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人性的哲理句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看清人性再出手哲理故事

  明英宗年间,北方最大的敌人就是蒙古。某次,一位蒙古的贵族名叫也先的率领大批兵马来犯。高估了自己能耐的明英宗,竟然接受了一位更天才的臣子王振“御驾亲征”的提议,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遭蒙古人袭击,不但全军覆没,而且皇帝还被蒙古人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下子,北京群龙无首,皇太后准备了无数珠宝,想把儿子赎回来。可是也先拿了珠宝后,不但不放回皇帝,还想攻打北京,恢复他们的“大元江山”。

  许多臣子都建议放弃北京,大家一起逃难,搬到南京去避避风头,跟也先讲和算了。

  只有于谦独排众议,从各地调集兵马到北京来,日夜打造兵甲武器、储备粮食、保卫京师,严惩罪魁祸首王振,大快人心。

  他又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成王为景帝,让也先“挟皇帝为人质以侵略中国”的策略无法得逞。当也先挟持着英宗攻到城下时,于谦披着盔甲上阵、挥泪(也就是忍痛不管城下的前皇帝死亡)迎战,终于击溃了也先的军队。

  也先大败,只好又带着明英宗退回紫荆关。后来他知道,再挟持“前皇帝”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于是只好放了狼狈的明英宗,让他逃回北京。

  从这一段历史来看,文武双全的于谦是拯救明朝的大功臣。

  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于谦却被以“意图谋逆”罪名处死。在京城百姓眼睁睁的见证下处斩了,留下明朝历史上最让人沉痛的一声叹息。

  于谦如此效忠,却换来这样的下场,当然不公平;然而,他的死却也是老早埋下的“必然”,关键点何在

  想当然耳。英宗一定很恨他。被放回来的前皇帝,留在宫中和已经即位的弟弟斗法——继位的代宗一直想把英宗干掉,却下不了手。坐冷板凳的英宗也一直想要恢复王位,只是苦无机会。

  代宗生病时,英宗的机会来了。一群宦官把被幽禁在南宫的“前皇帝”英宗迎了回来,发动宫廷政变,重拾王位。本来就不太英明的英宗一上台,当然要给这个只顾国家、不顾他性命的大忠臣于谦一个教训,立刻把谋反的罪名扣在他头上,于是,不顾人民如何拥戴于谦,于谦还是被斩首示众!

  善于指挥千军万马的于谦,也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有首诗叫做《石灰吟》,以石灰来自喻,写得铿锵有力:“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可惜,这首诗真成了他悲剧的写照:千锤万击之后,粉身碎骨。一直到他死后第八年,才有人帮他平反。

  看“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故事时,我总会叹息,于谦虽然“求仁得仁”,但他的厄运种子其实是自己一手埋下的。

  如果我是于谦,我应该会在英宗被放回国时,心狠手辣地建议新皇帝“杀了英宗”,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能有两个君,在两个皇帝的斗争下当官,就好像在养着两只老虎的兽栏里讨生活一样。

  可惜,忠肝义胆的于谦,心眼里不会有我这么阴狠的想法。他没有错,错只错在不顾虑人性底部的幽微阴暗的运作,送掉一条命,落得天下同一叹!

看清人性的哲理句子

人性·人心美文

  静能生智。静思默想: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人性、人心层面的问题。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然历史,有了人性的温度,那是清明。哲人言,“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

  确乎,唯有农家子弟,深知农耕是最朴素、最基础、最简易的活命方法,与天地共栖,与日月同辉。诚如,托尔斯泰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盖因“人类,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诗意,无疑是对苦难和现实的一种超度与救赎。

  然而,商品经济社会,面对物欲横流,还有多少人尚能做到心灵的“清明”

  (二)

  一个人的德性与他的内心良知同在。因为中外的哲学精髓,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大多蕴含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故细节看人品呵!

  “山一程水一程、清风一阵朗月一阵、侠骨一段柔肠一段”的慷慨之人,因为你呵,有了人情味,富有人性美的温度,所以这个世界方有最珍贵的1℃。故而,抚平心灵皱纹,抚平心绪波澜,让上个年龄段的花香诗意复盖下个年龄段的诗意花香。

  (三)

  在有限的气象里,面对韬养太久、城府太深、阴气太沉者,盖因其常常“示人以虚,呈人以假,应人以空”,每每“冷暖转换于一瞬,喜憎流变于刹那”。于是乎,人性成了一片昏黄的月色,人心成了无涯的荒漠。呵呵,朦胧复朦胧,苍茫复苍茫,哪有正直坦荡可言。

  哲人云:人能吃亏,是心灵的富有,是心灵的营养,是心灵的修炼。然那“内怀水清,外涵玉润”、“内不自诬,外不诬人”者,聊将虚声作赞声,且把讽刺为鞭策,律己重以周,行善重以周,确乎是:本分本色本然本心的坚守,化入干净干净再干净、纯朴纯朴再纯朴的境界。索性来个心隐退吧,让心灵获得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其退到大海边,不如退到心海里。

  (四)

  庸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哲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的人认识自己难,且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揆情度理,“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苦,人生体验;苦,澄清心智。人生好有一比,正是苦难和喜悦串起来的。恰如草木应季生长,四季更替岂能永远是春天。理想在山峰,现实在山谷。这人,行于人世,在所面对的苦难面前,是做一个仁者乐山呢,还是做一个智者乐水呢?人这一生哪,需要有山有水,才算是美丽的风景。

  生命的分量就是心的分量。眼界短浅、襟怀窄小、肚量偏狭者,“大多心性泥淖,难以清丽出尘,救人于危难之时,成人于发达之日”。这人呵,心若一潭清水,容量无限;心若一潭浊水,翻腾脏污。是呵,拥有一颗有分量的心,势必是个心重之人。

  (五)

  人到古稀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春风秋月,历尽是非成败,顺乎天,应乎人,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这生命的秋天呵,虽说多了几片生命落叶,少了几片生命花朵,但却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

  在这人世间,人性当善,然“人性里边永远有A面B面,且总不是固定的,抑或因时间而更改,抑或因境遇而更改,抑或因一时的春风秋雨触动而更改”;在这人世间,人心当红,故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俗说,人心昼夜转,天变一时间,脸在变,身在变,心在变。

  此生阅人无数,不如面壁开悟: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寻找刚与柔之间的平衡,展示其自身如水的魅力和力量。故在下试问在位诸君:何以立身自处?何以为民行事?还是用心为上呵!心若清水乎?心若浊水乎

有关人性

  人性就像阴阳,不管是多么正直的人,心中也一定有邪念存在,犹如那白中的一点黑。相对的,不管是多么可恶的人,心中也一定有善意共存,犹如那黑中的一抹白。

  ——题记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美国的经典小说,当时一经出版就风靡了全国。它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与他仆人家儿子所经历的一系列曲折的故事,其中他们之间的友谊贯穿了全文,真挚而又无暇的感情令无数作品都黯然失色。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一次当主人公阿米尔和他仆人家的儿子,同时也是他的好朋友哈桑一起放风筝时,无论风筝飞得多远,无论多少次,这位忠诚的伙计都会把风筝给追回来。为了让你开心,仅仅如此。

  或许他只是出于对主人最基本的责任感,也有可能是单纯的使命感,但仅仅是这么简单的行为,却让我看出了二人之间的真挚友谊。会有一个仆人心甘情愿地为主人连续做这么多次费力的事吗?我想怕是没有的吧。

  一个天上的风筝,两个孩童的赤子之心,一份纯粹的友谊。风筝线连接的,不只是风筝,还有两个孩子的命运。

  风筝线似乎就在此时发生了颤动。身为主人公的阿米尔在后来做的一个决定,却让自己后悔了许久;他亲眼看着自己的好友受人欺凌,甚至是肉体上的折磨,可自己却袖手旁观。也许是觉得丢了身为主人的脸,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给任何人。而作为被害者的哈桑同样没有告诉给任何人,不是因为懦弱,却是怕给主人家丢脸。多么讽刺啊!同样的理由,却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考虑方式。

  有时候,自己的面子和旁人的眼光,真的是要比人的尊严重要得多,即使那人是你最亲近的人。

  人性的恶劣和世界的丑恶,足以让一切真相隐匿于尘埃。

  哈桑自然知道当他被欺侮时阿米尔在场,也自然知道他目睹了一切,更知道他的行为给自己来了多大的伤害。可他并没有因此憎恨阿米尔,他什么都没有说,什么报复性的行为都没有,相反,还在阿米尔有困难之际伸出了援助之手。

  上帝的正直与善良之光照拂到了这个男人,也因此不敢让阿米尔直视这个昔日的好友。因为哈桑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能清晰地照出自己的丑恶。

  带着对哈桑的愧疚生活胃许多年的阿米尔,终于决定面对过去,直面过去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可在这时,他却得知了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这是多么的难堪啊!我究竟对我的弟弟做了什么啊!恐惧,愧疚,罪恶,赎罪.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不散。

  有时,太过在意旁人的目光,就只会看到人性的卑劣而忽略人性的善良。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珍惜当下事,不负眼前人罢了。

  这是一本充斥着人性光环的书,书中的两个孩子,或许最怀念的还是那时,无忧无虑地放风筝的之际吧。

说谈人性

  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皆因人而异,人之本性各有千秋

  ——题记

  物皆有两极阴阳之说,人性也就有光辉面与阴暗面。同阴阳相生相克之理一样,互补互足,不能分割,相融相济,至皆大欢喜,方才有所平静。

  且看,文中售一元套餐的简耀辉,发出人性的光芒,打破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于是,似乎命中注定,代表阴暗的一大批吃白食的学生出现,欲掩盖消灭光辉。冥冥中自有安排,有良知的人以文章平衡了人性的两极,于是,一切都平息了。

  广而推之,便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是由一个平衡演变至另一个平衡的。这其中有一种神奇的作用力来推动,这,便是人性。由此,便可下一个“人性”的定义:推动事物由变动不安转为平静的一种力。这种力分为阳力与阴力。阳力推动坏的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阴力则反之。人有正反之别,事有好坏之分。但谁都说不清谁好谁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虽然,光辉的人性,历来被人称道。佛祖割肉喂鹰,墨子舍己为国,农夫救蛇一命。这些一直作为经典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很多人从中只看到了光辉。余观而察之,原来其阴暗也是显而易见的:鹰贪得无厌,国以怨报德,蛇也反咬一口。这些令人谈笑色变,叹之拒之恨之远之的阴暗的人性面,何以能相伴光辉共同流传于世?相融,正是因为相融。阴暗能使光辉光芒万丈,光辉能使阴暗发人深省,合二为一之后相融,成为人性的雏形。

  但,正如人的成长,人性也会变化的。就如同学生的私心在心灵的思考后转变为自觉自愿,由好至坏不过一念之间。由此可见,人性的认证是一件值得深究的课题。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不应该透过一两件无足轻重的事来臆断。换言之,对于每件事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不能一直以为如此,不会有所转变。

  看看历史的经验吧!诸葛孔明,这位家喻户晓,神机妙算的军事家,拥有光辉灿烂的一生: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空城计等等。在有所美化的书籍中,这事时都被奉为了经典,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机智。但说实话,这些事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来的致命伤——投机取巧!再说说秦桧,这个一生代表阴暗的人。他一生大奸大恶,陷害忠良。也鲜有人提及他治理水患的丰功伟绩。这种光辉与阴暗的共存,人们却仅看到其某一方面的现象数不胜数,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人无完人,这就是人性的必然。

  说谈人性,不能受他人的所谓真理影响,有过是一过,有得是一得。人性的说谈需要客观,不需要夸大与恶化,要自己去看最深处。

浅谈人性

  人性是一个人的品行、品德,反映出一个人能否交往,能否靠得住的一个判断标准。而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关乎他的成长环境,在于他所接受的教育,跟他周围的人有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里的孩子,很少有能所作为的,不论是性格上的缺陷,还是心理上的缺失,都会导致他的一生。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从小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的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等等,让一个孩子得到全方位的辅导,尽管这样做也不全都是能做到优秀乃至出类拔萃,至少,没有像先前说的那样会有极大的缺陷在品行上。

  古语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刚生下来都是好的,人性、品德都是做好的,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是后天的环境影响的他改变的。

  昨天在食堂吃饭,就在我们大家快要吃完饭的时候,来了几个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因为到最后了,桌子上的饭菜已经不多了。两个农民伯伯,盛了一碗粥,拿了两个馒头,就做到了旁边的没有菜的桌子上。这时候食堂师傅说:“坐过来吧,那边没有菜”,农民伯伯说:“不用了,晚上吃点就行了”,这时候大家一起招呼他们过来吃,他们才拖着似乎迈不开脚步的双腿坐了过来,而且距离旁边的人很远,好像是怕把身上的泥土粘到哪里似的。他们同样是干着他们自己的工作,跟我们大家没有一点差距,但是,他们打心里认为,好像低人一等,他们的眼神,动作,都显得那么拘束,像是一个孩子到了人多的大地方似的。我们说,人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尊卑之分,可是,农民伯伯在这方面还是把自己定位到了下层人。他们做的一切却是“高层”人做不出来的。所以,我们都在讲应该学习好人,像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好人,就有很多正面的素材供我们学习。上天给了我们一双黑色的眼睛,是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光明”,是让我们去看更多的风景。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身边,你,看到了吗

直面人性

  一粒树种本能参天傲立,却故作谦卑地匍匐成一丛灌木;一颗花种本能亭亭玉立,却在寒风中选择倚栏而生;一颗莲子本能在池泥中挺立绽放,却畏首畏尾烂在鱼腹。你本应有更辉煌的人生,却因为自己的选择落入泥沼。而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人都应该努力奋进,迎难而上,活出生命勇敢的味道。

  在本应进取之时,就不应退让,看似谦卑有礼,实则失去了对自己而言最为宝贵的机遇。曾有两位面试者,一位学历高,一位学历较低,学历高的自持学问好便没有刻意争取,以此展现自己的风度。而学历低的对于面试的机会十分珍惜并充分准备,因而在面试中得到赏识,成为唯一的录用者。常有人说要追求道家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并说怀才不必遇,还辅以李白、苏轼之类的例证,我对此颇不认同。

  李、苏看似怀才不遇,而实际上历史早已遇见了他们,以它在时间长河中磨砺出的眼光,将它从茫茫人海中发掘出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因而李、苏等人抓住的不是统治者给予的小机遇,而是时间给予的大气运。

  人总是迎难而上的,回避困难的人往往难以成功,便只能想花种草一样依着别人过日子。桑兰曾是国家体操队的骄傲,而一次意外却让她失去了所有,但她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让她重新站立起来,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试想,如果她因此自暴自弃,那她将可能永远失去生命中所有的欣喜。

  而即便我们身处泥沼与困厄又如何,我们更应保持乐观的态度,在充满艰辛的路上活出自己的样子。像中国的盲人男子足球队一样,即使看不见前路,听也要听出自己胜利的号角声来自何方。

  有能力不是你不进取的理由,有困难不是你选择容易的借口,生活困顿难行不是你止步不前的说辞,每一个生命都应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即使身处泥沼之中,坠落人生的低谷,那你也应砥砺奋进,请相信:泥沼之中,自有花开!

浅谈人性

  “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古人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在如今这个世态炎凉的地方,又是如何的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善恶美丑之分,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但是在当今社会,人都本性,显露出的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善良中也潜藏着罪恶。一次次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我也是其中的那一员吧!我还记得曾经在一次考试中,考过一个检验的问题。他是这样问的: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撞倒在地的老人时,肇事已经逃跑,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主动去扶?我相信百分之百的学生回答的都是会,但真的如此吗?我相信我自己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也会犹豫。我深刻的记得在那次考完试后回家的路上,我就遇到这个问题。当时是一位女士载着一个老人,不知是什么原因。两人摔倒在地,东西也跑出去了很远。当时站在那里围观的人有很多,硬是没有一个人敢去扶,这叫人多寒心。不久急救车就来了。

  确实,现在有太多的人因为伸出了援手帮助了别人,得到的却不是感恩,而是反咬一口,这难道不是吗?他们连良知都没有了。这个社会现在给大家带来的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干脆不去帮助别人了,已经形成了一种见死不救的观念。

  现在不只是这些,更有的是不赡养自己的父母,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生养出来,把我们带大,而我们给他的回报是什么?甚至我在微信中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讲述的是因为老伴走了,就她一个人,他有5个儿子,一个抱养的女儿,他的儿子把她的身体分成了6块,然后抓阄,哪一部位出事了,就哪一家负责?这位老人的左腿被车撞伤了,没有一个人去照顾,因为,她的女儿不知道抓阄这回事,但是这个女儿来照顾她了,这个肇事者是一个好人,主动给老人30万。打电话回家说去分钱时,其中的一个儿媳妇说:正好5个儿子,每人6万,当要按手印时,老人用受伤的脚按了指纹。这个肇事者问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儿子把我分成6块,这个脚分给了女儿,所以这钱应该给女儿。”这难道就是一个作为儿子对父母的回报吗?五个儿子,没有一人赡养,你有没有想过你以后也会成为父母,甚至你已经是身为人父的人了。你这是在给你的孩子做榜样嘛

  最难懂的是人,最难猜测的是。有多少美丽的脸庞下隐藏的是丑陋歹毒的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的,但是同时也应该帮助别人,最基本的你都不能做到,你还能算人吗?你还有良心吗

  人要是一点都没有了,活着还有意思吗?难道这个世界只有冷漠吗

思考人性

  自从看过荀子与孟子的理论对比,我就在思考:人性,是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善”,还是像荀子所说的那样“恶”

  说善,那么世界上会少了许多种职业,比如说:小偷、强盗、贪官,以及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真有点“天下无贼”、“天下太平”之感。

  说恶,反过来说,世界上就多了这些现在正在存在着的职业,比如说:小偷、强盗、贪官,以及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真有点“天下多贼”、“天下永无安宁之日”之感。

  由是观之,人性是恶的。因为本来有些事物、有些职业不需要存在,可是它们出现了,它们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的需要——人类的贪念、人类的不思进取创造了小偷、强盗、贪官,人类的正义、人类的义愤填膺造就了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它们统统都是需要的。

  可是,按照前面的理论,世界上就没有好人了,更谈不上有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每个人都是小偷、强盗、贪官——这似乎也是一种“和谐”。

  但是很明显,我们所需要的和谐社会并不是那样的。毕竟我们的文明与道德告诉我们“小偷小摸、抢劫、贪污受贿是不对的”,我们总不至于退化回去。

  所以说,尽管人性看来是恶的,但是人性“向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天下之通义也。我们即使起点是“恶”,也总会有人能够走到“善”的高峰。

  也许不现实,但我还是希望,每一个愿意用努力的汗水浇灌自己成长的、有理想的、朝气蓬勃的、心中还有一丝甚至一丝丝美丽的生灵们,都能够走到“善”的高峰。

  到时候,我们大可以说,人性是什么已经不必再纠葛,到最后,人还不是“善”的?!别为那无意义的问题争论了!

人性的感悟

  姓名:付开阔

  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留下就永久在,这就是人性。这是朱德庸老先生为我们留下的警醒。有人说,冷不过人性,凉不过人心。这世间虽然也不乏人性的温暖,但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只有认清了人心的阴暗面,才能够去肆无忌惮地享受人性的光辉。

  生活中处处看出人性。

  一天的下午,我和我的两个朋友去吃饭,随便找了个家饭馆坐下了,边吃边聊,我以为他们付了20元钱,于是就对服务员说要找给我们5元钱,后来吃完了饭,走出饭馆没多远后,一个朋友有些胆怯的说:“我忘了付钱了,没事吧。”一边说一边把兜里的20元钱拿了出来。只见另一个朋友笑着说说:“没事没事,正好渴了,去买三瓶水吧!”在一旁的我有些看不下去了,说:“给他们去吧,人家做个生意挺不容易的。”“没事呢,反正他们也不知道!”那个朋友反驳道。另一位忘给钱的朋友还是比较好的:“还是去给他们吧,这样做有点不道德。”正说着便拿着钱跑去给了他们。故事虽短,但是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他身上包含着的人性,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大人带着我出去玩,车开到半路,发现一个看上去很轻的小伙子站在马路中间正在举着一个牌子,字迹写的很大,隔着老远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望好心人,借手机回家!但车上的人看到了却议论纷纷:

  “这肯定是骗子,骗手机的”

  “现在这年头的骗子可真不少啊!”

  “这么小的孩子就出来骗钱,长大那还得了。”

  “快点开吧,看多了对孩子影响不好。”

  听到这里,我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火,我又一次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以及他们的恐怖嘴脸。自私,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半点损失。唉!这正如托·杰弗逊说的一句话“理智、正义和平等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地球上的人类,唯有利益有这种力量”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辩,人人都是雄辩家。

  公交车上双腿发颤的老人,伸出怜悯的目光渴求别人的一声让坐的话,人性的丑陋无处不在,有的假装睡觉,有的眺望远处,有的低头陈思……,伸出援手的人寥寥无几。是什么让他们可以主动让座,是什么又让那些人置之不理?是人性。所以,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因为它,根本不堪一击!

  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你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且吃亏的时候,除了怨恨那个人,更应该检讨自己。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善与恶,我们永远不能因为对方表现得善良,而忘记了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当你全心全意为一个人付出时,这人往往会背叛你。因为你已经全然付出,而毫无新鲜感和利用价值。人性是极可恶的东西,它对得到的往往不珍惜。所以,当你被人伤害,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把自己放低了。想要别人疼惜你,首先要自己疼自己。高贵的,才珍贵。

  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消灭欲望,人的欲望就像高山滚石一般,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除非那些石头本来就在山的底部。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欲望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

  但人性也充满着美的一面,好不夸张的说人性美,可以超出一切浮夸的美。

  北宋时期,欧阳修文甲天下,是全国公推的文坛领袖。而苏东坡初出茅庐,还没有什么名气。欧阳修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苏东坡的文章,他拍案叫绝,说:“取轼读书,不觉汗颜,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池也。”此后,他每有机会,必定大力推荐苏东坡,使苏东坡很快就成为了天下众知的文才高手。这种胸怀,正是欧阳修不是一般文人,而是一代文学宗师的理由。正是由于欧阳修的旷达胸襟,才有了他的名垂青史。这,就是人性美。

  瑞典有个小男孩,他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小男孩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小男孩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那个小男孩则依旧名列第二名。那个小男孩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卓越的化学家,最后更发明了火药而成为巨富。他立下遗嘱,当他死后,所有的财产全部捐出,以自己的名字设立基金奖,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奖励在国际上对于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经济及致力于人类和平有所贡献的人。他就是科学巨匠诺贝尔。正是因为诺贝尔的开阔心胸和乐于分享的伟大情操,他不但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也留下了后人对他的永远怀念与追思。最后在历史上,大家都认识与崇敬考第二名的诺贝尔,但永远考试第一名的柏济却鲜为人知,这也是人性美。

  人性有丑陋的一面,但也有美丽的一面,如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如果你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也会影响你周围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单凭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彻底的改变人性,但是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将好的影响带给周围的人,别放弃,如果人人都可以这样做,相信再不久的将来,这个社会乃至整个的世界总会充满人性美的!

人心·人性

  生命的高度无法丈量,却可以仰望,生命的重量无法称量,却可以珍爱。蝉儿为了见到蔚蓝的天空,不惜在地下苦等十七年,不见阳光,就算会被人们厌恶,就算最后也只能生存短短的一个夏天。但是他们坚持了,他们做到了珍爱、尊重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呢,却会因为一时侥幸,或追求一时刺激而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丢掉的规则

  小女孩高兴地在街上游走,她想过马路去找妈妈,当时还是红灯,看着满路的车子,她稍微有些犹豫,但还是动了脚准备过去,走到一半,“砰”小女孩被撞出几十米远,小女孩的妈妈闻声赶来,嚎啕大哭,却已经于事无补。当我们丢掉了规则,就像血液停止了流动,血液停止了流动又是多么可怕呀!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泯灭的良心

  一个年轻的富二代开着一辆法拉利以90码的速度在马路上横行,前面正有个老爷爷拄着拐杖要过马路,由于富二代没注意,撞到了爷爷,可是他没有打急救电话,也没有下车查看,而是加快速度想逃离现场,最后看到的只有一副残缺的眼镜,一根被碎成几截的拐棍,一件染满鲜血的衣服和一具冰冷的尸体。耳边响起了一声声警戒声……年轻犯点错没什么,可是连承担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是懦弱。当内心被恶魔占据时,心也就变黑了。

  生命的呼唤

  是什么将这些鲜活的生命一步一步地推向深渊?是命运之神的苛刻吗?不,命运之神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些惨祸的酿成,是因为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因为人心的泯灭!这些让我们得到一些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内心的善良。醒醒吧!交通安全迫在眉睫,如果还没有这个意识,下一秒,或许世界就又将失去一条生命呀!

  让我们带着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吧!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三年级必读书目

最有效的100个营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