶紧带了兵马再追上去。韩信知道楚霸王不会放过他,没歇一口气,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块跑?朝东跑,直奔刘邦军营,霸王必定会死追,还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个调虎离山计落脱下一只鞋子,扔在东路口,自己回过头来,往西路跑。

  楚霸王领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见一只鞋子在东路口,认准韩信朝东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东路口追下去。

  韩信往西跑,楚霸王往东追,哪块还能追上韩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营,韩信已跑到刘邦那块去了。

  项羽和韩信打赌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项羽与虞姬

  在古代,弄权的女人都美丽,而一些美丽的女人却不都弄权。她们默默无闻,坚守妇道,无私奉献,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属后一种。

  虞美人即虞姬,是项羽毕生钟爱的一个女人。

  有人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这项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灭楚后,迁移到今江苏省宿迁县过隐居生活。项羽和虞薇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两家于是结为秦晋之好。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先是陈胜、吴广的义军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主力部队都进入了关中,打到距秦国都城咸阳只有几十里的地方。咸阳城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不久秦军在张酣带领下反扑,迅速扭转了战局,吴广在荥阳失败,陈胜在陈县被杀,项梁也在定陶战死。

  每当项羽在外苦战,虞姬就守在帐中等项羽回来,时刻挂念着前线的战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项羽回来,虞姬连忙把他迎入帐内,但见项羽形容疲惫,神色仓皇,精神狼狈,不像从前得胜回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英雄气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项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带着笑脸,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地问起前方的战事。当她听到项梁战死的消息时也不禁失色,悲伤万分,可脸上又不敢现出惊慌的神色,怕惹起项羽的烦恼。她连忙命人摆上早已准备的酒肴,借着美酒,替项羽解闷消愁。这种时候她只能把悲伤的泪水偷偷咽下去。

  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一支大军去援救陈余。俗话说,救兵如救火。然而主将宋义害怕秦国势力,拖拖拉拉,逗留不前,项羽怒而杀死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项羽破釜沉舟,扬言只准备三天的粮食,以向全军表示此次作战有死无生、誓死一拼。在巨鹿与秦军的大战中,项羽的人马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项羽已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导者,成为诸侯上将军,凡是参加巨鹿之战的诸侯军无一不归其麾下,甘心情愿听从他的号令,一直随他西征。接着他坑杀投降过来的20万秦军,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咸阳。

  秦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为王,或为侯,虞姬也被封为美人。当时皇帝的内宫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经是比较高的名号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传扬开来。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刘邦和项羽作为起义军的两支展开了龙虎之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占有绝对优势,后因他内心仁弱,对敌人也讲仁慈,渐渐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项羽的历史典故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下面是关于他的历史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迫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功臣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趁机杀掉汉高祖以除后患,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持剑闯入宴会厅,当面喝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壮士气势所折服,因而与其对饮。汉高祖借故脱离险境。

  还乡定都,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后,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在这场战役中,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中国安徽省固镇县)。项羽在四面楚歌当中率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后被汉兵追上,最后项羽只剩下28人。项羽逃到乌江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刘邦彻底赢得胜利。

  汉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争夺战中,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不久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想退兵。这时,张良、陈平建议说,我们已夺了大半河山,四方诸侯又都归附,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的大好时机,若放他回去,必然养虎为患。刘邦一听,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心东进。刘邦率军追项羽至固陵,本来与韩信、彭越约好合力攻楚,结果二将未至。项羽反攻,刘邦大败,遂坚壁固守。后用张良计,笼络手下几员大将,遣使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会师,共约 30余万人, 由韩信指挥,全力追击楚军,在垓(该) 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壁东南)将 10万楚军团团围住。韩信命各路军分作十队,在四面埋伏,连环接应。韩信出阵挑战,项羽几次突围冲杀均被伏兵截击而回,人数越来越少。夜晚,韩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谣。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之声,以为楚地尽失,遂告别心爱的虞姬,率领 800子弟兵突围南走,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楚汉战争以刘邦全胜而告终。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中国重归一统。

关于中国古代名人项羽的故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项羽的历史

  我道清照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称项羽作“千古英雄”决不过分。作为一个男人,他成就了一代霸业;作为一个丈夫,他爱危难关头宁愿放弃性命也不忍抛弃虞姬;作为一个领袖,他与战士并肩作仗从不退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打得漂亮,士兵受伤细心抚慰令人尊敬;作为一个江东人,富贵不忘衣锦还乡,走投无路时深感有愧于江东父老,选择死亡而不愿苟且偷生给家乡人丢脸。谁道他不是大丈夫,真英雄

  “卷土重来未可知”说得确切,可是有比生命,胜败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义与尊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白白牺牲那么多战士,让他们为自己抛头颅、撒热血,落个身死他乡,马革裹尸的结局,自己却苟且偷生地活着;让无数家庭经历家破人亡,自己却“包羞忍耻”地再征兵作战,怎么能够做得到?自刎乌江,死得壮丽,死得有骨气。

  项羽鸿门宴功亏一篑岂是为了“沽名”,因为了项伯的一句话?对受伤的将士尚且细致呵护,更何况是结义兄弟?况且当时刘邦的实力并没有强大到对自己构成威胁,又何必相煎太急?二十万秦兵跟随,威胁实在太大了。关公在卧牛山欲收周仓,甘、糜二夫人尚且知道一二人相随无妨,不可百人相随,通晓兵法的项羽更知道二十万有异心的秦兵对自己的威胁,不是心狠手辣,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别无他法,只好先下手为强。倘若犹豫不决,被二十万秦兵诛灭,最后还不是落个“妇人之仁”的骂名。“功高盖主者死”这是千古以来封建王朝不变的规律,越王杀文仲,刘邦欲杀韩信,岂不比项羽不重用将领更虚伪不仁?项羽是真诚的,他不善伪装,不懂得用人为己,难道不比刘邦在别人替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后绝情杀害更仁义

  当然,易受挑拨,轻信亲戚,不懂得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是一个领导人致命的缺点。但是,正如一场滑铁卢无法磨灭拿破仑的功绩一样,一场垓下之围,又怎能折损项羽的高大形象?“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过不去的,是项羽的良心底线;是对给无辜百姓带来战争纷扰的亏欠了;过不去的是情义热血。树立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丰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奋斗的好标题

优秀的开头和结尾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