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们学校的特色

  每天,我们伴着朝霞开始新的一天,又在夕阳下结束一天的生活。

  自我入学以来,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可爱的校园了。我的校园十分美丽。幽静的竹林、美丽的谈心角、宽阔的大操场、高大的教学楼,都是我们学校的一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自然是谈心角了。春天的谈心角,是四季中最美丽的。一大串一大串的紫藤花从一根根粗枝上垂下,紫色的花瓣,白色的花心。一朵朵花从枝干上开出,把整个紫藤树点缀得像一座喷花的飞泉。紫藤花一谢,夏季就快要来了。紫藤是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所以夏季一到,绿色的树叶马上就长了出来。先是一片、两片,过不了几天,便会露出一大片绿来。秋天,是葱绿的树叶泛黄的时候。这时的紫藤,会结出一个个豆荚似的果。表面绿油油的,上面有一层绒毛,剥开一看,一个个黑黑的果子现露出来。果结完了,树叶也就差不多要落了。冬天,是紫藤最坚强的季节。它露出的一根根枝干,与寒风顽强地斗争着。那黑色的树枝,不正显出它的顽强与不屈吗

  因为紫藤树,谈心角成为我们学校最有特色的地方。它包涵了许多的爱,不仅有我们对它的爱,也有紫藤对它的留恋。不管它变成什么样子,紫藤都一直陪伴着它!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演讲稿

  这一系列的采风活动,都让小记者们接受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胆量,磨练了意志,体验了快乐。

  当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来讲只是凤毛麟角。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相对薄弱,而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将极有利于营造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因而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力求把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做的更好,为全县的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谢谢。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如果说校园是一位美人,那么,校园文化则是他的服饰。这些服饰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庄重、有的典雅……

  当快到期中、期末考试时,大家的手上、桌上、书包里、抽屉里都堆满了名式各样的工具书、复习卷、资料,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同学们有的手不释卷;有的在一张张卷子上奋笔疾书,就差“头悬梁,锥刺骨”了。到了考试时,除了文具,桌上没有多余的物品。没有平常上课时飞来飞去的纸团;也没有人互相抄阅。有的只是低头沉思,努力拼搏和不服输的精神。竞争,是校园最典型的文化。

  当学习累了时,我便会把目光移向窗外。看着窗外的一片翠绿,顿悟“草色入帘青”之妙。有时会看到一群憨态可掬的灰鸽子在地上散步、啄食。我不禁羡慕他们的悠闲自在。如果是阳光灿烂的课间,则会看到一个个嬉戏、打闹的学生,他们与一辆辆自行车、一棵棵树、一间间教室、一栋栋教学楼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构成一幅美丽的校园风光图。当我欣赏这幅美景时,我想:这该是校园最美的文化吧

  在运动场上,我们全班都注视着我们班跑接力赛的同学。一声枪响后,一道白光飞速向前,杨馥波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飞去。100米外的接力手则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松懈。当最后一棒接力手出现在终点不远处时,我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齐声呐喊,为他加油、助威,最后他没有让我们失望,跑到了第一名。在一阵阵欢呼声中,我思索:合作是校园最重要的文化。

  校园的早晨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早上七点十分教室里就灯火通明。早来的同学使“冷清”的教室变得热闹起来。有交作业的、有收作业的——黑板上总少不了要交的作业。如“雾里”作业、“树鞋”作业等等。抄补作业的人自然不用说,每天都有。学生会的人也自然不用说,是抄补作业的人的“死对头”。学生会的人讲究“兵贵神速、突然袭击、先发制人”,常常在各个教室神出鬼没、出其不意。他们每次走出教室,都是“战果累累”。抄补作业的人也不是“吃素”的。在走廊里、教室里闲逛的人只要一见到学生会的人就会大声疾呼:“城管来了。”抄补作业的人便以光速收好作业,像狐狸一样敏捷。学生会的人一走,他们便“死灰复燃,继续抄补。看到这番景象时,我在心里嘀咕:呵,校园的早晨是最热闹的文化。

  校园就像大海,校园文化则是汇入大海的河流。有滔滔不绝的长江、黄河;也有时断时续的涓涓细流;还有微不足道的小小水滴。

  校园处处皆文化。让我们遨游在校园的海洋里,去探寻、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吧!

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演讲稿

  大家好!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它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纵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努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从总体上来讲,我校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

  首先建构了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学校围绕“管理上档次”,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规范了教学行为,优化了学生管理,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其次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培育精神文化。

  学校通过网络,橱窗,标语等宣传阵地的建设,营造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态势。通过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主题活动,打造积极健康的活动文化,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挖掘了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

  第三是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功能。不断推进校园环境美化,净化工程,优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创建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在创建文明校园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打扫环境卫生,培养其劳动与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认同感。

  二、当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

  按规划学校在精神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梳理提炼了新的三风一训,但现在在建设了一段时期后,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

  目前我校校园文化更多地是依托于活动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的人文景观非常单调,缺乏系统的有个性的校园宣传标语。教室美化和办公室美化工作还没有形成气候。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全面实施素质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虽然我校出台了三年规划,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校亟待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其实质是我们的观念,方式,手段等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要求,其结果是冲淡了的特色,削弱了素质的成效,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建设符合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精心的营造。

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

  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胆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如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保持更新的管理人员储备库,改变农村学校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学校之间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每年互派管理人员到双方学校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发挥特色名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将其优质资源向城乡、区域学校进行辐射。同时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

  教师的素质是教育之本,但是目前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政策鼓励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派出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传送给农村学校,开展课题示范,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提升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滞后的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等手段,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带动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校际团队研课、教师上课、专家点评,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带头作用,城市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结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吸收最新教育信息。而且应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师生比例过小,教师很难改善教学质量,为此应加大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再次,加强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运用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多种手段扶困帮贫,每年帮扶一定数量的农村贫困学生。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制定结对互助计划,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通过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互助团体内部以科研为龙头,提升教育理念,成立师生结对互助,规范学校结对互助行为,确保互助行为的可持续性。建立专项基金奖励生活困难、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构建城乡一体化德育网络,让城乡学生都受到教育。

  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最后,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能够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集中农村可贵的优秀教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推动学校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改善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等诸多弊端。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使我校形成“竞争、合作、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争取校园设施出精品、文化活动出成果、制度建设有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和实施“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

  (一)环境建设

  1、绿化、美化工作

  目标:把学校建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恬静雅致、自然优美的校园。

  工作任务:

  ①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校园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②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

  2、工作学习环境:

  目标: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竞争合作、文明向上、创新进取、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工作学习环境。

  工作任务:

  ①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

  ②规范室内物品放置,强化室内外卫生要求,按照“分块整顿,综合治理”的原则,规范劳动时段,清除卫生死角,做到窗明几净,空气清新,保持各公共场所整洁,使室内外物品放置整齐,学习办公用品摆放有序,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祥和、快乐、健康、幸福”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③开展“绿色教室”、“绿色办公室、“图书角”等评选活动。

  ④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

  目标:加强人本文化建设,体现“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原则。

  工作任务:

  ①适当设置人文景观。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和匾牌。

  ③修缮、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

  (二)校风校纪:

  l、干部风纪:

  目标: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的原则,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人格育人。

  工作任务:

  ①严格工作纪律:建立考勤制度和工作日制度。

  ②规范工作行为: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部门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严格按工作规范办事。

  ③继续实施“领导干部素养提升工程”和党风廉政建设活动。

  ④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工作。

  2、教师风纪:

  目标: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形成讲责任、讲质量、讲师德、作表率的良好教学工作氛围和勤于思考、敏于学习、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志存高远、关注未来的良好风气。

  工作任务:

  ①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②强化师德教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树立实验中学教师的良好形象,做到典型引路,弘扬正气,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③搞好校本培训,造就“理念领先、敬业爱生、一专多能、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

  ④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管理,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求发展。

  ⑤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比。

  3、学生风纪:

  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珍惜学习时间、讲究学习方法,杜绝迟到、早退、旷课和不规范行为,在学生中形成“轻松愉快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工作任务:

  ①抓好公共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两操、路队、自行车摆放、卫生扫除、课外活动、文明用语等形成良好习惯,强化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锻造、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③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获得知识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④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和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

  4、职工风纪:

  目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勤保障。

  工作任务:

  ①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服务要规范及时、热情周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②制定奖惩制度,评选文明处室和文明标兵,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三)文化氛围:

  1、宣传舆论:

  目标:理论教育深入扎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做好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化、规范化,为我校的校园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工作任务:

  ①充分发挥黑板报、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

  ②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③扩大宣传阵地、宣传设施和宣传内容。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明校园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校园文化:

  目标:改变单调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使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使团队工作有声有色,使第二课堂形成风景线,使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工作任务:

  ①本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提高素质”的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课外活动。

  ②举办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教师论坛、青年教师才艺大赛、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③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

  ④开展创建“学习型校园”活动。

  (四)道德规范:

  1、文明举止:

  目标: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培养文明内在取向;举止文明高雅,注意外在仪表,树立良好外在形象。

  工作任务:

  ①加强礼仪教育。

  ②加强形势教育,增强正义感。

  ③讲求卫生,增强卫生意识。

  ④开展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教育。

  ⑤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2、道德行为:

  目标: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的好风气。

  工作任务:

  ①开展以青年志愿者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共建实践活动。

  ②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③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

  ④开展爱国爱校、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五)校内秩序:

  目标:继续保持和发扬校内良好的交通秩序、生活秩序、学习工作秩序,使学生校外交通秩序有明显好转,各类规章制度健全,安全防范工作落实,无火灾事故、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盗窃、其他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发生,创建“平安校园”。

  工作任务:

  ①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

  ②要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

  ③维护校园交通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

  ④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⑤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防范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三、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为主要成员、师生代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分工:

  办公室:学校风纪、制度建设、宣传舆论、道德规范

  教导处:师生风纪、教风建设、教学教研、道德规范

  德育处:师生风纪、思想建设、文化氛围、道德规范

  总务处:服务质量、环境建设、美化绿化、道德规范

  工会: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学校特色文化案例

  核心理念(校训):求原

  是我校挖掘“井文化”的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价值观。

  求,索也,寻找、追求的意思;原,同“源”,根本、根源的意思;原,高远的理想,美好的境界。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每个人”,根本任务是追求人的发展。

  成就每个人,就要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儿童本真,探寻和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真、向善、益美”的井小学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和学校。

  求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是思维方式,更是行为方式。

  求原,即学如穿井,追本求源,向往高远。

  教风:至情、至深

  “情”“深”,体现了对教育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爱生,对职业的爱——敬业。启示着井小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追求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风:至清、至远

  清,从道德层面来说,体现了求真、向善、行美;从求学角度来说,体现了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远,体现不断探寻,持续发展。

  启示着井小学生保持童真,学会探寻,志存高远。

  师生成长目标(发展目标):

  水滴石穿之毅——坚韧不拔、勇于挑战。

  文江学海之识——见多识广,个性鲜明。

  海纳百川之心——悦纳之胸,仁爱之心。

  学校发展愿景:让校园成为回归本原,绽放生命的舞台。

  学校一切为了儿童,让儿童象儿童,让每个儿童都精彩。

  《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2014.12

  一、缘起

  1、以课题研究成果建设课程体系。

  2000年起,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从尝试研究到成型推广,再到2012年《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十五年的研究与探索中,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诗的润泽是美丽的,绘诗演诗、诗文讲座、主题征文,诗,让龙小的学生底蕴十足、自信非凡、体验成功。诗的熏染是珍贵的,以诗铭志、古诗擂台、吟咏诗会、背诵诗文,滔滔不绝;“一二分钟,赋诗一首。”诗,是龙小学生抒情的一枝好花,诗,让学生的品德在无形中得到浸润。诗的事业是美丽的,十多年来,龙小师生踊跃参与到《少儿国学》课程中来,通过“童眼荐古诗”、“童手写古诗”、“童心绘古诗”、“爸妈讲古诗”、“背诗擂台赛”、“儿童创作诗”、“畅游诗词园”、“携手经典、传承国学、叩响新年钟声”等系列课程,给学校发展注入动力,给学生成长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2、以课程建设理念营造校园文化。

  2010年,适逢搬迁新校。新学校以“少儿国学文化”为基点,多层次,立体化建构大气诗意的环境文化。漫步龙小,诗情画意,韵致怡人。校园广场上,“诗”“书”“礼”“乐”四石,似龙卧,似虎踞,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诗书礼乐易春秋,琴棋书画赋新篇,让儒雅之风瞬即穿透您的心扉;一楼大厅里,浓缩着学校文化精髓的巨幅砂岩画,在一片“竹韵书风”中引导师生学承天地人事,内育生命自觉,滋养童贞于诗乐中,绽放自我于天地间;主题景观布局精妙,诗词歌赋园处处透射着悠悠中华文化的浩然与厚重,让人在这方寸之地穿梭于先秦两汉,漫步于盛唐繁宋,神游于四大名著,恍如置身于古典文学殿堂。名家对影院则尽情诠释着苏东坡的洒脱不羁,李白的豪放奇伟,李清照的清丽婉约……

  二、内容

  (一)着眼《少儿国学》课程的顶层设计。

  1、制订课程目标。2012年,学校统领性课题《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的学校文化变革研究》确立,通过一次次的挖掘、总结、借鉴、提炼、升华这一递进的思考过程,最终确定了目前学校办学理念——为诗意人生奠基。核心文化、诗意校园、诗意管理、诗意课程、诗意课堂、诗意教师、诗意学生、诗意家庭等都形成了文化特征,提炼了构成要素。《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团队在专家的引领下首先对“诗意学生”进行了“养成形象描述”,对应这个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目标的综述;然后分解为年段目标;最后形成单元主题式课程框架图。

  《少儿国学》课程总体目标: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增强爱国热情,获得中华传统文明的情感体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领略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形成开拓的视野和人文情怀。

  2、制订系列教材的开发进度。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确立了《少儿国学》课程的体系,并制订了《少儿国学》课程系列教材的开发推进表。

  时间2012—20152012—20142015—20162015—2017开发项目《少儿国学》课程白皮书《童声古韵》高、中、低三册教材《蒙学选辑》教材《经学启蒙》教材

  3、《童声古韵》教材的开发框架。

  年级书名单元主题编写体例一、二年级童声古韵——经典古诗词小学生手绘悦读书(亲子悦读本)数字寻趣、秋色宜人、童声稚趣、梅傲雪寒、佳节情浓、花鸟咏春、田园妙趣、时令放歌、感念恩情、夏景舒心、秋月咏叹、秋韵悠长、别有童趣、岁寒傲骨、勤奋好学、春花烂漫、踏青赏春、边塞感怀、人生哲理、山水寄情单元式诗文编排、学生原创手绘配图、妈妈讲故事、拓展涂鸦墙、闯关小达人(单元作业)三、四年级童声古韵——经典古诗词小学生手绘悦读书(共享悦读本)登高望远、秋思绵绵、独处深思、惜别情怀、且行且思、春景之乐、触古省今、望月怀远、壮怀激烈、情醉江南、秋菊高洁、冬梅傲骨、边塞放歌、珍惜光阴、喜迎新春、春柳别情、博览群书、夏荷冰清、名川大山、细察善思单元式诗文编排、学生原创手绘配图、同学讲故事、拓展涂鸦墙、作业超市五、六年级童声古韵——经典古诗词小学生手绘悦读书(自我悦读本)惜时勤学、隐隐秋思、赤子情怀、览今怀古、月光启蒙、春景宜人、乡思绵绵、田园之乐、立德长志、寄情山水、慷慨放歌、羁旅愁思、生活杂感、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建功立业、田园写意、情深意长、失意忧思、坦陈心志单元式诗文编排、学生原创手绘配图、自读释义、拓展涂鸦墙、单元作业

  (二)探索《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策略。

  1、理念渗透:潜移默化、共悟共建。

  (1)学习认识——“临千歌然后知雅意”。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国学经典承扬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为诗意人生奠基的设想。那么,怎样使它成为大家的共识呢?首先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小课堂,大国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对课程基地建设的价值予以准确把握。再次,通过业务学习、“馨竹论坛”、校本课程专题研究活动,将论证所得传递给每位教师,将研究的美好前景广为宣传,使“知其雅意”后的龙小教师有所思,有所盼。

  (2)专家指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顺利开展研究活动,没有一支具有国学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为此,我们系统架构了国学课程实施的专家“智库”,以帮助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扫除课程建设、实施中的阻碍,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

  2、硬件打造:诗意环境、鲜明特色。

  (1)完善已有的“诗书礼乐”广场、“诗词歌赋园”“名家对影园”三大板块的典雅布置,绿色营造,比德喻志,赋予物质建筑以德性的光辉。

  (2)巧建“千年国学穿越馆”。学校图书馆是独立的四层建筑,借助现有与国学相关的书籍、板壁介绍,增添触摸屏,开发相关软件,建成灵动的“国学发展史”板块,让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中走进国学的昨天、今天,了解其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将四楼的“教师书吧”辟建出一处“国学馨香小屋”,老师、学生均可畅游期间,享受咖啡、茶香,讨论、碰撞,感悟国学厚重的底蕴和品性。

  (3)构建“七彩情韵廊”。各楼梯走廊展板主题化,教学楼之间的连廊以“经典滋养”、“诗意绽放”为系列进行分层建构。重点打造一楼文化大厅通向报告厅的“国学冲浪互动街”,分年级、分主题,让孩子们自由涂鸦,传递心声;发表新诗,交互点评;提问竞答,主动探究;书画飘香,一展风流。彰显童真童趣,让学生的国学之旅充满欢乐,富有情趣。

  3、课程建构:统整探究、系统设计。

  (1)系统梳理国家课程中的国学内容:整体地梳理小学阶段1-12册语文教材,对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内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古今贤文、成语以及课标中小学阶段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等进行归类,并对同作者、同主题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整合重组,并按年段、内容、课型、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尝试设计校本化的课程指导纲要。

  (2)拓展丰富校本课程中的国学内容:在学校原有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亲近母语》成熟成型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开发《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国学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伦理、道德、礼仪等丰富内容,着手编写国学课程序列校本教材,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纲要。

  (3)打通学科活动壁垒,实现双向滋养:我们还注重国学课程的实施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与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班队活动、学校课题的联袂合作,在各学科教学和活动中融入国学的要素,并能把少儿国学课程实施中积累的教学策略、活动机制、评价方式等有机迁移至各学科及活动,实现双向滋养。

  4、灵动课堂教学,形成多元课型体系

  我们将“灵动、开放”为核心要素打造少儿国学课堂教学,使师生能在平等地交流、自由地讨论、有效地合作、快乐地创造的基础上走向有向开放、有效互动、主动创造、生态评价。

  (1)探究课型范式。

  在前期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内容的古诗文,我们探索出了六种古诗文教学的范式,在后续的《少儿国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建构其他类型的国学经典教学范式,力求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诵读方法指导和自学方法的指导,重视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应用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能力。

  我们探索课型范式,但是又不拘泥于范式,而是鼓励教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能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而使国学的课堂呈现出“灵动、开放”的勃勃生机。

  (2)变革教学方式。

  我们将逐步形成具有龙小特征的观课、评课标准,加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机关联,推进交往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尤其要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尝试“e”学习,“翻转课堂”,建成“国学学习检测一体化的网络平台”。

  (三)创建《少儿国学》课程学习体系。

  我们打通了课内课外的壁垒,建设了四大“国学风情区”:馨竹电视台、馨竹诗社、电脑室、报告厅。以此为阵地,精心建构“国学”专题学习与活动,形成创意活动体系,注重精英培养与群体培养双线的并重交叉进行。

  (1)吟诵小课(必选)。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55—11:15这段时间,专门安排经典文化吟诵小课,各班按照自编的校本教材,利用吟、唱、画等多种手段使之成为全校学生诵读、记忆、欣赏国学经典和尝试创作的主阵地。

  (2)馨竹之声(必选)。以“馨竹电视台”为舞台阵地,在每周五中午的12:30-12:50,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互动式的国学特色课堂展示和学习,以月为时间单位系列策划:

  第一周和第二周——国学讲座,由语文教师轮流担纲,内容上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专著学习和“国学大家”“诗词流派”“创作指导”等国学常识结合,带着全校学生展开国学文化的探究之旅。

  第三周——古韵新唱,由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音乐教师带着学生主持、学生演员指导全校师生吟唱国学经典篇章,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基地学校,主持学生的诵读和吟唱是摇头晃脑,古韵十足,全校同学更是群情响应,一时间校园里,让学生在上下互动,诗声朗朗,乐声飘扬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第四周——创作交流,这是孩子们“厚积薄发”的时刻。大家围绕一个主题,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低中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他们就写儿童诗,高年级的同学写格律诗,让孩子们品尝实践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记录下他们一路成长的足迹。

  (3)情趣社团(限选)。亲近母语训练营——在年级校本课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学习,深入领略国学文化的魅力;馨竹诗联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继续加强我校“馨竹诗社”这一国学课程实施的一块主阵地建设。加大以谢孝宠、陆士伟等市楹联专家、诗词名家的日常辅导频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国学知识的深度以及活动的丰富度,激发社员学经典,用经典,创经典的热情,也带动全校同学学习的兴趣。国学吟诵班——将“常州吟诵”与“古诗新唱”整合,常州吟诵传人秦德祥先生为座上宾,让学生在独特的韵律中感受经典的脉搏。

  (4)特色创意活动。我们把国学研究活动延伸课外,在一系列极具特色和挑战的活动中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获得发展。

  ①考核评价型。“背诗大王”月冠军赛、年度冠军赛系列,第二学期“六一古诗游园暨考核活动”系列,第一学期元旦的“携手经典,传承国学叩响新年钟声”系列。

  ②展示汇报型。每学年开展一次“少儿国学阶段成果展示”。

  ③延伸渗透型。在校本课程“亲近母语”类中,展开序列化、系列化的研究。

  ④有向突破型。与学生发展处联合开展“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研究,以国学为总体背景,引导“以班主任为关键人的教师团队”共同投入基于班级特点的国学子项目研究,实现点上深入,形成班级特色。

  三、实施

  (一)多方联动,提升品质

  为了使少儿国学课程动态化地实施,我们搭建“交往、互动”的校本教研网络。

  1、主题研究三级联动:以学校主课题《为学生诗意人生奠基的学校文化变革研究》为统领,以由校“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常州舣舟诗社会员”馨竹诗联社责任老师等组成的项目组系统展开,以师生个人或自组团队开展的微型课题拓展延伸或点上突破。

  2、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显性的文本、图像等,形成《研究简报》、学期微课题研究的微报告、教材、论文等。

  3、机制推动化归日常:以“每月论坛”、每月随机调研、期末展评等机制加强研究与日常实践的有机关联。

  4、诗意联盟拓展视野:开展与周边有共同志趣学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与诗意结盟友好学校韩国心石小学进行有效的互访互学活动,积极通过之前来访的美国开米教授的桥梁作用与美国学校建立合作项目,以增进“诗意教育”的国际理解。

  (二)强团聚力,成事成人

  1、组织架构:以一向关注我校国学工作的省市诗教协会领导、史绍熙、丁芒、谷向阳等教育名家、诗词名家及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团队、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组成“智囊团”,进行高位引领。由校长、分管校长、校本特色责任人、教科室主任成核心领导小组;由校内各级楹联、诗词会员和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国学情趣社团责任人组成研究中心小组,由全体语文教师、校本教师组、对国学有造诣的家长校友组成实践推进基层团队。

  2、分层培养:凭借专家智囊团的引领,培养领导小组的系统建构之功;凭借各级各类的比赛、论坛等活动培养中心组骨干的有机推进之功;以语文学科的吟啸杯素养大赛、面向全体课程实施教师的专家讲堂为平台,整体提升队伍的国学传递之功。

  3、自主管理:管理实施重心下移,强调责任人与合作者意识,鼓励教师层面各种团队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以“国学小导师”“国学小导游”等校级岗位和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性岗位,如“国学小考官”促进学生的管理参与,激发主体意识。

  (三)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制订“诗意规程”。

  2012年以来,《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团队以以特色课程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晰。在2014年度,《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建设团队在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的引领下,分层逐步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了“诗意规程”的制订与论证。语、数、英、综合各学科纷纷建立了本学科的“诗意规程”并积极实践。

  元素亚元素课堂规程备注情趣情意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从而受到熏陶,引起共鸣。能够运用文本、适当的教学方式等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趣味通过游戏、表演、合作等学生喜爱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通过教具、学具、教师的体态语言等,让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愉悦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堂获得成功感,课堂的生长感,师生的价值有所体现,并且有所收获。灵动主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享各类有用的资料。针对学生情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逐步形成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探究、实践,激发主动表达的欲望。开放教学中通过课堂的开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引导学生多元交流、提升交际能力。设计有效的核心大问题,体现开放性,促使学生解答多样的可能性。创新结合文本、生活经验多元理解,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表达,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适当地“留白”,鼓励学生发挥大胆想象,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中和谐、自由学习环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并且逐步形成质疑、批判的能力。向美文雅通过教师“文雅”的课堂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等,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教学中“文雅”的师生语言、行为等,使师生礼仪、习惯受到熏陶,在倾听、互动、表达、评价等各方面有所呈现和谐采用多种课堂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形成互相尊重的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广泛交流,取长补短。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运用生态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德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教学过程推进等方面的因素、价值,提升学生的品质,优化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学习、优质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优良的品质、相关的美德。

  四、成果

  (一)显性成果

  1、理论成果:校长、行政团队、全体教师围绕《少儿国学》课程建设相关主题已有数十篇论文在省市区发表、获奖。通过《少儿国学》课程基地的建设,明晰了“诗意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少儿国学》的育人价值不断获得提升和放大,探索出从古诗文课题成果——《少儿国学》课程——“诗意教育”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

  2、实践成果:

  (1)出版学生创作诗集《雏凤鸣春》,二度出版低中高三个年段校本教材《童声古韵》。

  (2)学生屡次参加“中国楹联学会”、“常州苏东坡诗词学会”、“中天钢铁诗词创作大赛”获奖;在《中国楹联报》、《常州晚报》等刊物发表诗作多达数百首。

  (3)获奖情况:《古诗文阅读自编校本教材》获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隐性成果

  一是立意高远。《少儿国学》课程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和载体,让小学生从小就亲近国学,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文化滋养,感受文化力量,培养家国情怀。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中华文化中有着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最突出的优势和最大的软实力。让血脉永远延续,让根基永远坚固,让世界从中华民族的后代身上看到中国的软实力,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二是课程建设规范。既是课程,就得遵循课程的基本规定性,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少儿国学》课程设置了总目标,并分设了三个年段的具体目标。无论是古诗还是古文,都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形成了内容框架,彰显了国学的大体风貌;提出了教学建议,而这些建议又是紧紧围绕古诗文课程的性质提出,尤其是突出了价值性、内涵性、综合性和体验性;规范了评价要求,从评价功能、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规定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义,让其成为真正的课程。

  三是儿童视角。国学,历史悠久而遥远,如何让小学生喜欢,成为一大难题。《少儿国学》课程紧贴“童声和喜欢”这一核心要求展开:培养诵读乐趣,乐人与人交流分享,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和格言警句。此外,在加强诵读、背诵的同时,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的激情。从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就拉近了儿童与历史、与古典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在古典与时代的交融中徜徉,唱响了他们自己的“童声”。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双语人不懈的追求。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的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一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和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和谐,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而和谐的文化现象。

  二、面对三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就是在以下三方面达到和谐共振:

  1、历史的厚重与新的发展观念的和谐;(推陈出新)

  2、彰现个性发展和追求统一制度管理的和谐;(求同存异)

  3、以校园文化熏陶双语人和双语人创建双语文化的和谐。(人校合一)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上下齐心力,和谐大发展”的建设理念,搞好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适当添加一些供师生休息、读书的设施,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让师生的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

  1、荣誉墙:体现七彩的初中,让他们在学校度过一段七彩斑斓的义务教育时光,同时它又是一本翻开的书,象征着学校是学习的殿堂,让孩子在双语学校愉快的读书,读让自己愉快的书。

  4、绿化: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表明我们追求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暗含着: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将充分尊重这种差异,让孩子尽可能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5、班级文化建设:我们为每一个教室都制作了一个橱窗,将自行设计的班徽、班训张贴其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统一的要求设计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布置了“评比台”、“英语角”、“成长的足迹”、“卫生角”、“图书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管道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6、文化墙:“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们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作品结合,把代表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唐诗、宋词、名言等和代表现带文化发展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7、道德规范:

  ⑴文明举止:目标: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培养文明内在取向;举止文明高雅,注意外在仪表,树立良好外在形象。工作任务:①加强礼仪教育。②加强形势教育,增强正义感。③讲求卫生,增强卫生意识。④开展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教育。⑤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⑵道德行为:目标: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的好风气。

  ⑶工作任务:①开展以青年志愿者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共建实践活动。②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③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④开展爱国爱校、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8、校内秩序:目标:继续保持和发扬校内良好的交通秩序、生活秩序、学习工作秩序,使学生校外交通秩序有明显好转,各类规章制度健全,安全防范工作落实,无火灾事故、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盗窃、其他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发生,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任务:①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②要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③维护校园交通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④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⑤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防范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我们实施了教师“青蓝结对”工程,让不同阶段的老师在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学校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教育环境,让新教师快速入格,让青年教师迅速形成教育风格,让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大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开拓进取的教风,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稳步攀升。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我们拟定从学校的清洁卫生工作、学生的文明礼仪为突破口,率先创造出双语学校“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并以此为起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进行优质训练,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为此,我们设置了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工会活动、专家讲座等活动,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让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之初,为学校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我校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书香墨香为底色,名人警言为背景,积淀经典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目标,弘扬民族文化,激励当代青少年爱国,为中华的崛起而勤奋学习,打造艺术校园。

  以学校科普教育工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善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打造科技校园;

  以先进楷模为榜样,规范章程为保障,形成纯正校风,打造平安校园。

  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善待教师、善待学生,以便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打造和谐校园。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启迪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实现心中的梦想,弘扬民族文化,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打造魅力校园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是学校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又名南京大学仙林实验学校。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是一所南京大学、市教育局、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与栖霞区人民政府四方合作创办的公办小班化实验学校。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现代化、人性化的校园布局,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育人理念,秉承“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践行“环境育人,文化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打造人文环境,开发七彩课程,创新实践活动,在师生协力中进行富有中华文化基因、世界眼光胸怀的特色文化建设。

  三、实施思路

  1.确定文化内涵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世界儿童”,指的是初步具有国际品质的儿童。国际品质的儿童,初步具有国际意识,初步了解国际文化,初步形成国际交流能力,初步养育国际适应行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儿童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因此,“世界儿童”首先是“中国儿童”,是植根中国的“世界儿童”,是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儿童”。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让世界走进校园,走进儿童心灵;一方面让儿童走向世界,走进优秀的多元的世界文化。在这双向“走进”的过程中,儿童更加热爱中国,坚信中国;儿童更加胸怀世界,融入世界。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此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以“世界儿童”为主题的、以培养具有国际品质儿童为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体

  系。

  2.精神文化引领

  “诚真勤仁”是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是我们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我们的教风;“学而不厌”是我们的学风。我们以“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育人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一代具有中国胸怀、世界眼光的世界小公民;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所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性学校。

  3.环境文化浸润

  “一言一行持诚真勤仁,一草一木含趣情理境”我们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石头都镌刻上金陵小学文化的烙印,都成为老师们的教育资源和孩子们的学习资源。

  4.制度文化保障

  以“爱满天下”替代“三要八不准”;以“learningfro”替代“课堂教学规范”;以“八礼四仪”“文明公约”替代“小学生守则”。

  5.课程文化践行

  用课程让孩子得到解放,用课程让孩子敢于交流,用课程让孩子学会合作,用课程让孩子尊重生命,用课程让孩子懂得生活,用课程让孩子创造快乐。

  6.活动文化延伸

  优质的资源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空间;多元化的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选择;多层次的平台让孩子有更好的展示机会;丰硕的成果让孩子有更大的参与热情。

  四、特色项目

  1.推进科技体育

  通过对学校体育运动设施进行儿童化的改造,大力开展科技体育特色项目,推行“我的项目我喜欢,我的强度我知道”的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得以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健壮的体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研究,先后承办了三次国家级“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培训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专题播出。学校也被评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同时被认定为“全国科技体育样板校”。

  2.打造特色课程

  在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游泳课程

  的全员开设;低年段英语、信息技术、电钢琴、做中学、帆船课程的实践;机器人、创意模型拼装、校园主题定向等嵌入式课程的实验,数学实验室、生活体验室、蔬菜种植园、亲近母语吧的陆续投入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儿童多元智能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为此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新教育实验学校”。

  3.创设数字化校园

  学校不断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短焦投影加白板、1+4班级电脑、平板进课堂、交互式电子阅读平台,班班有网站,人人有主页,让云漫步、E学习走进学生的课堂与生活,用网络的资源与平台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开拓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在线作业”与“前置学习”,“微视频”与“翻转课堂”,这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数字化示范校”“南京市移动学习试点窗口学校”。

  4.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儿童”特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方面我校在开办国际班的基础上,接纳外籍学生入校园,引入外籍教师进课堂,尝试浸入式口语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学校办学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美、英、澳、新和港台等十余支境外代表团,并与英国奥特伍德小学、盖茨小学,以及澳大利亚圣迈克尔女校这三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我们在完成美国“越过海洋的握手”艺术节出访活动的同时,又在校园里成功接待了来自友好学校奥特伍德小学的12名师生,带领他们走进中国家庭,游览南京风光,感受中华文化。去年暑假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呼吸英语夏令营,我们的孩子在英国老师的带领下,不出校园就能生活在正宗的英国文化里,足不出户便与国际社会思维交流。各种别具匠心的社会场景模拟和互动旨在引发孩子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小小商业运作意识,同时更有每日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主动性与集体责任感。还有社区、大学生、家长等多层次志愿者的加入,也让“世界儿童”的特色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的丰满。

  五、实施步目标及措施

  20XX年8月-20XX年7月:

  目标:健全和完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世界儿童”特色文

  化的内涵,初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文本解读。

  措施:成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组,定期聘请专家进行特色文化问诊。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措施:增加校园内的流动书屋和读书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加强学校图书管理员和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积极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的评比。

  目标:形成具有学校和班级特色的“教师行为公约”“小学生行为公约”和“班级公约”。

  措施:以“完美教室”建设为抓手,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班级公约”“小学生行为公约”的制定;以“八礼四仪”推进为抓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形成“教师行为公约”。

  目标:进一步发挥校园环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初步形成学校校园环境教育读本。

  措施:组织专题组进行校园环境教育读本的创编,设计环境课程案例,开展环境课评比。

  目标:形成学校传统活动体系,打造科技体育品牌活动。

  措施:围绕“科技体育”课题研究,充实课题组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活动,积累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快对“科技体育”校本教材的编撰。

  20XX年8月-20XX年7月:

  目标:进一步丰富“儿童世界”特色文化的内涵,初步形成“儿童课堂”“儿童课程”和“儿童服务站”等特色项目。

  措施:结合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建设,立足“儿童立场”,以“数学实验”“科技体育”“小导游”“小记者”等项目为抓手,成立专题组,进行项目阶段推进。

  目标:进一步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心理咨询等专用教室特色建设,成分发挥特色教师与特色学生的作用,努力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学科本位培训,提高综合学科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带领特长学生,共同设计和布置专用教室。同时借助专家和专业文化机构的技术力量,提升环境建设品味。

  目标:建立“志愿者制度”,开辟“家长学堂”。

  措施: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志愿者队伍的作用,通过申请、计划、例会、总结等形式吧,不断规范志愿者活动。并积极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利用家长会、开放日、集体活动等时机,开展家长学堂。

  目标:初步形成以科技体育为核心,将阳光体育、社团体育、游泳、帆船、乒乓球、足球等多项整合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措施:立足校本研发实践,同时依托航管中心、南京大学、南京体育学院、风之曲水上运动学校等多家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体育校本课程建设。

  目标:围绕“体育艺术2+2”,将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和科技节逐步做成品牌项目。

  措施:成立活动专题项目组,从学年初制定计划,分步推进,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不断开辟优质资源和展现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

  20XX年8月-20XX年7月:

  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世界儿童”特色文化体系,并成为学校特色发展品牌。

  措施:通过案例、课题、画册、视频、现场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世界儿童”特色文化,扩大辐射影响力。

  目标:关注校园环境的细节建设,让每一处都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资源。

  措施:通过“我眼中的美丽校园”“我让校园更美丽”等活动,让师生、家校共同建设美丽校园,画它、写它、说它、演它。让这里成为文明校园、学习乐园、生活家园。

  目标:建立全员管理制度,做到班班有责任,人人有岗位,不断提升学生自律、自护、自理、自立和自强。

  措施:通过设立校级管理岗、年级管理岗、班级管理岗、家庭管理岗、社区管理岗等多维管理平台,让学生在不同岗位的中得到成长。

  目标:逐步开发班本课程,不断充实和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儿童特色发展需要。

  措施:推行“一班一品,一生一长”,充分挖掘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特色资源,开设具有班级特色的微型课程,并通过年级和校级平台展示,逐步扩大影响。

  进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目标:大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争创国际交流特色学校。

  措施:进一步扩大友好学校覆盖面,精心组织国内和国外两次国际论坛,组织好友好学校的互访交流,办好每一届国际班和每一期呼吸英语夏令营。

  六、领导机构

  组长:林慧敏副组长:张红耘

  成员:黄文峰、彭峰、李新、林卫云、陈健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20XX年6月

  进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目标:大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争创国际交流特色学校。

  措施:进一步扩大友好学校覆盖面,精心组织国内和国外两次国际论坛,组织好友好学校的互访交流,办好每一届国际班和每一期呼吸英语夏令营。

  六、领导机构

  组长:林慧敏副组长:张红耘

  成员:黄文峰、彭峰、李新、林卫云、陈健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20XX年6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校园文化长廊展示设计

小班家访记录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