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散文有哪些写作技巧

  散文是一种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也有虚构与刻画,比如周晓枫的散文,别具一格)写自己需要勇气,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比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以情动人,一篇文章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你还希望去感动别人吗

  这里说说散文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现在流行一些大散文。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开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掀起“文化大散文”热,到《人民文学》开办的非虚构栏目,比如李娟的草原牧场系列,梁鸿的《梁庄》,包括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位汤药》,可以算作非虚构小说,也可以当大散文去看(主要内容)。写历史性的散文,可以纵横五千年,也可以是一个朝代几百年的缩影;当然,也可以写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许多人晚年的回忆录,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的文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联想丰富,有感染力,文字要讲究,要不就容易写成一本流水账。(要透出生活的美、哲理,让人思考)

  举例:《我的住房经历》、《遥望陕北》、《眺望长安》、《走进威海》等。

  大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要善于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表达方式非常灵活,一般长于抒情。

  散文的“散”,并非散漫,它散而不乱。较之小说、戏剧等在结构、表达方面,更为自由灵活;比起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来,它以真事为基础,可以加工虚构。新闻体裁主要写别人,而散文既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通常文中有“我”,便于直接抒情。(比如《故乡的老槐树》)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议论都可以用。不少散文都采用直抒臆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如梁衡的散文《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这篇文章最初是发表在我们《新叶》上的,影响很大,国内许多知名期刊纷纷打电话要稿,后来《北京文学》等期刊又发表了。这篇文章(展开一下)还有《觅渡,觅渡,觅何处?》,写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提出他不是被杀害,而是被自己人举起屠刀杀害的!有思想,有高度,有胆识。这种大气概的散文,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的。

  贾平凹的小说为他赢得了声誉,但他的散文是公认的大师级文字,建议同学们多看看。

  周晓枫是一位新散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我们看看她的《兽皮上的地图》,里面写了蛇、蝴蝶、豹子等各种动物。她的多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她的语言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繁复缜密。她描写蝴蝶:“精湛而完美的对称。作为挑剔的唯美主义者,蝴蝶只允许自己重复一次,如同一本只包含两页的书,却已经翻倍于人身。蝴蝶是不是史前的拓片?让人猜测图案出自异邦石头上灿烂的刻划。让人想起奇迹,想起深宫的爱情、枕于废墟的睡眠。一只蝴蝶秘密到来,在花瓣上的停留短暂而轻柔,怀着随时告别的哀婉。像一张小型的华丽地图,抑或来自天堂的请柬。蝴蝶过分的美让我们忽略娇小的舞娘身世凄凉——它的昨天丑陋卑贱,明天很快落叶飘零,蝴蝶只有今天,只有挥霍正在熄灭中的彩焰。”

  在网上下载这篇文章,七千余字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读下来的。作者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由斑纹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阅读的过程中,我想起法布尔的《昆虫记》。是的,这不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也不是一般的散文作品。她颠覆了传统的语境,呈现给我们的是炫目靓丽的色彩和动感多姿的画面。她的语言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和爆发力,看似漫不经心,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欣赏高更、塞尚的油画,那种华美,那种丰赡,那种考究和纯粹,组成一曲神秘博大的交响曲,冲撞着你的灵魂。评论家谢有顺说:“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周晓枫不是一出道形成这样风格的。在一篇访谈里,她说我原来是个狂热的修辞爱好者,常常舍本逐末地,对诸如比喻、结构的形式感、词语光亮度的细节重视,超过作品的整体关注──这是特点,也是缺陷。像一个不算高明的芭蕾舞者,当然她的步伐可能比常态的行走更有难度和美感,但我怀疑,这种锥立的舞蹈是否太过飘摇和脆弱,承担不了力量,也影响速度。我一直佩服那些敢说以游戏态度写作的,有多么大的才华和天赐的好运才能举重若轻。有限的才能不允许我信口信腕、涉笔成趣。我对待写作很认真。认真是个谈不上褒贬的判断──如果你写得好,它就是对认真的报答;如果写得不好,认真就是对你加倍的嘲讽。

  有些人写了一辈子,制造了很多垃圾,怨天尤人,从来没想过为什么。

  是的,她颠覆了传统,也颠覆了自己。她是文本写作的叛逆者。她远离喧嚣,在人迹罕至处留下一串自己的脚印

  五、勾连全文,神散而形不散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题材却很广泛广为流传的散文,篇幅都很短小,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范仲淹的《岳楼记》等都只有几百字。由于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现代散文比起古代散文来相对的说要长一些,但也不宜过长,更不能以长为贵。像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草》几乎都是短文;还有茅盾的《白杨赞》、《风景谈》,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绿》等也都很短。杨朔的《茶花赋》那就更短了,只有九百字,而《荔枝蜜》也只有1700字,就把自己感的变化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以前写的散文也比较短,比如《父亲的寿辰》、《我的小屋》等等,但是后来的散文就比较长了,比如《我的房子我的事》有一万多字;《家丑》有两万多字。一般的也都有四、五千字。因为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感觉短的篇幅无法满足,那就只好信马由缰地写,写完后把认为多余的部分可以删去,感觉没有说透的地方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东西。比如我写《眺望长安》的时候,陕西小吃那一节就是一点点加上去的,还查了一些资料。现在查资料比较容易,百度一下就行了,不像过去需要翻很多书。《辞海》也不方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篇幅短小,但不能简单浮浅,“尺幅千里,必当言微意深”。像过去所说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以当做散文的题材。有时,写短文反倒很难。我写《华山之巅》用了两天,两千多字。同样是写华山,《带着女儿爬华山》四千多字,用了一个晚上。因为一个随意,一个是给报纸用的。

  散文当然可以写金戈铁马似的重大题材,但更可以选择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来做文章。越是那些被忽视的、司空见惯的东西,越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越是别看得见而说不出,而“我”看见后能道出来的生活琐事,越能体现作者的敏锐嗅觉;越能体现作者的独到见解。它既可以海阔天空,说东道西,也可以贪小求全,取其片段,以小见大;比如贾平凹的《丑石》、《商州初录》、《商州又录》以及写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和朋友的文章。有一篇《人病》,道尽世态万千,世态炎凉,看了令人非常感概,非常到位和传神。

  六、散文语言一定要生动传神。

  可以优美,也可以是家常话,所谓大丑大美,一般写作者做不到。但是一定不要故意堆砌辞藻,这是行文的大忌。好的散文语言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周晓枫的散文,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推荐大家看看她写蛇、写蝙蝠、写各种人物内心世界的疼痛感的文字,非常到位。

  这里欣赏一段《斑纹》关于蛇的描写:“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一条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

  散文特别注意语言优美,美在什么地方?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朴素简练,有的说文采飞扬;有的说富于韵,有的说潇洒自如;有的推崇亲切流畅的“谈话风”,有的则注重错综美与节奏感。这些语言的特点,不可能在一篇散文中同时出现,但却是一般散文中常见的。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文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散文是重文采的。但文采并非大量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可以用平常的语言,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组合,使之隽永而又自然。

  2、神韵。这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味趣性,它经得住推敲,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3、潇洒。是活泼自然,从容不迫,绝不是轻佻和摆阔。

  4、错综美。散文不受韵律约束,有错综的语言美,长长短短,错落有致。如丰子恺、梁实秋的散文。《雅舍小集》里的文章,很有韵味。也是对我启蒙最深的作家。

  5、节奏美。散文不讲究韵律,但注意节奏,包括字音抑扬顿挫,音节长短,适当的修辞(排比对偶)句式变化等,做到节奏明快,声调悦耳,读来能朗朗上口,受到美的感染。

  比如我写的《遥望陕北》,里面用了许多修辞方式,许多期刊登了,湖北语文课外阅读也选了。

  歌声袅袅,浑厚而悠长,回应在田地山野间。田间,犍牛的嘴里喷着白气,耕夫悠悠地甩着鞭子,看泥土如浪花般滚动;地头,篮子里冒着腾腾热气,女人款款地打开罐子,一股浓浓的香味便溢了出来;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写在脸上,背着书包迎着曙光,营造山里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坡头,崭新的平房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放飞着几代人殷切的希望!长天辽阔高远,蔚蓝而深邃;绿水潺潺而动,清澈而透亮。这个融合了南下胡人的血脉,埋葬了西来党项人的遗骨,饱受了北边蒙古人的蹂躏,浸透了中原将士的鲜血的莽莽荒原;这个孕育了华夏始祖,繁衍出五千年文明,成就了新中国伟业的神圣之地呀!——啊,陕北,我的故乡,我的贫瘠而荒凉的土地,我的古老而沧桑的高原,我的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两千米肥沃黄土堆积而成的革命圣地呀!——我的溶我先祖骨血养我黄河儿女浸润我汗水泪水悲欢离合的至亲故里呵!

  如果说山丹丹象征着灵秀俊美,荞麦园象征着憨厚朴实,红高粱象征着结实健壮,大红枣象征着吉祥如意,酸枣树象征着不屈不挠,那么黄油糕则象征殷实富足,红窗花象征红火喜庆,信天游象征着火热的爱情,面花花则象征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如果说黄河见证了沧桑的历史,无定河记载着凄美的故事,洛河蕴涵着一些神秘的色彩,延河哺育了一代英雄儿女,那么乔山便是我们的人文初祖,清凉山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凤凰山记录着历史的脚步,宝塔山便是一座革命的丰碑!

  长风朔雨,切割陕北高天厚土;日月精华,铸造高原五谷丰登!山沟里的山丹丹枝头凝红,招展着不屈的血性;崖畔上的酸枣树猎猎迎风,彰显着生命的刚烈精神。那清纯甘冽的延河水呀,滋润出貂禅一样的女子;那肥而不腻,嫩而不腥的羊肉呀,养育出吕布一样膘悍勇猛的英雄男儿!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捣大明王朝;刘志丹冲锋陷阵,血洒烈烈疆场。可怜无定河边骨,酿成多少人间悲剧;有幸无边莽莽高原,造就几多风流历史。杜子美羌村三别,低吟浅唱;尉迟恭造塔镇川,守戊疆城。范仲淹一曲凄美的渔家傲,千古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大风猎猎,苍茫而悲壮;落日溶金,绚丽而凄美。

  岁月如风。

  一位伟人在上世纪的初期来到这里,面对莽莽荒原,激情澎湃,拍案而起,临风而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我行走在那高原的沟沟壑壑,我穿行于山涧那洼洼岔岔,我翻越那山峁的坪坪台台,我跨过那梁下的渠渠湾湾。我的父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我的整个祖先就长眠在乔山的山岸上!

  那野树独立的山峁,被风吹皱的沟壑,烈日曝晒的山梁,清澈见底的小溪,养育出白格生生的女子,楞格铮铮的后生,热格辣辣的信天游和酸格甜甜黄糜谷。那白杨,挺拔而端庄;那榆树,坚韧而不屈;那槐树,沧桑而古老;那枣树,热烈而奔放。那漫山遍野的山楂花茫茫一片,那沁人肺腑的杜梨花洁白如雪;那金黄灿灿的马茹子花香气逼人,那独挂于悬崖上的木瓜花姹紫嫣红。那狼牙刺,那酸枣丛,无不张扬着不屈的个性;那沙棘柳,那笕子林,到处留下雄健刚毅的烙印。那布谷,那黄鹂,那喜鹊,那画眉,那美丽而多情的山鸡,憨厚敦实的野鸭,构织成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那黄羊,那野兔,那旱獭,那野猪,那踯躅独行的苍狼,狡猾多变的狐狸,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风景!

  哦,我的地肥水美物产丰富的黄土高原呀,我的皇天后土热血奔涌的陕北故乡!

  那满山道上的骡子,那拉着小车的毛驴,那行走在田间的黄牛,那白云朵朵似的点缀在山间的羊群呀,代表着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那星月型的窑洞,那柔美俊朗的窗花,那粗犷雄浑的腰鼓,那激情四溢的秧歌行走在大川中,昭示着一个部落的繁盛!

  那热腾腾的油糕,那黄灿灿的软馍,那香喷喷的洋芋擦擦,那油汪汪的羊肉泡馍,那白格生生的荞面碗托,那滑格溜溜的志丹饸饹,那细格单单的吴旗剁荞面,那小巧玲珑的白面花花……

  那黑白分明的薰画,五彩缤纷的墙画,色彩斑斓的布堆画,眼花缭乱的糜子画,彰示着女人的心灵手巧;那鲜艳夺目的柜子油画,巧夺天工的元宵花灯,雕刻精美的月型窑窗,构思奇巧的庭院砖饰,蕴涵着男人的聪明灵秀。

  那一双双制作精美的鞋垫寄托着姑娘的一颗火热的心;

  那一条条色彩艳丽的头巾代表着小伙的一片炽烈的情。

  红头巾下是一张甜格生生酸的娇羞的脸;

  羊肚子手巾下是一副楞格铮铮美的俊朗的人。

  另外,散文还有构思方面的问题也应注意:

  1.以小见大

  散文多写零碎片段的材料,从小题中悟出大道理,显示深刻的思想内涵,抒发强烈的感。郭沫若的《杜鹃》写一寻常的鸟,但并非就鸟论鸟,而是从鸟到,指出有面杜鹃,莺受愚,不应受愚。不尽看出了鸟的习,而且引申到社会事,深入一层,立意就高了。

  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必须观察敏锐,察现实,善于分析,抓住根本,时时关心社会动态,对生活有真实感。浑浑噩噩过子,对事物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是写不出好的散文的。

  2.善于联想

  散文创作往往是作者在生活中受到一种事物的触动,怀,浮想联翩,然后构思篇。受触动的事物可以是一、一事、一景、一物,往往不完整。因此,作者要善于抓住一点,联想生发,开拓思路,这是散文构思的重要方法。

  联想的基本特点是,从眼前的“此物”想到“彼物”,通过描绘,或借助类比,或取其寓意,或虚实相生,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含义。茅盾的《白杨赞》就是从自然景物联想到社会生活,从黄土高原伟岸、正直的白杨树联想到我北方不屈不挠地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

  联想并非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要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体会,有所积累,只要有了一定的基础,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散文。否则,中无物,是较难触发联想的。

  3.创造意境

  优美的散文善于将深刻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感寓于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意”即“内”,包括思想、哲理与感;“境”即“外物”,就是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内”与“外物”的和谐统一,高度融合,就形耐寻味、感至深的艺术境界。

  好的散文,像诗一样,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牡丹园记》就有意境,《合欢树》也是如此。就《合欢树》来说,树的受难,的坎坷,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悲苦与同,庆幸与动,既是感的流露,亦是深思的结果。两者织在一起,同悲合欢,能不令产生共鸣吗?!赵丽宏在《散文创作漫谈》中说:“……一颗普普通通的树,在我孤独寂寞的子里给了我抚慰和愉悦,它的命运和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忘不了它。”生活、思想、感、哲理四者融为一体,使作者创造出深刻的意境。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事物的变化,更可感到作者感的起伏,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之,要写好散文,要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就要经常深入生活,向别学习语言,不耻下问,甘当别的小学生;多读一些名家著作,多看一些精辟的文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笔耕不辍,坚持锻炼,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相信大家一定能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的。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技法点拨: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同时,这也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的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叙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散文加小说答题模板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1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2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丰富文章内容;

  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①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③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

  2、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置;分析艺术手法)

  3、答题格式: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

  (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

  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

  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形象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

  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

  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

  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⑵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称类

  1、常见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答题格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五、归纳内容要点

  1、常见题型: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解题思路:

  全文内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格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

  六、技巧分析类

  1、常见题型:

  ①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表现手法)

  ②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修辞手法)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④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谋篇布局)

  2、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3、答题格式: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或: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

  附:表达技巧常用术语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和反衬):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语言特点:平实、质朴、含蓄、直露、幽默、风趣、粗俗、典雅、清新、自然、简洁、优美等

  七、标题

  1、常见题型:为什么取这个标题

  2、解题思路: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答“结构”。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

  3、答题格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附: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八、探究题

  一、考点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二、解体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唯一型(有观点)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三、答题格式

  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

  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1、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3、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⑵答题规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

  (三)揣摩人物形象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⑵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散文答题格式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

  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散文的线索、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找线索的方法:a.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b.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c.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品情感。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5)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

  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

  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7、关键词的赏析:

  ⑴、该词的本义;

  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

  (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8、阅读步骤: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第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2、词不离句。3、句不离段。4、段不离篇。

  二.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1.解释词语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题策略:⑴、该词的本义;

散文阅读专题解析

  ★散文知识储备

  一、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四、散文的语言风格(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散文阅读考些什么

  一、整体感知类:内容概括、文章线索、行文思路、标题含义及作用、句子含义、词语含义

  二、情感主题类:概括主旨、体会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三、写法探究类:表现手法、句子赏析、表达方式、特殊句式、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类:补写、想象、积累

  五、评价感悟类:启示、发表看法

散文阅读要点辅导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散文答题窍门口诀

  一、答题窍门口诀

  散文阅读,无非就是为了答题和得分。

  然而,散文内容千变万化,唯有核心不变。

  答题窍门口诀:做阅读在原文找答案,跟着中心走,要啥啥都有。一定要知道文章的中心,在运用答题术语,紧扣中心回答。

  考试阅卷时,老师只看答题点给分,看得很快,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强调中心,不然答再多也是无用的!然而,答题点往往都与中心紧密关联,所以,文章的中心就是你答题的重心!!!

  二、2012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预测及策略

  1.散文选文仍然会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品还往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既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收益,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注重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

  2.抓好阅读能力训练。

  A注意整体阅读策略:

  一看“标题”二抓“文眼”三抓线索:时间、空间、物品、事件、事理、感情等均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四看创作背景。五抓文章的关键句、重点句和中心句。

  从内容上看,要抓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如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B强化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即要先明确技巧(“怎样写”),再分析作用(技巧本身的作用)

  3.抓好散文阅读知识积累,准确记住常用答题术语。

  4.抓住成都中考常见散文题型答题技巧,进行针对训练。特别注意以下题型答题模式。

  (1)不同的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2)概括文章内容。

  (3)题目含义及作用。

  (4)使用不同人称的好处。

  (5)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6)写作手法及作用。

  (7)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三、特别注意以下题型答题模式

  1、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例题1:“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例题2:.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5分)

  答:(5分)不矛盾(1分)。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1分)。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1分);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1分)。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语意相近即可)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例题3:10.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理?(6分)

  答:(6分)示例:A这几句话从父亲“劈手夺桃子”“瞪我一眼”“掏桃子”“蹭了蹭”这些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或:这几句话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B.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我”能考上县中而由衷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

  C.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为“我”的成长而感到的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也显出父亲对“我”深深的爱。(任选两处分析,每处分析能准确指出描写手法计1分,能围绕此方法结合文意分析且言之有理,可计2分,否则酌情扣分。)

  2、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例题4:9.“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的两次感动。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我”感动的具体内容。(4分)第一次感动是:第二次感动是:

  答:(4分)第一次感动是:父亲不偏心,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读书;第二次感动是:在烈日下,看见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语意相近,扣住重点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有:标题的深刻含义;拟写标题;分析多义;理解深义;题眼展现等。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我们有所启迪,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近几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中尚没有出现标题含义理解的题目。②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

  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例5、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退缩,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在一个一个的实现,从而达到目标。

  例6、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参考答案]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解题指导]此题着眼于考查考生对文章题目以及文章行文线索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答题时,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解题误区]分析不全面,要点有遗漏。

  4、使用不同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是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文章中,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真实亲切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

  第二人称:使读者有一种与作者对话沟通的感觉,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故事中的人物称作“他”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这种写法发挥空间相对要大,可以从多方面叙述、描写,充分说明和分析故事中人的心理活动。

  5、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分析: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高考阅读散文解题角度思路

  面对诗词鉴赏和散文阅读这两大主观阅读题,学生往往是无所适从,答题时常常表现为极大的模糊性、盲目性,结果是答了很多却得分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试题的设题角度不明确,从而导致解题思路的偏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又恰恰是教师学生一味地作题讲题而不熟悉理解大纲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学生在答题中思维的混乱和行为的盲从,必须从吃透大纲说起。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考试内容,大纲中明确规定:

  一、 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分析综合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三、鉴赏评价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是大纲中有关考试内容的详细分类,其实,认真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地内在的联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以上三部分中的八点内容都直接或间接的考到了,只是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单一,有些题的考查方式多样化。根据近年来散文阅读试题的分析,综合大纲中的八点内容,我把考查内容归纳成三部分:(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三)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就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了。

  为了便于准确而有针对性地找到切入点,学生必须牢记以上三点考试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熟悉以下几种关系:

  形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并不一定是一个形象。因为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的物象,而文章中的概念通常是事物的物象或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比如“意识”、“观念”、“母体”“潜规则”“歪理邪说”等等。就是说,当给定的概念是一个形象化的物象的时候,这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形象,比如:“断崖”“寒梅”“泥公鸡”“乡村瓦片”等等。当给定的这个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时,它就只能是一个概念,不能是一个形象。

  语言和理解句子含义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鉴赏语言,是要透过句子的外在形式或者修辞手法挖掘其深层含义,它从属于鉴赏语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务必搞清楚语言鉴赏方面的几种形式:(一)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二)词语和句子作用的理解。(三)词语和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四)人称代词以及指示代词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上这几种情况不一定是直接来问的,多数情况下是间接来问的,需要学生认真审视题干领会出所要求回答的内容。总之,这种题目的设题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所问的内容包括: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对词语或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隐含义;二是根据上下文把握词的语境义;三是代词或非代词的指代义。而句子含义的理解则是要在抓住重点词语,搞清句式特点、语气或修辞手法的前提下联系上下语境得出答案。

  有关作用的设题往往是要求说明句子的作用,回答句子的作用,首先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其出现的位置:是在文章开头部分,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是独立成段,还是在某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其次看句式或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是议论句、描写句、抒情句等等。再次看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综合以上因素整体把握后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其作用即可。结构上往往是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作为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作为总结句概括了全段的……,承接上文的……引出下文的……,照应上文或开头的……,内容上常常是突出强调某某……特征、特性,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态度,深化升华主题等等。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词语的词性及其是否活用,看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熟悉表达技巧所包含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象征、反衬、托物言志、联想、想象、人称变换、插叙、先抑后杨、用典、引用古诗文等等)。像记忆数学公式那样的记住这些,就会在答题过程中准确切入,熟练的解答。

  关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察,试卷中的往往也是间接考察的。它是让学生在理解了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去回答某个问题,就是说所设问题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并非让学生去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写出段落大意。比如这样设题:本文是怎样逐渐表现主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我认为,分析结构思路,要考虑如下因素:找准中心句(总结句、概括句)过渡句,确定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抓关键词语(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确定段落关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

  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察,实际是要求学生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反映在文章里,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抓要点句关键句或中心句、抓议论抒情句、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从遣词造句中体会(如词语的色彩)、从描写的形象体会、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借助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下面针对以上三部分考查内容结合近年来各地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答思路:

  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重要概念)、语言(理解句子含义)和表达技巧

  例1. 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06年全国卷第14题。

  【原文】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分析】这道题就是考察对形象概念的理解。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找到作者有关绵绵土的几段叙述,在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叙述中用了几个表现绵绵土性质的词语以及祖母叮嘱我的一句话,因此可以断定这就是它的特点。

  【答案】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例2.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06年四川卷第14题

  【分析】这道题是考察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原文中“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是独立成段的一句,从文章结构上看,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所写的我的童年生活以及我对童年时代家乡生活的回忆。从句子形式上看,此句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瓦,喻体是底片,而底片的作用是用来摄记影像的,况且这个底片又是童年的,因而可知:瓦是记录童年影像的。而下句“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就是能再现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有了这样一个分析过程,再看下文所写内容,就不难概括出答案。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例3. 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06年重庆卷第15题

  【原文】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语言句子含义的理解。从首句看,它是一个比喻句,主干是“村落成为符号”既然村落已经是一个符号,就意味着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存在了,而原句里又有“似乎”一词,说明村落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正在逐渐得淡化。结合原文里“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一句,就会得到答案。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例4】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06年重庆卷第16题

  【分析】本题实际是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通观全文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村落在人们心中符号化了,其含义也被人们模糊了。第二、三两段分别举例(1你走在荒凉无垠的黄褐干裂的山脉田地上,忽然口渴的时候,听到了井上的辘轳声,看到了山腰上的几十间草房。2你走在南方稻田的田埂上,忽然遇到风雨时,一条小船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形象说明村落的含义。第四段则是第二、三两段的拓展,“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在村落中“我们可以找到农民自身的艰辛和愁苦”这两句话分明的说出了村落的真正含义。所以第二三四段应该是一个大部分。而第五段第六段则是通过写自己内心的歉疚来表明人们忘记了村落,忘记了村落里的农民,从而反思村落的被遗忘。概括如上分析要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例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06年重庆卷第19题

  【分析】本题看上去似乎是理解句子含义的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发现,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句中“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里的“这”字,结合上文应该指人们对村落的及其含义的淡化、遗忘、对村落里憨厚朴实的农民的冷漠。这一点相对于当今社会里的村落而言,正是一种悲哀,作者这样说,正是为了表现全文的中心,流露自己对当今社会村落处境的同情和遗憾。现实处境中被人们淡化、遗忘甚至冷漠的村落是悲哀的,然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无论是幸还是悲,都是谈不上的”,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村落的冷漠。作者在结尾这样表达,实际是在呼唤人们热心村落、关心村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村落以及生活在村落里的农民的命运中去。综上所述,就容易找到答案了。

  【答案】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例6】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06年江西卷第17题

  【原文】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这道题是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设题不是单纯的问“这段话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什么?”所以回答这类题即便是题干中不提“表达效果”,回答时也一定要考虑到表达效果。分析思路第一步:因为题干中问到了修辞手法,所以首先在原文中找到所有的修辞手法:黄金树端庄肃立(拟人),它们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比喻、拟人),很快就将行动。“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与“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形成对比。分析思路第二步,看运用比喻拟人写了什么: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高贵站姿”可知写的是表情姿态,从“灿烂得恰到好处、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可知写的是色彩,从“商量,耳语”可知写的是声音。分析思路第三步,体会作者这样写表达的情感:秋天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具有这样的姿态、色彩、声音,“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黄金树的高度赞美的情感。第四步,分析与下文的关系:本段高度赞美黄金树,而下文却转笔写人类滥伐森林造成原野荒芜,可见是为下文文意的转折作铺垫。综合以上几点,然后根据内容上“运用什么手法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描写出谁在哪里的什么?”“从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不在多举例,总之,在散文阅读题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设问,他的设题角度都不会离开大纲中所要求的几点。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面对高考阅读题,学生必须有读透文章、思考下去的信心,决不能望而生畏。要知道高考散文阅读中任何一道题决不是难题,只要掌握住上面叙述中所涉及到的那些最基本的语文常识,然后结合大纲考试内容确定每一道题的设题角度(就是说这道题考的是大纲中的哪一点),再结合题干确定出该题问的是谁或者是谁的哪一方面,找到这个问题所在的文章区域,最后运用上文提到的具体方法去思考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了。掌握了上面的解题思路,至于得分的多少,关键就看语言组织能力了。有的要直接摘录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有的要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用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的作答, 有的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概括,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掌握了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思路,就会避免学生作题的盲目性,熟悉了这些内容,也就没有必要过多的去做习题了。

高考散文鉴赏阅读试题方法探讨

  一.整体阅读,揽旨品趣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品出文章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0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作者把玉簪花放在时空的河流里体味生活,探讨人生。往事如烟俱忘却,只争朝夕,"领取而今现在",这就是本文的旨趣。根据题面要求分析选项:a项与本文旨趣相符,是正确的。b项背离旨趣,是不正确的分析。c项切合旨趣,也是正确的。d项偏离旨趣,是不正确的。e项属写作方法的问题,是正确的。f项转移了文章的旨趣,仿佛有"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之感,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

  二.瞻前顾后,切脉通经

  一篇散文,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前后贯通,经脉相连。例如1998年高考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①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因为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答第①小题,应从第一段切脉。玉簪花开于夏末秋初,与绚烂的春花迥别,而后又接下来便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秋"的句子。玉簪花不争春光,而报秋至,百花零落而一花独香,焉得不惊。因此回答此题就移用原文语句"没几天便是秋",便恰到好处。解答第②题应联系全文通经。玉簪花已报秋之将至,而秋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是一位只争朝夕的志士,当然常感光阴虚度,事业无成。因而第6段便有"秋是收获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之句。综合这两个句子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来回答"怅然"的原因,便天衣无缝。

  三.注意宾主,分析技巧

  散文写作,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常以宾衬主,以彼物突出此物。例如1998年高考第28题: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解答本题,就从宾主入手。太阳花是宾,玉簪花是主。太阳花,人称死不了,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可是连太阳花都种不活的我,种的玉簪花却"形成一片绿油油的","熹微的晨光或暮色朦胧中",却"一柄柄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帆",扬帆起航。因此答案可为"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四.揣摩修辞,咀嚼内涵

  精美的散文是内容充实、技巧上达的有机统一,是神与形的兼备,是外在旋律与内在旋律的共鸣。例如1998年高考第29题:

  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解答①要揣摩使用"便"字的积极修辞意义,它的外在旋律是秋、处、露、秋、寒、霜降六个节气以一"便"紧紧相连,如此急促的时间旋律,无疑是强调了时光的飞逝。这样用词的好处是"把一个个节气紧紧相连,强调了时光的飞逝"。解答②同样通过揣摩反复使用"领取"的修辞意义是组成了排比的句式,把"而今现在"化为动态的具体时令和鲜活的生活现实,使文章的内容辐射扩展,使文章的主旨不断深化。因此,反复使?quot;领取"的好处是"使’而今现在’层层铺开,逐步扩展,从而深化了本文主旨"。

关于散文阅读的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

  一、理解: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是什么

  [2001年上海春]·文中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是:

  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1998年全国]·最后一段写道:“但是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像机咔嚓咔嚓的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此时你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然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2001年全国]·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2001年全国]·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答题技巧

  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是什么

  [2001年春季]·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

  他活了七十七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2002年全国]·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2003年全国]·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2003年全国]·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2001年上海春]·作者对林则徐的认识“有一个突变”,从全文看,这个“突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99年上海]·揣摩并领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文章写了哪些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 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现出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000年全国]·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惋的历史,长城!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1999年上海]·全文开篇就只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请作具体分析。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地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答题技巧

  三、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为什么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1999年上海]·“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意蕴用是什么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2002年全国]·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

  [2002年全国]·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2001年上海春]·作者为什么说这条小渠“不是什么‘皇’渠,而是地道的‘人’渠”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2001年全国]·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答题技巧

  四、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怎么样

  l 形象

  [2001年春季]·这篇散文题为《黄士》,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答题技巧

  l 语言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1)(4分)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4分)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答题技巧

  l 表达技巧

  [1998年全国]·最后一段写道:“但是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001年上海春]·文中画线句用了排比手法,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赞美了林则徐独特的人格力量。

  [2001年上海春]·对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照应开头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

  [1998年全国]·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98年全国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9年上海]·“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反复有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2003年全国]·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10篇现当代经典散文

中国散文网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