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有几点因素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改革开放

  40年前,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深化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发展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的中国呼唤创新奋斗。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更加壮阔的征程在我们脚下展开。“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鼓舞着每一个人。我们要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开放的中国依靠人民力量。“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我们才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伟大的历史,由人民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是人民共同创造;伟大的梦想,靠人民共同完成。

  开放的中国凝聚民族梦想。数十载长河浩荡,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开放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是文化力、精神力的飞跃,彰显着一种崭新的价值体系。朝着同一个发展的目标,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发明创造,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以整合性和包容力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而这,正是实现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有着中国梦的托举,有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一定能够扶摇而上,飞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又是一年春好处”,春光明媚,广袤的海洋正萌生着新的色彩向我们微笑。以奋斗者的姿态走进春天吧,在这个春天里,风正恰扬帆,既播洒希望,又赢得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有几点因素

必由之路一一改革开放

  1978年,人类历史上一大转折点,中国开向走向世界,世界也正热情地张开拥抱欢迎。经历十年,文革后已对小平为代表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吸取了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历史是过去的,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毅力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在黑暗中摸索,一路跌跌撞撞,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自建国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心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蓬勃在中华这个古老的农业国大地上开展起来,直到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共党人才明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但到1966年文革的爆发,并有此前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完全违背了中共党人一向遵循的实事求是方针。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严重的危机,国民经济也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贫困。整个中华大地上有发出一种声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制天命而颂之一一中国的历史之约。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议上提出改革开放,并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前沿并走在前列。深圳由一个小鱼村变成一个来往货运量超过几亿顿的城市码头。邓小平南方谈话也表明支持深圳的改革开放,由此经济特区迅速增长,随之而来,全国向世界开放。农村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也相继展开。安徽省小岗村里十几位农民在契约上按下了手印,这意味着他们踩上了“雷区”,此后,经过多年,他们的产量持续丰收。由此,一股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在农村大地上展开,农村生活得到改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一场历史性的伟大变革,在这片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起来,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到现今,中国经济生产总量己越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话语权更大,更多国家倾听“中国声音”。中国建设港珠澳大桥历时十年之久,创造了世界又一大奇迹,两岸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方便。中国飞船登录月球背面,创造了又一次“第一”。中国高铁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蛟龙号”拓展了中国深度。在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的阶段下,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用他们的理性和热情,掌握着中国发展的方向。

  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发生覆天盖地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是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此前其他国家没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将,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正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事件,对世界而言,中国是机遇。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一一改革开放。

李克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一、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发展要靠改革。

  过去3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从低收入经济体进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回首36年的改革历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一路走来,基本场景是:当发展面临体制障碍难以前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改革扫除障碍、增添动力,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农民在全国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贫困和饥饿所迫。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体制一改就大变样,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我们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在全国农村推开这项改革,随后又在城市和其他领域进行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实践证明,只要紧紧依靠改革,坚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就能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限创造活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实现良好开局,靠的也是改革。去年,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我国经济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增长平稳、就业扩大、物价较低、收入提高,既好于预期,在国际上也很抢眼。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因素是靠改革。

  我们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是实现去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我们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去年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态势,我们保持定力,不随波动频繁的市场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声音变调,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也沉着应对。资金紧张怎么办?我们千方百计盘活财政、货币资金存量,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压减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最大限度挖掘资金潜力。同时,想方设法用好资金增量,优化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结构,集中用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结果没有多花钱却多办了事,还办成了一些大事。

  我们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0%,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既拉动了当期增长,又为长期发展铺路搭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靠改革创新,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去年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今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潜力、有基础的。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以持续,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千千万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潜在的发展优势充分显现,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速度的关系非常重要。推进改革需要相应的经济环境,从实际情况看,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发展速度过低,就业会出问题,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会相应放缓,老百姓就会不满意,改革就难以推进。但发展速度高了,会使各方面的关系绷得很紧,容易引发通胀,妨碍结构调整,也会影响改革。我们要坚决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保持合理的、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总体有利于经济增长。今后,我们要更好地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改革要有勇气和智慧

  现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些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动。同时,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改革的机遇前所未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们别无选择。因为现在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不改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对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该调整的要坚决调整,该破除的要坚决破除,不能畏首畏尾。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相机而动,牢牢把握主动权,打好改革攻坚战。

  改革要同心勠力。上下同欲者胜。大家都知道汉代名将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当时韩信受命进击赵国,带着一支缺乏训练的队伍,面对的是十几倍于己的强敌。为激励士气,韩信背河布阵,不留后路,使得人自为战,以一当十,最后取得大捷。这个故事说明,只有上下同心,敢拼才会赢。我们推进改革,也必须上下同心,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领导有决心,群众才有信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去谋划和推动改革。同时,要把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向群众讲清楚,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这场攸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改革,与每个社会成员都休戚相关,从而使改革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只要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改革就能有效推进、取得成功。

  改革要善谋善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改革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确实需要顶层设计,以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在重大关系和关键环节上不出大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具备了做好顶层设计的条件。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精心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做好不同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与衔接,全面协调推进改革。但也要看到,仅仅有顶层设计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现阶段的改革又非常复杂,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对那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把握不准的重大改革,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或者在改革试验区进行探索。成功了就及时推广,出现问题就及时纠错,把风险和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这样做,是积极而又稳妥推进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方法。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快、走得好。我们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通过渐进式、累积式改革,集腋成裘、积微成著,赢得最终的成功。

  三、改革要让人民群众受益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与性质所决定,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人民群众不能从改革中受益,这样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也不会得到人民拥护。让人民群众受益,就是要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以往的改革能以燎原之势铺开、一步一步深入推进,根本原因就在于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带来了公平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去年以来,很多领域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取得成效,也是这个道理。今后改革的环境条件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让人民群众受益的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改革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红利。我们要建立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现在利益分配确实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进行调整。但调整利益不能只以静态的观点、在既有利益格局下切“蛋糕”,更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增量利益,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即使是既有利益格局调整,也不能简单地搞平均主义那一套。首先要把贫困人群和低收入者的利益保障好维护好,让他们在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要让中等收入阶层逐步扩大,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利益,为他们放开手脚、投资兴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要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展其能、各得其所,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一个各阶层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局面。现在我国人均GDP近6800美元,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走对了,到2020年就会超过1万美元,以后还会更多。我们通过发展、通过增量来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格局的余地很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空间也很大。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政府职能不转变,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推动。政府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如果政府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自身就会成为改革的障碍。去年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这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后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

  第一,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已经承诺,任期内把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以上,要确保完成。首先要把取消的文章做足、做到位,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要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不再搞非行政许可审批。要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努力为企业经营和公民投资创业提供便利。

  第二,保留的审批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政务公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助推器,是约束审批行为的紧箍咒。各部门还在实施的审批事项,要尽快公布目录清单。除此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设立新的审批事项。这实际上是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的范围,清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

  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管。简政放权,绝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在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过程中,要把加强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现在往往是平时监管不及时、不到位,一出问题就搞“突击”,搞“大检查”,结果是雨过地皮湿,监管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进行改革。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规范、效率不高和资金沉淀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缺乏约束,这些与预算透明度不够、监督检查乏力是分不开的。要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一要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更要公开。除公共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也要逐步公开透明。二要细化公开内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完善政府收支预算科目体系,明确公开项目,做到科目粗细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让老百姓能看懂、社会能监督。三要强化预算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和约束,使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阳光,使财政资金使用更有绩效,减少寻租腐败的机会。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营改增。这项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考虑,营改增还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继续实行营改增扩大范围;第二步,2015年基本实现营改增全覆盖;第三步,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第五步,实行增值税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经确定的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行营改增外,还要将电信业等纳入进来。同时,要清费立税,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税等立法进程,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总体看,中央政府部门管了不少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启动了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央政府在“三农”方面的审批权下放,各项涉农资金全部直接下拨到省,由地方统筹使用。这项改革取得经验后,不仅要在全国推广,其他方面也要借鉴其做法,把一些不适合中央部门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下放。当然,中央该加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要加强。要通过改革,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使中央与地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上下协同,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加大改革力度。金融改革内容非常丰富,今年的重点是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金融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本质上仍是竞争性行业,同样需要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改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要在加强监管前提下,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特色鲜明的基层银行,以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金融业回归竞争性行业的本来面目,形成一个各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金融生态,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项改革,要逐步积累经验,积极稳妥推进。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目前,绝大多数的资金价格都已市场化,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贷款的价格均已放开,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道关口。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存款利率管制,发行了不少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化定价的范围。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难以成功,需要与相关方面改革协调推进。二是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财务硬约束,不能不顾成本,盲目竞争,搞利率大战。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经验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发展民营银行、小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存款保险客观上能增强这些银行的信用,为之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金融业放开市场准入等改革。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及时控制风险的预案,但关键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在可持续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现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我们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上的主动。

  第一,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现在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为什么还要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利用外资呢?这是因为,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会,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仍采取逐案审批加产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审批环节多,影响了外资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我们有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只要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行业,企业投资都不需要审批。需要强调的是,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扩大自贸区试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纳入试点范围。

  对外投资蓬勃发展,境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和区域迅速扩大,是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不适应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要大幅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这样做,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带动我国的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也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产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更要让中国装备、中国创造走向世界、誉满全球。当然,“走出去”不能自相残杀、打乱仗,要加强协调、规范秩序、形成合力。

  第二,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今后扩大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要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规划和具体方案,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各地要找准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把“关检合作”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

  第三,坚持多边和自贸区两个轮子一起转。现在世贸组织成员涵盖我国98%以上的对外贸易。多边贸易体系是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压舱石”。自贸区代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推进器”。我们要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八、注重依靠改革推进结构调整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结构调整,必须也只能依靠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本身也是改革。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症结在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实施结构改革入手,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釜底抽薪,真正收到成效。否则再用老办法,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结果只能是调不动、调得慢、调不好,甚至出现反复,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结构调整,要着力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上下功夫,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在结构调整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和差别化促进政策,使结构调整更多依靠改革创新来驱动。

  第一,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我们要实现持续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内需。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这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内需的拉动力。要把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解决没钱花的问题,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有钱不敢花的问题,还要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解决有钱不愿花、没处花的问题,释放有效需求。要大力促进服务消费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办学办养老等,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清除抑制消费的各种不合理规章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建设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要支持发展网络销售等新业态,这方面潜力巨大。同时,要继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促进固定资产合理增长。

  第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合理经济结构的突出表现和重要根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放活农民,放手让农民去闯市场,形成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的局面。在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实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启动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完善农业补贴等政策,促进农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等,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

  第三,探索建立区域均衡发展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也是激发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关键要建立有效的促进机制。要在实施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一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基础上,谋划区域发展大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依托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培育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形成新的增长极,构建我国梯度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要依托长江建设经济增长新支撑带,同时加快其他新支撑带建设的研究规划。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为此,要着力消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行政性垄断,依靠市场力量和区域差别化政策引导,促进统一市场形成,开展公平竞争。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体系。要针对跨区域、次区域和经济新支撑带发展,提高区域差别化政策的精准性,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扛起对外交流责任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回顾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取得了一项项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时期,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快形成与新阶段新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以有效释放传统增长潜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型。

  为更好地推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水平,帮助山东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山东省欧亚企业交流协作中心(以下简称“欧亚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线上与世界各地合作单位信息共享的机制优势和线下与境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模式,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山东百年品牌”“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省产业健康发展。欧亚中心作为山东省第一家开展对外交流业务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桥梁,填补了山东省行业组织对外交流工作的空白。

  风劲帆满海天阔,同舟共济再出发。欧亚中心深知“乘势而为”更要“有所担当”。欧亚中心将坚定地为我省各行业改革开放开展精准务实和卓有成效的对外交流服务工作,更好地促进山东省与全球各区域的交流合作。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我们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十一次会议精神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十八、十九次会议精神,听取各专项小组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落实情况汇报和20xx年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我市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

  在各专项小组、改革办、各县市区和市直各责任部门认真履职、积极推进下,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共识不断凝聚,效果正在显现,对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自上而下全部健全理顺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并实行深化改革目标责任管理制度,20xx年全市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提出的共6类、91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二是上下联动主动作为,改革合力凝聚形成。一年来,领导小组、各专项小组、改革办、各县市区和市直各责任部门凝心聚力、协调配合、敢于担当,各个环节衔接贯通。六个专项小组积极发挥推进改革的主体责任,围绕各自领域研究重大问题,部署改革工作,不断将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改革办不断加强对全市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督查、推动,充分发挥了“服务部”的作用。各县(市)区和责任部门,积极作为,真抓实干,确保改革任务的完成。总体看,全市各项改革工作均实现常态化运行。三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公布市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方面,“1+9”综合试点改革均取得了阶段成效。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取得突破,顺利争取到地方立法权。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出台了《晋城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晋城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社会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在创新社会治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省领先,去年新增城镇户籍人口46万多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日常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进“两个责任”落实、改革完善派驻机构、推动双重领导机制、深化纪检机关三转等,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今天的会议,重点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科学谋划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20xx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按照中央第二十、二十一次深改小组会议精神和省委第十七、十八、十九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总体来讲,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要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又要注重可行性、实效性。

  第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我们抓好各项改革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南。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目前改革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实打实的事业,抓落实容不得半点虚招假式,容不得半点马虎,也容不得“水分”,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意志,保持改革韧劲,进一步强化“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担当,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工作,特别是围绕转型综改区建设,针对制约我市“六大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创、放手试、认真改,通过改革厚植发展优势,获得发展动力。

  第二,要明确思路,科学谋划20xx年及“十三五”改革工作

  按照中央深改小组会议精神,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总体改革思路要围绕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围绕“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抓紧谋划今年和“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找准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关键领域,力争再形成一批改革亮点。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谋划今年改革工作,于3月20日之前拿出20xx年工作要点,力争在3月份印发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同时,要尽快把工作要点具体化、项目化,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目标要求、完成时限,制定并落实今年的改革目标责任制,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每项任务都有人抓,确保工作要点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第三,要进一步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成效

  我市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良好开局,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同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成效,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把抓改革同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突出抓好“十三五”实施方案和20xx年行动计划的落地工作,重点在化解产能过剩、减少房地产库存、化解防范金融风险、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自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谋发展来抓改革,通过抓改革来促发展。

  为有效提高改革文件制定出台的及时性,确保文件质量,省委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重大改革类文件报审办法(试行)》。随后,要参照省委的《办法》,制定我市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重大改革类文件报审办法(试行)》。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突出重点,市委深改领导小组要重点审议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意见,市委改革要点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的实施方案,以及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利益关联性强的改革事项推进计划等。二是要注重质量,各专项小组和相关责任单位在制定改革文件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提升出台文件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切实可行,于法有据。三是要规范程序,今后改革类文件要严格按规定程序提交审议,市委改革办要列出制度性文件清单,按时序提交审议。各专项小组要认真梳理好今年拟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重要制度性文件,严格时间节点、倒排工期进度、按时提交审议。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改革责任落实

  重点是落实好主体责任和责任主体。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改革的责任,要把不同改革责任主体的主体责任划分清楚,落实到位,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职又相互协作配合。专项小组既要抓统筹部署,也要抓督察落实,特别是组长、副组长要具体抓,及时召开专项小组会部署推进工作,交办任务、跟踪问效,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专项改革有力有效推进。改革牵头部门是落实具体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部门主要领导对改革统筹协调、方案质量、利益调整、督促落实有直接责任,要全程过问,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可落实、可核实的硬性要求。各县(市、区)党委、市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地本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把改革工作抓在手上,亲自抓部署、抓方案、抓协调、抓督察,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责任。市委改革办要加大改革综合协调、督察考核的工作力度,指导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狠抓落实责任,真正打通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第五,要强化督察,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

  为切实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省委已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市委改革办要参照省委《实施办法》,抓紧制定我市的《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制定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坚持“督的要准”,无论是制定督察计划还是开展督察工作,都要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二是要坚持“督的要实”,督到实处,督出实效,市委改革办、各专项小组、相关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督察制度,切实履行督察职责,科学制定督察计划,探索创新督察方式,保持改革督察工作常态化,推动我市各类改革事项及时落实落地。三是要坚持“督的要有效”,把抓督察作为抓落实的重中之重,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改革精神,狠抓督察、抓好督察。要强化督察结果运用。按照在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要求,对敷衍塞责、拖延扯皮、屡推不动的,对重视不够、研究甚少、贯彻乏力的,要进行问责。组织部门要加大改革实绩考核力度和考核权重,要把督察结果运用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中,真正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鲜明用人导向。

  第六,要抓好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流报送与改革经验的总结工作

  各专项小组要加强与省委各专项小组的对接,多沟通、多交流,紧紧盯住中央和省委深化改革的新精神、新动向、新举措和新要求,与我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精心制定好改革的“路线图”,使我市改革举措与上级部署保持一致,确保改革方向不偏。

  做好全面深化改革信息交流和报送工作,对于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加强工作联系,交流工作经验,拓展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省委书记王儒林同志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开展好改革信息交流报送工作。各专项小组、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我市深改小组成立以来改革取得的成绩,挖掘我市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为“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三严三实”的作风,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努力以改革激发的动力促进我市“十三五”各项工作顺利开局。

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

  3.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句子连起来,并写在横线上。张红丽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

  4.周老师要去胡亦家走访,请胡亦告诉他路线,胡亦说,从学校出发,朝东边方向走约50米, .

  5.八年级学习探究暑假学习答案语文练习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6.一个挂钟,钟面上的时针长5厘米。这根时针的尖端一昼夜所划过的路线,一共有多少厘米 .

  7.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城出发,沿同一条铁路线开往乙城。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1.5 .

  8.下面是某地 5 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1) 5 路公共汽车从火车站出发,向行( .

2015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内容

  2.环保内容的建议书

  3.给领导的环保建议书

  4.学校领导环保建议书

  6.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John has a parrot. It is a nice bird.

  7.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I ususally get up early every day.

  8.从下列词组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全句子,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 go to bed B. What d ...

汇聚全面深化改革正能量

  ——一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

  中央统战工作会议5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全党全国统战工作作出新的调整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当前统战工作的性质、本质、核心、重点,对指导全党全国统战工作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

  统战工作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关键因素,核心因素。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征程中,汇聚改革正能量,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复兴梦的提出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表明,当前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普遍多元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做通人的工作,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统战工作摆在眼前的突出难题。

  统战工作的目标是一贯和鲜明的,就是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前的统战工作较之于以前,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较之于改革开放以前,统战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是善于做统战工作的党,但是不能固守已有的统战思路和方法,闭关自守,一叶障目。统战工作的形式、方法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全党全国统战工作者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统战工作的重点和实质,突出体现了改革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怎样做通人的工作,怎样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怎样寻求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怎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这些突出问题,都将是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之后,留给我们思考和解答的。

  统战工作的宗旨,就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大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既要有原则有立场,同时也要灵活机动,找到利益的契合点,找到统一战线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也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会

  xx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序幕,铸就了我国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2月2日,公司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为了更好的落实县局会议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12月3日,各部门分别组织民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使大家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

  党的十一大以来,中共党代会基本形成惯例,即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主要集中于调整人事机构,三中全会主要集中于把握改革方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心议题最全面的一次,内容覆盖“5+2”,即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将引领我国新时期的全方位改革。

  《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是中共首次提出,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治理”一词常见于企业管理,“国家治理”是“公司治理”概念的演化。尽管“国家治理”比“企业治理”复杂很多,但两者之间不乏相通之处。如果作以类比,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近似于国家的执行董事,全国政协近似于国家的外部董事,而国务院近似于国家的管理层。

  从职责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国务院是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别,两者分工协作,互相补充。

  从职责来看,管理者应对复杂性,领导者应对变革。管理者计划并组织取得短期/中期目标,监督并管理业绩表现,控制并修正以保持正轨,解决运营问题,从而实现业务持续性;领导者扫描环境并设定新的方向,联合各方人员并赢得他们对新方向的承诺,激励人们并解决变革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障碍,从而实现业务变革。世界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强调,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职能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别:第一,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做计划和预算(相当于行动纲领),领导者孕育未来的远景和实现该远景的战略;第二,管理者关心组织和人员配备(发展人际关系),领导者通过传达远景是大家协调一致;第三,管理者检测结果和解决问题,领导者激励大伙,使大家充满激情和斗志;第四,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预见性和秩序,领导则是产生变革。

  从工作方式来看,领导者引导、激励普通民众或者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要求普通民众或者员工努力完成各自既定目标任务,最大限度消除他们的惰性。正如约翰·科特所说,“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者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领导强而管理弱可能会导致失控,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管理强而领导弱可能会导致制度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入党思想汇报: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目标明确,才能定位好前进的方向;任务清晰,才能把握好奋斗的路径。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设定历史航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全会确立这一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局面,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然而,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内容,才能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尤须把握好这个总目标,从各个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提出长远目标可谓正当其时。向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中国改革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带领13亿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航程。

  汇报人:xx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谈一谈深化教育改革的认识

做家务的收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