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名言警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实践需要与理论的指导共存

  在育民小学要举办学生游泳训练班时,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是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孩子扑腾几一下,就能成为游泳健儿似的。家长们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可以离开理论指导的论调,这种论调在许多人那里还有市场。记得一位厂长曾要一位老技工去外地进行理论学习,这位老技工却说:“我干了这么多年,摸过的机床数也数不过来,还要上什么理论课,不去!"

  难道事情真像他们说的那祥简单吗?孩子们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光靠自己在水里“泡”,而不去接受正规的游泳训练,是绝对办不到的,育民小学校长说得好:“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这位校长是很明智的,他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是人们办好事情,学好本领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有谁认为只凭自己的个人的探索,而不去虚心学习前人或他人的经验,就会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体育健儿、心灵手巧的技术能手,那真是太可笑,太愚蠢了。美玉需要雕琢,宝刀需要磨砺,那些水里泡大的孩子们和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如果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也许他们的技艺会更高超,本领会更超群。许多有成就的人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第一位九段棋手陈祖德,从小就在围棋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才智,经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和理论上的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围棋高手。如果陈祖德的父亲有类似于那些家长的想法的话,后果将会如何呢

理论与实践的名言警句

实践不等于理论

  荀子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正如荀子所说,要想知道“天之高”、“地之厚”就必须要“登高山”、“临深渊”。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想、猜测,而不去亲身实践、观察,那永远也无法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理论 远没有从事实践中得来的深刻、实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他与父亲讨论兵法战术时,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后来赵国国君请他谈论兵法时,也能回答得很好。

  后来,在一次战役中,赵国国君让他代替廉颇来指挥军队。赵括去后,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整改。把原来的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同时,他新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军队人心涣散、士气低靡。最终,因赵括的错误指挥导致全军40万人被俘,赵国亡国。 赵括熟读兵法,他的理论知识不知道比廉颇好上多少倍,然而,他却使赵在战争中全军覆没。虽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她却因自己缺乏实践致使全军覆没,使40万无辜的生命就此消失了。虽然廉颇的理论基础不好,但他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多年的征战沙场,使他十分了解战场的瞬息万变,如果由他来指挥这场战争,结局或许就会有所不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帮企业骨干聚会时,有人提议去游泳,但其中大多数人都不会。后来,其中一个人找来他一个当国家游泳教练的朋友,来教大家学习游泳。

  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后来,教练换了一种方法,将学习游泳改为学习救人。大家都欣然接受。两天后,大多数人都学会了游泳,唯独一人没有学会,教练很是费解,就问他原因。他说:“我观察了你两天了,发现你根本不是在教大家如何救人,还是在教大家游泳。” 试想一个连游泳都不会的人,又如何去救人?有时间去观察别人,为何不自己去亲自实践下呢? 理论如果不经过实践的锻炼,那理论将永远只是理论,无法变成切实可行的方法。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没有用实践证明的理论,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只有用实践证明过才知理论是否可行。

无理论指导,实践岂能成功?

  在向成功的圣地的跋涉中,路途坎坷,荆棘遍布,错误的理论就像恶魔,把你引入歧途。而正确的理论呢?则像一件熠熠发光的法宝,能使你驱妖逐魔,迈入成功的圣地。故曰:无理论指导,实践岂能成功? 无数先哲伟人,对理论曾有过切身的体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对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跳水女皇“陈肖霞”的优美的空中舞姿,李宁的“托马斯全旋”,杨阳在羽坛上的力搏众将,以及令人瞳目的长江漂流探险,并不是随便练练就能做得出的,非有正确理论指导不可。育民小学发挥本校优势,专请教练以理论指导游泳训练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工程、细胞育种、遗传工程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人们明显觉得非有一门预测将来发展的科学不可,这样“未来学”应运而生。

  总结对实践起重大指导作用的《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等理论著作,对实践的作用是巨大的,令人振奋的。 为什么科学理论能对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呢?马克思是这样说的:科学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因而能预测事物发展方向,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其减少盲目性。

理论绝不能代替实践

  没有实践的人,高谈阔论,只是“纸上谈兵”,最终将毫无建树!“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遇到事总是研究,而不去动手,而不去实践,永远都不会成功,最终也将会被现实抛弃!英国人亚克敦一生酷爱读书,他一生嗜书如命,他的书斋里杂乱地堆满了各种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都有着他的手迹,他共有7万册藏书,并一直乐此不疲地阅读到他66岁逝去的那年。但是亚克敦终身却一无所获,后人把他讥讽为“两脚书橱”,他虽读书万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一位学者曾惋惜地说:“他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喝了一江清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

  他只是读理论而不试着去应用理论,最终是碌碌一生,一事无成!这无异于“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的人。光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行动!只有勇于实践,敢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就,才不致被现实所抛弃!才不会碌碌终生!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正确与否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后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他亲自采药、试药,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本草纲目》。

  他为了著成此书,访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费尽毕生心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有许多发明创造也同样是来源于实践!如果张衡不亲自动手研究,不刻苦钻研,怎么会有领先于欧洲历史一千多年得科技品——“地动仪”的出现!如果爱迪生不坚持试验,怎么能从1600多种材料中找到灯丝的材料,怎么能造福于全人类!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才能有所成就!

  无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有多么的丰富,无论他的理论性的知识掌握的有多么的娴熟,也无论他是有多么重视量的积累,但是,一旦他不注重实践,不去实践,就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就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无法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永远都无法代替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行之!”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而是实践!理论永无法代替实践!实践方能出真知!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科学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正确认识。当它再回到实践中来用于指导实践时,便如指南针一样,能够指引正确的方向,使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错路,迅速地到达目的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曾启发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经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规律;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科学预言,也为后来的人们有目的地寻找新元素提供了帮助,而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更使千千万万人民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抛弃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而一味地盲目蛮干,不是明智的做法。蛮干瞎闯,必然是撞南墙,进死胡同。我国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可惜当时国家领导不予重视,以致造成今日中国之“人口爆炸”。这是忽视科学理论指导意义所带来的恶果。

  或许,有时蛮干瞎闯者七弯八绕之后也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已付出了数倍于人的劳动---这完全是无谓的代价。比如育民小学的孩子们,从小在水里泡大,谁还不会个“狗刨式”、“仰天泳”呢?可是,如何正确使用力量,求得最佳姿势、最佳速度,诸如此类的技巧问题,就不是在水里扑腾两下就能够掌握的了,需要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总结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借助它们的指导作用,更好地进行实践。

  让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上迅速前进吧!

在理论中加入实践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时却也不是那么有用,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你所记录的东西,只有深入理解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深意,并且更好的去完整的记忆。

  云南农业大学的“烟草品吸课”和四川理工学院的“品酒技能课”就能很好的你在理论中加入了实践对于他们来说,一味地去阅读,背诵关于烟草和酒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品尝来的直接了当,这样既能增加他们对上课的兴趣,又能更好地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背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募捐,2014年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200名患者!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人心。梁益建说起初很多遍,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医治,但是经过无数次与患者骨髓对比下,他成功了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可以说,没有当初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尝试,仅依靠理论知识,梁益建不会有如今伟大的成就。

  纸上谈兵的赵括,《孙子兵法》这本书他能倒背如流,在皇帝问他用兵策略时也能说的头头是道,可当真正在战场上时,他却丝袜底气,最终打了败仗。这就是只知理论知识,却缺少实践经历的失败案例。

  相较于古人,我们现代的叶聪“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的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在这过程中,叶聪参与“蛟龙号‘深浅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还深度达到7062米。通过实践,再加上基础的理论知识,叶聪成功地计划出”蛟龙号“。

  在许多公司的招聘广告中,总会加入一句”有经验者优先,“这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歧视吗?其实不然,这是对有经验者的肯定,对他们敢于实践的表扬。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一辈子只攻火药技术的王泽山、”深浅“中国核潜艇研究30年的黄旭华,把高温超导这个”冷板凳“坐热的赵忠贤、与罗布泊结缘20年的”中国核司令“程开.这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了不起成就的人,都得益于他们在理论中加入了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由此而知,实践是靠人的行动,而并非说说就行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人,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都是凭空想象的吗?不,他们是靠多次实验而最终得出的结果。摩尔根,一位遗传学巨人。摩尔根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采取依靠事实和运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科学态度。在一次实验中,摩尔根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孟德尔的定律有出入,于是他又勤奋地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验。

  正是他无数遍的实验,才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因为摩尔根的勤奋实践、敢于质疑,使他成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可是,现在的学生只重视成绩,于是就死读书,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结果却总不尽人意。终究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包括学校也是,只是让学生整日坐在教室里学习,孰不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多,悟得更深,学习效果也会很明显。社会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尤其是这两年,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并不是凭一张学历就能保证你的以后就衣食无忧。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即使本科学历,也有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

  据说,有研究生因找不到工作就帮人洗车。这些足以证明,实践尤为重要。即使你的理论知识再好,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那你就不算强者,社会需要的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只理论不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结果注定失败。只有生活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实践能无限的充实自己,没有实践为基础,理论这层楼是盖不高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想成为强者,实践才是真理!

理论与实践

  如果有一个人喜欢学习武术,每到有时间时,就找师兄、师弟们切磋,并让老师用咏春拳、寸拳打在他身上。你会吃惊吗

  他,李小龙。去美国后,他又先后向空手道高手、柔道大师、拳击手们以一对打。最终,取百家之长,补百家之短,创出“截拳道”震惊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理论的推敲、论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李小龙“找打”,实际上是在感受出拳的方向、尺寸、力度大小,然后思考这个拳的优点、缺点,再与人切磋,技艺提高的自然块。据说,李小龙拍的电影要放慢胶卷才能看。

  虽然,实践离不了理论的指导,但如果不实践,知识、理论就像装潢门面的东西,是个摆设。比尔·盖茨对毕业生有一条建议“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真正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是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二十世纪初有外国人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不知这是不是真的,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的口泉附近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继而在太行山、九华山、天日山、庐山等地又发现了有力的证据。他又加紧考察,最后终于推翻了外国人的结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农夫牵着一头牛,说:“不让下田,怎么耕田?”后面有一老头说:“不会耕田,怎么下田?”这两句话令人深思,没有天生会耕地的牛,要想学会耕地,就要学会稻田里实践。学习也是如此。有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老师努力讲,学生仍不明白;但如果有实验器材,领着学生实验一下,讲起来不是轻松多了吗

  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实践中获得理论,检验理论,才能使苦干变为巧干,蛮干变为能干。

  《庄子》中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刚学宰牛时,只看到一头牛;三年后,他看到的是一个能拆卸的物体;现在,他用精神代替眼睛去接触牛了。

  若没有实践,就没有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若没有实践,就没有阿基米德的阿基米德原理;若没有实践,就没有阿基米德要撬起地球的豪言壮语。没有实践,无非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盲目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

  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理论知识的世界,例如物理中,知识就是建立在理想的状态上,许多问题的有关因素都忽略不计,还有历史上的赵括很有才能和知识,而他的“纸上谈兵”终究是无用的,因为现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

  中国与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不同,也在教育制度上有不同,美国是先培养学生们的实践,然后再重点培养理论知识,而中国,是先培养理论知识为主,后实践,这样看好像中国教育制度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际运用当中可能美国的教育制度更胜一筹,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动手能力,现在在的许多知识都是古人们的实践经验所得,这样一来,美国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许多真理,从而,在以后的高中、大学学习中可以更加轻松,可以更有效率,而中国的是先则会有在大学中很像放松,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懒散,而此时,美国可能已经追上中国,但他们这时的实践时间比中国多得多,而中国实践开始是在工作中,这样就少了许多美好的精力充沛的时间去在实践中创造,而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发展比不上美国。

  我们在报纸上会经常看到一些大企业的招聘启示,上面的招聘要求都是要几年的实践经验,这样我们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将会被拒之门外,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只有冷冰冰的理论知识,而现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

  现实是理论与实践构成,这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军棋是一种战争策略的游戏,通过在棋盘上将战斗布局好,来赢对方的一种游戏,这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理论知识的优秀与否,但在真正的战场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有着许多因素来干扰战争的布局,例如:地形、天气、装备,人员配备情况等等诸多情况,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就像游击战是一种在森林里的战术你不可能在戈壁滩上打吧,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人们无数实践得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现实社会是理论加实践而来的,而并非理论单一构成的,也非实践单一可以的,我们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才能创造美好的社会。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

  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国。

  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战争实践经验,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p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的人。     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着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p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所以说,实践与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正闪光的理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