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读后感300字左右
四史观后感大学生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今天下午我观看了“同上党史思政大课”。第一堂课“党史”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赵朝峰、武汉大学卢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畏三位老师所共同讲解。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于我国建国史与党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百年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何畏老师说“人类精神最伟大的就是坚定信念,永不言败。”是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信念,要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自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建设伟大的祖国不懈奋斗。
如今,无论是物质基础抑或是精神建设都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一百年来,革命精神如火炬,又如明灯,始终照亮前行的道路,激荡起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伟大力量,推动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从一艘小小红船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美好生活需要在和平年代用勤奋的双手来创造,不负韶华。
四史观后感
1920年1月北平城外的一辆普通的马车上,两个不平凡的人相约:他们在南北两地分别建立共产党,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约定却在他们分离后的半年实现了;这本不起眼的册子《共产党宣言》出版了没几天便被人们一抢而空;一首《革命进行曲》在李大钊教自己的孩子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大声唱!而没多久所有人都敢高声歌唱这首豪迈的歌曲了……这一件件无一不象征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正在崛起!
共产主义精神迅速的传播就好比春雷一般惊醒了正在沉睡的嫩芽:向警予、朱德、毛泽东、刘伯坚、池育华……一个个青年挺身而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神州大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与亲人的离别会致使他们天人永隔但他们并不后悔,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作文后人开创一个朗朗乾坤!
当然,个人的意愿与集体的利益的冲突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避免的——要想击退日本人就必须与国民党连和。但谁能想到一次和并,红军战士的心里上承受了多少痛苦?他们要被迫摘下红军帽并与这些迫使他们妻离子散的集体握手言和,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只能毅然接受。如此的大义凛然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国功臣。
距中华民族成立已有七十多年了,在这短短的七十多年里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我们已经从之前的那个被他国侵略的弱国慢慢跻身进了世界这个大舞台。而新中国的迅速崛起靠的便是革命先烈们留下的那股红色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领航员,我们更应该传播发扬这股红色精神,在脱贫攻坚战、防疫等作战中再次创造出不朽的红色传奇。
2021年四史观后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它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学习党史,从我党100年的历史来看,我党是在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中一路走来!
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中国人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官僚主义的残酷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
建国初,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时也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动党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把我党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在我党100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精神。有我党建立初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长征精神,这精神体现了我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及对革命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在对抗外来之敌,涌现出许多热血感人的事件,有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和新四军“刘老庄连”等等,这是抗日战争的抗战精神,一大批共产党人无不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强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无数爱国人士始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青春。有干惊天动地,却做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制造出“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不再受西方列强的核威胁;也有扎根基层里的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无数人民的艰苦奋斗,使中国在新世纪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党史,通过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让我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十四史读后感
浩浩汤汤,烟波滚滚。历史,记载着兴衰与更替;历史,更能让人知道得与失。说起历史,我的心里满是依恋,内心总涌起一股浪潮,像是对家乡的渴望,又像是对亲人的思念。对于历史,我是如此的痴迷,心心念念想得到一本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经过一番漫长的酝酿,我终于有了机会,鼓起勇气,动用我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父母,才答应买它。我满心喜悦,拿到了《二十四史》,在我眼中,它已经不仅仅是书籍,而是一颗又一颗的奇珍异宝,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一段又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我抚摸着淡金色的封面,如同抚摸着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作品一样,眼里流露出的是贪婪与迷离。十二册,整整齐齐摆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之声,我仿佛看到了盛世大唐的辉煌……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目光贪婪的扫视着,一行行隽秀的文字牵动着我的思绪。多少文人名士,多少王朝更替都被写在这书上。沉浸在书中,又仿佛看见了白江口的战火纷飞,又仿佛置身于大明王朝的繁荣兴盛中,每一个场景都如画般镌刻于这千古奇书上。
一书在手,天下我有。从此君王不早朝。我手不释卷,只要一有机会马上捧书而读。吃饭的时候,我边看边吃,以至于不知肉香味;睡觉的时候,我趴着看,以至于手麻肩痛;甚至于,上厕所的时候,也捧着心爱的《二十四史》。书中传奇的故事吸引着我,书中的文字不再是字,而是重现当年场景的一块块拼图,历史,在我的思绪中苏醒了!是啊,我太爱它了!
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我惨遭“滑铁卢”——鲜艳的圈叉如血色一般呈现在我眼前。妈妈的脸由白变红,由红变青,所有的愤怒与不满,排山倒海向我倾泻而来:“叫你先课内再课外,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我自己也明白,满心的羞愧,只好先舍下《二十四史》去学习了。我知道我必须重新证明自己了,如同越王一样,背负着委屈,要卧薪尝胆了。
在与它别离的这段日子,我始终忘不了它那美妙的页面摩擦声,一直余音绕梁。也正因为这样,它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它激励着我去面对一切的困难与挫折,那些历史名士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呀!
当我又一次触摸到它时,那熟悉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这种近乎于羁绊的情感,顷刻间如同奔涌而出的洪流,势不可当。虽然它只是书,但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书这个名词,它俨然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沉浸于它的世界,每一段情节让我悲喜交加,每一个故事催我泪下。我想:编这书的人定也是享受历史,才能编撰成这旷世奇书吧!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二十四史》上,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鸣蝉不振,蛙声已歇,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地平线上,但我和《二十四史》的故事即将拂起崭新的一页,我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读二十四史有感读后感
粗略的读完二十四史,我便沉醉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领略到秦皇汉武的铁血柔情,钦折与唐宗宋祖的文思才情,更震撼在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之下……然而这些丰功伟绩,却始终不能掩饰清末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那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无法释怀的伤痕!
自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以来,泱泱华夏古国又有何值得国人自豪于世界的不朽的篇章?没有!纵使有郑成功的长风破浪,远下西洋,向世人展示了华夏古国的生生不息的魅力,但那是建立在千金散尽的基础上,用百姓辛苦所得之物肆意挥霍于外邦,换来的尽是些用处不大之物,展示国力的同时,却又是国库空虚。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它的地位,但亦不能忽略它的过失,因此,郑和下西洋纵使算不上是败笔,但也不算是什么丰功伟绩;亦或有郑成功的收复台湾,但仔细想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华的领土,若没有明朝的懦弱无能,又何须郑成功来收复台湾呢!由此看来,这次功绩还不足以洗刷明的失台之辱,已不足以自豪;又或有人会提到康乾盛世,但再想想,文字狱自古以来便有之,但为何此时更甚呢,只因为他们的心虚。而乾隆更是在看到西方送来的地球仪,望远镜等先进科技时却不屑一顾,固执的认为我中华地大物博,那是那些番邦小国可比的。若标榜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能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从而奋起直追,中华古国的尊严又怎会在清朝末年被人如此践踏。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在这百年多的败笔中,确实有一些不得不提之处:
首先要说的便是“无需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向此次变法的众多先进分子,我最佩服的便是谭嗣同,或许他没有康有为的领导之才,也没有梁启超的才高八斗,亦没有其他人的明哲保身知道……但只因为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只因他的舍生取义,更因为他的执着,才是我敬佩他。或许有人认为他很傻,不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懂得“东山再起”,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智的做法。但君子自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宁可死的重于泰山,也不愿苟活于人世间。相比于康有为,梁启超之列,我觉得谭嗣同才算得上是以为真君子,一位真正的英雄,无愧于“戊戌六君子”之称号!
向谭嗣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如虎门硝烟的林则徐,应用抗敌的关天培,视死如归的邓世昌,还有一代先驱孙中山……然而他们却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这时便有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英雄——毛泽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果不其然,这位风流人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更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前途堪忧之际,勇敢的站出来,带领大家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成功会师,使中国红军转危为安,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长征之旅,在他的笔下竟然又变成了一首荡气回肠的七言《长征》。可见他的文韬武略优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革命才真正走向了成功,结束了中国白多年来不堪的血泪史,这才让中国人真正自豪于世界。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就让着百多年来的血泪史成为一面矗立在国人面前的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挨打!
我相信,在历史这面巨大的镜子的鞭策下,祖国必将走向辉煌!
二十四史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部分:天佑人族
洪荒初开,人族初立,从三皇到五帝,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寻一线生机,何其壮哉。外部强大的敌人让我们不得不聚集在一起,众志成城,破釜沉舟,为整个种群,更是为个人搏一个未来。果天命在我,万幸在灾异、食物、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活下来了,慢慢这些外部威胁不在那么大,或许那时候的老祖宗也很开心的觉得,我们真是天之骄子啊,我们一定能够活的很好。在一段时间内,在史记里面写的也确是如此。三皇五帝,德披天下,披荆斩棘,人们过得越来越好了。当外部的条件不能威胁我们人类的时候,最大的威胁确是我们自己。
第二部分:公天下——家天下
先是禹建立夏朝,然后从禅让制变为了家天下。这种巨大的改变,留下的文字很短,看似很平顺却不尽然。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但,仔细读就会发现了问题,首先之前禅让制更深入人心,之所以禅让能成功在于禅位者有意为之。比如在之前继任者已经拥有一些威望了,在禅位者属意的时候,有意帮助继任者提高威望,不打压。
但是我们看禹一开始是禅让给伯益(继任者),但是之前他的儿子启已经在整个朝廷之中任职很长时间了,同时拥有了很大威望。
史记上,那些诸侯立启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的君王是帝禹的儿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启是整合了禹的势力,或者说在禹死去之后,禹的势力需要找一个代言人,自然启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于是一拍即合。从这一点也可以发现禹也并没有帮伯益整合他的势力,或者说禹已经不能控制他的势力了。
甚至有了这样一个说法。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按照历史资料,就是伯益当了天下共主之后,启不甘心,当然还有一大批人也不甘心,于是便打起来了,启赢了,当了皇帝。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有点厚黑了。
家天下的好处、坏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时候的采取家天下真的比公天下更好么
我觉得不尽然。(注意,那时候)
首先,禅位制真的能保证选到优秀的继任者么
禅位制的成功在于禅位者与继任者的品行、德行、能力。但这种制度真的能够选到优秀的人么?换句话说怎样才能选到优秀者?注意,之前的尧舜禹在某种程度是并不是属于平民,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也就是说貌似是公天下,其实也仅限在于几个部落之间。那么,如果帝王强势,读后感那么选取继任者那么他们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帝王不强势,就会导致继任者,其实就是大家妥协的结果罢了。
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伟人说是人民。一个帝王的成就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他多大程度,效率利用的民力。从这个角度,禅位制能保证一个选取的一个帝王有底线(不至于出现那种晋朝那种傻子当皇帝的情况),但是家天下呢
我觉得出现晋朝那种也是偶然事件,大部分皇帝的继承人接受的教育目的性也更强。
因此禅位制从选到优秀的继任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第二是传承的可执行性。
一个最高权力能平缓变更交接这对于下层的安稳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公天下从意义上每一个人都可以爬到最高的那个位置,尽管可以角逐最高的权利实际上也只会有那几个人而已。但那几个人都代表了各自的利益团体,即使一个人天纵奇才也是必须要协调这几个人的利益团体,协调的好,那都好。协调不好,那就是干啊,从此战火连绵,因为并没正统观念。因此从操作层面来说,家天下执行的难度会容易一点,因为只要确定一点,就是你是最高那个人的儿子,其他底下的人你别想其他的了。
第三部分:民族脊梁
一个制度解决一个问题自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很可能更大。
从上文上面说的,家天下在那时候与公天下相比,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进步,因为会避免一部分的利益、权利集团因为争夺最高权利的而导致社会资源的内耗。
而家天下,带来的弊端是在某种程度上阶层固化,从现在社会学的角度,就是没有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会导致矛盾积累直至爆发(比如每个朝代的土地兼并,农民没有土地,不能为生,然而上层阶级有很多土地,自然就起来干了)。
当家天下基本被那时候那个人们认同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的时候。(忽然想起印度的种姓制度)只要自己有一口饭的时候,彼此相安无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既有的利益集团,那些人具备普通人不具备的条件。比如他吃的好,自然身体好,身体好,自然打仗的时候能赢,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这部分出来的领导人,他尽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但同时也代表了整个民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割裂的看我们精英、平民,因为国家也代表一个利益集团。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但,看到这里是不是隐隐有点不舒服,我擦,你这是要我现世安稳的做个奴才,凭什么啊
记住,我在前面说的,我指的是那时候,一项制度都是有现实意义,如果环境变了一个好的制度也会变坏,仅此而已。
那这个制度的第一个挑战者很快就出来了,那是谁呢
那就是秦末的大泽乡起义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普通人,我相信陈胜吴广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们却会因为这一句话而被中华民族铭记而不平凡,被镌刻进我们的民族血液里面。
是啊,你是人,我是人,一个肩膀上抗一个脑袋,凭什么你可以一生下来当皇帝,吃好的,用好的,而我就是吃点野菜都养不活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你拿掉性命。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所在。
当然我们为啥没有更快的走上社会主义呢
我的理解在于,我们的那时候环境所致,我们的私心所致。这个没什么可说的,这个是人类必然经过的阶段。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社会主义。
我们现在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个人每代人都有他们那代人的局限,太过苛责是没有意义所在。
总结来说,家天下在那个阶段也保证了我们人类不会自相残杀直至灭亡;其中禅让制、“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就注定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同,也会必然崛起。(虽然自从大泽乡起义之后的封建王朝磨灭了我们的志气,在血液中注入的奴性,但,哎)
第四部分:代际效应与个人奋斗
针对上面说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很多人会被错误解读了,认为说,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是不能苟同的,比如仇富。
我相信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是不同的,比如王思聪他是富二代,没错,很多人那很不公平啊。同样年龄的人,还在为了房子起早贪黑。
这种事情,每个时代都会有,那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呢?很多人会说他有个好爸爸啊,确实他有个好爸爸。但是这个爸爸从某种程度上,他的财富是他自己努力奋斗来的,有的人会说那是因为王思聪的爸爸的爸爸。那那时候你的爷爷那时候在干嘛呢
社会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代际效应。
代际效应指前后两代人中后一代人受前一代的影响并很难脱离上一代人的社会特征。比如,低收入阶层的儿女,在自己的一生中受到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父母的影响,在受教育、工作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与富裕阶层平等的待遇。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正在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他们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是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却经历一次次的求职失利。
这个代际效应基本上很难消除,特别出现在我们个体上的时候,一般消除都是因为国家发生巨大变革(比如我们土地革命)。
但代际效应你很难说他好与不好,因为比如你爸爸很努力给你一大笔钱,这钱是他自己挣的,这符合个人奋斗,从这一点来说很正常啊。如果你爸爸努力挣了钱,这钱不能给你,这才不正常吧。但是优势的不断叠加,就会导致大家起跑线不在一起了。
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现的趋势,个人没办法改变。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想拼一把的人来说,实现自己阶层跃迁,有三种方式。
1.努力的去贴近豪门。
很俗气的就是去嫁入豪门,或者与他们很接近,去获取他们的残羹冷炙也足以让你现世安稳。这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也是这种选择,没办法。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而且你自己也并不具备一个在丛林里独自生活的能力。(就像一个羽毛都没长好的小鸟,现在飞就是找死)
也是因为这样的选择,现实社会才会稳定。
2.到豪门没发现的处女地。
比如互联网,最新科技发展的地方。这些地方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对照。当然风险越大,收入越大。这个我建议是能力强的的人,有野心的人可以去试试、
以上都是在说代际效应一直存在,但不能否认自我努力的意义。
3.第三种,我不敢写,写了就会被删。
第五部分:活着的陷阱
以上都写了很多财富、权力等,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对于不同人的答案也会不同。
但一般不会出现我或者是为了房子、车子,或者更好的房子或者车子。会比较婉转的说,是为了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更美好的生活是什么呢?怎么定义呢?更好的车子房子
对于这一类,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
比如我感觉我吃的很好,欲望无止无休,我们很难停止去追寻,我们从下都在被教育,整个环境都是一样。
当我们一个欲望被满足之后,得到的快感可能很快就消失了,巨大的失落会让我们再去获取快感,于是便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实现它,如此往复而已。
更让人很怕的是这个快感会减缓,比如你今天捡了10块钱你很开心,如果你明天捡了10块钱你就没有今天开心了,快乐度低于今天,更可怕的是你今天捡了10块钱你很开心,如果你明天丢了了10块钱你就痛苦的程度会高于你今天捡了10块钱的。
基本上是人很难脱离这个循环,也没必要脱离这个循环。
但是想说,钱是我们事先需求的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举个例子,你要一个杯子,你可以用钱去买,但是你也可以给店主卖萌让他送给你,或者你帮他干个活。钱能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同样不要忘记你还有其他手段可以达到,本来就拥有无限的可能。
二十四史读后感
我稍微看了一下《二十四史》,发现皇帝是最不能犯错的一个人,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祸。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唐太宗,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创造了中国历最清明、最和谐、最兴盛的一个时期。他活到52岁。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他如果活到老年,唐代肯定会更兴盛。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死的人。
浅读《二十四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在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弱缺点。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
二十四史的读后感
历史上有两个因为宠信伶人丧国而出名的皇帝,其中一个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今天要八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事情。
1、其实他老爸有很多亲儿子和干儿子。但问题是他老爹李克用的人生太坎坷,好多亲儿子都因为各种原因死了……据我所知因为打了败仗而死掉的就有两个:落落和廷鸾,其中还有一个是被朱全忠抓了送给别人砍了的……当然了,这个亲儿子天赋异禀,他老爹很早就很看好他。在他五岁的时候他老爹就带着他去打仗(天呐),凯旋回师路过上党的时候,置酒奏乐三垂岗,老李一股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但当他看到这个儿子的时候,精神一振,多大家说:哥老了,我这个儿子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我有种预感,他以后会在这里打个大胜仗!小李十一岁的时候去朝见唐昭宗,昭宗也感觉这小李是个人才,说:存勖啊,你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我家,多多关照啊!
2、老李死的当月,小李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招手握重兵宿将在外的老将周德威还朝,一起将企图叛乱的叔叔给宰了;第二,偷袭后梁。当时他是这么分析的:梁人听到我新逢大丧,必然以为我会退军,这正是偷袭的好时机。当机立断率军突袭,事也凑巧,那天大雾,立下其城,就在三垂岗不远,这也正应了他老爹的那句话。梁太祖朱温听闻此事,这样评论:克用不死!生儿子就得生像李亚子(庄宗的小名)那样的,至于我那些儿子,和猪狗没啥两样(然是实话,可哪有老爹这样说自己的娃的……)。
3、至于后来小李灭燕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灭梁、登基称帝再灭蜀,这些大部分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讲一件和他后来玩完有关的事情。这小李觉着他已经统一了北方,南方那些国家纷纷称臣称贡,似乎一统江湖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于是觉得很无聊,想玩。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踢球,可下面人说京城里已经找不到地方建场地了,他动了一下脑筋,有了!我那块登基用的台子可以拆了嘛,那原来就是一个球场~手下大臣纷纷反对,可他不听,最后还是以登基台被拆告终。我觉得这真是……后来他自己果然断送了后唐。
4、他怎么死的呢,说实话死得很不得其所。魏博发生叛乱,他派老爹的干儿子(后来的唐明宗李嗣源)去镇压,结果李嗣源和乱军合伙叛乱,而这个时候小李还带着大家去打猎。听到李嗣源叛乱的消息,他知道大事不好,得赶紧回去啊!可就在他率军抵达大梁城五里地的时候,李嗣源抢先一步把这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给抢占了。可他毕竟是皇帝啊,正统啊,手下还有不少兵,于是退到附近一座城里,下令第二天出发,并且连夜做好了准备,让部队先开拔到城外。这时候,一些伶人们就趁着小李身边人不多的时候造反了。也该小李倒霉,指挥平乱的时候被箭射中要害,没多久就死了,尸体还被伶人们放火烧了。
5、他的儿子们。史书上记过一笔的也就是他的大儿子魏王李继岌,率军把蜀国灭了,但回军的途中听到老爹死了,后任李嗣源又派人来杀他,就自个儿脸朝下躺在驿站的床上对来使说,怎么说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你也是我熟人,我还是就这样你把我勒死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十四史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二十四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讲述了时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时,速度与时间的把握成为了制胜很关键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队能够大破敌军从而取得胜利。它使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观念。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大败袁绍,袁绍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团开始分裂,长子袁谭联合曹操杀了袁尚的大将、夺了他的地盘。随后袁谭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兵败被杀。袁氏兄弟只好逃入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
曹操率军出征,郭嘉见大军进行缓慢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是远征千里偷袭敌人,带着这么多的军用物资,行军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军用物资,让士兵轻装前进,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突袭。”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果然取得大胜。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紧张生活很需要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加紧,我们应该很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要想享受这种生活就必须把握节奏,珍惜时间,该干什么快干什么。
作战时,时间就是胜利;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时间就是明天的一点精力……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进入了初二,面对着中考的压力,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由学习、复习的时间。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四史读后感
从“四史”中主要学习到:中共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其主要内容,一是怎样执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新中国史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了民主、富强、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讲述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伟大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四个重大突破,逐步完善了政治体制,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会主义再创辉煌。
学“四史”,以“修心”作为不忘初心开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也要不断跟随党的步伐,立志从“修心”开始,学习“四史”,并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学习“四史”能够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而“修心”即净化心灵,修养心性。在“四史”学习中,往往能了解历史的进程中,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净化,也只有经过“修心”,才能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如将自己在社区工作中待人接物谈吐等变的更为专业化、亲民,真真做到为市民排忧解难。
学“四史”,以“修德”立志坚持个人品德。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理论上等方方面面弄清楚“四史”。正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作为新时代的社区工作者,要以“修德”立志坚持个人优秀品德,在社区服务中展现出来。在理论上,要深刻学习“四史”,有个人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学习到社区工作者中的党员先锋精神;在行动上,要时刻自我准备着为市民服务,解决急、难、愁的问题,对待市民不能有半点马虎的态度。如积极参与党性学习课程(三会一课等),将所学“四史”知识运用,做到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学“四史”,以“修身”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懂的理论知识或者不知道如何巧妙运用于工作生活中,真真正正体现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这时就需要用“修身”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学“四史”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立场的定力。在学“四史”中,遇到的问题,会转化为社区工作上的问题,但作为社区工作者一直深信这么一句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工作不能单单有想法,更要付诸于行动。通过学习并宣传“四史”发展历程,将理论知识与社区工作实际相结合,聚焦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将群众诉求落到实处,这也将是社区工作质的飞跃。
在“四史”的历程中,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作为社区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做到在理论上清醒,在政治上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