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教育随笔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奶奶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

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一天下午,有一个小女孩放学回到家,她放下书包兴高彩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跟你说,今天我们老师可牛啦……”“你作业写完了吗?我送你去学校上学你就给我学来这些东西吗?快去写作业!”妈妈严厉地说道。“哦……”小女孩应了一声。

  过了几天,小女孩手里拿着一章卷子,高兴地说:“妈妈!我这次考试打了九五分!”“九十五分有什么好的?”妈妈不满足地说,“你看看同桌,一百分耶!你要向他学习!”“哎!那我先去写作业了”

  慢慢的,女孩长大了,她上初中了。有一天,女孩做出了“逃课”,她正在家里被妈妈骂。“你怎么这样?家里缺你吃缺你穿了?你让我这脸往哪放?”“没有,我只是……”还没等女孩说完,妈妈就吼道:“只是什么啊?”谁知,女孩突然大喊:“我为什么逃课?那是因为你给我报了一堆没用的课外班!我为什么喜欢打游戏?那是因为我在学校一个朋友都没有,一个都没有!在你眼里我就是数字的算数机!你们只尊重数字,从未尊重过我……”听完,妈妈觉得愧疚及了,她开始合理地安排女儿的作息时间。

  女孩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过了几年,女孩大学毕业了,又找了一个好工作。又过了几年,女孩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妈妈高兴地想:还好我当初没走错路,我的女儿成功了!

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随笔

  那天我们还在进行幼儿想象画活动,张天妈妈来接了,只见天天拿着自己画好的作品向妈妈炫耀:“妈妈,快看!这是我设计的娃娃!”可天天妈妈并没有表示认可或者表扬,而是说:“你设计的什么东西呀?看刘佳倩、张宇含设计的多好!”天天的脸一下子就变的不高兴了。于是我请妈妈到教室坐下来对她说:“这是张天设计的超能飞天娃娃,别看娃娃的脸长的和我们差不多,但是他具有很多的超人本领哦!来,你给妈妈介绍一下吧!”说完,张天就高兴的指着娃娃头上的圆点说:“这是开关,下雨的时候一按伞就可以打开了,这是翅膀,过河就不需要桥了……”。我请天天在旁边看图书,借机和妈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画画是孩子情感和认识的一种体现,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创造力,按成人的意愿或者模仿固然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力,但是作为大班的孩子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自我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我们不能一贯的以我们的想法去约束,去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还要静下来听听孩子自己的解释和心声。妈妈点点头笑着带天天离开了,看着天天一蹦一跳的样子,我也笑了。

  有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之美发出了由衷感叹——“孩子们都是艺术家。”这是对儿童画最高、最真实诚挚的认可。孩子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不受太多的限制,不受太多技法的约束,他们画自己所想,画自己所见。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一条线、一个圆、一些莫名的符号等等都是他们表达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一种自我情感的发泄。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小小孩们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和认可,即使他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是在画画,并欣慰与孩子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开始用对待成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只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而对于画中所表达出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忽视。其实,画画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激发孩子们去想象、去表现、去获得创作能力的载体,而非锤炼他们纯熟的绘画技法,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为一名画家。

  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

倾听孩子的心声听听他们的小秘密教育随笔

  闲暇时,和孩子们唠唠家常,听听他们的小秘密,分享着共同的快乐。

  午饭后,和孩子们来到紫藤架下,或是沐浴着冬日里的暖阳,或是轻拂着春天里的微风。这段时光,是最惬意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的拿着心爱的玩具一起分享、有的拿着新买的蜡笔畅快涂鸦,而这时,也总会有几个孩子围在我的身边,和我“没大没小”地闲聊。

  一向阳光的浩浩这几天愁眉苦脸,也不和小伙伴游戏了。我把他拉到身边坐下,握着他的小手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早熟的浩浩欲言又止,最后,凑在我的耳朵旁悄悄说出了缘由。接着,忧心忡忡地问我“老师,等我爸爸和新妈妈结了婚,我妈妈就不能回来了是吗?”“老师,要是爸爸和新妈妈有了小弟弟,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啊?”“老师,我还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复婚。”听着孩子焦虑地倾诉,我知道他现在心底最大的愿望是爸爸妈妈能回到一起。我想,这真是个忧伤的秘密,但愿我的倾听能分担一些浩浩的苦闷。

  一次,“小大人”似的雯雯则一边摸摸我的手,一边“甜言蜜语”地说“老师,你像牛奶白!”听着这广告词般的夸奖,我顿时忍俊不禁地对她说“你也挺白的啊!”“哪里呀,我一点也不白。我爸爸黑得像墨汁(她爸爸是驾校的教练,天天风吹日晒),所以我也不白了。我妈妈说我要能再白一点就好了!”雯雯有些愤懑却又充满期待地说。原来,小姑娘的心愿是能像童话里的公主那么皮肤白皙啊!我想,这真是个可爱而美好的秘密,我也由衷地和她一起期待这个秘密能慢慢成真。

  这些片段其实都是几年前的画面了,然而却令我印象深刻。集体活动中、区域游戏时,老师都不可能与孩子闲谈这些家常琐事。而利用这些闲暇时光和孩子们好好聊聊,你会看到很多平日里看不到的画面、听到平日里听不到的话语、发现平日里不容易被发现的“秘密”——有孩子们的忧虑、有孩子们的心愿、有孩子们的喜好、有孩子们最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孩子们聊聊,听听他们的“小秘密”,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会使我们越来越了解和理解孩子,使我们的心离得更近。

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小到学生之间的摩擦,大到与家长关系的协调等等,无不关系着教师乃至学校的社会形象。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难言的伤害,影响学生的的学习与成长。爱在细微处,使我的教育充满思辨与灵性。

  一天,米雪同学在拉窗帘的时候,帘轴突然拦腰折断。看着耷拉着脑袋的窗帘,班里的同学都表示不满,并纷纷指责她不爱惜公物。面对大家的抱怨,米雪难过的底下了头,泪珠在眼眶中打着转,一脸有苦难言的样子。中队长也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向我报告了事情的经过。职业敏感告诉我,这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时机。同学们紧张的表情不正是“主人翁意识强烈”的具体表现么?于是我耐心地询问了米雪来窗帘的经过,并细致地观察了窗帘断面,最后断定事件原因为窗帘的质量问题。为使米雪不再受同学们的指责,我在班里解释说,责任不在米雪,而在于窗帘质量,并对大家关心公物提出了表扬,之后就把事情向学校作了汇报。

  学校总务处答应修理窗帘,自以为“窗帘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学校还没来得及维修,因为刺眼的阳光影响了学生上课,大家都沉不住气,又纷纷指责起米雪来。也许米雪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她硬让家长到校修理窗帘。于是“窗帘风波”又起。那天下午我正在上课,醉醺醺的家长突然闯进教室。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大呼小叫,指责我和学生刁难孩子,甚至还说了很多不理智的话,教室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任凭我和其他老师怎么解释,家长都不依不饶,不肯罢休。好在最后,米雪哭着让家长回去,家长才悻悻地离开学校。

  本来就只是误会,整天忙碌的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可是同学们却对米雪有了意见,有的竟然和她断绝了好友关系。她变得孤立,而且少言寡语,成绩也有下降的趋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动员大家主动接近她。没想到,大家的好意被她拒绝了,就连我多次和她交流,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多次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也不配合。看着日益消沉的她,我真不滋味。于是,课上尽量多提问她,课外活动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与她一起游戏,渐渐地,她开始与大家交流了,但我仍看得出“窗帘的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一天放学后,我特意邀请她到家做客,与我女儿一起玩耍,我高兴地发现她的笑容开始变得舒展了。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牵着她的手送她回家时,突然踮起脚尖,贴在我的耳边兴奋地对我说:“老师,你没有妈妈说的那样小心眼,你真的很好!”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通过“窗帘的风波”,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不易,明白了学生们缺少的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的情感滋润。试想,假如,我在事件发生后,不调查清楚就批评学生一通,对孩子一生的心灵将是多大的伤害,假如在家长无理取闹时候,我不是保持了足够的冷静,米雪将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原本可爱的笑容,他的善意之举也将会永远蒙尘,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还有应对的热情吗?——学生的心是玻璃做的,一旦划伤将很难修复。由此,我认识到班主任老师必须善于处理班内各种突发事件,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在准确把握教育时机的基础上,以平静的心态、冷静的思考和细致的工作,妥善处理各种“摩擦纠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今年11月份,我参加了吴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认真学习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益非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途径和方法等知识,并从自我意识、认知、情绪、意志、学习心理、交往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为小学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有益的借鉴。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指出了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介绍了几种如何走进孩子心扉的沟通小技巧。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亲近幼儿,感受心灵世界的过程,以教育的智慧开发和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启发和诱导孩子,启迪孩子的智慧,丰富孩子的情感。通过教育实践,我认为教师学会倾听,教育才能对幼儿产生亲和力,走进幼儿的内心,才能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例如:让孩子们利用各种积木进行拼搭交通工具,在拼搭过程中我发现了男孩子最感兴趣,而且还发明了一些新型的交通工具,我及时让他们在同伴面前介绍,及时肯定了孩子们的表现。晨间活动结束了,我便组织孩子开始收积木,这时我发现天天小朋友一边拆积木,一边哭,我赶紧走过去,关切地问:“天天,怎么了?”一旁的臻臻抢着说:“孙老师,别理他,他假哭!”这时天天说:“我没有假哭,我是真的哭,因为我舍不得拆掉我的飞机,老师,能不能不拆啊?”我微笑着说:“当然可以啊,你可以把你的飞机展示在窗台上啊!”“太棒了,老师,谢谢你!”“那,我们的汽车也可以不拆吗?”臻臻等几位男小朋友都问,“当然,只要是你们亲手搭的作品,都可以展示在窗台上!”我肯定地回答。一会儿,窗台上整齐地站立着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富有创意的“交通工具”,俨然成了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创造成果都感到十分欣慰。在这个活动中,当孩子想方设法不拆玩具时,我不是一味地到了桌面活动结束时一定要幼儿拆掉拼搭的玩具,而是尊重了孩子的愿望,耐心倾听了孩子的心声,让孩子们把自己亲手搭的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展示给大家欣赏,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给孩子自信,让他们在自信、成功中健康成长。在一日活动中,教师

  是孩子形影不离的朋友,更是活动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当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

  他会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假哭”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做出积极回应的行为,满足孩子内心的期望。因为在幼儿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一种期待,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耐心倾听幼儿内心世界的声音,才能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心灵不再存在距离,而达到了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境界。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作文

  有时候总是有种突如其来的欲望——拿笔记下每天的心情。

  可是,每天总是忙碌早上、忙碌下午、忙碌晚上。有时候甚至回想起来会忘了自己今天做了什么。

  生活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反反复复,没有感觉。

  发现,初中的生活和小学的截然不同。

  发现,现在累了好多。

  我留在原点始终很怀念。

  真的,真的好想好好的睡一觉。

  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我都很珍惜,很害怕哪一天他们离我而去。

  ……

  我很想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有些东西却是无法言述的。

  我变自恋了,真的。这个自恋好像只是外表的。

  在你们眼里,我总是很疯、很颠。

  但是,人的一生,能笑的时间有多少

  笑容将会逐渐减少,更多的只是被反锁在眉间的忧愁。

  所以,能笑得时候尽量笑。

  不能笑的时候,尽量装作微笑。

  只要不扯疼了嘴角,笑疼了心。

  ……

  知道吗

  我们班有同学喜欢上了别班的同学,挺疯狂的。

  也许在你们班也会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早恋不会有什么好果实吃的。

  也许,你也曾经这样疯狂过……

  唉,只有几天就期末考了,很怕,很怕考坏了。

  现在的小孩越来越像父母的笼中鸟了。

  在父母面前只好装……装……

  放松,紧张,害怕……是一个学期的全过程。

  孩子们的憧憬,隔好远的距离,全记录在日记本里。

  为自己的以后打气。时间也为我打气、紧张。

老师应倾听孩子的心声作文

  导读:走进孩子心灵,倾听他们心声中学我的班级一直都提倡互助、合作,以优带差,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特别是优生,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也容易让他们的优越感更强,从而瞧不起比他们差的同学。这期间有件事触动了我。一天午饭时间刚过,有两个学生来向我“告状”,说,“老师,我们不同意某某当班长,他侮辱人。”我赶忙找到所有的当事人询问这件事。原来,班长在长期帮助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在班内成绩很差,而且经常不完成作业,各个认课教师都非常着急)但他长时间的不按时完成作业,班长一急,不好听的话也就出口了,“你怎么这么懒,象个大懒猪。”而本身这个同学又高又胖,所以招来很多同学的笑声。那两个同学却觉得你身为一班之长怎么能这样侮辱人呢,于是便有了前面的“告状”一幕。

  班长跟我解释说,“老师,我知道我的话不对,可他怎么也不完成作业,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事后,我又找到“告状”的两个学生,给他们分析了情况,同时安排这两个学生帮助这个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动别人。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也不很严重,班长只是由于太心急,而使得自己的话语过分了一些。在我看来这是有情可原的,但学生却不一定能理解。这不禁让我心中有了一些不安,我是否说过这种话伤害学生呢?反思自己的言行,类似的话语可能我们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说过,可想而知这对学生的伤害有多大。但可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学生心灵的深处会留下怎样的伤痕和记忆,我们无可想象,亦无法弥补。

  曾记得魏书生给学生出的重复最多的日记题目是《尊人者,人尊之》,这件事让我感觉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考虑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心灵的潮水也时刻触动着我的心灵。在这之后,我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提醒自己,影响学生。在班级中,如果学生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尊重,这个班级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我已明晰的看到孩子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感到口干舌燥,感觉很累,上完课要赶紧给孩子们批改作业,还要备课,所以时间总是绷得紧紧的,对于一些孩子的小报告说:“老师,xxx骂我。”或者是:“xxx拿我的钢笔不给我。”这时候老师就会很生气,然后对学生说:“好了,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老师很少有耐心听学生讲述一下原因,问一问你们怎么了,有什么矛盾吗?是不是你们两个有什么过节,是不是以前你曾经也拿过他的东西呢?等等,繁琐的工作让老师失去了倾听学生心声的耐心。

  课堂上老师也是一样,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要着急赶课,如果提问一个学生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有的是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喊他回答问题,他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傻傻地愣在哪里。这时候老师就缺少了“等”的耐心,就会考虑到为了节约课堂的上课时间,就会急匆匆让下一个孩子回答。老师越是这样做,让那么心里胆怯的,不敢回答问题的,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胆小,更加怯场,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老师还是要学会认真倾听,耐心地等待孩子们的发言,老师专心地倾听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关爱。

  记得我曾经读过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让我对倾听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读懂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重要。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男人为了能在圣诞节的前夜回到家和家人团聚,兴冲冲地、着急地乘坐飞机往家里赶。谁知道一路上,天公不作美,飞机在途中遭遇暴风雨,上下颠簸,随时都有坠机的危险,面色苍白的空姐嘱咐乘客们写好遗嘱,然后放在一个特制的口袋里。就在这雷霆万钧的时刻,飞行员冷静地驾驶飞机,安全着陆,惊恐万分的乘客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死里逃生的男人回到家后,异常兴奋,他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当时的险情,并且满屋子里转啊,跳啊,喊啊……然而,他的妻子和女儿此时正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根本没有兴趣听他讲述自己的遇险遭遇。劫后重生的喜悦和备受冷落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在妻子准备切蛋糕的时候,绝望的男人爬上了阁楼,用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倾听具有多么大的魔力呀,这位妻子就是缺乏了倾听的意识,导致了丈夫对自己的误解,让丈夫感到自己备受冷落,结果引发了这样的人间悲剧。

  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是否能够积极地倾听儿童,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爱,让孩子们心里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关怀,我们的倾听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我们的倾听会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是他们值得信任的好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放下自己劳累的包袱,放平自己的心态,对孩子们多一些耐心的聆听,聆听孩子们那天籁般的声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就是他们最信赖的大朋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怎样带好团队管理团队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