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的启示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的。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是说:“不学会礼貌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文明举止、礼貌待人,争做一位文明人、文明小学生。
文明,只是一小步。再扔垃圾时,向前迈进几步,把垃圾投入垃圾箱。这只是一段路。再要吐痰时,用纸巾包住那口痰再丢到垃圾桶里,那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当看到白花花的水从水龙头中“咆哮”喷出时,你是否想过把它关掉?其实文明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它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礼貌,只是一句问候。在早上上学时,向父母道一声“再见”!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长辈们向他们敬个礼喊道“老师好”!“长辈好”!当你不小心踩到别人的鞋子时,你是否道了声“对不起”!当别人给予你东西时,你是否说了“谢谢”!
同学,文明举止、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儿女做人的基本原则。文明礼仪时文明之人的象征,让我们一起向文明靠拢吧!
不知礼,无以立
有很多人会夸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每每我为这夸奖而高兴时,总不忘告诉妈妈。是她教会我做一个礼貌的人。
孩童时期的我,就像一只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动物,总是随心所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常常给父母添麻烦。
有一回,我们一家三口去喜宴,宴会上,各种菜肴轮着翻上,我用筷子夹起一个,尝尝,又用勺子舀一口汤,闻闻。哇塞,真好吃啊。正当我感叹不已时,漂亮的服务生端来了香喷喷的螃蟹。金黄色的汤汁裹着雪白的蟹肉,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我可是最喜欢吃螃蟹了,我一看见螃蟹忙用手去抓,顾不得烫,张嘴就咬,真香,真香!这么好吃的螃蟹啊,要是能让我一个人吃该多棒啊!于是我使出吃奶的劲,把蟹肉端到我桌前,自顾自吃起来,叔叔阿姨们看到这个情景,放下了筷子,看了我一眼,却什么也没说。这时,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这菜不是你一个人吃的呀,让叔叔阿姨们尝尝,况且,你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呀。”我那时候还很小,一下子不能明白妈妈的意思。在家里,每次吃饭,妈妈不都把握爱吃的菜端到我面前,催我多吃点,可这次怎么……“快把菜放回去吧。”妈妈用了命令的语气。我向来是秉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信条,现在我只能听妈妈的话……
吃晚饭,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说:“在酒店吃饭是有规矩的,你刚才那样做多不好呀!”我没吱声。“你上学时老师不是教过你吗?要懂礼貌,不管什么在什么场合,比如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尊老爱幼,这不是都学过了吗?”
妈妈顿了顿,又说:“我希望你能做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现在的我,早已经过了那个不懂事的年纪。
前些日子,爸爸请客,一大桌客人,其中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弟弟。服务员询问酒水时,爸爸问我:“洋洋,你要喝什么?”我笑了笑,并不急于回答,我侧了侧身子,用温和的生音问:“小弟弟,你要喝什么?”
不知是谁说了句“你女儿真有礼貌!”我一抬头,正对上妈妈含笑的目光。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妈妈眼中懂礼貌的孩子,但她灿烂如花的笑脸,让我格外舒心。在她灿烂如花的笑脸中,仿佛正无声地诉说着“不知礼,无以立”这个论语中的经典句子……
不学礼,无以立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XX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不知礼,无以立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是啊,一个人要有文明礼仪,要是连礼仪也不懂,那么他将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一个人不懂礼仪仅不能生存,同样,一个国家没有礼仪,那么国家也不会和谐,安定,更不会富强,因此,我们需要礼仪,社会需要礼仪,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礼仪风范,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安定,国家才会更繁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故此我们更需要讲文明,懂礼仪,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让礼仪之花在中国各地绽放,向世界高歌:文明礼仪在中国!
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显文化。一个人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是最基本的仪都没有,那不算富有;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但是他懂得为人处世,那么他也是富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还是虎视眈眈,想尽方法把中国吞并,在亚非万隆会议上,西方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胡乱散布谣言,说中国的目的是吞并整个亚洲,闹得各国参议人员都惶恐不安,要让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失败,和别的国家建立不起盟约,这时周恩来绅士的大步走上演讲台,坚定的对各国参议人员说:中国是求和的,不是来吵架的,任何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的中国都不会答应。周恩来的讲话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最后成功召开了万隆会议。这便是礼仪的魅力,假如当时周恩来和中国代表们没有镇定,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也许结果不堪设想,因此,良好的行为、举止礼仪是人生的第一名片,我们必须注重我们的礼仪、素质修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尊师的礼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幼年丧父,家境平寒,无钱上学,但他很好学,常在私塾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大地为纸。这一举动感动的私塾老师周侗,周侗喜欢他的勤奋好学,于是就免费收他为学生,教育他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立功业的抱负,教他绝技,使之成为一代英豪。周侗死后,岳飞不忘师恩,披麻衣,架灵车,执孝子之礼,以父礼将其安葬,且每年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行军打仗还是驻扎营中他都是要拜祭恩师周侗。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人不敬师是忘恩。尊师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素养,古人尚尊师重道,以身作则,难道我们以后不应该视其为楷模,效仿他们吗
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的金钥匙,是一种功能特异的润滑剂,它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心得凝聚,使社会才会更和谐,更美满。
不学礼,无以立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小食品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把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同学会故意损坏学校的公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文明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素质的前沿。千真万确学做人,就是说的学习先应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文明环境,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不学礼无以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从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有“虚席以待”、“倒屣相迎”以及“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泛流传。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礼者,即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仪者,即为规范的表现形式。礼仪,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规范的表现形式”。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传来充满历史沉淀而深邃的经典“不学礼,无以立。”在耳边回荡。
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商务礼仪,那么,什么是商务礼仪?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我们学习商务礼仪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商务礼仪,它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思想的经典名言。我们学习商务礼仪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待人接物的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对礼仪进行深层的分析。“礼”即“礼”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包括礼貌、礼节、礼仪,还有没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礼”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之一,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务必要讲礼貌、礼节、礼仪等。讲“礼”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亦称“礼义之邦”,有讲“礼”的优良文化传统。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我们务必要“学礼知礼”,“立于礼”,以促进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
通过对礼仪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礼”的几个功能:
约束与规范是“礼”的功能之一。
儒家强调道德的内驱力,道德的自律与自觉,但也不忽视其约束机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即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齐一,“礼”是人的行为的指导。 由于, 在周代“礼外无法”,“礼”具有法律的功能,因而它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约束在现代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在古代管理中用“礼”约束人的行为,在今天的现代管理的约束性是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的,因此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是否反映了管理的规律性。如果规章制度订得合乎规律,它不仅可以起到行为规范、行为导向的约束作用,还可以促进发展;相反,如果规章制度订得不合乎科学,只起束缚人的作用,它必将阻碍发展。
正身和自律是“礼”的功能之二。
“礼”的约束性是通过正身和自律来实现的。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正身和自律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动,是“仁”的一种表现,它出自于人心灵的内在的规定性,礼仪是人的行为规范,为要身正和自律首先要具有仁德,也即是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正身和自律。
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的功能之三。
“礼”是人类社会特有一种社会规范,因而它就成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人而无礼就必然否定了作为人的规定,人之要成其为人务要“自尊”。“自尊”是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是为人师表者,更应该要自尊。所谓“自尊”不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而是通过高尚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利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格尊严。按儒家的话来讲,就是要修身、正身而严于律己。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才是一个聪明的人,这样才能自尊,才能尊敬别人。
“和为贵”是“礼”的功能之四。
礼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讲中和最为可贵。过去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即使知道中和而只追求中和,而不用礼来加以调节,也是不行的。也即是说,“礼之用,和为贵”之“和”是要通过“礼”来加以调节才能实现,没有礼的调节就不能达到人际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是“礼”的功能之五。
现代企业对于即时传递企业信息和正确传播企业形象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要有礼貌、礼节和从事商务活动时的一定的礼仪形式。任何一个企业的代表,都必须要有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智慧,以及由这些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着装、打扮等等。只有诚于心,才能形于外,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文化、道德、智慧很差,表现于外的气质、风度就难以合符礼的规定。这些都对传递企业的信息和传播企业的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几点来看,讲究礼仪不仅仅是表面文章,实际上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所以,我们应该学好礼仪,并且真正用好礼仪,为自己、为团队、为企业、为和谐社会从自己做起。
不学礼,无以立”
一说起“文明”,我就立刻会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虽然这句话只有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孔子说:“做人要有礼貌、不讲文明。不做到这些,怎么来做人呢
咱们的中国,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着文明的渊源。可是,到了21世纪,那不文明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给我们这个美丽的“文化之邦”抹上了 “污点”。
这难道是孔子后人该为的吗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全家准备一起去海宁探望亲戚朋友。我们早早地就来到了汽车西站,整装待发。然而,每个窗口都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十分拥挤,就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似的。 我们只得无可奈何地排在了队伍的后头,看着几分钟才挪动一点点的队伍,真是希望能够快点儿轮到我们。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我们这样急切的心情吧!我把注意力转向了其他的窗口,同样人满为患。就在这个时候,眼光敏锐的我又发现了一处不太文明的现象:
有一位新来的排队者责怪这队伍太长,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只见他蹑手蹑脚地往前挪动了好一阵子。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正在自顾自打电话,殊不知身旁会有人插上队来。那位排队者更是得寸进尺,从拥挤的队伍中挤到了那位中年男子的前面。等中年男子打好了电话,终于发现了前面怎么多出了这一位仁兄?中年男子十分气愤,就说了插队者几句,说他不讲道理。插队者也不甘示弱,跟他顶起了嘴。于是,一场“嘴仗”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他们俩占到了便宜吗?没有!旅途中的愉快心情因此化为乌有了,弄得不好还会大动干戈,两败俱伤,那又何必呢!
不过,不要以为我们身边都是不文明的事,其实,文明的事还是挺多的呢!就比如说吧,我们班去大剧院看戏,公交车上的座位又很少,怎么办呢?一上车,就有很多“小男子汉”主动起身让座,表示自己站在车上就行了。我们女生都十分感谢他们。你说,那位插队的朋友是不是应该向我们班这些主动为别人着想的“小男子汉”学习呢
我们一定要向身边的“文明”学习,及时抹去不文明的“污点”。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整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一定要与文明做朋友。见到长辈主动问好;不破坏花草树木;多用礼貌用语……这些你都做到了吗?假如你做到了,“文明之花”将开满园!
不学礼无以立
一本好书,可以带给我们一个美的世界;一句良言,同样似一位良师益友,把我们带入真善美的殿堂。“不学礼,无以立”。它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如果不学会文明礼貌和基本礼节,那么在社会中我们就会很难立足。通过它,我们不难看出文明礼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相传,张良在投奔刘邦之前,有一天在下邳桥上,一位老人故意三次将鞋掉入河中,而张良毕恭毕敬地三次将鞋捡起。于是,老人便送给了他一部兵书。通过这部兵书,张良的军事韬略增长了不少,为他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立下奇功奠定了基础。
之后,有人写诗称赞到:“张良尊长辈,孔融能让梨。”“古人方少时,文明知礼仪。无礼人所憎,有礼人所喜。人不知礼仪,寸步也难移。”现代的中国:孙中山尊重护士,彭德怀向警卫员鞠躬,贺龙与保健医生同看一部名著,鲁迅给青年朋友写信常称“先生”“兄弟”……这样许许多多的事情被人们传为佳话。周恩来总理也凭借其许多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外交故事成了我们许多同学的偶像。一个人的礼貌程度便是他内在心灵的展现。我们首先就应该做到文明礼貌。因为一个人的礼貌程度还是他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最直接体现。什么样的品德修养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举止言谈。哥德有句话说:“一个人的礼貌便是照出他品德的镜子。”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讲礼貌,处处飞扬跋扈,那怎么能显示出他具有高尚的品质呢?他又怎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确,语言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特征。然而,倘若你是有心人,便常能从校园里的闲聊中听到不堪入耳的粗话。茶余饭后,课堂内外,谈笑之间,一不留神,粗言脏语便会喷口而出。在如今的社会上,好 讲粗话也不仅仅是一些低文化的小市民了。曾有一机关干部在会上竟粗话连篇;有些人说话也是三句不离粗口“三字经”。好讲粗话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屡受社会舆论的谴责。然而,做文明人,只做到语言的文明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都应该存一颗文明之心,有礼让之意。我建议大家从礼让这件小事做起,多一分礼让,多一些文明用语。当你不小心冒犯别人时,不妨说一声“对不起”。当别人帮助了你时,不妨说声“谢谢”。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不妨看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当你看到校园某个角落垃圾乱飞时,不妨上前打扫干净。看看,其实做到礼貌文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做好文明礼貌,重振礼仪之邦的国威,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理何况,讲究文明礼貌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学礼,无以立
传承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之龙,是享誉海内外的礼仪之邦,而又有着“至圣”之称的孔子,则被喻为是道德礼仪的典范。《论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便引出了今天的主题:不学礼,无以立。
古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礼”的解释为“表示恭敬,以礼相待”或“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现代汉语词典上“礼”则解释为“一种仪式”或是“表示尊敬,以礼相待”或是“表示尊敬的语言行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礼”就是一种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
孔子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人家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论语·子罕》中记载:“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就是一种礼仪,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去问孔子如何实行礼,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来实行礼仪。子路一听,做到这个就够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追问道,说:“如斯而己乎?”孔子又补充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在发愁在这件事上没有做好。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称之为推行仁爱礼仪之道吗
显而易见,“礼”是圣人一生的追求,更何况我们中学生呢
对于我们中学生,“礼”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它并不要求我们心怀天下,来做这个道德礼仪的模范,也没有要求我们修己以安百姓,去做一个圣贤之君。但是学校三令五申的仪容仪表,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不留怪异发型,不佩首饰挂件,不着奇装异服等等这些要求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文明的中学生形象,以校之荣为荣,以校之耻为耻,努力做到名校风范,我作示范。这些应该是遵守校园文明礼仪的基层表现。
待人和善,尊敬师长,和睦同学之类的文明礼仪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个人想要对社会有价值,那么他就必须从仁爱礼仪这些朴素的道德规范做起。等到将来走向社会,为了维护各校的风范,提升个人品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意识,都必须以“学礼、守礼、行礼”做基础。
同学们,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不学礼 无以立
文明、美丽就在你身边,在你的生活里。”正想歌中唱的一样,生活中的文明使我们深深的感动,但是我们不仅要感触它,同时更要维持它。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不文明的现象,我们不但要发现它,还要对它加以制止、纠正。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下面就是我从身边日常生活中截取的几个镜头,它们就像绽放的美丽的花朵,大家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镜头一:星期天,我乘坐公交车去外婆家,车快开了,我突然听到车外有一个年轻人大喊,我赶紧告诉驾驶员说后面可能还有人车,果然后面有一年轻人搀扶着一个老奶奶气喘吁吁的追了上来。汽车立刻停止了,人们都以为是这母子二人要上车,谁知上来的竟然只是老奶奶一位。这个年轻人是为了帮老奶奶叫住公共车的,他还帮找不到零钱的老奶奶刷卡付了费。“谢谢你啊,小伙子!”这句话把大家说蒙了,他们不是母子啊!可……老奶奶连忙说:“这个小伙子正是好人,要不是他,我都赶不上这辆车了。”
镜头二:老奶奶一头灰里见白的齐耳短发,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双慈祥的眼睛,一首拎着一个环保袋,颤颤巍巍地走了过来,我当时是多么想让座啊,可又怕自己站着累,心里面在挣扎着,其他人也对老奶奶视而不见,只有一位小姑娘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年纪大了,坐到我的位子上吧!”老奶奶却说:“我还有几站就下车了,你自己坐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是年轻人,应该让着你们老人!”小姑娘很坚定。就这样,老奶奶的百般推脱下,把座位让给里老奶奶。下了车,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后悔不已。
镜头三:有一天,在公园里,我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条小水沟边捡垃圾,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还以为她是在捡废品的呢。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她是在清理垃圾。只见她无论是烂袋子,还是树叶子,她都拾起来放在一个较大的、较硬的袋子里。而有用的废品就放在另一个袋子里。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妇女并不是一般清理垃圾的专业人员,因为真正的环卫工人都有一辆专门放垃圾的车子。而她却提着一个袋子。这件事很小,但对我意义很大。真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啊!这又让我想了那些乱扔垃圾的人。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他们与这位爱护环境的勤劳的阿姨比起来,差的可太远了!
看完这么多例子,我们把目光转到自己身上。说到文明,许多人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可是真正放眼望去,在自己每日接受知识的校园,处处是垃圾,可真正能有几个人能弯下腰去拾起它能?我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己却吝啬于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难道我们都行“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从现在作气。告别不文明行为,让文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